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工业•乡镇(民营)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707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工业•乡镇(民营)企业
分类号: F239.62;D267.2
页数: 24
页码: 421-4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工业•乡镇(民营)企业、工业、乡镇(民营)企业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工业 乡镇企业

内容

建省之初,三亚市被定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不宜发展有污染性的工业企业,因而三亚工业企业规模小、门类少。2010年,有制盐、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印刷、旅游工艺品加工、建材、电力、设备制造等门类,规模以上企业27家,工业总产值42.13亿元。科技工业园4个:田独高新科技产业园、荔枝沟科技工贸产业园、南山港口加工和梅山工业园,工业园效益不高。重点企业有海南龙圣堂制药有限公司,三亚润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顶峰时期,三亚市共有乡镇企业7427户,产值7.61亿元。以后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渐被取代。2010年,三亚市有私营企业6524户,从业人员33751人,主要分布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物流业;较大的民营企业有以房地产业为主的三亚海韵集团公司。
  第一章 工业
  第一节 企业体制改革
  一、国资国企监管体制改革
  2003年12月,三亚市政府三亚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成立,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一次实现向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第一次在市政府层面上实现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市国资委成立之初,制定《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规程》《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规程》《三亚市国有企业改革方案》《2004年度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初步设计出三亚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2005年,建立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审批管理制度,以市旅游投资公司为试点,实行年度财务预算管理,同年即削减该公司1400万元的财务开支计划,企业经营成本大幅降低。
  2006年,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市属20家国有骨干企业全面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实行预算与业绩挂钩,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年,推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市国资委首次与10家市属骨干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全面推行。
  二、经济发展大项目重组
  2002年,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参股西岛旅游开发公司,对西岛开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2003年,促进完成重组海南天涯水业集团,成立合作企业——三亚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同年调整和重组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权结构,经过各股东确认和协商,使三亚市在该公司股权中占股68%,为控股股东。
  2003—2006年,创建“海上三亚”,支付10000万元,建造铁质渔船52艘,并支付使用,三亚市渔民实现了出远海、捕大鱼的梦想。
  2004年,参与三亚市与南方航空公司战略合作,完成北亚航空资产重组;同年出资500万元组建并控股三亚国际旅游会展公司,成功参与举办2004年新丝路模特大赛和协助世界小姐机构成功在三亚举办第54届世界小姐大赛,同年出资5000万元组建并控股三亚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市搭建起基础建设投融资平台。
  2005年,顺利接收中国热带植物园资产。根据省、市工作部署,接收省农业厅移交三亚市的中国热带植物园824.6公顷土地资产及人员。
  2006年,大隆水库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基本竣工,同年10月开始关闸蓄水,三亚市最大的水利工程开始发挥防洪灌溉作用。
  2007年,完成南山海上观音苑资产接收和审计工作。同年,组建完三亚安达、广达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并投入运营,新增就业岗位191个,新增公交线路4条。
  2008年,完成原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重组改革工作,新组建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三亚市鹿回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09年,三亚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三亚港务局签订《南山港委托运营合同》,三亚港务局取得南山货运港经营权。南山货运港码头主体、航道、台门机、码头仓库、道路、办公楼及水电等主体工程通过验收。
  三、国有企业关闭退出工作
  2002年开始,三亚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阶段,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原天涯海角旅游风景区改造成为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至2008年,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分立成为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鹿回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05年,完成2家国有企业关闭退出工作,共安置162名企业职工,共发放安置费247.95万元。
  2006年,完成3家国企关闭退出,支付安置成本1144.8万元,313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同年经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1000万元回购市115家企业6.28亿元债务;以40万元回购市第二五交化公司1027万元债务,有效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加速推进了企业的关闭退出工作。
  2007年,完成粮食企业关闭退出,24家粮食企业的645名职工得到安置,支付安置成本4000万元;同年,以500万元回购三亚市16家国企在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9001万元债务。
  2008年,三亚市港务局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市港务局中学移交市教育局,涉及移交教职人员178人,学生3000多人。同年59家劣势国有企业关闭退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缴纳21家企业1918名职工社保费3006万元,核销社保费17146万元,完成4家企业关闭退出工作。同年,三亚市电视机厂政策性破产经审查通过。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三亚市电视机厂破产。同年,以600万元回购三亚市20家国企在东方保利达资产管理公司的203亿元债务。
  2009年,以320万元回购三亚市2家企业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8411万元债务。
  2010年,加快推进59家劣势国有企业关闭退出工作,其中有20家企业于同年完成关退工作,安置职工1747人,发放职工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费3791万元。另外,为32家企业3219名职工缴纳5项社保费4170万元。
  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991—1993年,为三亚市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自主产权阶段,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1993—2002年,三亚市为探索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和结构调整阶段,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
  2005年,三亚市首次提出国资监管工作实现五个转变,即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弱势型向强势型转变、低效能向高效能转变、基础型向复合型转变、机关型向系统型转变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006年,推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了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2007年,三亚市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得到加强,配备监事会主席并向6家骨干企业派出监事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年,三亚市设立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国资收益和其他来源。资金主要用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为国有企业关闭退出、改革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二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的工业归市工业局管理,为正处级单位。至1995年,为施行党政机构改革,遵循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三亚市工业局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作了较大的调整,内设办公室、企业协调科、技术改造科、发展规划科、统计信息科、监管科6个职能科室和党委办公室,至2000年底撤销三亚市工业局。
  2001年10月9日,三亚市工业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接管,内设工业科。2004年3月,三亚市的工业由市发展和改革局(计划局)宏观管理,工业归属产业一科兼管。2008年,将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局更名为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管理未变。2009年11月30日,设置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为主管三亚市科学技术、工业经济、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6个科级职能机构:办公室(行政审批办公室)、发展计划科(科技信息动员办公室)、工业经济科(三亚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化科、农村与社会科技科、知识产权科(三亚市知识产权局)。2010年2月,三亚市的工业正式由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接管,工业经济科负责三亚市工业行业的管理工作。
  1991—2010年,三亚市工业管理机构变动较大,主管工业的部门先后是:三亚市工业局、三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局(计划局)、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亚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
  第三节 工业经济
  1991年,三亚市有工业企业599家,其中私营(个体)工业459家,国营工业80家,集体工业34家,合作(合资)工业26家,工业总产值1.63亿元(1990年不变价)。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02亿元,重工业产值6116万元;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产值761万元,省属企业1117万元,市属及以下企业1.16亿元。主要工业产品除彩电、蔗糖减产外,原盐、水泥、木材、花岗石板材、冷冻饮品、饮料酒的产量以及发电量、自来水供应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大多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市工业局15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506万元,实现利润238万元,销售收入8545万元,上缴税金139万元,出口创汇97万元。
  1995年,三亚市有工业企业516家,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86家。工业总产值3.86亿元(1990年不变价),较1991年增加2.23亿元,增长136.8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1.18亿千瓦时,原盐1.2万吨,水泥18.65万吨,花岗石板材1.68万平方米,木材800立方米,自来水3041万吨。同年完成开发项目2项,投资6842万元(其中外汇240万美元),开发的汽车倒车仪被国家经贸委列为“九五”重点推广产品,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有15万吨水泥生产线、金银首饰加工和“金杯”汽车部件生产项目,在建的有椰纤维项目等。
  2000年,三亚市有工业企业511家,较1995年减少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工业总产值6.77亿元(1990年不变价,现行价9.95亿元),是1995年的1.75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4.46亿千瓦时,原盐3700吨,水泥16.6万吨,药品6.3万件。
  2005年,三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5家,外商企业2家,港澳台企业2家,股份制企业2家,其他类型工业企业10家,三亚市工业总产值15.13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11411万元,其他工业139881万元;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10029万元,省属企业62323万元,市属企业78940万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49743万元,重工业101549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盐、水泥、商品混凝土、自来水供应、中成药、中纤板、椰纤维、混合饲料、茶多酚及复合肥等。
  2010年,三亚市有工业企业679家,其中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4家,外商企业2家,港澳台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3家,其他类型企业15家。主要产品有水泥、商品混凝土、食品、水产品(含海产品)、工艺品、发电、原盐、水电气供应等。同年,三亚市工业总产值42.13亿元,比2005年增加27亿元,增长178.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02亿元。支柱行业发展迅速,产值达34.34亿元,其中非金属
  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18.8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产值13.74亿元,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76亿元。
  第四节 工业主要门类
  1991年,三亚市有24种工业门类:建材及非金属矿采选业、采盐业、木材采运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饲料工业、缝纫业、皮革和毛皮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煤制品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橡胶制品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005年,三亚市有饮料食品、化工、医药、印刷、电力生产及供应、自来水生产及供应、非金属矿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13种工业门类。
  2010年,三亚市拥有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印刷、旅游工艺品加工、水泥制造、商品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电力生产及供应、自来水生产及供应、汽修、船修等10多种工业门类。
  一、制盐业
  (一)盐场
  1991—2010年,三亚的盐场有榆亚盐场和铁炉盐场。1992年铁炉盐场成立,但一直产盐量不高,2000年内开始逐步改制,至2010年后基本不再生产经营盐业。三亚的制盐业主要是榆亚盐场。
  1953年榆亚盐场成立,是海南三大盐业生产基地之一,原归两广盐务总局管理,后隶属广东省盐务局,1988年10月,起隶属海南省盐务局(总公司)管理,1991年,场下属海盐生产单位有红沙工区、驷轩工区、盐田坡工区、港门工区、榕根工区、月川工区、南边海驳运队。1992年,因三亚市城市开发建设需要,榆亚盐场80%以上的盐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开发用地,随着盐田生产面积缩减,企业内部机构随之调整为由驷轩分场、三亚分场、南边海驳运队、基建维修公司及场部机关组成。至2010年机构未变,年内全场职工人数共469人。
  (二)盐业生产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的盐业生产为旺盛时期,年生产原盐达3万吨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三亚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盐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开发用地,盐田生产面积缩减,生产原盐产量也逐步降低。2000年,三亚市年生产原盐仅3737吨,比1991年减少30238吨,降低89%。2000年后,盐业生产较为稳定。2004年,三亚市产盐5100吨,其中一级盐205吨,二级盐1047吨,粗盐3848吨;全年销售3366吨,占总产量的67.25%。2007年,榆亚盐场生产原盐4428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07%;实现原盐销售4200吨,完成年度计划的98.4%。2010年,年生产原盐3889吨,完成计划的153.56%;全年销售原盐3972吨,产销率103.46%。
  (三)企业改制与多种经营
  1991年,榆亚盐场的多种经营单位有电影院、海水养殖公司和基建维修公司,合资单位有位于三亚市榆亚路的三亚国际大酒店。从1992年底开始,榆亚盐场的盐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市区里的盐田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多种经营项目增加了房地产开发。2004年12月底,榆亚盐场机关搬迁至市春光路15号,场部大院命名为丰兴隆榆亚新村。场部综合大院占地3.37公顷,居住370户,建有酒店、幼儿园、集贸市场、商业店铺、医疗所等,至2006年由海南省盐业总公司托管。2005—2006年,榆亚盐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分别引进了海南兰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亿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家信誉好、实力强的公司进行联营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主要对位于三亚市春光路丰兴隆区土地进行合作开发,完成合作开发项目的有兰海滨河城市花园,其他合作联营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己进入建设阶段。两年房地产开发经营收入共5355.17万元,房地产开发经营利润2010.18万元。2007年,榆亚盐场全年房地产开发经营收入共2160万元,房地产开发经营利润1610万元。2008年,榆亚盐场成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兼营海盐生产、物业服务、码头储运及多种经营并举的综合型生产经营企业,年内房地产开发经营效益持续增长,经营收入3514.88多万元。2009年,榆亚盐场房地产开发经营收入5297.43万元,多种经营全年收入109.39万元。至2010年,在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改善职工生活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榆亚盐场在留用的自有土地上,建成了丰兴隆榆亚新村和丰兴隆市场。三亚著名的景点美丽之冠、鹿回头公园以及三亚市公安局、财政局、时代海岸等所在地,曾经都是榆亚盐场的盐田。
  二、轻工业
  1991年,三亚市有轻工业企业47家,全年产值8321万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产值1944万元,以非农产品为原料产值6377万元。1995年,三亚市有轻工业企业52家,全年产值33656万元。2005—2006年,三亚市轻工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工艺品、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两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896.02万元,销售总产值98988万元,实现总利润6670.1万元。主要产品有水产品加工(冷冻品)、矿泉水、塑料制品、单色、多色印刷品、木板等。2010年,三亚市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主要为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旅游工艺品加工,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79880万元,主要产品有水产品(海产品)、航空食品、工艺品(珍珠、水晶、首饰)、原盐、印刷、制药等。突出企业有三亚远跳水产贸易有限公司、三亚东吉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三亚市二轻工艺品公司、三亚汉莎航空食品公司。
  三、制药业
  1991年,三亚市有医药工业企业2家,全年产值173万元。1995年,三亚市有医药工业企业2家,产值7651万元。2004年,三亚制药工业企业2家,分别是海南群力药业公司、海南亨新药业有限公司,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69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抗癌平丸、参灵丸、茶多酚等中成药。2007年,三亚市有制药工业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海南群力药业公司、海南龙圣堂药业有限公司,年内完成销售产值分别为6150万元和458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抗癌平丸、参灵丸、茶多酚等中成药。2010年,三亚市有制药工业企业3家,分别是海南龙圣堂制药有限公司、海南其天制药有限公司、海南群力药业公司,其中其天制药公司是海口一家知名制药公司的控股企业,主要为其生产半成品和原料药;群力药业公司原生产茶多酚,因茶叶价格上涨和产品销路不畅而停业;龙圣堂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清肺散结丸、抗癌平、丸消癌平片等,是海南省主要抗癌药品生产厂家。
  四、建材工业
  1991年,三亚市有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8家,其中水泥制造企业2家,全年产值2715万元。1995年,三亚市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增至10家,全年产值4698万元,较1991年增加1983万元,增长91.17%。2007年,三亚市有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6家,其中水泥制造业1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4家,水泥管桩生产企业1家,主要产品有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同年,生产商品混凝土78.43万立方米、水泥41.2万吨,新型墙体材料折合标准砖1.4亿块。突出企业有三亚市瑞泽混凝土配送有限公司、三亚伟基混凝土配送有限公司、三亚珠江管桩有限公司。2010年,三亚市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9家,其中水泥制造业1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6家,新型墙体材料1家,水泥管桩生产企业1家。华盛水泥粉磨公司水泥年产能200万吨,瑞泽新型建材公司年产商品混凝土60万立方米,润泽建材公司年产新型建材砌块2亿块标准砖。
  五、旅游工艺品加工业
  1991—1995年,具有三亚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厂家少,品种不多,粗制滥造。1995年,三亚市政府开始重视加强旅游工艺品生产,拓展旅游工艺品市场。同年,天涯镇投资30万元办旅游工艺品雕刻厂,田独镇引进5家旅游工艺品厂,开发本土旅游工艺品。各乡镇企业也注重开发本地特色名优产品。1997年,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创建,是集珍珠科研养殖、珍珠饰品设计加工、珍珠生物制品开发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
  企业。1999年,三亚市乡镇企业旅游工艺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旅游工艺品品种达1800种。开发产品包括珍珠、水晶、药品、宝石、椰雕、牛角雕、贝壳制品、蝴蝶工艺品、椰子工艺品、土特产品、黎族服饰工艺品等。至2010年,三亚市规模以上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2家,分别为三亚市二轻工艺品贸易总公司、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规模以下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有京润珍珠公司、海螺姑娘、帝佳水晶、绿艺藤木厂等10多家。旅游工艺品主要产品有金银首饰、珍珠首饰、水晶饰品、椰雕、贝雕、藤艺等。
  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991年,三亚市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11家,全年产值1038万元。1995年,三亚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增至14家,其中交通运输设备修理企业13家,全年产值2802万元。2004年,三亚规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企业有1家,即三亚安达船舶维修厂,主要从事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工业产值7167万元。2010年,三亚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有2家,有从业人员1196人,全年产值17578万元。
  七、印刷行业
  1991年,三亚市主要印刷企业4家,总产值69万元(当年价),净产值26万元。
  1994年,三亚市共有印刷厂20家,主要印刷企业4家,总产值192万元,工业增加值65万元。同年4月,三亚志成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试产。公司装配一流印刷设备,生产线有色装装潢、电脑照排、电子分色、彩色印刷、烫金、覆膜、上光、啤切等先进技术,主要承担海富制药、中宝集团、亨新制药等公司的包装装潢印刷业务。1996年,三亚市有4家印刷企业,总产值808万元,工业增加值33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00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为4万元,利税62万元。
  2002年,三亚市印刷企业总产值1284万元,工业增加值401万元。2003年,三亚市印刷企业总产值1479万元,工业增加值531万元。2005年,三亚市印刷企业,总产值160361万元,工业增加值415万元。2006年底,三亚市有印刷企业16家。2010年三亚市有印刷企业23家。
  第五节 科技工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科技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和省均未在三亚投资重点项目,科技工业规模较小。至2010年,三亚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4个,分别是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荔枝沟科技工贸产业园、南山港口加工区和梅山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土地面积24.73平方千米。
  科技工贸产业园 位于三亚市荔枝沟境内,紧邻市区,面积1.73平方千米,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海产品加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研究开发、新型墙体环保材料、展示销售等中小型项目。1994年,园区开始调整和完善规划设计,至2004年,进入18个项目,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8个。2010年,区内开发建厂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整个开发区以发展无污染工业为主,融工业、科技、金融、贸易以及办公、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外向型、开放型、多功能、高层次的现代工业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园 位于东线高速公路大茅洞口至田独镇的道路两侧,规划面积4.5平方千米。2004年,园区完成详细规划设计并进入7个项目,其中已建成投产4个。2010年,园区重点发展制药业(含高康复医疗中心)、精品加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基地、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生物谷)等,集中大中小型项目80个左右,规划发展项目的年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
  南山港口加工区 位于南山风景旅游区附近,有新建南山货运码头、天然气火力发电厂,规划面积7.2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美丽与时尚产业、影视与广告产业、海洋产业、医药工业、医疗康复业、会展业等。1994年,园区开始调整和完善规划设计,至2010年,规划性质为以发展临海工业为主的城市型工业区。重点发展港口加工业,并配套建设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项目的年总产值在80亿元以上。
  梅山工业区 位于市西部,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工业区以南中国海油气资源及南中国海的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依托,规划面积12平方千米,重点发展新型化学工业及其相关的能源产业。1994年,园区开始调整和完善规划设计,至2010年,梅山工业园为市科技工业园区和备用地,规划发展项目的年总产值在200亿元以上。
  第六节 工业管理
  一、工业生产管理
  1991年,三亚市工业局管辖生产企业15家,开发技术进步项目13项,投入生产项目7个,天涯牌高铁多功能水泥、VCS189威牌彩电、德宝牌清酒、洁手静等9个产品被列为优质产品。同年,市各工业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网络,市工业局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对企业进行巡回检查。1992年,三亚市开发技术进步项目7项,竣工投产项目6个。市电视机厂和国家机电部三所联合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高科技产品画中画彩电,产品畅销。12月,“天涯”牌高铁多功能水泥通过国家水泥认证。同年,建立“销、供、产”生产经营体系。1992年,三亚市工业局落实生产安全责任制,对重点设备挂牌使用,完成100多项有隐患设备的整改工作。1993年,三亚市开发技术进步项目7项,“天涯”牌水泥在海南省水泥质量检查评比中获第一名,汽车倒车测距报警仪获1993年中国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海南亨新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抗癌新药“参灵丸”,获得1993年中国新技术博览会金奖。同年,三亚市工业局成立内审小组,各企业配备15名专职内审人员,全系统形成内审监督网络。1995年,天涯水泥厂15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试产,金银首饰项目投产,3项新产品成果完成试制批量生产,其中海南省三亚天涯高科技实业开发公司生产的QUJ-Ⅱ型数字式汽车倒车测距报警仪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列为1995年重点开发新产品。同年,三亚市工业局开展企业环保工作,天涯水泥厂2号立窑消灭浓白烟,天涯水泥厂获三亚市“花园式企业”,年内各企业环保投入540万元。
  1996年,三亚市开发技术进步项目16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7个,百万元以上的项目9个,二轻工艺厂金银首饰加工项目增加花色品种,销往北京、成都、上海等省市。同年,三亚市工业局对汽车总公司、印刷厂等企业主要领导离任进行内审,委托市审计事务所对三川水泥厂、医药总公司、市水泥厂进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实现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工作制度化;对市食品厂货账不符、承包金不按期上交作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以天涯水泥厂、三川水泥厂为试点,探索建立“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机制,试点单位市天涯水泥厂实现扭亏为盈,三川水泥厂亏损额减少,同年10月,召开工业企业学邯钢现场会,学习推广市天涯水泥厂试点经验;规定新上项目必须先通过环境评估,引导天涯水泥厂和三川水泥厂分别投资36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基本消灭浓白烟,粉尘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完成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产权年检工作。1998年,三亚市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申报登记技改项目14项(其中500万元以上1项,100万元以上2项),完成10个技改项目。同年,三亚市工业局组织13次安全生产检查,查出隐患72宗,完成整改71宗;完成对18家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产权审核登记,对食品厂、工贸公司等企业厂长(经理)进行离任审计。
  2003年,《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决定》发布,提出三亚市新型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三亚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等产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加工业、太阳能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工业,强调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4年,三亚市建立科技工业项目库,引进农副品加工,水产品冷冻加工、制药工业等项目,工业生产增长。
  2006年,三亚市工业在投资和外需的强势带动下,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拉动整体工业持续增长。2007年,珠江管桩厂、渔宝保健品加工项目等项目投产和供电、水产品生产、船舶修造等行业的主要企业生产增长加快,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三亚市投资的大幅增长拉动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建材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三亚市引进海南海云天、深圳中兴国际、北大科技园、清华合力、用友软件、上海物联网产业基地等2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扶持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地方新型建材工业发展;荔枝沟技工贸产业园、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推进,相继建成一批资源型工业企业;水泥灰沙砖、加气砖等新型体材料全面取代实心黏土红砖,水产加工品、水泥、商品混凝土、自来水供应、供电成为地方工业的主要产品。2009—2010年,三亚市主要推进海洋与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制造、医药制造、软件信息、创新创意等新型工业发展。
  二、国营(有)企业改革
  1991年2月,企业第二轮承包经营第一批8家实行承包企业签订合同;9月,企业第二轮承包经营第二批6家实行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采取两种承包形式,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如印刷厂等和集体领导班子承包,如天涯水泥厂、三亚市电视机厂等。
  1992年,落实简政放权工作,把生产经营、工资分配、职工奖惩、产品定价等14项权力下放给企业,使企业成为“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法人;指导企业开展人事用工、干部聘任和工资分配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破除“三铁一大”(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大锅饭),加快走向市场;以天涯水泥厂为试点,开展各项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3年,完善承包制,进行承包制考核的奖罚兑现,使承包制发挥更大的作用。1994年,完成企业第三轮承包,在市花岗石材料厂、天涯水泥厂等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技能工资制。同年,在市三川水泥厂等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995年,完成对16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制定改革方案。全面铺开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市建材厂举办公开招聘厂长经理的试点,对藤桥糖厂、崖城糖厂和原三恩水泥厂旧设备实行转让,对三川水泥厂进行公司制试点准备工作。
  1996年,进行产权转让、企业破产和有限责任公司试点;花岗石材料厂股权转让经市政府审批同意,进入实施阶段;和三亚市体制改革办一起拟定市电视机厂破产方案上报市政府审批实施。同年,组织对承包企业进行年度考核;改企业领导单一任免形式为任免、聘任和公开招聘相结合,在医药总公司进行内部公开招聘。
  1998年,调整、修订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选准突破口,讲求实效,因企施策,因厂制宜,不搞一刀切,扎实推进改革。对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企业分别采取租赁、承包、转让、资产重组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形式。同年,基本完成“放小”改革的国有企业10家,其中实施兼并的有3家,实行租赁经营的有5家,实行产权转让的1家,资产重组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1家。9家国有企业分别采取产权转让、租赁承包、嫁接改造、资产重组或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进行改革。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海南省实施意见先后发布,三亚市对19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调查摸底,修改和完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同年,三亚市有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25家,工业产值31098万元,销售额28288万元,利润总额-3139万元。
  2000年,三亚市完成第一家破产企业崖城糖厂的破产报批和实施。同年,对重点国企则大力协助实施体制、管理和技术“三创新”,增强应变和竞争能力,跃出低谷。农垦三亚木材厂通过“三创新”,1—9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74.6万元,同比增长28%;增创利润285.1万元。
  2001—2003年,继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三亚市国有工业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体制,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重点企业减亏增盈成效显著,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以后,三亚市工业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一部分接受三亚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第七节 重点企业简介
  一、轻工业企业选介
  (一)海南中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海南中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三亚市田独镇亨新(吉阳)大道,成立于2005年12月,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总投资8200万元,占地面积3.3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冷藏库容量为3000吨,是一家大型水产品加工制造型企业,拥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员工350多人。公司厂房和生产布局均按国际标准设计,拥有完整的生产、制冷、检测等先进设备。采用冷冻、蒸煮、漂烫等先进工艺技术生产水产品40多个品种。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引用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卓越品质。先后通过国家出口卫生注册、HACCP质量认证体系、QS认证等质量认证。产品主要销往大陆各大城市以及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直接带动农户300多户,养殖面积达2000多公顷,提供农民就业岗位1万多个,实现农民增收3300万元以上。2009年,公司在稳定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了部分国外市场,年销售额实现1亿多元,其中国内市场销售额人民币9000多万元,国外市场销售额人民币1300万元。同年,荣获“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二)三亚市二轻工艺贸易总公司
  三亚市二轻工艺贸易总公司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崖县手工业管理局。后崖县手工业管理局逐次更名为崖县第二工业局、三亚市第二工业局和三亚市二轻工业开发总公司,2003年12月,再更名为三亚市二轻工艺贸易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要从事金银制品、珠宝首饰的设计、生产、加工、批发、零售;旧金银制品的回收;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香港黄金来料加工等业务。产品已经畅销到广东、贵州、辽宁、陕西、浙江、上海等国内市场。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5694万元,香港来料加工77.3万克。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创产值1亿以上,分别达到1.05亿元和1.2亿元。出口创汇居全省同行业之首。2004年被三亚税务部门评为“2004年度纳税诚信单位”,2005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度外贸进出口企业先进单位企业”称号。
  (三)海南亚龙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4月,海南亚龙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是原海南省农垦三亚木材厂改制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由海南省农垦总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及中国建行海南省分行三大股东组成。公司注册资本2.12亿元,公司占地面积25.33公顷,员工580人。公司主要生产经营人造板项目,有刨花板4.5立方米每年,中密度纤维板8立方米每年,制胶1万吨每年,甲醛1.5吨每年。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设备分别从德国、瑞典等国家引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成功开发的绿色环保板符合国际标准GB18580—2001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的规定,达到E1级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家具、音箱、装潢、建筑等行业。公司被列入“中国100家最大木材加工企业”,获得农业部授予的“经济效益百佳企业”称号。
  二、制药业企业选介
  (一)琼港合资海南龙圣堂制药有限公司
  原名海南亨新药业有限公司,1992年3月成立,是一家以生产抗癌中成药为主的制药企业。公司位于三亚市亨新大道88号。公司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域3000平方米。整个厂区布局和生产车间都是严格按照GMP标准建造,并于2004年6月通过了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认证,2009年7月通过了GMP复审。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总资产近4500万元。2010年,有员工83人,全年总产值4900万元。公司生产的剂型有丸剂、片剂、胶囊剂、原料药;投放市场的产品主要有清肺散结丸、抗癌平丸、消癌平片等。清肺散结丸(原名参灵丸),是抗癌中成药,主治肺癌,系全国独家生产品种。自从1993年投放市场以来,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及肿瘤大药房广泛应用,由于该产品疗效显著,而且没有任何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被中华医学界誉为“抗癌勇士”“人类的生命之光”“癌症患者的福音”。抗癌平丸(原名九蛇神丹),是抗癌中成药,主治消化道肿瘤,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全国各大肿瘤医院及肿瘤专科门诊广泛应用,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消癌平片是抗癌中成药,系多种肿瘤治疗用药,用于食道癌、胃癌、肺癌、大肠癌、宫颈癌、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
  (二)海南群力药业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8年建成投产,是中国最大的绿茶提取物生产厂商之一,由香港宜德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国富实业开发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三家股东共同投资组成。公司占地3.13公顷,厂房与辅助设施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00万元,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三亚市重点企业之一。公司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0吨,综合产值3000万元,已形成数十个品种的产品系列,产品远销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荣获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称号。
  三、建材工业企业选介
  (一)三亚润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公司是一家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位于三亚市吉阳镇,占地面积2.67公顷,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3500万元。年设计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17万立方米、灰砂砖1亿块,主机设备属国内最先进水平。2010年,公司有12台蒸压釜,PC自动配料系统精度高,生产工艺先进,质量稳定可靠。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博士、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各级专业技术骨干40多人,并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设有检测试验室,并取得海南省建设工程检测机构颁发的资质等级证书,各种先进试验设备齐全,可进行对水泥、石灰、淤沙、废石粉等材料检测。公司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环保建材产品。2010年,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16.34万立方,蒸压灰砂砖6490.74万块,产品分别符合GB11968—2006加气混凝土砌块质量标准和GB11945—2006蒸压灰砂砖质量标准,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产品用少量水泥、石灰做凝固剂生产,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保“四节一保”新技术、节能建筑新产品要求。公司凭着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信誉和卓著的业绩,被评为“海南省品牌企业”,并获得“海南省节能减排十大功勋企业”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授予“2010年度中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信誉模范企业”荣誉称号。
  (二)三亚华盛新混凝土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三亚市田独镇荔枝沟抱坡岭山东侧。公司拥有先进的商品混凝土生产线和实验室检测设备,利用GPS等高科技手段,确保混凝土从生产到运输过程的流畅。有人数152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8人。公司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场商品混凝土的需求,项目完工后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项目于2007年至2008年建设一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2008年5月投产。公司项目技术工艺流线:砂、石、水泥、粉煤灰→搅拌→混凝土→运输到建设工程,项目效益较好。
  (三)三亚瑞泽混凝土配送有限公司
  公司是集专业生产高品质混凝土及混凝土配送一条龙服务的生产企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于2003年4月正式投产,拥有3条生产线,年生产混凝土能力达60万立方米,主机设备是采用意大利技术生产2条HZS80搅拌机,1条HZS180生产线。生产系统全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一流,生产工艺先进,计量准确,搅拌均匀,可生产各种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设备先进,拥有22台五十菱8立方米搅拌车,1台拖式泵,10台汽车泵,1台120吨地磅,2台ZL50装载机,1台500千瓦备用发电机,2500吨水泥、粉煤灰储罐,1万立方米的碎石及砂堆场。生产运输能力强大,可保证混凝土按时、按质、按量供应。除商品混凝土之外,还有2条环保砖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3600万块外墙砖。公司已取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采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进行管理,并以“重质量、守信誉”为宗旨,以“强在创新、胜在服务、精在管理、利在发展”的企业精神,把本公司办成三亚市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四、能源工业企业选介
  1995年1月,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供气有限公司成立,是海南省首家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城市公用基础建设的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公司,2008年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联交所(TSXV)上市,是唯一一家从事三亚市民用管道天然气建设及经营管理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相继荣获“全国管理创新先进单位”“海南省节能减排十大功勋企业”“海南省最具竞争力企业”“三亚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三亚长丰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供气有限公司、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设计有限公司、湖南长丰能源有限公司是长丰能源有限公司燃气板块在国内下属的5家全资企业,主营业务为城市燃气、汽车加气等。由三亚长丰海洋天然气供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三亚市民用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是海南省、三亚市重点工程,也是三亚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重要项目。三亚市民用天然气工程按满足三亚市区50.8万人的日常生活、设计年最大供气能力5.34亿立方米,工程还为三亚市发展绿色工业预留了足够的灌输能力。气源来自中海油崖13-1气田、中石油福山油田,项目总投资逾10亿元。三亚市民用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开创了市政工程由企业投资建设、企业管理运营的新模式。
  五、石化工业企业选介
  三亚南新富斯复合肥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超过4500万元。公司厂区占地面积4.13公顷,年生产能力12万吨,是海南省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大型复合肥生产企业。截至2005年底,公司大量生产投放市场的有橡胶、杧果、荔枝、香蕉、胡椒、水稻、瓜菜、菠萝、槟榔、甘蔗等专用肥以及果树、二元通用肥与硫酸钾复合肥,并可按用户需求生产出红毛丹、龙眼、茶叶、椰子等专用肥。公司“富斯”牌系列复合肥获首届全国(海南)工业博览会暨名牌产品交流会金奖,被授予“海南省名优产品”“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推荐产品”称号。2001—2005年,公司获得“海南省文明诚信企业”“海南省工业经济明星企业”“海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六、旅游工艺品加工业企业选介
  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简称“海润珍珠”,创建于1997年,位于荔枝沟科技工业园内。公司集珍珠科研养殖、珍珠饰品设计加工、珍珠系列产品销售于一体,坚持“专业·品质·创新”精神,秉承“海纳百川,润泽万物,追求卓越,铸造名牌”的经营理念,在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导入ERP财务物流管理系统及CRM客户管理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珍珠产业链和市场营销网络,成为中国珠宝首饰行业驰名品牌企业。海润珍珠视产品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坚持走高端之路,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开发新产品,独家创办中国珍珠新品发布会这一平台,是中国珍珠文化推广优秀企业,先后获得了“海南省名牌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中国珍珠真品标志认证”“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唯一指定珍珠饰品”“农行AA级信用企业”“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成立海南省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亮相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三亚市重点科技项目。
  第二章 乡镇(民营)企业
  第一节 乡镇企业
  1990年,三亚市共有乡镇企业4143个,其中乡(镇)办61个,村办64个,联户办50个,个体办3968个。三亚市乡镇企业总收入10755万元,其中乡(镇)办1100万元,村办361万元,联户办981万元,个体办8313万元。
  1996年,三亚市有乡镇企业7427家,比1990增加3284家,乡镇企业总产值7.61亿元。同年,乡镇企业建成投产项目21个,在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4270万元。乡镇企业发展主要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当年乡村集体企业引进项目22个,其中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20个;调整产业结构,投资向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倾斜。
  2005年,三亚市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同年,三亚市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302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7.64%,从业人员29471人,劳动者报酬12536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35108万元,工业产值3770万元,上缴税金4299万元,创利10163万元。在建项目共32个,计划投资13995万元。三亚市乡镇企业实现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2家。
  2010年,三亚市乡镇企业共3138个,其中内资企业3117个。三亚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94万人,其中内资企业2.87万人。三亚市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金融部门贷款、企业股份合作入股资金和政府少部分扶持资金。由于三亚市乡镇企业大多数分布于区、镇,企业规模小,加上没有固定资产(不动产)作为抵押物,争取银行贷款非常困难,造成企业投入扩大再生产资金少,市政府扶持乡镇企业投入资金逐渐减少,企业发展缓慢后劲不强。
  第二节 个体工商户
  1991年,三亚市个体工商户为7539户,从业人员15078人,注册资金18847.5万元,营业额达到12318.7万元。市工商局结合农贸市场重新安排摊位的机会,查处无照商贩89户,补办营业执照83户。
  1995年,三亚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337户,从业人员18674人,注册资金23342.5万元。其中新登记1825户,从业人员4472人,注册资本3981万元。
  2003年6月,海南省工商局制定下发《关于改进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的若干措施》,市工商局专门研究并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工商局“若干措施”的意见》和《改进为企业和工商户服务的具体办法》,以市区4个工商所为试点,于同年7月1日开始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之后又着手各乡镇工商所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工作,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533户、注册资金7609万元,三亚市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达到16752户。
  2007年,经过清理退市后,三亚市个体工商户累计1556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336户,新增注册资本4886万元。
  截至2010年12月,三亚市期末累计企业总数24969户,其中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123户,第二产业537户,第三产业24309户元;按照城乡结构分,城镇个体工商户17460户,农村个体工商户7509户。
  第三节 私营企业
  一、发展
  1991—1995年,三亚市私营企业累计发展到1340户,注册资金38862万元。1996—2000年,三亚市私营企业累计发展到2209户,注册资金181095万元,2000年内的从业人员达13032人。2001—2005年,三亚市私营企业累计发展到2485户,注册资金571370万元,2005年内的从业人员达14348人。2006—2010年,三亚市私营企业累计发展到
  6524户,注册资金2496768万元,2010年内的从业人员33751人。
  二、企业选介
  三亚海韵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长快速的民营集团企业,居海南省百强企业。公司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现已形成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矿业、资本运作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五大产业发展领域。集团旗下有全资和控制子公司24家,资产总规模达100多亿元。1998年,海韵集团前身三星房地产公司在辽宁朝阳市成立,经过5年市场拼搏,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累积。2002年,转战海南三亚,成立三亚海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给公司带来跨越式发展。经过近10年奋斗,海韵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布局。2010年,按照集团董事会提出的“立足海南,做我们能做的事;向外拓展,做我们想做的事”战略规划,海韵集团已进入到“企业升级、产业升级、发展升级”的全新发展阶段。海韵集团的产业区域已由三亚旅游城,拓展到大三亚旅游圈、海南国际旅游岛、陕西西咸新区、北京和香港。
  2002年,进驻海南三亚,成立三亚海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开发并完成了“聚鑫园”“椰风海韵度假公寓”两个精品地产项目。2007年,三亚贵宾楼大酒店正式开业迎宾。2008年,“海韵假日·休闲公寓”项目正式开盘;同年,“三亚湾·国际公馆”正式开工。2009年,高端精品项目“三亚湾·国际公馆”开盘销售,铂金五星级酒店——“三亚海韵度假酒店”试营业。在这个阶段,海韵集团各产业均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作为核心主导业务的房地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并一跃成为三亚市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随着贵宾楼大酒店开业,三亚海韵度假酒店正式迎宾,更加清晰地勾画出海韵未来多元化发展的思路。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