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商贸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720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商贸服务业
分类号: F719
页数: 52
页码: 445-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商贸服务业、商贸业、服务业、专营商业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商贸业 服务业

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粮油、供销系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至2002年,原市商业系统的五大公司:商业总公司、糖烟酒公司、百货公司、交化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实行破产关闭,国有商业退出市场,民营商贸服务业成为主力军,发展迅速。合资商业、民营个体商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业态,品牌经营,连锁经营,批零一体。以中介、家政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社会服务业等异军突起,三亚市商贸服务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010年,三亚市商业网点20212个,从业人员41570人;农贸市场34个。主要商厦有一方百货商厦、明珠广场、产业步行街、夏日百货有限公司、旺豪超市、国际购物中心、中国免税集团三亚免税店、海南福乐多商厦等。同年,出口商品总值5147万美元,进口商品总值150万美元。
  第一章 商贸业
  第一节 流通体制改革
  一、供销体制改革
  (一)机构改革
  1993年,从三亚市经济贸易局分离出来,成立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受三亚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副处级事业单位。
  1995年、1999年,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认真贯彻执行深化供销社机关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把原来的6个科室精简到4个科室,人员从41人精简到20人。
  2004年,根据《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亚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隶属三亚市人民政府,从事供销合作社经营监管工作,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是市供销社的联合组织,实行社企分开,从过去直接管理企业转为行使本级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职能。按照“消肿人员、精简机构、社企分开”的原则,市供销合作联社内设机构从原来的4个科室精简到2个科室,在编人员从22人削减到7人,其余人员逐步内退、转岗、分流,将市供销社原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全部剥离并移交社下属公司三亚供销合作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基层社的改造,撤并“边、小、弱”的基层社,成立了崖城、天涯、凤凰和三亚城市中心供销社。同年,针对三亚市基层供销社包袱重、资产少、人员多、经营萎缩的现状,根据全国总社和海南省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市供销合作联社实行“母体不变、一社多体”的改革措施,对下属的15个基层供销社进行合理调整建制、布局和规范,结合三亚市撤乡并镇的经济区域调整布局,采取强社兼并弱社、大社托管小社等办法组建了河西、凤凰、天涯、崖城4个中心社。在中心集镇保留了一批经营网点。截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相对完整、经济效益好、体系健全的基层供销社11个,在册职工644人,在岗职工166人,离退休人员478人,土地面积9.88万平方米,房产面积1.74万平方米,拥有经营网点81个。
  (二)经营体制改革
  1993年以前,三亚市供销社经济一直处于困境和低谷之中,全系统21个独立核算单位中只有9个可以营业,大部分公司和基层社名存实亡,再加上历史债务,大多数基层社和公司都发不出工资,交不了社保金,市供销合作联社机关干部职工长期只领取50%工资。
  面对各种困难的冲击和挑战,三亚市供销合作社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狠抓扭亏为盈,开拓农村市场,通过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1994年起,全系统每年都不同程度减亏,至1998年,减亏单位5个,持平单位12个,盈利单位6个,2004年逐渐实行扭亏为盈。
  2010年,商品购进总额9751万元,商品销售总额11968万元,汇总实现利润36万元,全系统连续4年保持盈利,被省社评为2010年综合业绩考核优胜单位,获一等奖。
  二、物资体制改革
  2009年,三亚市国资委启动市物资系统体制改革,目标是关闭物资系统12家企业,妥善安置职工。计划2011年1月底完成改革,为三亚市物资系统12家企业(含物资集团公司)315名职工缴纳4669533元社保费,发放689.59万元安置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市国资委指导企业为职工办理失业登记,做好安置工作。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放开粮食购销价格
  1991—1997年,三亚市实行粮食合同定购政策,由于三亚市南繁育种面积、水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大,市政府对粮食定购采取保留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共收购粮食15078吨。1998年起,实行保护价收购粮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粮食。市政府每年下达粮食收购任务,规定最低收购价;对按保护价收购粮食的国有粮食企业给予补贴;公粮收取实物,不收代金;市内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到农村收购粮食。1998—1999年,共收购粮食2648吨。2000年,三亚市按省政府的决定对除早籼稻以外的粮食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允许经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粮食加工、饲料用粮等用粮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直接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按“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进行粮食收购。2001年10月起,三亚市不再按保护价收购粮食。2002年,三亚市按省政府的决定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与价格。
  2006年8月1日起,三亚市根据省政府令实行粮食收购许可管理。规定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的法人、其他经营组织和个体户应向市粮食局申办粮食收购许可方能从事粮食收购活动。2006—2010年,经三亚市粮食局批准,具有粮食收购许可资格从事粮食收购的三亚市粮食经营企业有4家,分别是三亚市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三亚直属库、海南省三亚粮食储备经营公司、三亚亿源丰实业有限公司。
  (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1992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文件精神,三亚市60%的粮食企业制定了优化组合方案。
  1993年,三亚市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全面铺开,重点是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三项制度改革,实行计时计件工资,按产品质量进行奖罚;按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奖罚;各单位实行优化组合,自主经营,单位给予资金等方面扶持。实行转换经营机制后,市粮食系统在职人员989人,实行3项制度改革后,安排上岗456人,待岗441人,停薪留职71人,自找门路经营21人。
  1995年,根据各粮食企业的实际,将经济效益指标下达到各单位,并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及时检查督促。羊栏粮所通过转机制促进效益增长,大米和食油加工产销两旺,年创利润15万多元。三亚市粮食企业实现利润25万多元。
  1996年,上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集中在市粮食局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消化专户待消化。1996年6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新增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由省级财政负责消化。将原三亚市粮食专储管理站改革重组为三亚市粮食储备库,作为三亚市承担地方粮食储备的政策性经营业务的国有独资购销企业。
  1997年,河东粮所、红旗粮店、市粮油储运公司等对本单位的铺面进行内部职工经营承包。三亚市粮食企业多种经营创利润38.4万元。
  1998年,三亚市实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与收储业务分开。根据国务院的粮食改革政策和省、市有关规定,把三亚市21家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企业划分为27家,其中粮食主营单位6家,包括市粮油储运公司、市粮食专储管理站等,在羊栏、崖城、藤桥3个粮食主产区设立粮食收储管理所;新组建5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营企业,包括市河西粮油供应站,藤桥、羊栏、崖城3家粮油供应站;16家原已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企业整体转为粮食附营企业,包括市粮油总公司、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市粮油贸易公司、市河东粮店、市红旗粮店、市新居粮店,林旺、田独、红沙、荔枝沟、高峰、育才、雅亮、天涯、保港、梅山等10家粮所。至11月20日,粮食收储企业、附营企业的法人注册、企业更名等有关手续己办妥。资金的划转、资产和人员的分开已基本完成,三亚市粮食企业在市农发行贷款余额7177.6万元,经市人民银行核定,划入收储企业贷款余额为2302.4万元,划入附营企业贷款余额为4875.24万元。三亚市粮食企业在职人员927人,其中收储企业上岗定员86人,附营企业上岗定员181人,其他人员660人。
  2007年12月,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三亚市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重大改革,关闭退出24家国有粮食企业,安置职工总人数94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00人;已与企业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的职工有626人,占未离退休待安置职工的97%。
  四、外贸体制改革
  1991年起,三亚市将出口承包指标分解下达企业,所有自营出口企业都实行自负盈亏、利润分成,把经营权全部交给企业,让其拥有“责权利”(责任、权利、利益),让外贸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借鉴重庆外贸“四放开”的经验,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创造条件把企业推向市场。
  1992年,海南省政府发文规定:从1993年起,外贸企业出口计划、出口退税指标、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出口产品的分配与上缴中央外汇额度直接挂钩;规定除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及被动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外,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一律放开,不受原审定出口商品经营范围限制;规定凡同年委托省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金额超过150万美元,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均有资格申请进出口经营资格。
  1993年3月,将外贸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三亚市对省批准报经贸部备案的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实施如下改革:一是实行出口总额上交中央外汇额度承包;二是由三亚市经济贸易局聘任的总经理有权提名副总经理及聘任各部门经理;三是企业可自行确定经营目标和经营规模;四是企业有权决定机构设置、留成外汇使用、资金支配和使用、税后利润、工资资金分配等;五是企业自主决定招收录用职工的范围、条件、方式;六是满足追加出口计划、优先安排计划配额、及时给予申办退税等。对于企业负责人在承包期中完成任务85%以上的,允许挂账经营;未完成任务85%以上的负责人予以解聘。
  1994年3月,三亚市经济贸易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面,率先在外贸企业展开,市海外经济贸易公司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决定在公司开展股份制,发动全员职工入股,把公司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1996年,三亚市根据外贸企业负债大、亏损严重的形势,制定《三亚市外贸企业改革方案》。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把10家外贸企业分成3类。采取改制、改组、改型的方式进行改革。市土产进出口公司采取控股、公司内部职工参股、吸收外来资金参股等形式,成立了三亚市第一家股份制外贸企业——三亚市兴旺畜产有限公司。随后,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市对外经济开发公司也相继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分别注册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5月1日,为促进三亚地区外贸出口创汇,省商贸厅将三亚地区外贸出口退税审核权下放至三亚市经济合作局。
  1997年,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变三亚市外贸出口长期依赖内地资源的状况,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利用本地产品出口创汇,培育和开发新的出口商品基地,不断开发出口商品新品种、新花色,扩大出口商品总值。
  2000年,三亚市外贸企业负债率已达116.8%。7月7日,市政府出台《三亚市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方案》,规定用3年时间完成三亚市所有商贸企业的改制工作。第一年,对10家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破产、民营转制工作。第二年,在余下的外贸企业进行改革,无论是第一年还是第二年进行改革的企业,都要实现“三不保留”,即所有企业实行企业合同用工制,不再保留国有职工身份;将政府无实际投入的公司直接转为民营,将严重资不抵债企业转为民营或歇业清盘,不再保留国有企业的属性;将有一定资产和经营前景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行改制,不再保留国有独资企业的属性。同时,要求做好改制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
  2007年,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三亚市商务局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努力调整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外贸企业的协调发展:一是支持高新技术出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激励了出口企业出口创汇的创业热情;二是认真抓好出口基地建设,建设了一批无公害果菜基地、鲍鱼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等;三是大力扶持更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同年外贸进出口企业由上年28家骤增至53家。
  第二节 机构
  1990年,三亚市经济贸易局内设办公室、进出口科、企业管理科、国内贸易科、教育培训科、计财科等6个科室,下辖13个公司:三亚土产进出口公司、三亚工艺进出口公司、三亚五矿进出口公司、三亚轻纺进出口公司、三亚食品进出口公司、三亚土产进出口公司、市商业总公司、市商业贸易总公司、市食品总公司、市对外贸易开发公司、市对外经济开发公司、市进出口贸易公司、市海外经济贸易公司。
  1995年5月,三亚市经济贸易局更名为三亚市贸易局,内设办公室、进出口科、企业规划科、国内贸易科、党委办公室、计统财务科等6个科室。
  2001年5月,三亚市机构改革,撤销三亚市贸易局、三亚市工业局、三亚市经济合作局,将3个局合并成立三亚市经济贸易局,为市政府主管工业经济与商业贸易的正处级工作部门。内设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工业科、贸易科、外资合作科、企业监管科、统计信息科、生猪屠宰管理科、安全生产监督科、贸促会。
  2009年12月7日,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三亚市商务局,为主管三亚市内外贸易、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综合招商引资工作的正处级工作部门。内设办公室、外商投资管理科、贸易科、服务业发展科、市场管理科。
  第三节 经济结构
  一、产业结构
  三亚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增强。“八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在稳定发展农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培植新兴产业。至199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7.0∶32.9∶40.1,与1990年相比,其增加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4%,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8.5个百分点、15.9个百分点。“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至200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3.1%、20.3%、46.6%,与1995年相比,其增加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确立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即全面提升旅游业,巩固提高热带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文体健康产业。至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5.9%、22.8%、51.3%,与2000年相比,其增加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三亚市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农业、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符合三亚实际和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三亚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4∶21.3∶65.3。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1995—2010年,三亚市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产业机构变化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快速转移。2010年,三亚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9.3%,较1990年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4.6%,上升2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亚市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乡村就业人员占三亚市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31.8%上升至2010年的47.9%。私营、城镇个体、农村集体以及农村个体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1年的61.2%提高至2010年的77%。
  二、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基本实现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92年,国有工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5%,集体工业占9.1%。2010年,国有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8.9%,三亚市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4969户,私营企业11350家,分别比1990年的6314户和140家分别增长2.95倍和80.1倍,年均增长5.6%和24.5%,规模以上非公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占比重为95.0%。
  三、投资结构
  “八五”时期三亚市投资经历了平稳增长—投资高峰—平缓下降过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56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49.51亿元。1991年,三亚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7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2.78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1330万元,城乡私人投资2597万元。1993年,三亚市多方筹集资金,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继续加强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04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大东海路、南边海西段、滨海路、三亚大桥、金鸡岭桥等。1994年,由于凤凰国际机场、东线高速公路三亚段、南山港等一批大的重点工程项目的上马,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三亚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91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3.5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月川路、新风路、二环路、亚龙湾大道、金鸡岭路、南山寺路、月川桥、临春桥等。完成的产业项目有年产8万平方米凝胶镀膜玻璃生产线、椰纤维材料项目、金杯客车项目等。1995年,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投资规模的形势下,三亚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1995年,三亚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1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5.76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亚龙湾中心广场、三亚国际高尔夫球场、南都国际大酒店、中亚大酒店、明珠海景大酒店、南中国休闲会馆、珠江花园酒店、台亚航空广场等一批高档酒店;完成的产业项目有投资6.4亿元建成的崖13-1天然气田海南基地、15万吨水泥生产线等项目。
  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缩小,但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资金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效益相对好的项目倾斜,对农业的投资相对提高,房地产投资继续降温,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1亿元,三亚市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西河西路延长段、月川西路、东河西路、大东海雨水排海管道等。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2亿元,完成的重点旅游项目有亚龙湾蝴蝶谷、贝壳馆、仙人掌大酒店、金海大酒店、天涯海角黎族风情村、大东海潜艇观光等一批高档酒店和旅游项目。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旧日机场路改造工程、市内公交车候车亭、路灯工程425医院路段、三亚湾工程425医院路段、西河西路团结路正南路段、水南路改造工程、西线高速公路三亚段等。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缩小,投资总量下降,但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8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正南路、三亚湾扩建工程、市委至田独路面改造、二环路至田独出口路、跃进路西段修建工程、建港路修建工程、渔港路修建工程、解放路人行道改造工程等。1999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5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投资5120万元的市排污管网工程、投资794万元的红沙污水处理厂工程、外贸路改造工程、商品街8条巷道路等;完成的产业项目有海富弹性椰纤维厂项目、三亚“菜篮子”工程等。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1亿元。
  “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8.9亿元。2001年,三亚市完成16.3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大东海广场二期工程、凤凰机场出口路至三亚湾路扩建工程等。2002年,三亚市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推动了基本建设项目“半拉子”工程的复建,同时,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导,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2亿元。完成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有三亚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等;完成的产业项目有白排国际客运港、民用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等项目。2003年,三亚市出台《三亚市政府投资项目暂行管理规定》《三亚市一会五库管理规定》《三亚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三亚市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变更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同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8亿元。完成的重大项目有市“两河三岸四桥八路”改造工程、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工程等。2004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了强势增长的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87亿元。2005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大隆水库、南山海上观音、三亚学院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势增长的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95亿元。
  “十一五”时期是三亚市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投资总量先后突破100亿、200亿,站在300亿元的台阶上。2006年,三亚市有9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5亿元。完成的重点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有天涯海角至南山道路改造、爱心大世界等,完成的产业项目有东吉水产品加工厂、海润珍珠科技园等。2007年,受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三亚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71亿元,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51.37亿元,占三亚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一半。2008年,三亚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21亿元;完成的重点项目有三亚悦榕庄、金茂(三亚)思丽卡尔顿酒店、国光滨海花园等;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凤凰机场出口路及过境路一期工程等。2009年,三亚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39亿元。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向重点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倾斜,三亚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5.24亿元。
  第四节 经济效益
  一、发展速度
  “八五”期间(1991-1995年),是三亚经济发展一个比较重要的打基础和起步阶段。三亚市兴起了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26.9%。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是经历“八五”期间房地产热后结构调整期。三亚市调整经济结构,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经济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为8.1%。
  “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三亚市着力打造环境型城市和发展特色产业,在持续干旱和“达维”强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下,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三亚市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5%。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三亚经济运行质量最高、社会事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三亚市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8.3%,高于“十五”期间5.8个百分点。
  2010年,三亚市生产总值230.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0年增长19.3倍,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8倍,年平均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9.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36倍,年平均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36.3倍,年平均增长19.8%。
  二、主要经济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1990年,三亚市生产总值(不含农垦,下同)为4.46亿元。1993年,达到15.54亿元。2004年,突破50亿元,达到57.86亿元。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后,经济总量又上新台阶,达到230.85亿元。
  (二)财政收入
  1991—2010年,三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带来了财政实力的增加,财政收入持续实现新突破。三亚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1年4594万元,1993年、1996年分别突破1亿元、2亿元,至2000年增加到2.53亿元,2007年、2008年分别突破10亿元、20亿元。2009年,三亚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1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达到42.22亿元,相当于1990年的100.5倍,年均增长25.9%。
  (三)人均收入
  随着经济总量的明显扩大,三亚市人均GDP也有明显提升。建省初期,三亚市人均GDP为1364元,2003年首次突破1万元,2007年、2008年分别跨越了2万元、3万元台阶,2009年达35750元,以当时汇率折算,人均达523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三亚市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的行列。三亚市城乡居民分配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分别是1990年的11.5倍和11.1倍,年均分别递增12.5%和12.3%。2010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1.67亿元,是1990年的73倍,年均增长23.8%。2010年,教师年人均收入达到55268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7%;事业单位人员(不含教师)年人均收入达到40728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公务员年人均收入达到54859元,是2005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7.7%。
  第五节 国营(有)商业
  1991年,三亚市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115万元,商业零售额为649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4万元,国营商业企业319个,从业人员5017人。1995年,市国有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63万元,商业零售额为929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63万元。国有经济资产总计118844万元,商品净额58244万元。国有批发贸易业机构76个,网点98个,从业人员3250人。零售贸易机构133个,网点164个,从业人员2250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052万元。限额以上批发国有企业2个,商品销售总额78184万元,营业利润2409万元。限额以上零售国有企业2个,商品销售总额3352万元,主营业利润69万元。2010年,三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977万元。限额以上批发国有企业1个,从业人员264人,商品销售总额121476万元,经营利润4597万元。限额以上零售国有企业1个,从业人员61人,商品销售总额502万元,营业利润—156万元。
  第六节 商品批发
  一、国营(有)商业批发
  1991年,隶属于市商业局管辖的国营商业批发机构有市盐业公司、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市第一五交化公司、市第二五交化公司、市第一百货公司、市第二百货公司、市第一糖烟酒公司、市第二糖烟酒公司等8家商业机构,9个批发网点。主要集中在解放一路、解放二路、解放三路和红旗街等地,主要批发的商品有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糖、烟、酒、食盐、化肥、农业生产资料等。1995年,由于商业体制改革,商品流通领域逐步放开,外地个体私营批发客商大量涌入,三亚市商业批发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直接冲击三亚市国有商业批发机构与网点的生存状态,国有商业批发机构与网点减少至8个。2002年,三亚市全面推行企业改革,市商业总公司、市第一糖烟酒公司、市第二糖烟酒公司、市第一百货公司、市第一五交化公司等实行企业破产或关闭,至此,国有商业批发机构和网点全部消失。
  二、个体私营批发
  20世纪90年代,私营产业发展迅猛,实力较大的商家既销售商品,又批发商品,并逐年增加。个体私营批发业主主要集中在解放路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集(农)贸市场及新民街等地,经营的商品批发种类主要有肉类、蛋类、家禽、服装、日用品、水产品等,从事商业批发的个体私营业主有20多家。1999年后,由于政府支持,财政资助,一些国有、集体股份与私人资本投入乡镇(国有农场)集(农)贸市场建设,新修和扩建了11个乡镇集(农)贸市场。乡镇(国有农场)集(农)贸市场的大发展,带动了乡镇商品生产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商品销售与流通。1996年后,原有国有产业五大公司的商品批发全部由私营商业取代。2004年,三亚市区及18个乡镇(国有农场)集(农)贸市场,从事商业批发的个体私营业主达到90多户;经营的商品批发种类由1996年前的15种增加至130多种。2009年底,三亚市区及18个乡镇(国有农场)集(农)贸市场,从事商业批发的个体私营业主达到200多户。从事经营的商品批发种类增加至500多种。
  三、批发市场
  至2010年,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其中2个为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为果蔬批发市场。
  荔枝沟综合批发市场 位于三亚市田独镇荔枝沟村,始建于2008年,2009年开业,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6.67公顷,经营面积5万平方米,设固定摊位58个,有员工20人。市场自2009年开始试营运,至2010年6月无人前来经营。
  鸿港综合批发市场 位于三亚市胜利街8号,始建于1995年,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经营面积3500平方米,1996年开业,资产总额达1480万元,设摊位340个。2001年1月28日经扩建改造后正式开业,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市场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有蔬菜、肉禽蛋、水果、水产品、豆制品等。主要供货来源:一是北菜南调;二是周边市县乡镇菜农;三是各市县水果基地。2010年,交易总额达12000多万元。
  三亚市海源果蔬物流储存销售运输中心位于三亚市崖城镇,占地面积23.53公顷,经营面积17.1万平方米,其中有10个厅棚,面积为2.5万平方米;露天经营面积为64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66平方米;1个冷库,库容为7000吨。至2010年5月尚未开业。
  中国果王南田芒瓜果菜批发市场 位于海棠湾镇国有南田农场,始建于2004年,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5.2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2005年5月18日开业。
  第七节 商业网点
  一、国有商业网点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国营(有)商业机构为190多个,商业网点6270多个,从业人员近18600人。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其他一些小规模的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各乡镇。老城区的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红旗街、胜利路与新民街等老街区;红旗街以个体经营服装业、日常生活用品零售业及批发业为主;胜利路以海产品、副食品为主;新民街以经营风味小食为主,此外,在解放路还开辟了第一、第二、第三农贸市场。整个三亚市区形成“一路二街”(解放一路、红旗街、新民街)的商业服务格局。此期间,三亚市商业服务网点普遍存在着“三不、三低”,即一是行业结构不合理,日用品与娱乐行业的经营偏低;二是行业类型不全,缺乏综合性,经营的项目档次低;三是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的解放一、二路,场地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低层建筑,规模小,档次低,且不利于消防安全。1993年,三亚市国有商业机构为128个,网点141个,从业人员2617人。1994年,国有商业机构127个,网点145个,从业人员3168人。1995年,国有商业机构133个,网点164个,从业人员2250人。同年,实施国有商业网点改造,项目有三亚宾馆、三亚酒家、海南南海石油服务总公司南油大楼、新滨海旅店等一批国有商业网点。增加营业面积5510平方米。同年,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一些国有商业网点被占用与拆除。1996年后,三亚市国有商业网点基本消失。
  二、私营个体网点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个体私营商业销售网点大多集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解放路及红旗街、胜利路与新民街等老街区的第一、第二、第三农贸市场、三亚市鸿港中心市场、三亚市汽车总站农贸市场、榆林农贸市场、南边海农贸市场和15个乡镇农贸市场及南田、南新、南滨、南岛等农场的农贸市场。少数网点遍布市区街头巷尾、乡镇农村偏僻村落;网点的经营形式多以零售为主,或有批发。销售的商品主要有粮食、食用油、肉食禽蛋、水产品、蔬菜瓜果、家禽、日用品、柴草、农业生产资料、棉烟麻、干蔬果等。至2010年,基本情况大体相同。
  三、集(农)贸市场
  1991年,三亚市有集(农)贸市场25个,主要分布在市区解放路、解放路上红旗街、新民街一带,经营面积1000多平方米。经营的商品主要有粮食、食用油、肉食禽蛋、水产品、蔬菜瓜果、家禽、日用品、柴草、农业生产资料、棉烟麻、干蔬果等,同年成交额9301万元。经营形式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1992年,着手规划建设新的集(农)贸市场,并对旧日集(农)贸市场进行扩建改造。1995年,三亚市有集(农)贸市场26个,年成交额49459万元。2000年,三亚市有集(农)贸市场36个,年成交额10.9亿元。2010年,三亚市有集(农)贸市场34个,总面积93201平方米。
  三亚市第一市场 是三亚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下属的市场,隶属三亚市国资委监管,是一家独立经营的国营(有)市场。位于三亚市新民街152号附近,毗邻三亚河畔。第一市场始建于1989年,2007年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市场主体为三层建筑结构,其中一、二楼为框架结构,三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其中一楼的农副产品经营交易大厅4000多平方米,拥有600多个经营摊位,主要经营的品种有蔬菜、肉类、海鲜、豆米面制品、水果等,可供近2000人经营就业;市场二、三楼为经营服装等。市场日人流量可达10万人次。
  鸿港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位于三亚市胜利路49号,1996年建成使用,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市场内设有摊位400多间,周边铺面40多个。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花生、花生油、牛肉、猪肉、海产品、副食品、烟、酒、水果、蔬菜、冻品等。根据三亚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1998年开始筹建扩建批发市场,1999年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1.33公顷,总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结构铺面60多间,分为3层,面积2万平方米,盖铁棚3000多平方米,分为水果批发区和蔬菜批发区,品种齐全,是三亚市唯一的一家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日人流量可达1万多人次。
  三亚汽车站农贸市场 位于胜利路和新风路交界处,建于1996年10月,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总投资203万元。场内摊位398个,主要经营海产品、鱼、猪肉、蔬菜、水果、禽、蛋、包点、副食、熟食、农副产品等。
  三亚港华商贸市场 建于2008年,位于商品街二巷17号,为框架结构,总面积65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豆制品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4000人次。
  三亚市金鸡岭农贸市场 建于1999年,位于金鸡岭路,为框架结构,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牛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500人次。
  三亚市第二市场 建于1988年,位于解放三路683号,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八层综合楼钢筋水泥结构,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一楼有2200平方米,主要经营农副产品,二楼为家私城,三楼至八楼为职工宿舍,市场设有摊位358个,铺面54间,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花生、花生油、牛肉、猪肉人、光鸡鸭、熟食、海产品、副食品、蔬菜等几十种。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有4500人次。
  三亚市第三市场 是三亚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下属的市场,产权由三亚市国资委管理,始建于1984年,1991年重建,1992年投入使用,位于三亚市解放四路1127号,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主体三层框架结构,其中一楼农副产品交易大厅约2000平方米,拥有300多个摊位,主要经营品种有肉类、海鲜、蔬菜、冻品、水果、米面制品、熟食、副食品、特产、海干品等,二层为家具城,三层为办公室。市场每天人流量约为3万人次。
  三亚东河花园市场 建于2001年,位于祥瑞路6号,框架结构,总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000人。
  丰兴隆集贸市场 建于2005年,位于春光路,框架结构,总面积250平方米,总投资42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 “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300人次。
  榆林农贸市场 建于2003年,位于榆亚大道,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总面积约132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投资约450万元,主要上市品种有大米、蔬菜、水果类、油料、肉品、服装等共几十种。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500人次。
  临春市场 建于2010年,位于临春路,框架结构,总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牛肉、 “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450人次。
  三亚榕根农贸市场 建于2008年,位于榕根路,总面积700平方米,总20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 “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750人次。
  月川农贸市场 建于2005年,位于月川路月川社区附近,框架结构,总面积18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200人次。
  三亚下洋田市场 建于2009年,位于榆亚大道下洋田附近,总面积560平方米,总投资25.59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3200人次。
  月川小区市场 建于2008年,总面积3199.2平方米,总投资537.4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牛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500人次。
  安由农贸市场 建于1985年,位于4802工厂生活区,总面积316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花生油、海鱼、咸鱼、猪肉、鸡、鸭、蔬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700人次。
  红沙农贸市场 位于红沙镇人民街140号附近,红沙社区居委会自筹资金45万元于1997年7月1日建起了一层简易钢筋水泥结构的农贸市场,总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简易摊位300平方米,露天自产自销场地500平方米),市场有铺面16间,固定摊位90个。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花生、花生油、烟酒、副食品、猪肉、豆制品、海产品、蔬菜、水果、三鸟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700人次。
  南新农贸市场 建于1996年,位于三亚市荔枝沟路,框架结构,总面积83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羊肉、牛肉、“三鸟”、豆制品、海产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700人次。
  羊栏农贸市场 建于1983年,2001年以前称为凤凰工商所农贸市场,位于三亚市羊新路26号附近,框架结构,总面积1190平方米,其中钢筋水泥结构272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主要上市品种有大米、花生油、鲜鱼、咸鱼、猪肉、牛肉、“三鸟”、蔬菜、副食品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500人。2006年起不再使用。
  凤凰新农贸市场 建于2005年,总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种有鱼、猪肉、牛肉、“三鸟”、蔬菜、干菜、食品、副食品、服装、日用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2000人次。
  崖城集贸市场 始建于解放初期,原位于老城区中心,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1984年搬到崖城大桥东北侧,占地面积9072.8平方米。1985年扩建,建筑面积5434平方米。1998年重建,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0458.69平方米,使用权面积为8417.86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左右。主楼二层框架结构,一层内设摊位250个。主要经营产品有大米、花生、肉、海产品、蔬菜、副食品等,各类品种常年供应市场。二层有92个铺面,主要经营服装,市场周边有47个铺面,北边第三、四层为住宅。
  藤桥集贸市场 位于藤桥镇,建于2005年,土地使用总面积为579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38.01平方米,框架结构,总投资1200万元,内设摊位204个,铺面23间。经营主要产品有海产品、农产品、家禽、副食品、肉类、蔬菜、水果等,铺面主要经营超市、杂货店、服装景点、饮食店。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2000人次。
  南滨农贸市场 开工于2003年12月,位于崖城镇派出所附近,框架结构,因拆迁赔偿及设施问题,直到2008年12月完工,2009年5月份正式开业,总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518万元,内设摊位160个,内铺面10间。主要上市肉类蔬菜、鱼类、副食品、水果、生鸡鸭等食品。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000人次。
  林旺集贸市场 于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位于林旺镇,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菜市场1600平方米,内设有猪肉,蔬菜、鱼、海鲜、副食、熟食等180个摊位,总投入资金800万元。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4000人次。
  南田农贸市场 建于1996年南田农场门口,总面积2400平方米,水泥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商铺面13间,主要上市品种有猪肉、鲜鱼、咸鱼、鸡、鸭、大米、副食品、蔬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000人次。
  立才农贸市场 建于2000年,位于314国道立才桥附近,面积12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猪肉、牛肉、豆制品、水果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400人次。
  南边海集贸市场 建于2010年,位于三亚市南边海景观大道,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42个摊位,为铁棚结构,投资约15万元。主要上市品种有大米、蔬菜、水果类、肉类、禽蛋类、熟食类、海鲜、海干品类、副食品、日常用品、服装类等。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700人次。
  一、机构
  第八节 供销业
  1993年,三亚市供销合作社联社内设办公室、人事保卫科、财务物价科、综合科、计划统计信息科、审计科。联社下属三亚市第二生产资料公司更名为三亚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三亚市土产公司更名为三亚市土产日杂公司,挂三亚市废旧日物资回收公司牌子;三亚市供销日用工业品公司更名为三亚市蔬菜果品公司,同时撤销三亚市供销技术开发公司,保留原三亚市副食品公司和三亚市综合贸易公司。
  1999年,三亚市供销合作社联社把原来的6个科室精简到4个科室。
  2004年,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隶属于三亚市人民政府,实行社企分开,市供销合作联社内设机构从原来的4个科室精简到2个科室。至2010年,市供销联社内设机构未变。同年,三亚市有15个基层供销社。
  二、供销合作网点
  1990年,三亚市供销系统在15个乡镇基层供销社的基础上先后成立果菜副食公司,综合贸易公司、工业日用公司、技术开发公司等经营单位。主要经营蔬菜瓜果、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农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等。商业机构22个,从业人员308人,年商品销售总额2210万元。
  2010年,三亚市供销系统有直属公司8个,基层供销社15个,干部职工728人,流动资产51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92万元,主要销售日用品、农产品、副食类、烟花爆竹、废旧日物资、农业生产资料等,全系统销售总额2.99亿元。同年,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被海南省供销社评为“2010年综合业绩考核优胜单位”,获一等奖。
  三、农副产品经营
  1991—2003年,三亚市供销合作社利用自身网络,承担着三亚本地冬季瓜果菜销售任务,每年都以代购、自购、自销、联购联销等多种方式,源源不断将三亚果菜销往省外。2003年,三亚市供销合作联社三亚市系统商品购进总额达2.94亿元,商品总销售额达3.5亿元。
  2004年三亚市供销合作社被划为市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后,从三亚市农业产业化目标出发,主动配合市政府参加省、市组织的考察团到省外跑市场,找订单,主动与北京、武汉、杭州、长沙、西安、广州等地蔬果批发市场的运销企业、运销大户沟通,洽谈业务,邀请客商参加每年的“冬交会”,签订合同。
  2010年,在原设立3个瓜菜购销点的基础上,又新设立5个瓜菜购销点,组织人员每天进行组织协调收购瓜菜,并会同农业部门指导瓜菜运销。同时积极主动与湖南、江西、广东、黑龙江哈尔滨等老客户取得联系,打开大陆市场,扩大运销渠道。从同年3月初至4月底,共收购运销豇豆总量5300吨。全年帮助农民运销瓜菜4.1万吨,水果1.5万吨。
  四、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1991—2003年,由于供销社管理机制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亚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商品销售大幅下降,企业效益大滑坡,连续多年出现亏损。
  2004年起,三亚市供销合作社充分依靠基层社网点,建立农资化肥配送中心,以此规范农资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流入。
  2007年,在崖城中心供销社创办崖城中心供销社农资化肥配送中心,占地面积6712平方米,总营业面积4800平方米,注册资金60万元,辐射崖城、凤凰两个镇80多个乡村,设立206个配送网点,覆盖两个乡村黎苗寨,是一个集购销、配送、批发、零售和科技服务一体的综合农资化肥批发中心,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冬季瓜菜种植承担着5万吨农资配送和销售服务。
  至2010年,三亚供销全系统共37家农资直销店和连锁加盟店,全年共配送化肥1.1万多吨(其中预售350多吨化肥给特困农户)、农药34吨、种子3000多千克、淡储化肥6000吨。此外,在三亚市乡、村发展农资销售网点25家的基础上,在天涯、羊栏、育才、林旺、藤桥等乡镇新建8家农资直销店和12家农资连锁加盟店,形成覆盖三亚市乡镇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农资连锁的经营网络体系。
  第九节 粮油贸易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粮食局内设办公室、购销科、储运科、人事科、基层教育科、财务科、统计科7个科室。市粮食局下属国有粮食企业20家,包括市粮油总公司、市粮油贸易公司、市粮油储运公司、市粮油饲料工业公司,市港门村粮店,市红旗粮店,市新居粮店,13个粮管所(藤桥、林旺、田独、荔枝沟、羊栏、马岭、高峰、雅亮、育才、崖城、保港、梅山、天涯粮管所)。1994年,三亚市粮食系统职工人数1128人(在职职工932人,离退休196人)。
  1995年,三亚市粮食局为市政府副处级直属单位,内设调整为办公室、人事保卫科、粮油购销储备科、会统科、粮籍管理科5个科室。粮食企业的设置保持不变。
  1998年12月,市粮食局下属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增至27家,其中收储企业6家,附营企业21家。三亚市粮食系统职工总人数1210人。
  2003年7月,三亚市粮食局为隶属市发展计划局管理的副处级事业单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行业法规督查科、计财科3个科室。至2010年,局机关内设机构未变,市粮食局下属企事业单位市粮食储备库等2家。
  二、粮油购销售
  1991—1993年,三亚市粮食总购进累计216578吨,总销售209311吨(粮食按原粮计,下同);食油总购进累计1751吨,总销售1602吨。1994—2001年,三亚市粮食总购进累计711244吨,总销售706984吨;食油总购进累计5766吨,总销售5411吨。2002年,海南省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即“三放开”)。三亚市粮食“三放开”后,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不强,市场粮食销售率逐年下降,国家鼓励非国有粮食经营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进入三亚市粮食市场的非国有粮食经营单位、个人商贩达250家,其中年批发销售粮食2000吨以上的有4家,非国有粮食经营者的粮食销售额所占比例达80%以上。国有粮食企业主要承担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等粮食政策性供应任务。2002—2010年,三亚市粮油总购进、总销售逐年增长,至2010年三亚市粮食总购进为1005291吨,总销售为1181214吨;食油总购进为23311吨,总销售为22093吨。7家粮食批发(零售)企业的经营量占三亚市粮食经营量的80%以上,这几家粮油经营企业分别是三亚胜利粮油店、三亚万发米行、三亚亚珠米行、三亚盛源粮油行、三亚亚珠粮油行、三亚秀华米粉行等。经营的粮油主要从海口地区购进,部分从省外购进。
  三、粮食定量供应
  (一)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调整
  1991年至1993年5月30日,三亚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定量供应的范围包括城镇人口、农村定量人口(渔民、菜农等)、农垦包干粮、其他包干粮。1991年供应量为19865吨,1992年8826吨,1993年4298吨。从1991年5月1日起,三级标二大米每50千克由原来的36元调到50元,标面粉每50千克40元,精面粉每50千克70元。1993年,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粮价放开,粮票停止使用。由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 (简称“市转证”)制度,市转证保留至2001年5月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保留至2001年8月取消。
  (二)军队粮食供应
  1991年至1993年5月,三亚市供应部队的粮油由三亚市粮食局负责供应。1993年6月1日起,海南省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后,部队粮食自行采购。
  1997年7月1日起,三亚市恢复部队粮食由粮食部门供应的办法。2001年起,提高军粮供应等级标准和品种。
  (三)退耕还林补助粮食供应
  2002年8月,三亚市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退耕还林补助粮食供应自2003年4月15日开始试点,5月全面铺开。2004年5月1日起改为现金补助。为时一年跨两个年度的退耕还林补助粮食供应1176.45吨(稻谷)。
  四、粮食储备
  1996年,三亚市承储国家专项储备粮(小麦)3964吨(三亚市粮食专储管理站承储)。2001年12月,三亚市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三亚直属库建成交付使用(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垂直管理),总仓容5万吨。至2004年,三亚市辖区内存储的中央、省级储备粮规模5.6万吨,其中省级储备粮由海南省三亚粮食转运站(后更名为海南省三亚粮食储备经营公司)承储1万吨,三亚市粮食储备库承储2857吨。存储的品种有稻谷、玉米、
  小麦。2009年4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印发《三亚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同年12月,三亚市粮食储备库落实承储储备稻谷5714吨,至2010年底,市级储备粮规模保持不变。
  五、议价经营
  1990年1月1日起,海南省食油购销全部放开,三亚市粮油市场开始实行“双轨制”,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除了供应国家规定的平价粮油外,还从农民手中收购国家合同定购以外由农民自行处理的粮食和食油,按议价出售给消费者。1992年,三亚市收购议价粮5611吨,同年销售议价粮5057吨。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1993年6月1日起,粮油平议价经营并轨。
  六、多种经营
  开展粮油副食品、熟食品生产经营。1991年,市粮油饲料工业公司投入110万元引进一条日加工30吨小麦的精面粉生产线,开展面粉加工生产。崖城等5家粮所开办大米加工厂,开展大米加工经营业务。1993年,三亚市粮食企业新开办大米加工厂2家,花生榨油厂4家。市粮油饲料工业公司加工精面粉2275吨、麦麸965吨,年实现利润20万元。1994年,羊栏、田独、保港等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办小型榨油厂,开展自产自销和来料加工业务。1996年,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利用原有厂房与市粮油进出口公司和港商联合开办食品油来料加工业务。1997年起,由于粮食企业经营资金筹措困难,这些多种经营项目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至1998年基本停业。
  大力发展种养业。1992年,梅山粮所发动职工上山垦荒,开垦出杧果基地8公顷,种上杧果4050棵、槟榔330棵。1994年,梅山粮所0.8公顷杧果基地和1.22公顷庭院果树开始收获,放养母牛30头。1991—1995年,三亚市粮食企业种植经济作物累计177540株,种植各类果树46.66公顷136870棵,养牛67头。1996年起,粮食部门的种植业无新的发展。1998年,梅山粮所的杧果基地实行职工承包经营,定额上缴。保港粮所种植基地2008年被市政府征用作为公墓用地。
  经营服务业。1991年,崖城等5家粮所开办招待所,设有床位200个。1992年,梅山、高峰粮所创办了木器工艺厂和饮食店。1993年,三亚市粮食企业新开办招待所2个,改革铺面并出租69间。1997年,市粮油储运公司引进资金200万元,开发建设龙海酒楼,同年底开张营业。1998年,三亚市粮食企业多方筹集资金创办的金穗宾馆,9月28日开业。至2000年,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筹措困难,各粮所开办的招待所、饮食店等处于停业状态。龙海酒楼对外出租,金穗宾馆实行职工内部承包经营,2005年停业。
  建设项目开发。1993年,三亚市粮食企业利用已有地皮和设施开展内引外联,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和粮店改造项目6个。1995年,扩建羊栏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7500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荔枝沟商城建设工程竣工,并于5月1日开业;营根坡粮店综合大楼投入400万元完成打桩工程;省财政厅拨款400万元的三亚粮食职业培训中心建设竣工,铺面开始发租。1996年,投入资金250万元,开发建设光明路滨海食品工业城工程项目。1997年,市粮油工业公司争取到上级财政拨款450万元,开发建设滨海路商业城。1997年后,三亚市粮食系统没再开发新的建设项目。
  第十节 主要商厦
  一、二亚一方百货商厦
  位于三亚市解放四路。2003年1月,由海南长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151.8万元兴建,2004年1月26日正式建成开业,经营面积13882平方米,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兼营餐饮。
  2004—2006年,分别有从业人员443人、459人、470人,3年商品销售总额12732万元,实现利润637万元。2007年,海南长源投资有限公司再投资5436.3万元,扩建8263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达到22144平方米,在原经营日用百货餐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古玩、电玩和健身等经营项目,有从业人员490人,年商品销售总额6538万元,实现利润291万元。2008年,停止经营餐饮,继续经营百货、古玩、电玩和健身等项目,有从业人员660人,年商品销售总额7153万元,实现利润335万元。2009年,再投资2139.6万元,扩建1695平方米,使整个经营面积达到23839平方米,有从业人员575人,年商品销售总额8100万元,实现利润320万元。2010年,有从业人员689人,年商品销售总额5905万元,实现利润501万元。
  二、三亚明珠广场
  位于三亚市解放三路。创建于2004年8月,为私营企业,投资2.2亿元。占地面积1.73公顷。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亚明珠广场大厦设地下一层,地上九层,是三亚市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硬件设施与功能配套最完善,集休闲、购物、娱乐、餐饮、影城等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2005年,以经营影视为主,创建“明珠电影城”,有员工50多人。2006年,经营面积扩大约4万平方米。除经营明珠电影城外,还开展了吉成健美中心、黄金珠宝首饰、化妆品、海南特产、药品超市、品牌男女服饰、内衣、饰品、大型生活超市、电玩城、男女皮鞋、皮具箱包、美甲摄影、电器等经营项目与商品门类,有员工600多人。2007—2008年,经营面积扩大约8200平方米。经营项目与商品门类在上年经营的基础上,增加了品牌运动服饰、休闲服饰、童装服饰、床品家饰、书店、琴行、工艺品等商品经营种类,有员工800多人。2007年商品销售总额962万元;2008年商品销售总额2832万元。2009—2010年,经营面积扩大约8200平方米。增加KTV歌城、美容院、美食餐饮等经营项目,有员工1000多人。2009年商品销售总额4796万元,2010年商品销售总额9108万元。
  三、三亚市商业步行街
  位于三亚市解放二路。2004年4月动工兴建,2006年4月正式开业。占地面积2039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980平方米,是三亚市经营规模最大的商业城,已成为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首选地。步行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亚市多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交通极为便利。步行街占据三亚市商圈的中心位置,和邻近的三亚汽车总站、旺毫超市、天鸿商厦、天成货仓等一起构成了一个集旅游、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观光于一体的中心商业区。步行街拥有CalvinKlein、LACOSTE、阿迪达斯、耐克、麦当劳、屈臣氏、百丽、天美意等世界和国内300多种知名品牌,并推出了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海南特产超市和海南旅游工艺品珠宝一条街。步行街商铺一楼主要经营品牌服装、体育用品、珠宝、药品、饰品、工艺纪念品、眼镜、海南特产、茶烟酒等;二楼主要经营鞋、包(箱)、男女服饰和美食;三楼主要经营童装、床上用品、饰品、美容美发等;四楼经营的项目主要有亚马逊巴西烧烤餐厅、今生缘婚纱影楼、水果捞餐厅、穿越时空电玩城。步行街为社会提供了近5000个就业岗位。步行街每个商户都做到持证经营,成立12345投诉咨询站,认真处理好顾客的每一件投诉。步行街恪守无假货、不欺诈客户、诚信至上的经营原则,获得了三亚市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的殊荣。步行街十分注重安全生产,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三亚夏日百货有限公司
  位于三亚市大东海。创建2005年12月25日。投资2000万美元,拥有经营面积18000平方米。是由印度尼西亚SOGO(崇光)百货、SEIBU(西武)百货的新加坡MAP集团投资管理的海南首家外商独资零售商业企业及三亚首家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定点单位。经营商品有世界名牌精品、化妆护肤品、金银珠宝、名表眼镜、男女服饰、皮鞋皮具、运动精品、户外用品、高尔夫球具、童装玩具、工艺礼品、高级滋补品、床上用品、家居饰品、精品超市、特色美食、美容、美发、美甲、色彩工作室、婚纱摄影等。2005—2009年有员工500多人,2009年投资近8000万元进行形象改造及功能提升,改造后营业面积达2.6万平方米。2010年员工达到1000多人。
  五、旺毫超市
  位于三亚市解放四路(三亚汽车总站右侧),创建于2005年初,同年7月正式开业,有员工160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经营面积70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副食品、果蔬、日化用品、日杂用品、海南特产、烟酒、服装、小家电等。年商品销售总额3800万元。2006年,有员工180人,经营商品的花色品种比上年增加百余种,年商品销售总额4300万元。2007年,旺毫超市进行全面扩建装修,超市经营面积由原来7000多平方米,增加至1万平方米,员工增加至210人,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6500万元。2008年,员工增加至230人,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200万元。2009年,有员工238人,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9100万元。2010年,有员工250人,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亿元,位列三亚市同类超市第一。同年,被三亚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六、三亚国际购物中心
  创建于2009年6月2日,初始投资1000万元,企业性质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00多人。经营的门类有黄金珠宝、化妆品、香水、钟表、数码、时尚精品、烟酒、滋补品、男女服装、男女皮鞋、皮具箱包、运动服饰、女士内衣、家居服饰、日用百货、小家电、家纺、婴幼儿用品、奶粉、进口食品、休闲零食、海南特产、热带水果、生鲜食品、速冻品、干货、饮料、茶叶等。2010年,该购物中心正常营业。
  七、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有限公司
  位于三亚市榆亚大道19号。创建于2009年6月4日,投资3.0055亿元,为国有企业。拥有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有员工951人,经营的商品主要有进口的日用百货、化妆品、皮革类等。年商品销售量400万元,年利润58万元。2010年,三亚免税店正常营业。
  八、海南福乐多商厦
  位于三亚市解放一路红旗街口。2004年投资200万元创立。是一家大型民营综合性连锁商业企业。2006年1月试营业,2008年7月正式开业,营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一所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与购物商城,商厦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副食品、烟酒类、农副产品、乳制品等。2006-2010年,商厦分别有员工78人、72人、152人、148人、151人,5年商品销售总额2.95亿元,实现利润405万元。
  第十一节 对外经贸
  一、出口
  1991年,三亚市外贸出口总值2330万美元,食品216万美元,土产69万美元,轻纺工艺品1532万美元,五金矿产化工产品513万美元。1998年,三亚市外贸出口总值11092万美元,食品342万美元,土产3108万美元,轻纺工艺品5314万美元,五金矿产化工产品1012万美元,其他产品1316万元。商品主要出口地为越南、日本。出口商品多为劳保手套、蔬菜、活大猪。2010年,三亚市外贸出口总值5147万美元,食品4350万美元,土产200万美元,轻纺工艺品150万美元,五金矿产化工产品50万美元,其他产品397万元。商品主要出口地为日本、美国、韩国。出口商品为洁具、冻带鱼、章雄鱼苗。商品主要出口地为美国、印度尼西亚。出口商品多为劳保手套、鞋、服装、棉布、牛皮。1991-2010年,三亚市商品主要出口地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生铁、铸铁制品、锰铁、硅铁、锡砂、废钢、钼精矿、硅锰合金、石英砂、电子产品、焦炭、烧碱、服装、鞋、地毯、劳保手套、布匹、麻袋、活牛、活猪、牛皮、猪皮、兔毛、羽毛、松香、鲜蔬菜、花生仁、芝麻、大蒜、人参、鹿茸、甘草、黄红麻、大豆、玉米、丙蜜水、辣椒干、菠萝、马蹄、西瓜、金密瓜、石斑鱼、冻对虾、家具、橡胶木、餐具、茶具等。三亚市20年累计实现外贸出口总值92158万美元,年均实现4607.9万美元。1998年创历史最高,达11092万美元。
  二、进口
  1991年,三亚市外贸进口总值385万美元,土产品6万美元,轻纺工艺品2万美元,五金矿产化机类产品377万美元。进口商品多为柴油、苯酐、饲料。1998年,三亚市外贸进口总值2326万美元,土产品102万美元,轻纺工艺品318万美元,五金矿产化机类产品1906万美元。商品主要进口地为日本。进口商品多为其他类产品和五矿机械类产品。2010年,三亚市外贸进口总值150万美元,医疗器械150万美元,其他产品20万美元。商品主要进口地为美国、意大利。1991—2010年,三亚市商品主要进口地为日本、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荷兰、新加坡、菲律宾、新西兰、泰国、越南等。三亚市外贸企业进口的主要商品有化肥、农药、木材、钢材、工业原料、轻工纺织机械、橡胶、家用电器、日用化妆品、食品饮料、医疗设备、医药产品、建筑器材、水产品、照相器材、废钢、原木、胶合板、棕籽油、汽油、柴油、花生油、菜籽油、化工原料、电视显像管、烟用滤嘴材料、牛皮卡纸、化学纤维、化纤服装、电冰箱、空调压缩机、摩托车、羊毛、木浆、录放像机、复印机、汽车轮胎、手表、水泥、纸张、电子计算机、照相胶卷、碳酸饮料等。三亚市20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口总值32301万美元,年均实现1615.05万美元。其间,1998年创历史最高,达6583万美元。
  第十二节 招商引资
  1991年,三亚市新签外商投资协议21宗,协议合同总投资249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4万美元。三亚凤凰村民用机场项目签署商务合同和贷款协议。
  1992年,国务院批准三亚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大规模吸引外资进行成片开发,海南省批准蜈支洲海景乐园成片开发。海南省把外省投资企业投资三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下放给三亚市。全年共有5个外引内联项目签订合同,引进资金3亿多元,其中三川水泥厂引进省外资金200万元。
  1995年,全年新签投资协议27份,协议合同总投资193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982万美元。同年,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向境外企业募股,改制为中外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亚龙湾海景大酒店、亚龙湾金棕榈度假酒店等项目建成开业,亚龙湾环球文娱广场、排污管网工程、民用天然气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
  2003年,借助“世界小姐”的品牌,三亚市在北京等地举办以“三亚与美丽同行”为主题的旅游推介会和项目洽谈会,签订了一批投资合同(协议),总投资43.25亿元。12月11日,2003中国(海口)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在博鳌开幕,在项目招商中,签约一批项目,其中签约3个农业大项目,总投资1.66亿元。
  2005年,三亚市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由吉利集团兴办的三亚学院在建设中的征地、通电、通水、通路问题,使三亚学院一期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投资2.5亿元,建成9万平方米的教学设施,实现同年开工、招生的目标。同年,三亚市政府做好项目前期协调服务,促使香港电讯盈科、中国保利集团、上海联合体与三亚市政府签署了投资170亿元开发海棠湾的意向。
  2007—2008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56宗,协议合同外商投资额3.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
  2010年,三亚市牵头组织参加(香港)海南服务业推介会、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投资合作洽谈会、上海世博会海南活动周等一系列对外商务活动,推出13个重大招商项目,与香港创科集团签订了创科生物医药、休闲产业园项目。同年,三亚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合同外资额10286万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城市底下基础设施建设,热带水果种植、水产养殖,制造业、餐饮服务、旅游房地产、咨询服务等行业;外资主要来自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香港地区,资金主要投入房地产领域。
  第十三节 开发区建设
  1991年,三亚市加快3个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河西路开发区完成小区管网和道路施工,海坡旅游度假区完成第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东海旅游开发区,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992年,三亚市采取按国际惯例公开招标、委托开发和直接开发等形式,进行成片开发。年内三亚市有106个外资企业参与三亚的开发建设,其中95个企业的资金已到位;有228个内地企业在三亚征地进行开发建设。三亚市市有15个开发区,面积约1102公顷,其中已开发540公顷,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其中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开发区有4个: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鹿回头旅游开发区、海坡旅游度假区、天涯海角风景名胜区。
  1994年,调整和完善规划设计荔枝沟工业区,开工建设沁园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新增南山出口加工区、梅山工业开发区。南山出口加工区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项目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梅山工业开发区洽谈发电厂和炼油厂2个项目。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亚龙湾中心广场、亚龙大道、滨海大道及部分配套设施建成,一批酒店、度假村开建。
  至1998年底,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亚龙湾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主干道5米长15千米、110千伏电站1座、35千伏电站1座、给水管道15.8千米、污水管11千米、雨水管10千米、电话装机4000门的邮电分局1座、光缆干线20千米、通讯管道15千米、卫星电视地面接转站1座、150立方米中心气化站1座、燃气主干管8.3千米、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站1座及一批公共建筑。1998年,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510.83万美元,建成天域酒店、仙人掌酒店等4个项目。
  2005年,三亚市东部的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综合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按照专业化休闲旅游“国家海岸新城”的目标,海棠湾规划区以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出发点,基于优美环境资源和新的开发模式,以成为拥有独特景观和新型旅游产品的公共旅游观光胜地及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海棠湾开发建设启动。同年,香港电讯盈科一和黄地产、中国保利集团等与三亚达成投资额超过170亿元的海棠湾合作开发意向。
  2010年,三亚市继续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全年海棠湾完成投资92.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完成51.48亿元(含征地补偿款发放),社会项目完成41.32亿元。区内道路、污水处理等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配套项目陆续投入使用。至年底,已有2家超五星级酒店建成开业,医院、免税城等项目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龙海、林旺北风情小镇建设有序推进。
  第二章 服务业
  第一节 住宿餐饮业
  1991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为4461万元,占三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78万元的16.54%。2000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为28059万元,占三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140万元的28.3%。2010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为202052万元,占三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977万元的31.72%。
  1991—2004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未作单独统计,包含在社会服务业中。2005年起,三亚市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有了基本情况的单独统计。至2010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从业总人数为20955人,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3434人,占总人数的16.39%;集体企业从业人员619人,占2.96%;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6902人,占80.65%,成为三亚市住宿餐饮业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第二节 零售业
  三亚随着改革开放,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项消费品的用量越来越多。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业主要是综合(百货)零售,食品、茶叶、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粮油零售,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零售,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图书零售,珠宝首饰零售,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机动车燃料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等。有内资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经营零售。各企业和公司均设有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店铺、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形式进行零售。
  2004年,零售业从业人员存919人,零售额达48632万元(其中私营企业98人,零售4110万元)。2007年,零售额达27839万元。2010年,零售业企业个数达36家,从业人员2617人,零售额达224953万元。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1990年后,居民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从照相业、洗染业等发展到桑拿足疗、美容美发、婚纱摄影等新型服务项目出现。进入21世纪,居民服务进一步拓宽,家政保洁、汽车美容、数码摄影、电器维修、刻字复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租赁及科技服务等进入百姓生活。至2010年,居民服务业网点从城市发展到农村,有合资股份、私营个体、商场商店、独立门店等形式经营,从业人员近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0452元。
  一、摄影、摄像行业
  三亚市摄影行业在解放前早已有之,摄像行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91年,三亚市摄影店32家,从业人员116人。20世纪90年代后,经营摄影行业的个体户数量逐年增加,其影楼装饰时髦,摄像服务主要出现在婚礼和聚会场合。2010年,三亚市上规模的摄影、摄像店有40多家,从业人员达100多人,因私人照相机越来越多,摄影店主要业务以冲洗照片为主。较大的店主要有榆亚大道的风情数码摄影冲印、迎宾大道的精摄影冲印中心等。喜庆婚庆摄影楼主要分布在解放路,较大的有解放三路新风街的最爱婚纱摄影、解放三路的三亚VC海景婚纱摄影机构等。
  二、美容美发行业
  1991年,三亚市有理发店212家,从业人员386人,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街道小巷,如各集镇;其经营的主要服务为理发,美发服务较少。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理发店和相关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出现了规模较大、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美容院。一般的美发机构主要提供的服务有洗、剪、吹、染、烫发等项目,21世纪后,因潮流趋势、客户的多方面需求,出现美容、整形、减肥、美甲、护理保健为一体的美容服务机构。
  20世纪90年代,剪一个头发的价格在3元左右。至2010年,随着物价快速增长,其服务收费价格也随之上涨,简单的理发需10元左右;如需其他的服务,因材料质量不同等原因价格不一。同年,三亚市有美容美发(理发)营业网点发展至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
  三、沐浴足疗行业
  1991年,三亚市的沐浴足疗室仅有几家。21世纪后,出现了桑拿浴、药物足疗等。至2010年,三亚市沐浴足疗网点和从业人员逐渐增加,相关设施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其中,上规模的沐浴足疗室有知足乐沐足城、金凤凰海景酒店桑拿中心、群乐保健足疗中心、等。
  四、家政服务行业
  1991年,三亚市的家政服务业开始起步,出现保洁公司。2000年开始,家政服务业务扩大,除了保洁服务以外,还有幼儿接送、搬家、照顾老人等业务,收费多为计时或计件。
  2003年3月,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就业再就业的工作号召,创办三亚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三亚市家政服务业走入专业化;中心主要为妇女群众提供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岗前培训、素质提升、权益维护、扶贫助困等方面的服务,至2008年底,共培训妇女8100人次,安置就业10031人次,主要开展的服务培训项目有月嫂、保洁、医院陪护、老人照理、小孩护理等。
  2010年,三亚市经工商行政部门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近1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三亚舒心家政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三亚市中诚搬家有限公司、三亚爱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三亚市诚信如意保洁服务有限公司。
  第三章 专营商业
  第一节 烟草专营
  一、机构
  (一)行政机构
  三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始建于1985年,前身是广东省烟草公司三亚市公司,内设业务股、财务股、政工股。有从业人员13人。1989年5月,随海南建省改为海南省三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内设专卖办、人事教育科、计财科。2003年9月,海南省烟草行业实施商业体制改革,三亚市烟草公司重组为海南省烟草公司三亚公司。内设7个科室:行政办公室、专卖科、专卖稽查支队(与专卖管理科合署办公)、计财科、营销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人事纪检监察科,2个稽查大队:专卖第一稽查大队、专卖第二稽查大队,共有从业人员251人。至2010年底,共有从业人员264人,其中聘用员工59人。
  2010年,三亚市局(公司)被海南省烟草专卖局评为“全省卷烟打假先进单位”、被国家局评为“全国烟草行业‘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二)专卖机构
  1989年,设立三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1994年,海南省烟草专卖部门主动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与公安、海关、工商、边防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大打击卷烟走私贩私活动的力度,三亚因而成立了烟草公安派出所,配备了人员、服装和装备。2000年10月,依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文件,省烟草专卖局组建各级烟草专卖稽查队伍,三亚专卖稽查支队成立,下辖2个稽查大队、1个稽查机动大队,协调指挥五指山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个市县的稽查大队。2003年12月31日,根据全省行业商业企业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和专卖执法属地管理的原则、查处分离原则和责任明确、控制市场原则,结合海南省行业专卖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海南省烟草专卖局授予三亚市烟草专卖局一定的专卖管理权限。三亚市烟草专卖局依法对三亚市、五指山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辖区内的烟草专卖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二、市场管理
  1991—1994年,三亚市局(公司)以宣传、贯彻执行烟草专卖条例为重点,不断宣传烟草专卖条例,同时开展对卷烟市场的检查工作,着重检查有无许可证和走私烟情况。
  1995年11月14日,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打击制售假冒商标卷烟整顿市场的通告》精神,海南省烟草专卖局出台《关于查处制售假冒卷烟的奖惩规定》,三亚市烟草专卖局根据文件开展相关的打假工作。
  1998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卷烟批发交易市场的紧急通知》,整顿的重点是无烟草专卖许可证或持无效许可证从事卷烟经营业务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只有零售许可证而从事卷烟批发业务的经营者;销售走私烟、假冒商标卷烟或非法生产的烟草制品经营者,有其他违反烟草专卖和工商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屡教不改的经营者。三亚市烟草专卖局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卷烟市场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具体方案,坚持“内管外打”方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清理整顿重点是自由批发市场和地下批发市场,并在有经营卷烟的市场内设立举报电话和检查人员联系电话。
  2003年10月至2006年,三亚市局(公司)共查处案件1033起,查获“三烟”(假烟、走私烟、非法渠道经营的卷烟)366.51万支,其中非法生产卷烟199.58万支,罚没款18.92万元。
  2007—2010年,共查处案件1126起,总案值2470.86万元,查获“三烟”2384.15万支,罚没款25.1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33起,刑事拘留134人,判刑32人。
  第二节 成品油专卖
  三亚市的成品油专卖由中石化三亚分公司和中石油海南销售分公司经营,并逐步建立多家油库和加油站。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主要的加油站有金凤加油站、下洋田加油站、榆林加油站、林旺农机加油站等。2000年后,成品油卖点和加油站逐渐增加,并出现了民营企业经营。
  2004年,三亚市召开成品油经营企业工作会议,完成年审企业35家、换证企业39家;编制《三亚市加油站行业2002-2010年发展规划》,规范成品油市场的管理。同年,三亚石油及制品类的从业人员117人,销售总额58241.4万元。
  2007年,三亚市有成品油经营企业46家,其中油库2家、加油站44家;中石化控股的加油站24家,中石油控股的加油站3家,其余为民营经营;2家未取得成品油经营许可证。
  2009年,三亚市持有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站共43家,无证经营加油站3家。43家持证经营加油站中,中石化控股的加油站24家,中石油控股的加油站3家,其他为民营加油站16家。 “十一五”期间,由于道路扩建,征地拆迁等,在原有的46家加油站中拆除加油站6家,分别是中石化海航加油站、中石化红沙码头加油站、中石化田独加油站、高速公路三亚市区加油站、三亚通华实业渔村加油站、三亚南边海柴油供应站;征地拆迁需另择地重建的有2家,分别是中石化三亚藤桥加油站和三亚交协榆海加油站。
  2010年,三亚市持《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经营的加油站共计43座,柴油专卖点5个,其中中石化控股的加油站24家,中石油控股的加油站3家,其余为民营经营。年末三亚石油及制品类的从业人员138人,商品销售合计341820万元。
  第三节 盐业专营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盐业专营由榆亚盐业公司负责,设置协税员对盐业市场进行稽查管理。1994年,海南省盐业总公司三亚分公司成立,为海南省盐业总公司的下属企业,归属海南省盐务局、海南省盐业总公司管理,负责三亚市盐业行政及行业管理工作,至2010年未变。
  二、销售业务
  三亚属于产盐区,榆亚盐场为三亚市的主要供应盐场,盐产品实行计划管理,统一定价,定点进货。三亚市实行食盐零售许可证制度,食盐经营网点为三亚市政府指定的大小商店、超市。1991年,三亚市食盐、农牧用盐、非定点工业用盐的批发销售业务由榆亚盐业公司负责。1991—2010年,三亚市面主要销售食用盐、海晶盐、制海盐、精腌制盐和日晒盐,其中1994年后,主要食用盐为加碘盐。
  1996年,加碘日晒优质盐500克散装核定价格0.69元,最高限价0.7元,1000克小包装核定价格1.63元,最高限价1.65元,500克小包装核定价格0.82元,最高限价0.85元。加碘日晒细盐500克散装核定价格0.64元,最高价格0.65元,1000克小包装核定价格1.52元,最高限价1.55元,500克小包装核定价格0.77元,最高限价0.8元。加碘粗盐500克散装核定价格0.58元,最高限价0.6元,1000克小包装1.4元,最高限价1.4元,500克小包装0.71元,最高限价0.75元。2006年8月,海南省物价局规定一级纸塑小包装食盐(加碘,下同)全省统一零售价格每包:300克1.2元,500克1.5元,1000克2.7元;二级纸塑小包装食盐零售价格每包:300克1.1元,500克1.4元,1000克2.5元。
  三、食盐安全
  1991—2010年,三亚市卫生、工商部门执法人员通过现场抽检、查验票据、查看食盐储备存放环境等方式检查食盐质量安全及储备情况,重点对检查中发现的食盐批发储备仓库存在的设施设备缺失、场所通风条件差、温湿度不达标、地面积水等多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问题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督促指导食盐批发企业对照规范加以整改。
  第四节 生猪定点屠宰
  1998年,三亚市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成立。同年10月,三亚市人民政府颁发《三亚市生猪屠宰管理暂行规定》。
  2003年,三亚市每天需屠宰生猪500~600头。三亚市人民政府颁发《三亚市生猪交易管理暂行规定》,对三亚的生猪屠宰点管理更加规范。
  2004年,三亚市屠宰生猪83216头。市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开展生猪屠宰市场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无证经营行为,罚没16890元。
  2006年,为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从1月7日开始,三亚市区的禽畜类开始定点集中宰杀。集中宰杀定点设于益民禽畜屠宰厂,每天可屠宰生猪300头、牛羊等200头。
  2010年,三亚市有生猪屠宰厂(场)10家,分别是三亚益民禽畜屠宰厂、三亚海棠湾黎艳肉联厂、三亚崖城富泰屠宰厂、三亚天涯生猪定点屠宰场、三亚南滨农场生猪屠宰厂、三亚林旺屠宰厂、立才农场生猪屠宰厂、三亚南岛农场生猪屠宰场、三亚梅山屠宰场、三亚育才屠宰场。同年,针对生猪屠宰行业基础设施陈旧简陋、产能相对落后等问题,下拨生猪屠宰环保卫生专项奖励资金50万元,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进行场地建设与改造,购买节能环保屠宰设备;支持益民等6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热水屠宰生猪,一年减少燃烧木柴近1000吨,为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 药品营销
  三亚山区是岭南药物的宝库,20世纪90年代左右,岭南药用植物有砂仁、沉香、益智、青天葵等。
  一、药品市场经营
  1993年,审批国营药店9家、个体药店20家,发证14家。对乡镇个体药店审查验证48家。
  1999年,三亚市280家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检查,抽检46个品种264件的药品。2005年,市医药总公司、市崖城医药公司等3家公司在原公司的基础上设立农村药品配送中心,及时向农村地区配送药品和供应质量保证、价格优惠的药品。2010年,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品批发企业6家,药品零售企业22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62家。全年三亚市商品购进金额3160万元,销售金额6446万元,库存金额693万元。
  二、药品营销监管
  1991—2003年,三亚市对药品营销监管力度逐年加强。
  2004年,三亚市组织药品专项检查,取缔无证经营药品22宗,取缔违法药品广告31宗;没收药品132箱、医疗器械175种,罚没款共计77415元;销毁假劣药品、过期 失效药品411箱,价值19.8万元;实施扣分累积制,对70多家企业违法违规扣分。
  2006年,发现了13种新的假药品种,没收假药33种,货值为4938.50元;没收伪劣药4种,货值为1549.00元;查获散装中药饮片50多个品种,30多千克;销毁过期药 品、散装中药材及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货值31000多元,全年罚没款近4万元。
  2007年,三亚市共组织各类专项检查33次,出动车辆近1000辆次,人员近2500人次,受理案件38宗,立案37宗,结案27宗,受理投诉举报案件24宗,取缔无证经营窝点4个,销毁没收药品和医疗器械32箱,货值约2万元,罚没3.8万元。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召开培训工作会议2次,参加培训人员300多人(含各职能部门食品监管人员、协管员和信息员)。
  2010年,三亚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了对药品生产条件变更的监控,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强化监督,企业基本符合GMP要求。取缔无证经营商店和流动摊点35个,查处无证经营药品窝点2个,向工商部门移送违法药品广告案件1宗,没收假药劣药货值17300元。
  三、经营药品企业选介
  (一)三亚市药材公司
  1990年12月10日在三亚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万元,办公室地址位于三亚市解放一路21号,主要经营中成药、土特产药材等。至2010年,公司先后在三亚市设立了5个门市部,分别为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第三门市部、第四门市部、第五门市部。
  (二)海南亨新药业有限公司
  1992年3月9日在三亚工商局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总资产近4000万元,办公室地址设在三亚市亨新大道88号,是以生产抗癌中成药为主的制药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域3000平方米。整个厂区布局和生产车间都是严格按照GMP标准建造,2004年6月20日通过了国家GMP标准认证,2009年7月18日再次通过了GMP认证复核。
  公司生产剂型有丸剂、片剂、胶囊剂、原料药。主要产品有抗癌中成药“清肺散结丸”(独家生产,主治肺癌)、“抗癌平丸”(中药保护品种,消化道肿瘤专用药),抗癌中成药“消癌平片”、治疗心脑血管病新药“乐脉胶囊”,降血压新药“替米沙坦”,抗阿米巴和毛滴虫新药“塞克硝唑”等。至2010年,有员工83人。
  (三)三亚鼎诚药业保健品有限公司
  1994年3月15日在三亚工商局注册成立,办公室地址位于三亚市商品街亚太宾馆,主要经营保健食品、饮品、中成药材、医药制剂、医药化工中间体、化工原料化妆品、医疗器械服务。至2010年,正常经营。
  (四)三亚阳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000年1月27日在三亚工商局注册成立,办公室地址位于三亚市外贸路外信公寓C座103室,注册资本为30万元,主要经营生物及微生物制剂(工业局许可证)生产销售,副食品,日用百货,海产品销售等。至2010年,该公司正常经营。
  (五)三亚宝齐来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2005年5月31日在三亚工商局注册成立,办公室地址位于三亚市解放路三亚药检所综合办公楼6楼602房,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公司主要经营医疗废物处置、环境治理工程。至2010年,该公司正常经营。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