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6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7
页码: 369-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农业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水果和瓜菜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三亚市常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约为1.6万公顷,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2.4%。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水稻、玉米、番薯和豆类。
  三亚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布较均衡。至2010年,三亚市除河东区种植面积较小(仅232.33公顷)外,其他各镇种植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番薯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棠湾镇、田独镇和天涯镇,三镇番薯总面积为1620公顷,约占三亚市番薯总面积的2/3;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崖城镇,种植面积达711.73公顷,占三亚市玉米总面积的58%;大豆种植面积较小,仅516.67公顷,种植面积较大的是天涯镇,为217.87公顷;其次是育才镇与崖城镇。此外,各镇、区粮食作物种植相对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各大田洋地块。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三亚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花生和木薯。1991年,甘蔗种植面积1504公顷,总产量67170吨;花生种植面积228公顷,总产量227吨;木薯种植面积564公顷,总产量1755吨。至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14公顷,总产量309吨,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花生种植面积366公顷,总产量901吨,总体上呈“降—升—降”趋势;木薯种植面积254公顷,总产量1457吨,总体上呈“降—升—降—升—降”趋势。木薯、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时间长,产品价格低。
  第三节 热带作物
  三亚市热作生产主要是橡胶、椰子、槟榔和腰果。1991年,三亚市橡胶年末实有面积3170公顷,总产量340吨;椰子年末实有面积789公顷,总产量746万个;槟榔年末实有面积939公顷,总产量1166吨;腰果年末实有面积160公顷,总产量89吨。至2010年,三亚市橡胶年末实有面积3145公顷,总产量3939吨;椰子年末实有面积2177公顷,总产量2659万个;槟榔年末实有面积3748公顷,总产量20395吨;腰果生产自2002年起完全不见于统计。
  第四节 水果和瓜菜
  一、水果
  热带水果产业在三亚市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8.3%(不含农垦)。三亚气候独特,适宜种植的热带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萝、杧果、莲雾等。由于三亚市杧果产量大,上市早,品质优,1997年被评为“中国杧果之乡”。三亚莲雾味道清甜、口感独特,莲雾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6月,种植面积近万亩,实际产量0.95万吨。其他水果有荔枝、龙眼、木瓜、番石榴、阳桃等,其中木瓜曾定为2008年奥运会特供产品。
  二、瓜菜
  瓜菜是三亚市农业生产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三亚市将瓜菜生产列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亚市瓜菜生产持续增长。1991年,瓜菜种植面积为6014公顷,总产量118265吨。至2010年,三亚市瓜菜种植面积达15485公顷,是1991年的2.57倍;总产量达476375吨,是1991年的4.03倍。种类以哈密瓜、西瓜、豆角、苦瓜、青瓜、茄子、丝瓜为主,产品远销内地各大城市及港澳地区。
  三亚市瓜菜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至2010年已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6个,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有机农产品基地2家,无公害瓜果菜面积达11333.33公顷;建立供港澳果蔬备案生产基地16个,面积达2530.47公顷。
  瓜菜生产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本着“品种调优、品质调精、效益调高”的原则,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在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实施良种良苗工程和科技提升工程,每年为农村提供良种良苗1000万株,年产组培苗300万株。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新品种,如北枣南种、养心菜、蓝莓等试种成功。初步建立市、镇、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配备了2辆农产品流动检测车、6部流动检测摩托车和62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
  瓜菜市场销售体系逐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不断调整瓜菜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市场信息建设,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市政府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赴内地考察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联系客商、寻找订单。至2010年,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14家驻外办事处,方便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不断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级财政扶持的办法完善各镇的信息网络,先后在崖城镇、海棠湾镇建立大型电子屏幕,农户可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瓜菜市场价格,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销售方向,增强市场意识。与新华社海南分社、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合作开发三亚市瓜果菜套餐,冬春季免费为三亚市农民提供生产、销售信息。
  第五节 南繁制种
  一、基地建设
  国家南繁育制种(Hainan National Breeding and Multiplication,缩写HBNM),简称“南繁”,是指从每年9月至翌年5月人们利用三亚市等琼南地区的能够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与环境条件和生物生态资源,进行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
  南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南繁发展趋于稳定,管理趋于常态。1995年9月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南繁管理,保证南繁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联合组成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南繁工作,由农业部农业司和海南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国家南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南繁季节集中在三亚市办公。同年10月9日,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促使海南农垦总公司、海南神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海南公司、海南种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
  2005年3月28日,为推动南繁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工作,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6年4月12日,农业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同年6月30日,成立海南省国家南繁管理办公室筹备领导小组。
  2007年4月12—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视察南繁基地。
  2008年3月28日,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作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正式在三亚市挂牌成立,标志着延续了近13年的南繁管理体制由长期临时性管理机构向稳定规范管理机构转变,由协调型管理向职能型管理转变。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亚市凤凰镇妙林田洋南繁基地。
  2009年7月16日,经省政府核准,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被确立为三亚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同年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重点提出建设南繁基地。同年11月30日,在三亚市农业局设立三亚市南繁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南繁管理的日常事务,负责监督南繁植物检疫、种子生产、农业转基生物安全等事项。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使海南成为全国南繁育制种基地。自此,南繁育制种提升为国家战略,南繁发展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至2010年,三亚各镇区的乡村和农场均建有南繁基地,主要集中在南滨农场、师部农场、海螺农场和南红农场。
  二、产业带动
  南繁育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崖城、羊栏、荔枝沟等地,成为国家农业部门所确认的三大南繁育种基地之一,育种面积达到5000多公顷。种植体制自20世纪90年代后,多以当地农民承包代种的形式进行。每年都有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大批学者和科研人员前来参加。南繁加快了中国农业科研的进程,包括选育、制种、种子鉴定等。南繁的品种也从农作物扩展到水产和动物繁殖。南繁直接推动了海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冬季瓜菜产业的大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冬季瓜菜等南繁面积不断扩大,南繁范围已超越原来三亚、乐东、陵水3个市县的地界,扩展到昌江、东方、五指山、保亭等周边市县。通过南繁科技成果辐射,自2005年冬起,三亚冬季瓜菜得到快速发展,从2005年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1710公顷,总产量361735吨,到2010年三亚市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5485公顷,总产量476375吨,瓜菜面积年增长率为4.767%,产量年增长率为4.695%。
  第六节 农业机械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下辖市农机监理所、市农机研究所、农机学校和乡镇农机站。
  1992年7月,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归农业局领导,乡镇农机站保留,乡镇农机员经市人事部门考核批准转为国家聘用制干部,享受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待遇。1998年乡镇机构改革,13个乡镇农机站(人、财、物)全部移交乡镇政府管理。1999年12月,成立三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与市农机研究所,两个单位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
  2008年8月4日,三亚市编委将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恢复为三亚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内设办公室、农机推广培训科、农机维修安全生产科。
  2010年2月21日,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三亚市科技工业发展委员会等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批复》,批准三亚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二、机械化水平
  1990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总拥有量4597台42988千瓦,农业机械耕作面积1020公顷,机耕水平占三亚市的8%,无机收作业面积。
  1995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总拥有量10266台74174千瓦,比1990年增加5669台,增长123%;农业机械耕作面积433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12%,机耕面积比1990年增加3313.33公顷,增长325%;机收作业面积44.2公顷,机收水平占三亚市水稻种植面积0.005%,机收作业面积比1990年增加44.2公顷,增长100%。
  2000年,农业机械拥有量12890台99450千瓦,比1995年增加2624台,增长25.6%;农业机械耕作面积633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53%,机耕面积比1995年增加2000公顷,增长46.15%;机收作业面积2355.8公顷,机收水平达到15%,机收作业面积比1995年增加23116公顷,增长523%。
  2005年起,国家实行农机购置农机补贴,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农机发展较快。同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拥有量14516台104593千瓦,比2000年增加1626台5143千瓦,增长5.17%;农业机械耕作面积7460公顷,机耕水平达到63%,机耕面积比2000年增加1126.67公顷,增长17.79%;机收作业面积3433.33公顷,机收水平为48%,机收比2000年增加1077.53公顷,增长45.74%。
  2010年农业机械拥有量25636台195789千瓦,比2005年增加11120台91196千瓦,增长91.7%;农业机械耕作面积2427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90%,机耕面积比2005年增加16813.33公顷,增长225%;机收作业面积5746.67公顷,机收水平75%,机收作业面积比2005年增加2313.34公顷,增长67.38%;机械插秧作业面积100公顷,机插水平0.015%。耕、种、收综合生产能力达55%。,2005—2010年,政府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共4343万元,其中农机具补贴10193喷滴灌补贴329公顷,冷藏库补贴430立方米,惠及农户9330户。
  三、农机作业市场化
  1993年,推广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圆盘耙、犁等24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7台,机动脱粒123台,农用载重汽车470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00台。三亚市召开新设备的实验、示范现场会6次,并不定期地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1995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6213户6262人,农机维修点48个,维修技术人员125人。经营效益总收入7284.44万元,利润总收入3607.67万元。1991—1995年,农业机械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经济行为,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商品进入了市场,三亚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2000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8220户8346人,农机维修点56个,维修技术人员160人。农机经营主要是各户自主联系业务,开展机耕、机收、运输、加工、维修作业,此五项农机经营效益总收入14135.93万元,利润总收入6310.88万元。全年乡村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和全年经营总产值比1995年分别增加2007个,2084人,6851.49万元。1996—2000年,农民根据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自主购买农机具,并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合作、机械和人工互换互助的形式,组织农机化作业服务,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与人工作业的有效组合。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和全年经营总产值比1990年分别增加5290个、5347人、4705.02万元。
  2004年,三亚市农机拥有量达13805台(辆),其中农用拖拉机1747台;三亚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126人次,深入镇、村、户向农民推广先进农机,推广农机370台、联合收割机7台,培训机手560人次,发放农机宣传资料3500份。2005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8875户9034人,农机作业服务队6个73人,农机维修点72个,维修技术人员231人。经营效益总收入17668.5万元,利润总收入7950.72万元。全年乡村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比2000年分别增加655个、688人,增长8%;经营总产值增加3532.57万元,增长25%。2001—2005年,三亚市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三亚市的农机管理体系由市农机办、市农机监理所、市农机学校、市农机研究所(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机管理部门组成。
  至2010年,三亚市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10805户11066人,农机化合作社3个,34人,农机服务队10个86人。农机维修点91个,维修技术人员295人。合作社和服务队采取统一管理方式,组织机耕机收和跨区作业。机耕每公顷收费1800元左右;机收每公顷收费1500元左右;机插秧每公顷收费1200元左右。维修点都是个体经营,自负盈亏。全年经营效益总收入27551.92万元,利润总收入15792.72万元。2006—2010年,农机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三亚农业现代化中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第七节 农业科技与服务
  一、技术培训
  1991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亚分校招收农学专业学员54人,招收果蔬专业学员26人。特聘专业教师授课,按教学大纲完成年度课程。1992年,印发《科技简报》,共12期700多份。1991—1995年,累计举办水稻栽培、抛秧技术、冬季瓜菜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反季节早瓜菜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等各类培训班230多期,培训群众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800多份,技术咨询19.7万多人次。
  1996年培训内容主要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全年累计培训群众3.5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0.85万人次,参加技术咨询群众达2.65万人次。1998年,培训内容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冬季瓜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全年培训群众3.9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160期,培训2.72万人次,技术咨询1.18万人次,并派出科技人员在雅亮乡蹲点指导黎族农民种植冬季瓜菜。1996—2000年,培训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冬季瓜菜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累计培训群众17.8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466期,培训9.01万人次,参加技术咨询群众达8.79万人次。
  2002年,培训120期,培训1.56万人次,技术咨询1.94万人次。2003年,培训40期,培训0.4万人次,技术咨询1.35万人次。2004年,培训36期,培训1.55万人次,技术咨询1万人次以上。2005年,培训43期,培训0.65万人次,技术咨询1.26万人次。2001—2005年,举办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反季节瓜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瓜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等各类培训班239期,培训4.16万人次,技术咨询5.55人次。
  2006—2010年,主要培训早造、晚造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超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反季节瓜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瓜类嫁接技术和大棚哈密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举办各类培训班225期,培训5.6万人次,技术咨询8.65万人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4万(册)份。2006年,编印《无公害瓜菜生产管理技术》《青瓜、苦瓜、茄子、豆角种植技术》等各类实用技术材料4万多册(份),举办培训班75期,培训1.5万人次,开展技术咨询2.35万人次。2009年,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5000人次,发放技术材料1万份,技术指导1万多人次。2010年,举办60多期,培训1.1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多(册)份。
  二、新技术推广
  1991年,推广新型节柴灶胆103套,改灶和打新灶30多套,在西瑁州兴建沼气池10套。1993年推广多效唑、耐氨固氮菌、大信901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同年,三亚市在水稻上推广应用面积2000公顷(其中早造666.67公顷,晚造1333.33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525~675千克,增产总产120万千克左右。推广叶胺磷、杀敌宝、络胺铜、万灵等新农药,使用面积466.67公顷,推广新型除草剂苄嘧黄隆面积800公顷,除草效果达80%以上。1995年,推广多效唑培育壮秧技术,全年累计推广1666.67公顷,推广因土施肥2000公顷,增产20%~25%,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9333.33公顷,占水稻面积的70%,除草效果达90%以上。1991—1995年,主要推广在水稻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灶节柴技术、香蕉试管苗、使用新型除草剂苄嘧黄隆化学除草、杧果催花保果技术和叶胺磷、杀敌宝、络胺铜、万灵等新农药。
  1997年,三亚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520公顷(其中早造86.67公顷,晚造43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5947.5千克,比手插秧平均每公顷增产1108.5千克,增产22.9%,增加粮食57.6万千克。1999年11月至2000年5月,在田独、藤桥、羊栏、保港镇和高峰乡各推广连片6.67公顷杧果套袋技术示范(品种为象牙),总面积33.33公顷,示范结果显示平均每千克套袋果增值2元。1996—2000年,推广水稻抛秧技术3880公顷、杧果套袋技术33.33公顷。
  2003年开始在农科所建立无公害种苗基地,每年嫁接茄子苗20万株供冬季瓜菜生产。2004年,协助省农科院在田独开展的百亩超级稻示范项目,该项目达到每公顷12000斤的预期产量目标。同年在农科所建立12公顷蜜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001—2005年,三亚市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带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
  2007年开始推广应用“JDBI-III”“JDXQH-1”病虫害监测系统,提高病虫害测报精确度。2008年,引进“羽泉”牌保水剂,在田独镇木瓜、海棠湾镇和崖城镇杧果种植地上开展保水试验,在海棠湾镇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安装水表开展膜下滴灌用水量测试,测算简易大棚栽培哈密瓜和钢架大棚无土栽培哈密瓜用水量。2009年,在南红农场安罗杧果场安装太阳能灭虫器50台,示范面积33.33公顷;同时安装一套气象自动检测系统,将田间小气候各气象数据实时监测自动上传;发出病虫情报54期,指导防治面积25.55万公顷次,挽回农作物损失11.86万吨。2006—2010年,推广“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综合栽培技术”、“超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和病虫害监测系统,引进“羽泉”牌保水剂,提升了三亚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优良品种推广
  1991—1995年,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号”“汕优63号”“博优64”“博优903”“杂交稻1号”“三培占”等,推广常规品种“双桂36”“七桂早25号”“七山占”“七黄占2号”“粳籼89”等,三亚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广高产、高抗的瓜菜优良品种“津春4号”青瓜,占青瓜种植面积的70%以上。
  1996—2000年,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博优64”“三培占”“特优(524、6105、6094)”
  “博II优961”等,推广常规水稻品种“七秀占”“珍桂占”“七桂早”等,三亚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01—2005年,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博优64”“博优961”,常规水稻品种“粤丰占”“中远二占”,超级水稻“88S/0293、88S/0389”。推广“崖研1号”无籽西瓜和“西域3号”哈密瓜品种。
  2006—2010年,在继续推广超级水稻品种“88S/0293、88S/0389”的同时,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特优009”“神农稻326”“中稻种228”“神农稻1号”及“旱优3号”旱稻品种,三亚市良种覆盖率达90%。推广“金密6号”“昭君1号”“长香玉”哈密瓜品种,推广“黑美人”小西瓜品种,推广“长丰二号”茄子、“热研一号”苦瓜、“海亚特”豇豆等瓜菜类品种。
  四、病虫害防治与测报
  1991—1995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3.5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64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151.01吨,实际损失15026.96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0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0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100期。主要监测水稻病虫草鼠害发生,深入农田指导三亚市农民水稻病虫害综防技术,选用抗性品种,采取种子检疫、种子消毒。
  1996—2000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6.3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3.7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33038.66吨,实际损失14131.66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20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5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175期。
  2001—2005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0.99万公顷次,防治面积6.3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15017.02吨,实际损失49024.53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3~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信息25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8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215期。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指导各乡镇农民做好农作物病虫的防治。推广30%EC爱苗防治纹枯病技术推广示范,印发宣传资料2万份。
  2007年9月建设完成“三亚市区域病虫监测站项目”,运用“JDB2-III”虫情测报灯和“JDXQH-1”田间小气候监测仪器重点监测、预报和预警水稻“两迁害虫”调查。2006—2010年,三亚市病虫害发生面积30.59万公顷次,防治面积3.2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2870.9吨,实际损失10426.25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3级)。2007—2010年,不定时下乡监测农业有害生物200次以上,发布农作物病虫信息累计584期(其中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520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60期和电视播放可视电视预报2期),发放病虫害防治资料2000份。
  五、农产品质量检测
  2008年,成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同年共检测样品84批次,3015个样品,合格2949个,合格率97.81%。
  2009年,共检测样品78批次,2630个样品,合格2544个,合格率96.73%。5个乡镇级检测站检测536批次,检测样品13777个,合格13597个,合格率98.69%。
  2010年初,三亚市加强农药经营网点、生产基地、市场监测的三个100%监管,同年,共检测样品18560批次,54155个样品,合格51025个,合格率94.22%。
  六、测土配方施肥
  2007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实施,同年检测土壤样品300个。
  2008年,检测土壤样品2004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2万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667公顷,节约肥料39万千克,节约化肥成本188万元,增加稻谷0.2万吨,增值2800万元,节本增效2988万元。
  2009年,检测土壤样品119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3652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33公顷,涉及农户3652户,每公顷增产900千克,增产节支36.5元。
  2010年,检测土壤样品500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42100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公顷,涉及农户1.93万户。完成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企业参与、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和技术研究等项工作。
  七、种子质量监督检测
  2006年,开始实施海南省三亚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项目。在农科所内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大楼,购置仪器和设备139台(套)。至2010年,每年检测的种子样品数量约为5000万千克,鉴定8000份纯度合格的种子样品,检验666.67公顷的繁制种田。
  八、农业污染源普查
  2007年,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统一部署,投入150万元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完成了基本情况清查、入户调查、普查表填报、普查数据审核录入汇总及上报、普查档案的建立、省检查组质量核查后的整改、数据的二次上报、国家普查办质量核查、技术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共录入普查表1353份,3576张,建立农业污染源数据库,基本摸清三亚市农业污染源情况。
  九、化肥、农药供应
  三亚市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1991年,施用化肥共8822吨,农药121吨。2010年,施用化肥共45810吨,农药1035吨,比1991年分别增加36988吨、914吨。
  十、农业信息服务
  2003年,三亚市农业科技“110”体系建立,三亚市共建10个服务站和10个服务点,创办5个培训基地,10个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2009年,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三亚农技网,并与农信通“12582”合作,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农民每天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不断改进触摸屏信息服务系统,完善数据库建设,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农技信息服务平台。
  至2010年,三亚市接受求助4万人次,派出技术服务人员800多人次,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3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广技术32项、新品种38个,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