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社会团体
分类号: D665
页数: 26
页码: 808-8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社会团体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社会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工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总工会领导班子设置主席1人、副主席3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维护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1997年11月,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三亚市总工会机构改革方案》,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教育部、保障工作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财务部、工会经费审查办公室、三亚市财贸工会(挂靠)。2001年10月,三亚市委办公室印发《三亚市委关于〈三亚市总工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挂工会经费审查办公室牌子)、组织与宣传部、保障与女工工作部(挂经济工作部牌子)、财务部(挂事业发展部牌子)、财贸工会(挂靠机构)。至2010年未变。
  二、工会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三亚市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昌运,副主席林由浩、符泰山、赵学安。
  1994年1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主席麦世科,副主席符泰山、赵学安。1995年11月,增补陈娜为副主席。1997年4月,丁明发调任三亚市总工会副主席。
  1998年12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主席罗谷良,副主席符泰山、丁明发、李仁桃。
  2003年7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席刘明炎,副主席符泰山、李仁桃、苏琼英。2004年11月,符泰山转为助理调研员。2004年11月至2007年3月,黎荣敏调任市总工会副主席。2006年8月,苏琼英任主席。2006年12月,罗建文从部队专业到市总工会任副主席。2009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德安兼任主席,苏琼英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2010年11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五届委员
  会,主席符德安,常务副主席苏琼英,副主席罗建文、柯光华。
  三、基层组织建设
  1991年后,三亚市总工会本着“哪里有职工,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发展理念,加大基层工会组建力度。1999年1月28日,市总工会、市旅游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我市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步伐。2006年,三亚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制定三亚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方案,组建基层企业123家,发展新会员7430人。至2010年12月,共组建基层工会组织1128家,涵盖法人单位1928家,职工9.8万人。发展会员8.97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3.29万人。组建基层女职工委员会513家,建设“职工书屋”30家。
  四、干部队伍建设
  1991年后,市总工会以“五星级服务机关”为发展方向,以基层满意、职工满意为标尺,加强工会干部队伍作风建设。1991—1992年,先后开展“双基”(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教育以及“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活动,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制定工会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了办班、讲座、会议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干部教育活动。2008年后,市总工会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培训工会干部200人次,提高各级工会干部的业务综合能力。
  五、管理规范化
  1991年后,市总工会制定《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三亚市总工会机关车辆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财务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人事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干部职工考勤和出差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外事接待制度》等多项机关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权、管财、管物,机关规范化管理上了新的台阶。
  1991年11月,市总工会和市体制改革办公室联合制定《关于对侵犯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共有86个企业开展民主评议干部活动,占应开展评议活动企业的50%以上。至2010年12月,三亚市企事业单位(含控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达100%,新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达80%以上。
  六、送温暖活动
  1992年,市总工会制定下发《三亚市工会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部署“两节”(元旦、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并要求各级基层工会组织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尽量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实行全覆盖。1993年11月,市总工会会同市劳动局联合转发海南省人事劳动厅、海南省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把职工劳动保障权益纳入工会工作内容。2005年,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海南省总工会关于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三亚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实施方案》,丰富工会送温暖活动内涵,推动工会帮扶救助工作向纵深发展。至2010年底,共筹集资金415.15万元,救助家庭困难职工7016人次,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直接资助困难学生509人,回访资助74人。
  2007—2010年,每年拨给工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资金400万元,共扶持1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带动46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七、厂务公开监督
  1999年,市总工会与市纪委、市企业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成立三亚市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关于推进我市厂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2005年5月,市委办公室批转下发市纪委、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05年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向非公企业和改制企业延伸。2009年5月,市总工会召开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总结部署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至2010年底,三亚市306家企业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其中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集体控股企业132家,公开率达100%,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率达72%。
  八、服务大局活动
  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开展以“质量、品种、效益年”和“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鼓励三亚市职工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2004年1月,制定并下发《关于工会处理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案》,同年11月10日,下发《关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确保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通知》,教育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促进三亚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6年,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根据企业特点,组织开展“树形象、做贡献”系列竞赛活动,组织职
  工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至2010年12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市总工会先后开展“安康杯”“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三亚文明大行动,天涯职工齐给力”等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首创精神。同时还积极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和谐企业”、“红旗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等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推动三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节 共青团
  一、机构
  1990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团队部、宣传教育部、社会活动部、直属机关团委、办公室等5个科室,下辖27个基层团委、57个团总支,489个团支部。共有团员8917人。2001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社会工作部。2010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含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和社会工作部(含青年联合会秘书处)。下辖49个基层团委、4个团工委、15个直属团总支、1167个团支部、52448名团员。
  二、团代会
  1990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亚市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至2010年共召开5次代表大会。
  1990—2010年三亚市历届团员代表大会和历届团市委领导名录表
  三、共青团活动
  (一)学习教育
  1991—2001年,团市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党中央反腐败斗争精神、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等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争挂“海南大特区青年建设者”奖章评选活动、社会公德大讨论活动、“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员和叔叔阿姨升挂国旗”主题教育活动、三亚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三亚—北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读书教育活动、“首都在我心中”“看开放的华东”“我爱东方明珠香港”爱国主义夏令营等教育实践活动。
  2002—2010年,先后组织团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展学习、谈心、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三亚市各级团组织内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100多次,累计培训团组织干部8000多人次。
  (二)组织建设
  1995年,正式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覆盖三亚市10多个重要窗口行业,成为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1991—1995年,三亚团市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成立三亚市维护青少年权利领导小组和三亚市基层团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实施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提高岗位文明、岗位技能、岗位效益为基本内容,推进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实施“共筑热血丰碑”——纪念海南解放45周年百万营造行动,推动三亚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宣传行动;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20多次,参与团员青年达1万多人次。
  1996—2000年,三亚团市委坚持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建团模式和工作方式。按照“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要求,开展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共评选“五四红旗团委”35家、“五四红旗团(总)支部”35个。拓展旅游行业团建工作,共建立林业行业团组织46家;成立三亚市青年联合会,加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
  
  2003年8月8日 154 33 李开文 曾锋 姜勇 —— ——
  2008年12月3日 175 36 曾锋 周俊 孙耿 周俊(2010年5月起) 梅开志(2010年10月起)
  2001—2005年,三亚团市委继续实施“党建带团建”和“强镇带村”战略,依托各镇团委创新农村产业建团方式,建立农村团组织新格局。加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稳步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成立三亚市青少年读书促进会,开展了优惠售书、建设新世纪书屋等活动。推进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至2005年共建立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4个,省级青年文明号54个,市级青年文明号50个,覆盖三亚市21个行业系统。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服务和农村扶贫,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万多人次。
  2006—2010年,三亚团市委深入实施“千村百校”团建基础工程和基层团组织建设“强活力工程”,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巩固村镇、学校、机关的团建工作,在三亚市非公企业中新建了60家团组织。深入推进团的作风建设,在三亚市23个直属团组织、694个团(总)支部中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多次,参与志愿者达2万多人次。
  (三)青年就业创业
  自2007年起,团市委组织宣传部为青年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三亚团市委在三亚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青工技术培训、技能大赛、青年岗位能手评比、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比活动。至2010年,先后组织各类就业创业培训30多次,培训青年3000多人次,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6家,并与农村信用联社等多家银行合作,为青年群体提供小额贷款352万元。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3年后,团市委结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根据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动员少年儿童开展以学习自护知识、培养自护能力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在深入宣传“两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海南省(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少年儿童安全问题,通过演讲、征文、知识竞赛、法制讲座等形式,开展了“三亚市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知识巡回报告会”,至2010年,共举办9场报告会,参加人数6000多人;做好基层工商所、司法所、少年法庭等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工作;开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举办禁毒宣传图片展、万名青少年远离毒品签名活动、预防艾滋病图片展及签名活动。其间,2004—2008年,开展“明德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活动,共资助贫困学生703人次,其中小学360人次,初中156人次,高中187人次,共发放明德奖学金202450元。2005年,三亚市少工委获“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优秀组织奖。
  (五)青年志愿者活动
  1991年,团市委启动“同辉工程”,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截至2010年, “同辉工程”共开展志愿活动1440次,参加的青年志愿者多达8.64万人次,共慰问孤寡老人7.2万人次,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86万元。同年,实施“一助一”
  长期服务计划,至2010年,团市委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深入农村困难群众家庭162次,送去日常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共计13万元。
  1994年2月,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通知》,至2010年,三亚市共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118家、省级青年文明号48家、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3家。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团市委在三亚市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向广大农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文明生活,至2010年,共为农民送图书2万多册,送戏下乡近30多场,电影下乡100多场;举办科技培训班50多期,近万名农民参加了科技培训。
  2000—2010年,组织青年志愿者为第1~6届海南岛欢乐节,第53、第54、第55、第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首届中国青年欢乐节等节日及大型赛事服务。“非典”期间,广大青年志愿者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突击队,他们深入机场、公路道口等为往来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健康卡,为抗击“非典”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六)助学活动
  2006年7月起,三亚市开始实施“向贫困宣战助学活动”。按照“党政所望、社会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所能”的工作原则,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至2010年共筹集资金1666万元,资助学生2939人次。
  四、少先队工作
  1995年,三亚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47639名;成立少先队组织(含中队和大队)164个,少先队辅导员1724名,校外辅导员222名。同年6月5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委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届工作委员会。1991—1995年,团市委负责管理少先队工作。
  2001年12月14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会议厅召开,参会代表81人。会议主要内容有2项,一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是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届工作委员会。2004年,团市委、少工委制定并印发《共青团三亚市委三亚市少工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切实加强三亚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市委党校召开,参会代表106人。会议主要内容有2项,一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是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三届工作委员会。
  2010年,团市委、少工委制定《关于加强全市少先队队室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提高三亚市小学校少先队队室规范化建设水平。同年,三亚市少先队员65755名;成立少
  先队大队140个,中队1656个,共有辅导员1806员,其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40名,中队辅导员1656名,校外辅导员10名。
  1995—2010年,少工委负责管理少先队工作。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儿童部、权益部、组织联络部。1992年1月,组织联络部改为宣教部,其他部室不变。下辖区妇联2个、乡镇妇联13个、街道妇联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妇代小组共123个。1997年11月,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宣教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组织联络部。1999年,市政府成立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妇联)。
  2001年10月,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宣传部(挂城乡工作部牌子)、权益与儿童工作部。非领导职数按国家公务员有关规定核定。实现了镇妇联主席100%进党委班子,建立村级妇代会127个。2002年12月,经市编委批准,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妇联内设的权益与儿童工作部合署,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员。2003年3月,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管理。2009年5月,三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更名为三亚市妇联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中心。2010年4月,市编委批准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领导职数为正科级。市妇联下辖区妇工委2个,镇妇联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妇代小组共84个。至2010年底,其他情况未变。
  1994年3月,市妇联获得由全国妇联、国家科委、林业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民委、商业部、广播影视部、中国科协、中国农业银行、国家计生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先进协调组织奖”。1998年3月,市妇联被全国妇联评为“1997年全国先进协调单位”。1999年11月,市妇联被授予“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0年6月,三亚市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市”,被海南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评为“儿童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5月,市妇联被全国妇联、全国体育总局授予“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全国首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年7月,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三亚市邮政局女子健身队“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市妇联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11月,市妇联荣获“1999—2003年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地、州、区)”荣誉称号。2006年2月,市妇联被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集
  体”荣誉称号。2007年6月,市妇联获“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市妇联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市妇联被评为“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先进集体”。2010年,市妇联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二、代表大会
  1990年3月8—9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30人、特邀代表2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符桂花代表市妇联所作的《弘扬“四自”精神,争当“四自”新人,为开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而奋斗》(“四自”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1人、常委7人、主任1人(符桂花)、副主任2人(吕玉梅、黃其春)。
  1993年11月28—30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38人、特邀代表9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3人、常委9人、主席1人(符桂花)、副主席3人(黄春梅、吕玉梅、黄其春)。
  1998年11月19—20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58人、特邀代表9人、列席代表9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11人、主席1人(刘丽玲)、副主席2人(符玉香、李海凤)。
  2003年9月18—19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8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15人。会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35人、常委9人、主席1人(刘丽玲)、副主席2人(符玉香、杜丽银)。
  2008年9月24—25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8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20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37人、常委9人、主席1人(张蔚兰)、副主席2人(莫壮丽、董丽华)。
  三、主要工作
  (一)开展三大主体活动
  1991—1998年,共举办扫盲班123期,基本扫除妇女青壮年文盲。在城镇,以“巾帼建功”活动为载体,以“创业、成才、奉献”为主题,开展“春风送岗位”技能培训。1998—2010年,三亚市创建全国、省、市级“巾帼文明岗”145个,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巾帼文明岗”有27个;先后有周往珍、邢玉英等50多名妇女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市人民医院妇委会、市教育局妇委会、市天涯水泥厂女职工委员会、市妇幼保健院、市妇联等10多个单位荣获全国、海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1991—2010年,在农村,以“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为
  载体,对农村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活动和科技培训,以“科技活动月”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和扶贫力度。
  1991—1995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323期,发放教材4.8万册,受训妇女超过4万人次,其中有3838名妇女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证书,有347名农村妇女获乡镇级以上“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其中受全国表彰的有6人、先进集体1个;受省妇联表彰的24人次、先进集体17个。
  1996—2000年,市妇联主动带头加强实体经济建设,以入股联营方式加入杧果种植,以挂靠、投股的方式创办2所妇联示范幼儿园。依托“科技活动月”活动,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757期,发放教材2.8万册,受训妇女近6.8万人次。开展巾帼扶贫帮困活动,建立妇字号生产基地3个,扶贫结对子近1600户,帮助超1.5万名贫困妇女脱贫。举办或协助人劳部门、市总工会开展下岗女工就业和转岗培训班188期,8300人次受训,1000多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创建社区服务实体5个。动员三亚市妇女群众参与十万亩椰林工程,共收到捐椰苗985株,捐款2万元。
  2001—2005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120期,受训妇女近4.3万人次。建成三八绿色工程基地69个,基地面积达434.67公顷。组织妇女参与蓝色农业、绿色农业生产竞赛,深入田间调研女农民生产问题,挖掘种养女能手,建有农村妇女学校93间。实施“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帮助近5000名下岗女工接受就业和转岗培训,协调安排了下岗、待业、农民工再就业1125人次。
  2006—2010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约110期,受训妇女近2.8万人次。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香港回归扶贫等项目资金500多万元的使用,扶持建立2个“全国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巾帼示范基地8个,妇女经济合作组织10个,妇女协会14个,帮扶支持1400多名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巾帼经济示范户,带动辐射2万多名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创建了妇女创业培训实践基地5个,以“春风送岗位”活动、家政服务中心和基地为依托,共举办技能培训班112期,约7500人受训, 3000多人被推荐上岗。举办“创办你的企业”培训(2005年开始),共4期600人次受到系统的创业培训。抓好农村妇女小额贴息信贷保障妇女创业工作(2010年开始),共组织发动农村妇女申请到小额贷款1324万元,共有501户农村妇女受益。
  市妇联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以构建和谐三亚为主题,组织三亚市各级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 “三八”国际妇女节庆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读书的女人最时尚、读书的家庭最和谐”活动,举办家庭才艺大赛、文明礼仪讲座,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文明楼栋、巾帼文明卫生户和孝顺儿女。1991—2010年,先后有张文昭、崔惠明夫妇被评为“全国十佳金婚银婚佳侣”;吕春容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徐福秀、周志民、林桂和、袁海青、许莉川、林金梅、黄绍英、陈桂英、张兴贵、龙美兰、吉金花、丁广强、谢先凤、李诗华、王琼曼、梁瑛、冯伯荣、孙道英、潘孝益、关忠灿等家庭被评为全国、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韦迪兴、王启正家庭被评为
  “全国绿色家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警官公寓被评为“全国文明楼栋”;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获称“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和“全国生态文化村”,三亚市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
  (二)培养妇女干部
  1991—2010年,市妇联积极配合市委、市委组织部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习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使一大批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2年,积极争取市委支持,确定了机关企事业科教文卫等单位妇委会正副主任任职期间可享受本单位所属部门正副职待遇,推动解决了乡镇妇联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政治、生活待遇问题。据统计:至1994年三亚市共有女干部2050人,占三亚市干部总数的20.7%,其中厅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4.9%,处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7.1%,科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8.6%。三亚市13个乡镇已配备女领导干部的有9个,占69.2%。1995年4月,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三亚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规划(1995—1998年)》,并以“市组字1995年31号文”发至各单位执行。1991—1995年,共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培训班21期共2402人次,选派20人次参加全国、省妇联业务培训,组织妇女赴港澳和东南亚学习考察共1103人次。
  1996—2000年,举办5期妇女干部培训班,选派了4批学员外出学习,约1300人受训。至2000年4月,三亚市有妇女干部2598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女干部173人,占三亚市科级以上干部的11.6%;三亚市女处级干部22人,占三亚市同级干部的7.1%。三亚市13个乡镇配有女领导干部19人,实现了三亚市各乡镇配备1名以上女领导干部的规划目标。
  2001年,以市政府妇儿工委名义制定了《三亚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三亚市妇女参政议政目标作了长远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实施。明确市直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审批备案权限。2001—2005年,三亚市各级妇联组织举办理论、电脑技能和岗位培训班300多期,组织了8批学员外出学习。
  至2010年底,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套领导班子配备了5名女干部,有11名女干部担任处级单位主要领导;三亚市6个镇级党政班子中配备了7名女干部;三亚市135个行政村中,女性进“两委”的比例达95%。2006—2010年,根据河东、河西区设置情况分别成立了两区妇女工作委员会,建立村级妇代会135个。
  (三)服务妇女儿童
  三亚市妇联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以法制宣传为先导,每年在“三八”国际妇女节、 “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期间举办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社区”“学法用法在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学法、懂法、用法。充分利用妇女维权热线、基层妇女之家等平台,采取入户调处、志愿者律师指导、邀请心理咨询师咨询与疏导等多种形式及时排查化解涉及妇女权益的各类问题及矛盾纠纷。积极协调,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大力实施妇女
  儿童实事项目,促进妇女儿童平等共享民生幸福,利用春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敬老月等节假日携手爱心单位广泛开展关爱妇女儿童特别是贫困、特殊妇女儿童活动。积极引导妇女创业就业。2003年5月,三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主要开展妇女家政技能、创业培训和家政服务中介,至2010年该中心已拥有(租赁)培训办公场所4层共450平方米。
  1991—1995年,市妇联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347起。建立和完善接待、处理、催办、反馈、综合分析、分级处理等制度;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举办维权培训班30期,近4000人次受训。
  1996—2000年,市妇联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600起。做好三亚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男女不平等情况调查。成立了三亚市妇女权益保障委员会和家庭教育研究会,推动乡镇结婚登记补办工作。关注社会热点案件,主动参与妇女维权案件协查。举办维权培训班70多期,近8000人受训。
  2001—2005年,三亚市妇联系统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2424起。开设妇女权益法律咨询专线“12338”。深入调研家庭暴力侵害妇女儿童情况,为司法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举办维权培训班525期,受训妇女达4.83万人,印发宣传资料9.6万份。
  2006—2010年,三亚市妇联系统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1711起,处理率98%。推进“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项目落实。做好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共12084名妇女群众参加检查。积极争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项目和悦榕集团扶贫助学支持,建设海罗东州春蕾小学和育才镇三亚悦榕春蕾班,举办维权培训班近40期,受训妇女近2万人。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无内设机构。有团体会员7个,即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和摄影等工作者协会。
  1995年,市文联升为正处级建制。1999年,市文联实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体制。2006年,市文联内设办公室。
  2010年,市文联团体会员增至19个,即市作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市诗词楹联协会、市影视曲艺家协会、市新闻摄影协会、市人像摄影家协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市收藏家联合会、三亚比干文化研究会、市动漫协会、市中国武术文化艺术研究会和三亚画院,共有会员85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8人(其中作协3人、美术家协会3人、书法家协会5人、摄影家协会17人、舞蹈家协会1人、民
  间文艺家协会1人、诗词楹联协会8人)、省级会员135人(其中作协22人、美术家协会19人、书法家协会16人、摄影家协会32人、舞蹈家协会6人、音乐家协会16人、民间文艺家协会2人、诗词楹联协会21人、戏剧家协会1人)。
  二、历次文代会
  1993年12月1日,召开第二次文代会,出席代表118人。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文联委员会委员52人,蔡明康再次当选为主席,孙凯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大会将原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和摄影等6个工作者协会更名为“家”协会,即市戏剧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同时组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并推选产生市作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8家协会的领导机构。
  1997年8月8日,召开第三次文代会,出席代表共136人。大会通过新修订的文联章程及有关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文联委员会,委员68人,邢福泽当选为主席,林志龙当选为副主席。文联所属市作协、市美协、市书协、市音协、市舞协、市摄协、市剧协和市民协等8个协会同时进行了换届选举。
  2004年,先后召开市作协、市美协、市书协、市音协、市舞协、市摄协、市民协、市剧协、市诗联等九大协会的9个换届会议,分别选出9个协会的领导。2005年5月17日,召开第四次文代会,出席代表共171人。大会通过文联《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修改草案)和有关决议,选举产生第四届文联委员会,委员76人,吴国华当选为主席,罗灯光当选为副主席。
  三、创作活动
  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进行各种学习和讨论,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召开各类研讨会和座谈会,举办文学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乡村、部队、农场、学校采风创作,开展文化下乡演出活动等,繁荣三亚文艺创作。1991—2010年,市文联系统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出版的个人文学专著62部,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文学作品52篇(首);入选入展省级以上美展的绘画作品350多幅,获奖50多幅;入选入展省级以上书法展的书法作品200多幅,获奖27件;获省级以上摄影创作奖项130多个、音乐创作表演奖项28个、舞蹈创作表演奖项29个。
  第五节 科学界团体
  一、二亚市科学技术协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内设办公室、科普部、科技咨询科3个科室。2001年,市科协内设办公室、科普与学会部2个科室,撤销区镇科普协会。2006年,三亚各区镇成立科普协会。2009年,内设办公室、科普与学会部等科室。
  1991年,三亚市有科技示范户20个。2010年,三亚市有先进科普单位有3个(其中海棠湾镇获得全国科普示范镇,港门村社区、丹州社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1995年,三亚市科协被海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三亚市科协获“海南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三亚市科协获“海南省科协二大以来1994—2001年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兰花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评为“200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2008年,三亚市科协获得全国妇联“双学双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
  1.农村技术培训和推广
  1991年,成立市园林学会等,基层学会由原来9个增至15个,会员增至742人。1993年,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计划,对三亚市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编印《水稻栽培技术》 《早瓜菜栽培技术》《畜牧家禽饲养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村经营管理》等10种教材。1991—1995年,市科协新成立6个学会,建2个科普文明镇、3个科普文明村、5个专业技术研究会、20个科技示范户,并编印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1997年6月,市科协与三亚利民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藤桥筹建科普示范基地;11月,市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前到三亚考察并作报告。1998年,在海棠湾镇水稻科普示范基地培育出水稻杂优种子“博优64”。2000年,在藤桥镇科普基地进行优良种子培育,培育出杂优水稻良种“Ⅱ优501”“博优961”“博优964”,从江苏引进早造杂优水稻“培九65002”新品种。1996—2000年,市科协新建科普示范基地1个,面积为3.33公顷,培育出6个新品种,引进561个新品种。
  2001年,在海棠湾镇科普基地培育出杂优水稻良种“IⅡ优501”“博优964”面积达26.67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达3750千克,种子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同年,在崖城镇明善新村建设粉蕉科普示范基地23.33公顷。2005年,市科协与兰花公司联合成立兰花科普示范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兰花栽培技术》书籍,印刷5万多本,对兰花种植户进行培训。2001—2005年,市科协新建科普示范基地1个,面积为3.3公顷,培育出2个新品种,引进450个新品种。
  2006年,市科协举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适用技术骨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杧果栽培技术等。2010年,市科协开展“四送一训”(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新成果以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普惠农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到240个自然村举办农业实用培训班240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5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6万册、科普光盘1万套,农村科普宣传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6—2010年,市科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5次,举办农业实用培训班246期,参加培训人数近3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万多册。
  1991—2010年,市科协每年都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发放科技书籍20多万册。
  2.科普宣传工作
  2003年,开展以“崇高科学,关爱家庭”为主题的系列图片展览警示教育活动。同年,市科协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联合举办“四进”社区(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法律进社区、卫生进社区)活动;举办以“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为主题的科普讲座4场,参加人数3000多人。
  2004年,先后建成河东区港门村、河西区儋州村、河西区金鸡岭等一批标准科普宣传栏。同年开始举办“全国科普日”大型科普活动,至2010年已经连续举办7年。
  2005年,以机关、学校或企业等单位为对象举办三亚市首届“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共有2000多人次参与,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5届。
  2007年,把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员建设工作纳入科协工作计划,河西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
  2008年,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2009年,市科协在三亚门户网和三亚晨报等媒体开展科普知识竞答活动,吸引北京、上海、山西等地5000多人参与。
  1995年,市科协牵头举办三亚市首届“科技周”活动,推进城区科普宣传工作,至2010年底,共举办15届“科技周”活动。
  3.青少年科技活动
  自1991年起,先后组织开展青少年夏令营、青少年环保征文、中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行、青少年科学体验、科普知识讲座等青少年科普活动。1994年,成立三亚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至2010年底,有近5000名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1991年后,市科协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省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原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和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机器人大赛、智力七巧板等赛事。2001年,举办首届市“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两年一届,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五届。
  至2010年,三亚市青少年参加全国科技竞赛活动,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
  三等奖26个。
  4.学会学术工作
  1997年,市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到三亚考察,并为市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做农业科技专题讲座。同年,“全国第四届化石藻类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南极考察队负责人秦大河出席研讨会。
  2004年11月,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在三亚设立“最佳人居环境”“农业与种业发展”“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5个分会。2005年10月,植物分子育种国际研讨会在三亚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为三亚市水稻育种工作提出许多建议。
  2007年10月,全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会在三亚举办,与会代表交流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经验。同年12月,与来访的波兰科技考察团就相关项目合作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与交流。2008年,市科协邀请美国休斯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和细胞肿瘤学会癌症遗传学教授给市医学系统作报告。2009年,由东北大学、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主办,市科协协办的第三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学术论坛会在三亚市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80位岩石力学专家、教授参加论坛会。
  1991年后,市科协支持市营养学会、水产与海洋、数学研究等民间社团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至2010年,共有35个国内外科技考察团来访交流,如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南极考察队负责人秦大河等专家和学者,波兰科技考察团,美国休斯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和细胞肿瘤学会癌症遗传学教授等。
  三亚市学生全国科技竞赛活动获奖情况表
  二、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7年9月21日,根据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成立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市社科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无内设机构,设正、副主席各1人。社科联刚成立初期,就着手开展工作。至2010年,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第六节 总商会(工商联)
  一、机构
  1994年1月,经中共三亚市委同意,正式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经济联络部。共有会员161人,其中非公有制会员143人,占会员总数的88.8%。2000年6月,三亚市委决定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党组。2004年10月,市直机关工委批复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机关党支部,有党员3人。2006年4月,市总商会(工商联)党支部归入新成立的统战部党总支。2007年1月,三亚市总商会(工商
  2001年 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1 —
  2004年 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4 —
   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 — — — 市一中的《濒临动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获优秀论文奖及动手实践成果奖
  2005年 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2 —
  2006年 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 — — —
  2007年 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2 —
  2008年 全国“机器人”竞赛 — — 1 —
  2009年 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1 6 —
  合计 4 3 26 —
  联)更名为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2008年3月,三亚市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称谓改为主席、副主席。至2010年底,市工商联(总商会)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经济联络科。拥有备案会员462个,其中企业会员278个,团体会员6个,在册登记永久会员(原工商业者)141人,其他会员37个。2010年5月,中共三亚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在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挂牌成立。
  二、代表大会
  1994年1月29日,市总商会(工商联)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2人。选举产生市总商会(工商联)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名誉会长苏庆兴,会长童石军,副会长王后平、冷万山、梁鸿辉、黄向农,秘书长卓仁平,常务理事13人。
  1997年6月25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0人。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名誉会长童石军,会长葛茂增,副会长王后平、王琼胜、孙令昭、孙瑷琳、李纪平、许信瑚、苏亚成、卓仁平、梁鸿辉,秘书长卓仁平(兼),常务理事19人。
  2000年3月24日,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5人。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会长张辉,副会长文整、葛茂增、王后平、孙令昭、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洪肇铭、陶列平等,秘书长文整(兼),常务理事19人。
  2001年12月28日,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7人。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顾问池增卿,会长郭海冬,副会长文整、王后平、孙令昭、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鸿肇铭、陶列平、范志光、谢进美、周敬民、俞峰、刘炳瑞、吴伟等,秘书长文整(兼),常务理事25人。
  2004年12月7日,郭海冬卸任会长,由兰恒继任会长。
  2005年8月19日,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四届理事会进行届中调整,卸任副会长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刘炳瑞、吴伟等;增补副会长8人卢昌芬、林永坚、林少白、郑洪、张士忠、张波、高弘毅、李景海。
  2007年9月21日,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会长兰恒;常务副会长文整,同时为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总商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卢昌芬、孙冬、张波、张士忠、张海林、陈宪清、林少白、林永坚、林明伟、周敬民、郑洪、周晓慧(女)、俞峰、高弘毅;专职秘书长黄明崇;常务理事32人。
  三、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
  自1994年恢复建制后,市工商联履行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工作职能,参与三亚市社会重要事务的政治协商,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中心工作和时局焦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递交提案议案。其中,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被采纳督办产生社会效应的有《关于三亚市商品街交通混乱治理管理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强市区街道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关于规范木材加工业管理杜绝偷盗滥伐木材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议》《发挥非公经济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关于设立三亚生态保护举报奖励基金的建议》《关于营造城市良好投资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设立三亚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扶持发展基金的建议》《关于加快三亚房地产发展的建议》《关于发展我市海洋捕捞业的建议》《关于设立两河摸捞禁牌保护白鹭生态环境的建议》等。同时,积极敦促并配合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总商会(工商联)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三亚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四、交往活动
  1994—2010年,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广交朋友,先后同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洛阳市、周口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阿拉善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江西省南昌市、抚州市、九江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安徽省铜陵市、马鞍山市,北京市昌平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滦县、吉利市、唐山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上海市浦东区、南汇区,重庆市渝中区,辽宁省盘锦市、辽阳市,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山东省德州市、青岛市、青岛经济开发区以及香港华人商会、新界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等41个市、地区缔结为友好商会,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与合作。
  2004年9月24日,在三亚银泰度假酒店,由市总商会(工商联)牵头,市企业家协会、市房地产协会、市旅游饭店协会共同举办“三亚市企业家中秋茶话会”。三亚市党政领导及三亚市知名企业人士,工商、财政、税务、公安等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60多人出席茶话会。
  2005年4月25日,由市总商会(工商联)、市企业家协会推动筹办的“三亚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暨首届十佳女企业家、第三届功勋、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在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政协主席苏庆兴,市委副书记杨时云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2005年10月19日,市总商会(工商联)党组书记文整陪同市长陆志远在珠江花园酒店接见美国纽约制衣业总商会客人林建中先生一行10人,与美国商会界建立了友好联系。
  2008—2010年,市工商联(总商会)会员企业投身光彩事业、公益事业,总计赈灾捐款8000万元,其中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捐款3600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赈灾捐款1500万元,海南抗洪涝灾害赈灾捐款2100万元,其他捐款800万元。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三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简称“侨代会”)于1990年3月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侨联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常务委员9人,主席陈玉铭,副主席范高炳、雷德万、王录平、黄友艳(女),秘书长雷德万(兼职),配备2名专职干部,陈玉铭任第四、五届全国侨联委员。
  2002年11月,第二次侨代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侨联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主席周敬民(兼职),副主席王家尧(专职)、雷德万(兼职),秘书长王家尧(兼)。配备2名专职干部。周敬民任第八届全国侨联委员。
  1991年至2003年4月,市侨联同市外事侨务办联合办公。2003年5月,根据中国侨联章程关于“各级侨联具有法人资格”的规定,市侨联开始独立办公。至2010年底,三亚市(含农垦系统)共有归侨2000多人,侨眷1.8万多人,留学归国人员77人。
  2006年10月,三亚华侨医院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
  1991年起,市侨联先后同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美中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俄罗斯阿穆尔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法国华侨华人会、加拿大安省海南同乡会、新加坡海南会馆、泰国九属会馆、泰国海南商会、马来西亚海南会馆、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等建立长期联系,至2010年,与之建立长期联系的华侨华人社团达16个,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国内外各地侨界来访45批次。
  2001—2005年,市侨联在“四五普法”中,先后同市普法办联合开展5次大规模的侨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侨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界定华侨外籍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的通知》三大侨务法规。2006年,市侨联先后在归侨侨眷人数较多的某工厂和海棠湾镇建立基层侨联组织,进行骨干培训2次,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基层单位了解侨情,对三亚市120多家侨属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搞好经营,提供服务;加强与三亚华侨医院的协调联系,促进其提高侨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2003年,市侨联建立信访工作机制,至2010年底,共收到并组织协调处理信访案件83宗,其中60宗得到妥善处理。
  第八节 台湾同胞联谊会
  一、机构
  1989年5月,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筹备组成立。1992年7月24日,三亚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召开,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正式成立。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由三亚市各界台湾籍同胞组成的群众团体,正处级别,未设内部科室,有专职会长1人、干事1人,其他领导人均由有关人员兼任,其日常后勤事务由三亚市委统战部负责管理。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89年5月,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筹备组成立,组长江子济。
  1992年7月24日,三亚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在市委招待所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1人,大会选举出三亚市台联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子济、陈春兰(女)、张权跃、杨仁德、庄琼菊(女)、林海燕(女)、林文生,会长陈春兰(专职),副会长杨仁德(专职)、张权跃,名誉会长江子济,秘书长杨仁德。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正式成立。届中,林海燕赴台定居,增补何福山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98年9月23日,召开三亚市第二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34人。大会选举出三亚市台联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陈春兰(女)、张权跃、杨仁德、庄琼菊(女)、林文生、何福山、吴琼宝,会长陈春兰(专职),副会长张权跃。
  2004年12月23日,召开三亚市第三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52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三亚市台联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陈春兰(女)、张权跃、刘琼龙、杨琼美(女)、李栋,会长陈春兰(女,专职),副会长张权跃。
  2010年6月18日,召开三亚市第四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63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三亚市台联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张权跃、杨琼美、李栋、李兆玲、刘琼龙、江成林、陈文雄,会长张权跃(兼职),副会长杨琼美(专职)、李栋(兼职),秘书长李兆玲(专职)。
  三、主要工作
  自1992年起,市台联积极协调下岗、待业台胞进行技能培训,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至2010年有26名台胞在市台联的帮助下得以就业。
  2000—2001年,市台联共帮助17名台胞学生申请到全国台联下发的台胞教育基金补助共6800元;组织发动台籍小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2000年,刘佳佳的参赛作品荣获三等奖。2001年,陈毅玲的《妈妈笑了》荣获二等奖。
  2000—2006年,市台联先后4次协助全国台联在三亚期间的调研工作,将市台联调研情况向全国台联、省台联做了汇报,并多次接待到三亚考察的台胞。2003年4月21日,以台湾远东企业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吴大中为团长,南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元汇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一为副团长的上海台商考察团一行15人到三亚考察,市台联向考察团介绍三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改革取得的成就,考察团对三亚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2004年起,市台联每年7月配合省台联开展以“龙脉相传、青春中华”为主题的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活动,至2010年共接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台胞青年320多人次。
  2005—2010年,市台联多次组织台胞捐款捐物。2005年,海南省遭受“达维”台风袭击,市台联积极发动台胞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深入了解台胞家庭受损情况,帮助受灾家庭恢复生产生活。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市台联发动三亚台胞开展向受灾同胞捐助活动。据统计,1992—2010年,市台联共组织台胞向灾区捐款捐物十多次,折合人民币5.6万元。
  第九节 残疾人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3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为副处级单位。1994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劳动服务部成立,隶属市残联,为副科级事业单位。1995年8月,成立三亚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市政府1名副市长兼任主任。2001年10月,市残联增设综合科。2004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升格为正处级单位,独立为市管人民团体单位。2010年,三亚市组建肢残人协会、盲人协会、聋哑人协会、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亲友协会5个专门协会,在两区六镇成立8个镇级残疾人联合会,并相应成立社区(村委会)残疾人协会,招聘残联专干8人、残协专干138人。
  2005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立。中共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支部原隶属
  三亚市民政局党委,从2004年11月起隶属市直机关工委,至2010年有党员26人。
  1993年,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分别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及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二、代表大会
  1989年8月至2008年5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召开五届代表大会,梁居永、陈兼、邢福楠、李双林先后任理事长,其中李双林连任第四、五届理事长。
  三、主要工作
  1991—1995年,为1100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410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280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第二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3枚银牌、2枚铜牌,在省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0枚金牌、9枚银牌、7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8人。将687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988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568册,接待残疾人上访132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51件,调解残疾人案件9宗。
  1996—2000年,为1582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553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403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9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10人。将878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1559人。安排残疾人就业276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68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58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769册,接待残疾人上访245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87件,调解残疾人案件13宗。
  2001—2005年,为1839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867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521件。三亚市残疾人
  1989—2010年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一览表
  表12-3-3单位:人
  运动员在第三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2枚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17人。将1259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1957人,供养救济重残人967人。安排残疾人就业322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85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76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988册,接待残疾人上访297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103件,调解残疾人案件19宗。
  2006—2010年,为2957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1232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758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获得5枚金牌、2枚铜牌,在第四、五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在省第四、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26枚金牌、17枚银牌、17枚铜牌,在省第一、二届特奥会上获得20枚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市优秀残疾运动员徐新泉还在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夺得1枚标枪金牌。扶助贫困残疾人中小学生15人、大学生9人。建成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对16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将1638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2786人,供养救济重残人1694名。安排残疾人就业472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113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109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278册,2009年6月起开展二代残疾人证核发工作,至2010年完成核发证件6342册。接待残疾人上访361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179件,调解残疾人案件25宗。申办无障碍城市,建成导盲道93.6千米,缘石坡道口320多个,公共场所大部分实现无障碍。
  第十节 其他社团组织
  一、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994年3月,三亚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关工委”)。1996年7月,设立市关工委办公室,归口老干部局管理。2008年,市关工委办公室列入行政机构编制管理序列。市关工委自成立之日起,坚持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离休干部王启正1993年离休后,说服家人自筹资金60万元,拆毁私宅251平方米,建成启园艺术馆青少年教育基地,无偿为培育青少年提供服务,2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2000年,三亚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至2010年,三亚市关工委机构发展到295个,关工委成员2289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3150人。
  二、三亚市红十字会
  1991年10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三亚市红十字会,地址设在市卫生局,配有1名专职干部主持日常工作。同年12月10日,举行三亚市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50名代表参加。大会选举23人为首届理事,高国才副市长当选三亚市首届红十字会会长。2004年4月14日,召开三亚市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常务副会长由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副会长6人,分别由市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三亚晨报、市红十字会、三亚南山寺领导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2人,其中1人为秘书长,设常务理事5人,理事10人。有基层组织5个,会员1000多人。2005年7月4日,召开第二次三亚市会员代表大会,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迅、市长陆志远被聘请为三亚市第二届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来自市检察院、大中专院校学生、市民等40人自愿加入红十字志愿工作者队伍。2006年,市红十字会有基层组织2个,共有会员500人。至2010年,市红十字会共有基层组织13个、会员3000多人。市红十字会长期组织开展无偿献血、学雷锋做好事等社会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4—2010年,共组织无偿献血6.1万多人次,采血总量2055.18万毫升,募集善款925.2万元。
  三、三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1991—2007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市老促会”)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正科级单位,无固定人员,所需人手由民政局内人员调配。2007年后,市老促会办公室从民政局过渡至市农业局(挂靠)。2010年,市老促会脱离市农业局独立办公,设会长1人,副会长1人。
  2006年,三亚市有老区镇4个、老区村委会36个,共172个自然村。2009年,市政府拨出专款近300万元重修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和完善梅山革命史馆,扩增这两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和展览内容,使之成为初具规模的红色教育基地。2010年,完善梅山革命史馆配套设施。市纪委在梅山革命史馆内增设“廉政教育基地”,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市老促会争取市政府拨专款近200万元专门修建双百英雄展厅和多功能厅,并增加20多万元的设备经费,为“革命史馆”配套完善功能设备。
  2009年开始,市老促会调研工作重点放在注重民生上。5月19日至6月8日,分别对三亚市东、中、西片21个老区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烈军属民房改造情况、人畜饮水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将调研建议呈报市委、市政府批转市各有关部门研究办理。2010年4月21日,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600名老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授予三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突出贡献奖。
  四、三亚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三亚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前身是三亚市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7月成立,主管部门是三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协会的宗旨是“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职责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组织会员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教育、引导会员爱岗敬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奉献社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993年,组织三亚市13个个体劳动者协会分会对全体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参加考试人员13100人,合格12585人。三亚市个体私营业主协会和2个分会被评为三亚市个体工商户职业道德先进单位。
  1996年,积极举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法制学习培训班26期,参加学习人员1.8万人次。
  2004年,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指导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积极与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协商,为个体私营协会会员看病就医办理优惠手续,免费为个体私营会员发放优惠医疗证8000张。对一些从事种养、加工业而又缺乏启动或周转资金的个体私营业主,积极帮助他们进行小额贷款,帮助三亚市40多家个体私营业主获得贷款132万元。
  2005年,落实收费减免措施等途径,扶持就业再就业4546人,为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协调小额贷款202.5万元,为个体私营会员提供法律援助92人,发放医疗优惠卡2345张,慰问特困个协私营会员81人,发放慰问金3.1万元。开展“心贴心”走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动,走访企业250家、个体工商户530家,为46家省、市政府重点推荐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和创业扶持。同年,第18号强台风“达维”袭击陵水、三亚等地,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三亚市广大会员纷纷捐款抗灾,共捐5万元;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获得“2005年全国光彩之星”称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市个私协会和广大会员共捐款17.4万元。
  2010年,三亚市累计个体工商户有24969户,累计注册资本40735万元;私营企业有9853户,注册资本3068138万元。同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市个私协会向三亚市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发出捐款救灾倡议书,共有752户个体工商户、8家企业捐款,共捐12万多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