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党派·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865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党派·社会团体
分类号: D638;D665
页数: 96
页码: 739-8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党派·社会团体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党派 社会团体

内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
  第二章 民主党派
  第三章 社会团体1991—2010年,中共三亚市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至中共十七大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重大决策。提出生态立市决定、把三亚建成“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决定、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使三亚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化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行能力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成效明显。2010年,三亚市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市总商会(工商联)。民主党派积极参设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服务社会;总商会(工商联)在积极发展会员和组建行业商会的同时,组织引导会员维护民营企业权益,参政议论,参与光彩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团体增加,主要有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社科联、侨联、台联、残联、个体私营协会等。各社会团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认真履行职能,开展各种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
  第一节 代表大会
  一、市级党代表选举产生
  1993年,经省委批准,根据中央文件规定,结合三亚市实际情况,三亚市划分为乡镇党委、企事业单位党委、城市街道工委、市直机关党委以及农垦系统等39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5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35人。同年5月19日,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40人,占59.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20人,占8.5%;工农代表70人,占29.8%;解放军、武警部队代表5人,占2.1%。在代表中,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23人,占9.8%;妇女代表42人,占17.9%;少数民族代表88人,占37.4%;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表94人,占40%;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160人,占68.1%。
  1998年2月6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负责人会议,部署三亚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市委确定33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同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44人。同年4月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63人,占66.8%;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7人,占19.2%;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29人,占11.9%;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5人,占2.1%。在代表中,妇女代表29人,占11.9%;少数民族代表69人,占28.3%;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表161人,占66%;中学(含中专)83人,占34%;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184人,占75.4%。
  2003年2月12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负责人会议,部署三亚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三亚市16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同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53人。同年3月1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66人,占65.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0人,占15.8%;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37人,占14.6%;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10人,占4%;妇女代表34人,占13.4%;少数民族代表74人,占29.2%。大专以上学历的(含大专)代表210人,占83%;高中(中专)学历的39人,占15.4%;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4人,占1.6%;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201人,占79.4%。
  2006年11月23日,中共三亚市委召开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会议,部署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会后,三亚市17个选举单位组织选举工作。2007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结束,选出代表293人。同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当选的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150人,占5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6人,占16%;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代表81人,占28%;解放军、武警部队代表16人,占5%。在代表中,妇女代表46人,占15.7%;少数民族代表94人,占32.1%;农村(社区)代表6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代表222人,占75.8%;中专学历(高中)学历的71人,占24.2%;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4人,占1.4%,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213人,占72.7%。
  二、历次(届)代表大会
  1989年8月28—30日,中共三亚市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三亚召开。1991—2010年分别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代表由基层党委和市属各条战线党委的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3年5月20—21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35人,应到代表234人,实到代表216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5人组成,即王永春、卢家福、邢诒环、邢诒楠、吉祥开、朱朝政(黎族)、刘存盛、刘明哲(黎族)、江桂金、许忠南、许国源、苏鲁参、李伟山、杨应河、何隆钰、陈锐、陈人忠、陈万福、陈志荣(黎族)、陈卓文、陈治邦、陈鸿南、林安彬(回族)、周忠良(黎族)、郑佩琪(女)、钟文、徐彩凤、黄良生、符桂花(女,黎族)、蓝文新(壮族)、黎月鹏、黎如光、潘家君、薛宝山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1人,即钟文、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林安彬、潘家君、符桂花(女,黎族)、许忠南、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忠良(黎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蓝文新(壮族),委员:柯开安(黎族)、唐人新、林宏茂;在会秘书长陈人忠、副秘书长许忠南、蓝文新(壮族)、林国明;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0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人。大会批准钟文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抓住中心牢固根本兼硬两手把握关键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赞成报告对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五年来成就的回顾和总结。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1993年5月21日,中共三亚市二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0人,候补委员4人出席会议。全会选举了10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钟文、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潘家君、符桂花(女,黎族)、许忠南、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忠良(黎族)为市委常委。选举钟文为市委书记,王永春、陈人忠、徐彩凤为市委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蓝文新(壮族)当选市纪委书记,柯开安(黎族)、唐人新当选市纪委副书记,詹尊海、唐法光(黎族)、唐新文、孙庆璋、黄怀俊、朱有家、陈运杰等7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8年4月7—9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44人,应到代表244人,实到代表242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2人组成,即王为璐、王富玉(回族)、吉祥开、江泽林、江桂金、许俊、孙治福、杨时云、苏庆兴(黎族)、李伟山、李振安、何隆钰、余根淼(畲族)、陈孙文、林安彬(回族)、林宏茂、林葆玉、周玉华、周庆民、周国雄、周往珍(女)、郑佩琪(女)、郑通卫、贾东军、黄友萱、黄绍英、符桂花(女,黎族)、符德安(黎族)、彭隆荣、蓝文新(壮族)、黎月鹏、黎如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4人,即王富玉、陈孙文、林安彬(回族)、许俊、王为璐、符桂花(女,黎族)、何隆钰、蓝文新(壮族)、周庆民、黄友萱、林宏茂、贾东军、周玉华、李振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林宏茂,副主任:唐新文、李文川、委员:杨时云、杨逢春、陈运杰、周国雄;在会秘书长许俊、副秘书长周庆民、林宏茂;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1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大会批准王富玉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把生机勃勃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新城市带入21世纪》的报告。赞成报告对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十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1998年4月9日,中共三亚市三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出席会议。市纪委委员17人列席会议。王富玉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1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王富玉(回族)、陈孙文、许俊、王为璐、符桂花(女,黎族)、黄友萱、林宏茂、贾东军、周玉华、李振安、杨时云。选举王富玉(回族)为市委书记,陈孙文、许俊、王为璐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李振安当选市纪委书记,唐新文、江桂金当选市纪委副书记和朱有家、黄怀俊、陈运杰、邢福固等4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2003年3月18—20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53人,大会代表应到代表253人,实到代表253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2人组成,即丁广强、于迅、王忠江、王泰令、朱继宗、刘诚、江桂金、许焕中、孙治福、杨少文(回族)、杨时云、杨逢春、苏庆兴(黎族)、李铭、李诗华、吴海育、余根淼(畲族)、陈军、陈辞、陈冶邦、林捷、林宏茂、林志坚、林国明、林葆玉、周玉华、郑佩琪(女)、黄明荣(黎族)、黄魁林、黎月鹏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0人,即于迅、陈辞、周玉华、林宏茂、杨时云、林捷、王泰令、陈军、黄明荣(黎族)等;大会秘书长周玉华、副秘书长杨时云、杨逢春;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杨逢春、副主任:王永敏(黎族)、王忠江、委员:蒙明珠、邢福固;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31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大会批准于迅代表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而奋斗》的报告,赞同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实践的七条经验,同意报告对三亚市以后工作的全面部署。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3年3月20日,中共三亚市四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出席会议。于迅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0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于迅、陈辞、周玉华、杨时云、王泰令、林葆玉、陈军、黄明荣(黎族)、杨逢春等。选举于迅为市委书记陈辞,选举周玉华、杨时云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人选,周玉华当选为市纪委书记,江桂金、王忠江、许焕中当选为市纪委副书记和周玉华、江桂金、王忠江、许焕中、邢福固、颜业鹏、卢裕梅(女)、黄坚(黎族)等8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2007年1月16—18日,在三亚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名额293人,大会代表应到293人,实到291人,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大会主席团由37人组成,即马业仲、王忠江、王诚安(黎族)、王昱正、王泰令、方中里、刘诚、江泽林、严之尧、苏庆兴(黎族)、李铭、李开文(黎族)、杨逢春、吴迅、吴炬辉、何来再、张萍(女)、张羽飞、陆志远、陈跃、陈家忠、林志坚、林泽良(黎族)、林葆玉、周玉华、郑佩琪(女)、赵普选、徐国良、黄明荣(黎族)、符德安(黎族)、曾清泉、谢和军、颜业鹏等;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11人,即江泽林、陆志远、苏庆兴(黎族)、周玉华、谢和军、王泰令、林葆玉、严之尧、黄明荣(黎族)、杨逢春、赵普选;大会秘书长周玉华、副秘书长林葆玉、杨逢春、赵普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杨逢春、副主任:王永敏(黎族)、王忠江、委员:蒙明珠、颜业鹏;大会主要议程: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由48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人。大会批准江泽林代表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三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的基本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大会一致赞同报告提出的构建和谐三亚的奋斗目标。大会通过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江泽林、阮崇武、马业仲、王泰令、刘英(女)、严之尧、苏庆兴(黎族)、杨少文(回族)、杨逢春、吴迅、何来再、陆志远、林葆玉、岳进(满族)、周玉华、郑佩琪(女)、赵普选、容丽萍(女)、黄明荣(黎族)、谢和军、蒲慧芳(女,黎族)等21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1月18日,中共三亚市五届一次全体会议在三亚召开。市委委员48人,候补委员9人出席会议。江泽林主持会议并作讲话。全会选举了11名中共三亚市委常委:江泽林、陆志远、黄明荣(黎族)、王泰令、严之尧、杨逢春、赵普选、刘诚、张萍(女)、徐国良等。选举江泽林为市委书记,陆志远、黄明荣(黎族)为副书记。批准了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人选,赵普选当选为市纪委书记,王忠江、颜业鹏、吴迅当选为市纪委副书记和赵普选、王忠江、颜业鹏、吴迅、邢福固、唐如妹(女)、王祉壮(黎族)等7人当选市纪委常委。
  第二节 全委会
  一届全委会 1991年1月27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中共海南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部署1991年工作。1992年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刘名启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八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1992年6月1日,中共三亚市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推选三亚市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和学习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王永春、吉亚球、许忠南、苏鲁参、李德辉、陈锐、陈人忠、林安彬、郑佩琪、钟文、徐彩凤、符桂花、蓝文新、洪寿祥、麦正华、苏云、周往珍等17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刘名启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把三亚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推向新台阶》的报告。
  二届全委会 1993年5月21日,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钟文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1994年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扎扎实实把三亚市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报告。1994年12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报告,确立“八年初步建成旅游城”的战略发展目标。1996年1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认清形势,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世纪》的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年12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钟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统一认识,发挥优势,努力把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推向新台阶》的报告。1997年5月23日,中共三亚市二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三亚市出席海南省党代表会议代表选举办法》,选举麦正华、苏云、周往珍为三亚市出席海南省党的代表会议代表。1997年12月19日,中共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前于1998年3月在三亚市召开。会议推选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1997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代表会议召开。大会采取直接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杜青林、姚文绪、洪寿祥、陈孙文、林安彬、王为璐、陈人忠、符桂花、蓝文新、刘明哲、林宏茂、郑佩琪、麦正华、周往珍等14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三届全委会 1998年4月4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于4月7日召开。1998年4月7日,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以王富玉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1999年1月2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中共三亚市委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1999年12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中共三亚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报告》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2000年2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富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满怀信心,狠抓落实,推进发展,加快旅游度假、生态示范城市的建设步伐》的报告。2000年8月3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议。2000年12月5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意见。2001年11月1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见》。2002年2月11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03年3月在三亚市召开。2002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应到代表207人,实到代表191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王富玉、林安彬、王诚安、方中里、刘诚、许俊、杨少文、杨时云、吴文学、陈军、陈孙文、林捷、林宏茂、周玉华、周往珍、郑佩琪、符桂花、符德安等19人为三亚市出席中共海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11月23日,中共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中共海南省委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3年1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2003年3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召开市第四次党代会的有关事项。
  四届全委会 2003年3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确立三亚市总的奋斗目标为至2015年三亚市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于迅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2003年12月24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于迅作的《中共三亚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2004年12月2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全委会表决通过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迅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作的题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开创三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报告。2005年12月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于迅所作的《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10月17日,中共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定于2007年1月在三亚市召开。2006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和圈选出23名三亚市推荐省出席中共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和24名三亚市出席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2007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举手表决通过了《四届市委工作报告(草案)》《市纪委工作报告(草案)》《市委组织部关于市管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报告(草案)》,举手表决通过了下届市委、市纪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
  五届全委会 2007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和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确立三亚市总的奋斗目标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六大调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精做美做特三亚,着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文化三亚、和谐三亚。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三亚建成“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林为书记的市委常委班子。2007年10月29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2008年7月25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中共三亚市委关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2009年3月30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决定全面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年4月14日,中共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江泽林所作的《在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三亚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方案》和《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三节 重要决策
  一、改革开放
  三亚市历届市委班子都把改革开放当作三亚发展的主题,作出许多重大决策。市委班子先后作出决定,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将土地推向市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筹集建设资金,以地生财,滚动发展;农村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体制与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商企业、计划、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行业也全面推行改革,改革推进了三亚经济发展。改革与开放同时进行,1993年5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各项改革步伐,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三亚投资。把成片开发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抓紧抓好。加快亚龙湾等重点开放区按规划要求进行各项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简化申办企业程序,放宽各项外引内联企业经营范围,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至1997年,三亚市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39家,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内资企业近2000家,实际投资40多亿元。1998年4月7日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报告中强调,把握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放开搞活,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要求全方位对外开放,开放市场、开放资源、开放口岸,把三亚建成中国对外贸易大进大出的南大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到重要旅游景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高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上,全面促成产业升级;抓好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运用;要大量引进各类技术、管理人才等。至2002年,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一批世界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落户三亚,一些重大的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在三亚举行。2003年3月18日中共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和2007年1月16日中共三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分别提出,开创改革和对外开放新局面和创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三亚。至2010年,三亚市在树立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以体制创新促进开放,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升级和加大招商力度等方面都位居全省前列。
  二、城市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亚市委提出旅游业要加快实现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的转变,在整体上把三亚建成为海南“海岛旅游业”的龙头城市,建设成中国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建成国际热带滨海度假胜地。要实现这一目标,1991—2010年,市党委作出相关决策:构建三亚旅游圈,把三亚旅游与周边市县的南湾猴岛、毛公山和尖峰岭热带雨林、五指山、七仙岭、民俗文化村等景区纳入三亚大旅游圈的范围,共同发展;加强旅行社的建设和改革;推进旅游名牌产品的开发建设;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举办国际性的文体赛事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等。至2010年,三亚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全年接待过夜游客882.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9.64亿元,旅游业成为三亚影响力最大、拉动力最强、贡献力最高的支柱产业。
  三、党的建设
  1993年,印发三亚市委《关于贯彻实施党中央和省委近期反腐败斗争工作部署的意见》,结合“清房”“纠风”“社教”中发现的问题,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促进了党风的进一步好转。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组织设置进行了调整,积极发展新党员。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头脑,坚持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1998年4月召开中共三亚市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国际热带滨海旅游新城市的组织保证,对各级领导班子在思想、组织、作风上提出新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树立良好干部形象。2007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亚市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再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腐败。2010年,三亚市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国际旅游岛,三亚争当排头兵”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和责任感。1991—2010年,三亚市党委坚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组织、思想、作风上的可靠保证。党的建设以领导班子为重点,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对各级领导班子不断进行充实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加强干部管理,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分批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
  四、经济发展
  为促进三亚经济发展,历届市委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以钟文为书记的市委第二届班子提出,要发挥三亚的地域、资源和气候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积极发挥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型农业,注重发挥“热”的优势和“海”的优势;要加强工业发展,办好荔枝沟工业开发区;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1998—2002年,以王富玉为书记的市委第三届领导班子对经济发展作出决策,明确提出“旅游为先导,农业作基础,工业壮实例,贸易增活力,海洋添新力,科技强后劲”的目标。城市发展要提高美化、绿化、净化的环境水平,整治建设好3~5个花园街;美化3~5条旅游线路,市区花园式庭院要达到80%;届内要实现把主要街区建成霓虹灯闪烁的“不夜城”;大力开发“二湾”(亚龙湾、三亚湾)、治理“二河”(三亚东河、西河)、建设“二山”(鹿回头山、南山);兴建一批商业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在农业方面提出,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养业,开辟花卉种植基地和花卉交易市场。要建立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育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把琼台农业合作作为开放型农业大事来抓,要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大市。在工业方面提出,以不污染城市为条件,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办旅游工艺品工业,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高科技办工业,围绕贸易办工业等。
  2003—2006年,以于迅为书记的市委第四届领导班子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发展优势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业,巩固提高热带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等;积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要重点抓好“54321工程”,即建设、改造5座桥梁,改造4条路,综合治理3个湾,建设体育中心区、高等教育区和完善凤凰广场;重点抓好“美丽工程”,为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市委第四届领导班子还提出“生态立市”的战略要求,并制定保护三亚生态环境的多项措施。
  2007—2010年,以江泽林为书记的市委第五届领导班子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做精做美做特三亚,着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文化三亚、和谐三亚,要把三亚建成“三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农业方面,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庭院经济,做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公司+农民”的模式引导一村一品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向务工、经商等多元转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在工业方面,提出选择性发展新型工业,以发展热带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优势的新型工业,继续加快现有工业园建设,加快六道湾渔港及南山货运港建设,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在第三产业方面,提出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商贸业提档升级,使商贸服务业成为带动三亚经济增长的优势板块;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突出城市个性特色,做精做美三亚,积极推进“一桥”(红沙大桥)、“两站”(火车站、汽车站)、“四港”(航空港、客运港、货运港、渔港)、“六网”(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信网、污水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推进“三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科技馆)、“三院”(高等院校、科技研究院、医院)、“五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会展中心、演艺中心、游客到访中心、康复疗养中心)等规划建设,使城市建设年年有亮点,五年大变样;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以铁腕依法管理城市规划,坚决打击违建房,整治交通秩序、旅游市场等。
  第四节 市委工作机构
  1991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7个: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办公室、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组织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共三亚市委政法委员会、中共三亚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中共三亚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党章规定另列,不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副处级党政机构:保密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市接待处。直属事业单位: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
  1992年,增设台湾工作办公室。1994年,设三亚晨报社。
  1995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8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机关党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副处级直属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归口管理的副处级机构5个:保密办、老干部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市接待处。2001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7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副处级直属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增设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委办公室挂台湾工作办公室牌子,直属机关委员会更名为直属单位委员会。2002年,三亚晨报社核定隶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同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并为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隶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2006年,直属单位委员会更名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同年,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
  2010年,三亚市委工作部门8个: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单位2个:台湾工作办公室、市委老干局。直属事业单位3个:三亚晨报社、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史志工作办公室。管理事业单位:接待处。
  第五节 纪检监察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会成员由5人增加到7人;基层纪委6个、乡镇纪检组14个(级别为副科级机构)、市直机关纪检组13个;三亚市配备专、兼职纪检干部98人。
  1993年7月,市纪委与市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两项职能的体制。合署后共设置办公室,调研法规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信访室,案件审理室,纪检监察一室、二室、三室共9个科室,常委会成员9人,中层领导19人。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配专职纪委书记,并设监察科(二科级),由纪委书记兼任科长,配备纪检监察工作人员3~5人。
  1998年2月,市纪委四届一次全会决定,常委会成员为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4人,纪委委员17人。1999年5月,执法监察室加挂三亚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牌子。
  2001年7月开始,三亚市42个单位(除市委工作部门、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市群团机关和设党委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外)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派驻4个纪检监察组。12月,增设监察综合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科。至此,市纪委(市监察局)内设室组共14个。
  2003年2月,中共三亚市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7人(其中常务委员8人),设书记1人(市委副书记兼)、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监察局局长)。2004年7月,执法监察室加挂三亚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办公室牌子。
  2006年8月,第二纪检监察室更名为派驻农村基层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由各镇纪委书记兼任。2007年1月,中共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设书记1人(市委常委兼)、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监察局局长)。2008年8月,增设案件监督管理室,至此,市纪委(市监察局)内设室组共15个。
  2010年2月,增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室和行政效能监察室,执法监察室不再挂三亚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和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办公室牌子。至2010年底,机构设置不变。
  二、廉政建设
  1991年,出台《一九九一年党风党纪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三亚市党员中开展党内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印发《党纪规定选编》1万册,开办专题辅导课485场,1.36万人次参加。在电视台指定时间内播放《钱惑》等四部党纪专题教育片,观看人数达21000多人次。1994年,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处理9部豪华小轿车,退换相关车辆;清理干部住房,三亚市处级干部进行房改;处理三亚市党政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78人的股票问题。1997年,加大“车子”、“房子”和“公款吃喝玩乐”整改力度,纠正处级干部“专车”和领导干部擅自开车的问题;1名副市长退出一套集资房,3名处级干部退出各自多占的1套公房;先后对参与公款吃喝的3名处级干部进行处理。贯彻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严格控制和缓建一批办公楼,市公安局、市地税局缓建造价约1000万元以上的办公楼各1栋;严格按规定配备和更换小汽车,未发现违规行为。在电视台播放《权与钱》《泰安大案醒世录》等教育片,观看人数达6.1万人次。
  2000年,下发“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登记表”,抓好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用公款旅游及住房三项重点工作;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八条规定”(要改进调查研究、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文件简报、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要改进新闻报
  道、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工作,严格执行审批出国(境)制度,取消一批7人出国考察计划,节约经费26万元。2003年,出台《三亚市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实行“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各区镇和市直机关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定期向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报告执行责任制情况。共对7名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给予党纪处分或进行组织处理,其中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1人。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对三亚市163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工作用车情况、住房购房情况进行摸底统计,纳入廉政档案,加强监督管理;三亚市共受理审批23批51人次出国(境)考察计划,压缩取消18批21人次,节约资金63万元;对三亚市73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配备和更换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换、购置明确了具体的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工作格局中,组织开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主题教育活动,发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学习资料2000多册;组织三亚市正科级以上干部1068人参加“廉政条例知识测试”活动。
  2007年,出台《三亚市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 《中共三亚市委实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报告制度的办法》等11个意见和制度,为反腐倡廉提供制度保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对三亚市77个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共实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274人次,76名党政一把手接受了市纪委的谈话,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5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在迎宾路、河东路建立28块廉政广告牌,在市一中建立廉政文化长廊,组织“天涯清风”主题文艺巡回演出,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共播放电教片160多场次,观众3.6万人次。
  2010年,出台《三亚市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对三亚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区镇、市属企事业等139个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通报三亚市。全年实施任前、岗中谈话135人次,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481人次;做好领导干部出国(境)工作,取消、压缩19批77人次,节约资金200多万元。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确立了干沟村、槟榔村2个示范点。建立“三亚市廉政教育基地”,三亚市8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5541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开展“反腐倡廉、弘扬正气”主题书画展活动,征集作品242幅,三亚市120多个单位5000多名党员干部参观了书画展。
  三、案件查处
  1991—1992年,受理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334件次,调查处理党内违纪案件105宗,处分党员115人,其中开除党籍35人,留党察看28人,撤销党内职务2人,党内严重警告11人,党内警告19人,其他处分20人。
  1993—1997年,受理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2377件次,其中涉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74件次,立案216件,结案20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14人,其中开除党籍45人。在受理的党员干部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11人,科级干部29人。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期间,共立大要案29宗,查结24宗,移交检察机关3宗,处理5名处级干部,挽回经济损失337万元。1997年5月,查处2起领导干部参与赌博的顶风违纪案件。
  2001年,查处了市烟草专卖局原局长挪用公款20多万元、市物价局原局长弄虚作假虚报餐费、市国土房产管理局原副局长违法办理假房产证等大要案。1998—2003年,受理信访举报1674件次,立案184件,结案17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8人,其中开除党籍48人,行政开除20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7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277万元。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处级干部6人,科级干部29人。
  2006年,中央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三亚市共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件,涉案金额111.085万元。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三亚市134个村(居)委会党支部全部配备纪检员。2004—2007年,受理信访举报1409件次,立案121件,结案11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人,其中处级干部19人,科级干部39人,开除党籍41人,行政开除23人,其他处分16处分;追缴违规违纪款额1683.6万元,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050.6万元。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处级干部19人,科级干部39人。
  2009年1月,在三亚市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金、资源)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各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办理业务3500多批,为委托单位办理资金6.7亿多元,审查退回不符合规定的开支150多批3100多万元。2010年7月起,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展“铁锤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建筑行为,至年底,市纪委在“铁锤行动”中立案18宗,移送司法机关9人,冻结资金4800多万元。2007—2010年,共受理信访举报1030件次,立案159件,结案13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5人,其中开除党籍53人,行政开除26人,其他处分76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905万元。
  四、纠风工作
  1991—1992年,重点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问题。共清退公房382户,对建私房、要地或打宅基地的干部1049人做出清房处理决定,收缴超标准用地款、非法占地罚款29.15万元,收回退出用地、非法占地面积24901平方米,处分党员干部11人。三亚市取消“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项目51个,撤销乱设的关卡(站)4个,清退乱收费款额52.9万元。
  1994年,清理乱收费,检查345个党政机关和个人,违纪金额454314元;清理出国(境)旅游情况,未发现违纪问题;清理党政机关侵占企业钱物问题,2家党政机关将钱物退还企业。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83份,取消37项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
  1997年,清理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办理脱钩的党政机关46个,经济实体117个;清理预算外资金,违纪单位37家,查处违纪金额2933万元;进行专项治理,
  狠抓铺张浪费,借机敛财歪风。
  2000年,加强执法监察,对“收支两条线”进行专项检查,查缴违纪金额近43万元,取消16项不合理收费项目,杜绝公路“三乱”发生,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整治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依法取缔无证行医机构32家,无证药品经营户1家,没收一批药品及医疗器械价值4万多元;为农民减负,检查43所学校中,违规收费和强行收取赞助费的有7家,涉及违纪金额30多万元。
  2003年,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查处案件11件,违规收费27.6万元,退回多收学生各种不合理收费9.74万元,通报批评5名相关人员,一名校长被立案调查;加强防治“非典”商品专项检查,查处哄抬物价的商店16家,没收物品678件;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专项治理工作,取缔非法经营企业61家,捣毁生猪私宰窝点22个,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查补税款403万元;查处违规经营医药机构34家,销毁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具涉及金额24万元,规范药品网上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工作,采购药品401个品种,集中采购药品2587万元,共利于患者金额56.33万元。
  2007年,对三亚市中小学校“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清退学生课本费用56465元,上缴财政17040元;检查各级医疗机构11家,取缔“黑诊所”46家,没收药品器械181件;查处和纠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纠纷问题3件,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等,减轻农民负担金额1310元,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566万元。
  2010年,查处劳动纠纷案件350宗,为农民工追讨欠薪3173.2万元;狠抓旅游市场整治,查处违规企业31家,罚款163万元;加大交通整治工作,查扣“黑车”210辆,查处“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船舶和黑游艇(无牌照非法经营的游艇)430艘;拓宽网上药品采购范围,对16家公立医院的药品实行网上集中采购制度,采购金额9343.66万元。开展政府部门和基层所站民主评议,收到建议324条,整改完善规章制度88项,调查处理投诉问题140件;办好“政风行风热线”,25个单位领导、19名“一把手”、117名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受理投诉问题118个,办结率达100%,全年共查处不正之风案件43宗,处理46人。
  五、防腐治腐
  1991年,出台《关于建立党风和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见》,把党风和廉政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理论和业务水平,受培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40人次。
  1994年,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增强监督力度,治理贪污土地赔偿款、挪用民房改造款、以贷谋私等问题,抓住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时机和环节。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勤政廉政新风,编印《三亚纪检监察》,和市电视台联合摄制《廉政之光映天涯》专题片。
  1997年,制定《关于清理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方案》
  《关于接待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增强防腐拒变意识。
  2000年,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先后制定和出台《三亚市200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三亚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等,并把2000年党风廉政工作细化为106个小项,确定了33个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加强和巩固村务、政务和厂务公开工作,三亚市112个村实行村务公开,13个乡镇全部成立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三亚市91%的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三亚市277个单位推行政务公开,保证资金的合法使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完善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行政监控职能,堵住产生腐败的漏洞。
  2003年,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出台《三亚市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牵头责任部门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职责分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提出《2003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推行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行政审批误事责任追究制,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三亚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市政府采购项目90批次,预算购置费978万元,经竞标采购实际使用采购金额881.2万元。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三亚党政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关于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工作巡视制度的通知》,加强监督检查,防止用人不正之风。
  2006年,制定出台《三亚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三亚市本级项目支出管理办法》,对2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编制绩效预算。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三亚市共有235个执收执罚单位的975个收费项目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实行了银行代收代缴。加强政府投资评审制度,完成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120个,评审预算总金额72327万元,审定造价59815万元,核减预算造价12512万元。
  2010年,出台《三亚市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强化党内监督制度的落实,抓好基层党务公开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制定统一的党务公开基本目录,吉阳镇被省纪委确定为“全省党务公开工作示范点”。开展农村干部拖欠信用社不良贷款专项清理工作,完成不良贷款138笔、本息182.68万元的清收工作。
  第六节 组织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培训科、调研科、干部监督审查科等6个科室。
  1993年,增设电化教育科。2005年,成立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人才工作科(加挂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牌子)。2006年,成立干部信息管理办公室,与干部科合署办公。2008年,在干部科加挂公务员管理科牌子。
  2010年,三亚市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研究室、组织科、干部一科(公务员管理科)、干部二科、干部监督科(举报中心)、干部培训科、人才工作科(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8个科级职能机构,下辖2个事业单位:干部信息管理办公室、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设挂靠机构三亚市党建工作巡回检查办公室。
  二、基层组织建设
  (一)党员队伍建设
  1991年,抓好在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331人。1995年,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培养和发展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专门档案,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支部3个。2000年,严把入口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安排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到社区支部过组织生活。
  1991—2000年,共发展党员5416人,党员参与民主评议平均参评率达92.8%,评议出优秀党员占参评党员11.4%,不合格党员占参评党员0.2%。
  2005年,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先进性教育和培训,严格考察,谨慎发展;规范改制企业党员的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接收省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党员50多人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居住地社区或村党组织。2006年,创新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引导。2007年,注重在大专院校及中学、妇女、少数民族、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新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三亚市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率达97%。2010年,发展新党员437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311人;高中(中技)以上文化程度的341人。女党员142人。少数民族党员151人。完成轻工业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等11家改制企业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由党员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接收。
  2001—2010年,共发展党员6181人,党员参与民主评议平均参评率达93%,评议出优秀党员占参评党员4.8%,不合格党员占参评党员0.09%。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1991年,组织三亚市21个党委、3个区(街道)工委、27个党总支、550个党支部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1995年,完成“撤区建村”(撤销管理区,建立村委会)工作,共撤销95个管理区,设立9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每届任期3年,农村党支部书记大部分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1991—1995年,制定《基层党委党建目标责任制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明确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目标和任务,整顿治理后进党支部。加强“三资”企业党建工作,在市经济合作局设立党委,统一管理“三资”企业和内引外联企业党组织;在市安全局和三亚港集团公司设立党委。
  1996年,调整设置基层党委24个,直属党总支8个,直属党支部27个,党支部208个。1998年,三亚市112个村(居)党支部,109个完成换届选举,共配备党支部班子成员495人。2000年,将水业集团公司、港务集团公司和旅游投资公司等3家骨干企业的党组织划归市委管理,建立9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996—2000年,开展创建“五好”(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活动开展好、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村党支部和“六好”(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选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持一种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活动,大力整顿后进党支部;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撤销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委员会,调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市直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设立46个党组;成立三亚市企业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22家市属重点企业、市政府控股企业、被授权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公司的党组织。
  2001年,全面推广“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办法,完成128个村(居)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筹建市旅游投资公司党委,新组建1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按照“双向交叉任职”的办法,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2002年,三亚市5个镇率先在全省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2004年,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推行村(居)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模式;将原市直属单位工委管理的67家国有企业党组织划归市国资委党委管理。2001—2005年,继续开展创建“五好”村党支部和“六好”乡镇党委活动。
  2007年完成村(居)换届选举,三亚市135个村(居)共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808人,实行“一肩挑”村(居)115人,有57名大学生选入村(居)“两委”班子,三亚被评为全省村(居)换届工作先进市县。2008年,市委先后批准成立了海棠湾工委、市高校工委、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在河东区、河西区、市人才资源市场分别设立三亚市流动党员协管服务中心、流动党员联络站和出租车公司党支部。2010年,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32个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724名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中,妇女干部147人,占20.3%,基本实现“一村一妇女干部”;党组织书记中新任的43人,占33.1%,群众参选率为97.3%。2006—2010年,把创建党建示范点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加强党建示范点建设。
  三、培训教育工作
  (一)干部培训
  1991—1992年,共举办9期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1345人次。1994年,选送245名青年干部参加党校函授,选送38名领导干部赴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考察学习,选送40名干部赴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大专院校学习。1991—1995年,对三亚市副科级以上
  干部进行办班培训,指导市直机关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以乡镇为单位培训农村干部,给农民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共选派干部131人次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中国企业培训中心、农业部及华南农学院等学习培训;选送青年干部报考干部专修科,20多名干部被高校录取,选送领导干部赴省外、香港和国外考察学习。
  1996年,举办副科以上干部理论培训班8期,培训3655人次;举办组织人事干部、党组书记、农村支部书记、组织员、电教员等培训班,培训337人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讲课,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及国内外各类培训班和考察学习70多人次。1998年,组织“三亚市农村科技扶贫讲师团”,深入13个乡镇为农民讲授养殖实用技术,有1081人次参加培训。1996—2000年,采取办班培训、举办专题报告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种(养)殖技术。
  2001年,举办“领导干部论坛”,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03年,选派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18人参加全省领导干部电子政务知识培训。2004年,共举办了6期处级干部培训班,对现有350名处级干部进行轮训,并将参训学员撰写的论文编印成书《实践与探索——三亚市处级干部培训班论文汇编》。2001—2005年,对三亚市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普遍培训,有300多人次赴国外及浙江、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2007年,在新加坡举办1期城市建设与管理专题培训班,组织20名领导干部赴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在澳大利亚举办1期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培训班,选派6名副处级年轻干部到上海浦东区、长宁区挂职。200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处级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妇女干部培训班。2010年,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办了三亚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9个专题培训。2006—2010年,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培训机构和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班;选派领导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下达的调训任务,选派领导干部出境考察学习以及参加各种国内、省内培训学习。
  (二)党员教育
  1.党员教育活动
  1991年,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忆传统、做贡献,做大特区合格共产党员”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日”“党员奉献月”活动。
  1995年,在党员中开展学习孔繁森和“共筑热血丰碑”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机关党员中开展“读党章和学特色理论”活动,对2300名党员进行测试,合格率达96.3%。
  1999—2000年,三亚在三亚市各级领导班子、处级干部中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市级领导班子以及三亚市67个领导班子和336名处级干部参加活动。
  2001,开展“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亚市乡镇机关干部,村(居)组织班子及其成员,市级机关部门、市属企业、副处级事业单位没有参加“三讲”教育的干部(重点为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活动。
  2005年,相继开展第一批、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亚市83个单位,9395名党员参与活动。结合三亚市实际,提出“八个一”(精读一本书、观看一系列党员电教片、上好一堂党课、联系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会、开辟一个学习专栏、举办一系列报告会、组织一次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活动)自选动作,并组织策划了“春节黄金周期间千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等“党员先进性见行动”活动。
  2006年,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9年,开展第一、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亚市参加单位432个,党组织905个,党员20419人。活动中共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3092个,解决突出问题2290个,为民办好事实事2464件,出台制度837项,修改完善制度1338项,废止制度294项。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第621期、第1084期)、人民网、新华网等对三亚市开展活动经验和情况进行了介绍,河西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海南省唯一被中央活动办列为全国6个宣传先进典型之一。2010年,在三亚市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55个党委(工委),43个党总支,850个党支部,21458名党员参加活动。
  2.党员电化教育
  1993年,市委组织部成立电教科,在三亚市开展电化教育工作。此后在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每个电教站配备电视机和放像机。田独镇所管辖的9个管区均设立电教点,成为首个建立二级电教网络的乡镇。截至1996年,三亚市累计投入20万元建设农村三级电教网络,建成有“二机一室”(电视机、放像机,电教播放室)的农村党支部有78个,三亚市共有专兼职电教人员217人,拥有录(放)像机、电视机192部。而后电化教育工作从乡镇扩展到村级组织和机关企业党组织,到1999年,村级电教网点普及率达到92%,三亚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建立70个电教播放点。
  2004年,创建三亚党建信息网,开辟了党建宣传和党员教育新阵地。2005—2006年,在三亚市电视台创办《天涯先锋》《“双示”教育之窗》和《保持先进性,建设新三亚》等党建宣传栏目。2008年,出台《关于在三亚市农村党员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电信模式、卫星模式、有线电视模式,全面铺开农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同时逐步更新相关电教设备等。2010年,协调电信公司、市财政、各镇共投入453万元,新建及完善三亚市115个站点的建设,其中在6个镇分别建立远程教育工作站,在三亚市所有村委会(共92个)、5个村民小组和河东、河西12个社区分别建立了终端站点。
  自1994年首次摄制了电教片《希望之路——记榆港居委会党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事迹》后,至2010年,还摄制了《天涯头雁》 《天涯潮》 《赔本官郑亚六》等20多部电教片。其中,2003年摄制的电教片《小岛》在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与市纪委、市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创先争优活动系列报道》《廉政文化建设》系列片被收录为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材,其中《槟榔河创先争优事迹》被中组部选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教材。
  四、干部监督管理
  1991年,受理案件75宗,结案31宗计64人。1993年,受理审查干部历史遗留案件36宗82人,收回改办离休1人,重新确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3人,已查清待结案53人。1991—1995年,注重解决干部历史遗留问题,并逐步从单纯审查历史遗留案件、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向审查现实问题转化,共解决干部历史遗留问题240宗,依照政策解决干部的改办离休、恢复待遇、安排工作等问题;加强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纠正市直单位各类违反干部任免程序提拔干部行为,贯彻执行省委组织部有关干部回避制度。
  1996年,对1956年参加工作的47名山区会计全部收回并办理退休,1997年,共审查批复科级备案干部121人,调查核实3名副科级干部不按程序办理提拔并予以取消。1998年,制定《三亚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和《三亚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暂行规定》。1996—2000年,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建立干审联络员机制。共受理来信来访380多件次,先后对22名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2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建立干部申报收入制度,严查干部假学历、假民族、假年龄问题。
  2002年,收到反映干部问题的信件35件,涉及23人,调查核实16件11人,给市纪委提供线索和联系办理13件7人,移交其他部门办理3件。2004年,出台《三亚市直属机关领导干部回复函询暂行办法》。2005年,制定《三亚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市管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谈话制度》,设立“12380”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录音。2001—2005年,把举报工作作为监督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重点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共受理来信来访139件次,先后对49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建立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巡视制度,对三亚市科级干部任免工作进行巡视检查,纠正和查处各类违
  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任干部行为,对三亚市正科以上干部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在职研究生学习进行核查认证,核查处级干部66人。
  2006年,制定《三亚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意见》。2008年,制定《三亚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三亚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制定《关于科级干部破格越级提拔若干暂行规定》,下发《科级干部任免权限调整的通知》,全面下放组织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任免备案。2010年,出台《市委组织部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三亚市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试行)》,对市管理干部选任进行全程纪实。2006—2010年,建立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巡视制度,每年组织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市管企业班子成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共受理来信来访454件次,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其中妥善解决了5名上访干部的离退休待遇问题,先后对52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人员进行集中谈话。
  五、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
  1993年完成市、乡镇两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1994年在企业中推行领导干部聘任制。1991—1995年,按照“相对稳定、充实加强、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按程序提拔任用干部,重视培养任用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共提拔调整干部759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82人,妇女干部6人;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230人次;办理干部退休93人;组织对三亚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年度考核。
  1997年,给11个市直机关单位下放科级干部任免权限,次年增至48个,并下放158家企业干部任免权限。1997年、1999年、2000年,先后在三亚市公开选拔(选聘)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9人。1998年,完成市级五套班子换届选举工作;1996年、1999年分别开展乡镇换届选举工作。2000年,选拔1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1996—2000年,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和选拔任用工作,推进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共提拔调整干部561人次,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129人次,办理退休156人。
  2001年,在三亚市公开选拔市直机关单位7个副处级领导岗位。2002年,完成撤乡并镇后海棠湾镇、田独镇、凤凰镇、天涯镇、崖城镇领导班子选举工作。2003年,完成市四套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和市委委员、纪委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主推荐工作。2001—2005年,加强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制定《三亚市处级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三亚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的通知》《三亚市干部交流轮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先后选派64名干部到中央企业、省外发达地区和本市镇、村、企业挂职锻炼。
  2006年,完成海棠湾镇、田独镇、凤凰镇、天涯镇、崖城镇、育才镇等6个镇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减少镇党委副书记5人,班子成员职数减少26个。2007年,完成市四套班子换届工作,面向全省公开选拔7名副处级领导干部。2008年,将各镇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常务副镇长由副科提为正科,将海棠湾工委、管委和海棠湾镇党委、镇政府实行四块牌子、一套机构,交叉任职,避免机构职能重叠。2010年,首次试行在市委全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6名区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人选,面向全国公开选拔5名领导干部,并首次试行市委常委会任用干部差额票决制产生人选。2006—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一报告两评议”(一报告即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两评议即评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选拔出来的干部)等制度,抓好年度考核工作,共提拔调整干部894人次,先后选派40名干部赴上海、云南及本市各镇、市管企业挂职锻炼。
  六、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
  1991—1995年,落实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召开三亚市知识分子工作会议,表彰32个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和9名优秀知识分子。赴全国各地考察引进急需人才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选拔28名知识分子担任部、委、办、局的领导,31名知识分子担任乡镇领导,15名知识分子担任企业领导;选送137名专业技术干部赴国内的北京、杭州和国外的新加坡、泰国等地考察学习。
  1998年出台《三亚市优秀专家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落实第六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关补贴事项的审批工作。2000年,创办《知识分子直通车》,及时向市领导反映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和建议。1996—2000年,将300名拔尖和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归口由市委组织部直接管理。
  2001年,制定《三亚市知识分子工作“十五”规划》,开展评选市优专家活动。2004年,落实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措施,2003—2004年,引进的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每月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费,未达到副处待遇的给予享受副处待遇;硕士每月享受500元生活补贴费,未达到正科待遇的给予享受正科待遇;给予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2005年,成立三亚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合署办公。2001—2005年,从全国重点名牌大学等引进博士生、硕士研究生等44人,充实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招录109名硕士以上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等紧缺急需人才到三亚市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协调教育、卫生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引进各类高级人才。2010年,召开三亚市人才工作会议,表彰重奖73名优秀人才,市财政划拨5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年人才。2006—2010年,落实中央和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及项目工作,制定《三亚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三亚市领导直接联系专家暂行办法》《三亚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三亚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编制三亚市紧缺急需人才指导目录,出台优化人才工作环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七、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1993年,坚持“周五”学习制度。1994年,开展“创模范组织部争当先进组织工作者”活动。1991—1995年,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开展纠正组织人事工作中不正之风活动,清理干部建私房行为;建立完善文书制度、催办制度、考勤制度、党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等一批内部制度。
  1997年,鼓励干部参加党校函授学习,有5名干部参加中央党校本科班学习。1998年,在开展“创模争先”活动和整治机关作风专项工作中,市委组织部被评为三亚市“十佳”单位。1996—2000年,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各科室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自觉按《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规范》办事。
  2001年,成立组织部机关党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同年,市委组织部被评为全省组工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和组工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有2个重要调研课题被评为全省组工调研课题一等奖和三等奖。2004年,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重用1名干部到副部长岗位,提拔一批干部到科级岗位,内部调整和交流4名干部,引进2名研究生。2000—2005年,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班子和干部的政治及业务学习,紧抓班子廉政建设和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学习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2008年,安排部机关4个党支部分别与天涯、崖城、育才、田独等镇4个贫困农村支部50多名农村贫困党员“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2009年,动员三亚市组织人事干部55人分别与企业、农村的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成对子,部班子成员和机关4个党支部把田独镇中廖村4个最困难的村民小组作为联系点,部机关党员与该村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成32个帮扶对子,筹措资金600万元,帮助农村和党员发展生产。2010年,市委组织部被评为三亚市创建“五星级服务机关”活动先进单位。2006—2010年,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先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整改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完善制度。
  第七节 宣传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内设办公室、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对外宣传科、新闻出版文化科。1995年9月,经调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精神文明科、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文化科、广播电视科和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挂三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牌子,副处级建制)。1999年9月,内设7个科室:办公室、精神文明办公室、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文化科、组织人事科和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2001年10月,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市精神文明办公室(2002年
  4月升格为副处级)、社会宣传文化科(2008年6月加挂三亚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牌子)、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科、组织人事科。2005年12月,增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10年,内设办公室、社会宣传文化科(三亚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理论教育科、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科、组织人事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等7个科室,挂靠机构有中共三亚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二、理论学习
  1991—1995年,组织三亚市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中共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文选》一、二卷,发放学习资料6000册;学习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发放学习资料4000册。
  1997年,举办三亚市中共十五大精神知识竞赛3场、香港回归电视知识竞赛1场;1999年,举办三亚市澳门回归知识竞赛1场,发放各类学习资料8000多份。1996—2000年,着重抓好中共十五大精神学习和香港、澳门回归相关知识学习。
  2002年,组织中共十六大精神专题讨论会10次,发放学习资料2500册;在三亚市机关和学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2次。2003—2004年,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举办三亚市讨论会5次。2005年,在三亚市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放学习资料2000册,编辑《简报》105期。2001—2005年,着重抓好中共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
  2006年上半年,在三亚市130多个村(居)委会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放学习资料2.5万册,编辑《简报》36期。2008年,发放奥运知识读本6000册,举办三亚市知识竞赛1次。2009年,揭晓“极力争取”城市精神,在《三亚晨报》上举办知识竞赛1次,举办三亚精神与奥运结缘研讨会1次。2006—2010年,着重抓好中共十七大精神学习。
  三、理论宣传教育
  1992年10月,重点抓好三亚市领导干部中共十四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工作。1993年,在三亚市首次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1991—1995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3次、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培训班5期,培训200多人次,发放学习资料8000多册。
  2000年,开展“理论下乡”试点工作,并在三亚市铺开,因成效好而被在全省推广。1996—2000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培训班4期,培训180多人次,发放学习资料1.5万册。
  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举办中共十六大精神
  理论骨干培训班,有150多人次参加。2004年4—7月,到三亚市各村居委会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播放视频、PPT等形式进行解读,同时,还邀请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为群众现场传授农业科技知识。2001—2005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举办中共十六大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3期,培训150多人次,宣讲中央一号文件110场,发放各类学习资料2.5万册。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三亚市农村开展理论之星读书活动,发放读本1200套,其中《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文明生态村创建教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培训读本》为必读书目。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组织理论小分队,深入到三亚市130多个村(居)委会为群众宣讲中共十七大精神,并各播放电影一场。2010年4月,在凤凰镇槟榔村启动国际旅游岛知识的宣讲,同时解读中央、省、市惠农政策。2006—2010年,举办三亚市理论研讨会5次,举办中共十七大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9期,培训450多人。组织理论宣讲小分队到三亚市各村(居)委会宣讲130多场,宣讲国际旅游岛知识和惠农政策130多场,为群众放电影近300场。
  四、社会文化宣传
  1993年4月,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海南建省、三亚升格5周年。1995年5月,举办系列活动庆祝海南解放45周年,其中报告会10场,文艺晚会3场。1991—1995年,市委宣传部举办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的宣讲共200多场,发放学习资料2万多份。
  1997年,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电视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形势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发放资料1万份。1999年举办庆祝澳门回归文艺晚会、知识竞赛,发放资料6000份。2000年,成立了“三亚市委讲师团”。1996—2000年,举办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各类讲座、报告会200多场,发放学习资料3万多份。举办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20多场次。
  2002年5月,三亚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联合举办了“雷锋精神永恒”大型图片展,并邀请雷锋老战友乔安山做现场报告,三亚市共有1.2万人次参观了展览。2004年4月,举办《赞美三亚》征歌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应征歌曲600多首,共评出一等奖1首、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10首,并于2005年9月在南山为部分获奖歌曲举办专场演唱会。2005年7月,在三亚市第二中学举行三亚市国防教育演讲比赛。2001—2005年,举办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的各类讲座、报告会300多场,举办三亚公安英模余玉全、陈华先进事迹的报告会50多场次,举办一级劳模余玉全先进事迹展览,编印《一级英模余玉全》2000多册,并组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2007年3月,推出“蓝丝带”海洋保护一系列行动,同年11月成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开展“蓝丝带”进机关、进酒店、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军营“六进”活动。2007—2008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起各镇文化中心,配备各种文化设施,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保证。2010年,编辑印刷《天涯启园》1000册,并投入十多万元对三亚启园进行改造。2006—2010年,举办重大群众文体活动20场,发放“八
  荣八耻”学习资料300多份,开展知识竞赛3次,编印《国防教育工作手册》5000本、学习资料3000本、知识竞赛试卷1万份。开展“蓝丝带”海洋保护行动12万人次。举办“三下乡”活动110多场。
  五、对外宣传
  1993年4月,协调《海南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三亚升格5周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成就。1994年6—7月,协调国内、省内媒体报道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的有关新闻。1991—1995年,协调媒体刊发三亚升格5周年成就报道10多篇,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报道30篇,以及四届海南椰子节相关报道15篇。
  1996年1月1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在亚龙湾中心广场启动。1997年、1999年,组织媒体报道三亚市干部群众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盛况。2000年1月1日,协助中央电视台在林旺后海湾举行迎接新千年第一轮日出全球电视现场直播。1996—2000年,共刊播“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的报道100多篇,协助中央电视台做好迎接新千年第一轮日出全球电视现场直播。
  2003年,充分利用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举办有利时机,三亚市新闻媒体开辟“聚焦世姐赛”“迎世姐大赛,建美丽三亚”“美丽的眼睛看中国”等专栏,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宣传报道。2003年,新闻单位创新思路,走联合办报、办节目之路,《三亚晨报》与周边六市县合办琼南新闻,三亚广播电视台与海南广播电视台联办节目。2004年,在全省第一个设立了新闻宣传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一次,奖励优秀新闻作品和对三亚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2005年4月18—24日,中央电视台和三亚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7集大型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魅力三亚》,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连续播出,并作为一个外宣品在国内外传播。2001—2005年,建立完善新闻通气会、奖励制度,利用世界小姐总决赛等重大国际性赛事宣传推介三亚,制作《美丽三亚》宣传光碟1万张,《走遍中国·魅力三亚》光碟3000套。
  2007年12月,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风光故事片《一座城市和两个女孩》在北京首映。2009年,制定下发《关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在16家单位设立新闻发言人。2009年6月,三亚绕城高速隧道塌方,在65小时的营救过程中,举行了13场新闻发布会。2006—2010年,做好建省办特区和三亚升格20周年、奥运会火炬三亚首传等宣传报道,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八节 统战工作
  一、机构
  1991年,中共三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市委统战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对台办、三胞联络科和党政科。1995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民族宗教侨务科、工商联络科和民主党派科。2001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派科、工商联络和民族宗教科。至2010年,内设机构未变。
  二、统战宣传
  1991—1993年,重点宣传十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针,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制定的《九十年代统一战线部门工作纲要》为依据,加大宣传贯彻全国、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力度,突出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组织举办4期统战信息、宣传、调研等工作培训班。
  1994—2000年,重点宣传十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举办10期民族、宗教、法规知识培训班。同时,三亚晨报、三亚电视台、三亚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通过设立专栏、专题、专版等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对统一战线进行宣传报道。
  2001—2006年,重点宣传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宣传统一战线在新世纪党的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统一战线工作的几项重要任务。其间,共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党外干部培训班30多期。
  2007—2010年,重点宣传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若干基本理论、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领导等六大问题的认识。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党外干部、海外联谊等培训22期。
  三、民主党派工作
  截至2010年,三亚市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同盟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三亚市委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三亚市委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三亚市委会、中国致公党三亚市委会、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三亚市委会8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的行政级别为正处级,按要求和程序落实人员
  编制、干部管理、经费开支、办公用房及行政序列等工作。积极协调做好民主党派相关人事安排。截至2010年,历届省人大代表中有24名民主党派人士,历届市人大常委会中有1名民主党派人士,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有3名民主党派人士。历届政协三亚市委会中党外常务委员均符合规定比例。政府职能部门及法院、检察院中科级以上党外干部有33人。
  中共三亚市委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有五种形式:(一)中共三亚市委主要领导人邀请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二)中共三亚市委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地邀请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举行小范围的谈心活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交谈,沟通思想,征求意见;(三)由中共三亚市委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四)各民主党派就三亚市改革开放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三亚市委提出书面建议,或约请中共三亚市委负责人交谈;(五)市各级党委或党组负责人要同民主党派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开展联谊交友活动。1991—2010年,市委和市委统战部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81次。
  落实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的编制、办公经费和车辆。根据市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的需要,市委统战部协调市编制委员会,为8个民主党派解决16个行政编制(每个民主党派市委会2个)。2008年8月,申请解决2台办公用车;各民主党派的年综合工作经费从成立之初的5000元已增至9万元。
  市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2010年,8个民主党派共撰写有关改革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医疗卫生、科技扶贫、文明生态等提案和建议4100多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与推动三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多方位、多途径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智力帮扶为主,定期开展帮带结对、支边支教、扶贫济困等活动,帮助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百姓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直接受益群众9.1万人,先后建立“烛光行动”“科技示范小学”“医疗快线”等11个服务载体和实践基地。至2010年,在政府职能部门和法、检等单位共推荐使用科级、处级领导职务19人。
  四、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
  1991—2010年,三亚市无党派代表人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2004年后,三亚地区的高等院校如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琼州学院等相继筹建并招生,一些科研院所落户三亚,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数量明显增加,市委统战部及时进行走访调研,建立了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建立无党派人士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有重点地保留一批党外优秀人才作为无党派的骨干。发挥市委统战部在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稳妥地培养、选拔和安排新一代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进新老交替。
  五、民族宗教工作
  三亚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1991—2010年,建立健全三亚市、镇(区)、村三级管理网络,及时了解少数民族情况,做到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解决问题。在三亚市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凤凰镇槟榔村成为三亚市第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清真食品情况调研,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参与制定《三亚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等。抓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建设,按省市有关要求,在槟榔村、鹿回头社区积极开展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3亿元。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1991年11月2日,指导成立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1993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1995年11月兴建南山寺,成为中国最南佛教寺院,信众约3000人。2010年2月26日,指导成立三亚市佛教协会。引导宗教场所开展“和谐寺观庙堂”创建活动,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取缔非法宗教集会活动场所,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鼓励宗教界开展慈善事业,向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捐物1800多万元。组织各宗教团体、宗教场所负责人及信徒代表人士学习、宣传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国、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1991—2010年,共召开21次会议,举办16期培训班,举行26次座谈会。
  六、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人士工作
  1994年7月8日,成立三亚市海外联谊会,秉承爱国主义传统,广联乡谊,牵线搭桥,引资引智,为三亚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与国内38个中等城市的海外联谊会和境外20多个社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历届理事会成员先后受邀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法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广交深交了一大批境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琼籍社团领袖。20年内,接待多批到三亚访问、探亲、考察、投商的台港澳同胞和海外重点人士,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人士直接或间接为三亚引进项目资金达50多亿元,促成了公益事业项目20多个,资金2000多万元。2001年、2008年分别在三亚市成功主办全国部分中等城市海外联谊会第7次、第14次网络年会。
  1997—1999年,以香港、澳门回归为契机,组织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报告团演讲,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宣传香港、澳门基本法。
  2007年12月23日,香港三亚同乡联谊会在香港成立。广大香港三亚籍乡亲积极回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以不同方式参与家乡建设。2007—2010年,累计捐资300多万元。
  每年元旦、春节,市财政拨出经费5万元不等,用于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归侨、侨属及台属、定居台胞。向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寄发贺年卡及有关宣传资料。
  七、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
  1991—2010年,三亚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社会阶层人士为三亚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依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强党委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
  1994年1月29日,三亚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始终坚持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使工商联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20年间,举办52期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外省较发达市县的发展现状。
  (二)回报社会
  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1991—2010年,以不同方式和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热心公益、慰问“三老”(1950年海南解放以前的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等活动,共捐善款2.23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5.9万个。
  (三)为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办实事
  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2006—2008年,王大富、兰恒、冯川建、张士忠、张海林、林华俊、曾宪云、郑灶庭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荣获海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卢昌芬、张海林、陈宪清、郑洪荣等获海南省首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突出贡献奖”。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爱国、敬业、守法”先进事迹演讲会。推荐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入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向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所在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参与招商推介会,协调金融机构实现信贷洽谈等,支持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第九节 政法工作
  一、机构
  1990年,成立中共三亚市委政法委员会(简称“市委政法委”),是市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后因形势需要,至2009年,先后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综治办”)、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委维稳办)等4个机构合署办公。
  (一)市委政法委员会
  1990年5月16日,中共三亚市委撤销市委政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市委政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调研科、政工科。经济独立核算。1995年1月9日,市委政法
  委为正处级机构,设书记1人(由市委副书记或者常委兼任),副书记1人(由市政府副市长兼任),专职副书记2人。内设办公室、调研科、政工科,市综治办与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1998年8月26日,调研科更名为执法监督室。2001年10月15日,三亚市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市委政法委内设3个科级职能机构,分别为办公室、政治处(挂执法监督室牌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2003年9月18日,增加市委政法委1名副职领导职数,领导职数为一正两副。2005年10月5日,市委政法委增设执法监督室。至2010年未变。
  (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1991年3月27日,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同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同年7月1日,成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定为副处级行政机构,编制6人。1995年1月,编制增加到7人,其中主任1人(政法委副书记兼)、副主任2人。2007年4月30日,市委常委会第4次会议(议警会),同意设立三亚市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人(副处级),增加行政编制1人。2009年9月28日,单独设立三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为正处级机构,核定行政编制4人(新增加1名行政编制),将市委政法委综治科3名编制及人员划归市综治办,核定市综治办主任1人。
  (三)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9月28日,中共三亚市委维护社会稳定办公室设立,为正处级机构,核定行政编制3人,核定市委维稳办主任1人。
  二、队伍建设
  1991—2000年,三亚市政法机关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并重,结合“纠风”与“清房”,切实解决队伍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235人。2000年,市法院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建立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审判组织形式和制度,聘请陪审员23人,监督员7人。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公正执法、加强监督、依法办案、从严治警、服务大局”深化检察改革。市公安局先后制定66个制度和7个责任制,实行警务公开,成立执法监督小组。
  2001—2003年,中共三亚市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决定》,市委政法委制定《2001—2003年三亚市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政法干警教育培训规划》,对政法队伍管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等制定相关方案,对政法队伍的“进入口”提出“凡进必考,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办法。共处理违纪违法政法干警98人。
  2004—2006年,审判机关开展“公正廉洁树形象”、 “三优四满意”(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基层满意、企业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活动,进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在旅游景点设立基层旅游法庭;检察机关开展“检务公开在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学英雄、找差距、鼓干劲、促工作”“走千家,访万
  户”等活动,修改和制定《三亚市公安局禁赌工作规定》《三亚市公安局年度综合考评细则》等31项制度;司法机关设立“四部七站”(团委、妇联、总工会、残联4个法律援助工作部,河东、河西、海棠湾、田独、凤凰、天涯、崖城7个司法所法律援助站),形成以市法律援助处为主,4个社会团体工作站、7个司法所联络站为辅的法律援助网络。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78人。
  2007—2010年,市委政法委下发《三亚市政法系统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的实施方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组织政法干警向王书田、宋鱼水、喻中升、谭东、陈海宏学习;市委组织召开议警会,研究解决基础设施、警用设备等经费问题,增加协警员工资,组建市特警队,核定市公安局、市两级法院、两级检察院科级非领导职数,增加市综治办行政编制,提出解决市公安局工勤人员问题的办法。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81人。
  三、综治工作
  1991—1995年,市政法综治单位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成亚运会南端点火活动、首届国际椰子节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5年共发生刑事案件2669宗。
  1996—2000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加强刑事案件侦破工作,开展重点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加强公共复杂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的治安管理,切实做好香港回归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共发生刑事案件3151宗。
  2001—2003年,先后组织开展打击“两抢”(抢劫、抢夺)、涉爆、涉毒和追逃、禁赌禁娼、打拐等专项斗争。2004年初,市综治办下发《关于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创建规范化安全文明社区的通知》。同年,规划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村)”和“禁毒优秀社区”521个,已达标480个,达标率92.1%,创建覆盖面达90%以上。
  2005—2006年,市综治委下发《关于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的通知》等文件,动员三亚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严打”专项斗争;开展“平安三亚”建设活动,三亚市规划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共384个。
  2007—2008年,市综治委下发《“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实施方案》等文件。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平安三亚建设,共创建“平安家庭”723户。1997—2008年,三亚市连续3届12年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地市”。
  2009年,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19个,从生活困难群体中招聘182人为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人员,通过登记和输入微机分析流动人口11万多人,登记出租屋2239户,采集流动人口的人像信息达90%以上。
  2010年,共破获“两抢一盗”案件812起,破获现行命案17起,摧毁各类犯罪团伙13个,抓获网上在逃罪犯37人,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81起,查处赌场10家,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6人。
  四、维稳工作
  1991—199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三亚市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方案》,市政法系统各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苗头,迅速化解平息各种纠纷事件,保持社会稳定。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15宗。
  1996—2000年,注意收集社会不安定因素信息,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组织人员进行化解。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理渠道反映,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能化解的问题,及时报告,建立预案,做好预警工作;加强社情调研。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938宗。
  2001—2005年,市政法各部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组织政法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48宗。
  2006—2010年,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期间,组织工作组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组织公检法单位,集中联合开展涉法涉诉政法系统大接访活动。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07宗。
  第十节 政策研究
  一、机构
  2003年8月13日,中共三亚市委政策研究室在市委办公室综合科的基础上成立,为副处级单位,隶属市委办公室管理,内设经济运行科和社会运行科。主要负责对三亚市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2007年11月12日,增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财经科2个科室。2010年5月25日,市委政策研究室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共有行政编制11人。至2010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未变。
  二、文稿工作
  2003—2010年,市委政策研究室完成综合文字材料1400多篇,共计700多万字。开展三亚市重要课题调研70多个。形成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纪要18期。编辑《决策参考》51期、《内部通报》68期、《三亚政研》38期、《三亚市2006年调研文集》、《2007年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三亚市2007—2008年度市委重点课题报告》、《2008年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成立后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印发《新农村建设简报》135期。撰写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三亚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三亚市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历届历次市委全会报告、《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新闻通稿《极力争取——美丽、浪漫背后的精神动力》等重要文稿。
  三、课题调研
  2003—2010年,市委政策研究室策划和组织一系列调研,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06年,策划协调“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创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策划和组织有影响有震撼力的旅游活动”“构建平安三亚、和谐三亚”“深入分析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及“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等市委6个专题调研。2008年,协调、配合中国农科院开展“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三亚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围绕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调查,形成《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主线工程进展情况调研报告》《关于环卫工人待遇问题的调研报告》《三亚玫瑰花产业可行性调研》《三亚市违法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三亚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三亚市百艘百吨渔船项目租金偿还情况的调查》《三亚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情况的调查报告》《三亚市生态环保公厕调研报告》《三亚市旅游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等调研成果,有的已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其中《三亚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情况调查》在《三亚晨报》全文刊登,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交通、交警、规划等部门研究落实;《三亚,循环经济从沼气开始》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编辑刊发;《三亚市旅游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获海南省政研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第十一节 党校工作
  一、机构
  1989年11月,中共三亚市委党校升格为地级党校。2005年1月10日,三亚市行政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2006年12月14日,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党校挂牌成立,形成“一校两院”(中国三亚市委党校,三亚市行政学院、三亚市社会主义学院)的管理体制。至2010年,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学员管理科、行政保卫科5个科室。编制27人,其中教研人员10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8人。
  二、党员教育
  1991—2010年,三亚市委党校每年都举办党员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3个单位联合采取措施加强党性教育和党的政治思想建设,除主体办班外,还通过轮训等方式培训党员,每年受培训的党员占三亚市党员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2007年后,党员培训实行全覆盖,至2010年累计培训党员6000多人次。
  三、函授教育
  1990年起,三亚市委党校与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联合开展函授本科和大专学历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至2007年停办为止,累计招收本科函授班学员1218人,大专班学员1924人,各年度学员大都按时毕业。2000年起,三亚市委党校与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联合招收在职研究生,至2007年停办为止,累计招收在职研究生学员259人(中央党校45人、海南省委党校154人、四川省委党校60人),中央党校毕业38人,海南省委党校毕业95人,四川省委党校毕业47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0%。
  四、科研成果
  1991—2009年,三亚市委党校几乎没有科研成果。至2010年,市委党校制定《三亚市委党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组织教研人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三亚市农业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三亚市月川社区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三亚市人口结构分析》《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理论研究》4项市级课题;完成《三亚市回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三亚停车难问题及对策研究》《三亚“候鸟人群”现象研究》《三亚本土餐饮业情况调查》《中俄文明比较——俄罗斯人在海南现状分析》《“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三亚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三亚市产业结构化研究》《三亚市党政机关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9项校级课题。
  第十二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构
  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市委老干部局行政级别为副处级。1995年,市委老干部局下设办公室、政治管理科、生活福利科。2002年4月,机构改革,市委老干部局升格为正处级单位。2006年,市委老干部局下设办公室、政治生活管理科。下属事业单位1个: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挂靠管理单位2个:市老年大学办公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至2010年,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挂靠管理单位未变。
  二、落实老干部福利待遇
  1991年,三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同时,市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办公。1991—1998年期间,由于企业改制与企业不景气等因素,市委老干部局每年根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的缺口,向市财政请求拨专款解决。1999年8月10日,三亚市对三亚市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费实行单列和统筹管理。医疗统筹基金由市财政拨款和企业自筹构成。非财政拨款单位(企业)每年按标准缴纳医疗统筹金,市财政兜底,至此,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拖欠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翌年,三亚市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企业离休干部同机关离休干部一样同条件同待遇,离休干部各项待遇基本持平。
  2002年,离休干部特需经费由原来150元增至500元,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入预算,企业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由企业自筹,不足或无力支付的由财政拨专款至市委老干部局,由市委老干部局负责管理使用。2004年7月,三亚市公务员实行岗位津贴,机关离休干部适当增加生活补贴,三亚市依据省人事劳动保障厅文件精神,将企业离休干部纳入此次生活补贴的发放范围。
  2008年,三亚市出台《三亚市干部医疗保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离休干部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经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的医药费及门诊(含特殊门诊)治疗费由保健基金支付。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满足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需求。2010年,按照《三亚市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第三步实施(预发)方案》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按时提高离退休干部津贴补贴标准,并增加离退休人员特区津贴和特区生活补助。此外,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协调市财政局拨款5000多元解决离休干部购置残疾工具费用问题。
  三、发挥老干部作用
  1991年起,坚持每年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1~2次,征求、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经常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发挥老干部余热。三亚市建立老干部党支部(党小组)23个,离退休党员362人。2004年,市委办离退休党支部获“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荣誉称号,李荣、曲范亭、王启正被授予“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12月,三亚市委老干部局获“海南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2月12日,厅级退休干部陈人忠在市老干部通报会上,建言“新风桥狭小已不能满足城市扩容、人口剧增的需要,实施拓宽改造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将新风桥改造列入2009年度的计划。至2010年,老干部共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53条,有18条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四、开展文体活动
  1990年4月,成立三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副科级事业单位。1991年,市委、市政府拨款100多万元新建的3600多平方米市老干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开设阅览、书画、健身、棋类、牌类、康乐球等活动室,成立了市老年书画协会、市老干部垂钓协会、市老年京剧协会、市老年舞蹈协会、市老年门球协会,经常开展老年人活动。2003年6月,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2005年9月,三亚市老年人体育代表团参加海南省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五名。10月,参加全省老年文艺调演,舞蹈《欢乐的三亚》获一等奖,市老年体协组织老干部参加贵阳太极拳交流比赛获全国第一名。
  2006年6月,成立三亚市老年大学。2008年5月,设立老年大学办公室,正科级事业单位,配专职与兼职教师9人,教室2间,电化教学设备1套,开设音乐、保健、绘画、书法、太极养身、时事政治等6个专业6个班,累计招收学员500多人。
  2010年,选送13名老干部的24幅书画作品参加“海南解放60周年书画展”,4幅作品被选用;组织15名老干部参加中国木兰拳国家艺术中心举办的“庆世博中国木兰拳精英荟萃邀请赛”,荣获阴阳花棍、赛龙珠2项团体特等奖。
  第十三节 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一、机构
  1988年7月,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委员会(简称“市直机关党委”)作为虚设机构,由市委组部管理。1990年3月,实设市直机关党委,正处级行政单位,隶属市委领导。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科、纪检科。
  1995年12月,撤销市直机关党委,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简称“市直机关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科、宣传教育科。撤销市直机关纪委,成立市直机关纪工委,受市纪委和市直机关工委双重领导。同时成立中共三亚市企业工作委员会(简称“市企业工委”),正处级行政单位,内设组织科、纪工委。市直机关工委和市企业工委均为市委派出机构。市直机关工委领导和管理市直属机关党的组织;市企业工委直接管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市政府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被授权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公司的党组织。
  2001年5月,市直机关工委和市企业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三亚市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简称“市直单位工委”),是市委领导市直单位党的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组织科、企业干部科、纪检监察科。
  2002年3月,市直单位工委负责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划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负责,市直单位工委企业干部科人员和编制一并划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同时核定市直单位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监察科。
  2005年8月,市直单位工委更名为市直机关工委。至2010年12月,市直机关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科、纪检监察科、宣传教育科。管辖基层党组织382个,其中,机关党委36个,党总支17个(含直属党总支6个),党支部329个(含直属党支部34个),党员6272人。
  二、党员教育
  1991—1995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0次,发放学习资料9555册;组建党总支部23个,新建党支部47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28人;吸收新党员175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2101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493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85个,合格党员1093人,处置不合格党员8人。
  1996—2000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4次,组建机关党委54个、党总支部29个,新建党支部162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51人;吸收新党员461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4651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644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127个。
  2001—2005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21次,组建机关党委4个、党总支部1个,新建党支部11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87人;吸收新党员174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6438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1062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167个,处置不合格党员3人。
  2006—2010年,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9次,组建机关党委12个、党总支部2个,新建党支部11个;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334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共6272名党员参加评议,评出优秀党员933人(含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273个。
  第十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一、机构
  1998年11月,市委宣传部设立文明办(正科级)。2001年,市编委批准设立市文明办(市委宣传部内设机构,正科级),2002年4月升格为副处级,至2010年未变。
  二、文明建设活动
  (一)创建文明城市
  1995年,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1998年底,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召开。2001年,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三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提出在今后10年内实施理论建设工程、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环境形象创建工程、文化事业工程等。2004年3月3日,市委常委会作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重大决定。成立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指挥部。
  1999—2005年,三亚市每年都确定一个文明创建主题,并制定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指导三亚市各行各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1999年为“树立三亚新形象年”,2000年为“让三亚更加文明年”,2001年为“以德治市年”,2002年为“改善软环境年”,2003年为“绿色三亚年”,2004年为“诚信三亚年”,2005年为“城市管理年”。
  2005年,三亚市开始申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和工作要求,将整个创城活动划分为“六口二区” (督查协调口、经济发展口、建设管理口、社会治安口、科教文卫口、精神文明建设口,河东区、河西区),抓好“九大工程”(城市标准化工程、环境美化工程、资源环境保护工程、违章建筑整治工程、交通秩序整治工程、旅游综合整治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服务配套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建设。2008年,三亚市荣获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二届“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光荣称号。
  (二)创建文明村镇社区
  三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明村镇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开展创建文明户和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活动,解决农村社区中存在的环境脏乱、封建迷信、聚众赌博、乱建乱葬、
  抢生超生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勤劳致富,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村镇创建要求达到“五高”标准,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文化、高文明素质,避免盲目乱建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开展“三治三变”(治穷变富、治愚变智、治脏变净)和“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
  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三亚市创建文明生态村八年工作规划》,确定从2002年开始到2009年,每年创建40个文明生态村的目标,把三亚市76%的农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02—2005年共建成文明生态村139个,2006年创建文明生态村33个,2010年创建123个。至2010年,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586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占三亚市村民小组总数(890个)的65.8%。
  (三)创建文明单位
  2002—2004年,三亚市各行业各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市园林环卫局、市邮政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三亚供电公司、三亚山海天大酒店、工商银行三亚分行、三亚南新富斯复合肥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截至2010年,三亚市全国文明单位共有11家。2000—2010年,三亚市级党政机关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优四满意”(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基层满意、企业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活动;中央、省驻三亚单位开展创建“文明规范行业”“诚信窗口”等活动,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创建文明家庭
  2000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并开展以建设“美好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举办“美德在我家”演讲比赛。2000—2002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授予徐福秀等10个家庭为“市级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标兵”称号,授予李明德等100个家庭为“市级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3年后,在田独镇的乌石村、荔枝沟村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试点工作,召开了“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现场会。截至2008年,三亚市涌现出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共2.8万多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镇社区和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三、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
  2000—2010年,三亚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在党政机关开展“廉政爱民,争当十佳人民公仆”活动;在窗口服务行业开展提倡文明用语,禁说服务忌语活动;在经贸系统开展“万店无假货”活动;在执法部门开展“学济南交警,争当文明卫士”活动。在社区和农村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市民守则》《村规民约》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2000—2008年,三亚市先后涌现出河东区港门村等5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市邮政局等69个省级文明单位,市旅游投资公司等12个省级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河西区儋州村等3个省级文明社区,凤凰镇等13个省级文明村、镇和46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8—2010年,三亚市重新修订《三亚市市民行为规范》和《三亚市市民公约》。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八进”(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农场、进景区)活动,举办了5次社交礼仪讲座,发放文明礼仪教育宣传画3000多份,教育倡导市民讲文明、讲卫生。
  (二)破除陋习
  2000年后,三亚市开展了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狠刹“四风”,即结婚公车迎送、请客送礼风,丧事大操大办、圈地造坟风,生孩子大庆大贺、大摆酒席风,烧香拜神、做鬼拜佛风。每年清明节期间,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还联合发起倡议,在《三亚晨报》、三亚广播电视台刊登文明过清明倡议书,引导市民群众通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采取种树、献花等绿色健康文明方式祭念先人,尽量不烧或少烧纸钱,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发放“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单2.5万份,制作1万多幅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图片,制作宣传专栏20多个,受教育群众达20多万人次。
  (三)树立新风
  2004年后,三亚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的评选、学习宣传活动,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评选出“身边好人”9人、省级道德模范7人。2010年底,三亚市文明委组织叶林坤、翁克发、洪爱雄、刘继银等4名省级道德模范,到两区六镇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8场次,直接受教育群众达1500多人。
  第二章 民主党派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89年6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决定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支部升格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员会(简称“民革三亚市委”),设筹备组,成员9人,陈朱任组长。同年11月23日,召开民革三亚市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民革三亚市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7人,陈朱当选主任委员。
  1990年3月13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任命马林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马林任主任委员。1992年,马林退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后,由陆友松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亚市委全面工作。
  1993年5月,民革海南省委任命童石军为民革三亚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7月15日,召开民革三亚市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正式选举民革三亚市委第二届委员会,童石军任主任委员,陆友松任副主任委员,陈卫雄、邓兰燕(女)、王云球、谭天全、王兵、冯培刚、黄永益、陈宝川任委员。
  1999年4月11日,召开民革三亚市第三次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革三亚市委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童石军,副主任委员林爱华、王兵、孙定峰、李剑,名誉副主任委员陆友松。
  2001年12月24日,召开民革三亚市第四次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革三亚市委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童石军,副主任委员陈马林、林爱华、王兵、孙定峰,名誉副主任委员陆友松、李剑,委员谭天全、冯培刚、李其畅、陈宝川、黄永益、邢祝福、黄良青(女)、王昌仁。
  2006年12月2日,召开民革三亚市第五次全体党员大会,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民革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民革三亚市委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符凤莲,副主任委员林爱华、孙定峰、王康庄、林寿雄,委员李其畅、黄良青、冯培刚、王昌仁、刘芳、周德川、魏昌雄、郭森。
  至2010年底,民革三亚市委员会有5个支部:机关支部、河东支部、河西支部、凤凰支部、崖城支部,党员85人。
  二、学习考察
  1991—2010年,民革三亚市委每年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后,都及时召开市委扩大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2002年12月28日,传达民革中央十大会议精神;2004年11月7日,学习民革中央有关祖国统一的文件。2005年7月3日,学习民革中央十届十一次中常会会议精神,胡锦涛接见连战、宋楚瑜时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2007年5月15日,学习《民革中央关于开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的决定》。9月8日,传达民革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学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民主党派新任主任委员培训班上的讲话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地方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座谈会纪要》。民革三亚市委为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2004年8月1日,选派林爱华等8人参加三亚市第一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2007年6月,符凤莲等4人参加中共三亚市委组织在苏州基地进行的学习培训;同年11—12月,在主任委员符凤莲带领下,一行7人前往宁波、成都学习考察,学习两市民革参政议政的经验;2008年9月,组织市委委员、各支部主任委员一行20人,到华东五市考察学习,先后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无锡的城市建设成果和社会发展情况,拜谒中山陵。2009年5月,民革三亚市委一行27人,赴广州、珠海、深圳三地进行为期5天的参观考察。2010年4月,主任委员符凤莲参加市政协第一考察组到南宁市考察。
  三、参政议政
  民革三亚市委自成立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三亚市的发展献计献策。至2010年底,提交各类提案议案共计117件,反映社情民意34件,会议发言12人次。其中《关于扩建新风大桥的建议》《关于加快三亚创意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尽快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以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等8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三亚市经营旅游团体餐饮企业走入困境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等2件被评为“优秀社情民意信息”。2008年,提出征集“三亚城市之歌”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赞扬。民革三亚市委先后4次荣获“反映社情民意先进集体”荣誉。
  四、奉献爱心
  1996年3月、8月、12月,民革三亚市委向高峰乡三盈村发展养羊业捐献3万元;
  给梅山镇三更黎村小学捐献3万元;捐款10万元,在贵州省纳雍建立一栋中山希望小学。1999年9月,民革三亚市委向红塘小学捐款3万元。2000年3月,民革三亚市委响应省教育基金会等5个单位发起的救助贫困学生的倡议,组织党员捐款6790元。2005年5月,副主任委员林爱华到天涯镇和崖城镇的部分山区学校进行慰问,共捐赠2万元及一批毛毯、床单等生活用品。2007年1月,组织全体民革党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捐赠1610元、衣物40件。2010年5月,民革三亚市委共向玉树灾区捐款近3万元。同年11月,捐款2500元支援海南省遭遇50年一遇强降雨的受灾地区。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90年1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三亚市委员会(简称“民盟三亚市委”)召开民盟三亚市第一次全体盟员大会,盟员54人。选举产生民盟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云翔,主任委员钟瑞森,委员钟瑞森、黄明福、李亚平、尹博渊、孙世勇、徐日霖、符致炳、黎明星,办公室主任黄明福。下设4个支部2个小组,分别是机关支部、市一中支部、市二中支部、崖城支部、职中小组、藤桥小组。1993年,增补黄明福为专职副主任委员,李亚平为副主任委员(兼职)。1997年上半年扩大为11个支部,增设的支部分别是榆林支部、河东支部、河西支部、友谊支部、崖城中学支部、职中支部、藤桥支部。
  1998年12月6日,召开民盟三亚市第二次全体盟员大会,选举产生民盟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钟瑞森、云翔,主任委员吴立煌,副主任委员简征勋、李致江,委员吴立煌、简征勋、李致江、黎明星、徐日霖、王文龙、夏洪录、廖永璜。1999年12月,增补谢书煌、容镜敏为委员。
  2000年,支部重整为7个,分别是河西支部、河东支部、市一中支部、市二中支部、职中支部、藤桥中学支部、崖城中学支部。
  2001年10月13日,召开民盟三亚市第三次全体盟员大会,选举产生民盟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钟瑞森、云翔,主任委员吴立煌,副主任委员李致江、黄志强、容镜敏。委员吴立煌、李致江、黄志强、容镜敏、王文龙、夏洪录、廖永璜、谢书煌、龙仕冠、张振豪、方风、尹玉兰、麦永诗。2004年2月14日,增补林华俊、郭海冬为委员,林华俊为副主任委员(兼职)。2005年3月,成立南亚学校支部。
  2006年12月10日,召开民盟三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志强,副主任委员尹玉兰、周成泉、步久珣,委员尹玉兰、白静、龙仕冠、孙健、邢诒仁、严平、吴仕铭、张文粤、张振豪、步久珣、邴英、周成泉、夏洪录、徐学忠、郭海冬、曹七龙、符积儒、黄志强、潘芳燕。2007年,市一中支部更名
  为实验中学支部。至2010年,支部设置未变,共有盟员183人。
  2007年,民盟三亚市委会被民盟海南省委会评为“2006—2007年度参政议政先进集体”。
  二、参政议政
  1991—2010年,民盟三亚市委组织盟员深入调研,撰写提案168篇(其中个人提案108篇,集体提案60篇),内容涉及教育、农业、交通、环境等领域。其中2005年提交的《倡导绿色生态旅游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被中共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批示到相关部门及乡镇落实,2006年提交的《三亚市非法行医问题严重非治不可》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提交的《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三亚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得到时任市政协主席苏庆兴批示。2005年提交的《关于依法取缔非法宰猪场,确保人民吃放心肉的建议》、2007年提交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提交的《关于加强保护珊瑚礁的建议》《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等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民盟三亚市委先后有盟员黄志强、吴立煌、林华俊、白静、夏洪录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2007年,民盟三亚市委会被民盟海南省委会评为“2006—2007年度参政议政先进集体”。
  三、理论学习
  1999年5月11日,召开会议,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暴行。8月3日,主任委员吴立煌参加市对台办邀请的民主党派座谈会,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
  2000年3月2日,主任委员吴立煌参加市政协和统战部召开的“白皮书”座谈会。
  2001年3月31日,在市政协会议室举行《纪念民盟成立60周年》座谈会,卢国强作题为《作党风雨同舟的忠实诤友——纪念民盟诞生60周年》的报告。
  2008年,按照民盟海南省委《民盟海南省委会关于印发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民盟海南省委关于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组织盟员学习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4月15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修改后的《中国民主同盟章程》和相关理论;参加省政协和三亚市组织的纪念“五一”口号60周年活动座谈会、市委统战部举办的主题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民主党派演讲比赛;通过民盟中央的网站和《中央盟讯》等刊物,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盟员了解民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2010年,各支部以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学习的形式,组织盟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贾庆林和杜青林在全国统战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关于推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若干意见》、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等。
  四、服务社会
  1995年,民盟三亚市委组织专题调查组调查了解雅亮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教育局和民族宗教局如实反映并提出建议,引起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拨出扶贫款项给雅亮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医疗费和生活补助;同年,盟员林华俊创立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供气有限公司,引进项目资金铺设天然气管道。
  1996年,民盟三亚市委组建木兰拳协会,并参与组建2002年市太极拳协会。从1998年起,积极配合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先后派出农业专家吴立煌、黄志强等到黎村苗寨扶贫。1999年4月26日,民盟三亚市委和海洋学校联合举办海洋知识讲座。1999—2001年,民盟市一中支部、二中支部深入山区对教育情况进行调研,组织盟员到雅亮、育才、高峰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的帮教助学活动。民盟市一中支部累计捐助2万元及一批教学器具。
  2003—2010年,盟员林华俊个人及公司累计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235万元。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民盟三亚市委发动盟员向红十字会捐款2600元。2005年4月,由黄志强带队,民盟市二中支部、南亚学校支部、职中支部与市司法局联合举办题为“从我做起,远离毒品”的专题讲座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大型图片展。同年9月,台风“达维”袭击后,盟员捐款2200元,黄志强带领农业专家深入受灾农村开展果树病虫害防治培训,编印发放实用防虫害资料等1万多册。
  2007年,盟员白静、夏洪录两位律师积极参与由省司法厅、三亚市司法局组织的法律进乡村活动,深入到各社区义务传授法律知识、提供免费咨询等各种法律宣传活动,义务担任法律顾问。2008年5月1日,盟员韩乐泉赞助三亚市高级技工学校20多辆校车一年的车用润滑油。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民盟三亚市委迅速发动盟员捐款36.77万元,其中林华俊个人捐款32.2万元,郭海冬捐款1.1万元。2009年4月,为帮助困难盟员的孩子到北京手术治疗脑囊肿,民盟三亚市委及其他盟员捐款8180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民盟三亚市委迅速发动盟员捐款9250元(不含盟员在本单位捐款)。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90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海南省委与中共三亚市委统战部协商,在三亚市发展民建组织。同年11月12日,成立民建三亚小组,蒲来祺任小组组长,林廷俊、谭祚炎任小组成员,会员3人。1993年4月13日,召开民建三亚小组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建三
  亚市支部委员会,蒲来祺当选支部主任,林廷俊、谭祚炎当选副主任,会员11人。
  1995年5月16日,召开民建三亚市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三亚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三亚市委)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8人:蒲来祺、林廷俊、谭祚炎、蒲万国、林华康、王树生、邢福林、刘光;王树生当选为主任委员,邢福林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当时会员43人,设4个支部:机关支部、医药支部、企业支部、凤凰机场支部。1996年9月6日,王翠玲任民建三亚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专职)。12月21日,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增选葛茂增为副主任委员。12月28日,将凤凰机场支部分为3个支部,即机场一支部、机场二支部、航管支部。1997年6月9日,增设金融支部和商业支部。此时,民建三亚市委共设有8个支部,会员有89人。7月14日,召开委员会议,增选郦浤浤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王树生调往海口美兰机场工作,民建海南省委决定由副主任委员葛茂增主持民建三亚市委工作。1998年2月18日,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蒲来祺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同年5月19日,邢福琳辞去副主任委员职务,改选为名誉副主任委员。2000年6月13日,民建三亚市委将会员102人,8个支部调整合并为5个支部:机关支部、企业支部、医药支部、丹州小区支部、凤凰机场支部。2001年8月3日,恢复航管支部。至此,民建三亚市委下设6个支部,有会员113人。
  2001年11月30日,民建三亚市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2人:葛茂增、白家富、蒲万国、林廷俊、林华康、海光、马兰玲、朱传华、李翔、孟宪明、曹慧萍等;葛茂增、白家富当选为副主任委员。2002年1月9日,恢复机场二支部,成立旅游支部。同年12月23日,成立水业支部。至此,共有会员131人,下设9个支部。2003年,民建海南省委组织处陈钻勤来民建三亚市委挂职锻炼。同年4月20日,陈钻勤当选民建三亚市委委员、副主任委员。2004年2月,叶梅锦任民建三亚市委专干。4月11日,民建三亚市委二届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朱传华当选为驻会副主任委员,孟宪明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刘忠鑫当选为委员。5月28日,陈钻勤挂职锻炼满一年,回民建海南省委工作。
  2006年12月3日,民建三亚市委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0人:孟宪明、马兰玲、俞壮志、陈卫民、金崇标、贾洪涛、毛铕奇、陈垂丹、何升腾、冀英;朱传华、刘忠鑫、堵琴芬当选副主任委员。2007年12月20日,民建三亚市委三届五次主任委员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老年支部(主任蒲来祺)。2009年2月18日,补选冼国剑为委员。2010年,委员贾洪涛、陈为民、俞壮志3人辞职。同年2月1日,补选郑培桂、梁定顺为委员。
  截至2010年底,民建三亚市委有会员176人,其中有经济界人士147人,大专以上学历143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48人,中上层人士121人。下设10个基层支部。先后成立的专委会有工程师协会(已于2003年撤销)、妇女工作委员会、俱乐部、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经济科技工作委员会、夕阳红活动中心、会员接待中心。
  二、理论学习
  民建三亚市委自成立起,重点组织会员学习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共中央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等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等。至2010年底,参加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5人次,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10人次,参加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100多人次;参加民建海南省委举办的各类政治理论学习班、骨干和新会员培训班共计160多人次;参加三亚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各种理论学习班、培训班、专题讲座,统战理论研讨会、政协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共计90多人次;举办了2期“骨干会员学习班”,参加会员共计100多人次。参加广场文艺活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
  2008年,三亚市委统战部举办“三亚市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主题演讲比赛”,民建会员赵江薇代表民建参加了演讲比赛并获得第二名。
  三、参政议政
  自民建三亚小组成立至2010年底,民建三亚市委先后有杨其元、陈国诚担任市级以上人大代表,其中:陈国诚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42人次担任市级以上政协委员,其中,5人次担任市政协常委,1人次担任市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省政协第五届常委。1995—2010年,共向省、市政协提交提案147件,其中,《优化三亚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思考》《关于将城市优质给水纳入三亚建设规划的建议》《关于推广联合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关于要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建议》《关于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当前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关于海南省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的调查与建议》《关于城市发展保障教育用地的建议》《关于改革三亚市公交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议》《关于三亚市公交车实行月票和刷卡服务的建议》等20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2003—2010年,共在市政协大会或市政协常委会大会发言14人次。
  2004—2010年,共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5条。
  四、社会服务
  1995年,民建三亚市委举办高中级职称英语学习班;第四支部为海南通什电池厂提供无偿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为“南海明珠”西瑁州岛村委会设计游艇旅游线路及招牌,并达成经济开发意向性协议;会员刘忠鑫开办“眼病防治中心”,组织医疗小组
  无偿为三亚市部分小学进行眼科病咨询、治疗、普查;会员邢福林累计举办会计电算化培训班22期,为三亚市各界培养财务合格人才2870多人,其中电算化人才206人。
  1996年,会员王树生、刘政远为碧浪洗衣厂检查锅炉安装,解决技术难题。1997年,民建三亚市委工程师协会开展科技咨询和义务修理家用电器活动。1998年,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会员葛茂增个人捐助1万元。1998—2000年,民建三亚市委工程师协会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消防中心1辆400多万元的消防车排除电路故障,为海南万种实业公司乐东农场、海南太平洋石油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通信、电子、机械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000—2003年,企业支部会员朱传华,为海南省海水养殖业提供无偿技术服务,累计举办4次技术讲座,编写上万字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养殖户手中。2002年,民建三亚市委联合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三亚市河西区委在三亚市南海社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民建会员、海南国基中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吴伟为公司引进资金20多亿元。2002—2007年,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每年向民建三亚市委赞助1万元。
  2003年,民建三亚市委全体会员支持“抗击非典,保住三亚无疫区”,共捐款人民币1850元;在“帮助支持特困优秀学生上大学”活动中,2名会员捐款5万元;在会员杨其元、马兰玲、冀英培养下,三亚姑娘刘丽娜成为第十二届中国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的十佳模特,并荣获“三亚旅游形象小姐”称号,获得中国小姐总决赛季军。2005年,组织广大会员向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捐款7570元,为“达维”台风灾区捐款900元,为市周边农村的贫困中小学生捐毛毯124条、床单210条。2003—2009年,每年组织会员进行一对一定向跟踪、定期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共资助荔枝沟落笔小学、妙联学校23名中小学生学费,共计2万多元。
  2006—2007年,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响应中共三亚市委的号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30万元建设田独镇下廖村的文化室、篮球场、给排水工程、村道及民房改造等,惠及全村94户400多人;在海棠湾镇岭脚塘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司投资约60万元,并赞助贫困中学、大学生学费5万元。全省2007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现场会在下廖村召开。在会员金崇标的资助下,民建三亚市委会与市科协合作,在凤凰镇“启园”创办“海南省珍珠贝与珍珠养殖”科普宣传栏,帮助青少年了解海洋生物知识。
  2008年3月,堵琴芬介绍荷兰商人巴特捐助2万元资助三亚林旺小学8名贫困学生上学。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民建三亚市委发动会员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活动,共计捐款100多万元。
  2009年8月,组织会员为吉阳镇(原田独镇)下廖村和海棠湾镇岭脚塘村送去农业实用技术及社会法律方面书籍近1400册,向孩子发放书包100个、文具50套折合人民币1.14万元;为海南省的教育事业共募集捐款17.3万元,其中,5.3万元用于资助落笔小学,5万元用于资助东方市四更镇四南小学,7万元用于资助当年考上大学的6名贫困大学生。9月底,为三亚落笔小学赠送教学办公设备,共捐赠8台电脑、3台打印机、1
  台速印机、路由器、交换机、3G上网卡及10个床垫,并协调解决学校的自来水使用问题。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举行“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仅一天时间就募集到会员捐款3.5万元。9月,组织会员和会员企业向贫困大学生捐助助学金6.5万元,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同年国庆期间,海南遭遇近50年来最强降雨,民建三亚市委发动会员及会员企业向灾区捐款共计30.5万元。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89年11月14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三亚市委员会(简称“民进三亚市委”)召开民进三亚市第一次会员大会,共有会员22人。选举产生民进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柯行廉;委员柯行廉、何擎国、王隆伟、林国辉、曾祥伟、容君明、林诒辉、卢朝晖、邢增省。下设市一中支部。
  1993年4月,召开民进三亚市第二次会员大会,共有会员31人。选举产生民进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柯行廉,副主任委员何擎国、王隆伟、林国辉;委员柯行廉、何擎国、王隆伟、林国辉、卢朝晖、黄娥、林诒辉、曾祥伟、容君明、邢增省。下设3个支部,分别是市一中支部、教师进修学校支部、综合支部。1996年,任命卢朝晖为民进三亚市委办公室主任(专职)。
  1998年4月,召开民进三亚市第三次会员大会,共有会员62人。选举产生民进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柯行廉,副主任委员何擎国、林国辉、刘昌;委员柯行廉、何擎国、林国辉、刘昌、卢朝晖、黄娥、曾祥伟、李树良、张莉、林诒辉、王隆伟。下设5个支部,分别是市一中支部、教师进修学校支部、综合支部、文化体育支部、职业中学支部。
  2001年10月26日,召开民进三亚市第四次会员大会,共有会员75人。选举产生民进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国辉,副主任委员何擎国(专职)、唐传彪、张莉;委员林国辉、何擎国、唐传彪、张莉、卢朝晖、颜开德、陈运恩、高福明、黄娥、赵丽华、符清文、黄宗儒、陈军。下设支部未变。
  2006年12月10日,召开民进三亚市第五次会员大会,共有会员94人。选举产生民进三亚市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国辉,副主任委员唐传彪(专职)、张莉、高福明、陈运恩;委员林国辉、唐传彪、张莉、高福明、陈运恩、赵丽华、符清文、潘丽、江青武、黄娥、王双、高航、宁少珍、欧颖。增设3个支部,分别是机关支部、五中支部、实验中学支部。至2010年,民进三亚市委下设支部8个,共有会员138人。
  二、主要工作
  1994年5月、2001年3月、2008年上半年,民进三亚市委先后选派柯行廉、林国辉、唐传彪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选派骨干会员何擎国、高福明、陈运恩等到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积极参政议政。1991—2010年,共有4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4人次担任省政协委员,2人次担任三亚市政协副主席。实施《民进三亚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奖励制度》,至2010年底共撰写提案240多份,其中《关于在三亚创建万亩花卉的建议》《以人为本,让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三亚市民》 《建设渔业后勤保障基地,促进渔业超常规发展》等建议得到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实施,荣获省、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1991年始,先后对吉阳镇、育才乡、高峰乡、天涯镇和市民族中学、红塘小学、布埔小学、马脚小学、扎南小学、高峰红新苗族小学、市第三、四小学等开展助学工作。2000年,参加“尊师重教一元钱奉献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帮助贫困山区少年儿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2002—2010年,坚持在每年的春秋季学生开学之际,组织企业、会员到定点扶持的育才中心小学等山区小学进行扶贫资助献爱心活动;响应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送温暖、献爱心”“抗灾”等号召,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共30多万元。
  2004年10月,民进三亚市委荣获民进中央颁发的“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奖。2010年10月,荣获民进中央颁发的“民进全国先进地方组织”奖。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89年4月17日,召开中国农工民主党三亚市委员会(简称“农工党三亚市委”)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党员40人。选举产生农工党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矗昆,副主任委员王丽华、陆莺华,委员孙矗昆、王丽华、陆莺华、张士霭、麦文、徐鸿才、陈仁儒、谢雄、陈文章。至1991年,农工党三亚市委下设3个支部:市人民医院支部、市卫生防疫站支部、农垦三亚医院与三林医院支部,有党员42人。1992年10月,调整张士霭为市委会副主任委员,增补魏启赞、冯夫才、招慧英、颜建勋为市委委员。
  1994年3月17日,召开农工党三亚市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党员44人。选举产生农工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矗昆,副主任委员王丽华、张士霭、邢孔祥,委员孙矗昆、王丽华、张士霭、麦文、徐鸿才、陈文章、魏启赞、邢孔祥、冯夫才、张
  金榜、罗大桥。1998年5月28日,李兆玲任市委会办公室主任。1999年6月20日,经二届十六次主任委员会议研究决定,农工党三亚市委下设支部调整为5个:市人民医院第一支部、市人民医院第二支部、综合支部、河西卫生院支部、农垦三亚医院支部。
  2001年9月26日,召开第三次全体党员大会,党员68人。选举产生农工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孙矗昆,名誉副主任委员王丽华、张士霭,主任委员邢孔祥,副主任委员罗佩强、陈人强,委员邢孔祥、罗佩强、陈人强、麦文、徐鸿才、魏启赞、黄家銮、李启段、叶树菁、苏洋、孙波、吴碧。2003年,增补何标芬为市委会委员。同年,农工三亚市委二中支部成立。
  2006年12月1日,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1人。审议通过邢孔祥代表农工党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所作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农工党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邢孔祥,副主任委员罗佩强、陈人强、张培英;委员邢孔祥、罗佩强、陈人强、张培英、何标芬、黄家銮、李启段、苏洋、孙波、吴海胜、李武平、蔡乃亮、邱密宣、谭仁华、潘沃农。2007年,主任委员邢孔祥当选农工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至2010年,党员113人,其中男党员67人,女党员4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90人;担任政协委员的5人。下设支部6个:市人民医院第一支部、市人民医院第二支部、综合支部、河西卫生院支部、农垦三亚医院支部、市二中支部。
  二、主要工作
  1991年始,农工党三亚市委努力发挥在医药卫生界技术人才的优势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先后以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查报告的形式为三亚的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曾被市政协评为“2006年提案先进单位”和“2010年反映社情民意先进单位”。
  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工作中,农工党三亚市委会全体党员勇敢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三亚市人民医院二支部被农工党中央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1991—2010年,农工党三亚市委积极开展扶贫义诊活动,每年都组织医疗专家到市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义诊活动,向贫困患者送医送药,年均为群众免费就诊900多人次、提供医疗健康咨询近1000人次。
  第六节 中国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91年10月12日,中国致公党三亚市支部委员会升格为中国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简称“致公党三亚市委”),并召开致公党三亚市委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党员36人。会议审议通过雷德万代表筹备组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致公党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雷德万,副主任委员林烈河、梁超真;委员雷德万、林烈河、梁超真、刘大培、陈兴瑞、吴学强、左瑞茹(女)。下设4个支部:第一支部(农垦三亚医院人员为主)、第二支部(市人民医院人员为主)、第三支部(主要由企业界人士组成)、第四支部(主要由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成员组成)。1993年12月,致公党三亚市第一支部获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集体奖。
  1997年4月29日,召开致公党三亚市委第二次全体党员会议,党员50人。会议审议并通过雷德万代表第一届市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致公党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雷德万(专职),副主任委员方里、黄进礼、彭惠玲,名誉副主任委员林烈河、梁超真;委员雷德万、方里、黄进礼、彭惠玲(女)、周奋、陈兴瑞、陆小琴(女)。
  2001年11月2日,召开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党员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雷德万代表第二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雷德万(市委专职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方里(农垦医院普外科负责人)、黄进礼(三亚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陆小琴(市二中高级教师),名誉副主任委员梁超真、彭惠玲(女);委员雷德万、方里、黄进礼、陆小琴(女)、周奋、王虹彩(女)、余海蓉(女)、陈斌、周敬民。党员总数52人,仍设原四个支部。
  2006年12月6日,召开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党员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雷德万代表第三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方里(专职),副主任委员黄进礼、陆小琴、陈斌(市政协副秘书长)、周敬民(三亚港务总公司董事长);委员方里、黄进礼、陆小琴、陈斌、周敬民、周奋、余海容、王虹彩(女)、陈泽海、魏惠琴、喻学海、卢定华。
  2009年,增补朱莉、符国宏、王娜为致公党三亚市委委员。拥有党员74人(含乐东黎族自治县党员)。同年6—7月进行支部重组换届工作,将原来的4个支部分为7个支部和2个小组(挂靠三亚市委会)。第一支部主任委员周奋,副主任委员翁泽雄、钱本禹;第二支部主任委员符国宏,副主任委员谢邦贵、裴翔;第三支部主任委员王虹彩,副主任委员徐梅妮、陈琳琅;第四支部主任委员余海蓉,副主任委员林娟、王晧;第五支部主任委员卢定华,副主任委员覃小妹、于贵友;第六支部主任委员魏惠琴,副主任委员陈俊敏、杨镇;第七支部主任委员陈泽海,副主任委员朱莉、王娜。另设直属小组2个:乐东黎族自治县小组(党员7人)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小组(党员5人)。截
  至2010年12月,致公党三亚市委共有党员95人。
  二、参政议政
  1991—1995年,致公党三亚市委提交的《关于在海滩及宾馆区域内禁放烟花爆竹的建议》《加强治理整顿三亚市交通秩序》《关于在党政机关内开展一次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的建议》《要加速绿化三亚、美化三亚》等提案得到市政府采纳,并予以实施。
  1996—2000年,《关于保护三亚河岸红树林的建议》《关于小学开设英语教程的建议》《关于在三亚市郊建设一公墓的建议》《关于建立三亚市人民政府网站建议》《关于滨海路应增修公厕的建议》《将三亚市解放路建成一条文明路的提案》等提案被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其中《将三亚市解放路建成一条文明路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2001—2005年,《关于加强对“内地”老人到三亚休闲、居住管理的提案》《关于加大对私营企业社保费征缴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建议》《加强物业管理刻不容缓》《关于加大造血型扶贫工作力度的建议》《关于做大做强三亚市“侨”牌优势的建议》《规范住宅物业管理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切实保障学校用地,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管理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提升三亚文化的发展,实行外语培训的建议》等提案得到市政府承办单位的答复和采纳。
  2006—2010年,《加强交通管理,疏通城市道路》《综合治理三亚市人居环境污染的建议》《加强三亚旅游车市场管理》《加强三亚市艾滋病防控的几点意见》《将三亚市建设成为太阳能光伏示范城》《整治汽车尾气海南省应该走在全国前面》《加强三亚市水果、干海鲜的统一包装箱的建议》《不要在景区、游客较多处悬挂有关治安的宣传标语的建议》《尽快出台〈三亚养犬的管理规定〉杜绝流浪犬的建议》《发挥医疗机构重点科室的引领作用,促进三亚市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设置旅钓,推动三亚潜水、海钓高端旅游发展的建议》《关于把三亚建设成海南“太阳能光伏推广示范市”的建议》《关于加强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管理保护和挖掘利用的建议》《关于促进三亚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建议》《关于坚决打击三亚市内黑摩托车的建议》《关于高中教师绩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的建议》《关于加强三亚市艾滋病防控的建议》等提案,得到市政府相关承办单位的广泛采纳。
  三、服务社会
  自1991年始,致公党三亚市委坚持组织中高级医务人员到农村、海岛、市业余体校、市福利院等基层单位为群众开展医疗咨询、看病送药。
  1994年5月,免费为市福利院双目失明的残疾人苏亚运的妻子冯风莲切除长在头颞部长达30多年、重398克的肿瘤。患者和市社会福利院分别送来2面绣着“致力为公,
  一心为民”“救死扶伤,道德风范”的锦旗。
  1999年5月,高峰乡红新苗村被定为市委统战部及8个民主党派的扶贫点。致公党三亚市委先后抽调人员分2批轮换参与扶贫工作,并从办公经费中拿出9500元支持该村建设,党员共捐款2000多元购买药品,2次组织医务人员到该村为群众免费看病送药。
  2001年3月,免费为红新苗村苗族同胞庞育新成功切除头枕部长达35年的肿瘤,免费为苗族同胞邓其昌成功切除脸部长达20年的肿瘤。术后2位苗胞及红新苗村分别给致公党三亚市委送来2面绣着“为民解困,致力为公”“致公精神,振兴中华”的锦旗。
  2007—2008年,组织开展“致公党三亚市委献爱心义诊活动”,在田独镇罗蓬村为村民义诊,累计捐赠常用药品价值3800元。为贫困生圆大学梦捐赠1200元;资助少数民族贫困生约3万元。为重病儿童捐款2.5万元。组织党员积极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6万多元。
  2010年,组织20多位医疗骨干到罗蓬村义诊村民达350人次,送去一批价值2500元常用药品发放给村民。组织部分党员骨干、企业家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到罗蓬小学举办对口帮扶活动,捐赠一台价值8000多元的复印机;多次组织教师采取授课、听课、座谈交流、讲座等形式,帮助罗蓬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给学校赠送一批价值2000多元的图书。
  四、海外联谊
  1993年10月,雷德万、林烈河、左瑞茹在三亚阳光大酒店会见由墨尔本洪门民治党总支部盟长雷谦光、副主任委员伍长然一行8人,双方就加强海外洪门治党联络问题进行交流。
  1994年10月,雷德万、林烈河、左瑞茹、梁超真在三亚国际大酒店会见并宴请应致公党中央邀请的秘鲁、澳大利亚、菲律宾洪门和侨社人士访华团一行26人,双方就加强对以上三国洪门和侨社人士来往问题进行交流。
  2001年9月,雷德万、林烈河、梁超真在三亚还天酒店会见到三亚参观的以周文良为团长的印度尼西亚考察团一行67人,双方就加强海外联络问题进行交流。
  2002年11月,雷德万、林烈河、左瑞茹、梁超真在三亚国际大酒店会见致公党中央邀请的美国洪门致公总堂总顾问伍焕鹏为团长的纽约侨界中国访问团一行25人,双方就加强海外联络问题进行交流。
  2005年9月,雷德万、方里、黄进礼等市委会领导接见马来西亚爱大华福建会馆会长丹斯里、颜文清等人,双方就加强海外联络问题进行交流。
  第七节 九三学社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91年11月,九三学社在三亚市建立小组,有社员黄宗琼、叶凯东、孙鸿秀3人,黄宗琼任组长。1993年5月社员发展到7人。
  1994年3月,九三学社三亚支社成立,刘跃湘为支社主任委员,黄宗琼为副主任委员。1997年3月13日,成立九三学社三亚市委筹备组,筹备组长刘跃湘,副组长辛立才,设立筹备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1人。
  1998年5月27日,召开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一次社员大会,九三学社三亚市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社员27人。选举产生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跃湘,副主任委员刘希超,委员任文德、钟晓鸣、曲玲。机关办公地点设在中共三亚市委大楼四楼。1999年6月25日,九三学社三亚市一届二次社员大会增补李柏青为副主任委员。2000年1月,九三学社三亚市委员会社员发展至30人,设立海南农垦三亚医院支社。
  2001年10月19日,召开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二次全体社员大会,社员38人。选举产生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柏青,副主任委员任文德、曹兵,名誉主任委员刘跃湘,名誉副主任委员刘希超,委员钟晓鸣、刘仁鹏、曲玲、尚建军。2004年2月15日,举行基层支社成立大会,按照行业划分成立三个基层支社,选举第一支社(医疗卫生)主任委员谭文蔚,副主任委员李力;第二支社(科技行政)主任委员王岩,副主任委员陈浩洁、王益斌;第三支社(旅游经贸)主任委员夏连高。
  2006年12月4日,召开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社员56人。选举产生九三学社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柏青,副主任委员曹兵、任文德、陈浩洁(女);委员王岩、张士忠、谭文蔚(女)、王益斌、李力(女)、刘仁鹏、钟晓鸣、尚建军(女)、罗小莉(女)。2007年9月13日,九三学社三亚市三届二次会议增补罗小莉为副主任委员。至2010年底,有社员71人,其中男45人,女26人;高级职称23人,其他社员均为中级职称。
  二、理论学习
  1998年,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正式成立之初即制定学习制度,分散与集中结合,组织社员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学习社章、社史。至2010年底,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5人次,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15人次,参加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80多人次;参加九三学社海南省委举办的各类政治理论学习班、骨干和新社员培训班共计160多人次;参加三亚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各种理论学习班、培
  训班、专题讲座、统战理论研讨会、政协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和调研活动等。
  积极组织参加广场文艺活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2008年,中共三亚市委统战部举办“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演讲比赛,林少容获“三等奖”,陈泽燕获“优秀奖”。2009年,市委统战部举行“同经风雨、共铸辉煌”演讲比赛,尚建军荣获“一等奖”,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获“优秀组织奖”。
  三、参政议政
  1993年5月至2010年,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有3人当选省政协委员,4人当选市政协常委,10人当选市政协委员。其中李柏青在2003年3月25日政协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三亚市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李柏青还曾当选海南省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三亚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07年1月26日,三亚市第五届人大举行第一次会议,李柏青当选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自成立起至2010年底,提交各类提案、议案共计160件,反映社情民意30多件,会议发言55人次。内容涉及旅游会展、土地房产、市政建设、道路交通、人文教育、环境整治、医疗卫生等领域,其中《全力打造国际邮轮中心,力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关于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建议》《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110体系,促进三亚市新农村建设》《构建热带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建议受到省政府重视和批示,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关于规范三亚城市建设混凝土施工的建议》《关于公共工程投资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全面实施三亚能源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关于传承、挖掘、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打造三亚旅游文化,塑造三亚形象》《解决三亚交通问题刻不容缓》等20多件提案获“优秀提案奖”;反映社情民意优秀信息16件。
  四、服务社会
  (一)扶贫助学
  1998—2010年,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积极参与三亚市扶贫活动,组织社员捐款1.2万元进行民房改造;每年组织社员进入边远山区扶贫义诊、送医送药2~3次,每次免费发放药品近1000元。
  2004年,李柏青率领社员在吉阳镇创建干沟小学长期“扶贫助学示范基地”,注入教育基金4万多元,设置奖学金,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先后捐赠3台电脑、1台打印机、1台电视机、1套播放机、30套课桌和5000多册书籍、500件(套)体育用品和文具。
  2009年1月,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与长江商学院学员会联合创建了干沟小学“扶贫助学基金会”。“基金会”首期捐助15万元资金购置25台电脑、20套电脑桌,建立“吉
  阳镇干沟小学信息技术室”。每学年启动“助学基金”1万元聘请外语教师,帮助干沟小学完善英语教学。
  2010年12月,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又牵线长江商学院开展“长江手拉手,三亚献爱心”“小书屋,大未来”活动,启动“助学基金”10万元建立“红领巾书屋”,捐助一大批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曹兵联系三亚市科信局,投入10多万元帮助干沟小学扶贫助学基地,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系统、清洁饮用水净化系统、科普文化长廊等项目。
  (二)奉献爱心
  1998—2010年,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积极参与中共三亚市委“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地区捐助衣服、被褥等;进行医疗义诊,送医送药共计5万多元。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谭文蔚、李力、张杨等带领医学专家社员,为干沟小学学生、三亚孤儿院孤儿和老干局老人检查身体,进行口腔医疗,并赠送价值数千元的医疗保健用品。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九三学社市委向三亚市社员发出“地震无情,九三有爱”倡议,号召全体社员积极捐款、献血,医疗战线上的社员随时做好上“一线”的准备,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十几万元。
  2009年,张士忠荣获社中央“九三学社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编入“九三学社社员风采系列丛书”之《九三学社抗震救灾英雄谱》。
  2010年,西南五省特大旱灾及“4.14”青海玉树地震后,社市委领导带头捐款,全体社员累计向灾区捐款人民币15.2万元。
  (三)建功立业
  1997年,社员张士忠创立知名品牌“海润珍珠”,主持的“海润珍珠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04年度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获得省政府重点奖励12万元。
  1999—2010年,曹兵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用于构建三亚高科技项目与人才平台,建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海南研发基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成果转换奖3项,科技机构改革创新奖1项,全国论文奖1项,省级论文奖2项,海南省青年科技奖1项。2007年,获海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2003—2010年,李柏青先后担任市政协副主席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参与组织和实施第四、第五、第六届海南岛欢乐节,第一届青年节,第53、第54、第55、第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南山海上观音开光大典,28届奥运会火炬国内首传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全国优秀社员”荣誉称号。
  2010年,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被社中央评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至2010底,全体社员发表各类专业论文、学术报告300多篇,其中5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
  第八节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三亚市委员会
  一、组织沿革
  1991年12月10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三亚市支部正式成立,选举产生台盟三亚市支部领导:主任委员杨仁德,副主任委员庄琼菊,委员刘琼荣。1995年11月18日,成立台盟三亚市委员会(简称“台盟三亚市委”)筹备组,组长庄琼菊,副组长杨仁德、张权跃。
  1996年8月7日,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正式成立台盟三亚市委会,有盟员20人。选举产生台盟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庄琼菊(专职),副主任委员杨仁德(专职)、张权跃,委员庄琼菊、杨仁德、张权跃、刘琼荣、江成林。
  2001年12月6日,召开第二次全体盟员大会,参加盟员19人。选举产生台盟三亚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庄琼菊(专职),副主任委员杨仁德(专职),委员庄琼菊、杨仁德、江成林、刘琼荣。2002年10月21日,增补张权跃为副主任委员。
  2006年12月2日,召开台盟三亚市第三次全体盟员大会,参加盟员20人。选举产生台盟三亚市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庄琼菊,副主任委员刘琼龙,委员庄琼菊、刘琼龙、江成林、史建平。
  2000年11月,台盟三亚市委成立河东区支部和河西区支部。河东区支部主任委员江成林,副主任委员刘琼龙,委员张权华;河西区支部主任委员刘琼荣,副主任委员吴琼宝,委员史建平。至2010年,基层组织设置未变,共有盟员28人。
  二、理论学习
  1991—2010年,台盟三亚市委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盟员组织生活会议,组织盟员学习中共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台盟中央指导加强自身建设的文件《关于加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组织盟员参加《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中国台湾问题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参加市政协、市委统战部举办的演讲比赛;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的论文征文活动,其中《选择与变迁》《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台工作中如何做好以经济促政治工作》获得奖励。并在盟内开展以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及“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发展先进台胞青年加入盟组织,先后有台胞青年林玉菁、黄世勇、杨文婵等10人加入盟市委会。
  2004—2010年,选派刘琼荣、江成林、林玉菁等多名骨干盟员参加市委统战部举办的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2005—2010年,组织全体盟员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琼海市博鳌等地参观考察学习。2006年,台盟市委主任委员庄
  琼菊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参加中共中央党校第七期台籍班学习。2008年,刘琼龙被选派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2008—2010年,选派庄琼菊、刘琼荣、刘琼龙参加中共海南省委统战部举办的第一期至第三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2010年,向市委统战部、组织部推荐市后备干部,并参加“三亚市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
  三、参政议政
  1991—2010年,台盟三亚市委围绕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提交提案70多份,其中《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三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预防和处置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思考》分别作为三亚市政协五届二次、三次、四次会议重点提案发言材料,引起市委、市政府重视并被采纳;深入台资企业调研撰写的《关于学习台湾农业经验发展三亚现代农业》和《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被评为优秀提案。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向市政协提交社情民意信息9份。2003年3月,主任委员庄琼菊当选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9—2010年,台盟三亚市委会被台盟海南省委员会评为参政议政先进集体。
  四、涉台工作
  2000年,帮助台资企业旺旺虾场和大东山鲍鱼养殖有限公司,及时解决生产时突然停电问题,使台商避免遭受经济损失200万元。2005年,促成2家台资企业落户三亚市,投资农业、旅游业项目近1000万元。2001—2010年,台资企业大亚公司被征土地的补偿问题、三亚鼎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治安问题、三亚兆威农业有限公司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和治安问题、三亚李氏农业有限公司货款纠纷问题和三亚大东山海洋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用地选址搬迁问题,由于台盟三亚市委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跟踪协调并督促办理,都及时得到解决。
  1991—2010年,先后接待出席台盟中央七届十六次中常会部分领导参观考察团、全国台联“龙脉相传、青春中华”夏令营海南分营、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访问团、台盟中央“台湾政治受难人互助会”访问团、海南省第一代老台胞观光团及各省市台盟组织的参观考察团队,共接待来访台胞台商2500多人次。
  五、服务社会
  1991—1998年,台盟三亚市委积极支持三亚市的扶贫工作。组织医疗队到贫困乡村义诊,并赠送一些常用药品;为民房改造捐资1万多元;为希望工程、灾区、老区贫困革命功臣和
  下岗困难职工等捐资2万多元。
  1999—2000年,参加扶贫工作队,动员盟员为贫困山村改水改厕、民房改造及希望工程捐资2万多元。2001年,台盟三亚市委领导深入贫困山区了解情况,为山区民房改造、希望工程献捐资近1万元。2005年,台盟三亚市委主要领导参加三亚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并到市妇幼保健院看望住院的婴幼儿,到市社会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参加市委统战部组织的捐资助学慰问团到贫困山区育才小学、雅林小学、光彩小学进行慰问。同年,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区、“达维”台风灾区捐款3000多元。2008年,台盟三亚市委领导深入农村,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改善交通道路。同年,四川汶川发生“5·12”大地震后,台盟三亚市委迅速发动盟员捐款7470元。2009年,“莫拉克”台风在台湾登陆,台湾遭受5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全体盟员捐款4500元。2010年,三亚市委统战部牵头在育才镇建立“三亚统一战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台盟三亚市委积极参与该基地建设,购买科技书籍300多册发放给农民,筹款1万元购买125件体育用品赠送给育才镇各村委会,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总工会领导班子设置主席1人、副主席3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维护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1997年11月,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三亚市总工会机构改革方案》,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教育部、保障工作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财务部、工会经费审查办公室、三亚市财贸工会(挂靠)。2001年10月,三亚市委办公室印发《三亚市委关于〈三亚市总工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挂工会经费审查办公室牌子)、组织与宣传部、保障与女工工作部(挂经济工作部牌子)、财务部(挂事业发展部牌子)、财贸工会(挂靠机构)。至2010年未变。
  二、工会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三亚市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昌运,副主席林由浩、符泰山、赵学安。
  1994年1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主席麦世科,副主席符泰山、赵学安。1995年11月,增补陈娜为副主席。1997年4月,丁明发调任三亚市总工会副主席。
  1998年12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主席罗谷良,副主席符泰山、丁明发、李仁桃。
  2003年7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席刘明炎,副主席符泰山、李仁桃、苏琼英。2004年11月,符泰山转为助理调研员。2004年11月至2007年3月,黎荣敏调任市总工会副主席。2006年8月,苏琼英任主席。2006年12月,罗建文从部队专业到市总工会任副主席。2009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德安兼任主席,苏琼英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2010年11月,召开三亚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亚市总工会第五届委员
  会,主席符德安,常务副主席苏琼英,副主席罗建文、柯光华。
  三、基层组织建设
  1991年后,三亚市总工会本着“哪里有职工,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发展理念,加大基层工会组建力度。1999年1月28日,市总工会、市旅游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我市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步伐。2006年,三亚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制定三亚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方案,组建基层企业123家,发展新会员7430人。至2010年12月,共组建基层工会组织1128家,涵盖法人单位1928家,职工9.8万人。发展会员8.97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3.29万人。组建基层女职工委员会513家,建设“职工书屋”30家。
  四、干部队伍建设
  1991年后,市总工会以“五星级服务机关”为发展方向,以基层满意、职工满意为标尺,加强工会干部队伍作风建设。1991—1992年,先后开展“双基”(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教育以及“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活动,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制定工会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了办班、讲座、会议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干部教育活动。2008年后,市总工会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培训工会干部200人次,提高各级工会干部的业务综合能力。
  五、管理规范化
  1991年后,市总工会制定《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三亚市总工会机关车辆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财务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人事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干部职工考勤和出差管理制度》《三亚市总工会机关外事接待制度》等多项机关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权、管财、管物,机关规范化管理上了新的台阶。
  1991年11月,市总工会和市体制改革办公室联合制定《关于对侵犯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共有86个企业开展民主评议干部活动,占应开展评议活动企业的50%以上。至2010年12月,三亚市企事业单位(含控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达100%,新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达80%以上。
  六、送温暖活动
  1992年,市总工会制定下发《三亚市工会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部署“两节”(元旦、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并要求各级基层工会组织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尽量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实行全覆盖。1993年11月,市总工会会同市劳动局联合转发海南省人事劳动厅、海南省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把职工劳动保障权益纳入工会工作内容。2005年,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海南省总工会关于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三亚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实施方案》,丰富工会送温暖活动内涵,推动工会帮扶救助工作向纵深发展。至2010年底,共筹集资金415.15万元,救助家庭困难职工7016人次,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直接资助困难学生509人,回访资助74人。
  2007—2010年,每年拨给工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资金400万元,共扶持1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带动46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七、厂务公开监督
  1999年,市总工会与市纪委、市企业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成立三亚市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关于推进我市厂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2005年5月,市委办公室批转下发市纪委、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05年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向非公企业和改制企业延伸。2009年5月,市总工会召开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总结部署三亚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至2010年底,三亚市306家企业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其中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集体控股企业132家,公开率达100%,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率达72%。
  八、服务大局活动
  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开展以“质量、品种、效益年”和“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鼓励三亚市职工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2004年1月,制定并下发《关于工会处理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案》,同年11月10日,下发《关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确保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通知》,教育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促进三亚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6年,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根据企业特点,组织开展“树形象、做贡献”系列竞赛活动,组织职
  工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至2010年12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市总工会先后开展“安康杯”“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三亚文明大行动,天涯职工齐给力”等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首创精神。同时还积极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和谐企业”、“红旗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等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推动三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节 共青团
  一、机构
  1990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团队部、宣传教育部、社会活动部、直属机关团委、办公室等5个科室,下辖27个基层团委、57个团总支,489个团支部。共有团员8917人。2001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社会工作部。2010年,共青团三亚市委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含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和社会工作部(含青年联合会秘书处)。下辖49个基层团委、4个团工委、15个直属团总支、1167个团支部、52448名团员。
  二、团代会
  1990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亚市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三亚市第一届委员会。至2010年共召开5次代表大会。
  1990—2010年三亚市历届团员代表大会和历届团市委领导名录表
  三、共青团活动
  (一)学习教育
  1991—2001年,团市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党中央反腐败斗争精神、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等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争挂“海南大特区青年建设者”奖章评选活动、社会公德大讨论活动、“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员和叔叔阿姨升挂国旗”主题教育活动、三亚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三亚—北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读书教育活动、“首都在我心中”“看开放的华东”“我爱东方明珠香港”爱国主义夏令营等教育实践活动。
  2002—2010年,先后组织团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展学习、谈心、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三亚市各级团组织内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100多次,累计培训团组织干部8000多人次。
  (二)组织建设
  1995年,正式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覆盖三亚市10多个重要窗口行业,成为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1991—1995年,三亚团市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成立三亚市维护青少年权利领导小组和三亚市基层团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实施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提高岗位文明、岗位技能、岗位效益为基本内容,推进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实施“共筑热血丰碑”——纪念海南解放45周年百万营造行动,推动三亚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宣传行动;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20多次,参与团员青年达1万多人次。
  1996—2000年,三亚团市委坚持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建团模式和工作方式。按照“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要求,开展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共评选“五四红旗团委”35家、“五四红旗团(总)支部”35个。拓展旅游行业团建工作,共建立林业行业团组织46家;成立三亚市青年联合会,加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
  2001—2005年,三亚团市委继续实施“党建带团建”和“强镇带村”战略,依托各镇团委创新农村产业建团方式,建立农村团组织新格局。加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稳步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成立三亚市青少年读书促进会,开展了优惠售书、建设新世纪书屋等活动。推进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至2005年共建立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4个,省级青年文明号54个,市级青年文明号50个,覆盖三亚市21个行业系统。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服务和农村扶贫,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万多人次。
  2006—2010年,三亚团市委深入实施“千村百校”团建基础工程和基层团组织建设“强活力工程”,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巩固村镇、学校、机关的团建工作,在三亚市非公企业中新建了60家团组织。深入推进团的作风建设,在三亚市23个直属团组织、694个团(总)支部中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多次,参与志愿者达2万多人次。
  (三)青年就业创业
  自2007年起,团市委组织宣传部为青年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三亚团市委在三亚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青工技术培训、技能大赛、青年岗位能手评比、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比活动。至2010年,先后组织各类就业创业培训30多次,培训青年3000多人次,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6家,并与农村信用联社等多家银行合作,为青年群体提供小额贷款352万元。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3年后,团市委结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根据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动员少年儿童开展以学习自护知识、培养自护能力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在深入宣传“两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海南省(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少年儿童安全问题,通过演讲、征文、知识竞赛、法制讲座等形式,开展了“三亚市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知识巡回报告会”,至2010年,共举办9场报告会,参加人数6000多人;做好基层工商所、司法所、少年法庭等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工作;开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举办禁毒宣传图片展、万名青少年远离毒品签名活动、预防艾滋病图片展及签名活动。其间,2004—2008年,开展“明德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活动,共资助贫困学生703人次,其中小学360人次,初中156人次,高中187人次,共发放明德奖学金202450元。2005年,三亚市少工委获“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优秀组织奖。
  (五)青年志愿者活动
  1991年,团市委启动“同辉工程”,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截至2010年,“同辉工程”共开展志愿活动1440次,参加的青年志愿者多达8.64万人次,共慰问孤寡老人7.2万人次,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86万元。同年,实施“一助一”
  长期服务计划,至2010年,团市委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深入农村困难群众家庭162次,送去日常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共计13万元。
  1994年2月,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通知》,至2010年,三亚市共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118家、省级青年文明号48家、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3家。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团市委在三亚市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向广大农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文明生活,至2010年,共为农民送图书2万多册,送戏下乡近30多场,电影下乡100多场;举办科技培训班50多期,近万名农民参加了科技培训。
  2000—2010年,组织青年志愿者为第1~6届海南岛欢乐节,第53、第54、第55、第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首届中国青年欢乐节等节日及大型赛事服务。“非典”期间,广大青年志愿者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突击队,他们深入机场、公路道口等为往来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健康卡,为抗击“非典”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六)助学活动
  2006年7月起,三亚市开始实施“向贫困宣战助学活动”。按照“党政所望、社会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所能”的工作原则,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至2010年共筹集资金1666万元,资助学生2939人次。
  四、少先队工作
  1995年,三亚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47639名;成立少先队组织(含中队和大队)164个,少先队辅导员1724名,校外辅导员222名。同年6月5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委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届工作委员会。1991—1995年,团市委负责管理少先队工作。
  2001年12月14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会议厅召开,参会代表81人。会议主要内容有2项,一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一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是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届工作委员会。2004年,团市委、少工委制定并印发《共青团三亚市委三亚市少工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切实加强三亚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市委党校召开,参会代表106人。会议主要内容有2项,一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二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是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三亚市第三届工作委员会。
  2010年,团市委、少工委制定《关于加强全市少先队队室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提高三亚市小学校少先队队室规范化建设水平。同年,三亚市少先队员65755名;成立少先队大队140个,中队1656个,共有辅导员1806员,其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40名,中队辅导员1656名,校外辅导员10名。
  1995—2010年,少工委负责管理少先队工作。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儿童部、权益部、组织联络部。1992年1月,组织联络部改为宣教部,其他部室不变。下辖区妇联2个、乡镇妇联13个、街道妇联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妇代小组共123个。1997年11月,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宣教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组织联络部。1999年,市政府成立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妇联)。
  2001年10月,三亚市妇女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宣传部(挂城乡工作部牌子)、权益与儿童工作部。非领导职数按国家公务员有关规定核定。实现了镇妇联主席100%进党委班子,建立村级妇代会127个。2002年12月,经市编委批准,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妇联内设的权益与儿童工作部合署,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员。2003年3月,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管理。2009年5月,三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更名为三亚市妇联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中心。2010年4月,市编委批准三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领导职数为正科级。市妇联下辖区妇工委2个,镇妇联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妇代小组共84个。至2010年底,其他情况未变。
  1994年3月,市妇联获得由全国妇联、国家科委、林业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民委、商业部、广播影视部、中国科协、中国农业银行、国家计生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先进协调组织奖”。1998年3月,市妇联被全国妇联评为“1997年全国先进协调单位”。1999年11月,市妇联被授予“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0年6月,三亚市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市”,被海南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评为“儿童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5月,市妇联被全国妇联、全国体育总局授予“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全国首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年7月,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三亚市邮政局女子健身队“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市妇联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11月,市妇联荣获“1999—2003年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地、州、区)”荣誉称号。2006年2月,市妇联被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集
  体”荣誉称号。2007年6月,市妇联获“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市妇联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市妇联被评为“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先进集体”。2010年,市妇联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二、代表大会
  1990年3月8—9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30人、特邀代表2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符桂花代表市妇联所作的《弘扬“四自”精神,争当“四自”新人,为开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而奋斗》(“四自”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1人、常委7人、主任1人(符桂花)、副主任2人(吕玉梅、黃其春)。
  1993年11月28—30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38人、特邀代表9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3人、常委9人、主席1人(符桂花)、副主席3人(黄春梅、吕玉梅、黄其春)。
  1998年11月19—20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58人、特邀代表9人、列席代表9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11人、主席1人(刘丽玲)、副主席2人(符玉香、李海凤)。
  2003年9月18—19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8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15人。会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35人、常委9人、主席1人(刘丽玲)、副主席2人(符玉香、杜丽银)。
  2008年9月24—25日,召开三亚市妇女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8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20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37人、常委9人、主席1人(张蔚兰)、副主席2人(莫壮丽、董丽华)。
  三、主要工作
  (一)开展三大主体活动
  1991—1998年,共举办扫盲班123期,基本扫除妇女青壮年文盲。在城镇,以“巾帼建功”活动为载体,以“创业、成才、奉献”为主题,开展“春风送岗位”技能培训。1998—2010年,三亚市创建全国、省、市级“巾帼文明岗”145个,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巾帼文明岗”有27个;先后有周往珍、邢玉英等50多名妇女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市人民医院妇委会、市教育局妇委会、市天涯水泥厂女职工委员会、市妇幼保健院、市妇联等10多个单位荣获全国、海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1991—2010年,在农村,以“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为
  载体,对农村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活动和科技培训,以“科技活动月”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和扶贫力度。
  1991—1995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323期,发放教材4.8万册,受训妇女超过4万人次,其中有3838名妇女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证书,有347名农村妇女获乡镇级以上“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其中受全国表彰的有6人、先进集体1个;受省妇联表彰的24人次、先进集体17个。
  1996—2000年,市妇联主动带头加强实体经济建设,以入股联营方式加入杧果种植,以挂靠、投股的方式创办2所妇联示范幼儿园。依托“科技活动月”活动,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757期,发放教材2.8万册,受训妇女近6.8万人次。开展巾帼扶贫帮困活动,建立妇字号生产基地3个,扶贫结对子近1600户,帮助超1.5万名贫困妇女脱贫。举办或协助人劳部门、市总工会开展下岗女工就业和转岗培训班188期,8300人次受训,1000多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创建社区服务实体5个。动员三亚市妇女群众参与十万亩椰林工程,共收到捐椰苗985株,捐款2万元。
  2001—2005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120期,受训妇女近4.3万人次。建成三八绿色工程基地69个,基地面积达434.67公顷。组织妇女参与蓝色农业、绿色农业生产竞赛,深入田间调研女农民生产问题,挖掘种养女能手,建有农村妇女学校93间。实施“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帮助近5000名下岗女工接受就业和转岗培训,协调安排了下岗、待业、农民工再就业1125人次。
  2006—2010年,共举办各种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约110期,受训妇女近2.8万人次。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香港回归扶贫等项目资金500多万元的使用,扶持建立2个“全国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巾帼示范基地8个,妇女经济合作组织10个,妇女协会14个,帮扶支持1400多名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巾帼经济示范户,带动辐射2万多名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创建了妇女创业培训实践基地5个,以“春风送岗位”活动、家政服务中心和基地为依托,共举办技能培训班112期,约7500人受训, 3000多人被推荐上岗。举办“创办你的企业”培训(2005年开始),共4期600人次受到系统的创业培训。抓好农村妇女小额贴息信贷保障妇女创业工作(2010年开始),共组织发动农村妇女申请到小额贷款1324万元,共有501户农村妇女受益。
  市妇联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以构建和谐三亚为主题,组织三亚市各级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 “三八”国际妇女节庆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读书的女人最时尚、读书的家庭最和谐”活动,举办家庭才艺大赛、文明礼仪讲座,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文明楼栋、巾帼文明卫生户和孝顺儿女。1991—2010年,先后有张文昭、崔惠明夫妇被评为“全国十佳金婚银婚佳侣”;吕春容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徐福秀、周志民、林桂和、袁海青、许莉川、林金梅、黄绍英、陈桂英、张兴贵、龙美兰、吉金花、丁广强、谢先凤、李诗华、王琼曼、梁瑛、冯伯荣、孙道英、潘孝益、关忠灿等家庭被评为全国、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韦迪兴、王启正家庭被评为
  “全国绿色家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警官公寓被评为“全国文明楼栋”;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获称“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和“全国生态文化村”,三亚市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
  (二)培养妇女干部
  1991—2010年,市妇联积极配合市委、市委组织部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习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使一大批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2年,积极争取市委支持,确定了机关企事业科教文卫等单位妇委会正副主任任职期间可享受本单位所属部门正副职待遇,推动解决了乡镇妇联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政治、生活待遇问题。据统计:至1994年三亚市共有女干部2050人,占三亚市干部总数的20.7%,其中厅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4.9%,处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7.1%,科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8.6%。三亚市13个乡镇已配备女领导干部的有9个,占69.2%。1995年4月,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三亚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规划(1995—1998年)》,并以“市组字1995年31号文”发至各单位执行。1991—1995年,共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培训班21期共2402人次,选派20人次参加全国、省妇联业务培训,组织妇女赴港澳和东南亚学习考察共1103人次。
  1996—2000年,举办5期妇女干部培训班,选派了4批学员外出学习,约1300人受训。至2000年4月,三亚市有妇女干部2598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女干部173人,占三亚市科级以上干部的11.6%;三亚市女处级干部22人,占三亚市同级干部的7.1%。三亚市13个乡镇配有女领导干部19人,实现了三亚市各乡镇配备1名以上女领导干部的规划目标。
  2001年,以市政府妇儿工委名义制定了《三亚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三亚市妇女参政议政目标作了长远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实施。明确市直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审批备案权限。2001—2005年,三亚市各级妇联组织举办理论、电脑技能和岗位培训班300多期,组织了8批学员外出学习。
  至2010年底,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套领导班子配备了5名女干部,有11名女干部担任处级单位主要领导;三亚市6个镇级党政班子中配备了7名女干部;三亚市135个行政村中,女性进“两委”的比例达95%。2006—2010年,根据河东、河西区设置情况分别成立了两区妇女工作委员会,建立村级妇代会135个。
  (三)服务妇女儿童
  三亚市妇联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以法制宣传为先导,每年在“三八”国际妇女节、 “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期间举办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社区”“学法用法在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学法、懂法、用法。充分利用妇女维权热线、基层妇女之家等平台,采取入户调处、志愿者律师指导、邀请心理咨询师咨询与疏导等多种形式及时排查化解涉及妇女权益的各类问题及矛盾纠纷。积极协调,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大力实施妇女
  儿童实事项目,促进妇女儿童平等共享民生幸福,利用春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敬老月等节假日携手爱心单位广泛开展关爱妇女儿童特别是贫困、特殊妇女儿童活动。积极引导妇女创业就业。2003年5月,三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主要开展妇女家政技能、创业培训和家政服务中介,至2010年该中心已拥有(租赁)培训办公场所4层共450平方米。
  1991—1995年,市妇联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347起。建立和完善接待、处理、催办、反馈、综合分析、分级处理等制度;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举办维权培训班30期,近4000人次受训。
  1996—2000年,市妇联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600起。做好三亚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男女不平等情况调查。成立了三亚市妇女权益保障委员会和家庭教育研究会,推动乡镇结婚登记补办工作。关注社会热点案件,主动参与妇女维权案件协查。举办维权培训班70多期,近8000人受训。
  2001—2005年,三亚市妇联系统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2424起。开设妇女权益法律咨询专线“12338”。深入调研家庭暴力侵害妇女儿童情况,为司法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举办维权培训班525期,受训妇女达4.83万人,印发宣传资料9.6万份。
  2006—2010年,三亚市妇联系统共接访和处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1711起,处理率98%。推进“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项目落实。做好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共12084名妇女群众参加检查。积极争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项目和悦榕集团扶贫助学支持,建设海罗东州春蕾小学和育才镇三亚悦榕春蕾班,举办维权培训班近40期,受训妇女近2万人。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无内设机构。有团体会员7个,即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和摄影等工作者协会。
  1995年,市文联升为正处级建制。1999年,市文联实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体制。2006年,市文联内设办公室。
  2010年,市文联团体会员增至19个,即市作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市诗词楹联协会、市影视曲艺家协会、市新闻摄影协会、市人像摄影家协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市收藏家联合会、三亚比干文化研究会、市动漫协会、市中国武术文化艺术研究会和三亚画院,共有会员85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8人(其中作协3人、美术家协会3人、书法家协会5人、摄影家协会17人、舞蹈家协会1人、民间文艺家协会1人、诗词楹联协会8人)、省级会员135人(其中作协22人、美术家协会19人、书法家协会16人、摄影家协会32人、舞蹈家协会6人、音乐家协会16人、民间文艺家协会2人、诗词楹联协会21人、戏剧家协会1人)。
  二、历次文代会
  1993年12月1日,召开第二次文代会,出席代表118人。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文联委员会委员52人,蔡明康再次当选为主席,孙凯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大会将原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和摄影等6个工作者协会更名为“家”协会,即市戏剧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同时组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并推选产生市作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8家协会的领导机构。
  1997年8月8日,召开第三次文代会,出席代表共136人。大会通过新修订的文联章程及有关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文联委员会,委员68人,邢福泽当选为主席,林志龙当选为副主席。文联所属市作协、市美协、市书协、市音协、市舞协、市摄协、市剧协和市民协等8个协会同时进行了换届选举。
  2004年,先后召开市作协、市美协、市书协、市音协、市舞协、市摄协、市民协、市剧协、市诗联等九大协会的9个换届会议,分别选出9个协会的领导。2005年5月17日,召开第四次文代会,出席代表共171人。大会通过文联《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修改草案)和有关决议,选举产生第四届文联委员会,委员76人,吴国华当选为主席,罗灯光当选为副主席。
  三、创作活动
  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进行各种学习和讨论,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召开各类研讨会和座谈会,举办文学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乡村、部队、农场、学校采风创作,开展文化下乡演出活动等,繁荣三亚文艺创作。1991—2010年,市文联系统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出版的个人文学专著62部,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文学作品52篇(首);入选入展省级以上美展的绘画作品350多幅,获奖50多幅;入选入展省级以上书法展的书法作品200多幅,获奖27件;获省级以上摄影创作奖项130多个、音乐创作表演奖项28个、舞蹈创作表演奖项29个。
  第五节 科学界团体
  一、二亚市科学技术协会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内设办公室、科普部、科技咨询科3个科室。2001年,市科协内设办公室、科普与学会部2个科室,撤销区镇科普协会。2006年,三亚各区镇成立科普协会。2009年,内设办公室、科普与学会部等科室。
  1991年,三亚市有科技示范户20个。2010年,三亚市有先进科普单位有3个(其中海棠湾镇获得全国科普示范镇,港门村社区、丹州社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1995年,三亚市科协被海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三亚市科协获“海南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三亚市科协获“海南省科协二大以来1994—2001年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兰花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评为“200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2008年,三亚市科协获得全国妇联“双学双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
  1.农村技术培训和推广
  1991年,成立市园林学会等,基层学会由原来9个增至15个,会员增至742人。1993年,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计划,对三亚市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编印《水稻栽培技术》《早瓜菜栽培技术》《畜牧家禽饲养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村经营管理》等10种教材。1991—1995年,市科协新成立6个学会,建2个科普文明镇、3个科普文明村、5个专业技术研究会、20个科技示范户,并编印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1997年6月,市科协与三亚利民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藤桥筹建科普示范基地;11月,市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前到三亚考察并作报告。1998年,在海棠湾镇水稻科普示范基地培育出水稻杂优种子“博优64”。2000年,在藤桥镇科普基地进行优良种子培育,培育出杂优水稻良种“Ⅱ优501”“博优961”“博优964”,从江苏引进早造杂优水稻“培九65002”新品种。1996—2000年,市科协新建科普示范基地1个,面积为3.33公顷,培育出6个新品种,引进561个新品种。
  2001年,在海棠湾镇科普基地培育出杂优水稻良种“IⅡ优501”“博优964”面积达26.67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达3750千克,种子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同年,在崖城镇明善新村建设粉蕉科普示范基地23.33公顷。2005年,市科协与兰花公司联合成立兰花科普示范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兰花栽培技术》书籍,印刷5万多本,对兰花种植户进行培训。2001—2005年,市科协新建科普示范基地1个,面积为3.3公顷,培育出2个新品种,引进450个新品种。
  2006年,市科协举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适用技术骨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杧果栽培技术等。2010年,市科协开展“四送一训”(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新成果以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普惠农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到240个自然村举办农业实用培训班240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5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6万册、科普光盘1万套,农村科普宣传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6—2010年,市科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5次,举办农业实用培训班246期,参加培训人数近3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万多册。
  1991—2010年,市科协每年都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发放科技书籍20多万册。
  2.科普宣传工作
  2003年,开展以“崇高科学,关爱家庭”为主题的系列图片展览警示教育活动。同年,市科协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联合举办“四进”社区(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法律进社区、卫生进社区)活动;举办以“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为主题的科普讲座4场,参加人数3000多人。
  2004年,先后建成河东区港门村、河西区儋州村、河西区金鸡岭等一批标准科普宣传栏。同年开始举办“全国科普日”大型科普活动,至2010年已经连续举办7年。
  2005年,以机关、学校或企业等单位为对象举办三亚市首届“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共有2000多人次参与,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5届。
  2007年,把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员建设工作纳入科协工作计划,河西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
  2008年,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2009年,市科协在三亚门户网和三亚晨报等媒体开展科普知识竞答活动,吸引北京、上海、山西等地5000多人参与。
  1995年,市科协牵头举办三亚市首届“科技周”活动,推进城区科普宣传工作,至2010年底,共举办15届“科技周”活动。
  3.青少年科技活动
  自1991年起,先后组织开展青少年夏令营、青少年环保征文、中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行、青少年科学体验、科普知识讲座等青少年科普活动。1994年,成立三亚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至2010年底,有近5000名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1991年后,市科协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省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原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和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机器人大赛、智力七巧板等赛事。2001年,举办首届市“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两年一届,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五届。
  至2010年,三亚市青少年参加全国科技竞赛活动,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
  三等奖26个。
  4.学会学术工作
  1997年,市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到三亚考察,并为市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做农业科技专题讲座。同年,“全国第四届化石藻类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南极考察队负责人秦大河出席研讨会。
  2004年11月,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在三亚设立“最佳人居环境”“农业与种业发展”“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5个分会。2005年10月,植物分子育种国际研讨会在三亚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为三亚市水稻育种工作提出许多建议。
  2007年10月,全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会在三亚举办,与会代表交流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经验。同年12月,与来访的波兰科技考察团就相关项目合作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与交流。2008年,市科协邀请美国休斯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和细胞肿瘤学会癌症遗传学教授给市医学系统作报告。2009年,由东北大学、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主办,市科协协办的第三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学术论坛会在三亚市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80位岩石力学专家、教授参加论坛会。
  1991年后,市科协支持市营养学会、水产与海洋、数学研究等民间社团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至2010年,共有35个国内外科技考察团来访交流,如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育种学家李振声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南极考察队负责人秦大河等专家和学者,波兰科技考察团,美国休斯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和细胞肿瘤学会癌症遗传学教授等。
  三亚市学生全国科技竞赛活动获奖情况表
  二、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7年9月21日,根据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成立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市社科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无内设机构,设正、副主席各1人。社科联刚成立初期,就着手开展工作。至2010年,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第六节 总商会(工商联)
  一、机构
  1994年1月,经中共三亚市委同意,正式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经济联络部。共有会员161人,其中非公有制会员143人,占会员总数的88.8%。2000年6月,三亚市委决定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党组。2004年10月,市直机关工委批复成立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机关党支部,有党员3人。2006年4月,市总商会(工商联)党支部归入新成立的统战部党总支。2007年1月,三亚市总商会(工商
  2001年 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1 —
  2004年 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4 —
   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 — — — 市一中的《濒临动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获优秀论文奖及动手实践成果奖
  2005年 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2 —
  2006年 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 — — —
  2007年 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2 —
  2008年 全国“机器人”竞赛 — — 1 —
  2009年 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1 6 —
  合计 4 3 26 —
  联)更名为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2008年3月,三亚市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称谓改为主席、副主席。至2010年底,市工商联(总商会)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经济联络科。拥有备案会员462个,其中企业会员278个,团体会员6个,在册登记永久会员(原工商业者)141人,其他会员37个。2010年5月,中共三亚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在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挂牌成立。
  二、代表大会
  1994年1月29日,市总商会(工商联)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2人。选举产生市总商会(工商联)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名誉会长苏庆兴,会长童石军,副会长王后平、冷万山、梁鸿辉、黄向农,秘书长卓仁平,常务理事13人。
  1997年6月25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0人。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名誉会长童石军,会长葛茂增,副会长王后平、王琼胜、孙令昭、孙瑷琳、李纪平、许信瑚、苏亚成、卓仁平、梁鸿辉,秘书长卓仁平(兼),常务理事19人。
  2000年3月24日,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5人。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会长张辉,副会长文整、葛茂增、王后平、孙令昭、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洪肇铭、陶列平等,秘书长文整(兼),常务理事19人。
  2001年12月28日,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7人。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顾问池增卿,会长郭海冬,副会长文整、王后平、孙令昭、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鸿肇铭、陶列平、范志光、谢进美、周敬民、俞峰、刘炳瑞、吴伟等,秘书长文整(兼),常务理事25人。
  2004年12月7日,郭海冬卸任会长,由兰恒继任会长。
  2005年8月19日,三亚市总商会(工商联)四届理事会进行届中调整,卸任副会长梁鸿辉、孙瑷琳、何宁(女)、李纪平、郑刚、刘炳瑞、吴伟等;增补副会长8人卢昌芬、林永坚、林少白、郑洪、张士忠、张波、高弘毅、李景海。
  2007年9月21日,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决定秘书长。会长兰恒;常务副会长文整,同时为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总商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卢昌芬、孙冬、张波、张士忠、张海林、陈宪清、林少白、林永坚、林明伟、周敬民、郑洪、周晓慧(女)、俞峰、高弘毅;专职秘书长黄明崇;常务理事32人。
  三、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
  自1994年恢复建制后,市工商联履行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工作职能,参与三亚市社会重要事务的政治协商,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中心工作和时局焦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递交提案议案。其中,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被采纳督办产生社会效应的有《关于三亚市商品街交通混乱治理管理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强市区街道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关于规范木材加工业管理杜绝偷盗滥伐木材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议》《发挥非公经济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关于设立三亚生态保护举报奖励基金的建议》《关于营造城市良好投资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设立三亚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扶持发展基金的建议》《关于加快三亚房地产发展的建议》《关于发展我市海洋捕捞业的建议》《关于设立两河摸捞禁牌保护白鹭生态环境的建议》等。同时,积极敦促并配合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总商会(工商联)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三亚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四、交往活动
  1994—2010年,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广交朋友,先后同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洛阳市、周口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阿拉善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江西省南昌市、抚州市、九江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安徽省铜陵市、马鞍山市,北京市昌平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滦县、吉利市、唐山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上海市浦东区、南汇区,重庆市渝中区,辽宁省盘锦市、辽阳市,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山东省德州市、青岛市、青岛经济开发区以及香港华人商会、新界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等41个市、地区缔结为友好商会,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与合作。
  2004年9月24日,在三亚银泰度假酒店,由市总商会(工商联)牵头,市企业家协会、市房地产协会、市旅游饭店协会共同举办“三亚市企业家中秋茶话会”。三亚市党政领导及三亚市知名企业人士,工商、财政、税务、公安等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60多人出席茶话会。
  2005年4月25日,由市总商会(工商联)、市企业家协会推动筹办的“三亚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暨首届十佳女企业家、第三届功勋、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在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政协主席苏庆兴,市委副书记杨时云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2005年10月19日,市总商会(工商联)党组书记文整陪同市长陆志远在珠江花园酒店接见美国纽约制衣业总商会客人林建中先生一行10人,与美国商会界建立了友好联系。
  2008—2010年,市工商联(总商会)会员企业投身光彩事业、公益事业,总计赈灾捐款8000万元,其中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捐款3600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赈灾捐款1500万元,海南抗洪涝灾害赈灾捐款2100万元,其他捐款800万元。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三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简称“侨代会”)于1990年3月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侨联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常务委员9人,主席陈玉铭,副主席范高炳、雷德万、王录平、黄友艳(女),秘书长雷德万(兼职),配备2名专职干部,陈玉铭任第四、五届全国侨联委员。
  2002年11月,第二次侨代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侨联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主席周敬民(兼职),副主席王家尧(专职)、雷德万(兼职),秘书长王家尧(兼)。配备2名专职干部。周敬民任第八届全国侨联委员。
  1991年至2003年4月,市侨联同市外事侨务办联合办公。2003年5月,根据中国侨联章程关于“各级侨联具有法人资格”的规定,市侨联开始独立办公。至2010年底,三亚市(含农垦系统)共有归侨2000多人,侨眷1.8万多人,留学归国人员77人。
  2006年10月,三亚华侨医院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
  1991年起,市侨联先后同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美中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俄罗斯阿穆尔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法国华侨华人会、加拿大安省海南同乡会、新加坡海南会馆、泰国九属会馆、泰国海南商会、马来西亚海南会馆、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等建立长期联系,至2010年,与之建立长期联系的华侨华人社团达16个,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国内外各地侨界来访45批次。
  2001—2005年,市侨联在“四五普法”中,先后同市普法办联合开展5次大规模的侨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侨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界定华侨外籍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的通知》三大侨务法规。2006年,市侨联先后在归侨侨眷人数较多的某工厂和海棠湾镇建立基层侨联组织,进行骨干培训2次,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基层单位了解侨情,对三亚市120多家侨属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搞好经营,提供服务;加强与三亚华侨医院的协调联系,促进其提高侨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2003年,市侨联建立信访工作机制,至2010年底,共收到并组织协调处理信访案件83宗,其中60宗得到妥善处理。
  第八节 台湾同胞联谊会
  一、机构
  1989年5月,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筹备组成立。1992年7月24日,三亚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召开,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正式成立。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由三亚市各界台湾籍同胞组成的群众团体,正处级别,未设内部科室,有专职会长1人、干事1人,其他领导人均由有关人员兼任,其日常后勤事务由三亚市委统战部负责管理。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89年5月,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筹备组成立,组长江子济。
  1992年7月24日,三亚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在市委招待所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1人,大会选举出三亚市台联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子济、陈春兰(女)、张权跃、杨仁德、庄琼菊(女)、林海燕(女)、林文生,会长陈春兰(专职),副会长杨仁德(专职)、张权跃,名誉会长江子济,秘书长杨仁德。三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正式成立。届中,林海燕赴台定居,增补何福山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98年9月23日,召开三亚市第二次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34人。大会选举出三亚市台联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陈春兰(女)、张权跃、杨仁德、庄琼菊(女)、林文生、何福山、吴琼宝,会长陈春兰(专职),副会长张权跃。
  2004年12月23日,召开三亚市第三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52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三亚市台联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陈春兰(女)、张权跃、刘琼龙、杨琼美(女)、李栋,会长陈春兰(女,专职),副会长张权跃。
  2010年6月18日,召开三亚市第四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63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三亚市台联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张权跃、杨琼美、李栋、李兆玲、刘琼龙、江成林、陈文雄,会长张权跃(兼职),副会长杨琼美(专职)、李栋(兼职),秘书长李兆玲(专职)。
  三、主要工作
  自1992年起,市台联积极协调下岗、待业台胞进行技能培训,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至2010年有26名台胞在市台联的帮助下得以就业。
  2000—2001年,市台联共帮助17名台胞学生申请到全国台联下发的台胞教育基金补助共6800元;组织发动台籍小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2000年,刘佳佳的参赛作品荣获三等奖。2001年,陈毅玲的《妈妈笑了》荣获二等奖。
  2000—2006年,市台联先后4次协助全国台联在三亚期间的调研工作,将市台联调研情况向全国台联、省台联做了汇报,并多次接待到三亚考察的台胞。2003年4月21日,以台湾远东企业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吴大中为团长,南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元汇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一为副团长的上海台商考察团一行15人到三亚考察,市台联向考察团介绍三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改革取得的成就,考察团对三亚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2004年起,市台联每年7月配合省台联开展以“龙脉相传、青春中华”为主题的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南分营活动,至2010年共接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台胞青年320多人次。
  2005—2010年,市台联多次组织台胞捐款捐物。2005年,海南省遭受“达维”台风袭击,市台联积极发动台胞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深入了解台胞家庭受损情况,帮助受灾家庭恢复生产生活。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市台联发动三亚台胞开展向受灾同胞捐助活动。据统计,1992—2010年,市台联共组织台胞向灾区捐款捐物十多次,折合人民币5.6万元。
  第九节 残疾人联合会
  一、机构
  1991年3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为副处级单位。1994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劳动服务部成立,隶属市残联,为副科级事业单位。1995年8月,成立三亚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市政府1名副市长兼任主任。2001年10月,市残联增设综合科。2004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升格为正处级单位,独立为市管人民团体单位。2010年,三亚市组建肢残人协会、盲人协会、聋哑人协会、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亲友协会5个专门协会,在两区六镇成立8个镇级残疾人联合会,并相应成立社区(村委会)残疾人协会,招聘残联专干8人、残协专干138人。
  2005年8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立。中共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支部原隶属三亚市民政局党委,从2004年11月起隶属市直机关工委,至2010年有党员26人。
  1993年,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分别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及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二、代表大会
  1989年8月至2008年5月,三亚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召开五届代表大会,梁居永、陈兼、邢福楠、李双林先后任理事长,其中李双林连任第四、五届理事长。
  三、主要工作
  1991—1995年,为1100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410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280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第二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3枚银牌、2枚铜牌,在省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0枚金牌、9枚银牌、7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8人。将687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988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568册,接待残疾人上访132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51件,调解残疾人案件9宗。
  1996—2000年,为1582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553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403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9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10人。将878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1559人。安排残疾人就业276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68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58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769册,接待残疾人上访245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87件,调解残疾人案件13宗。
  2001—2005年,为1839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867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521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第三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2枚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扶助贫困残疾人学生17人。将1259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1957人,供养救济重残人967人。安排残疾人就业322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85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76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988册,接待残疾人上访297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103件,调解残疾人案件19宗。
  2006—2010年,为2957名贫困患者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达98%,为1232名其他各类残疾患者提供培训、药品、治疗,免费赠发残疾器具758件。三亚市残疾人运动员在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获得5枚金牌、2枚铜牌,在第四、五届全国特奥会上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在省第四、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26枚金牌、17枚银牌、17枚铜牌,在省第一、二届特奥会上获得20枚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市优秀残疾运动员徐新泉还在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夺得1枚标枪金牌。扶助贫困残疾人中小学生15人、大学生9人。建成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对16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将1638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补助特困残疾人2786人,供养救济重残人1694名。安排残疾人就业472人次,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1130人次,扶持个体从业残疾人109人。核发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278册,2009年6月起开展二代残疾人证核发工作,至2010年完成核发证件6342册。接待残疾人上访361人次,处理残疾人信访件179件,调解残疾人案件25宗。申办无障碍城市,建成导盲道93.6千米,缘石坡道口320多个,公共场所大部分实现无障碍。
  第十节 其他社团组织
  一、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994年3月,三亚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关工委”)。1996年7月,设立市关工委办公室,归口老干部局管理。2008年,市关工委办公室列入行政机构编制管理序列。市关工委自成立之日起,坚持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离休干部王启正1993年离休后,说服家人自筹资金60万元,拆毁私宅251平方米,建成启园艺术馆青少年教育基地,无偿为培育青少年提供服务,2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2000年,三亚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至2010年,三亚市关工委机构发展到295个,关工委成员2289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3150人。
  二、三亚市红十字会
  1991年10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三亚市红十字会,地址设在市卫生局,配有1名专职干部主持日常工作。同年12月10日,举行三亚市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50名代表参加。大会选举23人为首届理事,高国才副市长当选三亚市首届红十字会会长。2004年4月14日,召开三亚市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常务副会长由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副会长6人,分别由市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三亚晨报、市红十字会、三亚南山寺领导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2人,其中1人为秘书长,设常务理事5人,理事10人。有基层组织5个,会员1000多人。2005年7月4日,召开第二次三亚市会员代表大会,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迅、市长陆志远被聘请为三亚市第二届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来自市检察院、大中专院校学生、市民等40人自愿加入红十字志愿工作者队伍。2006年,市红十字会有基层组织2个,共有会员500人。至2010年,市红十字会共有基层组织13个、会员3000多人。市红十字会长期组织开展无偿献血、学雷锋做好事等社会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4—2010年,共组织无偿献血6.1万多人次,采血总量2055.18万毫升,募集善款925.2万元。
  三、三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1991—2007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市老促会”)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正科级单位,无固定人员,所需人手由民政局内人员调配。2007年后,市老促会办公室从民政局过渡至市农业局(挂靠)。2010年,市老促会脱离市农业局独立办公,设会长1人,副会长1人。
  2006年,三亚市有老区镇4个、老区村委会36个,共172个自然村。2009年,市政府拨出专款近300万元重修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和完善梅山革命史馆,扩增这两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和展览内容,使之成为初具规模的红色教育基地。2010年,完善梅山革命史馆配套设施。市纪委在梅山革命史馆内增设“廉政教育基地”,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市老促会争取市政府拨专款近200万元专门修建双百英雄展厅和多功能厅,并增加20多万元的设备经费,为“革命史馆”配套完善功能设备。
  2009年开始,市老促会调研工作重点放在注重民生上。5月19日至6月8日,分别对三亚市东、中、西片21个老区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烈军属民房改造情况、人畜饮水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将调研建议呈报市委、市政府批转市各有关部门研究办理。2010年4月21日,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600名老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授予三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突出贡献奖。
  四、三亚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三亚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前身是三亚市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7月成立,主管部门是三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协会的宗旨是“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职责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组织会员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教育、引导会员爱岗敬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奉献社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993年,组织三亚市13个个体劳动者协会分会对全体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参加考试人员13100人,合格12585人。三亚市个体私营业主协会和2个分会被评为三亚市个体工商户职业道德先进单位。
  1996年,积极举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法制学习培训班26期,参加学习人员1.8万人次。
  2004年,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指导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积极与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协商,为个体私营协会会员看病就医办理优惠手续,免费为个体私营会员发放优惠医疗证8000张。对一些从事种养、加工业而又缺乏启动或周转资金的个体私营业主,积极帮助他们进行小额贷款,帮助三亚市40多家个体私营业主获得贷款132万元。
  2005年,落实收费减免措施等途径,扶持就业再就业4546人,为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协调小额贷款202.5万元,为个体私营会员提供法律援助92人,发放医疗优惠卡2345张,慰问特困个协私营会员81人,发放慰问金3.1万元。开展“心贴心”走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动,走访企业250家、个体工商户530家,为46家省、市政府重点推荐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和创业扶持。同年,第18号强台风“达维”袭击陵水、三亚等地,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三亚市广大会员纷纷捐款抗灾,共捐5万元;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获得“2005年全国光彩之星”称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市个私协会和广大会员共捐款17.4万元。
  2010年,三亚市累计个体工商户有24969户,累计注册资本40735万元;私营企业有9853户,注册资本3068138万元。同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市个私协会向三亚市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发出捐款救灾倡议书,共有752户个体工商户、8家企业捐款,共捐12万多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