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7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旅游综述
分类号: F590.1
页数: 11
页码: 499-5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旅游业旅游综述、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旅游业 综述

内容

第一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概况
  2003年,三亚市政府成立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三亚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发现三亚市域内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23个亚类和55个基本类型。从三亚市旅游资源类型的数量构成来看,旅游商品类占全部类型的比例最大,占26.2%;其次为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分别占17.5%和17.4%,居第四位的是建筑与设施,占16.2%,比例最小的是天象与气候、遗址与遗迹建筑,各仅占1.6%。三亚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是大海、阳光、沙滩,其中以潜水观赏珊瑚礁项目较有特色。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与开发
  2008年11月编制的《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三亚市旅游资源给出了定性评价:(一)资源种类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交融;(二)旅游资源分布较广,空间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三)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四)生态保护良好,环境质量极佳;(五)气候资源得天独厚。
  截至2010年,三亚有A级旅游景区(点)16处,其中AAAAA级共2个,AAAA级共4个;大型潜水基地6家,高标准高尔夫球场8座,被中外游客誉为“潜水胜地”“高球天堂”。已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包括三亚湾旅游区、大东海旅游区、鹿回头旅游区、亚龙湾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牛奇洲(螟蛟洲)岛、南田温泉、天涯海角游览 区、大小洞天旅游区、西岛旅游区。海棠湾是己实现部分开发重点旅游资源。
  第二节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三亚旅游开始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己成为三亚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并且呈现出转型增效的良好态势。三亚旅游业的发展 历程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3—1996年)
  1983年,中央作出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决定,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拉开帷幕。1986年,国务院宣布海南岛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区之一。1988年,国家决定将亚龙湾开发成国家旅游度假区,开放三亚口岸,建设三亚民用机场。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
  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市政府授权对亚龙湾度假区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招商、统一建设”。10月23日,《海南日报》刊载国务院批准三亚市亚龙湾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同期批准的国家度假区共11个)。
  1994年2月,三亚滨海热带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内,三亚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修编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海南南部地区中心城市。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三亚市成功举办,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以及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李普曼等出席开幕式,拉开三亚市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1996年1月1日开创三亚旅游度假的新纪元,也开创中国旅游度假新纪元,是传统的观光旅游到现代时尚个性度假旅游的重要转折。同时,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旅游年开幕式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三亚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亚龙湾国家旅游区的知名度,宣传轰动效应不亚于后来在三亚举办的世姐赛活动。同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凯莱度假酒店在亚龙湾建成开业,这是三亚市旅游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三亚旅游由原始萌芽状态转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97—2008年)
  自1997年起,三亚旅游进入发展阶段。1998年,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开园,1998年12月,三亚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确定走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道路。2001年,三亚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和全国假日旅游的预报、直报点。
  2004年7月9日,三亚市召开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工作会议,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旅游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年接待过夜游客3638395人次,其中国内游客3492123人次,境外游客146272人次,旅游总收入39.14亿元,相当于年GDP比重81.12%。年内,三亚市入选首批CCTV“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2005年,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组织编制《三亚旅游国际化战略启动方案》,三亚正式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三亚旅游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引进和借鉴现代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内容包括资本国际化、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模式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等。同年,三亚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亚龙湾入选“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三亚市入选由爱国华人商会世界企业联盟、美中贸易投资总商会、全球华人名牌网等机构联合推选的“2005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006—2007年,努力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旅游品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如培育品牌酒店、品牌景区(点)、骨干旅行社,开发海洋旅游产品:游艇、游船、海上娱乐运动旅游等。2006年,举办了世界大力士冠军总决赛等国际赛事活动。2007年,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逐步构建三亚市现代旅游业产业体系,三亚市旅游产业开始“第二次创业”。围绕三亚城市定位,三亚明确“旅游度假胜地”的建设目标,确定“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建设名牌景区、景点,围绕旅游发展其他产业,突出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旅游产业发展步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7年6月,三亚市实施夏季旅游促销计划,打包整合三亚夏日系列旅游产品,先后赴国内南京、重庆、武汉、杭州等地开展夏季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打造“清凉一夏,三亚度假”旅游品牌,实现三亚旅游旺季持续、淡季不淡的目标。2007年,着力培育品牌景区和品牌酒店,南山旅游区和大小洞天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一批国际品牌酒店颇具影响力,如凯宾斯基、喜来登、希尔顿等7家酒店获第四届中国酒店“金枕头”奖。
  三、渐趋成熟阶段(2008—2010年)
  2008年,是三亚旅游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渐趋成熟阶段”的分水岭。
  三亚作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境内的首传城市,为自己的形象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客源国际化等等,迈出重要的步伐。此外,三亚的战略储备资源、定位为“国家海岸”的海棠湾,经过3年时间的前期规划和准备,第一家一线海景高星级度假酒店——开维丽笙酒店,2008年3月动工兴建,标志着海棠湾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项目建设阶段,三亚旅游发展进入了渐趋成熟阶段,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2009年12月31日,《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计划在未来10年,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三亚市旅游行业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之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客源和产品结构,开展市场秩序整治,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力度,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截至2010年底,旅游景区(点)由2006年28处发展到39处,新增南山生态大观园、兰花大世界、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凤凰岭游览区等景区(点)。酒店由2006年165家发展到198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由2006年3个发展到8个,还新增了3个高尔夫练习场;三亚海上潜水观光娱乐企业由2006年8家发展至13家;海上观光游船公司由2006年9家发展至15家;新发展3家游艇俱乐部;在册登记的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共有109家。
  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国际国内游客量持续增长。三亚市旅游饭店接待入境游客从2005年的21.2万人次增长至2010年的41.51万人次,年均增长14.38%;接待国内游客从2005年的385.39万人次增长至2010年的751.14万人次,年均增长14.28%。旅游饭店总收入从2005年的51.2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6.9亿元,年均增长19.86%。
  第三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全国许多非旅游旅游团到三亚旅游,处于无序状态,游客投诉事件较多。
  2000年,三亚在全国率先探索“旅游产业”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问题;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局”,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符合体制创新要求,立足三亚市级的管理体制,不仅抓好行业管理,而且抓好旅游产业的全面规划、综合建设和协调发展,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管理,使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与之配套的体制相衔接。
  2009年,三亚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综合协调、旅游环境整治、旅游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职能,参照省政府改革模式,对三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再次进行改革。同年11月,结合全省“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三亚市机构改革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亚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适应三亚市旅游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将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正式更名为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由主管旅游行业向统筹旅游产业转变、由分散低效向统一高效转变。该方案成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改革的模板,并获得中央编办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三亚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转变。
  一、旅游产业从数量速度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07年,以创新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大力推进三亚旅游国际化进程作为推进三亚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再次腾飞。同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进出港游客首次超过500万人次,跨入全国二十大机场的行列,并一直保持其地位。2008—2010年,三亚市旅游饭店接待过夜游客年均增长13.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64%。
  二、旅游产业结构向多门类多元化转变
  打造高品位的旅游“不夜城”,深度开发滨海度假、雨林健身、黎苗风情、康体疗养、海上娱乐、高尔夫健身、高端会奖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成了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旅游度假区等多处旅游度假带,从2001年起,三亚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西部文化休闲旅游区;覆盖亚龙湾、牛奇洲(蜈蚑洲)岛等以滨海度假为主的东部度假旅游区;覆盖市区、大东海、三亚湾在内的以大众休闲游憩为主的中部旅游综合服务区的产业格局,满足了市场多门类、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三亚逐渐成为国内游客首选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行业管理由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
  从2005年起,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和“专项治理,整体提高”的原则,开展了打击旅游市场“四黑”(黑社、黑导、黑车、黑店)和“三宰”(海鲜排档宰客、出租车宰客、色情引诱宰客),“规范旅游饭店销售行为”“规范潜水旅游销售行为”“规范旅游购物市场经营行为”“旅游市场打假打非”等行动,制定《三亚市出租车驾驶员管理办法》《三亚市海鲜排档监督管理办法》《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击利用色情敲诈勒索抢劫他人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等一批涉及旅游市场管理的地方性规章。此外,还建立三亚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旅游行业管理规范;不断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在旅游行业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开展旅游饭店星评、“绿色旅游饭店”评定和景区景点等级评定,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截至2010年底,共有星级旅游饭店75家,绿色旅游饭店23家。
  四、旅游客源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三亚旅游市场开拓的历程,总体上呈现遵循先大陆、再台港澳、最后国外的发展轨迹。大陆客源市场由珠三角、长三角等近中距离的大中城市为主逐步向全国各大中城市拓展,初步形成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主,西南、中南、华中、华北、东北等新兴客源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格局;台港澳客源市场方面,台港澳游客呈现增—减—增—平稳的趋势;海外客源市场逐步向东亚、东欧、西欧、北美地区扩散。总体上形成欧美、中国台港澳及韩日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1987年,接待港澳游客23100人,无台湾游客,接待华侨918人、外国游客5739人。至2007年,接待台港澳游客74272人,外国游客447725人,外国游客大增。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国游客数量下降为218298人,但多元化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2010年,外国游客回升至313172人。
  五、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1991—2010年,三亚不断开发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亚龙湾、海棠湾、大东海、三亚湾等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喜达屋、万豪、希尔顿、悦榕庄等一大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引进,亚龙湾、红峡谷、鹿回头等6个热带滨海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西岛、牛奇洲(蜈蚑洲)岛等热带岛屿的开发,亚龙湾、大东海、小东海等潜水及海上游乐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三亚市丰富多彩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度假旅游环境,三亚逐渐成为国内游客首选的“冬能避寒,夏能避暑”的休闲度假胜地,初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到三亚市购房、租房度假休闲的内地人群越来越多,形成“候鸟一族”,在候鸟族中的群体中有东北、河南、新疆、浙江人等。三亚市休闲度假设施不断完善,受到国际休闲度假市场的关注,游客人均停留时间逐年延长,度假游客比例逐年上升,游客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六、旅游促销向多元化和全方位转变
  1998年开始,三亚以“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促销形象,按照“统分结合、区域分工”的原则,“团队组合、航母促销”和“政府做形象、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做管道、旅游企业做产品”的方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逐步打开了市场,初步形成三亚度假旅游品牌。进入2000年后,三亚从形象宣传为主的营销模式逐渐向旅游形象促销转变,注重打造度假旅游品牌。
  三亚市把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和个性化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多形式、深层次的立体式宣传促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推广三亚旅游形象。2001—2010年,旅游促销团出访、举办旅游展示会200多场次;参加旅游交易会、展销会200多场次;在客源地城市举办三亚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200多场次;制作三亚宣传画册、VCD光碟100多万本(盘)。此外,还经常借助全国性、地方性、专业性媒体和网络进行推介,提高三亚旅游形象和产品品位;邀请客源地主流媒体、航空公司、骨干旅行社代表前来采访和考察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推广三亚整体形象。
  2001年后,把举办大型活动、旅游节庆、国际会议等“眼球经济”作为三亚旅游促销、提高三亚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至2010年,三类活动累计达200多场次。实施“文化铺垫,活动支撑,品牌牵引,媒体放大,项目推进”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打出“三亚——中国的度假天堂”口号和“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创三亚度假旅游品牌。“旅游度假,首选三亚”成为业界的口碑,三亚成为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七、管理 服务 投资 交流向国际化转变
  (一)管理国际化
  随着三亚旅游软硬环境的改善,不少国际企业在三亚“安家落户”并发展壮大。喜达屋、万豪、洲际、丽兹·卡尔顿、希尔顿、凯宾斯基、文华东方、雅高、龙都、悦榕庄、凯莱、锦江等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陆续入驻三亚,使三亚成为全国高星级酒店最
  密集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外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肯德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入驻三亚。
  (二)服务国际化
  在旅游行业中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和“金钥匙”服务等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及规范;设立多语种旅游标示、导向牌;开通“88880000”多语种旅游咨询电话,营造国际化旅游服务环境。
  (三)投资主体国际化
  亚龙湾的开发建设,开拓了三亚乃至中国的度假旅游产业,使三亚占据了中国度假旅游金字塔的塔尖位置。而海棠湾的开发,则将三亚推向国际市场。海棠湾呈现规划的国际化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截至2010年底,已有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中国香港等地十多家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入驻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定位,使海棠湾的开发达到国家滨海度假旅游战略的高度。
  (四)经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三亚市已经和美国阿尔罕布拉市、菲律宾拉普拉普市、法国戛纳市、韩国的西归浦市、乌克兰雅尔塔市等历史名城结为友好城市。1993—2010年,共有40多批次外国政要访问过三亚,到三亚度假的国际游客数量逐步增加,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提高。国际性赛事和会议旅游、国际性的年会、表彰会、交流会、研讨会在三亚此起彼落。三亚市多次承办世界小姐总决赛、亚太地区岛屿观光会议、世界潜水联合会代表大会、世界家庭峰会等多项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在三亚召开过商务会议。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