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8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
分类号: F272.2
页数: 6
页码: 654-6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结合三亚市的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综合平衡后,制定出五年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审核后,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至第十一共四个“五年计划纲要”, 并在计划的指导下,结合三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年初制定同年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关键词: 三亚市 计划管理 实施

内容

1991—2010年,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结合三亚市的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综合平衡后,制定出五年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审核后,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至第十一共四个“五年计划纲要”,
  并在计划的指导下,结合三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年初制定同年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八五”(1991—1995年)计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由市经济计划局负责《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起草工作。1991年初完成纲要起草工作,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八五”期间,是三亚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五年累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56亿元,比“七五”(1986—1990年)期间增加49.51亿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2.21倍,年均递增26.3%,高于“七五”时期11.3%的年递增速度。三亚市工业增加值累计9.59亿元,年均递增40%。农业增加值22.64亿元,年均递增14.8%,五年累计生产粮食374488吨,增长17.1%。五年累计生产花生1888吨,增长17.4%。五年累计生产水产品126370吨,增长46.9%。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31亿元,是1990年的1.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5.6%。五年累计对外贸易出口总值2.5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8倍。1995年底,实际利用外资4.02亿美元,是“七五”时期的8.1倍。地方财政累计收入6.59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6.31亿元,年均递增27.2%。农民人均纯收1679元,剔除价格因素后,比1990年增长54.0%。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加强了能源、交通、通信及城市建设。“八五”期间,三亚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58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8.1倍。已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城市骨架道路工程、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南山电厂、东线高速公路三亚段、八所至三亚220千伏输电线路三亚段、两万门程控电话工程、赤田水库、青田水库等,亚龙湾等开发区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基本构成大三亚的新框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至“八五”期末,新建、扩建城市道路78千米,市区面积比升格前增长70%,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3万吨,日供电量达到70万千瓦时,邮电业务总量7369万元,程控电话2.5万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080万人,全社会货运量达到745万吨。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三亚特别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大力加强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加强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业的市场整顿,提高服务质量。“八五”期间,三亚市新增26家涉外宾馆,1995年末达43家,接待国内外游客103万人次,年均增长23.5%,旅游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60.1%。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商贸、邮电、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年均增长37.5%。
  二、“九五”(1996—2000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计划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1996年初完成纲要起草工作,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九五”期间,是三亚市进入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虽然经历“八五”时期房地产热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平均增长11.3%,第二产业平均增长2.6%,第三产业平均增长6.6%。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热带高效农业的转变,热带高效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65.4%提高至1999年的79%,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2.1%。建成一批发展资源型、高科技型、环保生态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0.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能源、交通、通信及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九五”期间,三亚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5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8.5亿元。已开工建设的主要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三亚湾路改扩建工程、二环路改造、大东海步行街、迎宾大道、东西河综合整治工程、民用天然气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市民广场、水景公园等。
  充分发挥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2000年,三亚接待中外游客达206万人次,年均增长14.9%;旅游总收入由1998年的13.63亿元增至2000年的19.8亿元,年均增长20.5%。建设了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游览区、大小洞天游览区、鹿回头山顶公园等一批高质量的景区景点,旅游产业逐步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内地、港澳台地区、国外经济技术合作向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到三亚投资合作办厂、参与资产重组的大企业增多,“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加4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三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46元,年均增长13.4%;职工年平均工资7958元,比1995年增加1925元。
  三、“十五”(2001—2005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计划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计划编制按照中央和海南省“十五”计划的战略部署,纲要起草工作于2001年初完成,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十五”期间,是三亚市大发展、大建设、大进步的时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
  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打下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三亚市生产总值完成66.2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1亿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十五”目标1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7.7%,高于“十五”目标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4.5%,高于“十五”目标2.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增速、增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五”计划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4:19.8:44.8演变为2005年的29.0:25.5:45.5。旅游业转型增效初见成效,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0.9%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6%;先后建成了喜来登酒店、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南山海上观音、亚龙湾红峡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三亚正成为世界最大的潜水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重要的高尔夫球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百艘百吨渔船建造、兰花示范种植等亮点工程,逐步形成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热带花卉等优势特色。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绿色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环保建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0.2%的速度稳步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房地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8.9亿元,是“九五”的11.5倍,销售额达108亿元,对“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经过几年努力,文体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基本具备。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围绕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大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市、镇两级总体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46%。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8平方千米扩大到25平方千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2001—2005年,累计投入2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两河三岸景观改造、三亚国际客运港码头和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等市区道路改造工程等,修建了三亚湾大桥和城市公园、鹿回头广场;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闲置土地、“半拉子”工程已全部处置完毕;红沙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站,海棠湾供水工程、西岛、牛奇洲(蜈蚑洲)岛、崖城水厂等4个供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乡电网经过几年改造得到极大改善,市区主街道电缆下地已基本实现;民用天然气管网已部分供气;丰兴隆大桥、污水管网扩建二期工程、凤凰机场二期工程、国际客运港、河口旧城改造等工程推进顺利,城市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功能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以城哺农,以城带乡”,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075元,年均增长12.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年均增长5.5%。
  四、“十一五”(2006—2010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计划编制按照中央和海南省“十一五”计划的战略部署,纲要起草工作于2006年初完成,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十一五”期间,是三亚市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是建设发展快、经济运行质量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为民办实事多、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的五年。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显著提高。
  2010年,三亚市生产总值完成230.85亿元(不含农垦和中海油,下同),五年连续跨越100亿元、200亿元两大台阶,年均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两番多,达到42.2亿元,年均增长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849亿元,年均增长4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年均增长23.1%。
  大力实施旅游龙头、六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努力构建符合三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9:22.8:51.3演变为2010的13.4:21.3:65.2。旅游和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国际化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底,建成营业的五星级及待评五星级宾馆(酒店)达37家,已有24家国际酒店集团的48个酒店品牌入驻三亚,拥有高端国际品牌酒店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国际客源市场开发在巩固提升传统的日、韩、北欧的同时,继续向中欧、南欧和北美扩展,入境游客2007年首次突破50万人次,2010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882.7万人次(含社会旅馆接待),旅游总收入达到139.6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和22.2%。
  农业稳定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瓜菜总产量48万吨,水果总产量16.7万吨,兰花种植面积达到133.33公顷,其中农户种植面积达到38.8公顷,水产品总产量7.8万吨。2010年,农业增加值31亿元,“十一五”实现年均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从2006年53.7:2.5:12.7:27.4:3.7演变为2010年的59.1:2.8:9.3:24.9:3.9。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2006年来安排建设资金超过15亿元。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三亚创意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成功引进了中兴国际、深圳海云天、北大科技园、清华力合、用友软件和上海物联网产业基地等2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确保“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经济支撑作用大幅增强。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391亿元,是“十五”的7.9倍,占“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的46.1%;销售面积累计478万平方米,是“十五”的1.8倍。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50%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设规模超100万平方米、
  共计约1万套的保障性住房一至六期同心家园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其中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廉租房2469套,经济适用房4203套,并解决了2348户的住房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得到强化。“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43多亿元,完成了凤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西环铁路提速工程、东环高铁境内段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南山货运港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17758元和6502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9433元和3125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