第七节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5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1134-1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文物古迹、文物发掘、普查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文化 文物古迹

内容

一、文物发掘、普查
  1992年3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学员在李始文老师带队下对落笔洞遗址进行复查,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5枚。同年12月7—2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单位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骸化石,还有人类牙齿数枚以及石器、角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1993年10月18日至11月10日,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又出土一批生产工具化石,还新发现了华南虎、亚洲象、长臂猿等哺乳动物化石。
  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三亚市进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由市博物馆全面负责普查工作,通过这次普查,查明在三亚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共301处,其中古遗址22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209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1处。二、文物公布
  1990年1月17日,市政府公布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决定将田独万人坑、藤桥墓群、落笔洞遗址、天涯海角摩崖石刻、小洞天摩崖石刻、崖州古城址、崖州学宫、
  迎旺塔、盛德堂、广济桥、“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慈禧“寿”字碑、万代桥、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亚龙湾沙丘遗址、回辉清真寺、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等19处文物点,列为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1月2日,省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2处,其中三亚有4处:三亚市崖城学宫(孔庙)、落笔洞遗址、田独万人坑和藤桥墓群。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落笔洞遗址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藤桥镇藤桥墓群名列其中。10月1日,市政府公布羊栏墓群、高山窑址、官沟、既济亭热水池、何秉礼故居、林缵统故居、孙氏宗祠、“三姓义学”学堂、崖城古民居建筑群、民国骑楼建筑群等10处文物点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18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崖州故城、官沟及广济桥、迎旺塔、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
  2010年,三亚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落笔洞遗址、藤桥墓群;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崖城学宫、崖州故城、迎旺塔、官沟及广济桥、田独万人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分别为高山窑址、亚龙湾沙丘遗址、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羊栏墓群、既济亭热水池、盛德堂、何秉礼故居、“三姓义学”学堂、林缵统故居、崖城古民居建筑群、孙氏宗祠、“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慈禧“寿”字碑、民国骑楼建筑群、万代桥、回辉清真寺、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三、文物保护单位
  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5月,根据市文物保护联席制度工作安排,由市文体局委托广西文物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三亚市崖城镇文物保护规划》。2007年6月9日,崖城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把落笔洞遗址列为市政府八大骨干工程项目之一。2009年2月,由市文体局负责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0年7月22日,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落笔洞遗址
  位于田独镇荔枝沟落笔村东1000米落笔峰南面洞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古代文化遗址,证明了早在1万年前,三亚就有人类生活居住。洞穴面积约145平方米。1992年10月、11月和1993年11月经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人类牙齿化石8枚、石器30多件、骨器51件、角制品39件,以及华南虎、
  亚洲象、长臂猿、貘等动物化石、人类使用火的堆积和灰烬。遗址洞壁上镌刻至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云丛龙题写的“落笔洞”三字,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石刻。
  落笔洞遗址是文化遗存,对研究海南岛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特别是古人类的活动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2.藤桥墓群
  位于藤桥镇东溪村番岭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分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现存墓葬28座。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对个别墓葬进行试掘,墓葬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墓,没有陪葬品。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碑首呈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多种形状,碑上阳刻明月云纹、花卉蔓草等装饰图案和古阿拉伯文字。
  古墓群对研究海南省回族的历史、古代海外交通史,以及海南岛在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通商贸易史的地位、作用和研究伊斯兰教等文化传入海南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崖城学宫(又称“文庙”“圣庙”)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建,历经宋、元、明、清等10多次迁移和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现址。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宽18.19米,进深三间9.53米,抬梁式木构架,重檐庑殿,歇山顶。整体布局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原则。2004—2009年,三亚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泮池泮桥、棂星门、万仞宫墙等建筑。
  崖城学宫是中国最南的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三亚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2.崖州故城
  位于崖城镇中心。宋以前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开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修南北护城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改南门为“文明门”。崖州古城历经宋元明清4个朝代共644年。修筑城墙长约2270米、高8米,城区内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现残存文明门、西北城墙、西北护城河。崖州故城是海南岛古代四大州城之一。
  3.官沟及广济桥
  官沟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0米,原崖城糖厂南侧。截至2010年,残存3700多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崖州知州陈尧恩组织开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知州林资深重修,引宁远河水灌溉农田。官沟分南北两段,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现残存长4179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官沟是崖州官府引导众乡绅士合力开挖兴建的一条水利沟渠,开浚河渠,引水灌溉农田。
  广济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广度寺姓俊和尚筹募资金建造。桥长15米、宽4.5米、拱高4.76米,单孔砖石混砌拱桥,呈南北走向,横跨于官沟上。广济桥是三亚现存
  的古代单孔桥,对研究海南岛古代桥梁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4.迎旺塔
  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属风水塔,八角七层砖塔,高约15米,塔顶有塔刹。每层塔身有一个小券窗口。塔基周长13.2米,塔高约15米,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拾级而上,塔身出跳叠砖。迎旺塔是三亚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塔,是崖州的标志性建筑。
  5.小洞天石刻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所题刻,共有5处题刻:海边巨石上楷书题刻“小洞天”和“钓台”,南山临海半山腰石室岩壁题刻“海山奇观”及其诗文,石室右侧刻“仙梯”二字,石室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题词叙记。1965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留下《游小洞天》诗文碑刻二通。
  小洞天为古代崖州八景之一。小洞天石刻是海南省至2010年存在的最早石刻之一。
  6.天涯海角石刻
  清代刻。分布在天涯镇下马岭海滨岩石上,共有5处题刻:清雍正五年(1727年)年间知州程哲题“天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苗曹汤题“海判南天”、清宣统元年知州范云梯题“南天一柱”、民国王毅题“海角”、民国佚名题“海阔天空”,以及郭沫若的诗文题刻。
  7.田独万人坑
  民国28—34年(1939—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三亚期间,为掠夺海南铁矿资源,将抓捕的中外劳工押至田独开采铁矿,致使近万名劳工罹难。日本侵略军在矿区西北坡挖坑掩埋,大坑长约100米、宽为50米的坑内白骨累累,被称为“万人坑”。至2010年,在铁矿区内还保留日本侵略军所建的部分混凝土建筑物。田独万人坑是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掠夺铁矿资源的罪证之一。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亚龙湾沙丘遗址
  位于亚龙湾景区东北面海滨沙丘,195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在遗址上采集到夹砂粗红陶双耳罐、泥质红陶圈足碗、汉代泥质灰陶、十字戳印网格纹、方格纹、水波纹陶瓮残片等。亚龙湾沙丘遗址为探讨三亚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
  2.高山窑址
  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米,建于明代至清代。窑址坐南朝北,周长84.86米、高2.3米,窑呈马蹄形。窑址四周布满陶片,火候较高。器形以钵、罐、盆、瓮、坛为主。器物口沿有圆唇、卷唇、直口、平口、折唇等,流口略短,多见平底,矮圈足。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十分丰富。高山窑址是三亚市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窑址,对研究崖州民间制陶年代、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3.八人轿坡墓群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南面海滨八人轿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遗址范围东西
  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早年采集到古墓碑一通,高56厘米、宽35厘米。碑额居中刻一轮明月,两侧为神鸟,阳刻2行阿拉伯古文字,上为经文,下为死者姓名。
  4.羊栏墓群
  位于凤凰镇回新村西南边围墙内,宋代至明清时期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保存较为完整。已发现露出地表墓葬35座,墓葬前后各竖一块珊瑚石碑,碑高40~57厘米、宽33~56厘米、厚12~15厘米。碑首呈玉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形状,个别墓碑正面阳刻古阿拉伯文字和花草鸟形图案。
  5.既济亭热水池
  位于崖城镇高山村东200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用石砌池,有半圆、长方形两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州唐镜沅重修,并在热水池北面10米处建“既济亭”和“热水神”庙堂,勒刻“既济亭热水池碑记”一通。碑于2005年4月在原址出土。既济亭热水池为古“崖州八景”之一。
  6.盛德堂
  宋代始建,原为宋代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主战派胡铨力主抗金而遭贬在此居住8年之久。胡铨北归时题书“盛德堂”木匾留赠,故而得名。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硬山顶,坐东朝西,抬梁式木构架。盛德堂和它有关的人文掌故,是崖州独特的先贤文化和“贬官”文化的代表。
  7.何秉礼故居
  位于崖城镇城东起元村,清代早期始建,为崖州民居传统建筑,截至2010年存明间、次间、侧房等。呈三合院式格局,硬山顶,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明间梁架木结构为清代早期民居的典范。何秉礼(1832—1892),崖城起元村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授职教谕,致力于崖州的文化教育。
  8.“三姓义学”学堂
  位于崖城镇起元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晨坊尹、卢、林三姓合众捐资鼎建的学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由门楼、天庭、中厅、正堂、仓库等组成。主体建筑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厅两壁彩绘田园风光及墨书诗文。
  9.林缵统故居
  位于崖城镇拱北乡官塘村北。清代崖州传统民居,清末建,原门楼上题“贤书第”三字,故又名“贤书第”。三合院式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明、次墙壁采用木板间隔,用材十分考究,主体建筑分明间和次间,庭院西面为侧房和厨房。林缵统,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崖城北厢官塘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
  10.崖城古民居建筑群
  主要分布在崖城镇城东、城西和水南村,为清代崖州传统民居建筑,现存170多处,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门楼、照壁、明间、次间、前侧厢房、围墙组成,皆呈三合院布局。有五架、七架穿枋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在崖州古代民宅建筑中采用“接
  檐”屋顶,是三亚古代民居建筑。
  11.孙氏宗祠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西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始建,历史上曾有几次维修。宗祠为清代迁居崖州梅山孙氏宗亲捐资所建。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重檐九脊,绿色琉璃瓦,灰布筒板瓦顶,悬山顶起三级风火山墙。现有厅堂、正堂、厢房、厨房等建筑。宗祠木构件雕刻精美,墙壁彩绘图案内容丰富,壁上题写楷体诗词墨迹清晰。孙氏宗祠为研究清代孙氏宗族在崖州的迁移史,以及三亚古代宗祠建筑的文化特征、建筑格局、建筑艺术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12.“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
  碑文记载明代“岭海巨儒”钟芳父钟明在路边搭寮开茶店,拾银三百两不昧,后人称此为“还金寮”。碑呈圆首,高165厘米、宽82厘米、厚16厘米。碑额篆书铭刻“鼎建钟公还金寮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颂扬其事迹,特立此碑记还金之事,彰表于世。“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是三亚较为珍贵的碑碣文物之一。
  13.慈禧“寿”字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崖州知州王亘立于城南同善堂御书亭内。碑高276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1983年,崖城镇修建供销社时出土碑刻。“寿”字上方刻一枚“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篆书印章款, “寿”字长145厘米、宽70厘米,下方楷书刻记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王亘绘制“寿”屏进祝,得太后嘉许,故赐御笔“寿”字,王亘镌刻其寿字以谢天恩。
  14.民国骑楼建筑群
  位于崖城镇东关解放街,民国初期建,为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沿街市两旁拼墙而建。楼间一般面阔3.5~4米,进深15~25米,通高约13~15米。骑楼作为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崖城地区颇为时尚的中西合璧建筑模式。
  15.万代桥
  位于崖城镇崖城大桥宁远河上游约300米处。民国29—34年(1940—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琼期间,奴役崖县民众劳工所建的钢筋水泥公路桥。桥现存长度约145米,共14个桥墩,每墩高14米、桥面阔5.8米。万代桥是侵华日本侵略军侵略海南岛的历史铁证。
  16.回辉清真寺
  位于凤凰镇回辉村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为羊栏穆斯林教徒诵经礼拜场所。1982年重建,占地面积0.19公顷,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殿,面积500平方米,屋顶正中仿阿拉伯建筑式样,建一穹隆顶,另有讲堂、诵经室、沐浴室及其他附属建筑,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清真寺是回族宗教文化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穆斯林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融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体。
  17.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位于三亚海榆东线欧家园西南一处山坡上。为纪念1974年1月19日西沙自卫反击
  战中牺牲的海军烈士而同年所建。陵园坐南朝北,由正门、纪念碑、公墓等3个部分组成。纪念碑为方柱形,高8米,碑身正面镌刻“西沙永乐岛自卫反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已成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18.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
  西线高速公路崖城出入口北侧约200米处。1967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崖城地区的32位革命烈士而建。2006年,由崖城镇水南村东、海榆西线向西转弯处迁建于此。纪念园整体由大门、围墙、纪念台、纪念柱组成。纪念碑坐西朝东,碑身呈圆柱形,直径60厘米,高约6米。碑柱上雕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纪念先烈的图案,是一座集纪念、瞻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烈士纪念园。
  19.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石沟峡水库西侧山坡上。1982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建,2009年4月重修,收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陵园由正门、八角亭、纪念碑和无名革命烈士墓(纪念9位无名烈士)等4个部分组成,占地3公顷,坐南向北。正门有题词“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座宽4米,碑身高8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镌刻56位烈士英名。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是三亚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之一,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