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气象测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4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气象测报
分类号: P41-53
页数: 5
页码: 1102-1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气象测报、机构、台站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气象 测报

内容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海南省气象局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观测科、雷达站。兼管海南农业气象南滨试验站。
  2003年6月,机构改革后,内设办公室、气象台、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防雷技术所。
  2007年,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升级为国家气候观象台。
  2010年,在编人员49人。机构设置有办公室、业务处、法规处、三亚市气象台(海南旅游气象台)、三亚市气象服务中心(三亚市气候中心)、三亚市地面站、三亚市高空站、三亚市雷达站、三亚市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三亚市防雷中心。
  2002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台站建设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有行政办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观测、气象预报、防雷服务、影视制作等工作业务。
  (一)地面观测
  地面观测站自建站以来的主要业务是完成国家基本站的气象观测。1991年,地面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日照、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1992年1月1日起,增加辐射观测,定为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同年7月1日,增加酸雨观测。
  2003年10月,在原址建设地面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总辐射、净辐射、全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等,同年12月31日北京时间20时起,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与人工站一同开展平行观测业务。
  2004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自动站正点和每10分钟上传一份资料,每天进行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个时次天气预报及承担补充天气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酸雨观测日数据文件的发报任务,天气报参加全球交换。
  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地面观测站调整到国家气候观象台,按基准气候站进行全天24次观测,每小时上传一次资料。
  (二)高空观测
  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使用701B型测风雷达开展观测。
  2010年1月12日至2月15日,完成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与59-701型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业务。同年4月1日0时(北京时间)起,正式在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新址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三)天气雷达
  1987年11月23日,在鹿回头山顶建成天气雷达站,开始观测。
  1994年4月,接入数字化雷达系统。
  2000年,开始使用新一代雷达数字化采集系统进行雷达观测采集。
  2005年3月,拆除鹿回头雷达,并在原址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
  2006年4月26日,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和三亚市政府签订《关于搬迁三亚天气雷达站问题的协议》,同年4月30日拆除在建的雷达塔楼。
  2008年5月6日,六道岭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破土动工。
  2010年6月,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建设完成,总占地面积3.33公顷,是海南最南端、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集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辐射观测、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GPS/MET水汽监测、风廓线雷达探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多种观测手段为一体的观测系统。
  三、气象服务
  市气象播报内容除常规预报外,突出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干旱、台风暴雨、雷暴灾害等播报。
  (一)气象服务方式
  1990年6月,建立专业服务广播发射台,利用36台气象预警系统接收机开展服务工作,每天广播2次,服务单位通过预警接收机定时接收三亚气象信息。1992年,三亚市天气预报登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开始电视播报。1997年6月,海南省气象局同海南省电信局合作正式开通“121”(2005年升位为“12121”)天气预报自动咨询电话。1990—1997年,三亚市气象局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渠道提供气象服务和发布预警信号。
  1998年后,市气象局增加了服务方式,也拓宽了预警信号发布渠道。同年7月,三亚市气象局与农业局、市三防办建起了“海南省三防信息网”终端,3个部门实现资料共享。
  2001年6月,“天涯风云”网站正式投入使用,为三亚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三亚市广播电视局以及公众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
  2002年8月,建成“酒店气象频道”,为亚龙湾、三亚湾及市内的星级酒店闭路电视发布滚动天气预报。
  2003年7月21日,在防御第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过程中,市气象局首次执行《三亚市防洪防风规定》,通过三亚电视台向全市发布了绿色台风信号,开创了发布预警信号的先河。
  2004年9月,建起“三亚兴农网”。
  2006年,市气象局建立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将市委、市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各水库负责人、重要部门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每天提供气象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2007年,在各级政府、酒店、学校、景区安装17块电子显示屏,开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工作。
  2008年12月,根据海南省气象局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建旅游气象服务中心的合作协议,三亚市气象局开始筹建准数字化网络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2009年7月,有主持人出境的三亚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开播。
  截至2010年,气象服务已有“12121”电话语音服务、电话、传真、网站、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等气象服务手段。
  (二)气象服务种类
  1.重大活动气象服务
  三亚市气象局针对各大赛事、活动的特点及要求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在活动前和活动期间均进行滚动预报服务,过程中提供实时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赛事和活动有2003—2005年世界小姐决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2005年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开光大典活动,2006年、2008年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25届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六届及第七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2007年全球首届世界先生总决赛,2007年首届三亚国际沙滩音乐节,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活动,2008年5月3日奥运火炬传递,2008年SWATCH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
  2.重大灾害气象服务
  海南素有“台风走廊”之称,1991—2010年,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受到6个台风影响,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月份是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2010年7月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最密集影响在2006年9月,10天内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在热带气旋服务过程中,市气象局为市政府指挥开展防风防洪、抢险救灾和水库科学调
  度及海上救援等工作发挥决定性作用。
  2002年9月25日,热带风暴“米克拉”从正面袭击三亚,市气象局利用天气雷达为正处于风暴内眼壁的3艘百吨捕捞渔船提供雷达导航,使其跟随风暴眼区安全到达三亚港避风,挽救了31名船员的生命。同年,三亚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奖”称号。
  2008年1—2月,三亚遭受罕见的低温寡照天气事件,根据《海南省气象局关于防范应对大范围雨雪天气,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市气象局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向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和旅游等部门提供低温寡照专题气象服务。
  2010年,受1002号台风“康森”影响期间,三亚市气象局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6期,累计发送快报72份,风雨实况报告3期,手机短信息25次21500多条。根据气象预报,全市1567艘渔船全部安全在港避风,共安全转移19751人,其中海上人员16047人,低洼易涝危险区域人员3704人,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各大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安全度汛。
  (三)人工增雨作业
  三亚市的旱灾主要是冬旱、春旱和夏旱,1991—2010年中有9年出现旱情。
  1991—2001年,市气象局使用部队“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850多辆次,出动人员10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逾2000次。
  2002—2010年,采用流动车载火箭作业车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实施增雨逾3000次。其间,2005年11月,面对秋冬春三季严重的旱情,三亚市气象局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230多辆次,出动人员7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48次,促使各地区普降大到暴雨7天次、中到大雨的8天次、小到中雨的11天次。
  (四)施放气球服务
  20世纪90年代,庆典气球制作市场杂乱无章,安全隐患严重。2003年,三亚市气象局依据《气球施放管理办法》,实行资质资格管理,依法开展执法活动,加强对施放气球的监管,逐步规范了施放庆典气球的市场行为。2003年后,气球广告业务成为三亚市气象局的主要科技服务项目。
  (五)防雷技术服务
  三亚地处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69.7天,每年雷雨季节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如2005年7月,海坡杧果头村户外,儋州籍某养猪户,一家3口在棚户内遭受雷击,其中1人死亡,2人受伤)、设备损坏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市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电力设备、通信基站、办公及家用电器设备损失达上千万元。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新、旧建筑物的防雷竣工检测及常规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监督业主进行整改。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1995年5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隶属三亚市气象局),专职人员
  4人,摩托车2辆,防雷检测仪器2部,对外开展建筑物防雷检测及防雷工程整改业务。
  2003年10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印发《三亚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6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更名为海南省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2004-2010年,在职专业人员6人,编外人员10人,皮卡车2辆,小轿车3辆,接地电阻测试仪4部,电磁脉冲测试仪1部,漏电电流测试仪1部,残压测试仪1台,办公电脑18台及其他办公设备1批。
  2009年起,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逐步强化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防雷减灾公共安全监管力度,并在科技服务方面取得明显效益,实现气象科技服务趋利避害效益并举。
  四、气象科普宣传
  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开展气象宣传活动。采用设置展位、展示展板、向市民发放传单、接受现场咨询、发送科普短信、到中小学校讲课等形式,对气象法律法规、防雷减灾知识、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系统宣传。
  1991-2001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6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1.5万本,发送科普短信7000多条人次,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当前气象灾害等热点问题和气象科普知识。
  2002-2010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10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4万本,发送科普短信逾50万人次。同时,为加大防雷宣传力度,防雷中心共计参加近百次安全生产检查和科技宣传活动,无偿给万豪、红树林、环球等近百家酒店制作防雷警示牌,发放防雷宣传资料2万多份,解答1万多人次提出的防雷问题,通过上述活动,防雷社会效益显著。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