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86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
分类号: D638;D665
页数: 47
页码: 741-7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中国共产党 委员会

内容

第一节 代表大会
  一、市级党代表选举产生
  1993年,经省委批准,根据中央文件规定,结合三亚市实际情况,三亚市划分为乡镇党委、企事业单位党委、城市街道工委、市直机关党委以及农垦系统等39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5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35人。同年5月19日,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40人,占59.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20人,占8.5%;工农代表70人,占29.8%;解放军、武警部队代表5人,占2.1%。在代表中,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23人,占9.8%;妇女代表42人,占17.9%;少数民族代表88人,占37.4%;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表94人,占40%;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160人,占68.1%。
  1998年2月6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负责人会议,部署三亚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市委确定33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同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44人。同年4月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63人,占66.8%;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7人,占19.2%;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29人,占11.9%;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5人,占2.1%。在代表中,妇女代表29人,占11.9%;少数民族代表69人,占28.3%;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表161人,占66%;中学(含中专)83人,占34%;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184人,占75.4%。
  2003年2月12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负责人会议,部署三亚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三亚市16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同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53人。同年3月1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66人,占65.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0人,占15.8%;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37人,占14.6%;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10人,占4%;妇女代表34人,占13.4%;少数民族代表74人,占29.2%。大专以上学历的(含大专)代表210人,占83%;高中(中专)学历的39人,占15.4%;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4人,占1.6%;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201人,占79.4%。
  2006年11月23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会议,部署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三亚市17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2007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93人。同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50人,占5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6人,占16%;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81人,占28%;解放军、武警部队代表16人,占5%。在代表中,妇女代表46人,占15.7%;少数民族代表94人,占32.1%;农村(社区)代表6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代表222人,占75.8%;中专学历(高中)学历的71人,占24.2%;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4人,占1.4%,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213人,占72.7%。
  二、历次(届)代表大会
  1989年8月28—30日,中共三亚市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三亚召开。1991—2010年分别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代表由基层党委和市属各条战线党委的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3年5月20—21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35人,应到代表234人,实到代表216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5人组成,即王永春、卢家福、邢诒环、邢诒楠、吉祥开、朱朝政(黎族)、刘存盛、刘明哲(黎族)、江桂金、许忠南、许国源、苏鲁参、李伟山、杨应河、何隆钰、陈锐、陈人忠、陈万福、陈志荣(黎族)、陈卓文、陈治邦、陈鸿南、林安彬(回族)、周忠良(黎族)、郑佩琪(女)、钟文、徐彩凤、黄良生、符桂花(女,黎族)、蓝文新(壮族)、黎月鹏、黎如光、潘家君、薛宝山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1人,即钟文、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林安彬、潘家君、符桂花(女,黎族)、许忠南、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忠良(黎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蓝文新(壮族),委员:柯开安(黎族)、唐人新、林宏茂;在会秘书长陈人忠、副秘书长许忠南、蓝文新(壮族)、林国明;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0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人。大会批准钟文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抓住中心牢固根本兼硬两手把握关键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赞成报告对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五年来成就的回顾和总结。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1993年5月21日,中共三亚市二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0人,候补委员4人出席会议。全会选举了10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钟文、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潘家君、符桂花(女,黎族)、许忠南、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忠良(黎族)为市委常委。选举钟文为市委书记,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为市委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蓝文新(壮族)当选市纪委书记,柯开安(黎族)、唐人新当选市纪委副书记,詹尊海、唐法光(黎族)、唐新文、孙庆璋、黄怀俊、朱有家、陈运杰等7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8年4月7—9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44人,应到代表244人,实到代表242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2人组成,即王为璐、王富玉(回族)、吉祥开、江泽林、江桂金、许俊、孙治福、杨时云、苏庆兴(黎族)、李伟山、李振安、何隆钰、余根淼(畲族)、陈孙文、林安彬(回族)、林宏茂、林葆玉、周玉华、周庆民、周国雄、周往珍(女)、郑佩琪(女)、郑通卫、贾东军、黄友萱、黄绍英、符桂花(女,黎族)、符德安(黎族)、彭隆荣、蓝文新(壮族)、黎月鹏、黎如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4人,即王富玉、陈孙文、林安彬(回族)、许俊、王为璐、符桂花(女,黎族)、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庆民、黄友萱、林宏茂、贾东军、周玉华、李振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林宏茂,副主任:唐新文、李文川、委员:杨时云、杨逢春、陈运杰、周国雄;在会秘书长许俊、副秘书长周庆民、林宏茂;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1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大会批准王富玉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把生机勃勃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新城市带入21世纪》的报告。赞成报告对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十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1998年4月9日,中共三亚市三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出席会议。市纪委委员17人列席会议。王富玉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1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王富玉(回族)、陈孙文、许俊、王为璐、符桂花(女,黎族)、黄友萱、林宏茂、贾东军、周玉华、李振安、杨时云。选举王富玉(回族)为市委书记,陈孙文、许俊、王为璐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李振安当选市纪委书记,唐新文、江桂金当选市纪委副书记和朱有家、黄怀俊、陈运杰、邢福固等4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2003年3月18—20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53人,大会代表应到代表253人,实到代表253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2人组成,即丁广强、于迅、王忠江、王泰令、朱继宗、刘诚、江桂金、许焕中、孙治福、杨少文(回族)、杨时云、杨逢春、苏庆兴(黎族)、李铭、李诗华、吴海育、余根淼(畲族)、陈军、陈辞、陈冶邦、林捷、林宏茂、林志坚、林国明、林葆玉、周玉华、郑佩琪(女)、黄明荣(黎族)、黄魁林、黎月鹏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0人,即于迅、陈辞、周玉华、林宏茂、杨时云、林捷、王泰令、陈军、黄明荣(黎族)等;大会秘书长周玉华、副秘书长杨时云、杨逢春;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杨逢春、副主任:王永敏(黎族)、王忠江、委员:蒙明珠、邢福固;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1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大会批准于迅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而奋斗》的报告,赞同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实践的七条经验,同意报告对三亚市以后工作的全面部署。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3年3月20日,中共三亚市四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出席会议。于迅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0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于迅、陈辞、周玉华、杨时云、王泰令、林葆玉、陈军、黄明荣(黎族)、杨逢春等。选举于迅为市委书记陈辞,选举周玉华、杨时云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人选,周玉华当选为市纪委书记,江桂金、王忠江、许焕中当选为市纪委副书记和周玉华、江桂金、王忠江、许焕中、邢福固、颜业鹏、卢裕梅(女)、黄坚(黎族)等8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2007年1月16—18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93人,大会代表应到293人,实到291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7人组成,即马业仲、王忠江、王诚安(黎族)、王昱正、王泰令、方中里、刘诚、江泽林、严之尧、苏庆兴(黎族)、李铭、李开文(黎族)、杨逢春、吴迅、吴炬辉、何来再、张萍(女)、张羽飞、陆志远、陈跃、陈家忠、林志坚、林泽良(黎族)、林葆玉、周玉华、郑佩琪(女)、赵普选、徐国良、黄明荣(黎族)、符德安(黎族)、曾清泉、谢和军、颜业鹏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1人,即江泽林、陆志远、苏庆兴(黎族)、周玉华、谢和军、王泰令、林葆玉、严之尧、黄明荣(黎族)、杨逢春、赵普选;大会秘书长周玉华、副秘书长林葆玉、杨逢春、赵普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杨逢春、副主任:王永敏(黎族)、王忠江、委员:蒙明珠、颜业鹏;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48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人。大会批准江泽林代表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三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的基本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大会一致赞同报告提出的构建和谐三亚的奋斗目标。大会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江泽林、阮崇武、马业仲、王泰令、刘英(女)、严之尧、苏庆兴(黎族)、杨少文(回族)、杨逢春、吴迅、何来再、陆志远、林葆玉、岳进(满族)、周玉华、郑佩琪(女)、赵普选、容丽萍(女)、黄明荣(黎族)、谢和军、蒲慧芳(女,黎族)等21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1月18日,中共三亚市五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48人,候补委员9人出席会议。江泽林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1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江泽林、陆志远、黄明荣(黎族)、王泰令、严之尧、杨逢春、赵普选、刘诚、张萍(女)、徐国良等。选举江泽林为市委书记,陆志远、黄明荣(黎族)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人选,赵普选当选为市纪委书记,王忠江、颜业鹏、吴迅当选为市纪委副书记和赵普选、王忠江、颜业鹏、吴迅、邢福固、唐如妹(女)、王祉壮(黎族)等7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二节 全委会
  一届全委会 1991年1月27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中共海南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部署1991年工作。1992年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刘名启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八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1992年6月1日,中共三亚市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推选三亚市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和学习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王永春、吉亚球、许忠南、苏鲁参、李德辉、陈锐、陈人忠、林安彬、郑佩琪、钟文、徐彩凤、符桂花、蓝文新、洪寿祥、麦正华、苏云、周往珍等17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刘名启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把三亚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推向新台阶》的报告。
  二届全委会 1993年5月21日,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钟文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1994年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扎扎实实把三亚市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报告。1994年12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报告,确立“八年初步建成旅游城”的战略发展目标。1996年1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认清形势,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世纪》的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年12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统一认识,发挥优势,努力把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推向新台阶》的报告。1997年5月23日,中共三亚市二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三亚市出席海南省党代表会议代表选举办法》,选举麦正华、苏云、周往珍为三亚市出席海南省党的代表会议代表。1997年12月19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前于1998年3月在三亚市召开。会议推选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1997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代表会议召开。大会采取直接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杜青林、姚文绪、洪寿祥、陈孙文、林安彬、王为璐、陈人忠、符桂花、蓝文新、刘明哲、林宏茂、郑佩琪、麦正华、周往珍等14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三届全委会 1998年4月4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于4月7日召开。1998年4月7日,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以王富玉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1999年1月2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中共三亚市委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1999年12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中共三亚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2000年2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满怀信心,狠抓落实,推进发展,加快旅游度假、生态示范城市的建设步伐》的报告。2000年8月3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议。2000年12月5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意见。2001年11月1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见》。2002年2月11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03年3月在三亚市召开。2002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应到代表207人,实到代表191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王富玉、林安彬、王诚安、方中里、刘诚、许俊、杨少文、杨时云、吴文学、陈军、陈孙文、林捷、林宏茂、周玉华、周往珍、郑佩琪、符桂花、符德安等19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1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中共海南省委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3年1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2003年3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召开市第四次党代会的有关事项。
  四届全委会 2003年3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确立三亚市总的奋斗目标为至2015年三亚市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于迅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2003年12月24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于迅作的《中共三亚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2004年12月2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全委会表决通过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迅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开创三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报告。2005年12月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于迅所作的《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10月1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定于2007年1月在三亚市召开。2006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和圈选出23名三亚市推荐省出席中共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和24名三亚市出席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2007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举手表决通过了《四届市委工作报告(草案)》《市纪委工作报告(草案)》《市委组织部关于市管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报告(草案)》,举手表决通过了下届市委、市纪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
  五届全委会 2007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确立三亚市总的奋斗目标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六大调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精做美做特三亚,着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文化三亚、和谐三亚。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三亚建成“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林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2007年10月29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2008年7月25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中共三亚市委关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2009年3月30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决定全面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年4月14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江泽林所作的《在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三亚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方案》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三节 重要决策
  一、改革开放
  三亚市历届市委班子都把改革开放当作三亚发展的主题,作出许多重大决策。市委班子先后作出决定,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将土地推向市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筹集建设资金,以地生财,滚动发展;农村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体制与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商企业、计划、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行业也全面推行改革,改革推进了三亚经济发展。改革与开放同时进行,1993年5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各项改革步伐,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三亚投资。把成片开发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抓紧抓好。加快亚龙湾等重点开放区按规划要求进行各项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简化申办企业程序,放宽各项外引内联企业经营范围,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至1997年,三亚市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39家,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内资企业近2000家,实际投资40多亿元。1998年4月7日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报告中强调,把握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放开搞活,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要求全方位对外开放,开放市场、开放资源、开放口岸,把三亚建成中国对外贸易大进大出的南大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到重要旅游景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高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上,全面促成产业升级;抓好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运用;要大量引进各类技术、管理人才等。至2002年,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一批世界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落户三亚,一些重大的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在三亚举行。2003年3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和2007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分别提出,开创改革和对外开放新局面和创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三亚。至2010年,三亚市在树立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以体制创新促进开放,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升级和加大招商力度等方面都位居全省前列。
  二、城市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亚市委提出旅游业要加快实现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的转变,在整体上把三亚建成为海南“海岛旅游业”的龙头城市,建设成中国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建成国际热带滨海度假胜地。要实现这一目标,1991—2010年,市党委作出相关决策:构建三亚旅游圈,把三亚旅游与周边市县的南湾猴岛、毛公山和尖峰岭热带雨林、五指山、七仙岭、民俗文化村等景区纳入三亚大旅游圈的范围,共同发展;加强旅行社的建设和改革;推进旅游名牌产品的开发建设;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举办国际性的文体赛事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等。至2010年,三亚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全年接待过夜游客882.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9.64亿元,旅游业成为三亚影响力最大、拉动力最强、贡献力最高的支柱产业。
  三、党的建设
  1993年,印发三亚市委《关于贯彻实施党中央和省委近期反腐败斗争工作部署的意见》,结合“清房”“纠风”“社教”中发现的问题,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促进了党风的进一步好转。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组织设置进行了调整,积极发展新党员。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头脑,坚持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1998年4月召开中共三亚市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国际热带滨海旅游新城市的组织保证,对各级领导班子在思想、组织、作风上提出新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树立良好干部形象。2007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再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腐败。2010年,三亚市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国际旅游岛,三亚争当排头兵”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和责任感。1991—2010年,三亚市党委坚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组织、思想、作风上的可靠保证。党的建设以领导班子为重点,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对各级领导班子不断进行充实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加强干部管理,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分批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
  四、经济发展
  为促进三亚经济发展,历届市委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以钟文为书记的市委第二届班子提出,要发挥三亚的地域、资源和气候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积极发挥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型农业,注重发挥“热”的优势和“海”的优势;要加强工业发展,办好荔枝沟工业开发区;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1998—2002年,以王富玉为书记的市委第三届领导班子对经济发展作出决策,明确提出“旅游为先导,农业作基础,工业壮实例,贸易增活力,海洋添新力,科技强后劲”的目标。城市发展要提高美化、绿化、净化的环境水平,整治建设好3~5个花园街;美化3~5条旅游线路,市区花园式庭院要达到80%;届内要实现把主要街区建成霓虹灯闪烁的“不夜城”;大力开发“二湾”(亚龙湾、三亚湾)、治理“二河”(三亚东河、西河)、建设“二山”(鹿回头山、南山);兴建一批商业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在农业方面提出,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养业,开辟花卉种植基地和花卉交易市场。要建立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育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把琼台农业合作作为开放型农业大事来抓,要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大市。在工业方面提出,以不污染城市为条件,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办旅游工艺品工业,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高科技办工业,围绕贸易办工业等。
  2003—2006年,以于迅为书记的市委第四届领导班子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发展优势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业,巩固提高热带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等;积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要重点抓好“54321工程”,即建设、改造5座桥梁,改造4条路,综合治理3个湾,建设体育中心区、高等教育区和完善凤凰广场;重点抓好“美丽工程”,为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市委第四届领导班子还提出“生态立市”的战略要求,并制定保护三亚生态环境的多项措施。
  2007—2010年,以江泽林为书记的市委第五届领导班子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做精做美做特三亚,着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文化三亚、和谐三亚,要把三亚建成“三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农业方面,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庭院经济,做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公司+农民”的模式引导一村一品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向务工、经商等多元转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在工业方面,提出选择性发展新型工业,以发展热带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优势的新型工业,继续加快现有工业园建设,加快六道湾渔港及南山货运港建设,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在第三产业方面,提出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商贸业提档升级,使商贸服务业成为带动三亚经济增长的优势板块;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突出城市个性特色,做精做美三亚,积极推进“一桥”(红沙大桥)、“两站”(火车站、汽车站)、“四港”(航空港、客运港、货运港、渔港)、“六网”(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信网、污水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推进“三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科技馆)、“三院”(高等院校、科技研究院、医院)、“五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会展中心、演艺中心、游客到访中心、康复疗养中心)等规划建设,使城市建设年年有亮点,五年大变样;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以铁腕依法管理城市规划,坚决打击违建房,整治交通秩序、旅游市场等。
  第四节 市委工作机构
  1991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7个: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办公室、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组织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共三亚市委政法委员会、中共三亚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中共三亚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党章规定另列,不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副处级党政机构:保密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市接待处。直属事业单位: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
  1992年,增设台湾工作办公室。1994年,设三亚晨报社。
  1995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8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机关党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副处级直属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归口管理的副处级机构5个:保密办、老干部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市接待处。2001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7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副处级直属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增设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委办公室挂台湾工作办公室牌子,直属机关委员会更名为直属单位委员会。2002年,三亚晨报社核定隶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同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并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隶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2006年,直属单位委员会更名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同年,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
  2010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8个: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单位2个:台湾工作办公室、市委老干局。直属事业单位3个:三亚晨报社、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史志工作办公室。管理事业单位:接待处。
  第五节 纪检监察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会成员由5人增加到7人;基层纪委6个、乡镇纪检组14个(级别为副科级机构)、市直机关纪检组13个;三亚市配备专、兼职纪检干部98人。
  1993年7月,市纪委与市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两项职能的体制。合署后共设置办公室,调研法规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信访室,案件审理室,纪检监察一室、二室、三室共9个科室,常委会成员9人,中层领导19人。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配专职纪委书记,并设监
  察科(二科级),由纪委书记兼任科长,配备纪检监察工作人员3~5人。
  1998年2月,市纪委四届一次全会决定,常委会成员为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4人,纪委委员17人。1999年5月,执法监察室加挂三亚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牌子。
  2001年7月开始,三亚市42个单位(除市委工作部门、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市群团机关和设党委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外)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派驻4个纪检监察组。12月,增设监察综合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科。至此,市纪委(市监察局)内设室组共14个。
  2003年2月,中共三亚市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其中常务委员8人),设书记1人(市委副书记兼)、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监察局局长)。2004年7月,执法监察室加挂三亚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办公室牌子。
  2006年8月,第二纪检监察室更名为派驻农村基层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由各镇纪委书记兼任。2007年1月,中共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设书记1人(市委常委兼)、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监察局局长)。2008年8月,增设案件监督管理室,至此,市纪委(市监察局)内设室组共15个。
  2010年2月,增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室和行政效能监察室,执法监察室不再挂三亚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和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办公室牌子。至2010年底,机构设置不变。
  二、廉政建设
  1991年,出台《一九九一年党风党纪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三亚市党员中开展党内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印发《党纪规定选编》1万册,开办专题辅导课485场,1.36万人次参加。在电视台指定时间内播放《钱惑》等四部党纪专题教育片,观看人数达21000多人次。1994年,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处理9部豪华小轿车,退换相关车辆;清理干部住房,三亚市处级干部进行房改;处理三亚市党政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78人的股票问题。1997年,加大“车子”、“房子”和“公款吃喝玩乐”整改力度,纠正处级干部“专车”和领导干部擅自开车的问题;1名副市长退出一套集资房,3名处级干部退出各自多占的1套公房;先后对参与公款吃喝的3名处级干部进行处理。贯彻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严格控制和缓建一批办公楼,市公安局、市地税局缓建造价约1000万元以上的办公楼各1栋;严格按规定配备和更换小汽车,未发现违规行为。在电视台播放《权与钱》《泰安大案醒世录》等教育片,观看人数达6.1万人次。
  2000年,下发“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登记表”,抓好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用公款旅游及住房三项重点工作;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八条规定”(要改进调查研究、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文件简报、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要改进新闻报
  道、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工作,严格执行审批出国(境)制度,取消一批7人出国考察计划,节约经费26万元。2003年,出台《三亚市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实行“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各区镇和市直机关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定期向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报告执行责任制情况。共对7名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给予党纪处分或进行组织处理,其中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1人。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对三亚市163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工作用车情况、住房购房情况进行摸底统计,纳入廉政档案,加强监督管理;三亚市共受理审批23批51人次出国(境)考察计划,压缩取消18批21人次,节约资金63万元;对三亚市73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配备和更换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换、购置明确了具体的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工作格局中,组织开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主题教育活动,发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学习资料2000多册;组织三亚市正科级以上干部1068人参加“廉政条例知识测试”活动。
  2007年,出台《三亚市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 《中共三亚市委实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报告制度的办法》等11个意见和制度,为反腐倡廉提供制度保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对三亚市77个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共实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274人次,76名党政一把手接受了市纪委的谈话,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5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在迎宾路、河东路建立28块廉政广告牌,在市一中建立廉政文化长廊,组织“天涯清风”主题文艺巡回演出,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共播放电教片160多场次,观众3.6万人次。
  2010年,出台《三亚市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对三亚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区镇、市属企事业等139个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通报三亚市。全年实施任前、岗中谈话135人次,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481人次;做好领导干部出国(境)工作,取消、压缩19批77人次,节约资金200多万元。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确立了干沟村、槟榔村2个示范点。建立“三亚市廉政教育基地”,三亚市8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5541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开展“反腐倡廉、弘扬正气”主题书画展活动,征集作品242幅,三亚市120多个单位5000多名党员干部参观了书画展。
  三、案件查处
  1991—1992年,受理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334件次,调查处理党内违纪案件105宗,处分党员115人,其中开除党籍35人,留党察看28人,撤销党内职务2人,党内严重警告11人,党内警告19人,其他处分20人。
  1993—1997年,受理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2377件次,其中涉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74件次,立案216件,结案20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14人,其中开除党籍45人。在受理的党员干部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11人,科级干部29人。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期间,共立大要案29宗,查结24宗,移交检察机关3宗,处理5名处级干部,挽回经济损失337万元。1997年5月,查处2起领导干部参与赌博的顶风违纪案件。
  2001年,查处了市烟草专卖局原局长挪用公款20多万元、市物价局原局长弄虚作假虚报餐费、市国土房产管理局原副局长违法办理假房产证等大要案。1998—2003年,受理信访举报1674件次,立案184件,结案17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8人,其中开除党籍48人,行政开除20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7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277万元。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处级干部6人,科级干部29人。
  2006年,中央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三亚市共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件,涉案金额111.085万元。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三亚市134个村(居)委会党支部全部配备纪检员。2004—2007年,受理信访举报1409件次,立案121件,结案11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人,其中处级干部19人,科级干部39人,开除党籍41人,行政开除23人,其他处分16处分;追缴违规违纪款额1683.6万元,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050.6万元。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处级干部19人,科级干部39人。
  2009年1月,在三亚市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金、资源)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各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办理业务3500多批,为委托单位办理资金6.7亿多元,审查退回不符合规定的开支150多批3100多万元。2010年7月起,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展“铁锤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建筑行为,至年底,市纪委在“铁锤行动”中立案18宗,移送司法机关9人,冻结资金4800多万元。2007—2010年,共受理信访举报1030件次,立案159件,结案13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5人,其中开除党籍53人,行政开除26人,其他处分76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905万元。
  四、纠风工作
  1991—1992年,重点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问题。共清退公房382户,对建私房、要地或打宅基地的干部1049人做出清房处理决定,收缴超标准用地款、非法占地罚款29.15万元,收回退出用地、非法占地面积24901平方米,处分党员干部11人。三亚市取消“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项目51个,撤销乱设的关卡(站)4个,清退乱收费款额52.9万元。
  1994年,清理乱收费,检查345个党政机关和个人,违纪金额454314元;清理出国(境)旅游情况,未发现违纪问题;清理党政机关侵占企业钱物问题,2家党政机关将钱物退还企业。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83份,取消37项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
  1997年,清理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办理脱钩的党政机关46个,经济实体117个;清理预算外资金,违纪单位37家,查处违纪金额2933万元;进行专项治理,
  狠抓铺张浪费,借机敛财歪风。
  2000年,加强执法监察,对“收支两条线”进行专项检查,查缴违纪金额近43万元,取消16项不合理收费项目,杜绝公路“三乱”发生,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整治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依法取缔无证行医机构32家,无证药品经营户1家,没收一批药品及医疗器械价值4万多元;为农民减负,检查43所学校中,违规收费和强行收取赞助费的有7家,涉及违纪金额30多万元。
  2003年,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查处案件11件,违规收费27.6万元,退回多收学生各种不合理收费9.74万元,通报批评5名相关人员,一名校长被立案调查;加强防治“非典”商品专项检查,查处哄抬物价的商店16家,没收物品678件;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专项治理工作,取缔非法经营企业61家,捣毁生猪私宰窝点22个,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查补税款403万元;查处违规经营医药机构34家,销毁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具涉及金额24万元,规范药品网上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工作,采购药品401个品种,集中采购药品2587万元,共利于患者金额56.33万元。
  2007年,对三亚市中小学校“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清退学生课本费用56465元,上缴财政17040元;检查各级医疗机构11家,取缔“黑诊所”46家,没收药品器械181件;查处和纠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纠纷问题3件,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等,减轻农民负担金额1310元,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566万元。
  2010年,查处劳动纠纷案件350宗,为农民工追讨欠薪3173.2万元;狠抓旅游市场整治,查处违规企业31家,罚款163万元;加大交通整治工作,查扣“黑车”210辆,查处“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船舶和黑游艇(无牌照非法经营的游艇)430艘;拓宽网上药品采购范围,对16家公立医院的药品实行网上集中采购制度,采购金额9343.66万元。开展政府部门和基层所站民主评议,收到建议324条,整改完善规章制度88项,调查处理投诉问题140件;办好“政风行风热线”,25个单位领导、19名“一把手”、117名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受理投诉问题118个,办结率达100%,全年共查处不正之风案件43宗,处理46人。
  五、防腐治腐
  1991年,出台《关于建立党风和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见》,把党风和廉政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理论和业务水平,受培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40人次。
  1994年,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增强监督力度,治理贪污土地赔偿款、挪用民房改造款、以贷谋私等问题,抓住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时机和环节。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勤政廉政新风,编印《三亚纪检监察》,和市电视台联合摄制《廉政之光映天涯》专题片。
  1997年,制定《关于清理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方案》
  《关于接待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增强防腐拒变意识。
  2000年,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先后制定和出台《三亚市200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三亚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等,并把2000年党风廉政工作细化为106个小项,确定了33个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加强和巩固村务、政务和厂务公开工作,三亚市112个村实行村务公开,13个乡镇全部成立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三亚市91%的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三亚市277个单位推行政务公开,保证资金的合法使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完善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行政监控职能,堵住产生腐败的漏洞。
  2003年,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出台《三亚市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牵头责任部门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职责分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提出《2003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推行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行政审批误事责任追究制,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三亚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市政府采购项目90批次,预算购置费978万元,经竞标采购实际使用采购金额881.2万元。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三亚党政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关于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工作巡视制度的通知》,加强监督检查,防止用人不正之风。
  2006年,制定出台《三亚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三亚市本级项目支出管理办法》,对2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编制绩效预算。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三亚市共有235个执收执罚单位的975个收费项目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实行了银行代收代缴。加强政府投资评审制度,完成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120个,评审预算总金额72327万元,审定造价59815万元,核减预算造价12512万元。
  2010年,出台《三亚市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强化党内监督制度的落实,抓好基层党务公开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制定统一的党务公开基本目录,吉阳镇被省纪委确定为“全省党务公开工作示范点”。开展农村干部拖欠信用社不良贷款专项清理工作,完成不良贷款138笔、本息182.68万元的清收工作。
  第六节 组织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培训科、调研科、干部监督审查科等6个科室。
  1993年,增设电化教育科。2005年,成立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人才工作科(加挂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牌子)。2006年,成立干部信息管理办公室,与干部科合署办公。2008年,在干部科加挂公务员管理科牌子。
  2010年,三亚市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研究室、组织科、干部一科(公务员管理科)、干部二科、干部监督科(举报中心)、干部培训科、人才工作科(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8个科级职能机构,下辖2个事业单位:干部信息管理办公室、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设挂靠机构三亚市党建工作巡回检查办公室。
  二、基层组织建设
  (一)党员队伍建设
  1991年,抓好在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331人。1995年,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培养和发展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专门档案,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支部3个。2000年,严把入口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安排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到社区支部过组织生活。
  1991—2000年,共发展党员5416人,党员参与民主评议平均参评率达92.8%,评议出优秀党员占参评党员11.4%,不合格党员占参评党员0.2%。
  2005年,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先进性教育和培训,严格考察,谨慎发展;规范改制企业党员的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接收省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党员50多人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居住地社区或村党组织。2006年,创新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引导。2007年,注重在大专院校及中学、妇女、少数民族、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新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三亚市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率达97%。2010年,发展新党员437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311人;高中(中技)以上文化程度的341人。女党员142人。少数民族党员151人。完成轻工业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等11家改制企业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由党员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接收。
  2001—2010年,共发展党员6181人,党员参与民主评议平均参评率达93%,评议出优秀党员占参评党员4.8%,不合格党员占参评党员0.09%。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1991年,组织三亚市21个党委、3个区(街道)工委、27个党总支、550个党支部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1995年,完成“撤区建村”(撤销管理区,建立村委会)工作,共撤销95个管理区,设立9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每届任期3年,农村党支部书记大部分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1991—1995年,制定《基层党委党建目标责任制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明确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目标和任务,整顿治理后进党支部。加强“三资”企业党建工作,在市经济合作局设立党委,统一管理“三资”企业和内引外联企业党组织;在市安全局和三亚港集团公司设立党委。
  1996年,调整设置基层党委24个,直属党总支8个,直属党支部27个,党支部208个。1998年,三亚市112个村(居)党支部,109个完成换届选举,共配备党支部班子成员495人。2000年,将水业集团公司、港务集团公司和旅游投资公司等3家骨干企业的党组织划归市委管理,建立9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996—2000年,开展创建“五好”(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活动开展好、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村党支部和“六好”(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选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持一种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活动,大力整顿后进党支部;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撤销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委员会,调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市直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设立46个党组;成立三亚市企业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22家市属重点企业、市政府控股企业、被授权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公司的党组织。
  2001年,全面推广“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办法,完成128个村(居)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筹建市旅游投资公司党委,新组建1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按照“双向交叉任职”的办法,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2002年,三亚市5个镇率先在全省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2004年,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推行村(居)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模式;将原市直属单位工委管理的67家国有企业党组织划归市国资委党委管理。2001—2005年,继续开展创建“五好”村党支部和“六好”乡镇党委活动。
  2007年完成村(居)换届选举,三亚市135个村(居)共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808人,实行“一肩挑”村(居)115人,有57名大学生选入村(居)“两委”班子,三亚被评为全省村(居)换届工作先进市县。2008年,市委先后批准成立了海棠湾工委、市高校工委、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在河东区、河西区、市人才资源市场分别设立三亚市流动党员协管服务中心、流动党员联络站和出租车公司党支部。2010年,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32个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724名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中,妇女干部147人,占20.3%,基本实现“一村一妇女干部”;党组织书记中新任的43人,占33.1%,群众参选率为97.3%。2006—2010年,把创建党建示范点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加强党建示范点建设。
  三、培训教育工作
  (一)干部培训
  1991—1992年,共举办9期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1345人次。1994年,选送245名青年干部参加党校函授,选送38名领导干部赴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考察学习,选送40名干部赴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大专院校学习。1991—1995年,对三亚市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办班培训,指导市直机关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以乡镇为单位培训农村干部,给农民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共选派干部131人次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中国企业培训中心、农业部及华南农学院等学习培训;选送青年干部报考干部专修科,20多名干部被高校录取,选送领导干部赴省外、香港和国外考察学习。
  1996年,举办副科以上干部理论培训班8期,培训3655人次;举办组织人事干部、党组书记、农村支部书记、组织员、电教员等培训班,培训337人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讲课,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及国内外各类培训班和考察学习70多人次。1998年,组织“三亚市农村科技扶贫讲师团”,深入13个乡镇为农民讲授养殖实用技术,有1081人次参加培训。1996—2000年,采取办班培训、举办专题报告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种(养)殖技术。
  2001年,举办“领导干部论坛”,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03年,选派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18人参加全省领导干部电子政务知识培训。2004年,共举办了6期处级干部培训班,对现有350名处级干部进行轮训,并将参训学员撰写的论文编印成书《实践与探索——三亚市处级干部培训班论文汇编》。2001—2005年,对三亚市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普遍培训,有300多人次赴国外及浙江、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2007年,在新加坡举办1期城市建设与管理专题培训班,组织20名领导干部赴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在澳大利亚举办1期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培训班,选派6名副处级年轻干部到上海浦东区、长宁区挂职。200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处级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妇女干部培训班。2010年,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办了三亚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9个专题培训。2006—2010年,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培训机构和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班;选派领导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下达的调训任务,选派领导干部出境考察学习以及参加各种国内、省内培训学习。
  (二)党员教育
  1.党员教育活动
  1991年,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忆传统、做贡献,做大特区合格共产党员”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日”“党员奉献月”活动。
  1995年,在党员中开展学习孔繁森和“共筑热血丰碑”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机关党员中开展“读党章和学特色理论”活动,对2300名党员进行测试,合格率达96.3%。
  1999—2000年,三亚在三亚市各级领导班子、处级干部中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市级领导班子以及三亚市67个领导班子和336名处级干部参加活动。
  2001,开展“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亚市乡镇机关干部,村(居)组织班子及其成员,市级机关部门、市属企业、副处级事业单位没有参加“三讲”教育的干部(重点为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活动。
  2005年,相继开展第一批、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亚市83个单位,9395名党员参与活动。结合三亚市实际,提出“八个一”(精读一本书、观看一系列党员电教片、上好一堂党课、联系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会、开辟一个学习专栏、举办一系列报告会、组织一次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活动)自选动作,并组织策划了“春节黄金周期间千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等“党员先进性见行动”活动。
  2006年,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9年,开展第一、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亚市参加单位432个,党组织905个,党员20419人。活动中共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3092个,解决突出问题2290个,为民办好事实事2464件,出台制度837项,修改完善制度1338项,废止制度294项。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第621期、第1084期)、人民网、新华网等对三亚市开展活动经验和情况进行了介绍,河西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海南省唯一被中央活动办列为全国6个宣传先进典型之一。2010年,在三亚市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55个党委(工委),43个党总支,850个党支部,21458名党员参加活动。
  2.党员电化教育
  1993年,市委组织部成立电教科,在三亚市开展电化教育工作。此后在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每个电教站配备电视机和放像机。田独镇所管辖的9个管区均设立电教点,成为首个建立二级电教网络的乡镇。截至1996年,三亚市累计投入20万元建设农村三级电教网络,建成有“二机一室”(电视机、放像机,电教播放室)的农村党支部有78个,三亚市共有专兼职电教人员217人,拥有录(放)像机、电视机192部。而后电化教育工作从乡镇扩展到村级组织和机关企业党组织,到1999年,村级电教网点普及率达到92%,三亚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建立70个电教播放点。
  2004年,创建三亚党建信息网,开辟了党建宣传和党员教育新阵地。2005—2006年,在三亚市电视台创办《天涯先锋》《“双示”教育之窗》和《保持先进性,建设新三亚》等党建宣传栏目。2008年,出台《关于在三亚市农村党员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
  实施意见》,采取电信模式、卫星模式、有线电视模式,全面铺开农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同时逐步更新相关电教设备等。2010年,协调电信公司、市财政、各镇共投入453万元,新建及完善三亚市115个站点的建设,其中在6个镇分别建立远程教育工作站,在三亚市所有村委会(共92个)、5个村民小组和河东、河西12个社区分别建立了终端站点。
  自1994年首次摄制了电教片《希望之路——记榆港居委会党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事迹》后,至2010年,还摄制了《天涯头雁》 《天涯潮》 《赔本官郑亚六》等20多部电教片。其中,2003年摄制的电教片《小岛》在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与市纪委、市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创先争优活动系列报道》《廉政文化建设》系列片被收录为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材,其中《槟榔河创先争优事迹》被中组部选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教材。
  四、干部监督管理
  1991年,受理案件75宗,结案31宗计64人。1993年,受理审查干部历史遗留案件36宗82人,收回改办离休1人,重新确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3人,已查清待结案53人。1991—1995年,注重解决干部历史遗留问题,并逐步从单纯审查历史遗留案件、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向审查现实问题转化,共解决干部历史遗留问题240宗,依照政策解决干部的改办离休、恢复待遇、安排工作等问题;加强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纠正市直单位各类违反干部任免程序提拔干部行为,贯彻执行省委组织部有关干部回避制度。
  1996年,对1956年参加工作的47名山区会计全部收回并办理退休,1997年,共审查批复科级备案干部121人,调查核实3名副科级干部不按程序办理提拔并予以取消。1998年,制定《三亚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和《三亚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暂行规定》。1996—2000年,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建立干审联络员机制。共受理来信来访380多件次,先后对22名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2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建立干部申报收入制度,严查干部假学历、假民族、假年龄问题。
  2002年,收到反映干部问题的信件35件,涉及23人,调查核实16件11人,给市纪委提供线索和联系办理13件7人,移交其他部门办理3件。2004年,出台《三亚市直属机关领导干部回复函询暂行办法》。2005年,制定《三亚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市管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谈话制度》,设立“12380”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录音。2001—2005年,把举报工作作为监督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重点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共受理来信来访139件次,先后对49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建立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巡视制度,对三亚市科级干部任免工作进行巡视检查,纠正和查处各类违
  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任干部行为,对三亚市正科以上干部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在职研究生学习进行核查认证,核查处级干部66人。
  2006年,制定《三亚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意见》。2008年,制定《三亚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三亚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制定《关于科级干部破格越级提拔若干暂行规定》,下发《科级干部任免权限调整的通知》,全面下放组织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任免备案。2010年,出台《市委组织部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三亚市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试行)》,对市管理干部选任进行全程纪实。2006—2010年,建立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巡视制度,每年组织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市管企业班子成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共受理来信来访454件次,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其中妥善解决了5名上访干部的离退休待遇问题,先后对52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人员进行集中谈话。
  五、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
  1993年完成市、乡镇两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1994年在企业中推行领导干部聘任制。1991—1995年,按照“相对稳定、充实加强、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按程序提拔任用干部,重视培养任用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共提拔调整干部759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82人,妇女干部6人;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230人次;办理干部退休93人;组织对三亚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年度考核。
  1997年,给11个市直机关单位下放科级干部任免权限,次年增至48个,并下放158家企业干部任免权限。1997年、1999年、2000年,先后在三亚市公开选拔(选聘)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9人。1998年,完成市级五套班子换届选举工作;1996年、1999年分别开展乡镇换届选举工作。2000年,选拔1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1996—2000年,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和选拔任用工作,推进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共提拔调整干部561人次,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129人次,办理退休156人。
  2001年,在三亚市公开选拔市直机关单位7个副处级领导岗位。2002年,完成撤乡并镇后海棠湾镇、田独镇、凤凰镇、天涯镇、崖城镇领导班子选举工作。2003年,完成市四套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和市委委员、纪委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主推荐工作。2001—2005年,加强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制定《三亚市处级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三亚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的通知》《三亚市干部交流轮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先后选派64名干部到中央企业、省外发达地区和本市镇、村、企业挂职锻炼。
  2006年,完成海棠湾镇、田独镇、凤凰镇、天涯镇、崖城镇、育才镇等6个镇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减少镇党委副书记5人,班子成员职数减少26个。2007年,完成市四套班子换届工作,面向全省公开选拔7名副处级领导干部。2008年,将各镇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常务副镇长由副科提为正科,将海棠湾工委、管委和海棠湾镇党委、镇政府实行四块牌子、一套机构,交叉任职,避免机构职能重叠。2010年,首次试行在市委全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6名区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人选,面向全国公开选拔5名领导干部,并首次试行市委常委会任用干部差额票决制产生人选。2006—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一报告两评议”(一报告即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两评议即评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选拔出来的干部)等制度,抓好年度考核工作,共提拔调整干部894人次,先后选派40名干部赴上海、云南及本市各镇、市管企业挂职锻炼。
  六、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
  1991—1995年,落实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召开三亚市知识分子工作会议,表彰32个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和9名优秀知识分子。赴全国各地考察引进急需人才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选拔28名知识分子担任部、委、办、局的领导,31名知识分子担任乡镇领导,15名知识分子担任企业领导;选送137名专业技术干部赴国内的北京、杭州和国外的新加坡、泰国等地考察学习。
  1998年出台《三亚市优秀专家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落实第六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关补贴事项的审批工作。2000年,创办《知识分子直通车》,及时向市领导反映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和建议。1996—2000年,将300名拔尖和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归口由市委组织部直接管理。
  2001年,制定《三亚市知识分子工作“十五”规划》,开展评选市优专家活动。2004年,落实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措施,2003—2004年,引进的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每月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费,未达到副处待遇的给予享受副处待遇;硕士每月享受500元生活补贴费,未达到正科待遇的给予享受正科待遇;给予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2005年,成立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合署办公。2001—2005年,从全国重点名牌大学等引进博士生、硕士研究生等44人,充实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招录109名硕士以上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等紧缺急需人才到三亚市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协调教育、卫生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引进各类高级人才。2010年,召开三亚市人才工作会议,表彰重奖73名优秀人才,市财政划拨5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年人才。2006—2010年,落实中央和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及项目工作,制定《三亚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三亚市领导直接联系专家暂行办法》《三亚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三亚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编制三亚市紧缺急需人才指导目录,出台优化人才工作环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七、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1993年,坚持“周五”学习制度。1994年,开展“创模范组织部争当先进组织工作者”活动。1991—1995年,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开展纠正组织人事工作中不正之风活动,清理干部建私房行为;建立完善文书制度、催办制度、考勤制度、党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等一批内部制度。
  1997年,鼓励干部参加党校函授学习,有5名干部参加中央党校本科班学习。1998年,在开展“创模争先”活动和整治机关作风专项工作中,市委组织部被评为三亚市“十佳”单位。1996—2000年,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各科室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自觉按《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规范》办事。
  2001年,成立组织部机关党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同年,市委组织部被评为全省组工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和组工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有2个重要调研课题被评为全省组工调研课题一等奖和三等奖。2004年,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重用1名干部到副部长岗位,提拔一批干部到科级岗位,内部调整和交流4名干部,引进2名研究生。2000—2005年,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班子和干部的政治及业务学习,紧抓班子廉政建设和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学习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2008年,安排部机关4个党支部分别与天涯、崖城、育才、田独等镇4个贫困农村支部50多名农村贫困党员“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2009年,动员三亚市组织人事干部55人分别与企业、农村的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成对子,部班子成员和机关4个党支部把田独镇中廖村4个最困难的村民小组作为联系点,部机关党员与该村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成32个帮扶对子,筹措资金600万元,帮助农村和党员发展生产。2010年,市委组织部被评为三亚市创建“五星级服务机关”活动先进单位。2006—2010年,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先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整改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完善制度。
  第七节 宣传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内设办公室、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对外宣传科、新闻出版文化科。1995年9月,经调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精神文明科、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文化科、广播电视科和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挂三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牌子,副处级建制)。1999年9月,内设7个科室:办公室、精神文明办公室、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文化科、组织人事科和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2001年10月,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市精神文明办公室(2002年
  4月升格为副处级)、社会宣传文化科(2008年6月加挂三亚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牌子)、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科、组织人事科。2005年12月,增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10年,内设办公室、社会宣传文化科(三亚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科、组织人事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等7个科室,挂靠机构有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二、理论学习
  1991—1995年,组织三亚市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中共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文选》一、二卷,发放学习资料6000册;学习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发放学习资料4000册。
  1997年,举办三亚市中共十五大精神知识竞赛3场、香港回归电视知识竞赛1场;1999年,举办三亚市澳门回归知识竞赛1场,发放各类学习资料8000多份。1996—2000年,着重抓好中共十五大精神学习和香港、澳门回归相关知识学习。
  2002年,组织中共十六大精神专题讨论会10次,发放学习资料2500册;在三亚市机关和学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2次。2003—2004年,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举办三亚市讨论会5次。2005年,在三亚市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放学习资料2000册,编辑《简报》105期。2001—2005年,着重抓好中共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
  2006年上半年,在三亚市130多个村(居)委会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放学习资料2.5万册,编辑《简报》36期。2008年,发放奥运知识读本6000册,举办三亚市知识竞赛1次。2009年,揭晓“极力争取”城市精神,在《三亚晨报》上举办知识竞赛1次,举办三亚精神与奥运结缘研讨会1次。2006—2010年,着重抓好中共十七大精神学习。
  三、理论宣传教育
  1992年10月,重点抓好三亚市领导干部中共十四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工作。1993年,在三亚市首次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1991—1995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3次、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培训班5期,培训200多人次,发放学习资料8000多册。
  2000年,开展“理论下乡”试点工作,并在三亚市铺开,因成效好而被在全省推广。1996—2000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培训班4期,培训180多人次,发放学习资料1.5万册。
  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举办中共十六大精神
  理论骨干培训班,有150多人次参加。2004年4—7月,到三亚市各村居委会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播放视频、PPT等形式进行解读,同时,还邀请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为群众现场传授农业科技知识。2001—2005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举办中共十六大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3期,培训150多人次,宣讲中央一号文件110场,发放各类学习资料2.5万册。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三亚市农村开展理论之星读书活动,发放读本1200套,其中《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文明生态村创建教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培训读本》为必读书目。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组织理论小分队,深入到三亚市130多个村(居)委会为群众宣讲中共十七大精神,并各播放电影一场。2010年4月,在凤凰镇槟榔村启动国际旅游岛知识的宣讲,同时解读中央、省、市惠农政策。2006—2010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举办中共十七大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9期,培训450多人。组织理论宣讲小分队到三亚市各村(居)委会宣讲130多场,宣讲国际旅游岛知识和惠农政策130多场,为群众放电影近300场。
  四、社会文化宣传
  1993年4月,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海南建省、三亚升格5周年。1995年5月,举办系列活动庆祝海南解放45周年,其中报告会10场,文艺晚会3场。1991—1995年,市委宣传部举办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的宣讲共200多场,发放学习资料2万多份。
  1997年,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电视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形势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发放资料1万份。1999年举办庆祝澳门回归文艺晚会、知识竞赛,发放资料6000份。2000年,成立了“三亚市委讲师团”。1996—2000年,举办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各类讲座、报告会200多场,发放学习资料3万多份。举办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20多场次。
  2002年5月,三亚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联合举办了“雷锋精神永恒”大型图片展,并邀请雷锋老战友乔安山做现场报告,三亚市共有1.2万人次参观了展览。2004年4月,举办《赞美三亚》征歌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应征歌曲600多首,共评出一等奖1首、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10首,并于2005年9月在南山为部分获奖歌曲举办专场演唱会。2005年7月,在三亚市第二中学举行三亚市国防教育演讲比赛。2001—2005年,举办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的各类讲座、报告会300多场,举办三亚公安英模余玉全、陈华先进事迹的报告会50多场次,举办一级劳模余玉全先进事迹展览,编印《一级英模余玉全》2000多册,并组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2007年3月,推出“蓝丝带”海洋保护一系列行动,同年11月成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开展“蓝丝带”进机关、进酒店、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军营“六进”活动。2007—2008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起各镇文化中心,配备各种文化设施,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保证。2010年,编辑印刷《天涯启园》1000册,并投入十多万元对三亚启园进行改造。2006—2010年,举办重大群众文体活动20场,发放“八
  荣八耻”学习资料300多份,开展知识竞赛3次,编印《国防教育工作手册》5000本、学习资料3000本、知识竞赛试卷1万份。开展“蓝丝带”海洋保护行动12万人次。举办“三下乡”活动110多场。
  五、对外宣传
  1993年4月,协调《海南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三亚升格5周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成就。1994年6—7月,协调国内、省内媒体报道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的有关新闻。1991—1995年,协调媒体刊发三亚升格5周年成就报道10多篇,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报道30篇,以及四届海南椰子节相关报道15篇。
  1996年1月1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在亚龙湾中心广场启动。1997年、1999年,组织媒体报道三亚市干部群众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盛况。2000年1月1日,协助中央电视台在林旺后海湾举行迎接新千年第一轮日出全球电视现场直播。1996—2000年,共刊播“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的报道100多篇,协助中央电视台做好迎接新千年第一轮日出全球电视现场直播。
  2003年,充分利用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举办有利时机,三亚市新闻媒体开辟“聚焦世姐赛”“迎世姐大赛,建美丽三亚”“美丽的眼睛看中国”等专栏,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宣传报道。2003年,新闻单位创新思路,走联合办报、办节目之路,《三亚晨报》与周边六市县合办琼南新闻,三亚广播电视台与海南广播电视台联办节目。2004年,在全省第一个设立了新闻宣传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一次,奖励优秀新闻作品和对三亚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2005年4月18—24日,中央电视台和三亚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7集大型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魅力三亚》,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连续播出,并作为一个外宣品在国内外传播。2001—2005年,建立完善新闻通气会、奖励制度,利用世界小姐总决赛等重大国际性赛事宣传推介三亚,制作《美丽三亚》宣传光碟1万张,《走遍中国·魅力三亚》光碟3000套。
  2007年12月,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风光故事片《一座城市和两个女孩》在北京首映。2009年,制定下发《关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在16家单位设立新闻发言人。2009年6月,三亚绕城高速隧道塌方,在65小时的营救过程中,举行了13场新闻发布会。2006—2010年,做好建省办特区和三亚升格20周年、奥运会火炬三亚首传等宣传报道,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八节 统战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市委统战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对台办、三胞联络科和党政科。1995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民族宗教侨务科、工商联络科和民主党派科。2001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派科、工商联络和民族宗教科。至2010年,内设机构未变。
  二、统战宣传
  1991—1993年,重点宣传十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针,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制定的《九十年代统一战线部门工作纲要》为依据,加大宣传贯彻全国、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力度,突出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组织举办4期统战信息、宣传、调研等工作培训班。
  1994—2000年,重点宣传十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举办10期民族、宗教、法规知识培训班。同时,三亚晨报、三亚电视台、三亚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通过设立专栏、专题、专版等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对统一战线进行宣传报道。
  2001—2006年,重点宣传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宣传统一战线在新世纪党的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统一战线工作的几项重要任务。其间,共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党外干部培训班30多期。
  2007—2010年,重点宣传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若干基本理论、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领导等六大问题的认识。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党外干部、海外联谊等培训22期。
  三、民主党派工作
  截至2010年,三亚市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同盟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三亚市委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三亚市委会、中国致公党三亚市委会、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三亚市委会8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的行政级别为正处级,按要求和程序落实人员
  编制、干部管理、经费开支、办公用房及行政序列等工作。积极协调做好民主党派相关人事安排。截至2010年,历届省人大代表中有24名民主党派人士,历届市人大常委会中有1名民主党派人士,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有3名民主党派人士。历届政协三亚市委会中党外常务委员均符合规定比例。政府职能部门及法院、检察院中科级以上党外干部有33人。
  中共三亚市委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有五种形式:(一)中共三亚市委主要领导人邀请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二)中共三亚市委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地邀请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举行小范围的谈心活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交谈,沟通思想,征求意见;(三)由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四)各民主党派就三亚市改革开放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三亚市委提出书面建议,或约请中共三亚市委负责人交谈;(五)市各级党委或党组负责人要同民主党派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开展联谊交友活动。1991—2010年,市委和市委统战部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81次。
  落实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的编制、办公经费和车辆。根据市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的需要,市委统战部协调市编制委员会,为8个民主党派解决16个行政编制(每个民主党派市委会2个)。2008年8月,申请解决2台办公用车;各民主党派的年综合工作经费从成立之初的5000元已增至9万元。
  市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2010年,8个民主党派共撰写有关改革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医疗卫生、科技扶贫、文明生态等提案和建议4100多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与推动三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多方位、多途径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智力帮扶为主,定期开展帮带结对、支边支教、扶贫济困等活动,帮助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百姓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直接受益群众9.1万人,先后建立“烛光行动”“科技示范小学”“医疗快线”等11个服务载体和实践基地。至2010年,在政府职能部门和法、检等单位共推荐使用科级、处级领导职务19人。
  四、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
  1991—2010年,三亚市无党派代表人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2004年后,三亚地区的高等院校如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琼州学院等相继筹建并招生,一些科研院所落户三亚,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数量明显增加,市委统战部及时进行走访调研,建立了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建立无党派人士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有重点地保留一批党外优秀人才作为无党派的骨干。发挥市委统战部在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稳妥地培养、选拔和安排新一代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进新老交替。
  五、民族宗教工作
  三亚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1991—2010年,建立健全三亚市、镇(区)、村三级管理网络,及时了解少数民族情况,做到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解决问题。在三亚市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凤凰镇槟榔村成为三亚市第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清真食品情况调研,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参与制定《三亚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等。抓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建设,按省市有关要求,在槟榔村、鹿回头社区积极开展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3亿元。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1991年11月2日,指导成立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1993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1995年11月兴建南山寺,成为中国最南佛教寺院,信众约3000人。2010年2月26日,指导成立三亚市佛教协会。引导宗教场所开展“和谐寺观庙堂”创建活动,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取缔非法宗教集会活动场所,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鼓励宗教界开展慈善事业,向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捐物1800多万元。组织各宗教团体、宗教场所负责人及信徒代表人士学习、宣传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国、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1991—2010年,共召开21次会议,举办16期培训班,举行26次座谈会。
  六、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人士工作
  1994年7月8日,成立三亚市海外联谊会,秉承爱国主义传统,广联乡谊,牵线搭桥,引资引智,为三亚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与国内38个中等城市的海外联谊会和境外20多个社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历届理事会成员先后受邀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法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广交深交了一大批境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琼籍社团领袖。20年内,接待多批到三亚访问、探亲、考察、投商的台港澳同胞和海外重点人士,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人士直接或间接为三亚引进项目资金达50多亿元,促成了公益事业项目20多个,资金2000多万元。2001年、2008年分别在三亚市成功主办全国部分中等城市海外联谊会第7次、第14次网络年会。
  1997—1999年,以香港、澳门回归为契机,组织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报告团演讲,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宣传香港、澳门基本法。
  2007年12月23日,香港三亚同乡联谊会在香港成立。广大香港三亚籍乡亲积极回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以不同方式参与家乡建设。2007—2010年,累计捐资300多万元。
  每年元旦、春节,市财政拨出经费5万元不等,用于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归侨、侨属及台属、定居台胞。向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寄发贺年卡及有关宣传资料。
  七、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
  1991—2010年,三亚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社会阶层人士为三亚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依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强党委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
  1994年1月29日,三亚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始终坚持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使工商联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20年间,举办52期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外省较发达市县的发展现状。
  (二)回报社会
  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1991—2010年,以不同方式和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热心公益、慰问“三老”(1950年海南解放以前的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等活动,共捐善款2.23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5.9万个。
  (三)为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办实事
  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2006—2008年,王大富、兰恒、冯川建、张士忠、张海林、林华俊、曾宪云、郑灶庭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荣获海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卢昌芬、张海林、陈宪清、郑洪荣等获海南省首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突出贡献奖”。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爱国、敬业、守法”先进事迹演讲会。推荐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入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向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所在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参与招商推介会,协调金融机构实现信贷洽谈等,支持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第九节 政法工作
  一、机构
  1990年,成立中共三亚市委政法委员会(简称“市委政法委”),是市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后因形势需要,至2009年,先后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综治办”)、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委维稳办)等4个机构合署办公。
  (一)市委政法委员会
  1990年5月16日,中共三亚市委撤销市委政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市委政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调研科、政工科。经济独立核算。1995年1月9日,市委政法
  委为正处级机构,设书记1人(由市委副书记或者常委兼任),副书记1人(由市政府副市长兼任),专职副书记2人。内设办公室、调研科、政工科,市综治办与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1998年8月26日,调研科更名为执法监督室。2001年10月15日,三亚市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市委政法委内设3个科级职能机构,分别为办公室、政治处(挂执法监督室牌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2003年9月18日,增加市委政法委1名副职领导职数,领导职数为一正两副。2005年10月5日,市委政法委增设执法监督室。至2010年未变。
  (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1991年3月27日,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同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同年7月1日,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定为副处级行政机构,编制6人。1995年1月,编制增加到7人,其中主任1人(政法委副书记兼)、副主任2人。2007年4月30日,市委常委会第4次会议(议警会),同意设立三亚市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人(副处级),增加行政编制1人。2009年9月28日,单独设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为正处级机构,核定行政编制4人(新增加1名行政编制),将市委政法委综治科3名编制及人员划归市综治办,核定市综治办主任1人。
  (三)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9月28日,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社会稳定办公室设立,为正处级机构,核定行政编制3人,核定市委维稳办主任1人。
  二、队伍建设
  1991—2000年,三亚市政法机关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并重,结合“纠风”与“清房”,切实解决队伍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235人。2000年,市法院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建立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审判组织形式和制度,聘请陪审员23人,监督员7人。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公正执法、加强监督、依法办案、从严治警、服务大局”深化检察改革。市公安局先后制定66个制度和7个责任制,实行警务公开,成立执法监督小组。
  2001—2003年,中共三亚市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决定》,市委政法委制定《2001—2003年三亚市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政法干警教育培训规划》,对政法队伍管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等制定相关方案,对政法队伍的“进入口”提出“凡进必考,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办法。共处理违纪违法政法干警98人。
  2004—2006年,审判机关开展“公正廉洁树形象”、 “三优四满意”(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基层满意、企业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活动,进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在旅游景点设立基层旅游法庭;检察机关开展“检务公开在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学英雄、找差距、鼓干劲、促工作”“走千家,访万
  户”等活动,修改和制定《三亚市公安局禁赌工作规定》《三亚市公安局年度综合考评细则》等31项制度;司法机关设立“四部七站”(团委、妇联、总工会、残联4个法律援助工作部,河东、河西、海棠湾、田独、凤凰、天涯、崖城7个司法所法律援助站),形成以市法律援助处为主,4个社会团体工作站、7个司法所联络站为辅的法律援助网络。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78人。
  2007—2010年,市委政法委下发《三亚市政法系统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的实施方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组织政法干警向王书田、宋鱼水、喻中升、谭东、陈海宏学习;市委组织召开议警会,研究解决基础设施、警用设备等经费问题,增加协警员工资,组建市特警队,核定市公安局、市两级法院、两级检察院科级非领导职数,增加市综治办行政编制,提出解决市公安局工勤人员问题的办法。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81人。
  三、综治工作
  1991—1995年,市政法综治单位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成亚运会南端点火活动、首届国际椰子节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5年共发生刑事案件2669宗。
  1996—2000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加强刑事案件侦破工作,开展重点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加强公共复杂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的治安管理,切实做好香港回归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共发生刑事案件3151宗。
  2001—2003年,先后组织开展打击“两抢”(抢劫、抢夺)、涉爆、涉毒和追逃、禁赌禁娼、打拐等专项斗争。2004年初,市综治办下发《关于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创建规范化安全文明社区的通知》。同年,规划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村)”和“禁毒优秀社区”521个,已达标480个,达标率92.1%,创建覆盖面达90%以上。
  2005—2006年,市综治委下发《关于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的通知》等文件,动员三亚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严打”专项斗争;开展“平安三亚”建设活动,三亚市规划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共384个。
  2007—2008年,市综治委下发《“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实施方案》等文件。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平安三亚建设,共创建“平安家庭”723户。1997—2008年,三亚市连续3届12年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地市”。
  2009年,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19个,从生活困难群体中招聘182人为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人员,通过登记和输入微机分析流动人口11万多人,登记出租屋2239户,采集流动人口的人像信息达90%以上。
  2010年,共破获“两抢一盗”案件812起,破获现行命案17起,摧毁各类犯罪团伙13个,抓获网上在逃罪犯37人,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81起,查处赌场10家,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6人。
  四、维稳工作
  1991—199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三亚市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方案》,市政法系统各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苗头,迅速化解平息各种纠纷事件,保持社会稳定。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15宗。
  1996—2000年,注意收集社会不安定因素信息,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组织人员进行化解。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理渠道反映,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能化解的问题,及时报告,建立预案,做好预警工作;加强社情调研。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938宗。
  2001—2005年,市政法各部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组织政法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48宗。
  2006—2010年,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期间,组织工作组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组织公检法单位,集中联合开展涉法涉诉政法系统大接访活动。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07宗。
  第十节 政策研究
  一、机构
  2003年8月13日,中共三亚市委政策研究室在市委办公室综合科的基础上成立,为副处级单位,隶属市委办公室管理,内设经济运行科和社会运行科。主要负责对三亚市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2007年11月12日,增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财经科2个科室。2010年5月25日,市委政策研究室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共有行政编制11人。至2010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未变。
  二、文稿工作
  2003—2010年,市委政策研究室完成综合文字材料1400多篇,共计700多万字。开展三亚市重要课题调研70多个。形成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纪要18期。编辑《决策参考》51期、《内部通报》68期、《三亚政研》38期、《三亚市2006年调研文集》、《2007年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三亚市2007—2008年度市委重点课题报告》、《2008年度
  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成立后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印发《新农村建设简报》135期。撰写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三亚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三亚市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历届历次市委全会报告、《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新闻通稿《极力争取——美丽、浪漫背后的精神动力》等重要文稿。
  三、课题调研
  2003—2010年,市委政策研究室策划和组织一系列调研,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06年,策划协调“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创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策划和组织有影响有震撼力的旅游活动”“构建平安三亚、和谐三亚”“深入分析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及“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等市委6个专题调研。2008年,协调、配合中国农科院开展“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三亚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围绕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调查,形成《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主线工程进展情况调研报告》《关于环卫工人待遇问题的调研报告》《三亚玫瑰花产业可行性调研》《三亚市违法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三亚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三亚市百艘百吨渔船项目租金偿还情况的调查》《三亚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情况的调查报告》《三亚市生态环保公厕调研报告》《三亚市旅游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等调研成果,有的已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其中《三亚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情况调查》在《三亚晨报》全文刊登,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交通、交警、规划等部门研究落实;《三亚,循环经济从沼气开始》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编辑刊发;《三亚市旅游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获海南省政研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第十一节 党校工作
  一、机构
  1989年11月,中共三亚市委党校升格为地级党校。2005年1月10日,三亚市行政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2006年12月14日,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形成“一校两院”(中国三亚市委党校,三亚市行政学院、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的管理体制。至2010年,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学员管理科、行政保卫科5个科室。编制27人,其中教研人员10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8人。
  二、党员教育
  1991—2010年,三亚市委党校每年都举办党员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3个单位联合采取措施加强党性教育和党的政治思想建设,除主体办班外,还通过轮训等方式培训党员,每年受培训的党员占三亚市党员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2007年后,党员培训实行全覆盖,至2010年累计培训党员6000多人次。
  三、函授教育
  1990年起,三亚市委党校与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联合开展函授本科和大专学历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至2007年停办为止,累计招收本科函授班学员1218人,大专班学员1924人,各年度学员大都按时毕业。2000年起,三亚市委党校与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联合招收在职研究生,至2007年停办为止,累计招收在职研究生学员259人(中央党校45人、海南省委党校154人、四川省委党校60人),中央党校毕业38人,海南省委党校毕业95人,四川省委党校毕业47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0%。
  四、科研成果
  1991—2009年,三亚市委党校几乎没有科研成果。至2010年,市委党校制定《三亚市委党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组织教研人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三亚市农业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三亚市月川社区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三亚市人口结构分析》《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理论研究》4项市级课题;完成《三亚市回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三亚停车难问题及对策研究》《三亚“候鸟人群”现象研究》《三亚本土餐饮业情况调查》《中俄文明比较——俄罗斯人在海南现状分析》《“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三亚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三亚市产业结构化研究》《三亚市党政机关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9项校级课题。
  第十二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构
  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市委老干部局行政级别为副处级。1995年,市委老干部局下设办公室、政治管理科、生活福利科。2002年4月,机构改革,市委老
  干部局升格为正处级单位。2006年,市委老干部局下设办公室、政治生活管理科。下属事业单位1个: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挂靠管理单位2个:市老年大学办公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至2010年,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挂靠管理单位未变。
  二、落实老干部福利待遇
  1991年,三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同时,市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办公。1991—1998年期间,由于企业改制与企业不景气等因素,市委老干部局每年根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的缺口,向市财政请求拨专款解决。1999年8月10日,三亚市对三亚市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费实行单列和统筹管理。医疗统筹基金由市财政拨款和企业自筹构成。非财政拨款单位(企业)每年按标准缴纳医疗统筹金,市财政兜底,至此,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拖欠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翌年,三亚市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企业离休干部同机关离休干部一样同条件同待遇,离休干部各项待遇基本持平。
  2002年,离休干部特需经费由原来150元增至500元,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入预算,企业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由企业自筹,不足或无力支付的由财政拨专款至市委老干部局,由市委老干部局负责管理使用。2004年7月,三亚市公务员实行岗位津贴,机关离休干部适当增加生活补贴,三亚市依据省人事劳动保障厅文件精神,将企业离休干部纳入此次生活补贴的发放范围。
  2008年,三亚市出台《三亚市干部医疗保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离休干部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经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的医药费及门诊(含特殊门诊)治疗费由保健基金支付。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满足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需求。2010年,按照《三亚市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第三步实施(预发)方案》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按时提高离退休干部津贴补贴标准,并增加离退休人员特区津贴和特区生活补助。此外,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协调市财政局拨款5000多元解决离休干部购置残疾工具费用问题。
  三、发挥老干部作用
  1991年起,坚持每年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1~2次,征求、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经常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发挥老干部余热。三亚市建立老干部党支部(党小组)23个,离退休党员362人。2004年,市委办离退休党支部获“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荣誉称号,李荣、曲范亭、王启正被授予“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12月,三亚市委老干部局获“海南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2月12日,厅级退休干部陈人忠在市老干部通报会上,建言“新风桥狭小已不能满足城市扩容、人口剧增的需要,实
  施拓宽改造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将新风桥改造列入2009年度的计划。至2010年,老干部共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53条,有18条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四、开展文体活动
  1990年4月,成立三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副科级事业单位。1991年,市委、市政府拨款100多万元新建的3600多平方米市老干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开设阅览、书画、健身、棋类、牌类、康乐球等活动室,成立了市老年书画协会、市老干部垂钓协会、市老年京剧协会、市老年舞蹈协会、市老年门球协会,经常开展老年人活动。2003年6月,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2005年9月,三亚市老年人体育代表团参加海南省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五名。10月,参加全省老年文艺调演,舞蹈《欢乐的三亚》获一等奖,市老年体协组织老干部参加贵阳太极拳交流比赛获全国第一名。
  2006年6月,成立三亚市老年大学。2008年5月,设立老年大学办公室,正科级事业单位,配专职与兼职教师9人,教室2间,电化教学设备1套,开设音乐、保健、绘画、书法、太极养身、时事政治等6个专业6个班,累计招收学员500多人。
  2010年,选送13名老干部的24幅书画作品参加“海南解放60周年书画展”,4幅作品被选用;组织15名老干部参加中国木兰拳国家艺术中心举办的“庆世博中国木兰拳精英荟萃邀请赛”,荣获阴阳花棍、赛龙珠2项团体特等奖。
  第十三节 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一、机构
  1988年7月,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委员会(简称“市直机关党委”)作为虚设机构,由市委组部管理。1990年3月,实设市直机关党委,正处级行政单位,隶属市委领导。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科、纪检科。
  1995年12月,撤销市直机关党委,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简称“市直机关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科、宣传教育科。撤销市直机关纪委,成立市直机关纪工委,受市纪委和市直机关工委双重领导。同时成立中共三亚市企业工作委员会(简称“市企业工委”),正处级行政单位,内设组织科、纪工委。市直机关工委和市企业工委均为市委派出机构。市直机关工委领导和管理市直属机关党的组织;市企业工委直接管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市政府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被授权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公司的党组织。
  2001年5月,市直机关工委和市企业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简称“市直单位工委”),是市委领导市直单位党的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组织科、企业干部科、纪检监察科。
  2002年3月,市直单位工委负责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划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负责,市直单位工委企业干部科人员和编制一并划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同时核定市直单位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监察科。
  2005年8月,市直单位工委更名为市直机关工委。至2010年12月,市直机关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监察科、宣传教育科。管辖基层党组织382个,其中,机关党委36个,党总支17个(含直属党总支6个),党支部329个(含直属党支部34个),党员6272人。
  二、党员教育
  1991—1995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0次,发放学习资料9555册;组建党总支部23个,新建党支部47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28人;吸收新党员175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2101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493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85个,合格党员1093人,处置不合格党员8人。
  1996—2000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4次,组建机关党委54个、党总支部29个,新建党支部162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51人;吸收新党员461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4651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644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127个。
  2001—2005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21次,组建机关党委4个、党总支部1个,新建党支部11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87人;吸收新党员174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6438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1062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167个,处置不合格党员3人。
  2006—2010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9次,组建机关党委12个、党总支部2个,新建党支部11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334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6272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933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273个。
  第十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一、机构
  1998年11月,市委宣传部设立文明办(正科级)。2001年,市编委批准设立市文明办(市委宣传部内设机构,正科级),2002年4月升格为副处级,至2010年未变。
  二、文明建设活动
  (一)创建文明城市
  1995年,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1998年底,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召开。2001年,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三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提出在今后10年内实施理论建设工程、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环境形象创建工程、文化事业工程等。2004年3月3日,市委常委会作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重大决定。成立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指挥部。
  1999—2005年,三亚市每年都确定一个文明创建主题,并制定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指导三亚市各行各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1999年为“树立三亚新形象年”,2000年为“让三亚更加文明年”,2001年为“以德治市年”,2002年为“改善软环境年”,2003年为“绿色三亚年”,2004年为“诚信三亚年”,2005年为“城市管理年”。
  2005年,三亚市开始申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和工作要求,将整个创城活动划分为“六口二区” (督查协调口、经济发展口、建设管理口、社会治安口、科教文卫口、精神文明建设口,河东区、河西区),抓好“九大工程”(城市标准化工程、环境美化工程、资源环境保护工程、违章建筑整治工程、交通秩序整治工程、旅游综合整治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服务配套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建设。2008年,三亚市荣获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二届“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光荣称号。
  (二)创建文明村镇社区
  三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明村镇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开展创建文明户和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活动,解决农村社区中存在的环境脏乱、封建迷信、聚众赌博、乱建乱葬、
  抢生超生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勤劳致富,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村镇创建要求达到“五高”标准,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文化、高文明素质,避免盲目乱建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开展“三治三变”(治穷变富、治愚变智、治脏变净)和“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
  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三亚市创建文明生态村八年工作规划》,确定从2002年开始到2009年,每年创建40个文明生态村的目标,把三亚市76%的农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02—2005年共建成文明生态村139个,2006年创建文明生态村33个,2010年创建123个。至2010年,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586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占三亚市村民小组总数(890个)的65.8%。
  (三)创建文明单位
  2002—2004年,三亚市各行业各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市园林环卫局、市邮政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三亚供电公司、三亚山海天大酒店、工商银行三亚分行、三亚南新富斯复合肥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截至2010年,三亚市全国文明单位共有11家。2000—2010年,三亚市级党政机关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优四满意”(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基层满意、企业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活动;中央、省驻三亚单位开展创建“文明规范行业”“诚信窗口”等活动,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创建文明家庭
  2000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并开展以建设“美好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举办“美德在我家”演讲比赛。2000—2002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授予徐福秀等10个家庭为“市级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标兵”称号,授予李明德等100个家庭为“市级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3年后,在田独镇的乌石村、荔枝沟村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试点工作,召开了“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现场会。截至2008年,三亚市涌现出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共2.8万多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镇社区和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三、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
  2000—2010年,三亚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在党政机关开展“廉政爱民,争当十佳人民公仆”活动;在窗口服务行业开展提倡文明用语,禁说服务忌语活动;在经贸系统开展“万店无假货”活动;在执法部门开展“学济南交警,争当文明卫士”活动。在社区和农村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市民守则》《村规民约》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2000—2008年,三亚市先后涌现出河东区港门村等5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市邮政局等69个省级文明单位,市旅游投资公司等12个省级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河西区儋州
  村等3个省级文明社区,凤凰镇等13个省级文明村、镇和46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8—2010年,三亚市重新修订《三亚市市民行为规范》和《三亚市市民公约》。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八进”(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农场、进景区)活动,举办了5次社交礼仪讲座,发放文明礼仪教育宣传画3000多份,教育倡导市民讲文明、讲卫生。
  (二)破除陋习
  2000年后,三亚市开展了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狠刹“四风”,即结婚公车迎送、请客送礼风,丧事大操大办、圈地造坟风,生孩子大庆大贺、大摆酒席风,烧香拜神、做鬼拜佛风。每年清明节期间,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还联合发起倡议,在《三亚晨报》、三亚广播电视台刊登文明过清明倡议书,引导市民群众通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采取种树、献花等绿色健康文明方式祭念先人,尽量不烧或少烧纸钱,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发放“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单2.5万份,制作1万多幅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图片,制作宣传专栏20多个,受教育群众达20多万人次。
  (三)树立新风
  2004年后,三亚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的评选、学习宣传活动,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评选出“身边好人”9人、省级道德模范7人。2010年底,三亚市文明委组织叶林坤、翁克发、洪爱雄、刘继银等4名省级道德模范,到两区六镇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8场次,直接受教育群众达1500多人。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