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文化•体育•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42
颗粒名称: 第十七编 文化•体育•卫生
分类号: G127;G812.7;R199
页数: 91
页码: 1109-1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文化、体育、卫生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文化 体育 卫生

内容

第一章 文 化
  第二章 体 育
  第三章 卫 生三亚市的旅游和文化相伴发展。2010年有文化事业机构8个: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报社、广播电视台、美丽之冠会展中心等。各区乡镇设立文化站(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室设施齐备,功能多样。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传统民间文艺,也有时尚文艺表演。三亚市有民间文艺队伍92支,其中上规模的有大东海歌舞剧团、三亚音协合唱团、三亚爱乐合唱团等,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外地交流演出,并与专业团体举办文艺下乡活动。文化活动与旅游紧密结合,至2010年,共成功举办14届天涯海角国际集体婚礼,并与旅游部门举办多次大型文艺晚会、新年音乐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黎族打柴舞和崖州民歌。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7处、市级19处。1991—2010年,文艺创作队伍从18人增至78人,获奖的各类文艺作品、新闻、广电节目共200多件。
  三亚市体育事业随着旅游发展而发展,体育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各类体育俱乐部先后出现。1991—2010年,除了公共体育设施外,个体户、酒店、私营企业也兴办体育场所。2010年,三亚市体育场地367个,有田径场、高尔夫球场、壁球馆、游泳场、健身馆等。区乡镇一级也有篮、排球场。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节假日的各项体育比赛、晨跑、游泳、健身等已成为常态。民族体育是三亚体育项目的一大特色,每年的“三月三”都举行一次比赛。三亚市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全国性、国际性的体育竞赛也常在三亚举办。国际性的比赛有国际沙滩排球锦标赛、亚洲铁人三项系列赛、亚欧高尔夫巡回赛、国际热带雨林汽车越野挑战赛等。三亚市业余体校为国家队、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至2010年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23人,其中田径班的蓝书萍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
  1991—2010年,三亚市卫生事业进入发展时期,医疗卫生机构和组织进一步健全,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部分医药卫生机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三亚市呈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渠道投资办医的新局面。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投资不断增大,三亚市构建完善保健体系,“120”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卫生信息网络。各区镇均建立卫生院。医疗机构引进一大批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诊疗技术有新突破;执业规范,医患矛盾减少;儿童计划免疫全覆盖,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都有较大发展。2010年,三亚市有卫生医疗机构293个,进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有三亚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14家,村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个体诊所262个;三亚市卫生系统从业人员4573人,其中医生及技术人员3762人。主要综合医院有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军425医院、三亚市中医院等。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文化广播体育局内设9个科室:文化科、艺术科、市场科、文物管理科、新闻出版科、群体科、竞赛科、广播电视科、办公室,下辖2个副处级单位: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8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业余体校、电影公司、演出管理处、琼剧团、有线电视台。1993年底,广播电视划归三亚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原设在文体局的广播电视科及人员编制划归宣传部,宣传部设广播电视科。三亚市文化广播体育局更名为三亚市文化体育局。1997年,成立三亚市文化市场稽查队。1998年12月,广播电视重新划回三亚市文化体育局领导,原来设在宣传部的广播电视科及人员划回三亚市文体局并在局内重新设置广播电视科,但文化体育局名称不变。1999年4月,经上级批准成立文化体育局直属机关党委。
  2001年5月,广播电视职能与文化体育分开,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三亚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同时挂三亚市广播电视局牌子,文化体育局内设广播电视科也随之撤销。市文化体育局内设机构从7个科室减至4个科室,撤销文物管理科、新闻出版科,群体科和竞赛科合并为体育科,文化体育局内设科室有办公室(含机关党委)、文化科、体育科、市场科。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市编委下文将市演出管理处和市琼剧团列为企业单位,和文体局脱钩,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2005年6月,因出版职能管理需要,三亚市文化体育局改名为三亚市文化出版体育局。2009年,撤销广播电视局,把广播电视职能重新划归文化出版体育局,市文化出版体育局更名为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局内增设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管理科、文物管理办公室、扫黄打非办公室、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单位名称、机构未变。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市委宣传部增设三亚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决定、规划。
  2005年8月,做出《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
  2007年,市新华书店实行人、财、物整体移交加入省新华书店集团,分别成立海南省新华书店集团三亚有限公司、三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图书发行渠道。
  2008年,市电影公司重新组建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在组织实施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成本全部由政府“买单”,投入1300万元,解决了100多名职工的提前退休、下岗安置等问题,其中享受优惠政策提前退休48人,安置下岗职工38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15人,减轻企业的自身压力,激活企业的发展实力。同时安排改革成本200万元,解决市琼剧团、市演出管理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理36名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
  2009年3月,南中国海影视文化生态园、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被海南省文改办和省发改委确定为海南省第一批(11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项目。
  截至2010年,三亚市已开工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16个,涉及旅游演艺、影视拍摄、动漫设计、民族历史文化等七大类文化业态。己引进文化产业发展资金50亿元,鲁能美丽城、南中国影视生态园、南山创意新城、动漫产业基地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市政府安排1亿元注册成立三亚市天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充分利用三亚旅游城市的优势,整合国有文化资源、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启动落笔洞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注重抓好旅游会展业、健康体育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具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项目,投资发展三亚文化产业。
  第三节 文化场馆
  一、三亚市图书馆
  1991年,三亚市图书馆(旧馆)有员工13人。2000年2月18日,新馆动工兴建,5月8日落成开馆,占地面积1.6公顷,楼高5层,总建筑面积10080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坐落在美丽的临春河畔,北邻“美丽之冠”,西傍临春大桥,南接白鹭公园。2009年8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安排图书馆大楼改造项目经费1500万元,进行全面改造,使图书馆功能齐全、达标。三亚市图书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隶属于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2010年,有在职人员30人,其中图书专业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4人、其他人员7人。
  (一)三亚市图书馆藏书
  1991—2001年,三亚市图书馆每年没有固定购书经费,2002年5月搬迁新馆时全馆图书约5万多册。市财政拨款采购了50万元的图书,市委、市政府也在同年发起由社会各界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倡议,由此募捐到约5万册图书。此外,同年中标的图书供应商了解到三亚市图书馆当时图书藏量较少,又面临新馆对外开放急需提升藏书量的困境,特向市图书馆捐赠了价值约30万元的图书。2002年,图书采购、报纸杂志征订经费仅5万元,市财政逐年递增图书购置经费,至2010年,市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经费达到70万元。2010年,市图书馆总藏书量近24万册,订阅国内期刊834种、报纸99种、港澳台杂志28种、电子期刊5800种。市图书馆成为服务性、学术性的文化机构,也是三亚市的总书库,承担起为三亚市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方位信息咨询。
  (二)三亚市图书馆的服务项目
  三亚市图书馆履行搜集、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2002年,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2006年12月,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同时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2006—2010年,市图书馆陆续为三亚市两区六镇及91个行政村安装了共享工程配套设备,将优秀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送到基层,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馆内设有文献资料阅览室7个、藏书库3个、外借室3个、阅览室3个、少儿阅览室1个、采编室1个、过刊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培训中心2个、展览厅1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大厅1个。
  2002—2010年,三亚市图书馆每年深入基层开展“图书馆宣传周”“图书馆服务月”“读书进社区”活动共有40多次,建立“流动图书站”11个,帮助基层单位、学校建立图书室、文化室13个,培训基层图书管理员21人,向海岛渔村、扶贫点、周边乡镇、希望小学、生态文明村、双拥共建单位、驻军和武警部队及监狱等37个基层单位,赠送图书35000多册,价值约合70万元。其间,2003年,图书的借还册次为83430册,借还人次为5125人。至2008年,图书的借还册次达618742册,借还人次达40230人。2009—2010年,图书馆闭馆装修,未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二、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1991年,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音乐舞蹈部、摄影美术部、文学戏曲部、少儿部、办公室、档案室。
  1993年,组织参加省文化馆业务干部舞蹈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2003年,组织参加全省第四届职工文艺调演,《风雨同舟》节目获一等奖。2004年,组织参加海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恋恋楚酿楚》获一等奖,《燃烧的生命》获三等奖。2006年,组织选送参加全国性评奖作品96件,获金奖9件、银奖16件、铜奖24件。2007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儿书画、中国少儿艺教网作品入网暨日本第38届世界儿童书画展览大赛,市群艺馆选送作品70件,获金奖3件、银奖4件、铜奖3件,市群艺馆获得2个先进组织奖。2008年,组织参加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一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会演活动,《红雨伞》获一等奖,市群艺馆获得“优秀组织奖”。2009年,组织参加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会演活动,黎族舞蹈《筛筛筛》获一等奖,黎族舞蹈《钻木取火》获二等奖,回族舞蹈《婚礼舞》获三等奖,市群艺馆获得“优秀组织奖”。
  1991—2010年,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各类艺术项目培训班85期,培训各种人才、艺术骨干8800多人次。截至2010年底,市群艺馆代表三亚市成功申报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回族传统婚礼、苗族盘皇舞、海螺姑娘、黎族民间故事、疍歌、钻木取火。
  1991—2010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比赛共69场次。
  三、市博物馆
  1991年,三亚市博物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1993年前,文物存放在崖城学宫,约280件。1993年,市文体局新办公大楼建成,博物馆搬迁至新办公大楼三楼,面积约80平方米,文物收藏品库房60多平方米。原存放在崖城学宫的文物搬回市博物馆库房,收藏的文物件数约500件,珍贵文物32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套)、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1件(套)。2005年5月,市博物馆搬迁到市图书馆,办公室面积80平方米,监控室面积6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房50平方米,共190平方米。陈列室设在图书馆四楼,布展内容有“落笔洞遗址出土文化文物遗物专题展”“崖州历史文物陈列室”,展览面积260平方米,馆藏文物约900件。2007年1月,崖城学宫向社会开放参观。2007年4月,市文体局授权三亚市博物馆对崖城学宫直接管理。为加强崖城学宫日常维护和管理,市博物馆聘用了7名管理人员,其中3名保安员,对崖城学宫实行24小时安全消防值勤。同时,市博物馆利用崖城学宫的建筑空间和场地,采取镜框图表、石板刻画的形式,开展“孔子圣迹图展”“崖州历史碑刻展”“冼夫人生平事迹展”“黄道婆生平事迹展”“鉴真高僧生平事迹展”“岭海巨儒钟芳生平事迹展”“古崖州历史名宦名贤简介”“珠崖风景水南村”“古崖州地域图”“古崖州历史沿革简介表”等陈列展示。至2010年未变。
  四、三亚市电影公司
  三亚电影公司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位于解放二路,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干部职工172人。20世纪90年代初,电影行业萧条,电影公司所属的金鹿影宫和藤桥、荔枝沟露天剧场停止营业,三亚影剧院也因为安全隐患问题停止营业,电影收入从原来的每年160多万元左右下跌至每年80多万元,人员无工资可发,下岗职工达70多人。2009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三亚市电影公司进行改制,重新组建三亚电影文化公司。
  1998年起,市电影文化公司在农村电影预收费停止、农民看电影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开辟“乡村电影”“社区电影”“校园电影”,实现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2131”工程(即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的目标,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大型国营、民营企业联系,在电影放映前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市电影公司积极参与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组织开展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为主、娱乐大片以及科教电影为辅的放映形式,充分发挥电影在科技兴农中的特殊作用。市电影公司2008年完成放映1064场,观众达40万人次;2009年完成放映1064场,观众达45万人次;2010年完成放映1272场,观众达50万人次。
  五、乡镇(区)文化中心(文化站)
  乡镇文化中心的前身为乡镇文化站,1991—2001年,三亚乡镇(区)设文化站共18个,集体个体办30个。乡镇(区)文化站是乡镇政府文化机构,负责乡镇(区)文化工作和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各乡镇同时设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
  2002年机构改革,三亚市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中心,每个镇配备3~5名文化专干,各村委会均设有文化室、图书室。三亚市村村有文化室、图书室,建筑面积达2875平方米,图书数量达78500多册,报刊达1781份,剧场40个,球场125个,其他娱乐场所118家,面积达8760平方米,乡村业余文艺队有92个。2010年,三亚市各镇均有文化中心,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书店
  三亚新华书店是三亚最老的书店。1999年前,属独立经营的文化企业。1999年4月,实行改革,加入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亚新华书店仍以此名称进行实体店的经营开展活动,三亚市共有3家店面,其总店设在三亚市解放二路3号,经营项目包括图书、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批发、零售、代理、服务等,长期与多家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1月12日,三亚海呈书店开业,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有各类中外图书1.4万多册,分图书、音像、文具、电子词典、报纸、杂志等专柜,还设有书吧,供读者品茗阅读。海天书店位于三亚市解放二路明珠广场五楼,图书种类齐全,更新速度快。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书店16家,较大的书店有新华书店、海呈书店、海天书店等。
  七、演出场所
  三亚市较大的演出场所是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为2003年12月6日在三亚市举行的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而专门兴建的比赛会场。由会展表演及美丽博物馆两大功能区组成,采用钢索膜结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呈椭圆形。长轴直径106米,短轴直径92米,建筑总高度37.8米,可容纳观众4000多人。
  第四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创作
  1992年5月三亚市作家协会成立,有会员18人,至2010年有会员78人。
  1992—1995年,市作家协会召开理事会会议4次,组织采风活动4次。其中,1994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联合举办孟允云散文集《天涯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座谈会。1995年,市文联作协举办陈人波散文集《岁月的跋涉》座谈会。
  1996—2000年,市作家协会召开创作座谈会2次,开展革命老区等基层采风活动5次,在三亚市一中、五中、三中举办文学创作讲座各1次。其中,1996年举办“首届三亚文学奖”,1998年组织三亚市中小学生征文比赛。
  2001—2005年,市作家协会开展采风创作活动5次,召开理事会会议、换届会议、创作茶话会各1次,创办协会会刊《天之涯》。
  2007年,向三亚图书馆、三亚学院和梅山中学赠送会员著作56种540册。2009年,市作家协会在三亚市一中、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邀请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文艺广播频道的作家、诗人、主持人、播音员前来朗诵诗歌。2006—2010年,市作家协会先后举办文化研讨会、座谈会共4次,开展赠书活动2次,组织梅山革命史馆、角头渔村、槟榔河等采风活动3次,承办征文活动2次,举办诗歌朗诵会2场。
  二、美术
  1989年11月,市文联成立三亚市美术协会。1993年12月,市美术协会更名为市美术家协会,有会员35人。1992年2月,成立三亚画院。2006年8月,成立青年美术家协会。至2010年,市美术家协会有会员85人,其中有国家级会员2人、省级会员16人。市青年美术家协会有会员46人,市油画协会有会员72人。
  1991—1995年,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每年都举办1~2期美术培训班,组织会员开展1~2次下乡生活、写生创作活动,不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三亚市参加省级展、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美术作品有95件。
  1996—1998年,市文联联合省内外文艺团体在三亚举办的美展有4个,包括1996
  2005年 陈义 词《天涯赋》 首届国学创作优秀成果奖银奖
  2006年 游师良 散文《鳌山红豆》 海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
  2006年 陈运康 散文《月川桥夜曲》 海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
  2007年 韩亚辉 诗歌《一只海鸥飞在浪尖上》 解放军总政治部首届军旅文学大赛二等奖
  2007年 韩亚辉 诗歌《教授,多美的称呼》 海军政治部“学习方永刚”征文二等奖
  2007年 韩亚辉 小说《最后的旗语》 第三届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三等奖
  2007年 翟见前 诗歌《深夜的鸟》 全国手机短信文学大赛一等奖
  2008年 徐国良 散文《三亚的夏天》 全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
  2008年 孙令辉 散文《天涯放歌》 全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
  2008年 罗灯光 卢海容 报告文学《爱洒三江乡》 全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三等奖
  2009年 徐国良 散文《我的粮票》 全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一等奖
  2009年 亚根 论文《黎家与道家乐舞的 和谐际遇》 “首届海南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2009年 亚根 散文集《都市乡村人》 “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
  2009年 韩亚辉 短剧《爱的偶像》 山东省首届“黄金杯”艺术节短剧一等奖
  2009年 韩亚辉 故事片《一技引以为豪》 海南省首届DV大赛二等奖
  2009年 翟见前 诗歌《内心的草地》(外二首) 2009海南诗歌大奖赛二等奖
  2009年 黎平 诗词《咏椰》 全球华人文艺旗手奖金奖
  2010年 韩亚辉 歌词《祖国是一把火炬》 全军文艺会演歌词创作一等奖
  2010年 孟允云 散文《八月豆园》 中国当代散文奖(国家级)
  海南省美术作品展、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超万米书画长卷展、广西陈立达和周庆珠二人书画展、海口•三亚书画摄影联展等。
  2000年,有12件作品入展海南省书画展。2002年,有25件作品参加全国“曙光杯”少儿书画大赛,4件获二等奖,17件获三等奖。1999—2003年,市文联、市美协等举办的美术展主要有4个,包括三亚升格地级市10周年邹才干中国画长卷《椰颂》画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书画创作成果展、三亚图书馆开馆暨书画摄影展以及同河南中州书画院联合举办的“古今名人名画收藏展”等。
  2004年,邹才干国画《阳春三月踏歌行》入选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展,许坤涛国画《碧海银波》入选北京澳门庆“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书画展和中国美协“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国画《龙归大海》入选中国当代名人书画大展。2006年,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三亚城市名片书画摄影展”“青年画家邀请展”“三亚•五指山两地美术作品展”和“第二届中华浓情少儿艺术汇展暨儿童绘画作品成果展”等4个展示活动和3次岛内外采风创作活动。2004-2007年,三亚美术活动逐年活跃。
  2008—2010年,市文联、市美协、市青年美协等举办各类美展10个,包括首届油画作品展、中国老将军祈望和平书画展、十人美术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组织美术家开展岛内市县采风写生8次、国内各省采风交流活动11次。
  1993年12月,市书法协会更名为市书法家协会,有会员46人。至2010年,该协会有会员81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人、省级会员10人、市级会员66人。
  1991—1996年,书法家协会自办或协办的书法展事有7次,包括迎春天涯书画展、“天涯杯”国际书画摄影大奖赛、海南省三市两县书法巡回展等,参展的春联等书法作品计263幅(对),市书协会员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书法作品有80多幅,韦诗赋书法作品被收入“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全国艺术精品博览”。
  1997年,市书协参加省市展览作品有190幅,其中入选1997海南省美术展的作品25幅,数量占全省首位。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光华杯”展中,会员作品获老年组三等奖2个、少年组佳作奖1个。1997—2004年,每年春节前夕市文联、市书协都在市区或在乡镇组织义务书写春联活动。市书法协会与岛内外书法界交流活动频繁。
  2006年,徐鸿才为崖州古城创作了大型历史长卷白描石刻画《崖城古城景观图》和《珠崖风景水南村》。2008年,会员有5幅作品入选入展国家级展览。
  四、摄影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摄影协会。1993年12月,市摄影协会更名为市摄影家协会,有会员24人。2008年9月成立青年摄影家协会,2009年3月成立新闻摄影协会,2010年8月成立人像摄影家协会。至2010年底,三亚各摄影团体共有会员126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7人、省级会员31人、市级会员78人。
  1991—1995年,由市文联主办的摄影活动主要有“天涯杯”国际书画摄影大奖赛和三亚市第三、四届艺术节书画摄影展。1997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80多件,被《三亚晨报》刊用作品近260件。1998年,由协会主办或与省摄协等单位联办的影展、影赛、摄影采风创作活动达11次,参展、参赛及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有110多件。1996—2000年,三亚摄影创作交流活动逐年活跃,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2004年,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小洞天杯”全国摄影大赛。2005年,市摄协与三亚晨报联合举办了“盛京杯”摄影大赛。2001—2005年,市摄协组织采风创作活动50多次,市文联和市摄协主办5次摄影大赛。
  2008年,叶海星出版摄影作品集《三亚·白鹭的天堂》(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6—2010年,市文联、市摄协在三亚举办的摄影艺术展事7个、摄影赛事2个,在山西平遥和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举办的摄影展4个、个人专题展4个。
  五、音乐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音乐协会。1993年12月,市音乐协会更名为市音乐家协会,有会员29人。2000年6月,创建三亚市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至2010年1993年,孙凯的歌曲集《南海情歌》由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林志龙创作的民族器乐曲《八月竹》获创作一等奖,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放。:1991—1995年,三亚市词曲作家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先后发表一大批音乐作品。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年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林志龙作曲的大型广场歌舞《休闲在三亚》在开幕式上表演,音乐灌带发行。1998年,市音乐家协会参与三亚升格地级市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协办“三八”国际妇女节三亚市群众歌咏比赛等活动。1999年,三亚爱乐合唱团(业余)成立,开创三亚艺术合唱的先河。1996-2000年,市音乐家协会多次参与三亚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基层音乐服务活动多样化、常态化。
  2001-2005年,由市音乐家协会主办市区文艺演出活动2场,组织下乡镇、下连队慰问演出15场。
  2006-2010年,市文联、市音协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6场,较具规模的有文艺界新年文艺晚会、“高唱红歌创辉煌”文艺晚会、“爱国歌曲大家唱”激情广场演唱会等。
  1989年11月,三亚市文联成立三亚市戏剧协会。1993年12月,市戏剧协会更名为市戏剧家协会,有会员11人。至2010年底,有会员35人。
  三亚戏剧活动以琼剧演出为主。1991—2005年,三亚琼剧缺乏新剧目创编,市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历次演出很少看到新编剧目,市里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偶有折子戏选段节目安排。林旺、江林等村镇民间琼剧活动较多,个别业余剧团曾在琼山大致坡设点参加全省琼剧演出市场。
  自2006年起,三亚戏剧活动逐渐活跃。2007年,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在社区乡村巡回演出13场,为梅山老区群众演出4场,在三亚海月广场公演29场。2010年,市戏剧家协会举办琼剧演唱训练班2期,在海月广场组织琼剧义演近70场。2009—2010年,三亚全剧排演的主要有古装琼剧《风筝情》和《凤冠梦》。
  第五节 群众文化
  一、文化团体
  1991年,三亚主要的民间文艺队有田独八音队、保港民乐队、梅山民乐队、三亚老人俱乐部、三亚老人业余琼剧团等。1994年,成立大东海歌舞剧团,由大东海公司主营,由三亚市文体局资助和协管,1994年出访新加坡,1996年,自行解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个人、集体、企业办文艺团体的现象不断涌现,2005年,三亚市业余文艺团体共有10多家,主要有三亚音协合唱团、三亚爱乐合唱团、天涯海角歌舞团、小金鹿舞蹈培训中心、小海花培训中心、金海浪演艺中心、三亚弦管乐培训中心、三亚新筝古筝培训中心、三亚丹丹舞蹈培训中心、三亚吉他协会、崖州民歌协会、夕阳红秧歌队。此外还有各大宾馆酒店、旅游景点自行组织的舞蹈演出队。2006年后,有所增加。2010年底,三亚市的文艺队登记备案的有98个,农村文艺队有92支。市区每个文艺队均自编自导自演。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健身表演活动。同时这些文艺队多次主动参加政府或其他部门、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有时还代表三亚市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表演和比赛,特别是三亚艺术团多次赴京参加各项表演活动。
  二、文化活动
  (一)文化活动
  1991年后,三亚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更丰富多彩,先后开展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2008—2010年,每年都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演出不少于35场;每年都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下乡演出次数不少于30场。2008—2010年,共送电影下乡2400场次,向农村送图书3.5万册。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终端设备20台,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共投入321万元建成行政村农家书屋107个,配备书柜521组,杂志柜(架)107个,书桌107张,新图书数量达20万册,音像制品1.07万册,年接待群众30万人次。农家书屋的建成给三亚市农民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化、提高素质的好去处,成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各村还利用“农家书屋”作为依托,全力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结合安排棋牌房、球类活动场地。同时,文体局还利用文化艺术队资金扶持建设农村各类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天涯海角国际集体婚礼
  1996年12月18日,1996首届天涯海角婚礼节举行,50对国内外情侣前来参加,为“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前身。此后,于每年冬天在三亚市举办“中国三亚市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后改名为婚庆节)。婚礼节接受国际、国内新婚夫妇以及金婚、银婚等婚庆夫妇报名参加,通过“鹿城相聚”“天涯结缘”“南山祈福”“东海寄情”等活动,使每对夫妇享有终生难忘的感受。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已发展成为集婚庆旅游和蜜月度假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婚礼流程分为天涯婚典(由三亚市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主婚、证婚、颁发纪念证书,与佳偶合影留念)、浪漫潜水、风情婚宴(安排大型婚宴,来宾为情侣们祝酒)、情山夜话(游览鹿回头公园,俯瞰三亚市夜景,欣赏激光灯表演)、亚龙戏海(游览亚龙湾景区)、南山祈福(游览南山景区)等,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截至2010年,天涯海角国际集体婚礼已经举办14届,见证了超过1400对有情人的爱情。
  (三)大型文艺表演
  2006年5月1日,三亚亚龙湾景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举办“亚龙湾故事”大型文艺晚会,晚会有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黎族舞蹈《火把舞》《草裙舞》《竹竿舞》,还有树叶吹奏、葫芦丝等黎族乐器特技表演和京剧、川剧变脸等国粹表演,整台晚会突出了海南民族风情,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氛围。
  2007年12月29日晚,在三亚凤凰水城项目现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晚会以总政歌舞团演员谭晶演唱为主,中间穿插阎维文和满文军等歌手的演唱,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周涛等担纲主持,谭晶演唱《阳光生命》《和谐世界》等10多首观众喜爱的歌曲。同月30日晚,倾国倾城三亚大型电视主题晚会举行。晚会由美景如画、美滋美味、美女如云、美丽人生等4个章节组成,分别从美景、美食、美女(世界小姐)、美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三亚的旅游资源、人情风俗、城市精神等。
  2008年1月1日晚,谭盾新年音乐会在南山海上观音广场举行。音乐会以《水乐》《纸乐》等绿色环保有机音乐贯穿始终,由中央节目主持人杨澜等主持。同年2月22日,三亚市元宵文艺晚会在南山海上观音广场开幕,三亚警官艺术团、海口市艺术团、新丝路模特机构和三亚市各业余文艺团体及驻市部队为观众表演了黎族原生态歌曲、T台走秀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2010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天涯海角景区沙滩广场拉开帷幕,歌唱家郑绪岚、谢莉斯等和三亚社会各界群众一起高唱红歌,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唱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豪迈激情。
  1991—2010年,三亚市大型文艺表演活动一般由各个单位承办,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内容涵盖广,主要突出三亚风情、三亚人文等。承办主题一般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欢乐文艺主题、三亚市元宵文艺晚会等,几乎每年均有举办,一般不需收取门票,本地居民或外地游客均可到场免费观看。
  (四)广场舞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三亚的广场舞始起,最初由若干退休老人结伴到空旷的地方,自带录音机等设备,自娱自乐。21世纪开始,经济快速增长,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一些有条件的退休老人,冬季到三亚过冬,即“候鸟”老人,他们平时租住老年公寓,晚上到广场上活动,一些候鸟老人自发组织在广场上跳舞,既娱乐身心,也锻炼身体,结交朋友,形成了三亚广场舞文化的雏形。
  2007年,三亚湾海月广场建成,地方宽敞且未收取门票,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到广场进行各自喜欢的活动。一个晚上,同时有数个自发形成的舞蹈队表演,有秧歌表演队、学生迪斯科队、交际舞队,还有表演街舞的,跳孔雀独舞的,广场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010年,由三亚市文体局和三亚市全民健身文化活动发展促进会共同发起的“一分钟学会竹竿舞”活动在三亚湾举行。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将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与广场跳舞有机地结合,将竹竿舞元素加入到广场舞,让更多的游客和市民积极参与,做到全民健身。至年底,能够提供多人共同跳广场舞的地方除海月广场外,尚有白鹭公园、鹿回头广场等。在跳广场舞的人群中,按籍贯形成队伍,有东北籍的秧歌队伍、新疆籍的新疆舞队伍等。
  三、大型展览
  三亚市大型展览属新兴产业,展示的产品呈多样化,形成了三亚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截至2010年末,在三亚市成功举办四届国际兰花博览会、四届国际游艇展等大型展览会。
  (一)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6年,首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在三亚成功举行,主题宗旨是通过高科技表现兰花与人和平共处的景象,体现该届博览会的主题。截至2010年底,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简称“兰博会”)。通过兰博会,突出海南热带兰花品牌,体现三亚独特的海洋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兰花文化相融合的内涵。
  第一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6年12月9—13日在三亚市鹿回头广场举办。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获奖展品展示区、个人竞赛区、盆景组合区等十大区域,分4个竞赛项目进行,即组合盆花竞赛、景观布置竞赛、个人竞赛、花艺设计,共86个奖项。博览会邀请了北京市、广东省、云南省等7个兰花大省、市参加,并邀请了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11个国家参加。
  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7年12月30日至2008年1月3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该次博览会以“兰花情、奥运心”为主题,共有来自国内外的客商参展,包括中国澳门、台湾地区及泰国、马来西亚、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荷兰等11个国家的企业和协会。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各国热带兰花精品2万多盆。博览会上有世界流行的热带兰切花、盆花、精品国兰,最新的遗传育种成果、良种、良苗,大型艺术作品,艺术插花等,通过兰花展示,突出别具一格的热带兰花品牌特色,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兰花产业发展。
  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09年1月5—10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兰博会以“兰花文化、美丽产业”为主题,由中国花卉协会、三亚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海南省林业总公司的“石斛兰”摘得全场总冠军奖。兰博会展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各种兰花精品及兰艺作品30000盆(株)以上,邀请国内外展商约120家参与。展览对外开放,游客、市民可尽情领略兰花的美丽风姿,感受南国热带风情。
  第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2010年1月10—16日在鹿回头广场举办。兰博会以“兰花文化、美丽产业”为主题,展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设获奖展品展示区、单株竞赛区、大型兰艺作品区、兰花景观区和兰花交易区等15个展区,展出了各种兰花精品及兰艺作品3万多盆(株)。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以及国内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等省区约120个展商参加了展览会。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花艺、兰花科普知识讲座和兰花作品拍卖、国际兰花学术论坛等活动。
  (二)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
  因拥有广袤的蓝色海洋国土,拥有发展游艇经济等海洋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007年开始,三亚市政府大力推动游艇经济的发展,通过国际游艇展览等活动推动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展览每年的12月17—21日举办,为期5天。截至2010年,三亚市成功举办了4届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参展企业发展至25家,集中展示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船艇。在4000平方米的展场布置了各类型世界知名游艇,如在国际游艇业享有盛誉的美国蒙特威、英国圣斯克、加拿大庞巴迪、意大利法拉第旗下的豪华品牌游艇等,另有多种快艇、摩托艇、冲锋艇、山地车等产品,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三)海天盛筵
  2010年4月2—4日,首届海天盛筵大型奢侈品展项目在三亚鸿州国际游艇码头举行,主办方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方为海南海天盛筵会展有限公司,海天盛筵以“国际生活方式品牌文化交流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世界高尚生活品牌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强中国与世界文化经济的交流。会展期间,吸引了150个参展商和近5000名观众,汇集了宾士域集团、博纳多集团、法拉帝集团、阿兹姆贝尼蒂、圣汐、公主游艇等世界六大游艇产业巨头在内的60多艘世界知名游艇,成为国内首次数量最多的超级游艇在水上汇集的展会。现场展示了12架飞机,包括空客ACJ、庞巴迪、赛斯纳、波音BBJ、达索、湾流、贝尔、欧直、巴西航空等著名机型;展示了意大利国宝级跑车兰博基尼、法拉利及英国皇室级房车劳斯莱斯、捷豹、越野车陆虎和德国保时捷、奔驰AMG、宝马等世界顶级名车;以萧邦为代表的奢侈品品牌,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理财品牌,以皇家礼炮为代表的洋酒品牌等世界品牌巨擘也一并亮相该次会展。
  第六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黎族民间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海南岛中部、南部黎族聚居区,三亚是重要分布地。打柴舞是黎语“转杀”,有两种说法:流传于陵水、保亭交界地是爱情对歌,招来青年人上山跳舞的故事;流传于古崖州(今三亚市)是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在人死的时候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以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三亚打柴舞是通过多对木棍的上下、左右、交叉的分合击板,人在其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生产生活及各种动物习性做出各种动作的一种舞蹈。内容共有九个部分,即九式:第一式平步,第二式磨刀步,第三式差麻绳步,第四式小青蛙(叫声)步,第五式大青蛙(叫声)步,第六式狗追鹿步,第七式筛米步,第八式猴子偷谷步,第九式乌鸦步。无音乐伴奏,完全靠木击产生各节拍来行走。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分,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解放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关部门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竞技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会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并多次获奖。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的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的形式出现。打柴舞是唯一记在古代文献中的黎族舞蹈,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被教育部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校定为体育运动教材。
  二、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起源流行在三亚市及古崖州属地人民群众中口头文字,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发祥地位于古代崖州西部地区,即今三亚市保港地区以西至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九所、乐罗、黄流沿海一带。随着民歌的发展、区域的扩大,东至陵水黎族自治县,西至东方市八所,北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直至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区也盛唱崖州民歌,形成了民族共处、文化交融的崖州民歌文化圈。
  崖州民歌具有地方特色,题材广泛,语言入俗,乡音浓重,唱腔美,写作手法很有特色。历代民歌大到国家政事、宫廷朝政,小到百姓生活、一针一线,凡事都可入歌。民间艺人出口成歌,句句押韵,和谐优美,答唱如流。唱腔有固定的基调,但在各种唱法上可以自由发挥,每个唱法都各有特色。大体上唱腔可分为五种:长篇叙事歌唱腔(俗称“大朝歌调”),可用“崖州乡音”民乐曲作为伴奏音乐;情歌调(俗称“风流版”)
  是长歌常用的基本唱腔;对歌(俗称“答歌腔”),男女对唱一般用唱腔对唱调,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答唱对唱不停,很有特色,在民族文化中堪称一绝;摇篮歌(俗称“摇儿腔”),主要用爱意摇篮调;特殊句型唱腔和叠吟长句唱腔,特殊句型的唱腔一般有三七句唱腔和叠吟句唱腔,三七句在歌中多用于离情述别,倾心倾情,重音述唱,叠吟长句一破七言四句体的传统,采用多句叠吟押韵作结的唱法,整个唱段略有快板说书、评书说唱的味道,最后一句唱来押韵,使整个唱段又回复到崖州民歌的原汁原味,唱腔意韵悠长。
  原生态崖州民歌,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近年为适应舞蹈演唱的需要,才用《崖州乡音》民乐曲作为伴奏音乐,乐器用二胡、唢呐、笛子、扬琴、木鱼、锣鼓等。崖州民歌历代佳作有《梁生歌》《张生歌》《孟前君》《驻春园》《陈三五娘》《贫家女怨》《十送情郎》等作品。描连是崖州民歌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它起到承上启下、过渡、转韵自然的作用,首歌多用描连的创作手法。
  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被列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七节 文物古迹一、文物发掘、普查
  1992年3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学员在李始文老师带队下对落笔洞遗址进行复查,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5枚。同年12月7—2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单位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骸化石,还有人类牙齿数枚以及石器、角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1993年10月18日至11月10日,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又出土一批生产工具化石,还新发现了华南虎、亚洲象、长臂猿等哺乳动物化石。
  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三亚市进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由市博物馆全面负责普查工作,通过这次普查,查明在三亚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共301处,其中古遗址22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209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1处。二、文物公布
  1990年1月17日,市政府公布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决定将田独万人坑、藤桥墓群、落笔洞遗址、天涯海角摩崖石刻、小洞天摩崖石刻、崖州古城址、崖州学宫、
  迎旺塔、盛德堂、广济桥、“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慈禧“寿”字碑、万代桥、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亚龙湾沙丘遗址、回辉清真寺、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等19处文物点,列为三亚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1月2日,省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2处,其中三亚有4处:三亚市崖城学宫(孔庙)、落笔洞遗址、田独万人坑和藤桥墓群。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落笔洞遗址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藤桥镇藤桥墓群名列其中。10月1日,市政府公布羊栏墓群、高山窑址、官沟、既济亭热水池、何秉礼故居、林缵统故居、孙氏宗祠、“三姓义学”学堂、崖城古民居建筑群、民国骑楼建筑群等10处文物点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18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亚市崖州故城、官沟及广济桥、迎旺塔、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
  2010年,三亚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落笔洞遗址、藤桥墓群;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小洞天石刻、天涯海角石刻、崖城学宫、崖州故城、迎旺塔、官沟及广济桥、田独万人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分别为高山窑址、亚龙湾沙丘遗址、梅山八人轿坡墓群、羊栏墓群、既济亭热水池、盛德堂、何秉礼故居、“三姓义学”学堂、林缵统故居、崖城古民居建筑群、孙氏宗祠、“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慈禧“寿”字碑、民国骑楼建筑群、万代桥、回辉清真寺、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三、文物保护单位
  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5月,根据市文物保护联席制度工作安排,由市文体局委托广西文物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三亚市崖城镇文物保护规划》。2007年6月9日,崖城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把落笔洞遗址列为市政府八大骨干工程项目之一。2009年2月,由市文体局负责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0年7月22日,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落笔洞遗址
  位于田独镇荔枝沟落笔村东1000米落笔峰南面洞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古代文化遗址,证明了早在1万年前,三亚就有人类生活居住。洞穴面积约145平方米。1992年10月、11月和1993年11月经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人类牙齿化石8枚、石器30多件、骨器51件、角制品39件,以及华南虎、
  亚洲象、长臂猿、貘等动物化石、人类使用火的堆积和灰烬。遗址洞壁上镌刻至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云丛龙题写的“落笔洞”三字,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石刻。
  落笔洞遗址是文化遗存,对研究海南岛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特别是古人类的活动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2.藤桥墓群
  位于藤桥镇东溪村番岭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分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现存墓葬28座。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对个别墓葬进行试掘,墓葬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墓,没有陪葬品。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碑首呈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多种形状,碑上阳刻明月云纹、花卉蔓草等装饰图案和古阿拉伯文字。
  古墓群对研究海南省回族的历史、古代海外交通史,以及海南岛在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通商贸易史的地位、作用和研究伊斯兰教等文化传入海南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崖城学宫(又称“文庙”“圣庙”)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建,历经宋、元、明、清等10多次迁移和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现址。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宽18.19米,进深三间9.53米,抬梁式木构架,重檐庑殿,歇山顶。整体布局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原则。2004—2009年,三亚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泮池泮桥、棂星门、万仞宫墙等建筑。
  崖城学宫是中国最南的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三亚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2.崖州故城
  位于崖城镇中心。宋以前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开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修南北护城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改南门为“文明门”。崖州古城历经宋元明清4个朝代共644年。修筑城墙长约2270米、高8米,城区内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现残存文明门、西北城墙、西北护城河。崖州故城是海南岛古代四大州城之一。
  3.官沟及广济桥
  官沟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0米,原崖城糖厂南侧。截至2010年,残存3700多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崖州知州陈尧恩组织开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知州林资深重修,引宁远河水灌溉农田。官沟分南北两段,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现残存长4179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官沟是崖州官府引导众乡绅士合力开挖兴建的一条水利沟渠,开浚河渠,引水灌溉农田。
  广济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广度寺姓俊和尚筹募资金建造。桥长15米、宽4.5米、拱高4.76米,单孔砖石混砌拱桥,呈南北走向,横跨于官沟上。广济桥是三亚现存的古代单孔桥,对研究海南岛古代桥梁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4.迎旺塔
  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属风水塔,八角七层砖塔,高约15米,塔顶有塔刹。每层塔身有一个小券窗口。塔基周长13.2米,塔高约15米,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拾级而上,塔身出跳叠砖。迎旺塔是三亚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塔,是崖州的标志性建筑。
  5.小洞天石刻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所题刻,共有5处题刻:海边巨石上楷书题刻“小洞天”和“钓台”,南山临海半山腰石室岩壁题刻“海山奇观”及其诗文,石室右侧刻“仙梯”二字,石室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题词叙记。1965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留下《游小洞天》诗文碑刻二通。
  小洞天为古代崖州八景之一。小洞天石刻是海南省至2010年存在的最早石刻之一。
  6.天涯海角石刻
  清代刻。分布在天涯镇下马岭海滨岩石上,共有5处题刻:清雍正五年(1727年)年间知州程哲题“天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苗曹汤题“海判南天”、清宣统元年知州范云梯题“南天一柱”、民国王毅题“海角”、民国佚名题“海阔天空”,以及郭沫若的诗文题刻。
  7.田独万人坑
  民国28—34年(1939—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三亚期间,为掠夺海南铁矿资源,将抓捕的中外劳工押至田独开采铁矿,致使近万名劳工罹难。日本侵略军在矿区西北坡挖坑掩埋,大坑长约100米、宽为50米的坑内白骨累累,被称为“万人坑”。至2010年,在铁矿区内还保留日本侵略军所建的部分混凝土建筑物。田独万人坑是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掠夺铁矿资源的罪证之一。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亚龙湾沙丘遗址
  位于亚龙湾景区东北面海滨沙丘,195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在遗址上采集到夹砂粗红陶双耳罐、泥质红陶圈足碗、汉代泥质灰陶、十字戳印网格纹、方格纹、水波纹陶瓮残片等。亚龙湾沙丘遗址为探讨三亚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
  2.高山窑址
  位于崖城镇水南村东约200米,建于明代至清代。窑址坐南朝北,周长84.86米、高2.3米,窑呈马蹄形。窑址四周布满陶片,火候较高。器形以钵、罐、盆、瓮、坛为主。器物口沿有圆唇、卷唇、直口、平口、折唇等,流口略短,多见平底,矮圈足。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十分丰富。高山窑址是三亚市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窑址,对研究崖州民间制陶年代、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3.八人轿坡墓群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南面海滨八人轿坡,唐代至宋代穆斯林公共墓地。遗址范围东西
  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早年采集到古墓碑一通,高56厘米、宽35厘米。碑额居中刻一轮明月,两侧为神鸟,阳刻2行阿拉伯古文字,上为经文,下为死者姓名。
  4.羊栏墓群
  位于凤凰镇回新村西南边围墙内,宋代至明清时期穆斯林公共墓地。墓群保存较为完整。已发现露出地表墓葬35座,墓葬前后各竖一块珊瑚石碑,碑高40~57厘米、宽33~56厘米、厚12~15厘米。碑首呈玉圭形、山字形、火焰形等形状,个别墓碑正面阳刻古阿拉伯文字和花草鸟形图案。
  5.既济亭热水池
  位于崖城镇高山村东200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用石砌池,有半圆、长方形两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州唐镜沅重修,并在热水池北面10米处建“既济亭”和“热水神”庙堂,勒刻“既济亭热水池碑记”一通。碑于2005年4月在原址出土。既济亭热水池为古“崖州八景”之一。
  6.盛德堂
  宋代始建,原为宋代昌化军守裴闻义故居。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主战派胡铨力主抗金而遭贬在此居住8年之久。胡铨北归时题书“盛德堂”木匾留赠,故而得名。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硬山顶,坐东朝西,抬梁式木构架。盛德堂和它有关的人文掌故,是崖州独特的先贤文化和“贬官”文化的代表。
  7.何秉礼故居
  位于崖城镇城东起元村,清代早期始建,为崖州民居传统建筑,截至2010年存明间、次间、侧房等。呈三合院式格局,硬山顶,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明间梁架木结构为清代早期民居的典范。何秉礼(1832—1892),崖城起元村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授职教谕,致力于崖州的文化教育。
  8.“三姓义学”学堂
  位于崖城镇起元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晨坊尹、卢、林三姓合众捐资鼎建的学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由门楼、天庭、中厅、正堂、仓库等组成。主体建筑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厅两壁彩绘田园风光及墨书诗文。
  9.林缵统故居
  位于崖城镇拱北乡官塘村北。清代崖州传统民居,清末建,原门楼上题“贤书第”三字,故又名“贤书第”。三合院式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明、次墙壁采用木板间隔,用材十分考究,主体建筑分明间和次间,庭院西面为侧房和厨房。林缵统,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崖城北厢官塘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
  10.崖城古民居建筑群
  主要分布在崖城镇城东、城西和水南村,为清代崖州传统民居建筑,现存170多处,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门楼、照壁、明间、次间、前侧厢房、围墙组成,皆呈三合院布局。有五架、七架穿枋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在崖州古代民宅建筑中采用“接
  檐”屋顶,是三亚古代民居建筑。
  11.孙氏宗祠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西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始建,历史上曾有几次维修。宗祠为清代迁居崖州梅山孙氏宗亲捐资所建。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重檐九脊,绿色琉璃瓦,灰布筒板瓦顶,悬山顶起三级风火山墙。现有厅堂、正堂、厢房、厨房等建筑。宗祠木构件雕刻精美,墙壁彩绘图案内容丰富,壁上题写楷体诗词墨迹清晰。孙氏宗祠为研究清代孙氏宗族在崖州的迁移史,以及三亚古代宗祠建筑的文化特征、建筑格局、建筑艺术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12.“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
  碑文记载明代“岭海巨儒”钟芳父钟明在路边搭寮开茶店,拾银三百两不昧,后人称此为“还金寮”。碑呈圆首,高165厘米、宽82厘米、厚16厘米。碑额篆书铭刻“鼎建钟公还金寮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颂扬其事迹,特立此碑记还金之事,彰表于世。“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是三亚较为珍贵的碑碣文物之一。
  13.慈禧“寿”字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崖州知州王亘立于城南同善堂御书亭内。碑高276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1983年,崖城镇修建供销社时出土碑刻。“寿”字上方刻一枚“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篆书印章款, “寿”字长145厘米、宽70厘米,下方楷书刻记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王亘绘制“寿”屏进祝,得太后嘉许,故赐御笔“寿”字,王亘镌刻其寿字以谢天恩。
  14.民国骑楼建筑群
  位于崖城镇东关解放街,民国初期建,为崖县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沿街市两旁拼墙而建。楼间一般面阔3.5~4米,进深15~25米,通高约13~15米。骑楼作为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崖城地区颇为时尚的中西合璧建筑模式。
  15.万代桥
  位于崖城镇崖城大桥宁远河上游约300米处。民国29—34年(1940—1945年),日本侵略军侵琼期间,奴役崖县民众劳工所建的钢筋水泥公路桥。桥现存长度约145米,共14个桥墩,每墩高14米、桥面阔5.8米。万代桥是侵华日本侵略军侵略海南岛的历史铁证。
  16.回辉清真寺
  位于凤凰镇回辉村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为羊栏穆斯林教徒诵经礼拜场所。1982年重建,占地面积0.19公顷,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殿,面积500平方米,屋顶正中仿阿拉伯建筑式样,建一穹隆顶,另有讲堂、诵经室、沐浴室及其他附属建筑,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清真寺是回族宗教文化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穆斯林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融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体。
  17.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位于三亚海榆东线欧家园西南一处山坡上。为纪念1974年1月19日西沙自卫反击
  战中牺牲的海军烈士而同年所建。陵园坐南朝北,由正门、纪念碑、公墓等3个部分组成。纪念碑为方柱形,高8米,碑身正面镌刻“西沙永乐岛自卫反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已成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18.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
  西线高速公路崖城出入口北侧约200米处。1967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崖城地区的32位革命烈士而建。2006年,由崖城镇水南村东、海榆西线向西转弯处迁建于此。纪念园整体由大门、围墙、纪念台、纪念柱组成。纪念碑坐西朝东,碑身呈圆柱形,直径60厘米,高约6米。碑柱上雕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纪念先烈的图案,是一座集纪念、瞻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烈士纪念园。
  19.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崖城镇梅东村石沟峡水库西侧山坡上。1982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建,2009年4月重修,收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陵园由正门、八角亭、纪念碑和无名革命烈士墓(纪念9位无名烈士)等4个部分组成,占地3公顷,坐南向北。正门有题词“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座宽4米,碑身高8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镌刻56位烈士英名。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是三亚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之一,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第八节 传媒
  一、三亚晨报
  《三亚晨报》是中共三亚市委机关报,1994年1月3日创刊,报名为赵朴初题写。报社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总编室、综合采编部、专题采编部、副刊美编部、通联资料部、发行广告部等7个部室。1995年11月,增设记者部。2002年8月,三亚市编制委员会核定三亚晨报社隶属市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口市委宣传部领导,核定内设机构7个,即办公室、新闻研究督查室、新闻编辑中心、专刊副刊中心、新闻采访中心、广告公关策划部、发行营销部。2010年12月28日,市委同意成立三亚晨报社党组,内设机构未变。
  199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海南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创办《三亚晨报》,国内刊号为CN46-0023。1994年,《三亚晨报》核定对开4版,每周出版1期(周一出版),通过邮局公开发行。1995年1月4日起,每周2期(周三、周六出版)。1996年1月2日起,每周3期(周二、周四、周六出版)。1998年1月1日起,每周4期(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出版)。1999年1月1日起,每周5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出版)。2001年起,《三亚晨报》实行自办发行。2005年1月1日起,每周6期(周
  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2007年1月1日起,改为天天出报,版面从每天4个版扩增至8个版,从传统的黑白版发展到时尚彩版。除要闻版外,增设了纪实、追踪、事件、内幕、人物等新闻类专版;开设车市、家电、时尚、保健、财经等生活类专版;开设家庭、职场、鹿回头、发现等副刊类专版;开设美居、美景、美食等服务性专版。同时,设置《晨钟新声》《街谈巷议》等言论专栏。2010年1月1日起,版面从每天8个版扩增至12个版,实现全彩印刷。
  1994—1999年,平均发行量为1万份。1999—2006年,平均发行量为1.5万份。2006—2010年,平均发行量为2万份。《三亚晨报》发行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1994—2010年,《三亚晨报》共出版4355期,有30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新闻评奖中获得奖项。
  1994年1月3日《三亚晨报》创刊号
  (市史志办选图)
  二、三亚广播电视台
  1990年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和三亚电视台。7月,正式设立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同年,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内设办公室、编播部、技术部;三亚电视台内设办公室、广告部、新闻部、技术部。1992年,开始筹建三亚有线电视站,隶属三亚电视台。同年10月,三亚有线电视站正式成立。1998年,成立三亚有线广播电视台(科级建制)。
  2001年3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撤销三亚人民广播电台、三亚电视台和三亚有线广播电视台,实行“三台合一”,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局)。同年6月,正式成立三亚广播电视台,同时加挂三亚市广播电视局的牌子。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实行“三台合一、以台为主、统分结合”模式,属三亚市政府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广播记者部、电视新闻部、电视编辑部、广播总编室、电视节目部、电视专题部、电视制作部、电视播出部、技术保障部、事业发展部、广告信息部、网络信息中心等13个部室。2008年6月18日,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将三亚市广播电视局与三亚广播电视台实行“局台分离”三亚广播电视台不再挂市广播电视局的牌子,市广播电视局职能归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2010年,三亚广播电视台增加了广电发展研究室、大型活动部、人力资源部,部室达到15个。
  (一)广播
  1990年8月,三亚广播站更名为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同年8月23日,开始试播,发射塔高57米,发射频率104.6兆赫。广播电台成立之初的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海南话新闻》《天涯卫士》《天之涯七彩贝》《每周一歌》《听众点播》《鹿城你早》《经济大舞台》《天涯夜话》《琼剧欣赏》等。
  1999年9月1日,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全新改版,由原来的录播节目过渡到部分节目直播。相继推出直播节目《与你同行》(交通类)、《音乐直通车》(音乐类)、《万事通》(信息类)、《天涯任你行》(旅游类)、《爱在天涯》(交友类)、《海韵声声》(文学类)、《1046播报》(新闻资讯类)、《生活时空》(生活类)。
  2002年1月,一档以“推介城市文化、增进城市交流”为主旨、以宣传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游览胜地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异地双向直播旅游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随后,三亚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52城市广播电台城市联盟成员台。
  2004年,三亚台广播节目采用无线发射和有线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传输。同年5月1日,广播节目并入省数字电视网进行传播,可覆盖全省。无线发射覆盖三亚市全部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2007年初,广播频率开始使用音频工作站。同年6月15日,以“为百姓说话,替政府分忧,促行风建设,建和谐三亚”为主旨,以电波为媒介,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平等交流、公开对话的平台《政风行风热线》开播。
  2008年5月4日,广播频率配合中央台、海南台,联合直播奥运火炬传递三亚站的全过程,直播时间长达9小时。
  2009年,“村村通”通过多路微波发射传送的广播节目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三亚市共有92个村委会、476个自然村,广播可覆盖到村委会81个、自然村400多个,覆盖率95%。三亚率先完成全省村村通“广播进村”工程。同年1月25日,三亚广播电视台与黑龙江电台在国内首度跨区域合作的广播频率“天涯之声”上线试播,2月26日正式开播,从每天早上6时的《三亚你早》开始,到次日凌晨1时的《天涯书场》结束。设置全天22档节目,内容以新闻和服务类节目为主,其中《时光点唱机》《天涯畅游》《心事了无痕》等4档节目在三亚和黑龙江两地异地同步直播,实现了两地的听众通过一个电波的互动交流。
  2010年,改版后的天涯之声全天播出19小时,主要有《三亚新闻》《美食美客》《天涯俱乐部》《品味天涯》《1046帮你忙》《你好,俄罗斯》《我用音乐表扬你》《激情海月》《一路有你》《天涯畅游》《时光点唱机》等近20档栏目,直播节目达到80%。
  (二)电视
  1990年,三亚电视台在三亚电视差转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上级广播电视部门和三亚市政府拨款。相继购置并建立摄像机群、电视演播室、电视制作编辑系统、电视播出系统、电视发射机台站等电视设备。同年9月30日,开始用15频道转播海南台电视节目,用6频道、8频道分别转播中央一台、珠江台(三亚台电视节目在珠江台插播),用12频道转播中央二台电视节目。
  1994年7月1日,三亚电视台自办的1套完整节目正式开播,结束了没有完整自办节目,长期转播珠江台节目并插播自办节目的历史,栏目主要有《三亚新闻》《新闻专题》《电视剧场》等。
  1997年,三亚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电缆传输已全面覆盖三亚主城区,电视节目24套、广播节目2套,用户达到2万户。
  1999年5月,三亚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主要栏目有《三亚有线新闻》《电视剧场》《心曲速递》等。
  2001年6月,“三台合一”之后,电视节目主要有《三亚新闻》《今日三亚》《新闻透视》《走进三亚旅游圈》《信息播报》等。
  2004年,自办2套电视节目,电视第一套节目(新闻综合频道),每天播出18个小时,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新闻透视》《今日三亚》《鹿城剧场》等。电视第二套节目(旅游生活频道),每天播出14小时,主要栏目有《走进三亚旅游圈》《信息播报》《天天影院》《度假剧场》等。同年5月1日,三亚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并入省数字电视网进行传播,贯通全省,节目覆盖全省各市县。
  2005年4月,承担三亚电视节目信号发射的8频道,三亚台的无线发射覆盖三亚市大部分地区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2008年,三亚广播电视台第一套标清非线性编辑制作网投入使用,承担起全台各大栏目的后期剪辑工作。同年,专门制作电视专题片《三亚——正在崛起的热带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为三亚升格20周年献礼。全力做好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如:2008北京奥运火炬境内首传仪式、红塔杯2008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08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和世界模特总决赛等,制作《奥运圣火耀天涯》等专题栏目。
  2009年11月,搭建的视频服务器硬盘播出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制作播出一体网标清播出,改善三亚台电视的播出质量。同年,建设拥有面积220平方米电视标准化综合演播室,演播室录制系统为标清数字化四讯道配置,主要承担三亚台自办节目的前期录制任务,并可独立完成各类节目的直播工作。同年,演播室跟台内非编网和播控网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实现多部门合作及资源共享,基本建成制播一体网络系统,采编、制作、播出实现标清数字一体化。
  2010年,“村村通”通过多路微波发射传送的21套电视节目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三亚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主要栏目有《三亚新闻》《第一民生》《畅游天涯》《英语周刊》《休闲剧场》《动画剧场》《传奇》《法制中国》《国际时尚汇》等。
  三、获奖作品
  “老三亚”——抚今追昔话巨变 电视系列报道 1999年 全国省级电视台国庆50周年特别节目《城市步伐——共同走过50年》大型系列报道三等奖 杨宁、黄进礼、连海忠、杨兰、王江洪、许明、孟姜
  三亚农民组成千余个联合体“淘绿金” 电视新闻专题 2002年 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一等奖 作者:邱元前、吴强、肖露,编辑:邓化义、杨宁节目名称(稿件标题) 类别 获奖(播出)年份 奖项 主创人(作者)
  《试论地市广播电视体制创新》 新闻论文 2003年 第十四届(2003年度)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邓化义,编辑:符昌昭
  《永不落幕的“世姐赛”》 电视新闻专题 2003年 第十四届(2003年度)海南新闻奖一等奖、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一等奖 作者:许明、吴泽卫、董晓强、王槐标,编辑:杨宁、邓化义
  《兰花飘香》 电视纪录片 2007年 首届全国《新农村新农民 中国农村小康故事》电视专题纪录片最佳作品奖 罗盛波、符飞、舒秋明、王槐标
  兰花大王朱兴民 电视纪录片 2008年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党建宣传类银牌节目奖 杨宁、罗盛波、舒秋明、符飞、黎伊
  船家 电视纪录片 2008年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DV类银牌节目奖 杨宁、舒秋明、林海玲、黎伊
  紧急救援关爱生命——三亚迎宾隧道塌方事故救援即时报道 广播连续报道 2009年 第二十届(2009年度)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王国南、李明贺、赵昕,编辑:张春丽、吴耀光、赵彧
  "渔家小妹”出落成“国际美女” 电视系列报道 2009年 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一等奖 江芳、连海忠
  三亚新闻编排(2010年12月10日) 电视栏目编排 2010年 第二一届(2010年度)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许明、刘佳、谭君君、杨枚一、李慧、韩冰妍
  吊罗山营救 电视连续报道 2010年 第二一届(2010年度)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马力、梁頔、李栋梁、肖彤宇、李涛、王卫,编辑:李伟、俞萌萌、刘济亮
  全国首例跨地域医保合作项目今天在三亚启动 广播消息 2010年 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一等奖 作者:吴耀光、赵或,编辑:刘尹冬
  丹州村276号——“洋妈妈”和她的脑残儿女们 电视新闻专题 2010年 2010年度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一等奖 作者:李伟、董志明、刘瑞强,编辑:王静第九节 文化市场
  一、文娱场所
  1991年后,三亚市文化市场数量增加,经营项目多种。2006年底,三亚市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0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21家、书店20家、电影院3家、音像制品店110家、印刷企业14家、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125家、文化艺术培训场所10家。1991—2006年,三亚市文化市场属于繁荣旺盛期。
  至2010年底,三亚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01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60家、书店3家、电影院6家、音像制品店12家、网络场所120家、印刷企业23家、电子游艺场所34家、演艺场所3家、海上体育经营场所20家、各类文化培训班20家。
  二、文化市场管理
  三亚市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针。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97年成立三亚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对三亚市图书、音像、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演艺、出版物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广播电视、文物、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2005年12月,网吧的管理职能移交给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2006-2010年,共查处违规案件79宗,移送公安机关6人,上缴市财政罚没款65.38万元,收缴非法出版物(音像)139949册(件),销毁非法出版物(音像)92440册(件)。
  一、机构
  1991年7月,三亚市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称三亚市档案局(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02年7月,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三亚市档案局(馆)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市档案局(馆)隶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处级事业机构,内设办公室、指导管理科、编研科。2004年5月,指导管理科更名为业务指导科,编研科更名为管理编研科。至2010年未变。
  二、馆藏
  1991年,三亚市档案馆有全宗59个,文书档案案卷10297卷,档案上架排列总长度为170.9米。其中市委(县委)全宗共有文书档案1842卷,形成时间为1949—1990年,档案上架19.2米。市政府(县政府)全宗共有文书档案2575卷,档案上架长度为32.8米,形成时间为1948—1990年。馆藏资料1950册,类型有书籍、地图、报纸等,内容包含崖县革命根据地情况、崖县老区烈士调查表、人口普查材料、民国时期以来的崖县地图、民国37年(1948年)崖县各乡镇田户调查表等。
  2000年,馆藏文书档案增至16442卷,资料3837册。三亚市档案馆库房在市委办公大楼八楼,面积狭小,为140平方米,受此影响,三亚市各单位共有约5万卷档案等待进馆。
  至2010年,三亚市档案馆有全宗128个,各类馆藏档案48254卷、7918件,排架总长486米,其中文书档案44953卷7825件,荣誉档案93件,基建档案1218卷,专业档案850卷,会计档案114卷,婚姻档案1023卷,国土档案96卷,照片档案1126张,磁带、录像档案76盒。图书资料共2530册,排架长度为73.16米。馆藏主要有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馆内珍藏的特色档案有郭沫若点校的清代《崖州志》、名人题词50多幅及声像、荣誉档案、人民日报[民国35年(1946年)至2009年1套电子版]等。三亚市有档案馆(室)134个,全宗447个,案卷9.81万卷,排架长度1597米。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23.49万件,排架长度1790米,磁带、录像档案162盒,照片档案1.3万张,电子档案磁盘218张。
  三、档案馆设施建设
  1993年,市档案馆迁到市委办公大楼八楼,库房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大库房140平方米,两个小库房分别是40平方米、20平方米)。至2010年,三亚市档案馆地址仍在市委大院内,是全国地级市唯一未建独立档案馆的城市。档案馆有铁皮档案柜164套718节、档案目录柜15套、电脑12台、大功率网络服务器1部、复印机3部、空调6台、数码照相机2部、除湿机3台、臭氧消毒机6台、消防灭火器12个、紫光扫描仪2台及移动硬盘、刻录机等设备。
  四、收集整理
  1991—1995年,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馆藏档案进行梳理,文书档案整理归档采取“三集中”(集中人员,集中文件、材料,集中时间)的指导方式,并对之前未完成归档工作的单位进行针对性业务指导和督促,落实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的“一室三铁”(档案室,铁门、铁窗、铁柜)。文书档案共归档立卷14737卷,另外还有气象、审计和会计等部分专业档案。1991年7月,市档案局举办了第一期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列入市档案局年度例行工作中,至1995年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5期、组织三亚市各单位档案员参加培训190人次。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颁布后,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制定印发《三亚市档案局(馆)收集档案实施细则》《档案保存实施暂行办法》等规范化文件。1996年上半年,档案局帮助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档案室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新整合,整理历年档案共13626卷,按照要求配置档案设备,为三亚市竖立一个标杆和标准,同年市工商银行档案室荣获了省一级综合档案室。至2000年,年度档案归档工作完成率均在80%以上。
  2001—2005年,共完成文书档案5441卷和24381件。
  2006年,归档工作形式从“三集中”转变成“分片负责制”,三亚市120多个单位归档指导任务分别落实到业务指导科和法规技术科的个人。2007—2008年,对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烟草专卖公司、市国资公司、市城投公司、市天涯水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单位进行了企业档案的补救和建立。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三亚市135个村(居)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资料归档工作全部完成。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20个单位的档案室通过升级考核,其中6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一级标准,12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二级标准,2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海南省三级标准。
  五、社会服务
  1991年始,三亚市档案馆将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可开放的档案分批向社会开放,并有开放档案目录供查阅,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档案数字化扫描档案、人民日报电子版,完整安装到服务器中,通过服务器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查询利用。2005年,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在市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通知》,把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到市档案馆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并向社会各界提供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现行文件利用服务。至2010年,共接待查阅现行文件人数1200多人次,档案利用1.6万人次、2万多卷,为社会各界编史修志、工作查考、领导决策、落实政策、征用土地、婚姻、工龄、各种民事纠纷及其他各项工作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同时,三亚市档案馆不断扩大档案接收范围,文书、荣誉、基建、土地、财务、婚姻登记等门类档案先后接收进馆。馆藏档案数量大幅增加,门类齐全。截至2010年,共接收各类档案31816卷、7918件进馆。
  六、编研
  1991—2010年,先后编写《三亚市历届党代会情况汇编》《三亚市镇(乡)机构改革情况汇编》《三亚市档案局(馆)工作指南》等档案史料汇编9个。还配合相关单位完成了清代《崖州志》一书的出版工作。共有13篇论文在《全国地(市)县(市)档案局馆长论坛文集》《中南地区档案工作协作研讨会》《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精选》《海南档案》等杂志上发表,其中《发挥档案工作优势服务三亚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立“两个体系”积极发挥档案惠及百姓作用》等3篇论文,荣获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76条信息在《中国档案报》《海南档案简报》上发表。
  七、信息化建设
  自1991年起,逐步建成电子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以及现行文件目录数据库。2009年,市档案馆对馆藏中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至2010年底,完成5个全宗5200卷481736页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工作,完成馆藏档案目录著录20多万条。三亚市有87个单位安装使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占建档单位的85%,并通过此系统进行档案著录、查询、打印及报送。
  第十一节 史志
  一、机构
  (一)组织机构
  1991年,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领导地方志编纂工作,设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名,主任为市政府市长担任。2005年10月,撤销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三亚市志·年鉴编纂委员会,设顾问、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人,顾问为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为市政府市长担任,履行组织领导地方志及年鉴编纂工作。至2010年未变。
  (二)工作部门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分别直属市委、市政府,均为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单位。2002年7月,因机构改革,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并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加挂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牌子),为市委、市政府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内设秘书科、市志编审科、党史编审科,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分管。至2010年未变。
  二、党史工作
  (一)党史资料征编
  自1991起,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2002年更名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重点开展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亚地方党史编纂工作。先后公开、内部出版书目:1991年《三亚党史大事记》、1992年《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崖县)组织史资料》、1994年《三亚英魂》、1995年《崖县革命史》、1998—2002年《三亚市十年大事记(1988.01—1997.12)》、2003年《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2004年《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组织史资料(1988.01—2003.12)》、2004年《三亚市革命人物录》、2006年《中共三亚历史大事记(1950.05—2004.12)》等党史书籍。
  2005—2009年,开展三亚市抗日期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调查,对125个自然村进行普查:三亚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20878人,社会财产损失包括铁矿石2416057吨、盐1011.4万担、图书1060本、清真寺4座,居民财产损失包括房屋1052间、粮食61970千克(大米)、树木670株、禽畜3859头(只)、生活用品10件(家具)。2009—2010年,开展三亚市革命遗址普查,调查三亚市革命遗址18个,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5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纪念地7个、纪念设施6个。18个革命遗址中2个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损毁遗址12个。
  (二)党史宣传教育
  1991—2010年,指导启园布展,在启园设立三亚市革命史陈列室,持续进行材料更新。
  2004年,指导三亚梅山革命史馆筹建布展,2006年开馆。2006—2010年,累计参观人员6万人以上。
  三、志书编修
  (一)第一轮修志
  1991年前,第一轮《三亚市志》(下限至1990年底)初稿完成50万字,占志书的30%左右。1991年,三亚市直机关有45个承编单位完成初稿,另有大事记328页,记事1282条,约99378字。同年召开3次评稿会议,分别对经贸、税务、水电、检察、城建、林业、交通邮电等专编进行审稿修改,共计66万字。1993年后,三亚市地方志办分工按新篇目进行调整、修改,对资料尚缺的章、节进行补充,至1996年初完成《三亚市志》初稿任务65%,1998年底,全部完成了第一轮《三亚市志》的总纂任务。1999年12月,《三亚市志》上送海南省史志工作办公室终审,获同意出版。2001年7月,历经10多载编修的《三亚市志》(下限至1990年底)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为16开本、字数150万字,发行6000册。
  (二)第二轮修志
  2006—2009年,三亚市史志办组织4次专家学者座谈会,对《三亚市志(1991—2010)》篇目进行研究、编排,安排专家、学者对篇目进行二次修改及补充。2010年初, 《三亚市志(1991—2010)》篇目正式拟定。2010年11月11日,三亚市下发《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三亚市志(1991—2010)>编纂工作的通知》文件。同年11月16日,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在市委党校召开,共有110多个承编单位负责人参加,会后各承编单位成立86个编志小组,320人参加修志。同年12月底,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培训班在市委一楼会议室举办,邀请有关史志专家、学者授课,80多人参加培训。至此,三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入初稿编修第一阶段。
  (三)专业志、地情人文书籍编纂
  1991—2010年,指导或承编的公开出版书目:1992年《三亚市税务志》(海南省三亚市税务局承编)、1993年《三亚市财政志》(三亚市财政局承编)、1995年《三亚古今纪事》、2006年《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志》、2007年三亚市史志办承编《海南地情要览》(三亚部分)、2007年《郭沫若与崖州志》、2008年《三亚市卫生防病志》(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编)、2010年《榆亚别集》。
  (四)年鉴编修
  2005年,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三亚市史志办承编的第一部《三亚年鉴》编修出版发行,三亚成为海南省继海口市后第二个出版综合性年鉴的市县。 《三亚市统计年鉴》是记载三亚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收录年度主要文献及重要材料的地方综
  合年鉴。至2010年底,三亚市共编修出版发行5部《三亚年鉴》。《三亚市年鉴(2010)》共分11个部类:三亚概况、政治与军事、法治、经济、社会事业、区镇·农场概况、人物、文献法规选编、统计资料、大事记和附录,下设243个分目、1032个条目。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体育设施
  一、体育设施
  三亚市体育设施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1991年,三亚市有游泳馆2个,此后不断出现集体、个体、宾馆酒店、三私企业兴办的体育场所。2004年,三亚市建成483块各类体育场地,其中标准场地93块,非标准场地390块,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3个,体育系统有3块场地,占0.62%;教育系统有146块场地,占30.2%;其他系统有334块场地,占69.15%。2010年,利用“以奖代补”资金和政府拨款在市区白鹭公园、城市公园等群众活动密集场所配建20套健身器材,完成市综合田径运动场的改造和市网球中心的建设,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体育场和游泳馆也已基本完工。三亚市有各类体育场地367个,其中游泳池11个(政府系统2个)、400米田径场3个、小运动场80个、高尔夫球场3个、壁球馆1个、网球场6个、篮球场153个、排球场62个、门球场3个、足球场3个、射击场1个、保龄球场5个、台球场13个、健身馆23个。五星级酒店都设游泳池、网球场等。
  二、镇、村(社区)体育设施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各乡镇均设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象棋室等,其设施由各个乡镇自行管理。1995年,三亚市镇一级实现“七个一”,即一个文化站、一个阅览室、一个图书室、一个藏书室、一个体育场、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业余体育队。2010年,利用中央资金扶持在三亚市农村完成40个篮球场和80张乒乓球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项目有排球、篮球、乒乓球、跳高、拔河、龙舟竞赛、游泳、长跑、足球、羽毛球、围棋、桥牌、麻将、国际舞蹈、武术项目(不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
  并在每年的元旦、春节、黎族苗族“三月三”、海南欢乐节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以乡镇、管区、系统、部门、机关、企事业、宾馆、酒店为单位,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比赛项目多,涉及面广。
  一、学校体育
  1984年,三亚市开始筹办三亚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约每2年举行一次,三亚市中小学代表队参加。至2010年,共举办18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2006年、2008年,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暨测绘行业定向越野大赛均在三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3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比赛。
  至2010年,三亚市各中、小学校每年均举办一次校运会,掀起体育运动热潮,形成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
  二、职工体育
  三亚市职工运动会由三亚市总工会举办,三亚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代表队、男女运动员参加体育项目的比赛。1995年,举办三亚市第五届职工体育运动会,设男女篮球、男子排球、男女乒乓球、男女羽毛球、男女象棋、男女拔河等6个项目。三亚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共组织114个代表队、684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体育项目的比赛,观看的群众达3万多人次。1999年,举办三亚市第七届职工体育运动会,设中国象棋、篮球、羽毛球等11个竞赛项目,共有40家单位,72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市供水公司、市地税系统、市水务系统等各行各业单位也纷纷举办职工运动会。至2010年,三亚市多家单位积极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农垦三亚医院建有文化体育场地面积达3814平方米,先后共投资158.9万元;有业余男女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太极拳队、健美操队等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每年都举行全院性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充实了全院职工的业余生活。
  三、民族体育
  在三亚市群众体育中民族体育独具特色。它项目较多,每年逢年过节开展比赛的主要项目有拉乌龟、顶杆、打陀螺、射弩、射箭、打粉枪、荡秋千、攀藤摘花、爬杆、打棍子、盲人负重跑、跑步穿针、双人三脚跑、打狗归坡、爬椰子树、海底射鱼、摔跤、劲力等。除射弩为苗族的传统项目外,其余均属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比赛富有趣味,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欢迎。少数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国家还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每年“三月三”政府都拨出一定的经费举办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1998年,海南省举行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2002年、2006年,举行第二、三届,三亚市均组队参加。2007年3—4月,三亚市举办“2007年中国三亚三月三民族风情节少数民族竞技活动”,三亚市2个区6个镇共430多名运动员参赛,有三人三脚跑、攀藤摘花、顶棍、射弩、摔跤等8个比赛项目。2010年4月16日,三亚欢庆2010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在槟榔河举行。黎族苗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比赛包括斗牛、拉乌龟、射弩、攀藤摘花等与群众文艺演出在槟榔广场、槟榔河畔同时进行。
  四、老年人体育
  1992年,三亚市老年人体协成立,依靠市老干局、各级体育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订方案,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在街头、巷尾、家庭大院等晨练、晚练点活动的老年人不断增多,市老年人体协组织不断壮大,下设门球、地掷球、乒乓球、太极拳(剑)、书画、中国象棋等协会成立,各个协会长年坚持开展活动,组织老年人参加省级运动会。2006年,海南省老年人太极柔力球比赛在三亚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县19个代表队2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2008年,三亚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在文体局登记注册,正式成立,下设市老年人排球工委、市老年人太极拳工委、市老年人门球工委、市老年人秧歌工委、市老年人乒乓球工委、办公室。活动经费来源政府拨款及企业捐款。经常性组织开展三亚市各项老年文体活动,根据省老年体协要求,组织老年人参加国家级、省级、各市县体育比赛。
  2010年11月,举办第一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设有乒乓球、羽毛球、地掷球、门球、健美操、健身球操、太极拳、柔力球、台球、钓鱼、中国象棋等11个项目。
  五、体育社会团体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体育团体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未在三亚市文体局正式登记成立,2000年后,三亚市体育团体逐渐走向正规化发展。至2010年,在三亚市民政局登记的体育社会团体共有17个,多数与休闲体育有关。
  第三节 竞技体育
  一、国内举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1991—1995年,三亚市举办(承办)国内各种大型体育活动(竞赛)24场次,主要有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三亚龙舟赛、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庆祝黎族苗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体育活动、首届双人桥牌赛、迎春杯围棋象棋赛、“庆三八、迎四大妇女万人10公里接力长跑”、海南国际椰子节暨“三月三”沙滩狂欢节体育活动。三亚市组队(团)参加省级、国家级体育竞技活动4场次,主要有海南省组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海南省首届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第十六届古尔邦节体育运动会、海南省首届龙舟大赛。
  1996—2000年,三亚市举办(承办)国内各种大型体育活动(竞赛)24场次,主要有首届“台亚实业杯围棋棋王赛”、端阳节三亚港民间龙舟赛、庆祝元旦男子乒乓球单打精英赛、庆祝海南建省三亚升格十周年“农行杯”自行车大赛、庆祝海南建省三亚升地级市十周年“建行杯”男子篮球赛、迎春“交行杯”乒乓球赛、三亚市黎族苗族“三月三”体育活动、庆祝黎族苗族“三月三”体育活动。三亚市组队(团)参加海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01-2005年,三亚市举办(承办)国内各种大型体育活动(竞赛)9场次,主要有庆祝黎族苗族“三月三”体育活动、三亚市地税系统第一届职工体育运动会、庆祝中共十六大召开体育活动、三亚市第二届体育运动会、第十八届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三亚市地税系统第二届职工体育运动会。三亚市组队(团)参加省级、国家级体育竞技活动9场次,主要有首届体育舞蹈锦标赛,海南省田径、举重、羽毛球、游泳4个项目的锦标赛,海南省第二届体育运动会,全国举重分龄赛,“群英会杯”全国城市围棋大赛。
  2006-2010年,三亚市举办(承办)国内各种大型体育活动(竞赛)38场次,主要有“金辉煌•力加杯”首届足球联赛、三亚市“三月三”体育活动、三亚市少年儿童跆拳道比赛、三月三民族风情节少数民族体育经济活动、三亚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迎奥运妇女万人长跑活动、“国光豪生杯”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邀请赛、2009年“凯胜杯”首届海南业余羽毛球公开赛、“德贝杯”帆船赛、“海南农垦杯”环海南岛大帆船比赛。三亚市组队(团)参加省级、国家级体育竞技活动9场次,主要有海南省少年田径、举重、羽毛球、游泳4个项目的锦标赛,海南省第一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海南省少年体育竞赛,第三届全国大众“跆拳道冠军赛”,中华木兰拳展示大奖赛,国际武术交流大会,2010年中国国际健身健美公开赛,2010年中国(海口)国际武术交流大会跆拳道邀请赛。
  第四节 业余体校
  1988年6月,正式成立三亚市业余体校,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文体局领导。业余体校的职能是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为高一级的运动队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业余体校成立后,在原几个项目的基础上增设田径班、武术班、跳水班,每年在校生有100多人。业余体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深入各乡镇、各中小学校选拔体育尖子,把好的体育苗子选到市体校进行训练。为省队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三亚业余体校有设施50×16米游泳池1个、25×11米游泳池1个、20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6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2个羽毛球训练馆(每馆1场)。三亚业余体校将游泳、羽毛球、田径、举重、排球五项面向社会青少年开放。2006—2010年,共培训1839人次,其中游泳项目1340人次、羽毛球项目499人次,并向省输送运动员23人,其中田径13人、举重运动员3人、帆船运动员6人、沙排运动员1人。2008年,体校田径班蓝书萍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同年,三亚市在省第三届运动会中,体校谭子波、王光武、吴雪斌、卢金安、陈山、吴海丽、陈玉花等7名教练员和蓝书萍等12名运动员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称号。
  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01年6月,三亚市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立,实行俱乐部与三亚市业余体校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体制。其职能在公益性的开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体育人才。俱乐部成立以来贯彻国务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开展有益的、形式多样的体育培训和竞赛活动。该俱乐部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重点开发节假日游泳项目的培训,暑假培训工作以游泳带动田径、举重、羽毛球等项目的开展。2003年,游泳项目培训1000多人次。2004年重点以游泳为主,带动田径、羽毛球、举重等项目开展,共培训8337人次。2005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体校的场地资源,对外开放游泳池近3个月,开放羽毛球场50天,参加活动5000人次,参加培训6000人次。2001—2005年,共有22980人次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2006—2010年,开放游泳项目培训,参加活动36220多人次。2010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体校的场地资源,对外开放游泳池,开放羽毛球场,参加活动11190人次,参加培训1558人次。2006—2010年,共有41790人次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第三章 卫 生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91年,三亚市卫生局为正处级行政机构,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医政科、药政科、防保科、财会科、爱卫办,有干部职工34人。1995年,内设办公室、医教科、药政科、防保科、人事监察科、计财科、爱卫办。
  2001年10月9日,机构改革,三亚市卫生局为市政府主管三亚市卫生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能作了调整,将原药政、药检、药监职能划给药监部门,内设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防保科。1990年11月15日,三亚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定为副处级,挂靠市卫生局,2005年独立设置,搬往河西路市政府第二办公大楼。
  2004年5月,成立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正科级事业单位,挂靠三亚市卫生局。
  2009年11月9日,机构改革,三亚市卫生局为主管三亚市卫生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为正处级,部分职能作了调整,将食品许可、食品监管、化妆品监管职能划给食品药监部门,增加保健机构审批、婚前医学检查、气功医疗活动审批、气功人员资格认定、供水单位卫生许可等职能。内设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财务规划科、疾病预防保健科、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科、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未变。
  2005年,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三亚市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三亚市中医院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三亚市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三亚市中医院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被卫生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单位”荣誉称号,被卫生部授予“中华妇幼健康促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公立医疗机构
  1991年,三亚市卫生局有直属医疗卫生单位67个、挂靠单位12家。三亚市有乡镇卫生院14家(雅亮、崖城、藤桥、高峰、保港、天涯、羊栏、南海、荔枝沟、育才、林旺、田独镇、河东、河西区卫生院)、村卫生室56个、个体诊所95个。全系统从业人员共25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4人。
  2010年,市卫生局有直属医疗卫生单位298个。三亚市有乡镇卫生院14家,村卫生室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个体诊所262个。全系统从业人员共4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62人。市内主要综合性医疗机构有海南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军425医院、三亚市中医院等。
  (一)市区医院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 位于三亚市解放四路。1989年,定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有床位650张,定员900人。1991年5月,被海南省卫生厅评定为三级医院,担负着海南省南部地区29个国营农场(职工、家属30多万人)以及二市五县的医疗卫生保健任务。设置病床604张,有职工830人,其中卫技人员582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71人),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20个;年门诊量9万多人次,年住院病人8300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500人。建立了中心电脑室,将病案、医疗统计、人事、科研等进行计算机管理。1992年,与四川肿瘤医院联合开办肿瘤防治中心。1993年9月23日,正式挂牌为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1994年,与香港亚洲紧急救援中心签订定点医疗救护协议,成为亚洲紧急救援中心在海南的首家定点医院。1995年8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爱婴医院”。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等级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琼南第一所三甲医院。1999年1月26日,医院被卫生部正式认定为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医院。2002年,有床位650张,职工870人,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优专家4人、兼职教授11人、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169人,拥有20万元以上设备30台(套)。
  2006年4月至2007年11月,医院改为股份制医院,更名为海南三亚同仁农垦医院。2007年12月医院终止股份制,恢复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名称和全民事业单位性质。2008年7月31日,被海南省卫生厅列为琼南区域医疗中心。
  2010年,医院占地面积10.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设有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13个,并设有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特诊VIP室、涉外医疗服务部,门诊部设26个专科诊室,24小时开放急诊。有百万元以上设备25台件、十万元以上设备203台(件)、万元以上设备790台件。先后取得32项科研成果奖,其中省部级奖8项、地市级成果奖25项。年门诊量519423人次,年住院病人数18984人次。
  三亚市人民医院 位于三亚市解放路558号。1991年,医院利用海南福利彩票捐款150万元扩建面积为3517平方米的四层内科大楼。1992年,设立中西医结合科。1993
  年,兴建面积为3650平方米的七层综合大楼和部分宿舍楼。1994年,全院建筑面积扩至30885.1平方米。1998年,建筑面积扩至32459.11平方米。
  2001年,成为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2003年,建筑面积扩至45703.1平方米,有病床1786张,有职工3031人,其中卫技人员2074人。同年10月,融资5463万元,新建10层共计20764平方米的门急诊综合大楼。2005年,全院建筑总面积达63499.69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达34980平方米,有病床350张,有职工507人,其中卫技人员398人、执业医生145人。同年7月,门急诊综合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2006年,设病床328张,职工500人,其中卫技人员356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48人、助理执业医师35人。同年4月,融资7178万元建设医技大楼和外科住院大楼,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2007年12月竣工。2006—2009年,医院被评为“海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海南省优质服务十佳模范单位”“海南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海南省百姓满意医院”。
  2010年5月,市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9059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2亿元。主要现代化医疗设备有30多台件,总价值1.1亿元,包括全数字化多功能摄片机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媒体20万倍显微诊断仪、高压氧舱等。医院职工12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9人,其中高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176人、助理级人员731人。开放病床580张,设置16个职能科室,25个一级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和30个二级专业及ICU、CCU病房,开设贵宾门诊、贵宾病区、健康体检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微创外科、心导管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设置12个专科诊室和7个专家诊室。主要医疗技术有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食道癌根治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60多项。年门诊量308795人次,年住院病人数14563人次。
  海军425医院 位于三亚市三亚湾路85号,占地面积7.99万平方米。1990—2000年,购置医疗设备总价值436万元。2006年,医院投入860万元,新增西门子磁共振、时间分辨仪、多参数监护仪、超声刀、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2000—2006年,医疗设备总价值增至1785万元。至2010年,医院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多人,床位500张,设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12个。临床科室设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病风湿科、血液透析中心、消化内科、神经内分泌科、儿内血液肿瘤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颈胸外科、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脊柱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高干科、肝病科、结核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介入治疗中心;医技科室设有中医理疗科、超声电生理科、内窥镜科、CT科、磁共振科、检验科、体检中心、信息科、高压氧科、药剂科、医学工程科、病理科。1990—2010年,医院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1项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4名专家获军队优秀人才津贴。
  2003年,医院承办“携手共创无病世界”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领导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推行“非典”治疗的“三阶梯”方案,被评为“海南省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单位”。2004年3月,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开始启用;5月,药物依赖康复中心(戒毒科)
  中心功能并入五官科;8月,医院持卡就医全面展开,并启用新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08年,医院申报广州军区重点学科1个,专病中心2个,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三亚临床医学院和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正式成为海南省新农合定点医院。1991—2010年,海军425医院共购置医疗设备426台(件),总价值约6200多万元。主要医疗装备有核磁共振(MRI),螺旋CT、直接数字化X光机(DR)、X光胃肠机,GE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能麻醉机、关节镜、血透机、腹腔镜、超声刀、LEEP刀、电子胃(肠)镜、医用高压氧舱等。
  三亚市中医院 原位于三亚市新风路,1991年1月始建,11月28日投资140万元的2040平方米的门诊4层大楼竣工。1992年2月正式开业,有职工26人,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中西医临床科室,同时设有X光、检验等医技科室。同年8月,三亚市卫生局与山西省卫生厅联办三亚市中医院。山西卫生厅拨款200万元将原有的4层门诊大楼扩建为8层,设立内儿科、外科、妇产科病区,并开设以按摩、针灸为主要项目的专科专病门诊。
  1993年2月,扩建工程竣工,山西方按协议派遣一批专家,以独立的科室为单位参与医院合作,主要开展肛肠科、针灸科等工作。1994年4月,海南省卫生厅同意增挂海南三晋医院牌子。1995年9月,医院升格为副处级单位。2000年1月,市中医院被市政府批准为医保定点单位。
  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迁往凤凰路新址,投资8000多万元,占地3公顷,建成门诊楼、住院楼各一栋,建筑面积12485平方米。
  2003年,有病床70张,有职工104人,其中卫技人员74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30人、助理执业医师2人。3月,被海南省卫生厅授予“爱婴医院”牌匾。10月,被海南省卫生厅批准增挂三亚市中西结合医院牌子。
  2004年,有病床77张,有职工103人,其中卫技人员81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32人,助理执业医师2人。投资10077万元建成康复楼、制剂楼、综合楼各1栋,建筑面积19086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
  2005年4月,被批准为海南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拥有病床77张,职工146人,其中卫技人员118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43人、助理执业医师3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推拿科等医技科室,及影像、检验等临床。
  2006年,投资16926万元,建成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建筑面积为23904.5平方米,设置疗养床160张。5月,受卫生部委托为一批受伤的俄罗斯儿童到中国三亚做中医康复治疗。12月,医院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颁发的“为中俄友谊做出贡献”奖状。2007年,投资2136万元建设的面积1.2万平方米的门诊大楼竣工。
  2008年2月2日,正式搬迁至凤凰路新址试营业。开业之际,医院有职工280多人、病床200张。3月,受卫生部委托,医院再次为另一批受伤的俄罗斯儿童到中国三亚做中医康复治疗。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三亚市中医院。同年,医院获得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颁发的荣誉状,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国际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基地,成为对俄中医药合作协作组成员,还被列为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2008年、2009年,被分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临床科室设有省中医男科治疗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骨伤治疗研究所、中风治疗康复中心、急诊科、特诊科、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皮肤科、针灸科、推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肛肠科、社区卫生服务科等23个科室和6个门诊部。拥有新技术20多项,其中有的属琼南地区首创,有的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2002—2010年,医院共接待了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总统在内的疗养团2万多人到三亚疗养。
  2010年,医院建筑面积1.755万平方米,床位200张,有现代化医疗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1200多万元,主要有CT扫描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心电图、彩色B超、C型臂X射线成像系统、关节镜、高顶救护车、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单镜片腹腔镜、多功能麻配机、神经射频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臭氧治疗系统、全能X光全身骨密度仪、动脉硬化诊断装置、呼吸机、脉冲激光治疗机、紫外线光半身局部多功能治疗机、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多功能手术台、多功能监护仪、膜式液基细胞超薄制片机、子母手术无影灯、多功能麻配机(双罐)等一大批现代化高科技设备。正式职工135人,其中在编卫生技术人员99人。年门诊量87653人次,年住院病人11785人次。
  (二)乡镇卫生院
  镇中心医院 1991年,三亚市有林旺镇、荔枝沟镇2家镇中心医院。1997年,三亚市有荔枝沟镇、藤桥镇、崖城镇、田独镇、林旺镇等5个镇达到省中心卫生院标准。2010年,天涯镇、凤凰镇、崖城镇、田独镇、海棠湾镇等5个镇为省中心卫生院。
  海棠湾镇中心医院 前身为林旺镇中心医院,1952年始建,位于三亚市林旺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病床16张,从业人员14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年门诊量5709人。1994年,建筑面积增至2580平方米,从业人员16人。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1997年,从业人员20人,添置心电图机、显微镜等设施。年门诊量6142人。2001年,拥有床位20张,从业人员20人,年门诊量7034人。2010年,从业人员50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
  荔枝沟镇中心医院 1961年始建,位于三亚市荔枝沟。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920平方米,病床16张,从业人员24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年门诊量20954人。2002年,荔枝沟镇中心医院拥有床位20张,从业人员30人。2010年,拥有建筑面积2156平方米,拥有床位18张,从业人员53人,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等。
  崖城镇中心医院 1955年始建,位于三亚市崖城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3569平方米,病床57张,从业人员46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2010年,有病床60张,从业人员74人。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藤桥镇中心卫生院 1956年4月始建,位于三亚市藤桥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病床23张,从业人员29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2010年,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1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羊栏镇中心医院 1958年始建,位于三亚市凤凰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病床23张,从业人员27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年门诊量11000人次。2010年,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6年11月21日,撤销河东、河西卫生院,在原基础上组建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设临床、预防保健、医技等科室。配备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治疗处置室、药房、观察室、病案信息管理室、消毒间等,主要承担辖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卫生服务等。
  2007—2010年,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从业人员142人。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工作用房4976平方米。
  三、民营医疗机构
  粤海医院 位于三亚市大东海榆亚大道。1989年建,隶属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院有医护人员7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有病床80张。设2个病区(内儿科区、肝病区)、2个门诊部(郊区门诊部、市区门诊部)和2个科室(医技科、药剂科)。1990年,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1年,配备日本产B超机、300毫安X光机、A-O显微镜、低温冰箱、高速低小平离心机、心电图机,收治住院病人640人,治愈率80%,死亡率0.8%,抢救危重病号98例,大小手术450例,日门诊89人。可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肾切除、前列腺切除。2003年,设病床50张,职工75人,其中卫技人员68人。配备心脑急救车,胃镜,脑血流量图,222、221光电比色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冰箱等。2004年,设病床30张,职工68人,添置普通显微镜及呼吸机等。
  2006年,设病床30张,职工69人,添置进口电子胃肠镜、气管镜、多功能麻醉机、呼吸机、全自动生化仪、免疫发光仪等。
  2010年,全院占地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9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4人,有病床85张。设2个病区(内儿科区、肝病区)、2个门诊部(郊区门诊部、市区门诊部)和2个科室(医技科、药剂科)。添置16排进口螺旋CT、DR、移动X光机、多普勒彩超。年门诊量57362人次。
  三亚华侨医院 位于三亚市胜利路89号,属股份制医院,2003年11月建,由市侨办、市侨联牵头,三亚芙蓉实业公司出资500万元创办,建成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各一栋,门诊部设置5个科室,住院部有病床1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和职工35人,医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有病床40张,职工86人,卫技人员64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4人、助理执业医师4人。2005年,三亚芙蓉实业公司再投入800万元,修建医生办公楼、病房楼、宿舍楼各1栋,门诊部设置9个科室,住院部有病床30张,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有卫技人员和职工50多人。2006年,设病床50张,职工83人,其中卫技人员65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26人、助理执业医师5人。2010年,医院职工1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人,卫技人员中正高职称者3人、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者12人、助理级人员60人。设有门诊部、护理部、住院部、后勤部。设置的科室有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皮肤病科、针灸推拿康复科、药剂科、检验科、B超科、病理科、碎石科、放射科等。开设病床200张,有高级病房、普通病房、惠民病房。拥有CT扫描仪、200毫安X光机、500毫安X光机、进口奥林巴斯胃镜、高频电刀、膀胱镜、痔疮治疗仪、彩色B超、麻醉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化光检查仪、电解质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病理诊断设备与工作站等先进设备,总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年接待住院病人1000多人。医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000多平方米。医院固定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年门诊量60000多人次。
  个体诊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个体诊所主要为民间中草药医生开设的家庭诊所、奇难杂症诊所和牙科诊所等,共有一二十家。1998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110家。2000年,三亚市共有个体诊所232家。后经过整顿,2001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138家。2002年,个体诊所119家。2010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321家。
  三、学术机构
  2003年6月17日,三亚市医学会成立,同年成立三亚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两个单位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挂靠市卫生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2010年,有学会会员800人。同年10月,成立三亚市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药事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等15个专业委员会。
  从2005年起,三亚市医学会承担着琼南地区(三亚、五指山、东方、乐东、陵水、保亭、琼中等市县)的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任务。至2010年,共受理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34例。
  第二节 医疗
  一、队伍
  1991年,三亚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2044人,其中执业医师551人、执业助理医师39人、检验人员31人、药剂人员11人、注册护士(师)610人、其他卫技人员802人。三亚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
  2010年,三亚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3672人,其中执业医师1188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检验人员201人、药剂人员159人、注册护士(师)1483人,其他人员463人。三亚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4人。
  二、设备
  (一)病床位
  1991年,三亚市各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61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34张。2010年,三亚市各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72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3.59张,病床绝对数虽比1991年增加110张,但由于人口的增长,病床千人拥有数反比1991年下降0.75张。
  (二)医疗器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市医疗机构除了私立医院和个体诊所投资购买医疗设备,公立医院主要实行上级主管部门配给制。这一时期依靠调拨的设备主要有铁质病床、立式高压消毒器、万能手术床、综合产床、分析天平、电泳仪、显微镜、B超、X光机等医疗器械。
  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省、地、卫生厅、局下拨医疗器械外,农垦三亚医院等开始自筹资金购买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主要医疗装备有磁共振(MRI),GE 16排螺旋CT、数字化X光机(DR)、800毫安GE X光胃肠机,500毫安X光机、GE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能麻醉机、关节镜、血透机、腹腔镜、超声刀、LEEP刀、医用高压氧舱等,总价值约8100多万元。市人民医院有双螺旋CT机、64排CT机、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放射影像信息网络系统、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免仪、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套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心脏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电子胃肠镜、体外循环机、中心水处理机高频电外科系统。
  1995年后,市人民医院先后投资1.97亿元,购买了一大批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主要有放免离心机LD5-10B、100A尿液分析仪、冷冻切片机、生物显微镜、全自动石蜡包埋工作站、双臂双头超激光疼痛治疗仪、鼻咽喉镜、医用高压氧舱治疗系统、体外碎石机、血透机、心脏除颤起博监护仪、车载多功能除颤器、(空气混合型)便携呼吸机、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高频移动式骨科C型臂X光机。
  至2010年,市内各医疗机构共有各种医疗设备3000多台件,总价值达3.8亿元,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市人民医院、海军425医院、三亚市中医院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中。
  (三)救护车
  1990年,三亚市主要医院有救护车4辆,1997年增加至7辆,2003年12辆,2010年三亚市共有救护车15辆。
  三、医疗技术
  1990—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20项,其中具国内先进水平2项、省内先进水平5项、琼南地区先进水平12项。市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0项,其中8项填补三亚地区空白。海军425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0项,其中省内先进水平1项、琼南地区先进水平5项。市中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7项,其中琼南地区先进水平3项。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7项,其中具琼南地区先进水平3项。
  (一)中医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热敷脉冲电中药渗透疗法。1994年,市中医院开展了以针灸推拿为主要项目的专科专病门诊。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2003年,市中医院研制的中药制剂“治胃炎”“痘痘消”“精通排毒丸”等9种中药制剂用于临床。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了穴位贴敷技术。
  (二)西医
  心脑血管内科专业 1991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小脑肿瘤切除术、脑深部基底神经节肿瘤切除术、右心房黏液瘤手术等,还开展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替换术,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切除术。1994年,农垦三亚医院在海南岛南半部首次开展了3例心导管检查。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冠心病“杂交手术”、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经皮封堵术、经皮瓣膜球囊扩张术、肾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肺动脉栓塞经皮碎栓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同年,市中医院开展了急性硬模外血肿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
  呼吸内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硝苯地平(Adalat)治疗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2003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2004年,开展纤支镜下肺部感染的镜下灌洗局部药物治疗新技术。2008年,开展有创呼吸机代替无创呼吸机抢救急性肺水肿及呼吸衰竭危重病人成功。2009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胸膜瘘人体胶原蛋白封堵术。
  消化内科 1994年,农垦三亚医院在海南南部首次开展纤维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硬化疗法、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2例。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胃肠镜的微创技术,市人民医院开展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上下消化道狭窄扩张术。2007年,农
  垦三亚医院开展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术、食道狭窄支架植入术、胆道支架植入术、ERCP胆道取石术、对胆源性胰腺炎的前期干预治疗、食道色素染色筛查早期肿瘤。200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孔术、内镜下消化道出血钛夹的应用、内镜下食道狭窄扩张术。
  普通外科 199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乳腺区段切除术。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二孔拖出式腹腔阑尾切除术。
  心内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心导管造影术。200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海南首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介入封堵治疗术、肾动脉狭窄和下肢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术、PCI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动术、脑血管溶栓术、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同年,市人民医院开展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择期介入治疗、血管内超声检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取栓术、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导管检查术(含左室造影)、右心导管检查术及造影、开展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
  肿瘤外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介入放射治疗肿瘤病人、腮腺混合瘤切除术。2010年,开展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切除术。
  ICU
  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监测CVP、有创动脉压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等。2008年,开展重症胰腺炎采用床边血液滤过吸附血液中的炎症递质、快速经皮气管穿刺置管术。2009年,开展快速经皮气管穿刺置管术。
  儿科 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并扩大新生儿高压氧舱应用、CPAP的广泛应用,活性物质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超低剂量胰岛素治疗新生儿高血糖,对新生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病人进行硬膜下穿刺、硬膜下引流术。2006年,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插管滴入治疗NRDS、氧舱治疗应用于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脑炎、利用小脑电刺激仪治疗脑功能损伤患儿、引进电脑输液泵,开展全自动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
  泌尿外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肾癌根治术与肾上腺皮质肿瘤切除术。1994年,开展经尿道输尿管镜行输尿管疤痕狭窄扩张术及双“T”输尿管导管固定术。2009年,开展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经尿道电切术。
  胸外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肩胛骨上下方巨大血管瘤切除术、大腿巨大脂肪瘤切除术(瘤重5.9千克)。2010年,开展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微创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膜成形术、全保留瓣膜下结构瓣膜置换术巨大左心房成形术、肺动脉补片加宽成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
  神经外科 1995年,市人民医院开展颅内血肿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2004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等。
  神经内科 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血管神经移植的临床研究。2006年,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2009年,开展动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血管内支架治疗颈部血管狭窄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010年,开展动脉溶栓加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血管内支架治疗颈部血管狭窄术。
  骨外科 1991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dick氏钉脊椎固定术、外固定架治疗骨石联结,以及下颌骨肿瘤切除肋骨移植手术。2010年,开展P-FNA造影技术、胸椎后路内固定术、颈前内固定术,还开设了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三亚市首例断肢离体11小时后断肢再植术并获得成功。
  耳鼻喉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1995年,开展人工陶瓷听骨链重建术。2004年,开展多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妇产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外阴癌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LeePD治疗宫颈病变,市人民医院开展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及治疗、腹腔镜下妇科微创手术、利普刀治疗子宫颈病变、可视无痛人流。
  口腔科 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预成烤瓷牙贴面的临床应用。2003年,开展种植牙技术。2004年,开展金属烤瓷牙、贵金属烤瓷牙、钛金属烤瓷牙、铸选钢牙、NP钢牙、铸造钢托、铸造桩核、隐形义齿术等。2006年,开展儿童牙病、窝沟封闭技术、口腔错颌畸形的矫治。
  眼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等高难手术。2003年,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等。2006年,开展了鼻泪硅胶管植入术、眼眶前段肿瘤切除术。2009年,市人民医院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皮肤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颌部带蒂筋膜瓣移植加植皮术、大面积烧伤微粒植皮术的临床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整形术中的应用等技术。1999年,开展应用皮肤扩张器及放射疗法治疗皮肤瘢痕疙瘩临床研究。
  烧伤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自体表皮、真皮混合移植术,胸脐皮瓣转移术。
  脑外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颅内压监护仪的使用、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摘除术、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窦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2010年,开展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脑动脉瘤切除术、脑动脉瘤夹闭术、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大动脉瘤切除术。
  (三)中西医结合
  1991—1993年,海南农垦三亚医院肾内科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肾脏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并与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95—1998年,市中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脑血管病治疗康复中心、脉管火炎专科,同时开展特色专科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配合针灸理疗收治脑血管病人50例,开设“光量子血液治疗”项目。
  1999年,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制剂康复灵对穿刺损伤及皮下硬结的防治研究”等项目被三亚市科技局列为市级重点科研项目。
  2000—2003年,市中医院发挥中医骨伤科的专科优势,利用中医正骨、中药熏蒸、针灸、推拿、药物结合超声波等技术开展对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2005—2010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中医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肿瘤、内外妇儿等疑难杂症,常规开展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萎、瘫、痹、痛等症。
  (四)护理
  1991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共有护士539人。
  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三亚市所有的医疗单位的护士,必须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护理工作。从此,三亚市所有医疗单位的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从1996年起,三亚市医疗单位每年都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练兵、示教、考核。
  2000年,根据省卫生厅颁布的《执业护士准入制度》,对三亚市医疗机构的护士进行资格审查,不具备护士资格的人员禁止从事护理工作。
  2002年,市中医院制订护理质量标准,并按标准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扩大整体护理范围,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
  2003年,各医疗机构帮助和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在各医疗机构内部举办各种新技术新项目培训班,三亚市各医疗机构有90%的护士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培训,市中医院有80%的护士报名参加自学考试,有7名护士通过护士大专毕业的自学考试。
  2004年,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一批护理骨干到省外医院进修学习。各医疗机构经常性开展业务技术讲座,把护理质量标准、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6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建立了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的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健全以护理部为领导的三级质控体系,护理部成立了护理质控小组,用表格形式规范质控内容、评分标准;实行每季度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查房制度;在护理质控方面查严、查实、查细;每个月汇总检查情况,并在护士长例会上予以反馈、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重视运用风险管理手段,防范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护理部对发生的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都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隐瞒缺陷及投诉的科室,追究当事人及护士长的责任。
  2007年,三亚市医疗单位推行管理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基本设施规格化
  的“三化”病房管理和责任制护理试点,城市医院陪人率由过去的30%以上降至15%以下。
  2009年,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对三亚市执业护士资格进行检查核实。
  2010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康复科、综合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率先开展护理服务示范工作。医院首次招聘护工,成立了客服中心,负责标本及病人的送检,同年对医技科护理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年内新生儿病区和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设立重症监护室后,均实行无陪护管理,护士对病人全面负责。
  (五)科研成果
  1991—2010年期间,三亚市主要医学科研成果如下: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获得40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1项、地市级成果奖29项、省级医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2项。全院在国际、国家和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213篇。
  三亚市人民医院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348篇,编写医学专著10册。1996年,该院被评为三亚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海军425医院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1项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528篇,编写医学专著9册。
  三亚市中医院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3项,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25篇。
  此外,三亚市慢性病医院在省、市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2篇。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6篇。其他医疗机构获得科研成果奖37项,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59篇。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身为三亚市卫生防疫站,位于三亚市解放路674号。1991年,内设办公室、检验科、防疫科、计免科、寄防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消杀科、宣教科和专科门诊等10个科室。1993年,内设办公室、行政、防疫、计免、寄生虫病防治、检验、消毒杀虫、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宣教、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所等13个科室。有职工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2人)。
  2005年5月,撤销市皮防所、市结防所、市健康教育所、市卫生防疫站,组建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市卫生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将市皮防所、结防所从事医疗服务职能合并,组建三亚市慢性病防治医院,隶属疾控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三亚市三林麻风医院挂靠疾控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中心内设13个科所:办公室、急
  性传染病防治科、寄生虫病防治科、计划免疫规划科、艾滋病与性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卫生检验检测所、质量信息管理科、公共卫生与地方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健康教育所、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中心有职工86人,其中有卫技人员66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初级技术职称42人)。
  2010年,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地面积5544平方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职工住宅楼为6700平方米。共设16个科所:办公室、财务科、综合事务科、质量控制与管理科(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健康教育科(三亚市健康教育所)、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免疫规划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艾滋病防治科、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检验检测所(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卫生毒理与功能检验室)、预防医学门诊部。有工作人员141人,在编1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46人)。医疗设备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PCR检测仪(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原子荧光光度计、CO2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及酶标仪等高尖精检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动物毒理实验室、病媒生物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等。
  二、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林医院)
  位于崖城镇西北三陵水库附近。1990年,有医务人员6人(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1人、护士1人、卫生员1人、职工1人)。2005年,医院从单一的麻风病住院康复转为全面管理麻风病防治工作,负责三亚市麻风病的组织、计划方案制定及考评工作,承担住院病人的康复和生活管理,负责孤寡、畸残康复医疗服务,承担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培训及宣传工作。2010年,三林医院升格为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亚市三林医院),隶属于三亚市疾控中心,系财政全额拨款科级单位。医院设康复部(住院病区)、防治科和综合办公室。所有住院麻风病人都纳入城市低保及农村医保。医院注重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已形成“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的麻风病一体化三级防治网络。
  三、计划免疫
  (一)“四苗”接种
  “四苗”即脊灰糖丸、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1991—1995年,三亚市各乡镇按人口4000:1的比例配备防保人员。麻疹疫苗接诊5067人,卡介苗接种5209人。对育才等11个乡镇儿童进行全程“四苗”接种,接种率为85%以上,三亚市儿童免疫接种2.7万人,“四苗”接种率分别92.3%、97.6%、88.0%与91.8%。“四苗”覆盖率为97.6%。
  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度,0~3岁儿童入册率95%以上,“四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85%以上,组织四轮儿童糖丸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7%以上。开展“4·25”全国儿童预防宣传日活动,派出卫生专业人员156人,接受咨询2837人次,6386名适龄儿童接受预防接种。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实行接种证制度,市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达100%,农村40%。麻疹接种47063人,乙脑15467人。
  1996—2000年,三亚市适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婴儿入册率98%以上。海南省卫生防疫站抽查河西、荔枝沟、保港3个区镇计划免疫工作,“四苗”接种率与儿童入册率均达100%,血检三亚市脊灰、麻疹、乙肝人群免疫抗体水平全省最高。省卫生厅组织考评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在三亚市抽查70名12~24月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4.3%以上,乙肝接种率为61.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其间,1997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2000年,境内局部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计划免疫工作迅速应对,给1~10岁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疫苗40551人,接种率85%,并很快地扑灭了疫情。
  2001—2010年,计划免疫每次冷链运转覆盖率均达100%,每次运转接种率均达到85%以上,儿童糖丸强化免疫27306人,接种率为95%,乙肝全程接种520人,全程免疫率为51.4%。省卫生厅在三亚市抽检12~24月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59.10%,乙脑疫苗接种率25%,“四苗”全程及单苗接种率均为100%,无脊髓灰质炎、白喉发生。第二轮儿童糖丸强化服苗率96.5%,儿童入册率94.8%,“四苗”全程接种率94.1%,乙肝全程接种率77.1%,麻疹免疫接种成功率85.35%。开展对8个月至15岁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18485人,接种率为97.46%。糖丸强化免疫服苗27306人。“五苗”全程接种率92.9%以上,其中卡介苗、麻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在三亚市开展1~7岁儿童基础免疫查漏补种1850人次,糖丸强化服苗率达97.3%,“五苗”全程接种率95%以上。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补种各类疫苗25000多针次,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儿童“七苗”接种率98%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完成18609人,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51901人,接种率达95.29%。
  (二)疫苗、卡证管理
  1991年,计划免疫使用的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流脑菌苗等生物制品实行省、市、区、乡镇、村逐级免费计划供应及领发登记制度,并在上级统一制定的报表上反映使用情况。
  1994年,三亚市计划免疫工作开始在市区推行“四苗”接种证制度,需要接种的儿童,须在市妇幼保健站办理适龄儿童接种证,医务人员在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必须在接种证记载接种人姓名、年龄、接种时间等信息。
  1996年,制定出《三亚市扩大计划免疫与冷链系统管理办法》,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并建立使用、维修、养护等管理系统。
  2001年,首次将乙肝和乙脑疫苗列入常规免疫。
  2002年,在原来接种儿童建立疫苗接种登记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册),凡本地居民和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外来流动人口的新生儿都要给予接种疫苗,同时给接种对象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推行疫苗接种制度,凡给予免疫接种的儿童都要发给接种证,并把接种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接种证,以备下次接种参考。同年,凤凰镇、田独镇新生儿共778人,建立证、册751人。
  2003—2004年,三亚市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入册率为96%以上,建证率为93%以上。
  2005年,在三亚市举办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培训班,各医疗单位共150人接受了培训。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6027人,入册率为98%以上,建证率为99.6%。
  2006年,制定了《三亚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查验接种证培训,要求学校制定查验接种证工作制度,把查验接种证纳入报名程序,在三亚市托幼机构和小学开展疫苗接种查验工作,对没有接种的儿童或接种了但遗漏建证的儿童进行了补种和补证。
  2007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加强计划免疫四本账资料和报表管理,建立疫苗采购索证制度及疫苗储存制度,施行“专人专房专冰箱”的冷链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执行效果和反馈机制。
  2008—2010年,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疫苗接种入册率与建证率均为100%。
  四、传染病防治
  (一)主要疾病
  麻风病 1991—1995年,共治愈麻风病人37人。1995—2000年,组织专业防治人员在三亚市50个重点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麻风病普查和线索调查,治愈11人。2001—2010年,对48个自然村9700人开展麻风病普查与历年复发及生存调查,治愈4人。
  性病 1991年,三亚市慢性病防治站由一名医师负责性病工作,向市医院、三林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站及市区各个体医生收集性病疫情,每月底向省皮肤病研究所报告。1991—199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1097例。1996—2000年,市卫生部门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制监测查治,三亚市共发现性病患者4610例,均给予了正规治疗。2001—200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5996例。2006—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性病6954例。
  霍乱 1991—1995年,经对老疫点与腹泻地区进行大面积检测,均未发现阳性,霍乱疫苗注射2.5万人。1996—2000年,三亚市在南海和荔枝沟发现2例霍乱,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采集密切接触者样本38份,及时扑灭了疫情。2001—2005年,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开展霍乱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做到“逢泻必检”,共采集疑似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497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2006—2010年,共采腹泻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89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
  登革热 1991—1995年,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三亚市设5个登革热传播蚊媒监测点,每个点各检测5次,发现凡布雷图指数超过10时,均采取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和在饮用水中投放球型芽孢杆菌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登革热病例的发生。1996—2010年,在重点疫区开展登革热媒介控制工作,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三亚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
  疟疾 1991—199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2101例,对重点疫区3758个村队总人口125943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505个村队1335286平方米进行药物喷洒,对1008个自然村4758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1996—200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1156例,对重点疫区73个村队总人口3595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475个村队449323人进行对象服药,对155个自然村915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1—200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3200例,对重点疫区60个村队总人口626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2235个村队12775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73个自然村1537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6—201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452例,对重点疫区368个村队总人口2187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125个村队3134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22个自然村1585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三亚市连续6年无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发生。
  麻疹 1991—2010年,唯2005年6月21日,境内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累计发现麻疹疑似病人22例,在局部暴发区域月川村辖区为1457名儿童紧急接种预防疫苗,迅速控制了麻疹疫情的暴发流行。
  丝虫病 1991—1995年,对4个乡镇5359人进行丝虫监测,未发现丝虫病例。1996—2000年,在防治肠道寄生虫试点地区,对5472人进行肠道寄生虫驱虫,人群带虫率由原来76%降至19%。1998年11底,省卫生厅组织丝虫病防治专家小组,对三亚市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评审验收,宣布三亚市已经实现消灭丝虫病这一目标。2001—2005年,对丝虫病重点疫区荔枝沟罗逢村922人采样检测,受检率达95%,未发现丝虫病例。2005年11月18日,通过卫生部组织对三亚市实现消灭丝虫病的验收,从此,三亚市停止对丝虫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手足病 1991—2010年间,只有2008年5—6月三亚市累计报告手足病临床诊断病例388例,确诊32例,死亡1例。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三亚市手足病应急预案》,采取了对三亚市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对25所学校进行全面消毒,对集中发病的幼儿园实行停课处置等一系列措施,迅速遏止了疫情暴发与大面积流行的趋势。
  艾滋病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1408人次,均为阴性。1996—2000年,出台了《三亚市HIV哨点监测方案》,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913人次,均为阴性。
  2001—2005年,出台《三亚市艾滋病防治规划》和《三亚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方案》,组织市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及个体医生32人,进行艾滋病防治培训,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3047人次,调查3434人。分别在河东、河西区开展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试点,利用媒体及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安全套11726个、宣传册6437本、针具14970支,收回旧日针具13458
  支。在市卫生防疫站艾滋病自愿咨询室,开通了防治艾滋病咨询电话。
  2006—2010年,累计监测36385人,三亚市孕产妇艾滋病检测3900人。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和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工作,对高危人群落实行为干预措施。对艾滋病人开展关怀活动,对吸毒人员设立2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点。
  结核病 1991—1995年,对三亚市4个流行病调查点16151人进行检测,对三亚市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6035名学生进行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芒图试验)。对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给予免费治疗,治疗过程推行“四见面”(治疗医生、结防医生、督导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见面)督导管理,对于转诊病人做好归口管理。治疗效果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治疗标准,经省检查评比,获全省结核病控制项目两项第一。1996—2000年,全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2006—2010年,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
  非典型肺炎(SARS) 2003年,中国大面积暴发非典型肺炎。同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口岸把关、全省布控、属地管理”的原则,三亚市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防控措施落实。三亚市印发《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制定了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的疫情报告时限。三亚市全市设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热门诊24个,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海军425医院负责发热病人的诊断和排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负责可疑病人的隔离观察治疗,卫生院负责发热病例的检查。三亚市开通24小时疫情报告及咨询热线电话,同时实行市级布控报告疫情。三亚市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出动人员20万人次,其中医务人员3万多人次,接诊发热病人12890人次,登记造册外来人口和返乡人员10542人,医学留观1426人次,其中集中隔离留观189人次,排查可疑病例24例,同年及后至2010年三亚市没有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5月10日,中国内地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隔离治疗,同月17日治愈出院。同年6月27日、7月3日,2名国内乘客飞抵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其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7月13日,6名阿曼藉旅游客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疫情发生后,三亚市启动卫生突发事件预案,经对患者治疗,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同年9月11日,市救急救援中心接到市业余体校报告,称该校有5名学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经对5名疑似甲型H1N1患者进行检测,发现1名甲型H1N1患者,立即送往农垦三亚医院隔离观察治疗;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市卫生部门责令市业余体校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在校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经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三亚市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2010年,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三亚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4078支,同年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
  从2004年起,三亚市开始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同年,三亚市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2161例,总发病率为424.56/10万。2005年,三亚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2063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6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7种2534例,总发病率为467.85/10万。2007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581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9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061例,发病率为556.55/10万,死亡率为0.52/10万。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17种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893例,发病率为689.03/10万,死亡率为0.59/10万。
  2004—2010年,因三亚市甲级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极低,未进行汇报。同时期,三亚市均无重大疫情发生与流行。
  五、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
  1991—1995年,对高峰、育才、天涯、崖城、藤桥、田独等乡镇6个自然村1335人进行地方病甲状腺肿大调查,发现甲状腺肿大15人,患病率11.24%。1996—2000年,加大打击非碘盐在三亚市食盐市场销售的力度,保障了合格碘盐的供给,有效预防了碘缺乏病在三亚市的流行。2000年,全省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组来市对碘缺乏病状况进行评估,宣布三亚市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二)职业病防治
  1991—1995年,对接触铅的作业工人77人(占职工总数的60.2%)与机动车辆驾驶员2207人进行体检。三亚市监测10家有粉尘作业工厂,抽取粉尘浓度12份,噪音、风速、温湿度75份。将13家工厂纳入监测范围,组织8家工厂职工进行职业性体检,体检接触粉尘作业工人729人,铅作业54人,机动车驾驶员9463人。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1996—2000年,对三亚市14家有医疗放射装置的医疗单位进行监测。对三川水泥厂、三亚木材厂接触粉尘作业工人293人进行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8人,未发现尘肺病例。对三亚市粉尘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100%。完成14台X射线诊断机的监测,合格率57%,发放个人剂量计30枚。对5家触尘触毒工厂粉尘监测34点次,合格率73.5%。
  2001—2005年,对三亚市16家医疗单位45台X射线诊断机进行监测,合格率73.3%,对22名X射线诊断机操作人员进行剂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9.1%~100%。对从业人员32人中的23人进行体检,未发现相关职业病。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2006—2010年,对8家医疗单位10台X射线诊断机48个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为79.1%。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六、卫生监督
  1993年4月,成立三亚市卫生监督所,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卫生局,有卫技人员9人,担负依法对三亚市食品卫生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处罚和监督的职能。2005年9月,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有卫技人员29人。2007年,有职工32人,其中卫技人员20人,内设办公室、受理与发证科、公共卫生监督科、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科。2010年6月,其食品卫生许可审批权、处罚权与监督权连同编制一并划转划归给三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
  (一)公共场所卫生
  1991—1995年,三亚市累计有公共场所958户,从业人员12814人,体检12605人,发现传染病调离岗位481人,旅店公用茶具消毒效果抽样检查399份,客房空气质量抽检439份。自来水质抽样611份。对公共场所行业巡回监督200次,突击检查2次,实施卫生行政处罚37起,警告并限期改进2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23店次,罚款65店次共计10050元,没收销毁8店次不合格化妆品67千克。实施卫生行政处罚18起23项,警告并限期改进1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13店次,组织市区64家宾馆酒店开展卫生检查评比,评出卫生先进单位5个、卫生达标单位11个。
  1996—2000年,对符合卫生要求的1875家公共场所办理了卫生许可证,体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7309人,发现禁忌证479人,己全部调离。组织公共场所卫生大检查9次,组织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1504户次,受理违法案件40宗,立案33宗。实施卫生行政处罚60起,警告5户次,责令改进48户次,责令停产16户次,没收非法所得4户1104元,罚款28户次29250元,取缔非法经营活动16户次。
  2001—2005年,给公共场所核发卫生许可证1848家,全年监测公共场所4229户次,从业人员体检27057人,查出禁忌证1226人,责令全部调离。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监测及空气卫生质量监测1258份,监测饮用水源30份,合格率100%。二次供水60份,合格率94%。游泳池水质监测30份,合格率88%。受理案件40宗,立案处罚37宗,警告1户,责令改正2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户4户次,没收违法所得3户次,共3110.5元,罚款21户次,共38459元,责令停业1户,吊销卫生许可证2个。
  2006—2010年,给公共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288个,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22438人,查出禁忌证147人,全部调离岗位。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420人次,整治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368家,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公共场所日常卫生监督检查780户次,公共场所监测420户次,实行“阳光监督”70户,其中对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现场仪器检测为2562项次,合格率为97%。水质监测228份。对卫生不合格的150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罚款48200元。
  (二)学校卫生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对1888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与卫生监测,发现营养不良1038人。
  1996—2000年,成立了三亚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抽查17所学校、幼儿园食堂,发现有问题的食堂8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进。完成在校学生6560人疾病与形态发育指标的统计,对市一中等7所学校食堂进行卫生大检查,发现一些私立学校食堂设施简陋、餐具消毒措施没有达标,责令其尽快改进。
  2001—2005年,对三亚市20所小学36505人进行健康体检。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设在市卫生防疫站内,两块招牌、一套人员,负责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业务指导和防治工作。市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3个部门联合对三亚市14所学校、16所幼儿园食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而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当场责令限期改进。对三亚市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和学校周围的食品摊点进行2次全面检查与整改。
  2006—2010年,对16所中小学校32023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三亚市中小学校62872份学生现场体检表的常见病分析、营养评价、发育等级、体型评价,对6所学校5470名学生开展肠虫查治工作。对三亚市76所学校、幼儿园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发现有33家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且不同程度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卫生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对这33家无证经营且卫生状况差的食堂提出书面限期整改意见,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和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在《三亚晨报》上公告,对20家食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并课以罚款。
  (三)饮水卫生
  1991年起,市卫生防疫站配备专职饮水卫生监督员,每月月初从自来水公司抽取自来水水样进行检测,同年监测自来水的水质29份,水质全分析2次。1992年起,开始在三亚市对6个饮用末端水进行定点监测,共采水样41次200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80%。1993年,对饮用末端水共采水样125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72%。1997年,在对三亚市饮用水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巡查监督过程中,发现自来水饮用水源半岭水库的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对其进行了限期改进的行政处罚。1999年,对三亚市所有饮用水进行监测:水源水检测7份,合格率为85.7%;自来水出厂水检测4份,合格率为75%;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96份,合格率为88.5%;二次供水抽检64份,合格率6.2%。
  2001年,水源水检测18份,合格率为100%。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为66.7%。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54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8份,合格率97.9%。自备水源2份,合格率为0。简易水厂2份,合格率为0。2003年,水源水检测6份,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0份,合格率72.9%。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72点次,合格率为98%。对本市新民街自来水发现水蛭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2004年8月,在三亚市开展食品卫生大检查,查获并取缔未经卫生许可生产经营饮用矿化水和矿物质水单位1家,罚款3500元。
  2006—2008年,检测水源水和出厂水161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72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36份,合格率100%。
  2010年,水源水和出厂水各检测9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86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67份,合格率100%。
  第四节 卫生保健
  一、妇幼保健机构
  1990年,成立三亚市妇幼保健所,隶属于市卫生局,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妇儿保健科、门诊部,有职工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人。三亚市13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妇幼工作人员22人。1993年,市政府拨款300万元,修建一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的业务大楼。1995年,更名为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副处级事业单位。2007年,加挂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和海南省医学院教学医院两块牌子,有病床90张,其中卫技人员121人,执业医师44人,助理执业医师52人。至2010年,医院占地面积3785平方米,建筑面积12470平方米。全院共有干部职工25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7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124人)。全院开放病床位100张,年门诊量21万人次,年收入0.35亿元。设有妇科、产科、儿内科、儿外科、新生儿科、生殖健康科、丹州社区卫生服务站等7个临床科室和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生殖保健科、围产保健科、产后康复科等5个保健科室以及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B超室、理疗室等5个医技科室。有进口四维彩色B超、黑白B超、500毫安双床双管X光机(CR机)、钼靶乳腺诊断仪、光电子阴道镜、腹腔镜、宫腔镜、产后康复仪、不孕症诊断仪等主要现代化仪设备20多台件。累计获市级课题立项的科研项目共11项,已结题3项,在《中国妇幼保健》核心期刊等医学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11篇。
  二、妇幼保健卫生
  1991年,住院分娩率为65.40%,婴儿死亡率为11.04‰,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6.79%‰,孕产妇死亡率为7.77/万,开展妇女病普查724人,产前检查5898人。1995年,住院分娩率为68.16%,婴儿死亡率为14.6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42‰,孕产妇死亡率为1.58/万,开展妇女病普查2471人,产前检查6731人。在天涯镇等7个民族管区和红沙镇将孕产妇纳入系统管理。1991—1995年,将505名儿童纳入0~6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1996年,住院分娩率为75.01%,婴儿死亡率为11.6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
  1.09‰,孕产妇死亡率为7.3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2141人,产前检查3310人。2000年,住院分娩率为73.67%,婴儿死亡率为14.8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24‰,孕产妇死亡率为144.33/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5423人,产前检查3583人。1996—2000年,三亚市启动世行贷款卫生IX项目妇幼卫生项目,资金总额为524.32万元,其中世行贷款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2万元),省配套资金115.39万元,市配套资金76.93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有302户742人被确定为首批医疗救助对象,175人享受医疗救助服务。三亚市0~6岁儿童纳入系统管理30298人。
  2001年,住院分娩率为71.19%,婴儿死亡率为12.49‰,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41‰,孕产妇死亡率为70.67/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3942人。2005年,住院分娩率为88.31%,婴儿死亡率为14.3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零,孕产妇死亡率为40.33/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3390人。三亚市成立由各大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专家组成的“危急重孕产妇急救专家组”。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费减免救助由原高峰、雅亮、天涯扩大到三亚市范围,三级妇幼保健网逐步得到完善。2001—2005年,三亚市继续开展世行贷款卫生IX项目妇幼卫生子项目,由原3个乡镇扩大到8个乡镇,新有569户1009人被确定为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点扩展到106个,对744户1891人贫困人口实施了医疗救助,增加2628人为新的医疗救助对象,三亚市为医疗救助对象共减免医疗费用4.66万元。
  2006年,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57.56%,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87.4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1.53%,孕产妇死亡率为58.65/10万,婴儿死亡率为11.8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19‰,开展妇女病普查5223人。2010年,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8.27%,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96.3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9%,孕产妇死亡率为60.50/10万,婴儿死亡率为8.4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15‰,开展妇女病普查10382人。
  三、儿童保健
  1991年,春秋两季对三亚市52所学校幼儿园12932名适龄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发现阳性1261人,为学校幼儿园适龄儿童卡介苗接种10692人。1994年,对539名幼儿园新生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6人,龋齿140人,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死亡监测,监测发现育才、荔枝沟与河东3个地区出生520人,死亡16人。
  2000年,三亚市幼儿园儿童体检1756人,门诊体检656人,对三亚市18家托幼机构监测样本抽检123份,合格39份,合格率31.7%。2003年,派出儿童保健专职人员下到幼儿园指导儿童保健工作,为幼儿园儿童做健康检查1056人。2005年,为幼儿园儿童体检3775人、智力测试243人、骨龄测评5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220人,开展儿童健康系统管理580人。
  2010年,三亚市共进行儿童健康体检3.35万人次。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61.78%。开展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的防控督导工作,共派出医务人员50人次对市区31
  家托幼机构进行指导,对6500多名幼儿进行排查,共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12人,并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全年未发现甲型流感疑似病例。
  四、创建爱婴医院
  1995年,卫生部要求凡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均应创建爱婴医院,并于同年将其列入医院等级评审的内容范围。4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和农垦三亚医院开始创建“爱婴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按照创建爱婴医院的全球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和达标考核,对产妇进行喂乳技术指导。同时,建立母婴同室、产妇温馨室,为母乳喂养创造良好的环境。9月,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成为琼南地区首家爱婴医院。农垦三亚医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对原有的产科和儿科病房进行全面改造更新,完善配套设施设备。8月,完成达标建设,后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成为海南省和国家级爱婴医院之一。
  1996年,为了巩固爱婴医院的成果,农垦三亚医院加强了对爱婴医院的领导,不断充实、完善、强化爱婴医院宣传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使爱婴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100%,省卫生厅爱婴医院复查时,该院各项要求指标全部合格,顺利通过了复查。同年,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国家级的“爱婴医院”。
  此后至2010年,崖城、藤桥、荔枝沟、林旺、育才、天涯等卫生院和南新农场医院也先后获得“爱婴医院”称号。
  第五节 紧急救援
  1997年5月17日,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成立,由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和三亚市人民医院急救室组成,中心配备急救专用车辆5台,其他医疗单位的车辆随时增援医疗急救,配备“120”专线电话和无线电话,紧急救援中心与海南省“110”报警系统联网,紧急救援中心由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内外科医师24小时值班,有15名专业指挥人员24小时接听来电来访,记录求救信息,根据具体情况,指令出诊。向社会公开承诺,无论白天黑夜,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呼救地点(市区8~10分钟、郊区15~20分钟、远郊50分钟)。2000年,出动急救车辆413辆次,诊治危急病人1360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92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0%。2002年,出动急救车辆400辆次,诊治危急病人1141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93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0%。2004年3月27日,三亚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成立,以替代原来主要由农垦三亚医院和三亚市人民医院组建的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在5个乡镇卫生院、4个旅游景区设立了医疗急救站。同年,出诊急救车1671车次,诊治急诊病人12860人次,抢救成功危重病人50人,抢救成功率达93%。救护车出诊从3分钟内缩短到2分钟内,出诊范围辐射到乐东、陵水、保亭等周边县市。
  2005年,省财政拨款50万元、市财政配套50万元于2006年6月底完成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指挥系统建设,7月14日正式开展指挥工作。指挥中心指挥系统配套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全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确保“120”报警电话通信线路24小时畅通。中心设有“120”呼救电话、卫生应急专线电话,上连省紧急救援中心,下连各医疗急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并与公安“110”、火警“119”、交警“122”建立联动网络。指挥中心按照院前急救原则划分医疗急救区域,强调院前急救医疗必须遵循属地化管理、统一调度指挥,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就能力,专科优势救护,保证急救工作高效、及时。覆盖三亚市的急救网络,担负三亚市近70.5万名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医疗救治,同时也肩负着周边市县重大医疗救治工作。
  2006年5月,更名为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卫生局,经费由财政全额核拨。同年,共接警10322次,出车686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2人次,成功率92.3%。2007年,投资150万元在5台救护车上安装了GPS系统。同年,共接警21311次,出车10697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06人次,成功率达到94%以上。2008年,接警24136次,出车13461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09人次,成功率达到95.2%以上。同年,解放军425医院申请加入三亚市“120”医疗急救网络。2009年,共接警25048次,出车1431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612人次,成功率达到96%以上。市政府拨款300万元为3家“120”网络医院(市人民医院、农垦三亚医院、解放军425医院)购置8台车载GPS和车辆及部分医疗设备。2010年,接警25859次,出车15302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89人次,成功率达到96%以上。
  第六节 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2月,三亚市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市政府出台《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三亚市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简称“意见”)。由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皮防所、河西卫生院等在儋州、榆港、红旗街、商品街、港门村等居委会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电脑、B超、X光机、妇检床、高压消毒锅、清创缝合仓、急救给氧设备、诊疗桌、诊疗床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用房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设有候诊区、接诊区、诊察室、治疗室、留观室、检查室、计免接种室、抢救治疗室、消毒室、收费发药室等。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所在居委会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职能。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45141人,占市区人口的30%,根据方案要求,按居委会辖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的居委会,由2个居委会
  建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技术人员按居民人口1000:1比例配备,人员由责任医疗单位选派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2006年,由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皮防所、河西卫生院等在儋州、榆港、红旗港、商品街、港门村等居委会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中止。
  2007年,开始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政府根据社区每个服务人口按8元标准核定公共卫生经费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社区群众提供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通过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完成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开展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工作,完成了25个社区及其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卫生特征、优先干预项目内容及措施、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及其分类特征、居民出生和死亡等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62143万份。
  2008年,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用房1543平方米,改造用房2980平方米,完成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派出社区卫生医务人员32人进修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85%。政府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医疗卫生的公共卫生经费由上年8元升至12元。同年10月,市卫生监督所将部分监督职能移交给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的配备了卫生监督负责人、监督员与助理监督员,开始履行对“五小”行业实行监督的卫生监督职责。
  2009年,由市政府投资,完成了西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工作用车,至此,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已达100%。
  2010年,投入80多万元完成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继续实行任务带经费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社区工作积极性。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在体现政府主导、完善功能、注重机构建设、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健康教育
  1991—1995年,分别在闹市区组织开展“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7周年、《公共场所管理条例》3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发放健康知识教育小册子2000多份,接受市民健康咨询300多人次,出版12期卫生防病宣传资料,推出健康教育黑板报、墙报6期。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在各医疗单位、窗口单位、各乡镇(办事处)先后成立27个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按人口比例配备了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58人。
  1996—2000年,新开辟健康教育网点52个,三亚市健康教育基层网点达到124个,
  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120多人,举办宣传专栏495期,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万多份,图片、画册500多幅(册),发放《健康知识教育》小册子4000多份,悬挂横幅70多条,设咨询点接受咨询4700多人次,派出授课人员10人次,听课群众、学生600多人次,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提供健康教育资料28编、音像资料4盒26次。
  2001—2005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0.48万份,举办宣传栏131期,举办艾滋病知识培训班3期,接受咨询1.1万人次。
  2006—2010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5.4万份、宣传海报1.06万张,发放印有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扑克牌2000多副,刻录健康教育光盘448张,举办健康知识与健康教育讲座401期次,设立咨询点727次,接受咨询群众4.36万人。在市区与乡镇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橱窗16次,共32期。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8.9%,行为形成率达到66.38%。
  二、农村改水改厕
  (一)改水
  1991—2000年,三亚市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改造、建设自来水工程工作由于资金等原因,政府对于农村改水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改水主要由集体和农民自发集资进行。2001年后,随着市财力的增强,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改水工作。2002年,政府投入农村改水资金85060元,集体投入资金212650元,个人投入资金127590元,改水受益人数达4253人。2005年,投入资金40万元,改水受益人数达2020人。2007年,投入资金11万元,在崖城三更村等村改水,受益人数达1078人。2008年,投入资金35万元,在崖城凤岭村、田独上抱坡村等村改水425户,解决了2125人的饮水问题。2009—2010年,投入资金26万元,在田独上抱坡村等村改水120户,解决了475人的饮水问题。
  (二)改厕
  1992年,开始在三亚市农村开展卫生村试点工作,试点卫生村有农户51户、人口350人,建家庭厕所51个。1997年,改造农村厕所31个。2002年,三亚市农村改厕群众投入资金771157.2元,政府投入资金56042.8元,建成卫生厕所1034户。2005年,投入资金27.7万元,改厕310户。2007年,投入资金10万元,在崖城三更村等村改厕250户。2008年,投入资金105.56万元,完成“一池三改”厕所升档1793户。2009—2010年,投入资金33万元,在崖城凤岭村等村建设66座厕浴一体化的“三格化”(发酵池、再次发酵池、贮粪池)厕所,使339人受益。
  三、除“四害”
  (一)灭蚊、灭蝇、灭蟑
  1991年,三亚市开展2次灭蚊活动,共投放球型芽孢杆菌1.5吨,熏蚊片20000盒,
  将三亚市蚊幼容器阳性率控制在10%。1994年,组织专业队伍,对三亚市120个垃圾地、积水点和13家宾馆酒家,每10天投放一次球型芽孢杆菌,消灭蚊蚴蝇蚴。2002年2—11月,连续3次开展灭蚊、灭蝇、灭蟑达标工作,三亚市共投放拜虫杀720千克、立克命膏剂50000包、除“三害”(蚊子、苍蝇、蟑螂)药112瓶,对无法清理的水体,投放球型芽孢杆菌3000千克。2007年,三亚市创新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实行“政府买服务,市场化动作”的模式,聘请深圳捷立克卫生有限服务公司,对城区24个社区、3485个单位、217千米的下水道、1018公顷的公共绿地进行了全面消杀,投入资金230万元,制作了12133套防蚊闸安装在三亚市12133个下水道深沙井上,起到防蚊、防鼠、防蝇、防臭的作用,将“四害”(蚊子、蟑螂、老鼠、苍蝇)密度控制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之内。2008—2010年,投入资金198万元,继续聘请深圳捷立克卫生有限服务公司,对城区24个社区、田独镇、凤凰镇、南新农场等38.3平方千米的“四害”进行了全面消杀;投入340万元,启动了229个小区区域病媒生物防制设施的建设工作,制作安装了241台灭蚊灯、1636个防蚊闸、1050平方米的防蚊网、21500个防蚊塞。
  (二)灭鼠
  1991年,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2个月时间的灭鼠活动,饱和投放敌鼠钠盐毒7.5吨,鼠密度从原25%降至10%。1994年,组织专业队伍,对三亚市13家宾馆酒家进行灭鼠,鼠密度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粉迹1%以下。2002年,在三亚市开展了5~7天的灭鼠行动,共投放低毒安全慢性纳毒饵7450斤,共检死鼠13500多只。2007年,投入资金80.96万元,制作了35200个病媒生物的常态防制设施——毒鼠箱,布放在病媒生物防制的重点区域。2008—2010年,共投放鼠药38吨,制作安装了1050平方米的防鼠铁皮、3900个毒鼠箱。
  第八节 红十字会与无偿献血
  1991年10月,三亚市红十字会成立。之后,不断发展会员,并对会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般急救技术和小伤小病的处理方法,同时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募集善款等社会服务活动。
  1998年10月,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亚分中心挂牌成立,出席挂牌仪式的151名代表全部参加无偿献血。1999年,三亚市有600多名公民踊跃参加献血,献血量达13万毫升。2000年,三亚市有676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达15.5万毫升。
  2003年、2004年、2005年,三亚市分别获海南省卫生厅、海南省血液中心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2004年,三亚椰林滩酒店实习员工陈强的造血干细胞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抗原初次配型成功。2003—2010年,葛珺玮等公民分别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铜奖。此外,市红十字会为台风灾民募集救助款118.74万元,捐赠救助物资价值15.16万元,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万元;开展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活动,共募集救助款6.2万元,资助了2名大学生和3名重病患者;举办救护培训班
  16期,共培训红十字急救员412人。2001—2005年,市红十字会和市无偿献血站共发动三亚市公民无偿献血29002人次,总献血量675.8万毫升,并为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库海南分库提供680人份采样数据。
  2009年、2010年,三亚市分别获海南省卫生厅、海南省血液中心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此外,市红十字会为地震、台风灾民募集善款1538.88万元,发放慰问物资价值14.94万元;募集医疗救助款共计22.16万元,救助重病患者15人;举办救护培训班94期,共培训红十字急救员2488人。2006—2010年,市红十字会和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亚分中心共发动三亚市公民无偿献血6.1万人次,总献血量2055.18万毫升,发展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00多人。
  第九节 医药管理
  一、医政管理
  1991—1995年,三亚市批准中医开业资格23人,要求每个开业医生要有固定的诊疗所、固定人员、必要的器械、诊疗登记,统一收费发票、承担卫生防疫任务、疫情报告等。检查163家医院与诊所,取缔无证行医41家,罚款2.65万元,取缔游医20人,查处超越审批项目权限行医84家。
  1996—2000年,对三亚市医疗市场进行整治,检查医疗机构25家、个体诊所110家。查处无证行医诊所68家、游医6处。取缔非法行医机构61家、无证药营户15家、游医药贩4家。没收药品258件及一批医疗器械,价值13万多元。拆除虚假夸大医疗广告714块、横幅37条。查处经营过期禁用药5家,没收价值7700元的药品一批。
  2001—2005年,依法对三亚市医疗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检查个体医疗诊所732家、医疗美容场所68家次。取缔无证非法行医122家,查处经营过期禁用药5家,没收药品172箱、医疗器械一批,价值25260元。拆除虚假夸大医疗广告651张,警告并限期改进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不彻底诊所20家。取缔擅自扩大诊疗科目28个,整改医疗美容广告17家。处理医疗纠纷6起。责令中止医疗机构对外承包门诊部4家,取缔非法开设产科、性病科、人工终止妊娠窝点6个。查处超科目行医59家,审核个体诊所、社会办医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证148人。
  2006—2010年,三亚市共组织20次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行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472人次,出动车辆368辆次,检查各类医疗机构2599户次,取缔非法行医机构254家次,没收药品器械477箱,价值18.3万元,没收非法所得6674元,罚款28.65万元。查处违规收集、处置、贮存医疗废物医疗机构3家。
  二、医疗质量管理
  1991—1997年,在三亚市各医疗单位中逐步开始实施“医院管理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医疗设施规范化”的管理,抓好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各医疗单位根据不同规模和条件,建立院长(主任)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人事政工科、总务科(行政科)、财务科等职能科室;在业务管理上,各医疗单位按照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系统进行分工,健全指挥系统。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分科制定门诊量、住院人数、诊断符合率、治愈率、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差错发生率、陪人率、褥疮发生率、手术感染率等定量指标。每季度检查、总结和评定医疗质量。各医疗单位逐步推行总值班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科主任二级值班制度、责任制护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会诊、病案讨论、手术管理、危重病抢救、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值班交接班、查对制度等。1998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开展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和查房质量,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首诊负责制,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2001年,共收到医疗纠纷申诉案8宗,其中调解成功5宗,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3宗。2002年2月,国家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此后,三亚市依据此条例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进行规范。2004年,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和《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三亚市医疗单位开展业务技术讲座,举办疑难病例分析会和死亡病例讨论会,把医疗质量标准、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经市政府批准,海南省三亚市医学会与三亚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建立由15家医疗单位95名各专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专家库,并承担了海南省包括海口市在内的9市县的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13宗。2005年,围绕三亚市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以及7个大工作目标、34项指标要求,各医疗单位重新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市人民医院按照6项综合责任目标管理内容,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年,三亚市医学会被中华医学会评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三亚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共完成包括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五指山市等7个市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2宗。2009年,三亚市开展评价处方1.2万份。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创三级医院,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实施方案及奖惩规定》。三亚市各医疗单位质控部门加强对医疗质量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各种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的监督,组织专家对运行病历进行定期的随机抽查,注重检查病历的书写内容如医师查房记录中对诊断和治疗是否有专科的分析意见、病程记录中有无对病情和异常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加以改正。各医疗单位还认真做好病人投诉接待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处
  理工作,对每件医疗投诉做到耐心倾听,据理解释,尽量避免引起新的医患关系紧张,对每宗投诉都进行妥善处理。
  三、医德医风建设
  1991年,组织三亚市广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海南省颁发的《医德规范》《医疗市场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制定了《三亚市医德规范》和《三亚市医德行办规范》。1995年,针对社会上对少数医护人员“医德差”的诟病,三亚市在各医疗单位开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活动,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重奖严罚的奖惩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帮助医院加强外部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得到明显改善,“推、顶、硬、冷”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得到明显遏制,同年,收到感谢信、锦旗、镜匾一批,拒收和退回红包60人次,共计25000元。
  1997年,制定《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和《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在三亚市医疗单位开展以创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内容的“四优”活动,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入手,加强职业道德,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倡导文明行医的行业新风,废除自立收费项目,禁止多收费、乱收费的行为,对违背职业道德,收取红包、接受吃请、搭车开药、坑害病人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红包”“回扣”“吃、拿、卡、要”等现象已销声匿迹,医德医风的满意度达到87%。1998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配合创“五佳”医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教育,本着“立足教育、着眼防范”的要求,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班等形式,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规范,以实际行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标,落实创建“五佳医院”工作。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年度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归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为晋升、调资、提干提供依据。二是坚持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制度。在深化医院改革、实行津贴工资浮动的工作中,制定了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做好考核,加大奖惩力度。三是不定期开展病人问卷调查。市人民医院拒收红包2万元,退回红包3200元,收到病人锦旗、镜匾9面,经问卷调查,病人满意度达93%。2000年,三亚市无“红包”“回扣”现象,病人满意度达100%。
  2002年,对各医疗单位医德医风进行整治,要求各医疗单位公开各项办事制度、收费标准、医疗费用明细清单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全年三亚市医疗单位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和服务态度投诉,各医疗单位收到表扬信58封、锦旗和镜匾23块。经中国社会调查所海南分所问卷调查,综合满意度为96%,市人民医院被授予“社会满意医院”称号和全国第二批“百姓放心医院”称号。2005年,市人民医院被中华医疗管理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称号。
  2007年,三亚市医疗单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无德不成医”的观念,在三亚市医疗单位中设立了投诉机构和投诉电话,并在社会上聘请7名医德医风监督员,对行风建设进行监督。2009年,三亚市开展“卫生惠民服务”工程,在三亚市医疗机构推行
  惠民病房、单病种限价收费、检查检验报告“一单通”、处方评价等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惠民措施。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创三级医院,成立了医德医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职业道德奖惩办法》,将医德考评作为医务人员年度考核、晋级晋职、岗位聘用、评先评优和确定绩效工资的重要内容。
  第十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91年5月,市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三亚市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高峰乡率先恢复抱龙、立新、扎南农村合作医疗所,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占全乡的三分之二。9月,林旺也在2个管区与8个村队办起了合作医疗与卫生站,解决了1000多人基本医疗保健问题。
  1997年,在南海、藤桥、红沙、田独、林旺等15个乡镇自然村筹建了16所农村合作医疗所,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走在全省最前列。11月,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考察三亚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998年,在林旺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11个自然村办起了合作医疗诊所,至此,三亚市己建合作医疗诊所35所,成为海南省建立最多合作医疗诊所的市县。
  2004年,共建立合作医疗诊所46个,参合农民占三亚市农业人口的10.6%。11月25日,建立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席会议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席会议由市各相关部门组成,组成人员由主管副市长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联席会议。11月27日,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立三亚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合管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一楼、五楼。各乡镇区也相应成立合管会,卫生院成立合管站,村及居委会成立合管组,分别配备了专职与兼职人员管理。12月20日,为保障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相继出台《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方案》《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工作方案》《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等方案。
  2005年,出台《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36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10元、6元、10元。补偿比例规定,扣除个人自付比例和起付线后,乡镇卫生院补偿比例为60%,市级(二级)为45%,三级医院为35%,封顶线为1.5万元。三亚市有1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三亚市农村人口的68%,全年有16637人获得了医疗补偿,补偿金额达149.04万元,人均住院970.4元。7—8月,市卫生局组织市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简称“合管办”),对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未按有关规定向参合农民就医提供优惠,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使用比例偏高,乱检查、乱用药的现象较严重,对违规医院及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多收的费用决定从7月结算中扣除,全部返还给涉及的参合农民。
  2006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52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20元、12元、10元。三亚市参合人数达成22.5万人,参合率为91.46%。三亚市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二次补偿制度,二次补偿制度是根据年终合作医疗基金结余情况,对患大病负担高额医药费用的参合农民进行再补偿,有14人得到了11多万元的补偿。对在2005年未享受过大病住院、住院分娩、慢性病治疗报销的参合农户进行免费体检,并为参合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同年,在三亚市2个区5个镇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将合管办每年3万~4万元的工作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
  2007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57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20元、12元、15元。有25万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受益人数3.9人次,发放补偿基金988万元,全年有107人达到万元以上补偿。三亚市已建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80%。
  2008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92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40元、12元、30元。补偿办法采取住院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管理模式,家庭账户按人均12元提取,其余为住院统筹基金。补偿标准:卫生院起付线100元,补偿比例为65%;市级医院起付线300元,补偿比例为50%;省级医院起付线600元,补偿比例为40%;一年内住院最高补偿封顶线为1.5万元。三亚市新农合补偿人数31402人次,发放补偿基金1223万元,二次补偿187人,二次补偿金额102.1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25.3万人。
  2009年6月,三亚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制度整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三亚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计支付5441万元。
  附1:
  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启动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制度。1994年4月18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召开创三甲医院动员大会。农垦三亚医院首先从改善医院硬件基础设施入手。1994年5月至1995年3月,将内、外科病房由原500平方米扩建至13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对门诊大楼、住院部、医技楼进行装修。根据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购进了大批相应的医疗设备,从而把医院的服务功能提高了一个新的档次。成立了基本标准制定专门机构,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各种制度、职责、常规、标准等文字性的资料,开展“三基”训练及考试。经测试,医技护理人员的成绩平均都在95分以上,100%合格达标。对已开展过的技术项目进行认真检查、筛选、整理,技术项目全部或大部分达标。1994年通过首次验收,1995年通过复查。1996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科研工作除继续完成1995年度的8项课题外,又有13项科研课题获通过批准立项,其中省农垦总局批准立项3项,省科技厅批准立项10项,共发表论文157篇,其中国家级中华系列3篇、其他系列15篇、省级2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29篇,其他(汇篇)论文87篇。经过
  两年半的不懈努力,1996年9月,通过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被海南省卫生厅正式授予海南省三级甲等医院。
  1997年,卫生部暂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2001年,卫生部允许有条件的部分省、市重启医院等级评审活动。2009年,海南省重启医院评审制度。2010年1月18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成立了创三甲医院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管理组、医疗服务组、教学科研组、医院安全组、护理质量管理组、技术水平组,每组均由院领导及院长助理任组长。并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14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重新修改与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技术操作常规,并将核心制度及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成小册,结合评审标准印刷了“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本,方便携带与学习。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技术合作。开展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控制、定期开展病历点评活动,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加强病历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与新项目。从2010年1月开始,各专业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达120多项。同年5月,三亚市人民医院获得省卫生厅审核批准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8月,根据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满分为1000分,医院自查分数达877.7分(三甲达标分数为850分),并上报省卫生厅,获省卫生厅认可,接受三亚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申请。至2010年12月,医院“创三甲”迎评审各项准备工作尚在紧张进行中。附2: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1991—2000年,出动3000.77万多人次、车辆1082辆次,清理卫生死角2550多处,建立标准公共厕所4间,拆除违章建筑乱搭乱建1830多间(处),清理垃圾13.1多吨,铲除杂草2万平方米,门前地面硬化4670平方米,植树种花3500株,开展大规模灭鼠行动,投放邱氏灭鼠药30万包,涵盖1.3万多户6平方千米,使鼠密度从78%降至25%,还开展大面积灭蚊行动2次,投放熏烟药3万多片,灭蚊灵香水500瓶,蚊幼密度从45%降至10%以下。1999年12月29日,三亚市获评省卫生达标城市。2000年4月3日,三亚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2001—2005年,建成三格化粪池户厕和农村卫生户厕2667户,完成沼气池604户,建设农村引水工程5个,受益人口9115人。三亚市组织13次大规模爱国卫生活动,参加人数2.15万人,出动各种车辆100多辆次,清理卫生死角2412处,清运各种废弃物4279吨,清理河道16千米,铲除杂草1.55万平方米,疏通水沟1.26万米,洗刷文字垃圾广告2.22万处,整治违章摊点417个,拆除违章建筑2.86万平方米,拆除和清刷违章广告招牌3766块,道路硬板化6830平方米。三亚市组织大面积灭鼠3次,投放鼠药2
  万千克,拣到死老鼠2.24万只。2005年4月6日,三亚市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并正式向海南省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06—2010年,投入3亿元实施道路改造、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展了红沙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福万水库与水源池水库7千米隔离网和警示牌建设、开辟229个健康教育宣传栏、建设安装212个封闭垃圾屋、小街小巷道路硬化项目、建设229套除“四害”设施、安装54个分类垃圾桶、发放4万个分类垃圾袋、设立33块便民免费广告栏等“创卫”项目工程。投入198万元,出动8000多人次2000辆车次,对三亚市28个社区、田独镇、凤凰镇、南新农场等38.3平方千米区域进行消毒杀虫,共投放鼠药38吨,喷洒各类药物3吨,发放灭蟑药物3万多包,清除病媒滋生场所3000多处。投入340万元,完成229小区区域病媒生物防制设施的建设,制作安装241台灭蚊灯、1636个防蚊闸、1050平方米防蚊网、21500个防蚊塞、1050平方米防鼠铁皮、3900个毒鼠箱。投入105.56万元,完成“一池三改”1793户,“三格式”化粪池80户。投入35万元,为崖城凤岭村225户、田独上抱坡村200户引来洁净的自来水,解决了2125人饮水问题。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出动各类车辆9000多次,参加整治人员约20万人次,清理卫生死角1087处,铲除垃圾13253吨,刷洗路面污渍36.4万平方米,清理碎沙石、渣泥1723吨,清除杂草面积90多万平方米,取缔100家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馆,新增果皮箱3000多个,发放封闭式垃圾桶1.5万个。其中,2006年9月14日,市委、市政府指出三亚市已进入创国家卫生城申请阶段。2007年1月13日,通过海南省级初检。2007年7月13日,通过省级复检。2007年7月15日,由省爱卫办向全国爱卫办提出正式申报。2007年11月底至12月初,通过国家爱卫办暗访调研。2008年3月18日,通过国家爱卫办专家的技术评估。2009年9月4日,通过国家爱卫办考核鉴定。2009年9月20日,通过社会公示。经过15年的“创卫”不懈努力,2009年10月9日,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三亚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