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教育·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19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教育·科技
分类号: D562;B928.1
页数: 70
页码: 1039-1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教育、科技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教育 科技

内容

第一章 教育
  第二章 科学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三亚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颁布《三亚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明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职责,鼓励社会办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等。1997年,海南省政府组织检查组对三亚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进行评估,结果整体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教委的标准,成为教育“普九”市。2009年,积极推行“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工作,小学入学率达99.9%,初中入学率99%,三亚市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在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发展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成年教育和继续教育等。2010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4141人;小学140所,在校生66185人;中学45所(其中设高中的3所),在校生43439人(初中31975人,高中11464人);职业类学校4所,在校生9495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6567人。各类专任教师8568人。
  1992年,制定《三亚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把农业和海洋研究作为全市科研重点,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推广。至2010年,有国家和省级驻三亚科研机构5所,其中国家三亚南繁基地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举世闻名;市属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5所。全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433人。1991—2010年,三亚市科技获海南省级奖项目共34项,其中一等奖9项。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普教科、成人教育科、政教科、体卫科、高招办;另设局党委办、局纪检办等2个党群行政办事机构和教研室、勤工俭学办公室、教学仪器站等3个科级事业单位。
  1995年8月2日,三亚市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普教科、成人教育科、考试科、职业技术教育科、教育督导室、体育卫生艺术科等9个科室。
  2001年10月9日,三亚市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基础教育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督导室、体育卫生艺术科等7个科室。
  2009年11月30日,三亚市教育局内设办公室(行政审批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基础教育科、民办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督导室、体育卫生艺术科、高校工委办公室(高校纪委办公室)等9个科室。至2010年未变。
  第二节 教育改革
  一、办学体制改革
  1990年,出台《三亚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1991年,三亚市各乡镇按照意见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职责,成立乡镇教委会,由乡镇党委或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教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市管理区也成立教育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或书记任组长。乡镇的书记、镇长都与学校挂钩联系,经常到学校听取意见,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管理区的主任利用工余时间到学校听课,检查学校各项工作。乡镇、管理区领导关心学校危房改造,不但把集体经济的积累部分献给学校,还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1999年,推行联合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辽宁本溪师范专科学校附小与三亚市联合创办市第七小学,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提供校舍、工资等硬件,辽宁本溪师范专科学校附小提供师资,创办1年后,市七小被教育部授予“1998—1999年度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称号。以“国有民办”形式创办市第八小学,实行“九年一贯制”,增设初中部。将企业办学校改为政府办学校,将省榆亚盐场与市河东学校小学部合并,实现企办学校由政府接办。港务局中学、榆林八一中学、榆林八一小学、和平学校、南方公学、立达学园、南亚职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已有社会力量办幼儿园35所、小学4所、中学7所。
  2004年,实施办学体制重大改革,撤销各镇教委办建制。成立区、镇中心学校,调整教育管理职能,将原教委办工作人员分流安置到缺编小学。
  2005年,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三亚市两区六镇撤销学区,设立中心学校并实行垂直管理,由中心学校管理下面各完全小学的人、财、物,各完全小学负责管理各教学点。至2010年未变。
  二、教学改革
  1991—1995年,实施课程改革,普及实验教学。1991年,镇小学从三年级起,每周开展2节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周开展3节职业技术教育课,高中农技班开展专业课,学校开辟实习基地,把劳动实习、技术训练和勤工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1995年,省教育厅在三亚市召开“海南省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现场会暨三亚市普及实验教学检查验收会”,经对全市普及实验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估验收,三亚市实验教学各项指标均达标。
  1996—2000年,推广教改经验,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全面启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1996年,推广上海青浦教学经验,先后开展中学语文科的“快速作文法”试验、英语新教材“五步法”试验、物理科的“及时反馈与回授”电化教学试验、化学科的“目标教学”试验、小学数学的“启迪学生数学思维”试验和小学语文“教师作文”的试验。1998年,制定《三亚市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2000年,全面启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项目有现代小学数学、中学数学创新教育、四素六句、快速作文教学、情趣教学、快乐体育等。
  2001—2005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三亚市在市第一中学、市实验小学开展数学创新教学试点,通过多次改革实验,市实验小学通过省验收,市一中成功承办省在三亚市召开的数学创新现场会。2004年,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市教育局撰写《三亚市高中课改启动情况报告》和《三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005年,成功举办三亚市课程改革开放周活动,12所市区中小学校参与课程改革开放周活动,开放20多个学科共150多节新课程观摩课,吸引市内3500多名教师、兄弟市县1100名教师前来听课。
  2006—2010年,组织市级教师到6个乡镇中小学累计“送教”30多节,参加观摩教师达1000多人次;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一线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改革论文250多篇,并认真评选出一等奖48篇、二等奖120篇。三亚市第一中学、三亚市实验小学、三亚市第一小学被评为“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全市有6名教师被评为“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三、学校管理改革
  1991年,稳步实行学校内部改革,推行校长负责任。校长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监督下,对学校行政工作具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经权。校长必须每年向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年终述职报告,上级人事部门对校长进行年度考核,三年期满,胜任者继续留任,不胜任者就地免职。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各乡镇教委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师德作风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学生对教师评议,教师对教师评议,领导对教师评议。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规定,按照市教育局定的编制,严格实行对教职工“三定一聘”的制度,即定岗、定编、定任务和聘任。
  1993年,为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三亚市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意见》(简称“意见”),根据此意见,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与奖罚制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
  1994年,三亚市出台《关于加强我市教师队伍管理的暂行规定》,并实行校内结构工资改制,教育部门对学校实行定编和工资总额包干。学校的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教龄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组成,基础工资按国家定级工资的70%发放。教龄每年按1~2元计算,不封顶,工龄每年按1元计算;职务工资,各工作岗位折合成课时计算。学校的结构工资的实施,彻底打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和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状态。
  1996年,调整三亚市中小学学制和课时。三亚市统一小学学制,农村小学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全日制中小学课程重新安排,小学与初中各级学科教学每周最高时数分别为25课时和29课时,周课时量分别在30课时和33课时以上。小学实行甲、乙“周学科课时”。甲种“周学科课时”教学计划,除早操、早读、课间操、课外活动外,上午安排4个课时,下午2个课时;乙种“周学科课时”上午是3课时,下午2课时,并有计划安排自习课。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具备条件的小学执行甲种“周学科课时”教学计划,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执行乙种“周学科课时”教学计划。
  1999年,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过去由上级主管部门择优任命的方式,首次面向全市公开招聘市一中、市海洋学校校长和2所公立幼儿园园长。对一般基本功和说课考核不及格的教师不允许参加职称评定,参加教科书考试不及格的民办教师不得转正。
  2001年,相继出台《三亚市实行校长负责制工作方案》《三亚市校长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和《三亚市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聘任暂行办法》。全年共清理临时工、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民办教师500多人。
  2003年,制定《三亚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实施方案》,在全市公开招聘三亚市第二中学和崖城高级中学的校长。
  2010年,市教育部门将学校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体系,把长期行之有效的100多个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并印成《三亚市教育局管理制度汇编》和《三亚市教育系统工作目标责任状》下发全市各校执行。
  四、素质教育
  1991年起,三亚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和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端正办学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一)德育素质教育
  1991—1995年,利用语文、史地课开展国情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共青团生活、少先队生活、学雷锋活动、军民共建活动、义务劳动、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5年内,全市中小学校共获省三好学生37人、省优秀学生干部13人;获市三好学生785人、市优秀学生干部29人;获市优秀少先队员64人;涌现出争做好人好事2000多人次。
  1996—2000年,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爱祖国、讲科学”“爱我共有家园”等读书活动,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共有962人获奖或受到表彰。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军训,下农村、工厂、街道参加劳动和社会调查。组织中小学生为孤寡残疾军烈属送温暖,开展“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活动”、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禁毒教育活动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活动。1998年,三亚市有20人获“省三好学生”称号、9人荣获“省优秀干部”称号、488人获“市三好学生”称号。
  2001—2005年,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网络化建设,开辟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开展“师德标兵”“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创建活动,提高青少年学会实践、自强自立、团结协助、学会创新、追求真知的能力。5年内全市中小学校共获省三好学生119人、省优秀学生干部47人,市三好学生846人、市优秀学生干部174人。
  2006—2010年,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练内功、强素质”等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市爱国主义讲师团在全市中学开展题为《牢记党的恩情立志成长报效祖国》的巡回报告活动,开展“建设国际旅游岛、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等活动。5年内全市中小学校共获省三好学生207人、省优秀学生干部72人,获市三好学生1181人、市优秀学生干部327人。
  (二)综合智育素质教育
  自1991年起,三亚市深化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挖掘学生潜力,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1991—1995年,三亚市中小学生在海南省首届普教自制教具展评会上,三亚市获省一等奖1件、三等奖1件。全市中学生开展生物百项科技活动成果参加海南省第二届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评选,获得国家级优秀活动奖1人,海南省优秀项目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海南省优秀活动奖1人。全市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和发明创造活动,参加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论文和发明创造项目竞赛。获全国科学论文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省科学论文一等奖1人、二等奖6人;获全国发明创造项目三等奖1人,省发明创造项目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环保地学夏令营海南营三亚分营科学小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0人、优秀奖11人。
  1996—2000年,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海南省中小学生自制劳技教具作品评选活动,获省一等奖4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10件、优秀奖26件。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和省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技讨论会评比,获全国三等奖1人,省一等奖14人、二等奖29人、三等奖44人。全市中学生参加全国和海南省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评选,获国家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优秀活动奖1人,省一等奖3人。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省小学数学、初中数理化竞赛获全省小学数学一等奖1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初中物理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
  2001—2005年,组织参加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送参赛作品26件,获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0件。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4件;获科学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篇。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获小学组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初中组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高中组三等奖1人。
  2006—2010年,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3项。组织参加海南省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优秀奖14人。市一中学生参赛的科技活动项目“运用ReefCheck方法调查分析亚龙湾珊瑚礁健康状况”获省一等奖。组织初中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活动,获一等奖13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19人。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学艺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17人、三等奖3人,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0人。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海南省中小学生器乐比赛,小学组获二等奖2人,初中组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高中组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
  (三)音美体卫艺素质教育
  1991年,三亚市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同年有96.3%的学校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全市中学生达标率为91.8%,小学生达标率为89.2%。与市卫生防疫站密切配合,对全市20150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做好检查资料分析和统计工作,提出改进卫生工作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993年,在重大节庆日举办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的中小学文艺会演,从会演中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市第四届艺术节教育专题演出,获艺术节合唱二等奖1个、优秀节目奖15个。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有99.6%的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达标活动,全市中学生达标率92.4%,从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中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三亚市选手夺得两个第一名。
  1997年,在全市开展广播体操评比活动和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全会共有20人次打破13项市纪录。广泛开展课间操活动。
  2001年,三亚举行全市中小学早操会操评比活动,共有32所学校2.3万名学生参加,角逐出一、二、三等奖共7个。组织市区5所中学200学生参加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万人晨练大会。全年高中应届生体育会考合格率达96.3%。成功举办了三亚市第五届校园艺术节,来自全市中小学和教育系统57个参赛单位自编、自导、自演了162个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分合唱专场、器乐专场、歌舞专场进行比赛,参加人数达4000多人次。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创新杯”美术书法大赛。共收到各类美术书法419件,评出特别奖2件、一等奖19件、二等奖54件、三等奖67件;选送部分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参加海南省中小学生书画作品评选,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31件。
  2004年,成功举办三亚市第十五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组织市一中、羊栏中学足球队参加省重点中学男子足球赛和镇中学学生男子足球赛,市一中足球队获全省重点中学学生男子足球赛第四名,羊栏中学足球队获全省镇中学学生男子足球赛第一名。举办三亚市中小学早操会操评比活动和首届小学生乒乓球赛。在学生中开展防治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宣传工作,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校园开展禁毒活动宣传,在中小学中创建无毒和无烟学校。组织市二中、市五中、市二小参加全省小歌手比赛,三亚市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2007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掀起全市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潮。组织学生参加全省中小学小歌手比赛,分别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参加全省中小学器乐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举办全市第八届校园艺术节,有3500多人次参加了合唱、独唱、舞蹈、器乐等4个专场比赛,演出节目160个,参赛书画作品500多幅,评出一等奖16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36个。
  2010年,举办三亚市第十八届中小学运动会,组队参加海南省广播体操比赛和海南省中学生田径运动。组织开展三亚市“全球洗手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海南省中小学生校园歌手、舞蹈比赛和全国第十五届中小学校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获省教育厅推荐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评选活动。
  第三节 基础教育
  一、幼儿教育
  (一)学校设置
  1991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12所,开设班级62个,其中普通班22个班、学前班40个,在园幼儿4546人,专任幼儿教师143人。
  1997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53所、班级307个,在园幼儿8934人。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的通知》,同时成立三亚市中小学保健所,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体检、接种、预防注射等保健工作,均由三亚市中小学保健所负责。对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单位和专业防治机构对学生进行流行性或季节性疾病的防治,必须经市教育局和三亚市中小学保健所同意。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氟化泡沫防龋齿工作。举办全市第二届校园艺术节并参加了市组织的“三月三”艺术节、“椰子节”和国庆节等艺术演出。
  2001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35所、班级250个,在园幼儿7479人,幼儿专任教师233人。市教育局对全市幼儿园办学思想、保教质量、园舍管理及办园条件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市第二幼儿园等幼儿园被评为“三亚市一级幼儿园”。对全市私立幼儿园进行年审,撤销和取缔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太阳人幼儿园”和“灵通幼儿园”。对安全不达标的幼儿园给予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幼儿园给予停办处罚。
  2009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46所、教学班292个,在园幼儿9858人,专任幼儿教师428人。各幼儿园都建立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园舍,户外活动场地整洁平整,各功能化场所都有独立的空间。大部分幼儿园都有钢琴,有配套的符合幼儿身高的床、桌、椅,有玩具、书架、流水洗手等设施。幼儿园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了符合幼儿发展的各项教育计划,能合理有序地组织幼儿开展各项幼儿教育活动。幼儿园均制定了卫生保障制度,每学年都为幼儿和保教人员进行体检,并形成总结,建立档案。所有幼儿园都能做到一人一巾一杯、一日一消毒、餐具餐餐消毒,食堂设备完善,生熟能基本做到分开,炊具、用具、餐具能保持卫生,均配有消毒柜,个别幼儿园还能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独立的消毒柜。
  2010年,三亚市共有幼儿园48所、班级129个,在园幼儿人数4141人,专任幼儿教师407人。
  (二)学制
  1991—2010年,三亚市幼儿园的学制均为3年,即小班、中班、大班各1年,同时,大部分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举办1年期的学前班。
  (三)课程开设
  1991—2010年,三亚市幼儿园主要开设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课程,思想品德寓教于各科教学中。各幼儿园根据幼儿发展的特征和需要不断调整设置课程,对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每周各班上课的节数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在保证幼儿每日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的前提下安排课程。
  (四)教学形式
  1991—2010年,三亚市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园一日生活即教育”,幼儿园教育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按一年40周左右进行安排。
  (五)学校选介
  1.三亚市第一幼儿园
  1959年创办。位于三亚市解放三路,占地面积12968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4252平方米,厨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其余的是绿化和其他设施。至2010年,每个班级配备电脑、钢琴、电视机、DVD、饮水设备;厨房配备电冰箱、烤箱、和面机、绞肉机、搅拌机、消毒柜及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等。户外设有幼儿专用游泳池、海洋球池、沙池、球场、操场、幼儿种植园等,是三亚市规模最大的幼儿园。全园共有14个教学班,在园幼儿676人,教职人员74人,其中园长1人、副园长2人、专任教师40人、生活老师14人、医务人员1人、财会人员2人、后勤人员14人。共有高级教师19人、一级教师在编在岗17人、外聘教师1人、二级教师37人。本科以上学历7人、专科学历30人、中专学历18人、中专以下学历15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1991—2010年,全园有教职工20人次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幼教工作者、优秀党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三亚市第一幼儿园先后获得“三亚市卫生先进单位”“三亚市教育系统先进妇女组织”“海南省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先进单位”等荣誉。1993年,三亚市第一幼儿园被海南省教育厅评定为海南省一级幼儿园。2001年,参加第十届三亚市中小学校园艺术节获幼儿园舞蹈专场一等奖、教师舞蹈专场一等奖。2005年,被海南省教育厅评定为“海南省一级二类幼儿园”,是三亚唯一一所省级幼儿园。2009年、2010年,被评为“三亚市先进学校”。
  2.三亚市第二幼儿园
  1989年由三亚市教育局筹建,地址为河东祥瑞路6号,占地面积3563平方米,由市教育局直管,共有8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16人。三亚市第二幼儿园1995年被评为三亚市幼儿园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三亚市一级幼儿园,2010年被评为三亚市一级示范园。
  二、小学教育
  (一)学校设置
  1991年,三亚市有小学188所,设立教学点99个,班级1581个,在校学生53126人。招生9400人,毕业6518人。有教职员工2629人,其中专任教师2303人。
  2000年,三亚市有小学180所,设立教学点83个,班级1884个,在校学生70769人。招生9972人,毕业10973人。有教职员工3454人,其中专任教师2898人。
  2005年,三亚市有小学151所,在校学生达到79700人,为20年内历史最高(其后开始逐年下降)。招生13565人,毕业11697人。有教职员工3672人,其中专任教师3175人。
  2010年,三亚市有小学140所,设立教学点12个,班级1647个,在校学生降到66185人。招生9848人,毕业11406人。有教职员工4111人,其中专任教师3612人。
  (二)学制
  1991—1996年,三亚市小学实行5年学制和6年学制。1997—2010年,三亚市的公办、民办小学均为6年学制,办学形式均为全日制。
  (三)课时与课程设置
  2005年,三亚市小学每天早上3课时改为4课时,10点半放学改为11点以后放学。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小学一、二年级在校学习时间每周26课时,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在校周活动总量31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周30课时,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在校周活动总量35课时。
  1991—2001年,小学课程设置内容分为国家课程(思想道德、自然科学、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为各小学应开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内容为海南省及三亚市知识了解、社会关注课题及学校特色课程为选开课程和自修课程。2001年,开设英语课,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每周至少4次教学活动。2001—2010年,小学课程设置内容分为国家课程(思想道德、自然科学、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学校选介
  1.三亚市第一小学
  前身为崖县第七高等小学。1984年,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校名改为三亚市第一小学。2004年,市政府投入资金对学校进行全面规划建设。2010年,学校位于三亚市解放一路,校舍建筑面积23276平方米。有62个教学班,3200多名学生,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教辅和后勤人员4人。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学校有舞蹈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图书室藏书10万多册。每一教学班级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连接互联网,具备电教化教学的条件。建有高规格的塑胶运动场,标准化的体育器械区。
  1991—2010年,市第一小学多次参加各项体育比赛并获得荣誉。1999年,荣获三亚市少先队鼓号仪仗队大赛第三名。2000年,荣获市第十三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2002年,荣获市第十四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2004年,荣获市第十五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2008年,荣获市第十七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二名。2004—2010年,市第一小学先后被评为“海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三亚市普通小学规范学校”“市级文明单位”“三亚市先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海南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海南省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合格学校”“三亚市教育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先进单位”等。
  2.三亚市第七小学
  1994年9月创建,是由三亚市教育局与辽宁省本溪市实验小学联合创办的,旨在“南北交流、相互促进、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学校位于临春河一横路,占地0.6公顷,建筑面积7200多平方米。同年全校有学生216人,寄教于三亚市河东中心校。
  1995年9月,迁入新建好的教学楼。1996年,学校六年级毕业生在全市教学质量测评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学生一跃达到了1265人。1999年4月,市教育局在市第七小学召开了全市教学质量现场会,推广七小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
  2000年9月,学校开办36个教学班,学生达到2000多人,成为拥有实验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相继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省文明单位”“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1年起,学校实施了科研兴校、名师兴校、学习兴校的学校发展CI战略,形成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发展模式,为三亚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2009年8月,学校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合唱比赛,荣获小黄郦奖殊荣。2010年,六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成绩再获全市第一名。
  三、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3年9月,由市政府组织对河西、河东、南海、航运、藤桥、保港、梅山、羊栏、红沙等9个乡镇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进行了评估检查验收,经考核,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8%,年巩固率达99.2%,小学升学率达83%,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7.5%,教师达标率、教师学历合格率、校长岗位培训率、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基本达标。1995年,三亚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9%、巩固率达99%,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达98.99%、巩固率99%,小学毕业升学率83.3%,初中毕业升学率达42%,经市政府组织评估验收,已有河西、河东、南海、航运、藤桥、保港、梅山、羊栏、红沙、崖城、荔枝沟、田独、天涯等13个单位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1—1995年,三亚市教委和各乡镇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编制和出台了《三亚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纲要》《三亚市实施(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暂行办法》《三亚市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等。同时,举办由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贯彻义务教育法培训班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讲习班,通过对乡镇领导的培训,提高了乡镇领导办学管校的水平,调动乡镇领导办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1997年,海南省政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检查组对三亚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进行评估:全市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8.4%,小学辍学率为0.5%,初中辍学率为1.4%,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2%,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1.3%,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小学为4.7平方米、初中为5.8平方米;小学生毕业率达99.3%,初中达96.3%;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7%,扫盲教育开展面达100%,农技校办学面达97%。三亚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整体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的要求,全市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全年小学入学率为99.9%,初中入学率为95.7%,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1996—2000年,三亚市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三亚市学生返校率为99.9%,被评为“海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市”。2002年,三亚市“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为了切实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采取责任控制辍学率,加大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减免教科书费和对特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力度,全年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春秋两季共181736人次(包含公办与民办)的杂费和71418人次的教科书费两项共计2229万元,防止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年小学生入学率为100.6%,初中生入学率为100.2%。2001—2005年,继续巩固“普九”成果。
  2007年,三亚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学生杂费169660人次,共计1757万元;免除教科书费169660人次,共计768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校学生杂费26614人次,共计207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11201人次,共计226万元。全年小学生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6%。2009年,积极推进“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小学生入学率达99.9%,初中生入学率达99%。全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学生杂费1924.45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77.94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寄宿费527.85万元。同年11月,三亚市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2006—2010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大“两免一补”工作力度,继续狠抓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工作。
  四、中学教育
  (一)学校设置
  1991年,三亚市有普通中学27所,班级286个,其中初中224个,高中62个。在校学生14831人,其中初中生11927人、高中生2904人、专任教师992人。
  2000年,三亚市有普通中学37所,班级480个,其中初中411个、高中69个。在校学生23400人;教职员工1882人,其中专任教师1443人(初中1227人、高中216人)。
  2010年,三亚市有普通中学45所,班级836个,其中初中615个、高中221个。在校学生43439人,其中初中31975人、高中11464人。教职员工3060人,其中专任教师2549人。
  (二)学制
  1991—2010年,三亚市的普通中学继续沿用“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办学形式均为全日制。
  (三)课时与课程设置
  1.初中
  2005年,三亚市中学每天下午两课时改为三至四课时。2007年,根据海南省教育厅规定: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时间增加2周)。初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周34课时,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周活动总量39课时。
  1991—2010年,三亚市七至九年级(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课程设置内容: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八班级(初中二年级)开设物理课,九年级(初中三年级)开设化学课。
  2.高中
  1991—2005年,三亚市高中一年级课程设置内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美术、音乐、体育。
  2005年,三亚市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高中一年级课程设置内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美术、音乐、体育。高中二年级课程设置内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通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高中三年级课程设置内容: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学校开课时间存在差异,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所区别。高中三年实行学分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四)学校选介
  1.三亚市第一中学
  于1926年创办之始,校名为崖县县立中学,是初级中学。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亚市后,其后为崖县中学,直至1984年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学校更名为三亚市第一中学。2005年,市一中从三亚河东路原址搬迁至凤凰路现址。占地面积16324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9208平方米,绿化面积50285平方米,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有综合楼(集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科技馆为一体)1栋、学生公寓楼6栋、食堂1座、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美化、绿化校园,形成一个既体现“洁、齐、美”的园林型、生态型诱人景园,又体现自然和人文和谐统一的高雅校园环境。2010年,学校有教学班75个,在籍学生3824人,教职工28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专家1人、市优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20人,一般教职工166人。2005—2010年,学校获得“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单位”“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海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优秀学校”“海南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2.三亚市实验中学
  2005年,三亚市一中搬迁至凤凰路后,三亚市实验中学在该校原址三亚河东路82号创办,现为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区建筑面积23506平方米,教师宿舍建筑面积20313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图书馆兼办公楼1栋、食堂1个及回族学生专用食堂1个、学生公寓3栋、即将完工的科技馆1栋和体育馆1栋。占地4000平方米的绿茵广场有标准规范的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及400米国家标准塑胶跑道。校园内绿荫婆娑、鸟语花香,绿化率高达97%。
  2005—2010年,学校先后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海南省文明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规范化学校”“海南省教育系统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海南省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海南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优秀学校”,连续五年被三亚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3.三亚市第五中学
  1993年创办,为初级中学,原址在解放路,1996年搬至三亚河东路290号。2010年,市五中有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1900多人,教职工151人,其中教师136人。教师中有大学本科95人,研究生2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74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19人。学校占地面积1.67公顷,建筑面积1293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2栋,学生电脑网络室、物理实验室各2间,多媒体教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语音室、乐器室各1间。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普法课、形体课、心理咨询课等特色教学,使后进生就业有能力、优等生升学有潜力,从而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1999年、2002年和2010年,三亚市中招考试第一名均出自市五中,历届中考成绩均居全市前茅。学校自创立起至2010年,先后荣获“海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优秀学校”“海南省法律进学校工程先进集体”“全国交通文明示范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三亚市先进学校”“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海南省普法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
  一、学校设置
  20世纪80年代,三亚市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因当时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投入经费不足,发展相对缓慢。其后至2010年,三亚市先后出现过中等职业学校7所,主要有三亚市教师进修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三亚市海洋学校、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1991年,三亚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692人,专任教师191人。1995年,三亚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1271人,专任教师122人。
  2000年,三亚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961人,专任教师214人。至2004年,三亚市中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全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据调查,2004年,三亚市参加中考的考生共有6282人,各类职业教育及高中招生2600人,余下36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未经任何培训就流入了社会。
  2005年起,针对三亚市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三亚市委、市政府与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经多方调查研究,决定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组建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于2007年秋建成招生。在组建中等职校的同时,对已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以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06年,三亚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2495人。为了让升不了普通高中的孩子一个不漏地读职业学校,从2007年开始,三亚市财政对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三亚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贴生活费,为此每年为每名学生支出5500元左右。2007年9月,市财政拨款600多万元,实现了贫困孩子免费读职校学技能的梦想。2009年,三亚市政府扩大“三免一补”的范围,做到了让三亚市所有的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困难生都能够免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还主动承担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从2008年初至2009年6月,中等职业学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696人,培训内容涵盖31个工种,尤其是市场紧缺的电工、烹饪、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酒店服务等岗位。这些农村劳动力经过1~3个月的强化培训后,绝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走向就业岗位。
  至2010年,三亚市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9495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全市初中升学率从原来的30%左右提升到60%左右,至2010年,三亚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当。
  二、学制和课程设置
  2010年,三亚市职业学校共4所,分别是三亚市中等职业学校、三亚技师学院、三亚百年农工子弟学校和三亚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其中三亚百年农工子弟学校和三亚海洋职业技术学校是民办中职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音乐、体育。各专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1991—2010年,三亚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制三年。
  三、学校选介
  (一)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
  1980年创办,1997年搬迁至三亚落笔洞路,是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海南省第三十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2001年,海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创办普通高级中学——海南农垦三亚高级中学,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校园占地面积16公顷,建筑面积3.8万多平方米,绿化率达40%。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各专业、各学科实验室、实习场地配套齐全。
  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与西南林学院合作,成立西南林学院海南函授站,举办函授专科本科教育。2001年,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教育。2002年,学校除了继续与海南师范学院、湖南省工艺美术职工大学联合办函授大专、高职大专教育,还与国外的英国布兰德福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合办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至2010年,学校己形成中高等职业、普通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硕士
  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及多种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格局。
  (二)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7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三亚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手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将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和海南三亚技工学校3校合并,成立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暨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校挂两牌。3月28日,在三亚市荔枝沟教育园区动工修建。新校区占地25.87公顷,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4.07亿元,按1万人规模设计。9月20日,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第一次新校址开学典礼,实现同年建设、同年招生。三亚市对职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免费到职校读书吸引大批农村中学的初中毕业生,秋季招收新生2339人,2005级、2006级在校生总数466人。同年,三亚市向昌江县提供100个免费到海南三亚中等职业学校读书的名额,100名贫困山区的孩子大部分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
  2008年5月,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2008年9月,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3342人,在校生达到6000人,共有74个教学班。2009年9月,学校招收新生3373人,在校生达到9193人,共有148个教学班。2009年底,12层教学综合大楼、2栋教学楼、5栋实训楼(含1栋四星级标准装修的酒店实训楼)、藏书25万册的图书馆、12栋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可容纳上万人的学生食堂及教职工食堂等投入使用。
  2010年1月,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在学校图书馆前,就“发展职业教育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培养技能人才”对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进行了专访。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研。4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同年9月,招收新生4149人,实现万人职校的建校目标,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007—2010年,学校先后与省内34家企业签署就业协议,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2007年,入学2339名学生,就业率达98%。2008年,入学3342名学生,与企业的签约率达到94%,专业对口率均达到100%。2008—2010年,学校共与全国各地18所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采用“1+2”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三亚就读,第二年、第三年在合作院校就读、实习,毕业时同时获得两所学校的文凭。
  第五节 高等教育
  一、设置
  2000年以前,三亚市无高等院校。2001年,成立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原名三亚市卓达旅游职业学院)。2005年后,增加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三亚旅游航空职业学院。至2010年12月,三亚市共有高校5所,其中普通高校2所、职业高校3所。
  2007年下半年起,三亚市高校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2001—2010年,三亚市高校实行4年学制。普通高校必修课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和思想政治课。各专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职业高校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外语和计算机课为必开课。
  二、学校选介
  (一)普通高等院校
  1.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2004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吉利集团达成在三亚市落笔洞区域兴办三亚学院的合作协议,筹建工作随之启动。同年12月,校长陆丹教授上任并主持筹建工作。2005年4月1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海南大学与海南落笔洞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试办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批复》,4月18日,海南省教育厅向三亚学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正式成立。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三亚市第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第一期建设用地53.33公顷,校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学校初设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业管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理工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教职工192人,2005年9月首届招生近900人。2007年底,学校二期建设新增用地26.67公顷,校园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设国际教育学院,开设3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近8000人,教职工657人。2008年9月,学校已经拥有3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超过1.2万人。2009年,学校三期建设完成,新增建设用地33.33公顷,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2007—2010年,学院相继成功举办中俄教育文化三亚论坛、中德职业教育论坛、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才战略论坛。
  学院把科研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作为办学的战略思维,科学研究紧盯学科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是全国科研项目、成果和获奖较多的民办高校之一。2005—2010年,获得国家、地方科研项目100多项,发表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多场、各类学术活动近百场,获得各类科研奖项6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2009年1月,全国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莅临学校考察。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到学校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调研。
  2008年12月2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会议在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召开
  2.琼州学院
  学校的前身是1954年广东省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7月,由海南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1994年4月13日,琼州大学在通什市(现五指山市)挂牌成立,成为海南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高校。成立同年校园占地4.03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92341平方米;固定资产值1465万元,其中教学
  仪器设备总值185万元;馆藏图书23万册;开设有中文、政史、英语、数学、物理、化生、新闻秘书、旅游、经济管理、电教、计算机及应用等14个专业;教职工315人,其中专任教师148人;各类在校生1390人。1999年,琼州大学试办本科,首批招收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2个专业。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下文,“同意在琼州大学基础上正式设立琼州学院,撤销琼州大学建制”“琼州学院为多科性的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2万人”。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琼州学院。
  2008年1月10日,琼州学院三亚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同年4月,教育部批准琼州学院成为全国十所“教育援外基地之一”。9月,学校外语系、计算机系、物理系、旅游系、数学系等共3500多名学生进驻三亚新校区上课,学校办学主体逐步由五指山向三亚转移。2009年9月,学校所有新生在三亚校区报到入学。
  2009年9月10日,2009级新生入学。同年开始,琼州学院迎新工作全部放在三亚校区进行2010年12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三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琼州学院协议,琼州学院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在编教职工1084人,其中专任教师511人,教授43人,副教授11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70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385人。同年,招生人数为4122人,毕业学生人数为2392人。共设有专业50个,其中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17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修订《琼州学院学生政治辅导员管理考核办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以人文社科学院为试点单位,在学生公寓成立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实现党组织进宿舍服务同学。开展“宿舍安全文明活动月”系列活动,制定《学生宿舍安全文明活动月实施方案》。2010年,发放国家奖学金13.6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171.5万元,海南省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67.2万元,校内奖学金近70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000多人,开辟新生“绿色通道”,共有200多名2010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该通道顺利入学。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400多个,临时性勤工助学岗位120多个,有近500名学生参加假期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报酬达40多万元。2010年,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遴选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3项。截至2010年,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业部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合同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及海南省级各类项目202项,经费622.56万元,其中2010年获批准立项经费336.46万元。
  (二)高等职业院校
  1.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位于荔枝沟抱坡路,前身为三亚市卓达旅游职业学院。2001年3月,由卓达集团斥资创办,是三亚市第一所高等院校,也是海南省第一所由私人投资的民办大专院校。同年秋季即面向社会招生,设有旅游英语、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5个专业,共440人。
  2005年,实现7个专业招生:旅游管理、旅游英语、酒店管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景区开发与管理,在校学生1200多人。同年12月,在第四届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中,青年教师庄岩获得“教学十佳”奖;在首届全国民办学校美术作品大赛中,教师蔡坚获得教师组特等奖,苏德廷、曹伟获得学生组一等奖,李郑等获得学生组二等奖。
  200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同年,在校生达5000人,专任教师200多人。同年12月,教师王永花在第五届海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高职高专院校组决赛中获二等奖。
  至2010年12月,投资2亿元,建成包括3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和1栋学生食堂,总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81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聘请客座教授6人,外聘兼职教师8人。学院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以及省、市、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托“五四”青年节、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员宣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户籍与档案、团委、学生资助、奖助学金评选等方面的工作。每年均召开校企合作论证会,讨论研究各级教学计划,通过听课、评课,检查教学文件(教学进度表、教材、教案、学生作业、调课记录)、学生评教、组织师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检查和整改工作。参加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海南省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同时积极组织各系部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申报省、市级立项课题。不定期提供旅游饭店社会实践机会。积极组织学生报考高级工资格考试
  (客房、前厅、餐饮),计算机操作员,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导游资格证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各类职业证书考试。
  2.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2005年成立,由海航集团投资兴办。学院位于三亚市凤凰路,占地42.95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总资产26亿元(其中校舍总资产超过10亿元,教学设备总资产约15亿元)。已建成包括飞行模拟机楼、乘务模拟机楼、2.12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及停机坪、省内一流的体育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教室全为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室全部配备有空调。图书馆、体育馆、实训酒店、行政中心楼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计划2012年完工,建成后相关设施可满足举办国家、省、市大型文体活动、会展、培训等需求。
  学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航集团各大产业需求,形成了民航运输、旅游管理和水上运输三大专业群,开设有25个专业。拥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实施“订单式”培养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和院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5年招生400多人,至2010年拥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行业内就业率达60%以上。
  2009年,海航集团下发《关于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的通知》,在原单位基本工资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同时享受学院课时费津贴,吸引了近百名集团技术骨干到院任教,并通过举办“海航论坛”,聘请海航集团高管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重视“双师”(文化课程师、工程技术人员)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拥有“双师素质”教师100多人,其中既有长期任职于航空公司机电维修部门的一线骨干技术人员,又有定期执行国际航班飞行任务的乘务长,还有国内外高尔夫顶级赛事的国际级裁判员等。至2010年,学院有专兼职教师400多人。
  2010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省委书记罗保铭等领导的陪同下专程视察学院。同年12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同年,学院共46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评定中级职称(讲师)14人,认定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41人,拥有“双师素质”教师79人。学院批准院级科研立项42项,总投资36.65万元;获批市级以上科研立项15项,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39项。
  3.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是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家教育部备案同意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由海南落笔洞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5.75亿元,位于三亚市迎宾路,项目占地33.3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学院面向全国招聘了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学和管理人员100多人,配备有先进的教学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还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等教学辅助场馆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其他体育设施。
  2009年,设有市场营销(汽车营销)、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酒店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5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同年秋季面向全国计划内统一招生500人。2009—2010年,积极报送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1门课程获评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面向全国计划内统一招生1500人。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扫盲教育
  1991—1992年,三亚市设立成人初等学校(扫盲班)20所(个),对全市文盲、半文盲人群进行扫盲教育。1993年,对全市扫盲工作检查考核验收,累计脱盲2377人。1994年,再次对全市进行扫盲验收,新脱盲972人。对未脱盲者,采用包教、包学、包脱盲的“三包”方式,继续进行扫盲教育。
  1996年,三亚市把扫盲与“普九”相结合,对15岁以下未受完初等教育的青少年,限定当地小学切实负责,使其达到小学毕业,最大限度地杜绝新文盲产生,已扫除15~40周岁文盲、半文盲2843人。1995—1996年,三亚市共投入扫盲经费33.93万元,人均扫盲经费约461元。
  1998年6月8日,教育部对三亚市扫盲成果进行评估,作出“基本实现现阶段国家规定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结论。
  二、文化技术培训
  1991—1995年,三亚市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3所、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1所,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9.75万人次参加培训,内容主要有鱼、虾养殖,杧果、水稻、玉米种植及轮机操作等实用技术。
  1996—2000年,三亚市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4所,开办各类培训班66期,参加人数有10多万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鱼、虾养殖和槟榔、杧果、水稻、玉米种植技术。建起高峰、羊栏、南海等3所省级示范乡镇文化技术学校。
  2001—2005年,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技术学校成为三亚市文化提高、技术培训、实验、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科技推广普及机构。全市累计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70所,举办各类培训班115期,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
  2006—2010年,通过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包括培训中心)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受培训人数20700多人次,培训就业率达60%以上。还通过农村中学的“2+1”(高职生在校学习2年,在工作岗位实习1年)和“9+1”(9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加1年职业培训)模式,培训同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5371人。
  三、函授与高教自考
  1992年,三亚市有444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58人取得单科合格证,5人通过大专毕业考试,3人通过中专毕业考试。1995年,海南省师范培训中心与辽宁省教育学院在三亚举办小教大专函授班1个,全市有156名小学教师被录取。市教师进修学校函授班招收函授学员68人。1991—1995年,三亚市有多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函授班学习。
  1998年,在市教育局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站,专门为三亚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提供指导与服务。2000年,三亚市全年参加成人招生考试687人,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单科合格率为35%。1996—2000年,积极宣传和鼓励参加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03年,三亚市成人高考报名1469人;全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1508人,开考科次2508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所在三亚市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自学考试班,全市有325人报名参加函授学习,全年有44人获得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自学考试毕业证书。2005年,经海南省教育厅和三亚市批准,华中农业大学在三亚市设立“华中农业大学三亚函授站”招生,同年全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2280人。2001—2005年,三亚市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6—2010年,三亚市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6001人,参考单科总数21855科,合格9243科,合格率达42.3%。全市在校函授生453人,其中专科123人、本科330人。
  2007年,市教育局考试中心被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第七节 社会办学
  一、学校设置
  1991年,民办学校良莠不齐,每年都进行一次检查整顿。1995年,撤销3所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学校办学资格。
  1996—2000年,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对全市民办学校进行评估。其间,全市共有社会力量办学的全日制学校6所,对3所不符合办学要求的民办学校取消其办学资格。全市民办幼儿园发展到29所,对其中不符合办园条件的4家幼儿园令其停止办学,限期整改。
  2001—2005年,三亚市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发展民办学校。其间,全市共有民办中小学校(培训机构)18所、幼儿园29所。坚持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年检和评估,对连续2年年审不合格的取消其办学资格,共吊销了8所不合格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
  2006—2007年,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好民办中小学办学的审批工作,加大民办中小学校财务审计力度,查处5所无证办学的“黑校”“黑班”。2年内全市参加年检的学校有16所,通过年检合格16所。
  2008年,对全市41所民办幼儿园进行检查和年审,其中合格34所,查处并取缔违法办学幼儿园7所。对全市16所民办学校进行检查和年审,其中年审合格15所。
  2009年,三亚市参加年检的民办学校17所,合格17所,合格率为100%。对全市40所民办幼儿园进行年审,被评为优秀的3所,合格的35所,年检暂缓通过的2所。检查全市49家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取缔8家不合格培训机构。
  2010年,三亚市有民办中小学校1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实施12年制的有2所,实施九年一贯制的有12所,实施小学教育的有3所。全市民办中小学有教学班291个,在校学生14384人。全年参加年检的民办中小学校18所,合格18所。全市有民办幼儿园48所(其中2所为部队幼儿园,4所暂停办学),参加年检42所,年检合格42所。
  二、学校选介
  (一)三亚丰和学校
  1998年创建,原称三亚市第八小学、丹州初级中学,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12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校址位于三亚市迎宾路丹州小区内,学校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学校硬件、软件建设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师生人数从1998年的200人发展至2010年的2000多人,成为三亚市规模较大、办学特色突出、教学成果显著的民办窗口学校。
  1998年,被评为“三亚市卫生达标单位”;2003年,获“海南省中小学学校文明生态建设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民办学校”,并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先进民办中小学”;2005年,被评为“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三亚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并获三亚市教育系统“西岛云泽杯”英语能力展示活动小学组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三亚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07—2009年,连续3年被评为“三亚市先进学校”“三亚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三亚市教育系统创国家城市卫生先进单位”;2009—2010年,连续2年获“三亚市教育教学质量评比一等奖”。从2008—2010年,三亚丰和学校学生参加全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及全国、省、市各级学科竞赛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1998—2010年,三亚丰和学校共获得省市级荣誉40多项。
  (二)海南鲁迅中学
  位于三亚市榆亚路535号,创建于2004年,由浙江教育集团投资举办,是集小学(设附属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占地180448.18平方米,建筑面积103666.46平方米,有科技馆1栋、教学楼5栋、实验楼1栋、学生宿舍楼9栋、教师宿舍楼3栋、学生食堂3幢、外教楼3个单元,图书馆藏书3.5万多册,有普通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音乐美术活动室、微机室,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及足球场1个、篮球场8个、单双杠区2个、室内羽毛球乒乓球馆各1个、舞蹈室1个等。2005年10月,被三亚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优质学校。2009年高考,三亚市文科第一名出自该校。2010年,高考800分以上1人、700分以上14人。
  (三)三亚双品学校
  位于三亚市凤凰镇,是2005年经市教育局审批成立的集住宿、走读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完善,建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舞蹈室、理化生实验室。学生宿舍均有空调,午休夜寝有专人管理,餐厅洁净卫生,学生伙食实行营养配餐。有多辆专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至2010年,学校有教职工120多人,有教学班35个,学生1500多人。2010年3月1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37名师生专程到校参访,给予三亚双品学校高度评价和赞誉。
  第八节 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结构
  (一)小学
  1991年,三亚市有小学专任教师2303人。大专学历53人、中专学历1533人、高中学历24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477人。高级职称133人、一级职称367人、二级职称1051人、三级职称262人、未评职称490人。
  1995年,三亚市有小学专任教师2358人。大专学历71人、中专学历1403人、高中学历101人、初中及以下学历783人。高级职称205人、一级职称1064人、二级职称576人、三级职称78人、未评职称435人。
  2000年,三亚市有小学专任教师2898人。本科学历14人、大专学历474人、中专学历2140人、高中学历127人、初中及以下学历143人。高级职称537人、一级职称1232人、二级职称812人、三级职称131人、未评职称186人。
  2006年,三亚市有小学专任教师3396人。本科学历188人、大专学历1995人、高中学历116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44人。高级职称958人、一级职称1625人、二级职称420人、三级职称53人、未评职称340人。
  2010年,三亚市有小学专任教师3612人。本科学历420人、大专学历2501人、高中学历672人、初中及以下学历19人。
  (二)普通中学
  1991年,三亚市有中学专任教师992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751人、高中专任教师241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大专学历498人、中专学历167人、高中及以下学历71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68人、大专学历145人、中专学
  历1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6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有一级职称85人、二级职称111人、三级职称245人、未评职称332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4人、一级职称34人、二级职称30人、三级职称22人、未评职称119人。
  1995年,三亚市有中学专任教师1185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70人、高中专任教师215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6人、大专学历616人、中专学历211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17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69人、大专学历43人、中专学历61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2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4人、一级职称109人、二级职称364人、三级职称94人、未评职称373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8人、一级职称35人、二级职称53人、三级职称5人、未评职称130人。
  2000年,三亚市有中学专任教师1443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227人、高中专任教师216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人、大专学历1021人、中专学历68人、高中及以下学历9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47人、大专学历64人、中专学历5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45人、一级职称310人、二级职称665人、三级职称59人、未评职称148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39人、一级职称81人、二级职称80人、未评职称16人。
  2006年,三亚市有中学专任教师2157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585人、高中专任教师572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811人、大专学历746人、高中及以下学历28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542人、大专学历30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08人、一级职称469人、二级职称764人、三级职称57人、未评职称187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29人、一级职称150人、二级职称234人、三级职称2人、未评职称57人。
  2010年,三亚市有中学专任教师2549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853人、高中专任教师696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12人、大专学历63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1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670人、大专学历26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83人、一级职称622人、二级职称820人、三级职称54人、未评职称174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76人、一级职称178人、二级职称303人、三级职称1人、未评职称38人。
  (三)中等职业学校
  1991年,三亚市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45人,其中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73人、中专学历15人、高中学历及以下36人。
  1995年,三亚市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22人,其中本科学历33人、大专学历51人、中专学历4人、高中学历及以下34人。
  2000年,三亚市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99人,其中本科学历32人、大专学历55人、中专学历6人、高中学历及以下106人。
  2005年,三亚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共258人;2010年270人。
  二、继续教育
  1991—2010年,三亚市教育局坚持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全方位继续教育,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函授和脱产进修,有计划地安排中小学校长参加“校长岗位培训”和相关“教育改革学习班”学习。
  1991年,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中等师范函授班2个,招收小学教师100人。举办脱产中等师范进修班1个,招收小学教师50人。举办脱产中等师范音乐美术班1个,招收小学教师60人。
  1993年,选送15名和35名中学校长分别参加在通什教育学院开办的“校长岗位培训班”和“教育改革”学习班学习,选送128名完小校长和57名小学一级教师分别参加“校长岗位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习班”学习,选送市教师进修学校3名领导参加通什教育学院开办的“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
  1995年,选送150名教师到各级教育学院进修,选送市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取得中师学历93人,有75名民办教师参加转正脱产班学习,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中师学历就地转正的有90多人。还有不少教师通过参加大中专函授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1997年,选送一批教师报考海南教育学院、琼州学院和市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进行脱产学习和函授学历进修,选派162名校长和教师报考吉林教育学院本、专科函授班。
  2000年,组织在市教师进修学校接受教师岗位培训和职业进修的1997级、1999级492名学员进行面授和毕业考试工作,组织全市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72名在职研究生进行第四次、第五次面授,选拔3名教师参加海南师范学院举办的暑假英语师资培训班,推荐和选拔39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组织13名教委办主任参加省举办的计算机建设和运用培训班。
  2004年,选送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省培训,组织全市初中、小学教师共2404人参加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三亚市作为省级第二批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已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并对实验中学的教师进行课标、教材专项培训。
  2007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与课标培训、小学教学典型课示例培训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全省“数学与设计”与“课标解读”合卷统考,合格率98%。组织全市3559名符合培训条件的班主任、教师参加全省统考,合格人数3515人,合格率98.8%。选派27名青年教师到南京跟班学习。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1500名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统考。开展“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开班12期,培训300名中小学教师,160名教师获得合格证书。对298名新任中小学教师和18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岗前培训;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全年在校函授生453人,其中专科123人、本科330人。
  2010年,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共举办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各类培训班62期,聘请专兼职教师126人,培训教师19089人次。制定《三亚市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
  记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给全市中小学每位教师建立继续教育档案,各中小学指派专人做好培训学分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办法规定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取得的继续教育不少于10学分,五年一轮的培训周期内要取得的继续教育不少于50学分,才能认定为继续教育合格。
  三、教师招聘
  1991—1995年,教师招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组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结合教龄和考试成绩择优录用,1992—1993年,共有63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市教育局根据教龄的长短为他们办理了定级工资手续;二是接收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大中专自费毕业生,绝大多数安排到乡镇和山区学校任教,接收师范院校毕业生1992年106人、1994年115人;三是从海南省和外省择优调入教师。
  1996—2000年,接受教师人数较多。从外地择优调进优秀教师,从在职民办教师中择优挑选教师,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教师,共接收629人。
  2001—2005年,三亚市为解决部分学校教师不足的实际问题,举办了各种招聘活动。2004年,市一中、市二中面向全国公开择优招聘32名教师。2005年,三亚市共面向全国招聘115名教师到缺编学校任教。
  2006—2010年,三亚市多次面向全省、全国招聘教师,招聘岗位包括农村教师、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等。2006年,市一中、市实验中学和全市农村中小学共招聘优秀中小学教师303人。还在重点师范大学举行教师招聘会,2010年就公开招聘40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毕业生。四、教师待遇
  1991—2010年,三亚市注重从工资、住房、医疗三个方面提高教师待遇。
  三亚市为了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提高教育系统全员工资。1992年,三亚市教育系统教职工分别提高了人均增长幅度近百元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特区工资补助。2003年,三亚市教育系统2087名教职工平均每人增加工资91元。(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的工资。1998年,三亚市开展年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过考核和评议,有435人分别获得中学高级、一级、二级,小学高级、一级、二级,幼儿高级、一级、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这435人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同时获得升职调资。2001年,为三亚市118名1999—2000年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教师晋升一个职务工资档次,每月增加工资总额7989元。为三亚市453名1999—2000年连续两年考核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一个职务工资档次,每月增加工资总额20838元。(三)为确保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不拖欠,2002
  年6月,三亚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改由市统筹发放,设立全市教师个人工资账户,将教师工资纳入个人银行专户管理,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至2010年,三亚市教师工资得到基本保障,稳中有升。
  为了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三亚市争取财政支持,并结合教师集资的方式修建教师住房。1992年,建成住房60套共4200平方米。1995年,三亚市城镇中小学教职工有住房建筑面积8.92万平方米,其中成套住宅45幢870套,建筑面积7.22万平方米;单身宿舍4幢62间,建筑面积0.17万平方米,总投资3170万元。为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三亚市为教师修建工作间。2007年,投入1000万元新建农村教师工作间约1.1万平方米。2010年,为农村学校再兴建教师工作间427套。
  五、考核与任用
  1991年,三亚市小学教师中,定编1699人,定岗小学高级教师376人、初级教师1234人,其他工作人员89人;经评聘和确认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219人,其中高级39人、中级(中教一级和小学高级)415人、初级1765人。中学教师定岗816人,定岗中学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233人、初级教师503人。同时对于1988年底经评聘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师、中小学教师及教育辅导人员进行任期满3年后的首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4个方面。
  1993年,经层层考核,省市职改部门严格审批,确定了全市239名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职任职资格,其中中学副高级8人,中学一级24人,小学高级47人,中学二级25人,小学一级135人,给予工作满3年的中师毕业生30人确认小学二级教师职称。
  1996年,对全市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任职考核。共考核109人,确定为优秀的14人,称职94人,不称职的1人。全市有中学高级教师54人。中学一级教师206人、小学高级教师268人。获中学特级教师有4人,获小学特级教师有1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5.7%,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2.9%,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52.3%。
  1998年,三亚市开展年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过考核和评议,评审通过中学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12人,中学一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54人,中学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81人;小学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113人,小学一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119人,小学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38人;幼儿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5人,幼儿一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12人,幼儿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1人。
  2000年,对市教育局33名公务员、事业科室38人进行年度考核,其中优秀3人、称职68人。有序开展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定工作,核实全年符合申请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共有530人,其中中学高级22人、中学一级110人、小学高级398人。参加各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人数347人,其中中学高级12人、中级21人、初级20人,小学高级60人、初级234人。
  2003年,开展全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全市共评聘人数471人,开展全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全市有4150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工勤人员参加考核。
  2007年,三亚市31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92名中学教师和156名小学教师通过了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给予111名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其中中学教师29人、初中教师33人、小学教师47人、幼儿教师2人。组织全市4628名教职工参加年度考核,考核合格4621人,不称职7人。
  2010年,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基本能力测试,共有4864名教师参加测试,及格率93%,优秀率14.2%,其中测试达到A级的教师有134人。
  第九节 考试与招生
  1991年,三亚市初中学生有8584人参加考试,其中平均及格人数5404人,全科及格人数为2523人。高中学生有1683人参加考试,平均及格人数1226人。三亚市高考考生为1137人,有243名考生被全国89所大专院校录取,占全市考生的21.3%,其中全国重点大学录取39人,一般大学(本科)录取70人,大学专科录取86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48人。高考考生中应届毕业生835人,有151名应届毕业考生被大专院校录取,录取率为18.1%。免试保送生录取12人。
  1995年,三亚市共有833名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有237人上线,占考生总人数的28.5%,其中市一中有169名考生入围。
  1999年,三亚市小学毕业升初中命题由省改为市命题并组织考试。
  2000年,三亚市小学招生9972人,普通中学招生9749人,职业中学招生135人。全市招生考试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一是取消小学升初中毕业统考办法,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划片升入初中;二是制定了《三亚市中小学生毕业综合评价推荐方案》,分别将符合条件的小学毕业生推荐到市一中和市二小,由学校全面考核,并经综合测评后择优录取;三是市一中除保送50名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直升本校高中外,还招收5名初中、10名高中特长生;四是把榆林八一中学列入全市招生计划,予以该校80个跨区招生指标。同年高中会考合格率为65.23%,优秀率为15.03%,优良率为39.39%;高二年级学生参加全省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为99%。高考入围率58.36%,全市有628人被大专院校录取,录取率为66%。
  2005年,省教育厅出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意见》。从2005年起,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录取依据。已经实施新课程的海口、澄迈、儋州、洋浦及省教育厅直属中学的九年级(即初三)学生将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7个学科的学习考试;海口、澄迈、儋州、洋浦、文昌、琼海、三亚、农垦部分初中学校及省教育厅直属中学的八年级(即初二)学生将参加地理、生物2个学科的学业考试。三亚市为非课改区,中招考试由省里统一改卷,考生的分数将以原始分加奖励分呈现。
  2006年起,三亚市首次进行课改试验区“新中考”。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全部作为毕业生的考试或考查科目。其中全省统一考试的科目为九科: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测试)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分别安排在八年级、九年级举行。八年级考生物、地理,由市县(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九年级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全省统一组织考试。学业考试试卷按指定完成数量超量设置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初中学业考试采取百分制阅卷,学业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分为学科等级和总成绩等级。录取按学业总成绩等级分的高低依次录取,总成绩等级分相同时,按以下顺序录取:第一,有政策优惠加分的,按政策加分的高低优先录取;第二,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星数之和;第三,比较其他科目总星数(不包括生物、地理的星数),多者优先;第四,以上程序仍不能区分时,则根据考生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记录袋》提供的材料,由录取学校择优录取。录取办法:分四批次先后进行。
  2007年,根据《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三亚市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为:3+3+基础会考[文史类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类基础会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理科类基础会考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会考在高二学年结束时举行,考试日期紧接当年高考日期],高考总分为790分,基础会考成绩按卷面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成绩;高考试题由海南省自主命题,省内统一考试。
  2008年,海南中考不再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依据,而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地理理会考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而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查。由等级制把分数分为一段一段的,同等级的学生在选拔上只比较综合素质评分,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阶段的重要性。
  2010年,三亚市小学招生9848人,普通中学招生15583人,职业中学招生42人。全市共有初中毕业生10059人,参加中招报名考试的学生9355人,初二年级参加生地会考的有10398人。高中基础会考报考人数3331人,合格人数为2651人,合格率79.6%。职业中学招生42人。全市参加高考报名人数为3805人,高考录取3458人,录取率为90.88%。
  第十节 教育科研
  1991—1995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各科优质课调教活动,获省“调教”二等奖3人。开展优质论文竞赛活动,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6篇、三等奖5篇、表扬奖2篇,其中被正式刊物发表的3篇,被定为省和全国性会议宣读的论文3篇。其中,1993年,在三亚市初中数学科开展“目标教学管理”试验与研究。市数学教研会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拟就《三亚市初中数学教研会研究十二个条目》发到各校数学教研组,作为数学科研的主攻方向,通过科研,写出科研论文20多篇,被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表扬奖二篇,被省数学会评为二等奖一篇,并入选由海南省中学教研会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市二中教师李致洪的论文《浅谈如何把握好数学科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在《数学教师》发表,被中国人民大学校刊《中学数学》第三期转载。1995年,市一中教师廖家骥的论文《地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获省二等奖。市一中教师麦上穗的论文《启发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市二中教师李致洪的论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市教研室教研员罗金凤的论文《运用迁移规律,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果》获得全省中学数学论文三等奖。
  1996—2000年,进行“目标、导学、评价”实验课题研究,开展多学科的“调教”活动,获省“调教”比赛一等奖8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获全国三等奖1人。
  优秀论文评选获全国一等奖1篇、三等奖4篇,省一等奖14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30篇。其中,1998年,三亚市全面推广“目标、导学、评价”课题实验,1999年,被评为全省“目标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目标、导学、评价”课题的推广性研究在三亚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市一中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小结在全省专题会议上进行交流。全市参加全省各学科“说课”“讲课”调教活动,获一等奖7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获全国三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篇。
  2001—2005年,组织全市教师参加优质课、说课教案案例比赛:获全国一等奖7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12人;获省一等奖35人、二等奖95人、三等奖93人。优秀论文获全国一等奖8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0篇。全市开展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案例、校本课程设计评选活动,评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4篇。获省级课题立项4个、国家级课题立项19个。其中,2003年,三亚市启动的省级科研课题有“新标准英语课程实验”“数学技术与物理课堂研究”“校本研训实验”“现代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研究”;国家级科研课题有“小学英语教育动态真实原则推广实验”“中学 英语一门外语基础过关实验”“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等。2005年,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语文、英语、数学、思想品德、 生物等学科获得8项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立项,全市共有30多所中小学参与科研课题的 研究和开发。
  2006—2010年,继续抓好课题实验研究和论文评选工作,5年内全市教师参加优秀论文、优质课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二等奖24人、三等奖119人;获省级一等 奖34人、二等奖85人、三等奖258人。2006年,建起网络教研平台,全年撰写教研文章4978篇,评论13931篇,全年达300个访问量,市教育局教研室因此被评为“全省网络教研先进教研室”,市五中被评为“全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10名教师被评为“全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2010年,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网页为载体,构建三亚教研虚拟社区,实现教研员教研网页创建和全市63所中小学hersp网页链接,开设栏目45个,被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评为网络教研先进单位。以学科为单位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全市高中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博客”,在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综合评价中 名列第二。
  一、勤工俭学
  1991年,三亚市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有162所,开展率为95.3%,有学农基地133个,土地面积188.6公顷。
  1992年,市一中创办印刷厂,年获利润20万元。南海小学兴办冰厂,年实现利润28万元。市一小利用外资办企业,收入达34万元。崖城镇各学校种植各种经济作物20公顷,年收入12万元。高峰中学种橡胶6.67公顷,年获利2万元。
  1994年,三亚市有167所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共有学农基地120个、校办工厂2间、第三产业网点167个,全市中小学校勤工俭学总产值达442万元,纯收入达325万元。
  1997年,崖城镇城东小学开辟香蕉园1个,年获利5万元。崖城中学开办槟榔园,教育服务公司开办农科教示范基地为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提供了场地。
  1998年,三亚市各类学校校园经济有槟榔树19229株、椰子树6220株、杧果树9958株、香蕉树2450株等,利用边角地段开辟校办产业网点146个,全年创产值855万元,纯收入447.6万元。
  2001年,发展校办产业,办好学农基地。荔枝沟红庄小学有3.33公顷学农基地,洪凤小学、雅亮中学、大毛小学学农基地水果丰收。
  2005年,三亚市中小学校园经济主要种植杧果、槟榔、椰子、芭蕉、水稻、经济林等,全市共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116个,共接纳学生参加劳动实践12万多人次,创收30多万元。
  2006年起,三亚市实施“向贫困宣战助学活动”,每年在市政府划拨助学基金的基础上,联合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助学。同年三亚筹集助学资金266.81万元,其中政府拨款助学基金100万元,社会募捐166.81万元,资助学生187人。
  2010年,在三亚市“向贫困宣战助学活动”勤工俭学活动会上,中国联通三亚分公司、南山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等爱心企业首期带来125个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将要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岗位包括营业员、广告美工、景区服务、餐饮服务员等岗位,薪酬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二、教育经费管理
  1991年,三亚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070.7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1128万元,上级下拨77.2万元,社会捐资865.5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1067万元。
  1994年,市教育局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规定: (一)教职工工资的管理,主要是按核定人数及工资额按季度工资额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批,下拨,再发放到个人手中;(二)会议费、差旅费的管理,主要由公务费列支,需要出差或召开会议的,须先征得科室分管副局长同意,并得到局长批准作出预算才能列支;(三)医疗费的管理,门诊医疗费每人每月包干10元,住院费先由治疗人员垫付,出院后拿住院发票由所在单位向市公费医疗办报销;(四)省拨一次性专项经费的管理,这类经费下达后,由计财科与有关科室研究提出安排使用方案,报局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再下拨,计财科负责跟踪反馈,保证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五)各学校修缮和购置设备,款项在1万元以内的由分管副局长审批,1万元以上的由分管副局长审批签署意见后报局长审批同意后,再向市财政局申请拨款;(六)教育费附加的管理,每季度按教育费附加到位额,由计财科按附加费使用范围提出使用计划,报局长会议讨论后再报市财政局核拨;(七)三亚市教育基金会所属各项基金的管理,由基金会安排使用,主要用于奖教奖学,市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向基金会提出同年使用建议;(八)多渠道办学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九)中央、省、市拨给教育部门各项修缮、改危、基建款项,一律列入同年学校基建维修计划安排。
  1995年,市财政安排三亚市少数民族助学金,适当提高在各级中学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重点中学按每人每月15元,困难地区每人每月12元,其他每人每月10元,并下拨助学金的40%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同年8月,市政府出台《三亚市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及其使用管理办法》。
  2004年,三亚市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298万元,其中市地财经费201万元,省级设备经费11万元,学校自筹款86万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6年,三亚市出台《三亚市中小学教育资金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三亚市教育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009年,三亚市完成设备招标采购,其中课桌椅专项经费200万元,体育器材专项经费73万元,图书专项经费95万元,教仪设备专项经费510万元,并及时装备到学校用于实验教学,确保学校充分利用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0年,三亚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79600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93700万元。同年,三亚市完成价值410万元的教仪设备采购计划并公开招标采购,其中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专项经费14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经费270万元。
  三亚市教育社会捐助经费中:199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南同乡会捐款10万加元(折合68万元人民币)建设天涯镇满地可小学,香港邵逸夫给田独镇初级中学(今吉阳镇逸夫中学)捐款80万港元;1996年,邵逸夫又给羊栏镇小学(今凤凰镇小学)捐款30万港元;1998年,香港林茂强给市第八小学建志英楼捐款30万元;2002年,加拿大华人给天涯镇满可小学捐款3500加元(折合人民币2万元),用于解决学校饮水问题。
  第十二节 教育设施建设
  一、设施建设
  1991年,三亚全市幼儿园校园面积31742平方米,校舍面积8805平方米。全市小学校园面积3389474平方米,校舍面积117855平方米。全市中学校园面积748955平方米,校舍面积74823平方米。全市职业中学校园面积36000平方米,校舍面积6644平方米。全市各学校共有藏书118770册,仪器设备总值119.56万元。此后,三亚市用于教学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多,新建了一批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并采购了大量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2000-2010年,三亚市幼儿园校园面积由45221平方米增至94190平方米,校舍面积由23713平方米增至56661平方米。全市小学校园面积由2803186平方米减至2540702平方米,校舍面积由293536平方米增至435294平方米。全市中学校园面积由1289210平方米增至1809020平方米,校舍面积由195397平方米增至608303平方米。2010年,三亚市各学校体育运动场馆总面积950477平方米,计算机6264台,图书4988册,各学校固定资产总值88106.95万元。
  二、危房改造
  1991年,三亚市中小学校有亟待改造的危陋瓦房、草房面积占5.5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捐资助学、改造全市中小学校危房校舍的号召,得到全市部分单位和个人捐款323.2万元。同年全市中小学校改造危房校舍共投入集资款400万元,其中教育部门拨出专款216万元,市地方财政拨款112万元,社会捐资72万元,共改造中小学危房校舍25190平方米,新建、扩建教学楼185间、11200平方米。
  1993-1994年,三亚市中小学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762万元,改造危房校舍29170平方米。
  2000年,三亚市共投入资金75万元,改造崖城城西小学、市教师进修学校、鹿回头小学等一级危房。
  2001年6月,成立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发展和改革局组成。全年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70.8万元,对羊栏中学、保港中学、红沙中学、高峰中学、雅亮中学、梅联小学、海丰小学等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校舍4652平方米。
  2002—2004年,三亚市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843.2万元,完成危房改造建筑面积28162平方米。
  2005年,三亚市投入资金1692万元,完成35所中小学D级危房27286平方米的改造任务,被省政府评为二等奖,奖励50万元。至2006年底,三亚市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至2010年,三亚市中小学房屋建设成绩显著,乡镇学校成为当地最靓丽建筑之一。
  第十三节 教育信息化
  20世纪末,三亚市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平台。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三亚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市教育局用于现代教育基础设施装备的投入累计达1100万元,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936台、计算机网络教室96间、多媒体教室6间,3所学校接通了互联网,11所学校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同时,抓紧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被派往参加省、市计算机培训的教师累计达1968多人次。通过计算机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教边学,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2002年11月,市教育局利用民间资本900万元,基本完成建设三亚市农村中小学校70间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任务。
  2004年,三亚市中小学校装备计算机网络教室3间,多媒体教室6间,语言教室2间。购置海南省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光盘)50套,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硬盘、高中版)1套;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设施1批,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15件,摄制优质整合课8课时。
  截至2005年底,三亚市通过市财政投入,收取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费,以及与企业联合创建的方式共筹资2892万元,已建设多媒体教室20间、语音教室22间、计算机教室99间、多媒体教室71间,配置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光盘150套,并开通了“三亚教育网站”,为部分中小学建立校园网,配备一大批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常规的教育教学设施基本达到省教育部门的要求。
  2007年,强化农远项目师资培训,对201名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组织446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校本培训达100%。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下载IP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学习和课外辅导观摩。组织开展农远项目资源应用教学评比活动,全市共有28名教师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农远项目资源应用教学比赛。
  2008年,三亚市召开农远工程应用年活动动员暨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工作会议,组织参观林旺中学、海棠湾镇中心学校农远工程应用情况并进行经验交流,评定并推荐市九
  小等15所“全市农远工程应用示范校”参加省级评估。开展全市农远课例调教比赛活动,选送2位教师参加全省农远工程小学教师说课观摩比赛。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班,培训教师54人,并选派24名教师参加全省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培训学习。
  2009年,推选4所学校参加省农远工程示范学校评估,3所获“优秀示范学校”称号。同时,对全市216名教师进行网络知识、设备维修及资源应用培训。
  2010年,重点扶持创建省级规范学校的崖城中学、崖城中心校、市五中及市一小等四所学和其他一部分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设施采购。
  第十四节 教育督导
  1993年,三亚市开始“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设。1997年,三亚市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检查验收为“两基”达标市,1999年被评为“两基”先进市。2002年,三亚市“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04年11月8—11日,海南省“两基”年审督导评估组对三亚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为期3天的督导评估,并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估反馈意见。
  2005年,三亚市组织专兼职督学对8所公办、民办中小学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专项督导。10—12月,对市第四小学、市第五中学等12所中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安由小学、市第五中学、荔枝沟中学被评为市规范学校,市民族中学为市普通中学一级学校,其他8所中小学为市合格学校。
  2006年,对市二中、市九小等10所中学、17所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市实验中学、市九小达到省级规范学校标准,回辉小学、金鸡岭小学、桶井小学、梅山小学达到市规范学校标准;给予市民族中学、市五中、荔枝沟初中、安由小学、回辉小学分别颁发市普通高中一级学校、市初中规范学校和市小学规范学校奖牌。
  2007年,三亚市开展中小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评估61所小学(初评49所、复评12所),4所学校被评为“市规范学校”,55所学校被评为“市合格学校”,2所学校被评为“市薄弱学校”。市实验中学经省复评为“省规范学校”。同年,市二中复评为“市一级学校”。开展国家级课题《构建有三亚特色的教育督导研究》论文获三等奖。组织人员参加市人大对三亚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调研工作及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万宁、白沙、儋州、保亭等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工作。
  2008年,三亚市切实抓好6所中学、12所小学共3000多名学生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抓好规范化学校和校本培训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市第九小学被评为“海南省普通小学规范学校”、市实验中学、崖城镇中心学校被评为“全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对三亚市53所中小学校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为中小学校提出意见建议200多条,有力地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
  2009年,三亚市开展对两区六镇的“两基”巩固提高年检复查工作。深入到各中小学校检查学校在校生的人数,督促镇政府履行职能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确保三亚市中小学正常的教育秩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三亚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大力开展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工作。印发《关于对中小学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组织专兼职督导,教研员分批对我市26所中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市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培训会,参加教育部对巫山县教育质量的抽样监测工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提供基层第一手材料。
  2010年,三亚市完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和规范化学校创建的督导评估,促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按照省创建规范化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海南省中小学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对三亚市41所中小学进行评估,组织督学对确定接受评估的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并做好已确定的41所中小学的规范化督导评估的整改工作;做好迎接省市和国家对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根据国家、省“五五”普法规划关于“2010年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检查验收”的要求,制定并印发《三亚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实施方案》,深入到三亚市5所大专院校、130多所中小学进行检查指导,准备迎接教育部和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编制《三亚市教育工作自查报告》,迎接海南省政府对三亚市政府教育工作过程性督导评估。
  第二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管理机构
  1991年,三亚市科学技术局内设办公室、计划科、科技管理科、标准计量科、地震科、三亚市专利管理局,配备干部25人。下设三亚市科技情报所、标准计量所、质量检验所、专利事务所等4个直属单位。1992年1月,撤销地震科,同年6月,析出标准计量科归市技术监督局。1995年,科技管理科分为科技发展科、科技成果科。2001年,机构改革,撤销三亚市科学技术局,组建三亚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不再保留专利局,职能划入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三亚市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局内设办公室、发展计划科、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化推进科、知识产权管理科。2009年,市政府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工业管理职能并入三亚市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局,更名为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内设办公室、发展计划科、工业经济科、信息化科、农村与社会科技科、知识产权科,对外设立三亚市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办公室、三亚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单位名称、机构未变。
  二、科研机构
  (一)市属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5年4月,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市热带瓜果研究中心、市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4家科研单位合并重组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科研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室、科研与项目管理中心、热带瓜菜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挂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联合会三亚分会)、园林花卉研究室、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室、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研究室、热带果树研究室、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热带海洋生物与水产研究中心、南繁公共开放实验中心和育制种试验站(设有水稻研究室)等12个部门。至2010年,有66.67公顷的科研试验基地,10公顷的建设用地,有科技人员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4人。
  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原三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科研所之一,同时被海南省农业厅定为省重点瓜菜品种改良基地。2002年8月,与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并为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设农业科研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至2010年,有科研用田6公顷、在职人员6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6人、助理农艺师2人,生产性工人40人。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0年10月创建,位于羊栏镇水蛟村。2010年,有干部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管理人员8人、生产技术工人18人;有高级职称1人(聘)、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8人,未评职称27人;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生13人,其他学历31人。土地总面积980公顷。
  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原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站,2001年,更名为三亚市热带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隶属于三亚市农业局,正科级事业单位,有职工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未评职称5人。1991—2010年,在国家级热作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有8篇获优秀论文奖,1994年获三亚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三亚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1991年9月建立,隶属于三亚市环境资源管理局。2005年,市环境保护局与市国土资源局合并,成立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环境科学研究所为该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至2010年未变。
  (二)国家、省部驻三亚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1979年建立,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位于三亚市鹿回头半岛,坐落在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占地14.67公顷,海岸线长达1200米,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洋临海生物实验站。1999年三亚站被列为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试点站),200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2010年,实验站有科技人员29人(包括固定人员15人),其中博士学位19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野生棉种植园 1981年12月创建,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正处级事业单位。2004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其野生棉种植园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繁育中心(简称“繁育中心”),繁育中心下辖野生棉种植园、荔枝沟科研中心、大茅科研基地,总用地面积达到40公顷。繁育中心成立后,在开展野生棉资源研究的同时,承担了全国棉花科研、教学、生产单位80%以上的棉花南繁任务。至2010年已建成中国永久野生棉种植园及棉花南繁育种基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负责对国家棉花野生资源进行研究和保存并按程序向全国科研、教学单位发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 1979年创建,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1988年,经农业部批准更名升格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总部设在三亚市,为正处级科研事业单
  位,下设三亚市安游苗种繁育试验基地和陵水新村养殖试验基地。至2010年,有土地1.99公顷、海域3.05公顷、海上养殖筏架2400平方米、深水抗风浪网箱10个、各类实验室2690.07平方米、实验大棚4个、实验水体5369.87立方米,配套仪器设备1批。有职工1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5人、中级科技人员4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 位于三亚市大东海榆亚大道旁。1990年建立,隶属广州中医药大学,正科级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1992年,占地面积0.49公顷,设有医院、实验室、热带中草药种植基地、办公大楼等,有工作用房面积8200平方米,设有生物技术与生化免疫、肝炎、疟疾、病毒、中药制剂与植化、临床药理等7个实验室。1994年以后,实验室建设逐步转移回广州学校内。1996年,成立了广州市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建立学校乃至华南第一个天然药物抗病毒(抗艾滋病、抗乙肝、抗感冒)实验室,其中,抗疟药青蒿素先后研发3个复方,抗艾滋病项目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合作,利用树突状细胞疫苗防治艾滋病获得了重大的进展。2003年,正式迁回广州。
  三、科技队伍
  1994年,三亚市科技队伍共7245人。2000年,三亚市科技队伍共633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7人、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92人、初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589人。2010年,三亚市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33人、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3510人、初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6019人。
  附:
  三亚市专利管理局 1990年2月9日,撤销市科技局成果专利科,成立三亚市专利管理局,副处级行政机构,行政隶属市科技局统一管理。2001年,专利局的职能划入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
  第二节 科技活动
  一、科普宣传培训
  1991—1994年,创办《实用技术信息资料》《科技信息》《三亚科技》,总结与交流三亚市科技成果和经验,反映国内外科技动态。
  1995—1998年,组织举办“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专题讲座”“海洋开发与利用”“以色列节水滴灌技术”“瘦肉型猪种苗繁育及饲养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6期次,培训包括市直机关领导、乡镇领导、要求学习实用技术的专业户、科技项目实施骨干等6976人次,其中,1998年,帮助雅亮乡等贫困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190人。派出2名技术骨干参加市科技扶贫讲师团,深入雅亮、立才等乡举办技术培训班2期,86人参加培训。
  2000年1月10日,市科学技术局购买农业生产、蔬菜种植、畜牧饲养、热作经济发展等科普图书200册,分别分送到雅亮、高峰、育才3个山区乡,为农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水稻的田间管理与槟榔和杧果的管理技术。2002年,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科技论坛与科技讲座11场(期),邀请科技专家28人次授课,培训农民等人
  员2000多人次,组织科技人员上街下乡设点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免费发放科技资料1.5万多份,参与市举办的“科技活动周”“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各一次。建成了“三亚市科技与信息产业网站”(wwW.syinfo.gov.cn)。创办《三亚科技》内刊,承办与协办6次国际水稻强化栽培研讨会。1999—2002年,先后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将科普图书、科技资料发到农民手中。
  2003年,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288期,受训人员2.08万人次,组织科技下乡9次,接受咨询1万多人次,向农民免费赠送科技书籍1200多册。2006年4月30日,三亚市第二届“科技活动月”活动启动,分别在崖城、田独镇举办“科技大集市”活动,活动期间,分别向市民与农民发放科技图书1万多册、科普资料9000多份、农业科技VCD光盘1160盒、实用技术资料4万多份,现场咨询农业技术3万多人次,举办实用新技术讲座20场、科技书市2场,展示技术新图片3000多张,在市里举办科普知识大赛一次。2003—2006年,先后邀请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蔬菜研究所、海南热作两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海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到三亚市天涯镇、凤凰镇、田独镇、海棠湾镇和南田农场举办科技讲座,开设《杧果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等课程,编写《热带水果栽培》《兰花栽培技术》等实用教材。
  2007年,三亚市第三届“科技活动月”活动在凤凰镇举行,并在凤凰镇开展“科普大集市”活动,在镇政府大院开展大型科技宣传、咨询及培训等活动,免费发放科技图书资料2.2万多份、科技光盘1000多张,有干部、学生、农民群众6600多人参加活动。2008年,由国家航天专家张厚英等8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科普报告团在三亚市一中、三亚学院等8所学校给2000多名学生作了8场科普报告,内容涉及太空科技、航天、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2010年,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携手共建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月科普宣传活动在育才、田独镇展开,活动展出科普展板150多块,发放科普资料2000多份,还组织举办大学生科普专题文艺晚会和“我与低碳生活”征文竞赛活动。2007—2010年,每年均开展“科技活动月”及“科技大集市”活动,免费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并开展科普展。
  二、科技推广应用
  (一)农业
  1991年,派出6名科技干部,赴红沙镇扶持乡镇企业,推广有关项目先进技术。
  1993年,在崖城等地推广科技应用冬瓜菜、南繁制种、网箱养殖石斑鱼等项目,产值都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冬瓜菜种植面积达3333.33公顷,生产周期75~80天,创造了每公顷产105000千克的高产纪录,同时还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水果、畜禽种苗、商品肉禽基地。
  1996年,市林科所研究开发出来的一整套“洋香瓜”高产栽培技术与“崖研一号”无籽西瓜,在三亚市10个乡镇推广种植266.67公顷,创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1999年,开工实施节材节水推广工程、水稻增产综合技术推广、畜禽水产高产优质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无籽西瓜种子选育推广等项目。同年成立三亚市创世纪转基因技术育种基地,属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该基地率先进行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属国家“863”计划项目,由海南科丰转基因研究中心承担,培育的新品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农药使用量减少80%以上,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标准,黄萎发病率35%以下,枯萎发病率10%以下。
  2002年,三亚市热带高效农业、生物肥料、设施农业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蔬菜、农业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与成果在广大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农业先进技术100多项,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50多个,面积1960公顷。同年,创建国家“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建成海螺作物育种试验站、分子生物学国家南繁开发实验室等试验与科研生活配套基地。
  2004年,“精品哈密瓜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示范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地推广了200公顷。同年,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与花卉产业,对传统产品进行改良,帮助企业引进花卉技术人才和新品种,投入300万资金,扶持兰花企业8家,种植兰花66.67公顷,形成年产600万支的规模。同年,在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的带动下,涌现了田独与海棠湾2个科技示范镇、6个农业科技示范村、219个科技示范户,全市共创办了6家科技企业,实施了9个科技项目,三亚市共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25项。
  2007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引进、消化与研制了2种新型设施农业大棚技术,推广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防虫网大棚、无土栽培、节水滴灌等农业新技术种植瓜果蔬菜共4000公顷,生产出来的高档礼品哈密瓜、西瓜,倍受市场青睐。
  至2010年,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共建立种植科技示范基地15个、养殖科技示范基地31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4个,涌现科技示范户546户、种养能手2850人。
  (二)林业
  1992年,建成林业技术推广站。1994年,建成国营中心苗圃场。同年,“海南省短轮伐期薪材、用材林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良种玉笋竹繁殖成功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三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刚果12号桉”的无性繁殖育苗和木麻黄水培育苗工作成果突出,被授予“三亚市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1997—2000年,进行桉树浆材林改造。种植杧果优良品种贵妃等,建立高产优质冬季杧果示范基地28.33公顷。
  2001—2004年,建立热带珍稀树种育苗基地6.67公顷,引进海南黄花梨、坡垒、沉香、檀香、铁力木、母生等80个品种,每年培育优质种苗100万株,推广面积达超过1333.33公顷。
  2005—2010年主要实施的工程为“三亚市凤凰镇妙林鹅仔村路段”“三亚市崖城镇海新农村道路”“三亚市崖城镇政府门道新建大道”等路线的“三边林”以及“三亚市
  2008年新增防护林4.53公顷”的营林工作。种植小叶榄仁、重阳木、雨林、大叶紫薇、酸豆、印度紫檀等树种2万多株。
  2006—2008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花卉‘地王鸟’系列示范基地及技术研究”项目。2006—2010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林木良种基地”项目。
  2007年,组织实施“海南珍贵树种的引进与培育”项目。2007—2010年向全市各乡镇推广74.5万多株海南黄花梨优质苗木,培育花梨、龙血树、重阳木、孔雀豆、木麻黄等各种珍贵乡土树种250万株。
  2009年,承担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三亚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示范林营建”项目、“海南热带珍稀树种无翼坡垒的保育研究”项目。
  2010年,组织实施“三亚市热带兰花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珍贵树种檀香繁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三角梅的引种筛选与景观配置研究”等。此外,建立并完善“海南省杧果种植示范基地”“海南省热带珍稀濒危树种种植研究基地”“兰花组培繁育示范基地”“热带花卉地王鸟系列技术研究基地”。海南黄花梨等乡土树种的科研成果在全市林业建设中广泛应用,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有效地促进全市林业科研发展。同年5月,市林科所获得“营造林工程施工”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丙级资质,并于同年正式开始运作。至2010年底,完成“2010年三亚市‘三边林’造林作业设计”“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三亚长岛旅业海棠湾7号地酒店项目近期实施景观海防林造林作业设计”“三亚市海棠湾仲田水库伐区林木采伐设计”等十几项林业造林、采伐项目及占用林地的野外调查及设计编写工作,并获主管部门的批复实施。
  (三)工业
  1991年后,三亚市多项工业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在全社会推广应用。1997年3月,国家科委成果办在三亚主持召开“数字式汽车倒车距警仪应用推广会”,推广由三亚市天涯高科技开发公司研发的倒车测距仪。2008年,在崖城镇南山小学、凤凰镇槟榔村、育才镇雅林村推广低压无塔卫生供水系统项目示范点。2009年,三亚市启动“新农村新科技集成示范”重点民生科技项目试点,得到省科技厅拨给试点经费50万元,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农村球场和村委会安装太阳能绿色照明系统,给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学校教室安装节能灯具,给学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市财政投入1300万元,完成约200个新农村村委、20个农村学校“新农村新科技集成示范”项目示范点。2010年,在全市推广25万盏节能灯具,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折合标准砖3亿块,其中蒸压灰沙砖2亿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砖块15万立方米,市政府拨出专款200万元,实施亚龙湾冰蓄冷节能示范工程。
  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991年,投入资金2.8万元,支持红沙造纸厂的“废纸综合利用开发”项目,生产包装纸70吨。同年投入1.2万元,筹建“荔枝沟食用菌基地”,生产食用菌1500千克。
  1994年,为解决单位办公、居民生活垃圾收集与包装,防止污染,投资50万元,支持河东区港门村居委会创办塑料厂,生产新型垃圾包装袋。
  1997年,市渔业贸易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龙坡湾建养殖鲍鱼基地,同年11月开始孵化育苗。同年,开工实施水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对虾养殖示范基地、旅游工艺系列产品开发、鲍鱼孵化养殖和章雄鱼养殖。
  1999年,三亚热带名优特海水养鱼示范基地V号名贵海水鱼类人工繁育基地生产尖吻鲈鱼卵3亿颗,生产鱼苗(水花)2亿尾,生产1厘米鱼苗300万尾,生产4厘米鱼苗100万尾,生产7厘米鱼苗80万尾,生产10厘米以上鱼苗60万尾,销往国内外市场。进行军曹鱼、花尾胡椒鲷的人工育苗,分别育成15~20厘米鱼苗500万尾、6厘米1万尾。同时,准备卵型鲳亲鱼40对、黄腊鲳亲鱼80对以及其他海水类亲鱼100对,拟在2000年进行人工试验生产孵化。
  2004年,启动“海南珍贵黄花梨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开发项目。
  2007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争取到资助经费近500万元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科研开发项目——苦丁茶、鹧鸪茶深加工及花卉植保等5项。
  2010年,三亚市科研开发重心向节能减排技术转移和倾斜,重点支持“太阳能蒸汽用于奶制品加工、热带太阳能发电农业设施大棚研发、沼气锅炉开发利用、新型风光互补型路灯示范、小型太阳能电瓶车充电建设、太阳能电瓶车试验、多种新光源路灯比较试验、世博洁净直饮水示范”等20项技术改造与科研开发项目。
  第三节 科技管理
  一、科技计划与经费
  1991年,三亚市科技部门向国家、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科技项目,申请列入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并争取经费。同年,向省科技厅及国家科委申报10个科技项目,其中“腰果大面积种植”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海蜇皮深加工”被列入省“火炬计划”。投入科技经费使多个科学技术项目得以实施,其中红沙镇农工商公司投入科技经费12万元用于废纸综合利用,投入科技经费1.2万元用于荔枝沟科技局食用菌基地科研项目。
  1992年,制定的《三亚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4年,三亚市科技发展计划安排7项,其中“火炬计划”1项,“星火计划”2项,科技信息与科技培训等4项,总投资8307.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137.5万元,贷款6050万元,市投入科技经费70万元。从1994年起,三亚市每年的科技投入都以0.5%以上的幅度递增。
  1997年,三亚市科技发展计划安排15项,其中科技开发3项、科技管理4项、医疗卫生8项。项目总投资20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72万元,市投入科技经费30万元。
  2000年,组织申报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与“863”计划各1项、省级4项、市级重点项目16项。国家支持科技经费项目投入1030万元。
  2004年,组织申报市级科技重点项目18项,其中农业3项、林业2项、环保2项、信息应用2项、医疗8项,其他1项,共安排科技经费30万元。申报省以上重点科技项目4项,其中“三亚杧果综合加工工艺研究”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与“转基因农作物及育种材料南繁现状调研”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
  2008年,列为市重点科技项目立项29项,其中农业17项、公共社会事业2项、生态与环境资源2项、医疗7项、其他1项,获科技专项经费150万元。争取省部各项科技经费1000万元。
  2010年,三亚市共实施市重点科技项目8项,重点实验室补助专项10项,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配套资金专项25项,热带设施农业等南繁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课题39项,获专项科研经费960万元。实施省科研项目15项,获6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实施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与课题12项,获科研经费1000万多元。
  二、成果与专利
  (一)成果
  1997年,组织省内专家鉴定通过中科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研制开发的“龙珠抗衰老口服液”与“蛇味滋补口服液”。2005年1月,“热带无公害瓜菜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项目通过海南省科技成果鉴定。2008年,国家农转项目“海南反季节无公害哈密瓜经济型设施大棚生产技术中试示范”与省十大科技成果项目“反季节无公害甜瓜经济型设施大棚生产技术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分别通过验收。2009年,省自然基金项目“西瓜嫁接砧木瓠子瓜组培无性系的建立”“三亚市主要景观植物病虫害种类与危害情况调查”“生菜(LactucasativaL.)海水耐盐生理特性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等10多个科技项目通过省验收与鉴定,“SNGG-52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大棚开发”和“热带玫瑰花露地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1991—2010年,三亚市有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二)专利
  1991年,市科学技术局为三亚市4位创造发明人代理了8项发明或实用专利申请。1993-1997年,培训企业领导与业务骨干11人,接受专利咨询累计650人次,接受专利申请27件,获得专利授权24件,受理专利申请累计44件,实施专利6件。至2004年11月,三亚市专利申请累计达218件,授予专利权达到117件。2009年,实施培育知识产权企业课题,涉及农业、工业、医疗、环境、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的项目137个。截至2010年底,三亚市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50项。
  1993年,外观设计专利“烤鱼片包装袋”投放市场后不久,发现广东汕头市有人假冒,在汕头市专利局的协助下,制止了这一侵权行为。2001年,三亚开展专利打假活动,共查处假冒专利21件,冒充专利6件,较好地维护了专利人的合法权益与科技发明积极性,净化了三亚市专利技术市场。2005年4月26日,由市规整办协调,市工商局牵头,联合开展打击制售假冒商标商品和标识、盗版侵权制品、假冒专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整治执法活动。2006年4月,在三亚市开展专利检査与整顿活动,抽
   陈朱查243项专利产品,发现1项假专利、5项有疑点的专利产品。2010年,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协同省知识产权局对三亚市各大商品、药品超市2.32万件商品中的62件专利产品进行认真核对检查,发现其中15件专利产品属违法专利,专利打假小组当场作出商品下架处理。1991—2010年,市科工信局知识产权科与质检、工商等部门联合对侵权、假冒商品(商标)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1991年后,市科学技术局为促进全市科技的发展,多次派出技术人员或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1993年,全国新科技博览会上,三亚市有2项专利技术——“预热式高可靠镇流器”“一种台扇连摇头”与有关厂家签订了技术转让意向合同。同年,三亚天涯高科技实业公司引进“数字式汽车倒车测距报警仪”专利技术,并将专利人的专利作为股份入股,共同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先后投入200万元生产与改进该专利产品,效果显著。
  1997年,20多次聘请省内外水产专家深入到三亚市种养殖现场向养殖专业户传授养殖专业知识,帮助分析对虾发病机理,提出防止虾病爆发蔓延的对策,帮助项目开发认证与实施。
  1998年,三亚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在亲鲍孵化、海马育苗的成活率较低,市科技局派出海洋水产专家赴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与攻关,解决了亲鲍孵化、海马育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使龙坡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成为全省养鲍的生产示范与教学实习基地之一。同年,组织水产专家赴保港盐灶河海蟹苗种繁育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使青蟹孵化技术有新的突破,青蟹孵化获得成功。
  2004年8月4日,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在崖城南滨进行试点,同年10月在全市6个镇2个区全面铺开。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主要是建立在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由一个指挥中心、12个服务站和31个服务点组成,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大部分农村。其中12个服务站为:田独服务站、南滨服务站、海棠湾服务站、凤凰服务站、天涯服务站、崖城服务站、河东服务站、河西服务站、南田服务站、荔枝沟服务站、新大兰园服务站、崖州服务站。在不到半年时间,农业科技“110”服务站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5期,接受技术培训与咨询的农民共9500人次。
  2006年,三亚市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接受求助4万多人次,派出服务技术人员800多人次,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3000多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人次,推广新技术32项、新品种38个,受益群众12万人次。同年,为了完善市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区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村农业科技服务站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体系的综合功能,加强基础设施与硬件设施建设,分别为3级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开通了“963110”专线电话,配备了汽车、摩托车、电脑、电教设备、户外电子显示屏,各种农业检测设备。
  2007年,田独、荔枝沟等10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站以标准化服务站为依托,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20期,培训农民7103人次,下到乡村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技术咨询4.5万多人次。
  2010年,三亚市农业科技服务“110”体系建设有新突破,在农村乡镇、农场新建农业科技“110”服务站4个,专业化服务站5个。对全市服务站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
  现全市覆盖,全市共有农技“110”服务站22个,其中专业化服务站8个。全部服务站已注册了科技公司,并建立了各自特色的农作物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其中8家服务站牵头组织了农村专业合作社。
  第五节 气象测报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海南省气象局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观测科、雷达站。兼管海南农业气象南滨试验站。
  2003年6月,机构改革后,内设办公室、气象台、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防雷技术所。
  2007年,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升级为国家气候观象台。
  2010年,在编人员49人。机构设置有办公室、业务处、法规处、三亚市气象台(海南旅游气象台)、三亚市气象服务中心(三亚市气候中心)、三亚市地面站、三亚市高空站、三亚市雷达站、三亚市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三亚市防雷中心。
  2002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台站建设
  1991年,三亚市气象局有行政办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观测、气象预报、防雷服务、影视制作等工作业务。
  (一)地面观测
  地面观测站自建站以来的主要业务是完成国家基本站的气象观测。1991年,地面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日照、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1992年1月1日起,增加辐射观测,定为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同年7月1日,增加酸雨观测。
  2003年10月,在原址建设地面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总辐射、净辐射、全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等,同年12月31日北京时间20时起,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与人工站一同开展平行观测业务。
  2004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自动站正点和每10分钟上传一份资料,每天进行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个时次天气预报及承担补充天气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酸雨观测日数据文件的发报任务,天气报参加全球交换。
  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地面观测站调整到国家气候观象台,按基准气候站进行全天24次观测,每小时上传一次资料。
  (二)高空观测
  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使用701B型测风雷达开展观测。
  2010年1月12日至2月15日,完成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与59-701型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业务。同年4月1日0时(北京时间)起,正式在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新址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三)天气雷达
  1987年11月23日,在鹿回头山顶建成天气雷达站,开始观测。
  1994年4月,接入数字化雷达系统。
  2000年,开始使用新一代雷达数字化采集系统进行雷达观测采集。
  2005年3月,拆除鹿回头雷达,并在原址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
  2006年4月26日,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和三亚市政府签订《关于搬迁三亚天气雷达站问题的协议》,同年4月30日拆除在建的雷达塔楼。
  2008年5月6日,六道岭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破土动工。
  2010年6月,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建设完成,总占地面积3.33公顷,是海南最南端、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集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辐射观测、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GPS/MET水汽监测、风廓线雷达探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多种观测手段为一体的观测系统。
  三、气象服务
  市气象播报内容除常规预报外,突出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干旱、台风暴雨、雷暴灾害等播报。
  (一)气象服务方式
  1990年6月,建立专业服务广播发射台,利用36台气象预警系统接收机开展服务工作,每天广播2次,服务单位通过预警接收机定时接收三亚气象信息。1992年,三亚市天气预报登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开始电视播报。1997年6月,海南省气象局同海南省电信局合作正式开通“121”(2005年升位为“12121”)天气预报自动咨询电话。1990—1997年,三亚市气象局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渠道提供气象服务和发布预警信号。
  1998年后,市气象局增加了服务方式,也拓宽了预警信号发布渠道。同年7月,三亚市气象局与农业局、市三防办建起了“海南省三防信息网”终端,3个部门实现资料共享。
  2001年6月,“天涯风云”网站正式投入使用,为三亚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三亚市广播电视局以及公众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
  2002年8月,建成“酒店气象频道”,为亚龙湾、三亚湾及市内的星级酒店闭路电视发布滚动天气预报。
  2003年7月21日,在防御第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过程中,市气象局首次执行《三亚市防洪防风规定》,通过三亚电视台向全市发布了绿色台风信号,开创了发布预警信号的先河。
  2004年9月,建起“三亚兴农网”。
  2006年,市气象局建立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将市委、市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各水库负责人、重要部门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每天提供气象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2007年,在各级政府、酒店、学校、景区安装17块电子显示屏,开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工作。
  2008年12月,根据海南省气象局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建旅游气象服务中心的合作协议,三亚市气象局开始筹建准数字化网络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2009年7月,有主持人出境的三亚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开播。
  截至2010年,气象服务已有“12121”电话语音服务、电话、传真、网站、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等气象服务手段。
  (二)气象服务种类
  1.重大活动气象服务
  三亚市气象局针对各大赛事、活动的特点及要求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在活动前和活动期间均进行滚动预报服务,过程中提供实时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赛事和活动有2003—2005年世界小姐决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2005年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开光大典活动,2006年、2008年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25届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六届及第七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2007年全球首届世界先生总决赛,2007年首届三亚国际沙滩音乐节,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活动,2008年5月3日奥运火炬传递,2008年SWATCH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
  2.重大灾害气象服务
  海南素有“台风走廊”之称,1991—2010年,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受到6个台风影响,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月份是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2010年7月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最密集影响在2006年9月,10天内受到2个热带气旋影响。在热带气旋服务过程中,市气象局为市政府指挥开展防风防洪、抢险救灾和水库科学调
  度及海上救援等工作发挥决定性作用。
  2002年9月25日,热带风暴“米克拉”从正面袭击三亚,市气象局利用天气雷达为正处于风暴内眼壁的3艘百吨捕捞渔船提供雷达导航,使其跟随风暴眼区安全到达三亚港避风,挽救了31名船员的生命。同年,三亚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奖”称号。
  2008年1—2月,三亚遭受罕见的低温寡照天气事件,根据《海南省气象局关于防范应对大范围雨雪天气,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市气象局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向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和旅游等部门提供低温寡照专题气象服务。
  2010年,受1002号台风“康森”影响期间,三亚市气象局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6期,累计发送快报72份,风雨实况报告3期,手机短信息25次21500多条。根据气象预报,全市1567艘渔船全部安全在港避风,共安全转移19751人,其中海上人员16047人,低洼易涝危险区域人员3704人,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各大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安全度汛。
  (三)人工增雨作业
  三亚市的旱灾主要是冬旱、春旱和夏旱,1991—2010年中有9年出现旱情。
  1991—2001年,市气象局使用部队“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850多辆次,出动人员10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逾2000次。
  2002—2010年,采用流动车载火箭作业车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实施增雨逾3000次。其间,2005年11月,面对秋冬春三季严重的旱情,三亚市气象局共派出增雨作业车巡视或作业230多辆次,出动人员700多人次,实施增雨作业48次,促使各地区普降大到暴雨7天次、中到大雨的8天次、小到中雨的11天次。
  (四)施放气球服务
  20世纪90年代,庆典气球制作市场杂乱无章,安全隐患严重。2003年,三亚市气象局依据《气球施放管理办法》,实行资质资格管理,依法开展执法活动,加强对施放气球的监管,逐步规范了施放庆典气球的市场行为。2003年后,气球广告业务成为三亚市气象局的主要科技服务项目。
  (五)防雷技术服务
  三亚地处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69.7天,每年雷雨季节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如2005年7月,海坡杧果头村户外,儋州籍某养猪户,一家3口在棚户内遭受雷击,其中1人死亡,2人受伤)、设备损坏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市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电力设备、通信基站、办公及家用电器设备损失达上千万元。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新、旧建筑物的防雷竣工检测及常规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监督业主进行整改。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1995年5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隶属三亚市气象局),专职人员4人,摩托车2辆,防雷检测仪器2部,对外开展建筑物防雷检测及防雷工程整改业务。
  2003年10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印发《三亚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6月,海南省防雷技术中心三亚市防雷技术所更名为海南省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2004-2010年,在职专业人员6人,编外人员10人,皮卡车2辆,小轿车3辆,接地电阻测试仪4部,电磁脉冲测试仪1部,漏电电流测试仪1部,残压测试仪1台,办公电脑18台及其他办公设备1批。
  2009年起,三亚市防雷技术中心逐步强化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防雷减灾公共安全监管力度,并在科技服务方面取得明显效益,实现气象科技服务趋利避害效益并举。
  四、气象科普宣传
  三亚市气象局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开展气象宣传活动。采用设置展位、展示展板、向市民发放传单、接受现场咨询、发送科普短信、到中小学校讲课等形式,对气象法律法规、防雷减灾知识、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系统宣传。
  1991-2001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6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1.5万本,发送科普短信7000多条人次,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当前气象灾害等热点问题和气象科普知识。
  2002-2010年,共计发放宣传材料10万多份、气象宣传手册4万本,发送科普短信逾50万人次。同时,为加大防雷宣传力度,防雷中心共计参加近百次安全生产检查和科技宣传活动,无偿给万豪、红树林、环球等近百家酒店制作防雷警示牌,发放防雷宣传资料2万多份,解答1万多人次提出的防雷问题,通过上述活动,防雷社会效益显著。
  第六节 地震测防
  一、机构
  1991年,设立地震科,属市科技局内设机构。1992年,地震科改为市地震局,并于同年增挂三亚市抗震办公室牌子,统一管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1994年,成立三亚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所,为市地震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经费自筹。1995年,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综合防御科。2003年,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科技监测科。2005年,市地震局下属三亚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所更名为三亚市防震技术服务中心。2010年,三亚市地震局内设办公室、科技监测科、震害防御科,在办公室加挂行政审批办公室牌子。
  二、地震监测
  三亚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内。影响三亚区域的活动断裂主要是东西走向的九所—陵水断裂和北东向的琼东南海域断裂,三亚市的潜在震源区有响水和琼东南海域2个潜在震源区。1996年10月,藤桥发生3.7级地震。2002年10月,三亚近海发生3.9级地震。1999—2010年,境内高峰扎南、藤桥、林旺等地多次发生无感地震。1991—2010年,三亚市共发生12次小地震,最大震级3.9级。至2010年,三亚市有1个南滨地震观测台、1个城市地震信息节点、1个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和5个测项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组成的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网络。另有8个动物宏观观测点,并建立集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宣传网为一体的群测群防“三合一”联络网,主要由市、区(镇)、居(村)委会三级组成,总部设在市地震局,网络成员人数168人。
  三、防震减灾
  (一)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1991—2006年,三亚市人民政府逐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一直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先后制定颁发《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三亚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三亚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规定》《三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三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建立三亚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2007年,城区新建一般工程基本达到地震小区划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基本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二)地震应急预案
  1995年,成立三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15个小组,涵盖了市地震、卫生、交通等39个职能单位,主要职责是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制定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管理措施,协调部队参加抢险救灾,统一安排和调用救灾物资、设备和人员等。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市属委办局、区镇政府及管委会也成立了防震减灾的领导机构,同时被列为市抗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截至2010年底,报备的地震应急预案有571个,其中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110个,市教育系统备案176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285个;拥有1支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1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专业队伍和多支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并组织举办多层次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10多次。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