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8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272.2
页数: 8
页码: 653-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经济综合管理、计划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综合管理 计划管理

内容

第一节 计划体制改革
  1990年初,三亚市委、市政府把计划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全社会经济活动预测、规划、指导和调控上,保持经济总量和平衡以及主要比例关系和结构的协调。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重要产品,一般实行指令性计划,计划一旦下达,生产企业必须完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三亚市按照全国计划体制改革总体部署,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减少计划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不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生产领域,农产品生产全面放开,农产品收购和调拨指令性计划以及工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物质流通方面,由计划部门负责平衡的统配物资从1991年的20种减少至1994年的钢材、化肥、石油3种,直到1997年完全取消统配物资。投资方面,逐步扩大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权,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国有投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建设。外贸方面,从1994年开始,完全取消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
  1994年起,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计划职能进一步转变。从偏重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到用主要精力研究提出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决策;从偏重于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到主要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进行间接管理;从偏重于实物和指标计划管理转到注重价值管理和政策性预测性计划管理。
  1995年后,三亚市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计划方针政策,进一步更新计划内容和方法。结合制定三亚市“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十五”(2001—2005年)计划,改进中长期计划内容和制定方法,扩大计划制定的社会参与度,体现中长期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五年计划发展思路指导制度下,进一步改进了年度计划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1999年后,年度计划指标不再分解到部门、乡镇和企业,实施的重点放在对经济运行的跟踪、监测、预测、预警上,放在研究分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以发挥年度计划的指导作用。基本取消社会事业方面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计划,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同时,在户籍管理制度方面,取消农转非计划。
  200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强。计划管理方式转向预测性、政策性和指导性的管理方式,对应由市场调节和企业决策的事项,完全交给市场和企业。2002年,三亚市计划部门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9项减少到12项)。
  2004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计划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计划部门“参谋、协调、监管、服务”的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至2010年,三亚市这一改革尚在深化进行中。
  第二节 机构
  1995年7月,三亚市实行机构改革。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三亚市计划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成立三亚市计划局,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内设办公室、综合计划科、农业财贸外经计划科、工业交通物资计划科、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科、科技社会事业计划科。
  2001年10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三亚市发展计划局职责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将原三亚市计划局改组为三亚市发展计划局,为政府主管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工作的职能部门,同时挂三亚市经济动员办公室牌子,内设办公室、综合科、产业发展科、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科、企业服务投资中心。
  2004年3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将原三亚市发展计划局改组为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局,为市政府主管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宏观调控和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办公室、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科、产业一科、产业二科、市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内设招商协作科)。
  2009年11月30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置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主管三亚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办公室、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科、产业一科、产业二科、重点项目科、经济动员科、行政审批办公室。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
  1991—2010年,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结合三亚市的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综合平衡后,制定出五年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审核后,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至第十一共四个“五年计划纲要”,并在计划的指导下,结合三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年初制定同年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八五”(1991—1995年)计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由市经济计划局负责《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起草工作。1991年初完成纲要起草工作,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八五”期间,是三亚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五年累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56亿元,比“七五”(1986—1990年)期间增加49.51亿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2.21倍,年均递增26.3%,高于“七五”时期11.3%的年递增速度。三亚市工业增加值累计9.59亿元,年均递增40%。农业增加值22.64亿元,年均递增14.8%,五年累计生产粮食374488吨,增长17.1%。五年累计生产花生1888吨,增长17.4%。五年累计生产水产品126370吨,增长46.9%。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31亿元,是1990年的1.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5.6%。五年累计对外贸易出口总值2.5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8倍。1995年底,实际利用外资4.02亿美元,是“七五”时期的8.1倍。地方财政累计收入6.59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6.31亿元,年均递增27.2%。农民人均纯收1679元,剔除价格因素后,比1990年增长54.0%。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加强了能源、交通、通信及城市建设。“八五”期间,三亚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58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8.1倍。已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城市骨架道路工程、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南山电厂、东线高速公路三亚段、八所至三亚220千伏输电线路三亚段、两万门程控电话工程、赤田水库、青田水库等,亚龙湾等开发区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基本构成大三亚的新框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至“八五”期末,新建、扩建城市道路78千米,市区面积比升格前增长70%,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3万吨,日供电量达到70万千瓦时,邮电业务总量7369万元,程控电话2.5万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080万人,全社会货运量达到745万吨。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三亚特别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大力加强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加强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业的市场整顿,提高服务质量。“八五”期间,三亚市新增26家涉外宾馆,1995年末达43家,接待国内外游客103万人次,年均增长23.5%,旅游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60.1%。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商贸、邮电、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年均增长37.5%。
  二、“九五”(1996—2000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计划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1996年初完成纲要起草工作,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九五”期间,是三亚市进入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虽然经历“八五”时期房地产热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平均增长11.3%,第二产业平均增长2.6%,第三产业平均增长6.6%。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热带高效农业的转变,热带高效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65.4%提高至1999年的79%,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2.1%。建成一批发展资源型、高科技型、环保生态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0.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能源、交通、通信及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九五”期间,三亚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5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8.5亿元。已开工建设的主要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三亚湾路改扩建工程、二环路改造、大东海步行街、迎宾大道、东西河综合整治工程、民用天然气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市民广场、水景公园等。
  充分发挥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2000年,三亚接待中外游客达206万人次,年均增长14.9%;旅游总收入由1998年的13.63亿元增至2000年的19.8亿元,年均增长20.5%。建设了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游览区、大小洞天游览区、鹿回头山顶公园等一批高质量的景区景点,旅游产业逐步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内地、港澳台地区、国外经济技术合作向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到三亚投资合作办厂、参与资产重组的大企业增多,“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加4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三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46元,年均增长13.4%;职工年平均工资7958元,比1995年增加1925元。
  三、“十五”(2001—2005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计划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计划编制按照中央和海南省“十五”计划的战略部署,纲要起草工作于2001年初完成,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十五”期间,是三亚市大发展、大建设、大进步的时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打下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三亚市生产总值完成66.2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1亿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十五”目标1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7.7%,高于“十五”目标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4.5%,高于“十五”目标2.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增速、增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五”计划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4:19.8:44.8演变为2005年的29.0:25.5:45.5。旅游业转型增效初见成效,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0.9%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6%;先后建成了喜来登酒店、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南山海上观音、亚龙湾红峡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三亚正成为世界最大的潜水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重要的高尔夫球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百艘百吨渔船建造、兰花示范种植等亮点工程,逐步形成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热带花卉等优势特色。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绿色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环保建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0.2%的速度稳步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房地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8.9亿元,是“九五”的11.5倍,销售额达108亿元,对“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经过几年努力,文体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基本具备。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围绕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大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市、镇两级总体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46%。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8平方千米扩大到25平方千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2001—2005年,累计投入2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两河三岸景观改造、三亚国际客运港码头和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等市区道路改造工程等,修建了三亚湾大桥和城市公园、鹿回头广场;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闲置土地、“半拉子”工程已全部处置完毕;红沙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站,海棠湾供水工程、西岛、牛奇洲(蜈蚑洲)岛、崖城水厂等4个供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乡电网经过几年改造得到极大改善,市区主街道电缆下地已基本实现;民用天然气管网已部分供气;丰兴隆大桥、污水管网扩建二期工程、凤凰机场二期工程、国际客运港、河口旧城改造等工程推进顺利,城市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功能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以城哺农,以城带乡”,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075元,年均增长12.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年均增长5.5%。
  四、“十一五”(2006—2010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起草《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计划编制按照中央和海南省“十一五”计划的战略部署,纲要起草工作于2006年初完成,并报市政府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十一五”期间,是三亚市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是建设发展快、经济运行质量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为民办实事多、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的五年。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显著提高。
  2010年,三亚市生产总值完成230.85亿元(不含农垦和中海油,下同),五年连续跨越100亿元、200亿元两大台阶,年均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两番多,达到42.2亿元,年均增长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849亿元,年均增长4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年均增长23.1%。
  大力实施旅游龙头、六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努力构建符合三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9:22.8:51.3演变为2010的13.4:21.3:65.2。旅游和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国际化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底,建成营业的五星级及待评五星级宾馆(酒店)达37家,已有24家国际酒店集团的48个酒店品牌入驻三亚,拥有高端国际品牌酒店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国际客源市场开发在巩固提升传统的日、韩、北欧的同时,继续向中欧、南欧和北美扩展,入境游客2007年首次突破50万人次,2010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882.7万人次(含社会旅馆接待),旅游总收入达到139.6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和22.2%。
  农业稳定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瓜菜总产量48万吨,水果总产量16.7万吨,兰花种植面积达到133.33公顷,其中农户种植面积达到38.8公顷,水产品总产量7.8万吨。2010年,农业增加值31亿元,“十一五”实现年均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从2006年53.7:2.5:12.7:27.4:3.7演变为2010年的59.1:2.8:9.3:24.9:3.9。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2006年来安排建设资金超过15亿元。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三亚创意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成功引进了中兴国际、深圳海云天、北大科技园、清华力合、用友软件和上海物联网产业基地等2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确保“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经济支撑作用大幅增强。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391亿元,是“十五”的7.9倍,占“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的46.1%;销售面积累计478万平方米,是“十五”的1.8倍。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50%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设规模超100万平方米、
  共计约1万套的保障性住房一至六期同心家园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其中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廉租房2469套,经济适用房4203套,并解决了2348户的住房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得到强化。“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43多亿元,完成了凤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西环铁路提速工程、东环高铁境内段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南山货运港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17758元和6502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9433元和3125元。
  第四节 重点项目管理
  1991—2005年,三亚市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未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分开进行管理。2006年起,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规定和三亚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度的决定》,三亚市加强了对重点推进项目的动态管理,确定了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同时开展编制每年重大项目和重点推进项目责任人安排表及三亚市每年重点项目计划表。
  2006年,三亚市把整治和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亚市有重点项目93个,其中59个正在实施建设的项目,完成投资额42.98亿元,占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7%。天涯海角至南山道路改造、爱心大世界、东吉水产品加工厂、海润珍珠加工厂等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大隆水库枢纽工程、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南山货运港一期工程、鹿回头海景大道、西环铁路三亚段改造工程、时代海岸、玉海国际度假公寓、临春山水国际村、凯宾斯基度假酒店、国际高尔夫球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亚悦榕庄、亚龙湾湖滨商业街、新农村建设工程、新佳鹿回头项目、鹿回头爱地项目、六道湾中心渔港、金凤凰海景度假公寓、凤凰国际水城、丽思卡尔顿酒店、东河防洪工程、博雅中学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2007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亚市实施建设的重点项目5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36亿元,占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6%。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有三亚市智能交通及治安监控系统工程、大隆水利枢纽工程、槟榔河段治理、鹿回头海景大道、凤凰机场二期工程、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丽思卡尔顿酒店等项目基本建成或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亚湾新城、凤凰国际水城、时代海岸、太阳湾高级度假区、新佳旅业鹿回头项目、鹿回头爱地、悦榕庄、临春山水国际村和南山港一期项目、三亚湾国际公馆、山水天域、金鸡岭路延伸段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海棠湾D、E路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8年,三亚市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年7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4%,增长42.2%。吉阳大道、凤凰机场出口路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三亚凤凰水城、山水国际、南山港一期、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等6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2009年,有84个重点项目实施建设,完成投资141.2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红塘湾国际高尔夫球场、2009年新农村道路建设、槟榔田洋设施农业、三亚学院四期、凤凰机场二期、吉阳大道和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等项目基本完工;亚龙湾森林公园试业;凤凰国际水城、三亚湾·国际公馆、三亚·山水国际、昌达·山水天域、时代海岸、三亚湾新城、南山港区一期、凤凰机场二期、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凤凰镇至西线高速公路、鹿回头海景大道、西部供水工程、三亚市体育中心、琼州学院三亚校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6.8%。
  2010年,三亚市全年实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共有107个,累计完成投资18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东环铁路三亚段、海棠湾大道土福段、藤桥西河东岸防洪堤、鹿回头海景大道、红树林公园、三亚凤凰岭公园、三亚湾国际公馆、蓝色海岸(五期)、昌达山水天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09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扶贫攻坚村庄饮水项目、林旺安置区(一区)、三亚国际商业城、亚龙湾高尔夫别墅等项目基本完工;海棠湾南区水系一期工程及3号路立交桥工程、南山创意新城2号路A段、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主线工程、三亚西河槟榔河段治理工程、城乡电网改造、西部供水工程、民用天然气输配管网、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鹿回头小东海项目、三亚湾新城、三亚凤凰水城、凤凰岛开发项目、开维凯宾斯基酒店、瑞吉度假酒店、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三期工程、城市职业学院、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三亚市体育中心、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整治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