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4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42
页码: 1111-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文化、机构、文化体制改革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文化广播体育局内设9个科室:文化科、艺术科、市场科、文物管理科、新闻出版科、群体科、竞赛科、广播电视科、办公室,下辖2个副处级单位: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8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业余体校、电影公司、演出管理处、琼剧团、有线电视台。1993年底,广播电视划归三亚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原设在文体局的广播电视科及人员编制划归宣传部,宣传部设广播电视科。三亚市文化广播体育局更名为三亚市文化体育局。1997年,成立三亚市文化市场稽查队。1998年12月,广播电视重新划回三亚市文化体育局领导,原来设在宣传部的广播电视科及人员划回三亚市文体局并在局内重新设置广播电视科,但文化体育局名称不变。1999年4月,经上级批准成立文化体育局直属机关党委。
  2001年5月,广播电视职能与文化体育分开,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三亚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同时挂三亚市广播电视局牌子,文化体育局内设广播电视科也随之撤销。市文化体育局内设机构从7个科室减至4个科室,撤销文物管理科、新闻出版科,群体科和竞赛科合并为体育科,文化体育局内设科室有办公室(含机关党委)、文化科、体育科、市场科。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市编委下文将市演出管理处和市琼剧团列为企业单位,和文体局脱钩,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2005年6月,因出版职能管理需要,三亚市文化体育局改名为三亚市文化出版体育局。2009年,撤销广播电视局,把广播电视职能重新划归文化出版体育局,市文化出版体育局更名为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局内增设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管理科、文物管理办公室、扫黄打非办公室、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单位名称、机构未变。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市委宣传部增设三亚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决定、规划。
  2005年8月,做出《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
  2007年,市新华书店实行人、财、物整体移交加入省新华书店集团,分别成立海南省新华书店集团三亚有限公司、三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图书发行渠道。
  2008年,市电影公司重新组建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在组织实施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成本全部由政府“买单”,投入1300万元,解决了100多名职工的提前退休、下岗安置等问题,其中享受优惠政策提前退休48人,安置下岗职工38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15人,减轻企业的自身压力,激活企业的发展实力。同时安排改革成本200万元,解决市琼剧团、市演出管理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理36名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
  2009年3月,南中国海影视文化生态园、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被海南省文改办和省发改委确定为海南省第一批(11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项目。
  截至2010年,三亚市已开工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16个,涉及旅游演艺、影视拍摄、动漫设计、民族历史文化等七大类文化业态。己引进文化产业发展资金50亿元,鲁能美丽城、南中国影视生态园、南山创意新城、动漫产业基地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市政府安排1亿元注册成立三亚市天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充分利用三亚旅游城市的优势,整合国有文化资源、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启动落笔洞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注重抓好旅游会展业、健康体育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具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项目,投资发展三亚文化产业。
  第三节 文化场馆
  一、三亚市图书馆
  1991年,三亚市图书馆(旧馆)有员工13人。2000年2月18日,新馆动工兴建,5月8日落成开馆,占地面积1.6公顷,楼高5层,总建筑面积10080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坐落在美丽的临春河畔,北邻“美丽之冠”,西傍临春大桥,南接白鹭公园。2009年8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安排图书馆大楼改造项目经费1500万元,进行全面改造,使图书馆功能齐全、达标。三亚市图书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隶属于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2010年,有在职人员30人,其中图书专业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4人、其他人员7人。
  (一)三亚市图书馆藏书
  1991—2001年,三亚市图书馆每年没有固定购书经费,2002年5月搬迁新馆时全馆图书约5万多册。市财政拨款采购了50万元的图书,市委、市政府也在同年发起由社会各界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倡议,由此募捐到约5万册图书。此外,同年中标的图书供应商了解到三亚市图书馆当时图书藏量较少,又面临新馆对外开放急需提升藏书量的困境,特向市图书馆捐赠了价值约30万元的图书。2002年,图书采购、报纸杂志征订经费仅5万元,市财政逐年递增图书购置经费,至2010年,市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经费达到70万
  元。2010年,市图书馆总藏书量近24万册,订阅国内期刊834种、报纸99种、港澳台杂志28种、电子期刊5800种。市图书馆成为服务性、学术性的文化机构,也是三亚市的总书库,承担起为三亚市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方位信息咨询。
  (二)三亚市图书馆的服务项目
  三亚市图书馆履行搜集、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2002年,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2006年12月,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同时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2006—2010年,市图书馆陆续为三亚市两区六镇及91个行政村安装了共享工程配套设备,将优秀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送到基层,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馆内设有文献资料阅览室7个、藏书库3个、外借室3个、阅览室3个、少儿阅览室1个、采编室1个、过刊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培训中心2个、展览厅1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大厅1个。
  2002—2010年,三亚市图书馆每年深入基层开展“图书馆宣传周”“图书馆服务月”“读书进社区”活动共有40多次,建立“流动图书站”11个,帮助基层单位、学校建立图书室、文化室13个,培训基层图书管理员21人,向海岛渔村、扶贫点、周边乡镇、希望小学、生态文明村、双拥共建单位、驻军和武警部队及监狱等37个基层单位,赠送图书35000多册,价值约合70万元。其间,2003年,图书的借还册次为83430册,借还人次为5125人。至2008年,图书的借还册次达618742册,借还人次达40230人。2009—2010年,图书馆闭馆装修,未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二、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1991年,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音乐舞蹈部、摄影美术部、文学戏曲部、少儿部、办公室、档案室。
  1993年,组织参加省文化馆业务干部舞蹈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2003年,组织参加全省第四届职工文艺调演,《风雨同舟》节目获一等奖。2004年,组织参加海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恋恋楚酿楚》获一等奖,《燃烧的生命》获三等奖。2006年,组织选送参加全国性评奖作品96件,获金奖9件、银奖16件、铜奖24件。2007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儿书画、中国少儿艺教网作品入网暨日本第38届世界儿童书画展览大赛,市群艺馆选送作品70件,获金奖3件、银奖4件、铜奖3件,市群艺馆获得2个先进组织奖。2008年,组织参加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一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会演活动,《红雨伞》获一等奖,市群艺馆获得“优秀组织奖”。2009年,组织参加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会演活动,黎族舞蹈《筛筛筛》获一等奖,黎族舞蹈《钻木取火》获二等奖,回族舞蹈《婚礼舞》获三等奖,市群艺馆获得“优秀组织奖”。
  1991—2010年,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各类艺术项目培训班85期,培训各种人才、艺术骨干8800多人次。截至2010年底,市群艺馆代表三亚市成功申报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回族传统婚礼、苗族盘皇舞、海螺姑娘、黎族民间故事、疍歌、钻木取火。
  1991—2010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比赛共69场次。
  三、市博物馆
  1991年,三亚市博物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1993年前,文物存放在崖城学宫,约280件。1993年,市文体局新办公大楼建成,博物馆搬迁至新办公大楼三楼,面积约80平方米,文物收藏品库房60多平方米。原存放在崖城学宫的文物搬回市博物馆库房,收藏的文物件数约500件,珍贵文物32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套)、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1件(套)。2005年5月,市博物馆搬迁到市图书馆,办公室面积80平方米,监控室面积6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房50平方米,共190平方米。陈列室设在图书馆四楼,布展内容有“落笔洞遗址出土文化文物遗物专题展”“崖州历史文物陈列室”,展览面积260平方米,馆藏文物约900件。2007年1月,崖城学宫向社会开放参观。2007年4月,市文体局授权三亚市博物馆对崖城学宫直接管理。为加强崖城学宫日常维护和管理,市博物馆聘用了7名管理人员,其中3名保安员,对崖城学宫实行24小时安全消防值勤。同时,市博物馆利用崖城学宫的建筑空间和场地,采取镜框图表、石板刻画的形式,开展“孔子圣迹图展”“崖州历史碑刻展”“冼夫人生平事迹展”“黄道婆生平事迹展”“鉴真高僧生平事迹展”“岭海巨儒钟芳生平事迹展”“古崖州历史名宦名贤简介”“珠崖风景水南村”“古崖州地域图”“古崖州历史沿革简介表”等陈列展示。至2010年未变。
  四、三亚市电影公司
  三亚电影公司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位于解放二路,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干部职工172人。20世纪90年代初,电影行业萧条,电影公司所属的金鹿影宫和藤桥、荔枝沟露天剧场停止营业,三亚影剧院也因为安全隐患问题停止营业,电影收入从原来的每年160多万元左右下跌至每年80多万元,人员无工资可发,下岗职工达70多人。2009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三亚市电影公司进行改制,重新组建三亚电影文化公司。
  1998年起,市电影文化公司在农村电影预收费停止、农民看电影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开辟“乡村电影”“社区电影”“校园电影”,实现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2131”工程(即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
  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的目标,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大型国营、民营企业联系,在电影放映前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市电影公司积极参与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组织开展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为主、娱乐大片以及科教电影为辅的放映形式,充分发挥电影在科技兴农中的特殊作用。市电影公司2008年完成放映1064场,观众达40万人次;2009年完成放映1064场,观众达45万人次;2010年完成放映1272场,观众达50万人次。
  五、乡镇(区)文化中心(文化站)
  乡镇文化中心的前身为乡镇文化站,1991—2001年,三亚乡镇(区)设文化站共18个,集体个体办30个。乡镇(区)文化站是乡镇政府文化机构,负责乡镇(区)文化工作和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各乡镇同时设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
  2002年机构改革,三亚市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中心,每个镇配备3~5名文化专干,各村委会均设有文化室、图书室。三亚市村村有文化室、图书室,建筑面积达2875平方米,图书数量达78500多册,报刊达1781份,剧场40个,球场125个,其他娱乐场所118家,面积达8760平方米,乡村业余文艺队有92个。2010年,三亚市各镇均有文化中心,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书店
  三亚新华书店是三亚最老的书店。1999年前,属独立经营的文化企业。1999年4月,实行改革,加入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亚新华书店仍以此名称进行实体店的经营开展活动,三亚市共有3家店面,其总店设在三亚市解放二路3号,经营项目包括图书、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批发、零售、代理、服务等,长期与多家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1月12日,三亚海呈书店开业,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有各类中外图书1.4万多册,分图书、音像、文具、电子词典、报纸、杂志等专柜,还设有书吧,供读者品茗阅读。海天书店位于三亚市解放二路明珠广场五楼,图书种类齐全,更新速度快。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书店16家,较大的书店有新华书店、海呈书店、海天书店等。
  七、演出场所
  三亚市较大的演出场所是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为2003年12月6日在三亚市举行的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而专门兴建的比赛会场。由会展表演及美丽博物馆两大功能
  区组成,采用钢索膜结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呈椭圆形。长轴直径106米,短轴直径92米,建筑总高度37.8米,可容纳观众4000多人。
  第四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创作
  1992年5月三亚市作家协会成立,有会员18人,至2010年有会员78人。
  1992—1995年,市作家协会召开理事会会议4次,组织采风活动4次。其中,1994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联合举办孟允云散文集《天涯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座谈会。1995年,市文联作协举办陈人波散文集《岁月的跋涉》座谈会。
  1996—2000年,市作家协会召开创作座谈会2次,开展革命老区等基层采风活动5次,在三亚市一中、五中、三中举办文学创作讲座各1次。其中,1996年举办“首届三亚文学奖”,1998年组织三亚市中小学生征文比赛。
  2001—2005年,市作家协会开展采风创作活动5次,召开理事会会议、换届会议、创作茶话会各1次,创办协会会刊《天之涯》。
  2007年,向三亚图书馆、三亚学院和梅山中学赠送会员著作56种540册。2009年,市作家协会在三亚市一中、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邀请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文艺广播频道的作家、诗人、主持人、播音员前来朗诵诗歌。2006—2010年,市作家协会先后举办文化研讨会、座谈会共4次,开展赠书活动2次,组织梅山革命史馆、角头渔村、槟榔河等采风活动3次,承办征文活动2次,举办诗歌朗诵会2场。
  二、美术
  1989年11月,市文联成立三亚市美术协会。1993年12月,市美术协会更名为市美术家协会,有会员35人。1992年2月,成立三亚画院。2006年8月,成立青年美术家协会。至2010年,市美术家协会有会员85人,其中有国家级会员2人、省级会员16人。市青年美术家协会有会员46人,市油画协会有会员72人。
  1991—1995年,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每年都举办1~2期美术培训班,组织会员开展1~2次下乡生活、写生创作活动,不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三亚市参加省级展、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美术作品有95件。
  2000年,有12件作品入展海南省书画展。2002年,有25件作品参加全国“曙光杯”少儿书画大赛,4件获二等奖,17件获三等奖。1999—2003年,市文联、市美协等举办的美术展主要有4个,包括三亚升格地级市10周年邹才干中国画长卷《椰颂》画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书画创作成果展、三亚图书馆开馆暨书画摄影展以及同河南中州书画院联合举办的“古今名人名画收藏展”等。
  2004年,邹才干国画《阳春三月踏歌行》入选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展,许坤涛国画《碧海银波》入选北京澳门庆“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书画展和中国美协“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国画《龙归大海》入选中国当代名人书画大展。2006年,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三亚城市名片书画摄影展”“青年画家邀请展”“三亚•五指山两地美术作品展”和“第二届中华浓情少儿艺术汇展暨儿童绘画作品成果展”等4个展示活动和3次岛内外采风创作活动。2004-2007年,三亚美术活动逐年活跃。
  2008—2010年,市文联、市美协、市青年美协等举办各类美展10个,包括首届油画作品展、中国老将军祈望和平书画展、十人美术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组织美术家开展岛内市县采风写生8次、国内各省采风交流活动11次。
  三、书法 刻字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书法协会。1993年12月,市书法协会更名为市书法家协会,有会员46人。至2010年,该协会有会员81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人、省级会员10人、市级会员66人。
  1991—1996年,书法家协会自办或协办的书法展事有7次,包括迎春天涯书画展、“天涯杯”国际书画摄影大奖赛、海南省三市两县书法巡回展等,参展的春联等书法作品计263幅(对),市书协会员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书法作品有80多幅,韦诗赋书法作品被收入“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全国艺术精品博览”。
  1997年,市书协参加省市展览作品有190幅,其中入选1997海南省美术展的作品25幅,数量占全省首位。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光华杯”展中,会员作品获老年组三等奖2个、少年组佳作奖1个。1997—2004年,每年春节前夕市文联、市书协都在市区或在乡镇组织义务书写春联活动。市书法协会与岛内外书法界交流活动频繁。
  2006年,徐鸿才为崖州古城创作了大型历史长卷白描石刻画《崖城古城景观图》和《珠崖风景水南村》。2008年,会员有5幅作品入选入展国家级展览。四、摄影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摄影协会。1993年12月,市摄影协会更名为市摄影家协会,有会员24人。2008年9月成立青年摄影家协会,2009年3月成立新闻摄影协会,2010年8月成立人像摄影家协会。至2010年底,三亚各摄影团体共有会员126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7人、省级会员31人、市级会员78人。
  1991—1995年,由市文联主办的摄影活动主要有“天涯杯”国际书画摄影大奖赛和三亚市第三、四届艺术节书画摄影展。1997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80多件,被《三亚晨报》刊用作品近260件。1998年,由协会主办或与省摄协等单位联办的影展、影赛、摄影采风创作活动达11次,参展、参赛及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有110多件。1996—2000年,三亚摄影创作交流活动逐年活跃,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2004年,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小洞天杯”全国摄影大赛。2005年,市摄协与三亚晨报联合举办了“盛京杯”摄影大赛。2001—2005年,市摄协组织采风创作活动50多次,市文联和市摄协主办5次摄影大赛。
  2008年,叶海星出版摄影作品集《三亚·白鹭的天堂》(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6—2010年,市文联、市摄协在三亚举办的摄影艺术展事7个、摄影赛事2个,在山西平遥和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举办的摄影展4个、个人专题展4个。
  五、音乐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音乐协会。1993年12月,市音乐协会更名为市音乐家协会,有会员29人。2000年6月,创建三亚市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至2010年
  1993年,孙凯的歌曲集《南海情歌》由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林志龙创作的民族器乐曲《八月竹》获创作一等奖,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放。:1991—1995年,三亚市词曲作家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先后发表一大批音乐作品。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年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林志龙作曲的大型广场歌舞《休闲在三亚》在开幕式上表演,音乐灌带发行。1998年,市音乐家协会参与三亚升格地级市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协办“三八”国际妇女节三亚市群众歌咏比赛等活动。1999年,三亚爱乐合唱团(业余)成立,开创三亚艺术合唱的先河。1996-2000年,市音乐家协会多次参与三亚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基层音乐服务活动多样化、常态化。
  2001-2005年,由市音乐家协会主办市区文艺演出活动2场,组织下乡镇、下连队慰问演出15场。
  2006-2010年,市文联、市音协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6场,较具规模的有文艺界新年文艺晚会、“高唱红歌创辉煌”文艺晚会、“爱国歌曲大家唱”激情广场演唱会等。
  六、舞蹈
  1989年11月,三亚市艾联成立三亚市舞蹈协会。1993年12月,市舞蹈协会更名为市舞蹈家协会,有会员21人。至2010年,有会员97人。
  七、戏剧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戏剧协会。1993年12月,市戏剧协会更名为市戏剧家协会,有会员11人。至2010年底,有会员35人。
  三亚戏剧活动以琼剧演出为主。1991—2005年,三亚琼剧缺乏新剧目创编,市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历次演出很少看到新编剧目,市里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偶有折子戏选段节目安排。林旺、江林等村镇民间琼剧活动较多,个别业余剧团曾在琼山大致坡设点参加全省琼剧演出市场。
  自2006年起,三亚戏剧活动逐渐活跃。2007年,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在社区乡村巡回演出13场,为梅山老区群众演出4场,在三亚海月广场公演29场。2010年,市戏剧家协会举办琼剧演唱训练班2期,在海月广场组织琼剧义演近70场。第五节 群众文化
  一、文化团体
  1991年,三亚主要的民间文艺队有田独八音队、保港民乐队、梅山民乐队、三亚老人俱乐部、三亚老人业余琼剧团等。1994年,成立大东海歌舞剧团,由大东海公司主营,由三亚市文体局资助和协管,1994年出访新加坡,1996年,自行解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个人、集体、企业办文艺团体的现象不断涌现,2005年,三亚市业余文艺团体共有10多家,主要有三亚音协合唱团、三亚爱乐合唱团、天涯海角歌舞团、小金鹿舞蹈培训中心、小海花培训中心、金海浪演艺中心、三亚弦管乐培训中心、三亚新筝古筝培训中心、三亚丹丹舞蹈培训中心、三亚吉他协会、崖州民歌协会、夕阳红秧歌队。此外还有各大宾馆酒店、旅游景点自行组织的舞蹈演出队。2006年后,有所增加。2010年底,三亚市的文艺队登记备案的有98个,农村文艺队有92支。市区每个文艺队均自编自导自演。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健身表演活动。同时这些文艺队多次主动参加政府或其他部门、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有时还代表三亚市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表演和比赛,特别是三亚艺术团多次赴京参加各项表演活动。
  二、文化活动
  (一)文化活动
  1991年后,三亚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更丰富多彩,先后开展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2008—2010年,每年都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演出不少于35场;每年都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下乡演出次数不少于30场。2008—2010年,共送电影下乡2400场次,向农村送图书3.5万册。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终端设备20台,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共投入321万元建成行政村农家书屋107个,配备书柜521组,杂志柜(架)107个,书桌107张,新图书数量达20万册,音像制品1.07万册,年接待群众30万人次。农家书屋的建成给三亚市农民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化、提高素质的好去处,成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各村还利用“农家书屋”作为依托,全力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结合安排棋牌房、球类活动场地。同时,文体局还利用文化艺术队资金扶持建设农村各类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天涯海角国际集体婚礼
  1996年12月18日,1996首届天涯海角婚礼节举行,50对国内外情侣前来参加,为“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前身。此后,于每年冬天在三亚市举办“中国三亚市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后改名为婚庆节)。婚礼节接受国际、国内新婚夫妇以及金婚、银婚
  等婚庆夫妇报名参加,通过“鹿城相聚”“天涯结缘”“南山祈福”“东海寄情”等活动,使每对夫妇享有终生难忘的感受。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已发展成为集婚庆旅游和蜜月度假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婚礼流程分为天涯婚典(由三亚市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主婚、证婚、颁发纪念证书,与佳偶合影留念)、浪漫潜水、风情婚宴(安排大型婚宴,来宾为情侣们祝酒)、情山夜话(游览鹿回头公园,俯瞰三亚市夜景,欣赏激光灯表演)、亚龙戏海(游览亚龙湾景区)、南山祈福(游览南山景区)等,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截至2010年,天涯海角国际集体婚礼已经举办14届,见证了超过1400对有情人的爱情。
  (三)大型文艺表演
  2006年5月1日,三亚亚龙湾景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举办“亚龙湾故事”大型文艺晚会,晚会有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黎族舞蹈《火把舞》《草裙舞》《竹竿舞》,还有树叶吹奏、葫芦丝等黎族乐器特技表演和京剧、川剧变脸等国粹表演,整台晚会突出了海南民族风情,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氛围。
  2007年12月29日晚,在三亚凤凰水城项目现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晚会以总政歌舞团演员谭晶演唱为主,中间穿插阎维文和满文军等歌手的演唱,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周涛等担纲主持,谭晶演唱《阳光生命》《和谐世界》等10多首观众喜爱的歌曲。同月30日晚,倾国倾城三亚大型电视主题晚会举行。晚会由美景如画、美滋美味、美女如云、美丽人生等4个章节组成,分别从美景、美食、美女(世界小姐)、美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三亚的旅游资源、人情风俗、城市精神等。
  2008年1月1日晚,谭盾新年音乐会在南山海上观音广场举行。音乐会以《水乐》《纸乐》等绿色环保有机音乐贯穿始终,由中央节目主持人杨澜等主持。同年2月22日,三亚市元宵文艺晚会在南山海上观音广场开幕,三亚警官艺术团、海口市艺术团、新丝路模特机构和三亚市各业余文艺团体及驻市部队为观众表演了黎族原生态歌曲、T台走秀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2010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天涯海角景区沙滩广场拉开帷幕,歌唱家郑绪岚、谢莉斯等和三亚社会各界群众一起高唱红歌,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唱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豪迈激情。
  1991—2010年,三亚市大型文艺表演活动一般由各个单位承办,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内容涵盖广,主要突出三亚风情、三亚人文等。承办主题一般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欢乐文艺主题、三亚市元宵文艺晚会等,几乎每年均有举办,一般不需收取门票,本地居民或外地游客均可到场免费观看。
  (四)广场舞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三亚的广场舞始起,最初由若干退休老人结伴到空旷的地方,自带录音机等设备,自娱自乐。21世纪开始,经济快速增长,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一些有条件的退休老人,冬季到三亚过冬,即“候鸟”老人,他们平时租住老年公寓,晚上到广场上活动,一些候鸟老人自发组织在广场上跳舞,既娱乐身心,也锻炼身体,结交朋友,形成了三亚广场舞文化的雏形。
  2007年,三亚湾海月广场建成,地方宽敞且未收取门票,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到广场进行各自喜欢的活动。一个晚上,同时有数个自发形成的舞蹈队表演,有秧歌表演队、学生迪斯科队、交际舞队,还有表演街舞的,跳孔雀独舞的,广场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010年,由三亚市文体局和三亚市全民健身文化活动发展促进会共同发起的“一分钟学会竹竿舞”活动在三亚湾举行。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将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与广场跳舞有机地结合,将竹竿舞元素加入到广场舞,让更多的游客和市民积极参与,做到全民健身。至年底,能够提供多人共同跳广场舞的地方除海月广场外,尚有白鹭公园、鹿回头广场等。在跳广场舞的人群中,按籍贯形成队伍,有东北籍的秧歌队伍、新疆籍的新疆舞队伍等。
  三、大型展览
  三亚市大型展览属新兴产业,展示的产品呈多样化,形成了三亚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截至2010年末,在三亚市成功举办四届国际兰花博览会、四届国际游艇展等大型展览会。
  (一)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6年,首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在三亚成功举行,主题宗旨是通过高科技表现兰花与人和平共处的景象,体现该届博览会的主题。截至2010年底,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简称“兰博会”)。通过兰博会,突出海南热带兰花品牌,体现三亚独特的海洋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兰花文化相融合的内涵。
  第一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6年12月9—13日在三亚市鹿回头广场举办。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获奖展品展示区、个人竞赛区、盆景组合区等十大区域,分4个竞赛项目进行,即组合盆花竞赛、景观布置竞赛、个人竞赛、花艺设计,共86个奖项。博览会邀请了北京市、广东省、云南省等7个兰花大省、市参加,并邀请了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11个国家参加。
  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7年12月30日至2008年1月3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该次博览会以“兰花情、奥运心”为主题,共有来自国内外的客商参展,包括中国澳门、台湾地区及泰国、马来西亚、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荷兰等11个国家的企业和协会。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各国热带兰花精品2万多盆。博览会上有世界流行的热带兰切花、盆花、精品国兰,最新的遗传育种成果、良种、良苗,大型艺术作品,艺术插花等,通过兰花展示,突出别具一格的热带兰花品牌特色,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兰花产业发展。
  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9年1月5—10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兰博会以“兰花文化、美丽产业”为主题,由中国花卉协会、三亚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海南省林业总公司的“石斛兰”摘得全场总冠军奖。兰博会展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各种兰花精品及兰艺作品30000盆(株)以上,邀请国内外展商约120家参与。展览对外开放,游客、市民可尽情领略兰花的美丽风姿,感受南国热带风情。
  第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10年1月10—16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兰博会以“兰花文化、美丽产业”为主题,展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设获奖展品展示区、单株竞赛区、大型兰艺作品区、兰花景观区和兰花交易区等15个展区,展出了各种兰花精品及兰艺作品3万多盆(株)。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以及国内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等省区约120个展商参加了展览会。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花艺、兰花科普知识讲座和兰花作品拍卖、国际兰花学术论坛等活动。
  (二)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
  因拥有广袤的蓝色海洋国土,拥有发展游艇经济等海洋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007年开始,三亚市政府大力推动游艇经济的发展,通过国际游艇展览等活动推动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展览每年的12月17—21日举办,为期5天。截至2010年,三亚市成功举办了4届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参展企业发展至25家,集中展示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船艇。在4000平方米的展场布置了各类型世界知名游艇,如在国际游艇业享有盛誉的美国蒙特威、英国圣斯克、加拿大庞巴迪、意大利法拉第旗下的豪华品牌游艇等,另有多种快艇、摩托艇、冲锋艇、山地车等产品,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三)海天盛筵
  2010年4月2—4日,首届海天盛筵大型奢侈品展项目在三亚鸿州国际游艇码头举行,主办方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方为海南海天盛筵会展有限公司,海天盛筵以“国际生活方式品牌文化交流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世界高尚生活品牌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强中国与世界文化经济的交流。会展期间,吸引了150个参展商和近5000名观众,汇集了宾士域集团、博纳多集团、法拉帝集团、阿兹姆贝尼蒂、圣汐、公主游艇等世界六大游艇产业巨头在内的60多艘世界知名游艇,成为国内首次数量最多的超级游艇在水上汇集的展会。现场展示了12架飞机,包括空客ACJ、庞巴迪、赛斯纳、波音BBJ、达索、湾流、贝尔、欧直、巴西航空等著名机型;展示了意大利国宝级跑车兰博基尼、法拉利及英国皇室级房车劳斯莱斯、捷豹、越野车陆虎和德国保时捷、奔驰AMG、宝马等世界顶级名车;以萧邦为代表的奢侈品品牌,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理财品牌,以皇家礼炮为代表的洋酒品牌等世界品牌巨擘也一并亮相该次会展。
  第六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黎族民间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海南岛中部、南部黎族聚居区,三亚是重要分布地。打柴舞是黎语“转杀”,有两种说法:流传于陵水、保亭交界地是爱情对歌,招来青年人上山跳舞的故事;流传于古崖州(今三亚市)是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在人死的时候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以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三亚打柴舞是通过多对木棍的上下、左右、交叉的分合击板,人在其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生产生活及各种动物习性做出各种动作的一种舞蹈。内容共有九个部分,即九式:第一式平步,第二式磨刀步,第三式差麻绳步,第四式小青蛙(叫声)步,第五式大青蛙(叫声)步,第六式狗追鹿步,第七式筛米步,第八式猴子偷谷步,第九式乌鸦步。无音乐伴奏,完全靠木击产生各节拍来行走。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分,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解放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关部门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竞技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会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并多次获奖。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的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的形式出现。打柴舞是唯一记在古代文献中的黎族舞蹈,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被教育部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校定为体育运动教材。
  二、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起源流行在三亚市及古崖州属地人民群众中口头文字,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发祥地位于古代崖州西部地区,即今三亚市保港地区以西至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九所、乐罗、黄流沿海一带。随着民歌的发展、区域的扩大,东至陵水黎族自治县,西至东方市八所,北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直至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区也盛唱崖州民歌,形成了民族共处、文化交融的崖州民歌文化圈。
  崖州民歌具有地方特色,题材广泛,语言入俗,乡音浓重,唱腔美,写作手法很有特色。历代民歌大到国家政事、宫廷朝政,小到百姓生活、一针一线,凡事都可入歌。民间艺人出口成歌,句句押韵,和谐优美,答唱如流。唱腔有固定的基调,但在各种唱法上可以自由发挥,每个唱法都各有特色。大体上唱腔可分为五种:长篇叙事歌唱腔(俗称“大朝歌调”),可用“崖州乡音”民乐曲作为伴奏音乐;情歌调(俗称“风流版”)
  是长歌常用的基本唱腔;对歌(俗称“答歌腔”),男女对唱一般用唱腔对唱调,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答唱对唱不停,很有特色,在民族文化中堪称一绝;摇篮歌(俗称“摇儿腔”),主要用爱意摇篮调;特殊句型唱腔和叠吟长句唱腔,特殊句型的唱腔一般有三七句唱腔和叠吟句唱腔,三七句在歌中多用于离情述别,倾心倾情,重音述唱,叠吟长句一破七言四句体的传统,采用多句叠吟押韵作结的唱法,整个唱段略有快板说书、评书说唱的味道,最后一句唱来押韵,使整个唱段又回复到崖州民歌的原汁原味,唱腔意韵悠长。
  原生态崖州民歌,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近年为适应舞蹈演唱的需要,才用《崖州乡音》民乐曲作为伴奏音乐,乐器用二胡、唢呐、笛子、扬琴、木鱼、锣鼓等。崖州民歌历代佳作有《梁生歌》《张生歌》《孟前君》《驻春园》《陈三五娘》《贫家女怨》《十送情郎》等作品。描连是崖州民歌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它起到承上启下、过渡、转韵自然的作用,首歌多用描连的创作手法。
  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被列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七节 文物古迹一、文物发掘、普查
  1992年3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学员在李始文老师带队下对落笔洞遗址进行复查,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5枚。同年12月7—2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单位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骸化石,还有人类牙齿数枚以及石器、角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1993年10月18日至11月10日,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又出土一批生产工具化石,还新发现了华南虎、亚洲象、长臂猿等哺乳动物化石。
  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三亚市进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由市博物馆全面负责普查工作,通过这次普查,查明在三亚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共301处,其中古遗址22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209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1处。二、文物公布
  1990年1月17日,市政府公布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决定将田独万人坑、藤桥墓群、落笔洞遗址、天涯海角摩崖石刻、小洞天摩崖石刻、崖州古城址、崖州学宫、
  迎旺塔、盛德堂、广济桥、“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慈禧“寿”字碑、万代桥、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亚龙湾沙丘遗址、回辉清真寺、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等19处文物点,列为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1月2日,省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2处,其中三亚有4处:三亚市崖城学宫(孔庙)、落笔洞遗址、田独万人坑和藤桥墓群。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落笔洞遗址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藤桥镇藤桥墓群名列其中。10月1日,市政府公布羊栏墓群、高山窑址、官沟、既济亭热水池、何秉礼故居、林缵统故居、孙氏宗祠、“三姓义学”学堂、崖城古民居建筑群、民国骑楼建筑群等10处文物点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18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崖州故城、官沟及广济桥、迎旺塔、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
  2010年,三亚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落笔洞遗址、藤桥墓群;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崖城学宫、崖州故城、迎旺塔、官沟及广济桥、田独万人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分别为高山窑址、亚龙湾沙丘遗址、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羊栏墓群、既济亭热水池、盛德堂、何秉礼故居、“三姓义学”学堂、林缵统故居、崖城古民居建筑群、孙氏宗祠、“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慈禧“寿”字碑、民国骑楼建筑群、万代桥、回辉清真寺、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三、文物保护单位
  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5月,根据市文物保护联席制度工作安排,由市文体局委托广西文物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三亚市崖城镇文物保护规划》。2007年6月9日,崖城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把落笔洞遗址列为市政府八大骨干工程项目之一。2009年2月,由市文体局负责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0年7月22日,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落笔洞遗址
  位于田独镇荔枝沟落笔村东1000米落笔峰南面洞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古代文化遗址,证明了早在1万年前,三亚就有人类生活居住。洞穴面积约145平方米。1992年10月、11月和1993年11月经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人类牙齿化石8枚、石器30多件、骨器51件、角制品39件,以及华南虎、
  亚洲象、长臂猿、貘等动物化石、人类使用火的堆积和灰烬。遗址洞壁上镌刻至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云丛龙题写的“落笔洞”三字,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石刻。
  落笔洞遗址是文化遗存,对研究海南岛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特别是古人类的活动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2.藤桥墓群
  位于藤桥镇东溪村番岭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分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现存墓葬28座。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对个别墓葬进行试掘,墓葬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墓,没有陪葬品。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碑首呈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多种形状,碑上阳刻明月云纹、花卉蔓草等装饰图案和古阿拉伯文字。
  古墓群对研究海南省回族的历史、古代海外交通史,以及海南岛在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通商贸易史的地位、作用和研究伊斯兰教等文化传入海南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崖城学宫(又称“文庙”“圣庙”)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建,历经宋、元、明、清等10多次迁移和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现址。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宽18.19米,进深三间9.53米,抬梁式木构架,重檐庑殿,歇山顶。整体布局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原则。2004—2009年,三亚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泮池泮桥、棂星门、万仞宫墙等建筑。
  崖城学宫是中国最南的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三亚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2.崖州故城
  位于崖城镇中心。宋以前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开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修南北护城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改南门为“文明门”。崖州古城历经宋元明清4个朝代共644年。修筑城墙长约2270米、高8米,城区内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现残存文明门、西北城墙、西北护城河。崖州故城是海南岛古代四大州城之一。
  3.官沟及广济桥
  官沟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0米,原崖城糖厂南侧。截至2010年,残存3700多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崖州知州陈尧恩组织开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知州林资深重修,引宁远河水灌溉农田。官沟分南北两段,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现残存长4179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官沟是崖州官府引导众乡绅士合力开挖兴建的一条水利沟渠,开浚河渠,引水灌溉农田。
  广济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广度寺姓俊和尚筹募资金建造。桥长15米、宽4.5米、拱高4.76米,单孔砖石混砌拱桥,呈南北走向,横跨于官沟上。广济桥是三亚现存
  的古代单孔桥,对研究海南岛古代桥梁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4.迎旺塔
  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属风水塔,八角七层砖塔,高约15米,塔顶有塔刹。每层塔身有一个小券窗口。塔基周长13.2米,塔高约15米,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拾级而上,塔身出跳叠砖。迎旺塔是三亚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塔,是崖州的标志性建筑。
  5.小洞天石刻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所题刻,共有5处题刻:海边巨石上楷书题刻“小洞天”和“钓台”,南山临海半山腰石室岩壁题刻“海山奇观”及其诗文,石室右侧刻“仙梯”二字,石室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题词叙记。1965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留下《游小洞天》诗文碑刻二通。
  小洞天为古代崖州八景之一。小洞天石刻是海南省至2010年存在的最早石刻之一。
  6.天涯海角石刻
  清代刻。分布在天涯镇下马岭海滨岩石上,共有5处题刻:清雍正五年(1727年)年间知州程哲题“天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苗曹汤题“海判南天”、清宣统元年知州范云梯题“南天一柱”、民国王毅题“海角”、民国佚名题“海阔天空”,以及郭沫若的诗文题刻。
  7.田独万人坑
  民国28—34年(1939—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三亚期间,为掠夺海南铁矿资源,将抓捕的中外劳工押至田独开采铁矿,致使近万名劳工罹难。日本侵略军在矿区西北坡挖坑掩埋,大坑长约100米、宽为50米的坑内白骨累累,被称为“万人坑”。至2010年,在铁矿区内还保留日本侵略军所建的部分混凝土建筑物。田独万人坑是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掠夺铁矿资源的罪证之一。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亚龙湾沙丘遗址
  位于亚龙湾景区东北面海滨沙丘,195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在遗址上采集到夹砂粗红陶双耳罐、泥质红陶圈足碗、汉代泥质灰陶、十字戳印网格纹、方格纹、水波纹陶瓮残片等。亚龙湾沙丘遗址为探讨三亚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
  2.高山窑址
  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米,建于明代至清代。窑址坐南朝北,周长84.86米、高2.3米,窑呈马蹄形。窑址四周布满陶片,火候较高。器形以钵、罐、盆、瓮、坛为主。器物口沿有圆唇、卷唇、直口、平口、折唇等,流口略短,多见平底,矮圈足。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十分丰富。高山窑址是三亚市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窑址,对研究崖州民间制陶年代、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3.八人轿坡墓群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南面海滨八人轿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遗址范围东西
  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早年采集到古墓碑一通,高56厘米、宽35厘米。碑额居中刻一轮明月,两侧为神鸟,阳刻2行阿拉伯古文字,上为经文,下为死者姓名。
  4.羊栏墓群
  位于凤凰镇回新村西南边围墙内,宋代至明清时期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保存较为完整。已发现露出地表墓葬35座,墓葬前后各竖一块珊瑚石碑,碑高40~57厘米、宽33~56厘米、厚12~15厘米。碑首呈玉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形状,个别墓碑正面阳刻古阿拉伯文字和花草鸟形图案。
  5.既济亭热水池
  位于崖城镇高山村东200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用石砌池,有半圆、长方形两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州唐镜沅重修,并在热水池北面10米处建“既济亭”和“热水神”庙堂,勒刻“既济亭热水池碑记”一通。碑于2005年4月在原址出土。既济亭热水池为古“崖州八景”之一。
  6.盛德堂
  宋代始建,原为宋代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主战派胡铨力主抗金而遭贬在此居住8年之久。胡铨北归时题书“盛德堂”木匾留赠,故而得名。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硬山顶,坐东朝西,抬梁式木构架。盛德堂和它有关的人文掌故,是崖州独特的先贤文化和“贬官”文化的代表。
  7.何秉礼故居
  位于崖城镇城东起元村,清代早期始建,为崖州民居传统建筑,截至2010年存明间、次间、侧房等。呈三合院式格局,硬山顶,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明间梁架木结构为清代早期民居的典范。何秉礼(1832—1892),崖城起元村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授职教谕,致力于崖州的文化教育。
  8.“三姓义学”学堂
  位于崖城镇起元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晨坊尹、卢、林三姓合众捐资鼎建的学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由门楼、天庭、中厅、正堂、仓库等组成。主体建筑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厅两壁彩绘田园风光及墨书诗文。
  9.林缵统故居
  位于崖城镇拱北乡官塘村北。清代崖州传统民居,清末建,原门楼上题“贤书第”三字,故又名“贤书第”。三合院式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明、次墙壁采用木板间隔,用材十分考究,主体建筑分明间和次间,庭院西面为侧房和厨房。林缵统,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崖城北厢官塘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
  10.崖城古民居建筑群
  主要分布在崖城镇城东、城西和水南村,为清代崖州传统民居建筑,现存170多处,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门楼、照壁、明间、次间、前侧厢房、围墙组成,皆呈三合院布局。有五架、七架穿枋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在崖州古代民宅建筑中采用“接
  檐”屋顶,是三亚古代民居建筑。
  11.孙氏宗祠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西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始建,历史上曾有几次维修。宗祠为清代迁居崖州梅山孙氏宗亲捐资所建。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重檐九脊,绿色琉璃瓦,灰布筒板瓦顶,悬山顶起三级风火山墙。现有厅堂、正堂、厢房、厨房等建筑。宗祠木构件雕刻精美,墙壁彩绘图案内容丰富,壁上题写楷体诗词墨迹清晰。孙氏宗祠为研究清代孙氏宗族在崖州的迁移史,以及三亚古代宗祠建筑的文化特征、建筑格局、建筑艺术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12.“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
  碑文记载明代“岭海巨儒”钟芳父钟明在路边搭寮开茶店,拾银三百两不昧,后人称此为“还金寮”。碑呈圆首,高165厘米、宽82厘米、厚16厘米。碑额篆书铭刻“鼎建钟公还金寮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颂扬其事迹,特立此碑记还金之事,彰表于世。“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是三亚较为珍贵的碑碣文物之一。
  13.慈禧“寿”字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崖州知州王亘立于城南同善堂御书亭内。碑高276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1983年,崖城镇修建供销社时出土碑刻。“寿”字上方刻一枚“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篆书印章款, “寿”字长145厘米、宽70厘米,下方楷书刻记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王亘绘制“寿”屏进祝,得太后嘉许,故赐御笔“寿”字,王亘镌刻其寿字以谢天恩。
  14.民国骑楼建筑群
  位于崖城镇东关解放街,民国初期建,为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沿街市两旁拼墙而建。楼间一般面阔3.5~4米,进深15~25米,通高约13~15米。骑楼作为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崖城地区颇为时尚的中西合璧建筑模式。
  15.万代桥
  位于崖城镇崖城大桥宁远河上游约300米处。民国29—34年(1940—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琼期间,奴役崖县民众劳工所建的钢筋水泥公路桥。桥现存长度约145米,共14个桥墩,每墩高14米、桥面阔5.8米。万代桥是侵华日本侵略军侵略海南岛的历史铁证。
  16.回辉清真寺
  位于凤凰镇回辉村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为羊栏穆斯林教徒诵经礼拜场所。1982年重建,占地面积0.19公顷,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殿,面积500平方米,屋顶正中仿阿拉伯建筑式样,建一穹隆顶,另有讲堂、诵经室、沐浴室及其他附属建筑,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清真寺是回族宗教文化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穆斯林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融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体。
  17.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位于三亚海榆东线欧家园西南一处山坡上。为纪念1974年1月19日西沙自卫反击
  战中牺牲的海军烈士而同年所建。陵园坐南朝北,由正门、纪念碑、公墓等3个部分组成。纪念碑为方柱形,高8米,碑身正面镌刻“西沙永乐岛自卫反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已成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18.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
  西线高速公路崖城出入口北侧约200米处。1967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崖城地区的32位革命烈士而建。2006年,由崖城镇水南村东、海榆西线向西转弯处迁建于此。纪念园整体由大门、围墙、纪念台、纪念柱组成。纪念碑坐西朝东,碑身呈圆柱形,直径60厘米,高约6米。碑柱上雕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纪念先烈的图案,是一座集纪念、瞻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烈士纪念园。
  19.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石沟峡水库西侧山坡上。1982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建,2009年4月重修,收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陵园由正门、八角亭、纪念碑和无名革命烈士墓(纪念9位无名烈士)等4个部分组成,占地3公顷,坐南向北。正门有题词“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座宽4米,碑身高8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镌刻56位烈士英名。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是三亚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之一,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第八节 传媒
  一、三亚晨报
  《三亚晨报》是中共三亚市委机关报,1994年1月3日创刊,报名为赵朴初题写。报社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总编室、综合采编部、专题采编部、副刊美编部、通联资料部、发行广告部等7个部室。1995年11月,增设记者部。2002年8月,三亚市编制委员会核定三亚晨报社隶属市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口市委宣传部领导,核定内设机构7个,即办公室、新闻研究督查室、新闻编辑中心、专刊副刊中心、新闻采访中心、广告公关策划部、发行营销部。2010年12月28日,市委同意成立三亚晨报社党组,内设机构未变。
  199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海南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创办《三亚晨报》,国内刊号为CN46-0023。1994年,《三亚晨报》核定对开4版,每周出版1期(周一出版),通过邮局公开发行。1995年1月4日起,每周2期(周三、周六出版)。1996年1月2日起,每周3期(周二、周四、周六出版)。1998年1月1日起,每周4期(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出版)。1999年1月1日起,每周5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出版)。2001年起,《三亚晨报》实行自办发行。2005年1月1日起,每周6期(周
  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2007年1月1日起,改为天天出报,版面从每天4个版扩增至8个版,从传统的黑白版发展到时尚彩版。除要闻版外,增设了纪实、追踪、事件、内幕、人物等新闻类专版;开设车市、家电、时尚、保健、财经等生活类专版;开设家庭、职场、鹿回头、发现等副刊类专版;开设美居、美景、美食等服务性专版。同时,设置《晨钟新声》《街谈巷议》等言论专栏。2010年1月1日起,版面从每天8个版扩增至12个版,实现全彩印刷。
  1994—1999年,平均发行量为1万份。1999—2006年,平均发行量为1.5万份。2006—2010年,平均发行量为2万份。《三亚晨报》发行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1994—2010年,《三亚晨报》共出版4355期,有30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新闻评奖中获得奖项。
  二、三亚广播电视台
  1990年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和三亚电视台。7月,正式设立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同年,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内设办公室、编播部、技术部;三亚电视台内设办公室、广告部、新闻部、技术部。1992年,开始筹建三亚有线电视站,隶属三亚电视台。同年10月,三亚有线电视站正式成立。1998年,成立三亚有线广播电视台(科级建制)。
  2001年3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撤销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和三亚有线广播电视台,实行“三台合一”,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局)。同年6月,正式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同时加挂三亚市广播电视局的牌子。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实行“三台合一、以台为主、统分结合”模式,属三亚市政府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广播记者部、电视新闻部、电视编辑部、广播总编室、电视节目部、电视专题部、电视制作部、电视播出部、技术保障部、事业发展部、广告信息部、网络信息中心等13个部室。2008年6月18日,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将三亚市广播电视局与三亚广播电视台实行“局
  台分离”三亚广播电视台不再挂市广播电视局的牌子,市广播电视局职能归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2010年,三亚广播电视台增加了广电发展研究室、大型活动部、人力资源部,部室达到15个。
  (一)广播
  1990年8月,三亚广播站更名为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同年8月23日,开始试播,发射塔高57米,发射频率104.6兆赫。广播电台成立之初的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海南话新闻》《天涯卫士》《天之涯七彩贝》《每周一歌》《听众点播》《鹿城你早》《经济大舞台》《天涯夜话》《琼剧欣赏》等。
  1999年9月1日,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全新改版,由原来的录播节目过渡到部分节目直播。相继推出直播节目《与你同行》(交通类)、《音乐直通车》(音乐类)、《万事通》(信息类)、《天涯任你行》(旅游类)、《爱在天涯》(交友类)、《海韵声声》(文学类)、《1046播报》(新闻资讯类)、《生活时空》(生活类)。
  2002年1月,一档以“推介城市文化、增进城市交流”为主旨、以宣传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游览胜地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异地双向直播旅游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随后,三亚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52城市广播电台城市联盟成员台。
  2004年,三亚台广播节目采用无线发射和有线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传输。同年5月1日,广播节目并入省数字电视网进行传播,可覆盖全省。无线发射覆盖三亚市全部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2007年初,广播频率开始使用音频工作站。同年6月15日,以“为百姓说话,替政府分忧,促行风建设,建和谐三亚”为主旨,以电波为媒介,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平等交流、公开对话的平台《政风行风热线》开播。
  2008年5月4日,广播频率配合中央台、海南台,联合直播奥运火炬传递三亚站的全过程,直播时间长达9小时。
  2009年,“村村通”通过多路微波发射传送的广播节目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三亚市共有92个村委会、476个自然村,广播可覆盖到村委会81个、自然村400多个,覆盖率95%。三亚率先完成全省村村通“广播进村”工程。同年1月25日,三亚广播电视台与黑龙江电台在国内首度跨区域合作的广播频率“天涯之声”上线试播,2月26日正式开播,从每天早上6时的《三亚你早》开始,到次日凌晨1时的《天涯书场》结束。设置全天22档节目,内容以新闻和服务类节目为主,其中《时光点唱机》《天涯畅游》《心事了无痕》等4档节目在三亚和黑龙江两地异地同步直播,实现了两地的听众通过一个电波的互动交流。
  2010年,改版后的天涯之声全天播出19小时,主要有《三亚新闻》《美食美客》《天涯俱乐部》《品味天涯》《1046帮你忙》《你好,俄罗斯》《我用音乐表扬你》《激情海月》《一路有你》《天涯畅游》《时光点唱机》等近20档栏目,直播节目达到80%。
  (二)电视
  1990年,三亚电视台在三亚电视差转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上
  级广播电视部门和三亚市政府拨款。相继购置并建立摄像机群、电视演播室、电视制作编辑系统、电视播出系统、电视发射机台站等电视设备。同年9月30日,开始用15频道转播海南台电视节目,用6频道、8频道分别转播中央一台、珠江台(三亚台电视节目在珠江台插播),用12频道转播中央二台电视节目。
  1994年7月1日,三亚电视台自办的1套完整节目正式开播,结束了没有完整自办节目,长期转播珠江台节目并插播自办节目的历史,栏目主要有《三亚新闻》《新闻专题》《电视剧场》等。
  1997年,三亚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电缆传输已全面覆盖三亚主城区,电视节目24套、广播节目2套,用户达到2万户。
  1999年5月,三亚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主要栏目有《三亚有线新闻》《电视剧场》《心曲速递》等。
  2001年6月,“三台合一”之后,电视节目主要有《三亚新闻》《今日三亚》《新闻透视》《走进三亚旅游圈》《信息播报》等。
  2004年,自办2套电视节目,电视第一套节目(新闻综合频道),每天播出18个小时,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新闻透视》《今日三亚》《鹿城剧场》等。电视第二套节目(旅游生活频道),每天播出14小时,主要栏目有《走进三亚旅游圈》《信息播报》《天天影院》《度假剧场》等。同年5月1日,三亚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并入省数字电视网进行传播,贯通全省,节目覆盖全省各市县。
  2005年4月,承担三亚电视节目信号发射的8频道,三亚台的无线发射覆盖三亚市大部分地区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2008年,三亚广播电视台第一套标清非线性编辑制作网投入使用,承担起全台各大栏目的后期剪辑工作。同年,专门制作电视专题片《三亚——正在崛起的热带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为三亚升格20周年献礼。全力做好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如:2008北京奥运火炬境内首传仪式、红塔杯2008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08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和世界模特总决赛等,制作《奥运圣火耀天涯》等专题栏目。
  2009年11月,搭建的视频服务器硬盘播出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制作播出一体网标清播出,改善三亚台电视的播出质量。同年,建设拥有面积220平方米电视标准化综合演播室,演播室录制系统为标清数字化四讯道配置,主要承担三亚台自办节目的前期录制任务,并可独立完成各类节目的直播工作。同年,演播室跟台内非编网和播控网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实现多部门合作及资源共享,基本建成制播一体网络系统,采编、制作、播出实现标清数字一体化。
  2010年,“村村通”通过多路微波发射传送的21套电视节目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三亚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第一民生》《畅游天涯》《英语周刊》《休闲剧场》《动画剧场》《传奇》《法制中国》《国际时尚汇》等。
  三、获奖作品
  一、文娱场所
  1991年后,三亚市文化市场数量增加,经营项目多种。2006年底,三亚市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0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21家、书店20家、电影院3家、音像制品店110家、印刷企业14家、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125家、文化艺术培训场所10家。1991—2006年,三亚市文化市场属于繁荣旺盛期。
  至2010年底,三亚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01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60家、书店3家、电影院6家、音像制品店12家、网络场所120家、印刷企业23家、电子游艺场所34家、演艺场所3家、海上体育经营场所20家、各类文化培训班20家。
  二、文化市场管理
  三亚市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针。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97年成立三亚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对三亚市图书、音像、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演艺、出版物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广播电视、文物、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2005年12月,网吧的管理职能移交给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2006-2010年,共查处违规案件79宗,移送公安机关6人,上缴市财政罚没款65.38万元,收缴非法出版物(音像)139949册(件),销毁非法出版物(音像)92440册(件)。
  一、机构
  1991年7月,三亚市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称三亚市档案局(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02年7月,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三亚市档案局(馆)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市档案局(馆)隶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处级事业机构,内设办公室、指导管理科、编研科。2004年5月,指导管理科更名为业务指导科,编研科更名为管理编研科。至2010年未变。
  二、馆藏
  1991年,三亚市档案馆有全宗59个,文书档案案卷10297卷,档案上架排列总长度为170.9米。其中市委(县委)全宗共有文书档案1842卷,形成时间为1949—1990年,档案上架19.2米。市政府(县政府)全宗共有文书档案2575卷,档案上架长度为32.8米,形成时间为1948—1990年。馆藏资料1950册,类型有书籍、地图、报纸等,内容包含崖县革命根据地情况、崖县老区烈士调查表、人口普查材料、民国时期以来的崖县地图、民国37年(1948年)崖县各乡镇田户调查表等。
  2000年,馆藏文书档案增至16442卷,资料3837册。三亚市档案馆库房在市委办公大楼八楼,面积狭小,为140平方米,受此影响,三亚市各单位共有约5万卷档案等待进馆。
  至2010年,三亚市档案馆有全宗128个,各类馆藏档案48254卷、7918件,排架总长486米,其中文书档案44953卷7825件,荣誉档案93件,基建档案1218卷,专业档案850卷,会计档案114卷,婚姻档案1023卷,国土档案96卷,照片档案1126张,磁带、录像档案76盒。图书资料共2530册,排架长度为73.16米。馆藏主要有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馆内珍藏的特色档案有郭沫若点校的清代《崖州志》、名人题词50多幅及声像、荣誉档案、人民日报[民国35年(1946年)至2009年1套电子版]等。三亚市有档案馆(室)134个,全宗447个,案卷9.81万卷,排架长度1597米。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23.49万件,排架长度1790米,磁带、录像档案162盒,照片档案1.3万张,电子档案磁盘218张。
  三、档案馆设施建设
  1993年,市档案馆迁到市委办公大楼八楼,库房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大库房140平方米,两个小库房分别是40平方米、20平方米)。至2010年,三亚市档案馆地址仍在市委大院内,是全国地级市唯一未建独立档案馆的城市。档案馆有铁皮档案柜164套718节、档案目录柜15套、电脑12台、大功率网络服务器1部、复印机3部、空调6台、数码照相机2部、除湿机3台、臭氧消毒机6台、消防灭火器12个、紫光扫描仪2台及移动硬盘、刻录机等设备。
  四、收集整理
  1991—1995年,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馆藏档案进行梳理,文书档案整理归档采取“三集中”(集中人员,集中文件、材料,集中时间)的指导方式,并对之前未完成归档工作的单位进行针对性业务指导和督促,落实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的“一室三铁”(档案室,铁门、铁窗、铁柜)。文书档案共归档立卷14737卷,另外还有气象、审计和会计等部分专业档案。1991年7月,市档案局举办了第一期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列入市档案局年度例行工作中,至1995年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5期、组织三亚市各单位档案员参加培训190人次。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颁布后,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制定印发《三亚市档案局(馆)收集档案实施细则》《档案保存实施暂行办法》等规范化文件。1996年上半年,档案局帮助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档案室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新整合,整理历年档案共13626卷,按照要求配置档案设备,为三亚市竖立一个标杆和标准,同年市工商银行档案室荣获了省一级综合档案室。至2000年,年度档案归档工作完成率均在80%以上。
  2001—2005年,共完成文书档案5441卷和24381件。
  2006年,归档工作形式从“三集中”转变成“分片负责制”,三亚市120多个单位归档指导任务分别落实到业务指导科和法规技术科的个人。2007—2008年,对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烟草专卖公司、市国资公司、市城投公司、市天涯水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单位进行了企业档案的补救和建立。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三亚市135个村(居)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资料归档工作全部完成。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20个单位的档案室通过升级考核,其中6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一级标准,12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二级标准,2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三级标准。
  五、社会服务
  1991年始,三亚市档案馆将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可开放的档案分批向社会开放,并有开放档案目录供查阅,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档案数字化扫描档案、人民日报电子版,完整安装到服务器中,通过服务器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查询利用。2005年,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在市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通知》,把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到市档案馆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并向社会各界提供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现行文件利用服务。至2010年,共接待查阅现行文件人数1200多人次,档案利用1.6万人次、2万多卷,为社会各界编史修志、工作查考、领导决策、落实政策、征用土地、婚姻、工龄、各种民事纠纷及其他各项工作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同时,三亚市档案馆不断扩大档案接收范围,文书、荣誉、基建、土地、财务、婚姻登记等门类档案先后接收进馆。馆藏档案数量大幅增加,门类齐全。截至2010年,共接收各类档案31816卷、7918件进馆。
  六、编研
  1991—2010年,先后编写《三亚市历届党代会情况汇编》《三亚市镇(乡)机构改革情况汇编》《三亚市档案局(馆)工作指南》等档案史料汇编9个。还配合相关单位完成了清代《崖州志》一书的出版工作。共有13篇论文在《全国地(市)县(市)档案局馆长论坛文集》《中南地区档案工作协作研讨会》《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精选》《海南档案》等杂志上发表,其中《发挥档案工作优势服务三亚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立“两个体系”积极发挥档案惠及百姓作用》等3篇论文,荣获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76条信息在《中国档案报》《海南档案简报》上发表。
  七、信息化建设
  自1991年起,逐步建成电子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以及现行文件目录数据库。2009年,市档案馆对馆藏中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至2010年底,完成5个全宗5200卷481736页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工作,完成馆藏档案目录著录20多万条。三亚市有87个单位安装使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占建档单位的85%,并通过此系统进行档案著录、查询、打印及报送。
  第十一节 史志
  一、机构
  (一)组织机构
  1991年,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领导地方志编纂工作,设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名,主任为市政府市长担任。2005年10月,撤销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三亚市志·年鉴编纂委员会,设顾问、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人,顾问为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为市政府市长担任,履行组织领导地方志及年鉴编纂工作。至2010年未变。
  (二)工作部门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分别直属市委、市政府,均为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单位。2002年7月,因机构改革,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并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加挂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牌子),为市委、市政府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内设秘书科、市志编审科、党史编审科,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分管。至2010年未变。
  二、党史工作
  (一)党史资料征编
  自1991起,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2002年更名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重点开展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亚地方党史编纂工作。先后公开、内部出版书目:1991年《三亚党史大事记》、1992年《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崖县)组织史资料》、1994年《三亚英魂》、1995年《崖县革命史》、1998—2002年《三亚市十年大事记(1988.01—1997.12)》、2003年《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2004年《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组织史资料(1988.01—2003.12)》、2004年《三亚市革命人物录》、2006年《中共三亚历史大事记(1950.05—2004.12)》等党史书籍。
  2005—2009年,开展三亚市抗日期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调查,对125个自然村进行普查:三亚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20878人,社会财产损失包括铁矿石2416057吨、盐1011.4万担、图书1060本、清真寺4座,居民财产损失包括房屋1052间、粮食61970千克(大米)、树木670株、禽畜3859头(只)、生活用品10件(家具)。2009—2010年,开展三亚市革命遗址普查,调查三亚市革命遗址18个,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5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纪念地7个、纪念设施6个。18个革命遗址中2个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损毁遗址12个。
  (二)党史宣传教育
  1991—2010年,指导启园布展,在启园设立三亚市革命史陈列室,持续进行材料更新。
  2004年,指导三亚梅山革命史馆筹建布展,2006年开馆。2006—2010年,累计参观人员6万人以上。
  三、志书编修
  (一)第一轮修志
  1991年前,第一轮《三亚市志》(下限至1990年底)初稿完成50万字,占志书的30%左右。1991年,三亚市直机关有45个承编单位完成初稿,另有大事记328页,记事1282条,约99378字。同年召开3次评稿会议,分别对经贸、税务、水电、检察、城建、林业、交通邮电等专编进行审稿修改,共计66万字。1993年后,三亚市地方志办分工按新篇目进行调整、修改,对资料尚缺的章、节进行补充,至1996年初完成《三亚市志》初稿任务65%,1998年底,全部完成了第一轮《三亚市志》的总纂任务。1999年12月,《三亚市志》上送海南省史志工作办公室终审,获同意出版。2001年7月,历经10多载编修的《三亚市志》(下限至1990年底)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为16开本、字数150万字,发行6000册。
  (二)第二轮修志
  2006—2009年,三亚市史志办组织4次专家学者座谈会,对《三亚市志(1991—2010)》篇目进行研究、编排,安排专家、学者对篇目进行二次修改及补充。2010年初, 《三亚市志(1991—2010)》篇目正式拟定。2010年11月11日,三亚市下发《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三亚市志(1991—2010)>编纂工作的通知》文件。同年11月16日,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在市委党校召开,共有110多个承编单位负责人参加,会后各承编单位成立86个编志小组,320人参加修志。同年12月底,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培训班在市委一楼会议室举办,邀请有关史志专家、学者授课,80多人参加培训。至此,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入初稿编修第一阶段。
  (三)专业志、地情人文书籍编纂
  1991—2010年,指导或承编的公开出版书目:1992年《三亚市税务志》(海南省三亚市税务局承编)、1993年《三亚市财政志》(三亚市财政局承编)、1995年《三亚古今纪事》、2006年《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志》、2007年三亚市史志办承编《海南地情要览》(三亚部分)、2007年《郭沫若与崖州志》、2008年《三亚市卫生防病志》(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编)、2010年《榆亚别集》。
  (四)年鉴编修
  2005年,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三亚市史志办承编的第一部《三亚年鉴》编修出版发行,三亚成为海南省继海口市后第二个出版综合性年鉴的市县。 《三亚市统计年鉴》是记载三亚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收录年度主要文献及重要材料的地方综
  合年鉴。至2010年底,三亚市共编修出版发行5部《三亚年鉴》。《三亚市年鉴(2010)》共分11个部类:三亚概况、政治与军事、法治、经济、社会事业、区镇·农场概况、人物、文献法规选编、统计资料、大事记和附录,下设243个分目、1032个条目。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