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学技术
分类号: D562;B928.1
页数: 26
页码: 1082-1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科学技术、机构队伍、科研机构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教育科技 科学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管理机构
  1991年,三亚市科学技术局内设办公室、计划科、科技管理科、标准计量科、地震科、三亚市专利管理局,配备干部25人。下设三亚市科技情报所、标准计量所、质量检验所、专利事务所等4个直属单位。1992年1月,撤销地震科,同年6月,析出标准计量科归市技术监督局。1995年,科技管理科分为科技发展科、科技成果科。2001年,机构改革,撤销三亚市科学技术局,组建三亚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不再保留专利局,职能划入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三亚市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局内设办公室、发展计划科、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化推进科、知识产权管理科。2009年,市政府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工业管理职能并入三亚市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局,更名为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内设办公室、发展计划科、工业经济科、信息化科、农村与社会科技科、知识产权科,对外设立三亚市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办公室、三亚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单位名称、机构未变。
  二、科研机构
  (一)市属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5年4月,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市热带瓜果研究中心、市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4家科研单位合并重组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科研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室、科研与项目管理中心、热带瓜菜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挂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联合会三亚分会)、园林花卉研究室、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室、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研究室、热带果树研究室、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热带海洋生物与水产研究中心、南繁公共开放实验中心和育制种试验站(设有水稻研究室)等12个部门。至2010年,有66.67公顷的科研试验基地,10公顷的建设用地,有科技人员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4人。
  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原三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科研所之一,同时被海南省农业厅定为省重点瓜菜品种改良基地。2002年8月,与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并为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设农业科研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至2010年,有科研用田6公顷、在职人员6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6人、助理农艺师2人,生产性工人40人。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0年10月创建,位于羊栏镇水蛟村。2010年,有干部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管理人员8人、生产技术工人18人;有高级职称1人(聘)、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8人,未评职称27人;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生13人,其他学历31人。土地总面积980公顷。
  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原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站,2001年,更名为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隶属于三亚市农业局,正科级事业单位,有职工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未评职称5人。1991—2010年,在国家级热作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有8篇获优秀论文奖,1994年获三亚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三亚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1991年9月建立,隶属于三亚市环境资源管理局。2005年,市环境保护局与市国土资源局合并,成立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环境科学研究所为该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至2010年未变。
  (二)国家、省部驻三亚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1979年建立,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位于三亚市鹿回头半岛,坐落在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占地14.67公顷,海岸线长达1200米,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洋临海生物实验站。1999年三亚站被列为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试点站),200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2010年,实验站有科技人员29人(包括固定人员15人),其中博士学位19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野生棉种植园 1981年12月创建,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正处级事业单位。2004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其野生棉种植园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繁育中心(简称“繁育中心”),繁育中心下辖野生棉种植园、荔枝沟科研中心、大茅科研基地,总用地面积达到40公顷。繁育中心成立后,在开展野生棉资源研究的同时,承担了全国棉花科研、教学、生产单位80%以上的棉花南繁任务。至2010年已建成中国永久野生棉种植园及棉花南繁育种基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负责对国家棉花野生资源进行研究和保存并按程序向全国科研、教学单位发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 1979年创建,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1988年,经农业部批准更名升格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总部设在三亚市,为正处级科研事业单位,下设三亚市安游苗种繁育试验基地和陵水新村养殖试验基地。至2010年,有土地1.99公顷、海域3.05公顷、海上养殖筏架2400平方米、深水抗风浪网箱10个、各类实验室2690.07平方米、实验大棚4个、实验水体5369.87立方米,配套仪器设备1批。有职工1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5人、中级科技人员4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 位于三亚市大东海榆亚大道旁。1990年建立,隶属广州中医药大学,正科级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1992年,占地面积0.49公顷,设有医院、实验室、热带中草药种植基地、办公大楼等,有工作用房面积8200平方米,设有生物技术与生化免疫、肝炎、疟疾、病毒、中药制剂与植化、临床药理等7个实验室。1994年以后,实验室建设逐步转移回广州学校内。1996年,成立了广州市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建立学校乃至华南第一个天然药物抗病毒(抗艾滋病、抗乙肝、抗感冒)实验室,其中,抗疟药青蒿素先后研发3个复方,抗艾滋病项目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合作,利用树突状细胞疫苗防治艾滋病获得了重大的进展。2003年,正式迁回广州。
  三、科技队伍
  1994年,三亚市科技队伍共7245人。2000年,三亚市科技队伍共633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7人、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92人、初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589人。2010年,三亚市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33人、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3510人、初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6019人。
  附:
  三亚市专利管理局 1990年2月9日,撤销市科技局成果专利科,成立三亚市专利管理局,副处级行政机构,行政隶属市科技局统一管理。2001年,专利局的职能划入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
  第二节 科技活动
  一、科普宣传培训
  1991—1994年,创办《实用技术信息资料》《科技信息》《三亚科技》,总结与交流三亚市科技成果和经验,反映国内外科技动态。
  1995—1998年,组织举办“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专题讲座”“海洋开发与利用”“以色列节水滴灌技术”“瘦肉型猪种苗繁育及饲养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6期次,培训包括市直机关领导、乡镇领导、要求学习实用技术的专业户、科技项目实施骨干等6976人次,其中,1998年,帮助雅亮乡等贫困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190人。派出2名技术骨干参加市科技扶贫讲师团,深入雅亮、立才等乡举办技术培训班2期,86人参加培训。
  2000年1月10日,市科学技术局购买农业生产、蔬菜种植、畜牧饲养、热作经济发展等科普图书200册,分别分送到雅亮、高峰、育才3个山区乡,为农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水稻的田间管理与槟榔和杧果的管理技术。2002年,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科技论坛与科技讲座11场(期),邀请科技专家28人次授课,培训农民等人
  员2000多人次,组织科技人员上街下乡设点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免费发放科技资料1.5万多份,参与市举办的“科技活动周”“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各一次。建成了“三亚市科技与信息产业网站”(wwW.syinfo.gov.cn)。创办《三亚科技》内刊,承办与协办6次国际水稻强化栽培研讨会。1999—2002年,先后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将科普图书、科技资料发到农民手中。
  2003年,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288期,受训人员2.08万人次,组织科技下乡9次,接受咨询1万多人次,向农民免费赠送科技书籍1200多册。2006年4月30日,三亚市第二届“科技活动月”活动启动,分别在崖城、田独镇举办“科技大集市”活动,活动期间,分别向市民与农民发放科技图书1万多册、科普资料9000多份、农业科技VCD光盘1160盒、实用技术资料4万多份,现场咨询农业技术3万多人次,举办实用新技术讲座20场、科技书市2场,展示技术新图片3000多张,在市里举办科普知识大赛一次。2003—2006年,先后邀请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蔬菜研究所、海南热作两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海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到三亚市天涯镇、凤凰镇、田独镇、海棠湾镇和南田农场举办科技讲座,开设《杧果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等课程,编写《热带水果栽培》《兰花栽培技术》等实用教材。
  2007年,三亚市第三届“科技活动月”活动在凤凰镇举行,并在凤凰镇开展“科普大集市”活动,在镇政府大院开展大型科技宣传、咨询及培训等活动,免费发放科技图书资料2.2万多份、科技光盘1000多张,有干部、学生、农民群众6600多人参加活动。2008年,由国家航天专家张厚英等8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科普报告团在三亚市一中、三亚学院等8所学校给2000多名学生作了8场科普报告,内容涉及太空科技、航天、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2010年,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携手共建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月科普宣传活动在育才、田独镇展开,活动展出科普展板150多块,发放科普资料2000多份,还组织举办大学生科普专题文艺晚会和“我与低碳生活”征文竞赛活动。2007—2010年,每年均开展“科技活动月”及“科技大集市”活动,免费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并开展科普展。
  二、科技推广应用
  (一)农业
  1991年,派出6名科技干部,赴红沙镇扶持乡镇企业,推广有关项目先进技术。
  1993年,在崖城等地推广科技应用冬瓜菜、南繁制种、网箱养殖石斑鱼等项目,产值都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冬瓜菜种植面积达3333.33公顷,生产周期75~80天,创造了每公顷产105000千克的高产纪录,同时还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水果、畜禽种苗、商品肉禽基地。
  1996年,市林科所研究开发出来的一整套“洋香瓜”高产栽培技术与“崖研一号”无籽西瓜,在三亚市10个乡镇推广种植266.67公顷,创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1999年,开工实施节材节水推广工程、水稻增产综合技术推广、畜禽水产高产优质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无籽西瓜种子选育推广等项目。同年成立三亚市创世纪转基因技术育种基地,属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该基地率先进行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属国家“863”计划项目,由海南科丰转基因研究中心承担,培育的新品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农药使用量减少80%以上,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标准,黄萎发病率35%以下,枯萎发病率10%以下。
  2002年,三亚市热带高效农业、生物肥料、设施农业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蔬菜、农业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与成果在广大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农业先进技术100多项,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50多个,面积1960公顷。同年,创建国家“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建成海螺作物育种试验站、分子生物学国家南繁开发实验室等试验与科研生活配套基地。
  2004年,“精品哈密瓜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示范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地推广了200公顷。同年,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与花卉产业,对传统产品进行改良,帮助企业引进花卉技术人才和新品种,投入300万资金,扶持兰花企业8家,种植兰花66.67公顷,形成年产600万支的规模。同年,在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的带动下,涌现了田独与海棠湾2个科技示范镇、6个农业科技示范村、219个科技示范户,全市共创办了6家科技企业,实施了9个科技项目,三亚市共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25项。
  2007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引进、消化与研制了2种新型设施农业大棚技术,推广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防虫网大棚、无土栽培、节水滴灌等农业新技术种植瓜果蔬菜共4000公顷,生产出来的高档礼品哈密瓜、西瓜,倍受市场青睐。
  至2010年,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共建立种植科技示范基地15个、养殖科技示范基地31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4个,涌现科技示范户546户、种养能手2850人。
  (二)林业
  1992年,建成林业技术推广站。1994年,建成国营中心苗圃场。同年,“海南省短轮伐期薪材、用材林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良种玉笋竹繁殖成功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三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刚果12号桉”的无性繁殖育苗和木麻黄水培育苗工作成果突出,被授予“三亚市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1997—2000年,进行桉树浆材林改造。种植杧果优良品种贵妃等,建立高产优质冬季杧果示范基地28.33公顷。
  2001—2004年,建立热带珍稀树种育苗基地6.67公顷,引进海南黄花梨、坡垒、沉香、檀香、铁力木、母生等80个品种,每年培育优质种苗100万株,推广面积达超过1333.33公顷。
  2005—2010年主要实施的工程为“三亚市凤凰镇妙林鹅仔村路段”“三亚市崖城镇海新农村道路”“三亚市崖城镇政府门道新建大道”等路线的“三边林”以及“三亚市
  2008年新增防护林4.53公顷”的营林工作。种植小叶榄仁、重阳木、雨林、大叶紫薇、酸豆、印度紫檀等树种2万多株。
  2006—2008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花卉‘地王鸟’系列示范基地及技术研究”项目。2006—2010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林木良种基地”项目。
  2007年,组织实施“海南珍贵树种的引进与培育”项目。2007—2010年向全市各乡镇推广74.5万多株海南黄花梨优质苗木,培育花梨、龙血树、重阳木、孔雀豆、木麻黄等各种珍贵乡土树种250万株。
  2009年,承担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三亚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示范林营建”项目、“海南热带珍稀树种无翼坡垒的保育研究”项目。
  2010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兰花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珍贵树种檀香繁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三角梅的引种筛选与景观配置研究”等。此外,建立并完善“海南省杧果种植示范基地”“海南省热带珍稀濒危树种种植研究基地”“兰花组培繁育示范基地”“热带花卉地王鸟系列技术研究基地”。海南黄花梨等乡土树种的科研成果在全市林业建设中广泛应用,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有效地促进全市林业科研发展。同年5月,市林科所获得“营造林工程施工”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丙级资质,并于同年正式开始运作。至2010年底,完成“2010年三亚市‘三边林’造林作业设计”“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三亚长岛旅业海棠湾7号地酒店项目近期实施景观海防林造林作业设计”“三亚市海棠湾仲田水库伐区林木采伐设计”等十几项林业造林、采伐项目及占用林地的野外调查及设计编写工作,并获主管部门的批复实施。
  (三)工业
  1991年后,三亚市多项工业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在全社会推广应用。1997年3月,国家科委成果办在三亚主持召开“数字式汽车倒车距警仪应用推广会”,推广由三亚市天涯高科技开发公司研发的倒车测距仪。2008年,在崖城镇南山小学、凤凰镇槟榔村、育才镇雅林村推广低压无塔卫生供水系统项目示范点。2009年,三亚市启动“新农村新科技集成示范”重点民生科技项目试点,得到省科技厅拨给试点经费50万元,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农村球场和村委会安装太阳能绿色照明系统,给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学校教室安装节能灯具,给学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市财政投入1300万元,完成约200个新农村村委、20个农村学校“新农村新科技集成示范”项目示范点。2010年,在全市推广25万盏节能灯具,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折合标准砖3亿块,其中蒸压灰沙砖2亿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砖块15万立方米,市政府拨出专款200万元,实施亚龙湾冰蓄冷节能示范工程。
  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991年,投入资金2.8万元,支持红沙造纸厂的“废纸综合利用开发”项目,生产包装纸70吨。同年投入1.2万元,筹建“荔枝沟食用菌基地”,生产食用菌1500千克。
  1994年,为解决单位办公、居民生活垃圾收集与包装,防止污染,投资50万元,支持河东区港门村居委会创办塑料厂,生产新型垃圾包装袋。
  1997年,市渔业贸易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龙坡湾建养殖鲍鱼基地,同年11月开始孵化育苗。同年,开工实施水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对虾养殖示范基地、旅游工艺系列产品开发、鲍鱼孵化养殖和章雄鱼养殖。
  1999年,三亚热带名优特海水养鱼示范基地V号名贵海水鱼类人工繁育基地生产尖吻鲈鱼卵3亿颗,生产鱼苗(水花)2亿尾,生产1厘米鱼苗300万尾,生产4厘米鱼苗100万尾,生产7厘米鱼苗80万尾,生产10厘米以上鱼苗60万尾,销往国内外市场。进行军曹鱼、花尾胡椒鲷的人工育苗,分别育成15~20厘米鱼苗500万尾、6厘米1万尾。同时,准备卵型鲳亲鱼40对、黄腊鲳亲鱼80对以及其他海水类亲鱼100对,拟在2000年进行人工试验生产孵化。
  2004年,启动“海南珍贵黄花梨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开发项目。
  2007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争取到资助经费近500万元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科研开发项目——苦丁茶、鹧鸪茶深加工及花卉植保等5项。
  2010年,三亚市科研开发重心向节能减排技术转移和倾斜,重点支持“太阳能蒸汽用于奶制品加工、热带太阳能发电农业设施大棚研发、沼气锅炉开发利用、新型风光互补型路灯示范、小型太阳能电瓶车充电建设、太阳能电瓶车试验、多种新光源路灯比较试验、世博洁净直饮水示范”等20项技术改造与科研开发项目。
  第三节 科技管理
  一、科技计划与经费
  1991年,三亚市科技部门向国家、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科技项目,申请列入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并争取经费。同年,向省科技厅及国家科委申报10个科技项目,其中“腰果大面积种植”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海蜇皮深加工”被列入省“火炬计划”。投入科技经费使多个科学技术项目得以实施,其中红沙镇农工商公司投入科技经费12万元用于废纸综合利用,投入科技经费1.2万元用于荔枝沟科技局食用菌基地科研项目。
  1992年,制定的《三亚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4年,三亚市科技发展计划安排7项,其中“火炬计划”1项,“星火计划”2项,科技信息与科技培训等4项,总投资8307.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137.5万元,贷款6050万元,市投入科技经费70万元。从1994年起,三亚市每年的科技投入都以0.5%以上的幅度递增。
  1997年,三亚市科技发展计划安排15项,其中科技开发3项、科技管理4项、医疗卫生8项。项目总投资20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72万元,市投入科技经费30万元。
  2000年,组织申报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与“863”计划各1项、省级4项、市级重点项目16项。国家支持科技经费项目投入1030万元。
  2004年,组织申报市级科技重点项目18项,其中农业3项、林业2项、环保2项、信息应用2项、医疗8项,其他1项,共安排科技经费30万元。申报省以上重点科技项目4项,其中“三亚杧果综合加工工艺研究”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与“转基因农作物及育种材料南繁现状调研”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
  2008年,列为市重点科技项目立项29项,其中农业17项、公共社会事业2项、生态与环境资源2项、医疗7项、其他1项,获科技专项经费150万元。争取省部各项科技经费1000万元。
  2010年,三亚市共实施市重点科技项目8项,重点实验室补助专项10项,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配套资金专项25项,热带设施农业等南繁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课题39项,获专项科研经费960万元。实施省科研项目15项,获6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实施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与课题12项,获科研经费1000万多元。
  二、成果与专利
  (一)成果
  1997年,组织省内专家鉴定通过中科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研制开发的“龙珠抗衰老口服液”与“蛇味滋补口服液”。2005年1月,“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项目通过海南省科技成果鉴定。2008年,国家农转项目“海南反季节无公害哈密瓜经济型设施大棚生产技术中试示范”与省十大科技成果项目“反季节无公害甜瓜经济型设施大棚生产技术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分别通过验收。2009年,省自然基金项目“西瓜嫁接砧木瓠子瓜组培无性系的建立”“三亚市主要景观植物病虫害种类与危害情况调查”“生菜(LactucasativaL.)海水耐盐生理特性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等10多个科技项目通过省验收与鉴定,“SNGG-52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大棚开发”和“热带玫瑰花露地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1991—2010年,三亚市有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二)专利
  1991年,市科学技术局为三亚市4位创造发明人代理了8项发明或实用专利申请。1993-1997年,培训企业领导与业务骨干11人,接受专利咨询累计650人次,接受专利申请27件,获得专利授权24件,受理专利申请累计44件,实施专利6件。至2004年11月,三亚市专利申请累计达218件,授予专利权达到117件。2009年,实施培育知识产权企业课题,涉及农业、工业、医疗、环境、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的项目137个。截至2010年底,三亚市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50项。
  1993年,外观设计专利“烤鱼片包装袋”投放市场后不久,发现广东汕头市有人假冒,在汕头市专利局的协助下,制止了这一侵权行为。2001年,三亚开展专利打假活动,共查处假冒专利21件,冒充专利6件,较好地维护了专利人的合法权益与科技发明积极性,净化了三亚市专利技术市场。2005年4月26日,由市规整办协调,市工商局牵头,联合开展打击制售假冒商标商品和标识、盗版侵权制品、假冒专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整治执法活动。2006年4月,在三亚市开展专利检査与整顿活动,抽陈朱查243项专利产品,发现1项假专利、5项有疑点的专利产品。2010年,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协同省知识产权局对三亚市各大商品、药品超市2.32万件商品中的62件专利产品进行认真核对检查,发现其中15件专利产品属违法专利,专利打假小组当场作出商品下架处理。1991—2010年,市科工信局知识产权科与质检、工商等部门联合对侵权、假冒商品(商标)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1991年后,市科学技术局为促进全市科技的发展,多次派出技术人员或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1993年,全国新科技博览会上,三亚市有2项专利技术——“预热式高可靠镇流器”“一种台扇连摇头”与有关厂家签订了技术转让意向合同。同年,三亚天涯高科技实业公司引进“数字式汽车倒车测距报警仪”专利技术,并将专利人的专利作为股份入股,共同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先后投入200万元生产与改进该专利产品,效果显著。
  1997年,20多次聘请省内外水产专家深入到三亚市种养殖现场向养殖专业户传授养殖专业知识,帮助分析对虾发病机理,提出防止虾病爆发蔓延的对策,帮助项目开发认证与实施。
  1998年,三亚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在亲鲍孵化、海马育苗的成活率较低,市科技局派出海洋水产专家赴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与攻关,解决了亲鲍孵化、海马育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使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成为全省养鲍的生产示范与教学实习基地之一。同年,组织水产专家赴保港盐灶河海蟹苗种繁育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使青蟹孵化技术有新的突破,青蟹孵化获得成功。
  2004年8月4日,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在崖城南滨进行试点,同年10月在全市6个镇2个区全面铺开。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主要是建立在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由一个指挥中心、12个服务站和31个服务点组成,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大部分农村。其中12个服务站为:田独服务站、南滨服务站、海棠湾服务站、凤凰服务站、天涯服务站、崖城服务站、河东服务站、河西服务站、南田服务站、荔枝沟服务站、新大兰园服务站、崖州服务站。在不到半年时间,农业科技“110”服务站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5期,接受技术培训与咨询的农民共9500人次。
  2006年,三亚市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接受求助4万多人次,派出服务技术人员800多人次,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3000多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人次,推广新技术32项、新品种38个,受益群众12万人次。同年,为了完善市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区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村农业科技服务站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体系的综合功能,加强基础设施与硬件设施建设,分别为3级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开通了“963110”专线电话,配备了汽车、摩托车、电脑、电教设备、户外电子显示屏,各种农业检测设备。
  2007年,田独、荔枝沟等10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站以标准化服务站为依托,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20期,培训农民7103人次,下到乡村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技术咨询4.5万多人次。
  2010年,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体系建设有新突破,在农村乡镇、农场新建农业科技“110”服务站4个,专业化服务站5个。对全市服务站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现全市覆盖,全市共有农技“110”服务站22个,其中专业化服务站8个。全部服务站已注册了科技公司,并建立了各自特色的农作物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其中8家服务站牵头组织了农村专业合作社。
  第五节 气象测报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海南省气象局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观测科、雷达站。兼管海南农业气象南滨试验站。
  2003年6月,机构改革后,内设办公室、气象台、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防雷技术所。
  2007年,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升级为国家气候观象台。
  2010年,在编人员49人。机构设置有办公室、业务处、法规处、三亚市气象台(海南旅游气象台)、三亚市气象服务中心(三亚市气候中心)、三亚市地面站、三亚市高空站、三亚市雷达站、三亚市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三亚市防雷中心。
  2002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台站建设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有行政办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观测、气象预报、防雷服务、影视制作等工作业务。
  (一)地面观测
  地面观测站自建站以来的主要业务是完成国家基本站的气象观测。1991年,地面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日照、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1992年1月1日起,增加辐射观测,定为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同年7月1日,增加酸雨观测。
  2003年10月,在原址建设地面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总辐射、净辐射、全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等,同年12月31日北京时间20时起,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与人工站一同开展平行观测业务。
  2004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自动站正点和每10分钟上传一份资料,每天进行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个时次天气预报及承担补充天气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酸雨观测日数据文件的发报任务,天气报参加全球交换。
  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地面观测站调整到国家气候观象台,按基准气候站进行全天24次观测,每小时上传一次资料。
  (二)高空观测
  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使用701B型测风雷达开展观测。
  2010年1月12日至2月15日,完成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与59-701型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业务。同年4月1日0时(北京时间)起,正式在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新址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三)天气雷达
  1987年11月23日,在鹿回头山顶建成天气雷达站,开始观测。
  1994年4月,接入数字化雷达系统。
  2000年,开始使用新一代雷达数字化采集系统进行雷达观测采集。
  2005年3月,拆除鹿回头雷达,并在原址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
  2006年4月26日,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和三亚市政府签订《关于搬迁三亚天气雷达站问题的协议》,同年4月30日拆除在建的雷达塔楼。
  2008年5月6日,六道岭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破土动工。
  2010年6月,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建设完成,总占地面积3.33公顷,是海南最南端、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集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辐射观测、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GPS/MET水汽监测、风廓线雷达探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多种观测手段为一体的观测系统。
  三、气象服务
  市气象播报内容除常规预报外,突出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干旱、台风暴雨、雷暴灾害等播报。
  (一)气象服务方式
  1990年6月,建立专业服务广播发射台,利用36台气象预警系统接收机开展服务工作,每天广播2次,服务单位通过预警接收机定时接收三亚气象信息。1992年,三亚市天气预报登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开始电视播报。1997年6月,海南省气象局同海南省电信局合作正式开通“121”(2005年升位为“12121”)天气预报自动咨询电话。1990—1997年,三亚市气象局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渠道提供气象服务和发布预警信号。
  1998年后,市气象局增加了服务方式,也拓宽了预警信号发布渠道。同年7月,三亚市气象局与农业局、市三防办建起了“海南省三防信息网”终端,3个部门实现资料共享。
  2001年6月,“天涯风云”网站正式投入使用,为三亚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三亚市广播电视局以及公众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
  2002年8月,建成“酒店气象频道”,为亚龙湾、三亚湾及市内的星级酒店闭路电视发布滚动天气预报。
  2003年7月21日,在防御第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过程中,市气象局首次执行《三亚市防洪防风规定》,通过三亚电视台向全市发布了绿色台风信号,开创了发布预警信号的先河。
  2004年9月,建起“三亚兴农网”。
  2006年,市气象局建立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将市委、市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各水库负责人、重要部门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每天提供气象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2007年,在各级政府、酒店、学校、景区安装17块电子显示屏,开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工作。
  2008年12月,根据海南省气象局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建旅游气象服务中心的合作协议,三亚市气象局开始筹建准数字化网络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2009年7月,有主持人出境的三亚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开播。
  截至2010年,气象服务已有“12121”电话语音服务、电话、传真、网站、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等气象服务手段。
  (二)气象服务种类
  1.重大活动气象服务
  三亚市气象局针对各大赛事、活动的特点及要求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在活动前和活动期间均进行滚动预报服务,过程中提供实时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赛事和活动有2003—2005年世界小姐决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2005年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开光大典活动,2006年、2008年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25届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六届及第七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2007年全球首届世界先生总决赛,2007年首届三亚国际沙滩音乐节,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活动,2008年5月3日奥运火炬传递,2008年SWATCH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
  2.重大灾害气象服务
  海南素有“台风走廊”之称,1991—2010年,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受到6个台风影响,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月份是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2010年7月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最密集影响在2006年9月,10天内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在热带气旋服务过程中,市气象局为市政府指挥开展防风防洪、抢险救灾和水库科学调
  度及海上救援等工作发挥决定性作用。
  2002年9月25日,热带风暴“米克拉”从正面袭击三亚,市气象局利用天气雷达为正处于风暴内眼壁的3艘百吨捕捞渔船提供雷达导航,使其跟随风暴眼区安全到达三亚港避风,挽救了31名船员的生命。同年,三亚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奖”称号。
  2008年1—2月,三亚遭受罕见的低温寡照天气事件,根据《海南省气象局关于防范应对大范围雨雪天气,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市气象局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向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和旅游等部门提供低温寡照专题气象服务。
  2010年,受1002号台风“康森”影响期间,三亚市气象局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6期,累计发送快报72份,风雨实况报告3期,手机短信息25次21500多条。根据气象预报,全市1567艘渔船全部安全在港避风,共安全转移19751人,其中海上人员16047人,低洼易涝危险区域人员3704人,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各大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安全度汛。
  (三)人工增雨作业
  三亚市的旱灾主要是冬旱、春旱和夏旱,1991—2010年中有9年出现旱情。
  1991—2001年,市气象局使用部队“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850多辆次,出动人员10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逾2000次。
  2002—2010年,采用流动车载火箭作业车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实施增雨逾3000次。其间,2005年11月,面对秋冬春三季严重的旱情,三亚市气象局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230多辆次,出动人员7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48次,促使各地区普降大到暴雨7天次、中到大雨的8天次、小到中雨的11天次。
  (四)施放气球服务
  20世纪90年代,庆典气球制作市场杂乱无章,安全隐患严重。2003年,三亚市气象局依据《气球施放管理办法》,实行资质资格管理,依法开展执法活动,加强对施放气球的监管,逐步规范了施放庆典气球的市场行为。2003年后,气球广告业务成为三亚市气象局的主要科技服务项目。
  (五)防雷技术服务
  三亚地处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69.7天,每年雷雨季节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如2005年7月,海坡杧果头村户外,儋州籍某养猪户,一家3口在棚户内遭受雷击,其中1人死亡,2人受伤)、设备损坏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市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电力设备、通信基站、办公及家用电器设备损失达上千万元。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新、旧建筑物的防雷竣工检测及常规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监督业主进行整改。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1995年5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隶属三亚市气象局),专职人员4人,摩托车2辆,防雷检测仪器2部,对外开展建筑物防雷检测及防雷工程整改业务。
  2003年10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印发《三亚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6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更名为海南省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2004-2010年,在职专业人员6人,编外人员10人,皮卡车2辆,小轿车3辆,接地电阻测试仪4部,电磁脉冲测试仪1部,漏电电流测试仪1部,残压测试仪1台,办公电脑18台及其他办公设备1批。
  2009年起,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逐步强化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防雷减灾公共安全监管力度,并在科技服务方面取得明显效益,实现气象科技服务趋利避害效益并举。
  四、气象科普宣传
  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开展气象宣传活动。采用设置展位、展示展板、向市民发放传单、接受现场咨询、发送科普短信、到中小学校讲课等形式,对气象法律法规、防雷减灾知识、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系统宣传。
  1991-2001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6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1.5万本,发送科普短信7000多条人次,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当前气象灾害等热点问题和气象科普知识。
  2002-2010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10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4万本,发送科普短信逾50万人次。同时,为加大防雷宣传力度,防雷中心共计参加近百次安全生产检查和科技宣传活动,无偿给万豪、红树林、环球等近百家酒店制作防雷警示牌,发放防雷宣传资料2万多份,解答1万多人次提出的防雷问题,通过上述活动,防雷社会效益显著。
  第六节 地震测防
  一、机构
  1991年,设立地震科,属市科技局内设机构。1992年,地震科改为市地震局,并于同年增挂三亚市抗震办公室牌子,统一管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1994年,成立三亚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所,为市地震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经费自筹。1995年,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综合防御科。2003年,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科技监测科。2005年,市地震局下属三亚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所更名为三亚市防震技术服务中心。2010年,三亚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科技监测科、震害防御科,在办公室加挂行政审批办公室牌子。
  二、地震监测
  三亚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内。影响三亚区域的活动断裂主要是东西走向的九所—陵水断裂和北东向的琼东南海域断裂,三亚市的潜在震源区有响水和琼东南海域2个潜在震源区。1996年10月,藤桥发生3.7级地震。2002年10月,三亚近海发生3.9级地震。1999—2010年,境内高峰扎南、藤桥、林旺等地多次发生无感地震。1991—2010年,三亚市共发生12次小地震,最大震级3.9级。至2010年,三亚市有1个南滨地震观测台、1个城市地震信息节点、1个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和5个测项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组成的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网络。另有8个动物宏观观测点,并建立集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宣传网为一体的群测群防“三合一”联络网,主要由市、区(镇)、居(村)委会三级组成,总部设在市地震局,网络成员人数168人。
  三、防震减灾
  (一)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1991—2006年,三亚市人民政府逐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一直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先后制定颁发《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三亚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三亚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规定》《三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三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建立三亚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2007年,城区新建一般工程基本达到地震小区划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基本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二)地震应急预案
  1995年,成立三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15个小组,涵盖了市地震、卫生、交通等39个职能单位,主要职责是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制定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管理措施,协调部队参加抢险救灾,统一安排和调用救灾物资、设备和人员等。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市属委办局、区镇政府及管委会也成立了防震减灾的领导机构,同时被列为市抗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截至2010年底,报备的地震应急预案有571个,其中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110个,市教育系统备案176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285个;拥有1支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1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专业队伍和多支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并组织举办多层次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10多次。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