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7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分类号: F590.1
页数: 4
页码: 506-5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其中包括旅游产业从数量速度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业结构向多门类多元化转变、旅游行业管理由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旅游客源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等。
关键词: 三亚市 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内容

20世纪90年代,全国许多非旅游旅游团到三亚旅游,处于无序状态,游客投诉事件较多。
  2000年,三亚在全国率先探索“旅游产业”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问题;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局”,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符合体制创新要求,立足三亚市级的管理体制,不仅抓好行业管理,而且抓好旅游产业的全面规划、综合建设和协调发展,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管理,使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与之配套的体制相衔接。
  2009年,三亚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综合协调、旅游环境整治、旅游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职能,参照省政府改革模式,对三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再次进行改革。同年11月,结合全省“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三亚市机构改革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亚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适应三亚市旅游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将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正式更名为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由主管旅游行业向统筹旅游产业转变、由分散低效向统一高效转变。该方案成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改革的模板,并获得中央编办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三亚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转变。
  一、旅游产业从数量速度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07年,以创新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大力推进三亚旅游国际化进程作为推进三亚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再次腾飞。同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进出港游客首次超过500万人次,跨入全国二十大机场的行列,并一直保持其地位。2008—2010年,三亚市旅游饭店接待过夜游客年均增长13.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64%。
  二、旅游产业结构向多门类多元化转变
  打造高品位的旅游“不夜城”,深度开发滨海度假、雨林健身、黎苗风情、康体疗养、海上娱乐、高尔夫健身、高端会奖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成了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旅游度假区等多处旅游度假带,从2001年起,三亚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西部文化休闲旅游区;覆盖亚龙湾、牛奇洲(蜈蚑洲)岛等以滨海度假为主的东部度假旅游区;覆盖市区、大东海、三亚湾在内的以大众休闲游憩为主的中部旅游综合服务区的产业格局,满足了市场多门类、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三亚逐渐成为国内游客首选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行业管理由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
  从2005年起,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和“专项治理,整体提高”的原则,开展了打击旅游市场“四黑”(黑社、黑导、黑车、黑店)和“三宰”(海鲜排档宰客、出租车宰客、色情引诱宰客),“规范旅游饭店销售行为”“规范潜水旅游销售行为”“规范旅游购物市场经营行为”“旅游市场打假打非”等行动,制定《三亚市出租车驾驶员管理办法》《三亚市海鲜排档监督管理办法》《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击利用色情敲诈勒索抢劫他人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等一批涉及旅游市场管理的地方性规章。此外,还建立三亚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旅游行业管理规范;不断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在旅游行业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开展旅游饭店星评、“绿色旅游饭店”评定和景区景点等级评定,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截至2010年底,共有星级旅游饭店75家,绿色旅游饭店23家。
  四、旅游客源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三亚旅游市场开拓的历程,总体上呈现遵循先大陆、再台港澳、最后国外的发展轨迹。大陆客源市场由珠三角、长三角等近中距离的大中城市为主逐步向全国各大中城市拓展,初步形成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主,西南、中南、华中、华北、东北等新兴客源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格局;台港澳客源市场方面,台港澳游客呈现增—减—增—平稳的趋势;海外客源市场逐步向东亚、东欧、西欧、北美地区扩散。总体上形成欧美、中国台港澳及韩日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1987年,接待港澳游客23100人,无台湾游客,接待华侨918人、外国游客5739人。至2007年,接待台港澳游客74272人,外国游客447725人,外国游客大增。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国游客数量下降为218298人,但多元化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2010年,外国游客回升至313172人。
  五、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1991—2010年,三亚不断开发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亚龙湾、海棠湾、大东海、三亚湾等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喜达屋、万豪、希尔顿、悦榕庄等一大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引进,亚龙湾、红峡谷、鹿回头等6个热带滨海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西岛、牛奇洲(蜈蚑洲)岛等热带岛屿的开发,亚龙湾、大东海、小东海等潜水及海上游乐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三亚市丰富多彩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度假旅游环境,三亚逐渐成为国内游客首选的“冬能避寒,夏能避暑”的休闲度假胜地,初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到三亚市购房、租房度假休闲的内地人群越来越多,形成“候鸟一族”,在候鸟族中的群体中有东北、河南、新疆、浙江人等。三亚市休闲度假设施不断完善,受到国际休闲度假市场的关注,游客人均停留时间逐年延长,度假游客比例逐年上升,游客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六、旅游促销向多元化和全方位转变
  1998年开始,三亚以“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促销形象,按照“统分结合、区域分工”的原则,“团队组合、航母促销”和“政府做形象、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做管道、旅游企业做产品”的方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逐步打开了市场,初步形成三亚度假旅游品牌。进入2000年后,三亚从形象宣传为主的营销模式逐渐向旅游形象促销转变,注重打造度假旅游品牌。
  三亚市把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和个性化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多形式、深层次的立体式宣传促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推广三亚旅游形象。2001—2010年,旅游促销团出访、举办旅游展示会200多场次;参加旅游交易会、展销会200多场次;在客源地城市举办三亚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200多场次;制作三亚宣传画册、VCD光碟100多万本(盘)。此外,还经常借助全国性、地方性、专业性媒体和网络进行推介,提高三亚旅游形象和产品品位;邀请客源地主流媒体、航空公司、骨干旅行社代表前来采访和考察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推广三亚整体形象。
  2001年后,把举办大型活动、旅游节庆、国际会议等“眼球经济”作为三亚旅游促销、提高三亚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至2010年,三类活动累计达200多场次。实施“文化铺垫,活动支撑,品牌牵引,媒体放大,项目推进”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打出“三亚——中国的度假天堂”口号和“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创三亚度假旅游品牌。“旅游度假,首选三亚”成为业界的口碑,三亚成为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七、管理 服务 投资 交流向国际化转变
  (一)管理国际化
  随着三亚旅游软硬环境的改善,不少国际企业在三亚“安家落户”并发展壮大。喜达屋、万豪、洲际、丽兹·卡尔顿、希尔顿、凯宾斯基、文华东方、雅高、龙都、悦榕庄、凯莱、锦江等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陆续入驻三亚,使三亚成为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外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肯德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入驻三亚。
  (二)服务国际化
  在旅游行业中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和“金钥匙”服务等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及规范;设立多语种旅游标示、导向牌;开通“88880000”多语种旅游咨询电话,营造国际化旅游服务环境。
  (三)投资主体国际化
  亚龙湾的开发建设,开拓了三亚乃至中国的度假旅游产业,使三亚占据了中国度假旅游金字塔的塔尖位置。而海棠湾的开发,则将三亚推向国际市场。海棠湾呈现规划的国际化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截至2010年底,已有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中国香港等地十多家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入驻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定位,使海棠湾的开发达到国家滨海度假旅游战略的高度。
  (四)经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三亚市已经和美国阿尔罕布拉市、菲律宾拉普拉普市、法国戛纳市、韩国的西归浦市、乌克兰雅尔塔市等历史名城结为友好城市。1993—2010年,共有40多批次外国政要访问过三亚,到三亚度假的国际游客数量逐步增加,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提高。国际性赛事和会议旅游、国际性的年会、表彰会、交流会、研讨会在三亚此起彼落。三亚市多次承办世界小姐总决赛、亚太地区岛屿观光会议、世界潜水联合会代表大会、世界家庭峰会等多项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在三亚召开过商务会议。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