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洋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68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海洋渔业
分类号: S975
页数: 15
页码: 391-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海洋渔业的情况。其中包括渔场、鱼汛、渔船与设备、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渔业管理、渔业企业等。
关键词: 三亚市 海洋渔业

内容

第一节 渔场·鱼汛
  一、渔场
  三亚市渔民牧海耕渔历史悠久,捕鱼的范围广泛,涉及的主要渔场有三亚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中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渔场、东南部渔场和东沙群岛渔场等。
  (一)三亚渔场
  三亚渔场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南海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三亚市开发最早的渔场。三亚渔场鱼类齐全,盛产红鱼、马鲛鱼、鲳鱼、海参、龙虾、鱿鱼等40多种优质海产品,是国家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黄金海域。由于三亚山峦起伏,附近海面风平浪静,容易捕捞。三亚港避风条件良好,每年鱼汛期,海南省沿海各市县和大陆沿海各省、市以至港、澳、台的渔船云集三亚港内,多达两三千艘,场面壮观。
  (二)北部湾渔场
  北部湾渔场面积约12.9万平方千米,底质为泥沙,水深100米以内,是一个三面环陆半封闭式海湾,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大体可分为3个生物群。中上层鱼类有蓝圆鲹、鲱科、鳀科、鲳科、带鱼、宝刀鱼科、鲹科及一些金枪鱼类等;底层鱼类有金钱鱼、蛇鲻、黄鲷、红鳍鱼鲷、大眼鲷、鲱鲤、二长刺鲷以及鱿墨鱼及珊瑚礁鱼类。该渔场水深50米以内渔业资源密度为5吨每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为54.2万吨,年可捕量为27.1万吨;水深50米以外渔业资源密度为2吨每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为9.1万吨,年可捕量为4.5万吨。按12.9万平方千米计算,北部湾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50.8万吨。
  (三)西沙中沙群岛渔场
  西沙中沙群岛渔场位于南海中部。周围海域的浅滩及礁盘附近分布着许多优质鱼类,如金带梅鲷、黄梅鲷、紫红笛鲷、石斑鱼等。礁盘以外的海域上,广泛分布着金枪鱼、鱿鱼、飞鱼、遮目鱼,年可捕量在15万吨左右。
  (四)南沙群岛海域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海域,指南沙西南部200米以上的浅陆架区海域。根据1999—2000年国家海洋勘测声学调查,在北纬12°线以南的南沙群岛西部和西南部海域,26类鱼类的资源蕴藏量达115万吨,年可捕量为57.5万吨。南海北部200米等深线以下海域,包括北纬90线附近200米以下的南沙群岛西北部海域,根据1999—2000年的声学评估,可捕量为132万吨,开发潜力巨大。北部湾和海南省四周的近海渔场已充分利用,已呈现衰退现象;而东经112°线以东80米,以西100米水深等深线连线向外延伸以及西沙、中沙,特别是南沙群岛渔场,则基本上未利用,其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前景极好。
  (五)东南部渔场
  东部近海渔场(包括粤西中深海渔场)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资源量为66万~73.8万吨,年可捕量为33万~37万吨。东部、南部外海渔场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资源量为30万~40万吨,年可捕量为15万~20万吨。总计年可捕量为40万~47万吨。
  二、鱼汛
  三亚市的鱼汛旺季主要在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4月。季节性鱼汛期主要有:
  春汛(3—6月):主捕鱼类——马鲛鱼、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海鳗、带鱼等。
  夏汛(7—9月):主捕鱼类——带鱼、金枪鱼、马鲛鱼、马鲅鱼、宝刀鱼、石斑鱼、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海鳗等。
  秋汛(10—11月):主捕鱼类——沙丁鱼、马鲛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等。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主捕鱼类——乌鲳鱼、银鲳鱼、马鲛鱼、金枪鱼、马鲅鱼、大黄鱼、红鱼等。
  进入2000年后,随着捕捞技术的进步和海洋捕捞业的飞速发展,近海渔场已无明显固定季节和汛期时间区别,除了伏季休渔期,任何时候都可进行捕捞。
  第二节 渔船与设备
  一、渔船
  (一)木质渔船
  风帆渔船 三亚的木质风帆渔船大都自行在本地建造,少数在海口等地建造,吨位在1~5吨。20世纪80年代,三亚有木质风帆渔船约400艘。进入1990年后,部分木质风帆渔船改造为木质机动渔船,大部分渔民在建造新船时都建造木质机动渔船。到1995年,三亚市的木质风帆渔船就剩下不到20艘,吨位约50吨。至2010年,三亚市木质风帆渔船基本淘汰。
  机帆渔船 三亚市的以帆为主、以机为辅的60马力机帆渔船是榆港居委会、南海办事处等地渔民20世纪80年代从福建引进的,因其速度快,捕鱼产量高,颇受渔民欢迎。至1992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098艘,总吨位10426吨,总马力36855匹,其中拖网船42艘,带冰生产机动渔船207艘。2000年,三亚市1221木质渔船艘全部机帆化。2005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507艘,总吨位3万吨,总功率81012.3千瓦。随着近海捕捞的传统渔业资源日渐衰退,小型木质机帆渔船逐渐减少。至2010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472艘,总吨位2.55万吨,总功率85232.1千瓦。
  (二)钢质渔船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仅有南海办事处渔民从省外购得退役的小型钢质渔船2艘。2003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再建一个“海上三亚”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决定》。为进一步扩大三亚市海洋捕捞能力,增加渔民收入,针对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渔船普遍陈旧日、吨位小、功率小、难闯远海捕捞现状,市委市政府提出造“百吨百艘”渔船战略方针,由政府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和市信用联社贷款7890万元,市财政造船专项资金贴息300万元,单位和个人筹资,建造100艘100吨渔船,出远海捕捞。第一批由山东荣成船厂、大鱼岛船厂和福建东南船厂建造的30艘渔船在年底交付使用。2004年,在三亚市实施“百吨百船”工程中,申请造船人数达146户,由山东荣成船厂、大鱼岛船厂和福建东南船厂建造的第二批30艘钢质渔船交付渔民使用。三亚市钢质渔船达到62艘。2007年,为了鼓励渔民造大船、造好船的积极性,市政府再次出台惠民政策:给予建造150吨以上钢质渔船的渔民补贴15万元,三亚市渔民又建造27艘钢质渔船,使钢质渔船达到89艘。2008年,三亚市有8位渔民建造钢质渔船8艘,分别获得市财政每人15万元共计120万元的造船补贴。2010年,三亚市再次加大扶持渔民的力度,对于一次性付款购买国资公司承租钢质渔船的渔民,给予每艘钢质渔船20万元的财政补贴。到年底,国资公司的52艘钢质渔船被渔民一次性买断,渔民共获得市财政补贴1040万元。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149艘钢质渔船,其中钢质灯光围网渔船80艘。
  二、工具
  (一)渔具类
  拖网类 分为单船拖网和双船拖网2种。
  刺网类 刺网是通过刺或缠住鱼、虾、蟹等捕捞对象的。刺网分为流刺网和定置单片刺网2种,按规格分有二指、四指、五指、七指等刺网。
  围网类 分为单船围网和双船围网2种,按形式分有灯围和大围2种。
  张网类 分为单桩框架张网、双桩张网、单锚框架张网、单锚回旋大型张网、樯张网等5种。
  钓具类 分为延绳钓类和手钓类2种。
  (二)捕捞机械
  大围缯立式绞网机 20世纪90年代,南海办事处等乡镇的渔民从福建引进6台立式绞网机,因减轻劳动强度,操作方便,被渔民竞相引进安装在三亚市大机围、灯围和小型(147千瓦以下)拖网船上。至2010年,三亚市安装立式绞网机200多台。
  定置网打桩器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渔民在定置网作业时利用绞车打桩。1996年,外地传入不用“斗”的定置打桩器被广泛采用。由于定置网对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弃用。
  起钓机(绞网机) 1996年,从福建、上海等地引进起钓机52台,用在钓船及流刺网船上使用,因适用性强,效果好,颇受渔民欢迎。到2005年,三亚市渔船已装备该起钓机(绞网机)100多台。
  流刺网起网机 1992年,从上海、广东引进13台,因成本低、提高起网速度,减轻劳动强度,颇受渔民欢迎。至2007年,三亚市渔船安装流刺网起网机97台。
  三、导航助渔设备
  (一)导航仪器
  定位仪 1991年,渔船开始广泛采用定位仪。到2010年,三亚市共安装定位仪60多台。
  卫星导航仪 为了使渔船定位导航更加快捷、方便、准确,三亚市渔民从2006年起,开始购进国产和外国进口的卫星导航仪。至2010年,三亚市渔船上安装国产及进口卫星导航仪1台,北斗星等型号5台。
  雷达 1991年后,为航行安全避碰提供简捷安全的测试仪器,南海办事处等乡镇少数大功率的钢质渔轮开始安装国产和进口雷达。2010年,三亚市渔船装有雷达50多台。
  (二)探鱼仪器
  垂直探鱼仪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渔民就开始使用国产、日本、苏联、英国的垂直探鱼仪,开始仅在大机围机帆船上使用,以后逐步推广到灯围、钓、流刺网等渔船上。2009年,三亚市渔船已配备垂直探鱼仪35台。
  彩色水平探鱼仪 1998年,南海办事处开始购进威士玛单波束彩色水平探鱼仪安装在渔船上。该仪器使得鱼群显像逼真准确,大大提高了捕捞量。2010年,三亚市渔船上已安装彩色探鱼仪53台。
  (三)通信设备
  甚高频对讲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亚市木质机帆渔船开始配备无线电话机50多台。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渔民大多从省外购进甚高频对讲机,甚高频对讲机以其成本低廉,性能优越,便于携带逐渐取代无线电话机。至2007年,三亚市配备甚高频对讲机175台。
  短波单边带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有少数渔船开始配备国产单边带电台,因效果不理想。2002年,开始从国外进口无线单边带电台。2007年,三亚市渔船配备单边带电台98台。
  监控系统与无线电台 2007年,三亚市渔船安装监控系统,建立三亚市渔业电台。渔业电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在渔业管理、抗风抢险、海上救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节 海洋捕捞
  1991—199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年均总产量未超3万吨,年均总产值未超1.3亿元。
  1996—200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有所发展。其间,进行渔船更新改造,造大船、闯大海,组建外海捕捞船队,前往西沙、南沙渔场试捕。200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总产量达到4.75万吨,总产值达到3.24亿元。
  2001—200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进入由近海捕捞向远海捕捞相结合的发展阶段。通过自筹、合作和合资等融资形式,大大加快造大船,闯远海的进程。2003年,三亚双海公司2对4艘(每艘235吨,马力450匹)拖网渔船,首次开赴乌拉圭国渔场进行海洋捕捞,产量4700吨。200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总产量达到6.7万吨,总产值达到5.54亿元。
  2006—201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有升有降。2006—2008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达到较高水平,2007年为历史最高,总产量达到8.42万吨,总产值近6.83亿元。2009—201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总产量降至7万吨以下,总产值降至2.23亿元以下。
  第四节 水产养殖
  1991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48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84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164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06吨,其中海水产量153吨,淡水产量153吨。
  200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493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801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扇贝、麒麟菜、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692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7239吨,其中海水产量4964吨,淡水产量2275吨。
  2004年,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功能,先后在崖城镇麒麟坡、田独镇六道湾以及藤桥青田村分别设立对虾健康养殖示范点、鲍鱼养殖示范点、海水鱼类繁育示范点。应用新技术后,对虾健康养殖示范点亩产量平均达650千克,最高产量高达1500千克;鲍鱼育苗出苗近200万粒;海水鱼类繁育出苗近20万尾。全市水产苗种生产单位45家,主要生产热带水产苗种有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鲷科鱼类、对虾、鲍鱼、东风螺、珍珠贝、扇贝、罗非鱼等30多个品种鱼苗。
  2007年,三亚养殖业注重渔业可持续发展,在稳定发展高位池地虾养殖、内港湾网箱养殖等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和推广工厂化标准化鲍鱼和海马养殖、升降式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深水筏式贝类养殖、淡水网箱养殖等现代设施渔业养殖。建立三亚渔业贸易公司的三亚南山鲍鱼养殖基地、海南中油深水抗风浪式网箱养殖基地、墨西哥湾扇贝基地、力村水库淡水网箱养殖基地等设施渔业项目,促进三亚市水产养殖由近岸、内陆港湾抽近海、分散型向集约化转变。
  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913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92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扇贝、东风螺、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621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7695吨,其中海水产量5323吨,淡水产量2372吨。
  第五节 水产品加工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虽然有制冰厂和冰鲜渔船,但三亚水产公司和南海办事处、保港等乡镇的部分渔民仍然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水产品加工。传统的加工方法主要有腌制水产品和干制水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对冰鲜水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和三亚冷藏业、冷冻业的快速发展,三亚水产品传统加工方法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冷冻业、冷藏业。
  一、腌制水产品
  水产品腌制方法主要有干腌法、湿腌法及混合腌制法。干腌法,将食盐与鱼按1∶3比例进行混合,放入一密封容器,最后一层加盖一层盐,上面用石加压,利用食盐和水产品中渗出的水分形成的食盐溶液进行腌制。湿腌法,将整条或剖开的鲜水产品放入饱和食盐溶液中浸渍一定时间。混合腌制法,用食盐和饱和盐水腌制水产品,即逐层将敷有盐的水产品排列在有饱和盐水的容器中,最后复顶盐,放竹栅加石压,使水产品减少与空气接触机会,加快盐渍速度。混合腌制法适用于多脂肪鱼类的盐渍加工。
  1990年,加工水产腌制品753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需求冰鲜产品,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等单位和个人从外地购进制冰设备,为渔民提供人造冰块作渔获物冰鲜用,三亚市腌制水产品产量下降。1995年生产加工腌制品约500吨,1998年加工腌制品约300吨,2002年只有约20吨,2010年近乎消失。
  二、干制水产品
  三亚市的干制品主要有咸干品、淡干品和熟干品3类。
  (一)咸干品
  又称盐干品,是水产品经过腌制后再进行干制的加工品。
  (二)淡干品
  又称生干品,将新鲜水产品经处理洗涤后直接干制而成。淡干品主要有墨鱼干、鱿鱼干、蝴蝶干(以厚壳贻贝肉制成)。还有虾干、小杂鱼干、河豚干、海带、紫菜等。
  (三)熟干品
  新鲜水产品经水煮后再干制即为熟干品。1991年,三亚市干制品产量约800吨,此后逐年下降,至1999年干制品产量约200吨。2005年约50吨,2010年近乎消失。
  三、熟食品加工
  (一)烤鱼片
  烤鱼片主要以小带鱼、小杂鱼为原料,制作方法为原料鱼“三去”(去头、去皮、去内脏)后,洗净、剖取鱼肉两片,添加食盐、白糖、味精等调料,经烘烤、滚压、拉松制成。1992年,三亚水产品公司从外地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加工生产烤鱼片,同年生产30吨,创产值80万元。1994年,因管理不善导致亏损而停产。
  (二)鱼糜制品
  以鲨鱼、鲷鱼、马鲛鱼、杂鱼等为原料,经过采肉、绞肉(精滤)、擂渍,加入淀粉、调味料后成型加热制成的方便食品。三亚市鱼糜生产欠发展,年产鱼糜100吨左右的海南(三亚)天强水产有限公司于2007年处于半停产状态。
  四、水产品冷藏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创建制冰厂开始制冰,为渔船提供人造冰块。渔民在出海捕捞前从制冰厂购买冰块,渔民将渔获物初步分类后,用塑料托分托加冰保鲜,回港后经收购部门再分类后,进入冷冻厂在零下25℃以下冻结,再置于冷藏库内冷藏,延长保藏期,保持鱼体原有的新鲜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亚市有了带冷藏设备的渔船,此后逐渐增多。由于冷冻水产品比腌制及干制水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销售渠道更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把过去以咸鱼加工为主改为以生产冰鲜鱼为主,三亚市的冷冻厂也得到大发展。
  1991年,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两家冷冻厂,设计日制冰能力500吨。1997年,三亚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9家,均为海鲜活体冷冻加工企业,水产品加工3.7万吨,产值2.2亿元。2003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19.80万吨。产品主要有冻鱼虾、鱼片、虾仁、腌制品,日冷冻能力630吨,日制冰能力为1469吨。生产加工品种达50多种,水产品加工量为4万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地区9215吨。2005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家,水产品加工量为5.8万吨,出口1.24万吨,创汇3170万美元。2007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0家,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有三亚东吉、远跳、福港、江海、恒源等公司,水产品加工量为7.9万吨,出口1.85万吨,创汇6600万美元。2010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2家,年水产品加工量为6.9万吨,出口1.56万吨,创汇5800万美元。
  第六节 渔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9年3月,设立三亚市海洋管理局,为三亚市人民政府正处级行政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人。
  1995年,更名为三亚市海洋局,内设办公室、海洋资源管理科、海洋规划开发科。
  2001年5月,三亚市机构改革,组建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内设办公室、海域管理科、海洋资源保护科、海洋渔业开发科。下设三亚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为行政执法类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8个职能科室。下设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4个职能科室。2009年3月19日,成立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和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机构设在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水产技术推广站实行三块招牌、一套人员。
  2009年11月,三亚市实行机构改革,保留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为主管海洋经济、海洋事务和渔业行政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内设办公室、海域和海岛管理科、环境资源保护科、渔业科、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行政审批办公室。2010年4月,经市编委同意,三亚市小型渔业船舶检验站更名为三亚市小型渔业船舶检验处,其行政级别不变。同年5月25日,三亚市渔政渔港管理处(中国海监三亚市支队)增加3个科级职能机构,挂中国渔政三亚市支队、中国海监三亚市支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亚市渔港监督处牌子,行政级别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渔港监督科、海洋监察科、渔业通信与技术科、公务执法船队、海洋与渔业监察一大队、海洋与渔业监察二大队,参照公务员管理。至2010年底,市海洋与渔业局内设机构未变。
  二、渔政渔港监督
  1993年3月,配合省相关部门查处日本独资某水产养殖公司未经渔政人员许可,偷运5万尾(鱼师)苗出口,对经办人员按规定罚款2万元。1994年1月,依法查处乐东黎族自治县英海、望楼一带渔民无视国家渔业法规,擅自越港越县越界到三亚市保港镇境内海域进行非法捕捞事件。1999年4月,大量个体小渔船云集大东海湾内用灯光捕捞,严重影响了旅游港湾的宁静和损害近海旅游生态资源。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市渔政渔监管理处组成30人的执法队伍,对违规作业船只进行围堵、疏导、教育,及时制止了灯光捕捞违规行为。2000年,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渔政、城管部门,整治羊栏镇回民群众在三亚湾违规拖网行为,教育农民120人次,没收网具10具。
  2001—2005年,市渔政渔港部门在渔港和海上共开展检查922次,受检渔船15658艘次,查处违规渔船959艘次,罚款14.2万元,征收渔业资源费154.7万元、建港费73.9万元,签发渔业许可证388本,责令配备安全防火设备218件。组织5个乡镇、14个居委会与渔船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安全生产网络。
  2006—2010年,强化渔政渔监管理,市渔政渔港部门在渔港和海上共开展检查1534次,检查渔船12169艘次,处罚违规渔船1053艘次、纳入管理的“三无”(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小型渔船678艘,发出停航令150张,征收渔业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罚没款417万多元。共受理海上交通事故和网具纠纷案件92宗,结案64宗,案值48.93万元。其间,2007年,三亚市渔政管理处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渔政系统先进单位。
  第七节 渔业企业
  一、海洋捕捞企业
  (一)三亚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创建,私营企业,集捕捞、加工、运销为一体,年捕捞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拥有制冰厂一座,日制冰产量200多吨;冷冻加工厂两座,主要以加工海捕水产品为主;冷藏容量达2000多吨,急冻能力日产量为100吨,年加工能力8000多吨。
  (二)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
  1991年创建,为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的综合性民营企业,主营海洋捕捞、冷冻加工各类海鲜和水产品销售、机冰销售、柴油与渔业生产资料供应。拥有一座1000吨级冷冻加工厂,日可加工各类海产品100吨,冷藏库库容为600吨,日制冰100吨,冰库库容为400吨;一座7000平方米的江海商城、一支外海捕捞船队、一支民间远洋渔业船队、一艘1000吨的加工补给冷藏运输船;在马来西亚的吉兰丹港和关丹港设有两个远洋渔业基地,在印尼坤甸港设有一个远洋渔业基地。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年产值2亿多元。
  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属下有海南双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三亚江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江海燃油供应分公司、临高江海渔业分公司、儋州海丝路渔业有限公司、三沙金海渔业有限公司、湛江市惠丰实业有限公司。
  自1998年以来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是海南省渔业龙头企业,省工业50强企业,三亚市优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纳税企业。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的产业亮点是在全国最先提出以功能经济和规模经济支撑的“公司+渔民”的母船群体产业模式;1998年向农业部提出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建议,提出以“公司+渔船”“公司+渔民”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发南沙渔场;自行设计和建造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海上渔业产业化的南沙渔场加工母船作业群体项目,带领渔船从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转移,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动海南省渔业产业的提升。
  (三)其他海洋捕捞企业
  除上述两大公司外,还有三亚添发实业有限公司,以及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由三亚市榆港居委会渔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海洋捕捞民营企业、三亚榆丰渔民专业合作社、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海水养殖企业
  1991年,三亚市海水养殖企业有3家,1995年有16家,1998年有35家,2003年有62家,2007年有89家。至2010年,已发展至102家,其中规模稍大的养殖企业9家,其余均为养殖面积0.2~3.33公顷的私人个体养殖场。三亚海水养殖的水产品主要有石斑、海鲤、海鳗、龙虾、鲍鱼、珍珠贝、螺旋藻等800多种。
  (一)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
  1989年创建,为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1996年,有股东9人,员工74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8人,公司属下有4家企业,其中日产60吨和40吨冰厂各1家,与日本林兼公司联营创办的200口网箱和100口网箱的海水养殖场各1个,总资产净值达3480万元,1996年就享有进出口权,是三亚市同年实力最强的渔业企业之一。
  (二)三亚意源养殖有限公司
  2005年成立,民营企业,职工人数193人。养殖海产品主要有华贵栉孔扇贝、太平洋单体牡蛎、墨西哥湾扇贝;年产墨西哥湾成品扇贝1800吨、华贵栉孔扇贝商品扇2900吨。
  (三)三亚远跳公司
  1989年底成立,是一家集水产品养殖、收购、加工、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私营企业,下设远跳无公害养殖基地、远跳冷冻厂等联合体企业。公司占地2.67公顷,车间加工面积近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先进冷冻设备和生产加工设备,有罗非鱼生产线、寿司虾生产线各一条,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2010年,公司有员工600多人,其中各类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30多人,大专、中专学历以上人员60多人。公司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设立内勤机构,其中业务部门5个,后勤保障部门2个。公司主要经营水产养殖、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主要产品有冻虾仁、冻熟虾、拉长虾、寿司虾、冻凤尾虾、冻鱼类罗非鱼片等40多个品种,可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包装,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为加强产品质量,狠抓企业管理,已经通过美国FDA注册、欧盟认证、BRC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四)海南中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成立,私营企业,有员工500多人。业务实行养殖、加工、生产、检测、销售、服务一体化,为大型水产品加工制造型企业,冷藏库容量为3000吨。
  (五)海南断山渔业有限公司
  2002年成立,民营企业,有职工28人。为从事热带名优经济鱼类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的科技型企业,年人工繁育苗种500万尾以上,养殖年产2000吨以上。
  三、水产品加工企业
  三亚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1年,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2家,1995年发展到32家,1998年猛增到42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为152441吨。至2005年一直保持有42家,年水产品加工量为5万吨。因冷冻厂供大于求,受市场调节作用,2006年剩30家,至2010年未发生变化。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