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670
颗粒名称: 第六编 农业
分类号: F303
页数: 66
页码: 355-4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林业等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农业 综述

内容

1991—2010年,三亚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农作物;重视农业生产基地、农田水制、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经过20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等逐年优化,经营效益逐年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各类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培育高效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奠定“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合作经济组织与经纪人队伍及其他服务组织兴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12666.67公顷,总产量达4.79万千克;全年农业总产值27.4亿元;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每年生产优质种子600万千克;海洋渔和水产养殖业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到三亚吃海鲜”成为三亚旅游的一个选项,捕捞产量近7万千克,水产养殖产量14343吨。
  第一章 农业综述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土地承包制度
  1980年,三亚市开始实行第一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5年到期。同年,三亚市开始实行第二轮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秉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开展工作。市政府将田独镇作为试点,承包期为30年,承包合同期限为1996年始,至2027年止,并发放了红色小本经营合同书。海南省农业厅为此特派了一支工作队联合三亚市各镇(区)人民政府以及村委会的相关人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承包登记工作。田独镇试点工作完成后,三亚市分两批陆续铺开,分别为东片和西片,其中1995年西片(羊栏、天涯、崖城、保港、梅山镇)展开,1996年东片(藤桥、林旺、红沙、荔枝河、高峰、雅亮、育才镇)展开,1997年7月完成。三亚市112个村(居)委会,共签订了耕地家庭承包合同34312份,承包耕地面积1064.29公顷;签订专业承包合同2518份,年承包费240.1万元;三亚市共预留机动地435.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1%。政策规定:有承包能力的人可以参与分地,也可延续之前的承包,水田和旱田都承包到户。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后,中央要求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05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证发放工作方案》和《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进一步贯彻实施承包法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整改方案的通知》文件的指导思想,三亚市农业局制定《三亚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证发放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方案》下发到各镇区,落实经费13万元,同时印发15.5万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表,3000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三亚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证发放办法》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方案的宣传资料。2005年7月22日,三亚市在天涯镇召开试点工作汇报会,并选择塔岭和红塘等村民小组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这次换证制度采取建立村、镇、市三级存档制度,归档材料主要有经营权登记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农户家庭承包合同手册等。
  2010年,三亚市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副秘书长、市国土局长为副组长,发改、住建、规划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三亚市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三亚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试点方案》,选择凤凰镇槟榔村及天涯镇力村作为三亚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先行试点的地区,完成《三亚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三亚市农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三亚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办法》等三项规范性文件。
  二、建立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农民一家一户搞生产,不能对市场信息准确把握,组织化程度不高。2004年,海南省参照其他省的成功经验,并立足海南省特色,以发文的形式要求建立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有水产站、林业站、水利站、畜牧站、农机站、农技站以及经管站等7个站共同构成。农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技术的服务管理;承担本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指导和服务;负责农村经营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水土保护监测等涉农服务职能。
  2004年,建立崖城、海棠湾2个信息工作站,投入15万元在崖城建立农业信息显示屏,举办2期信息员培训班,对各镇、村、种植大户、运销大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协会等200多人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利用“一站通”网站为农户开展查询、发布供求信息服务。2005年、2006年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成立4个办事处。培训一批检验检测人员,初步在崖城、海棠湾设立瓜菜检测室。
  2009—2010年,推进生猪二维码耳标及水果条形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启动三亚市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
  三、发展股份合同制
  1992年,省委提出要在三亚发展股份合同制先行试点工程。三亚市以崖城镇为试点乡镇,计划将生产队搞成农业开发公司,并在南山村委会成立第一个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命名为南山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公司的成立程序规范,三亚市政府特别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南山村委会指导近半年时间,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召开了成立大会、股东大会,同时还制定了公司章程、股份章程以及股份经济章程。章程约定:公司以给农民发放征地款来发展经济。公司的股份属于全体社员所有,社员也可以用家庭承包土地来入股。但该公司经营维持一年后解散,此后,至2010年,三亚市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同制基本上没有后续发展。
  四、农村税费改革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农民要交统筹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农村教育费、农业税、屠宰税等众多税费,农民负担重,导致许多农民都不愿耕种土地。
  2000年初,三亚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三亚市实际,印发《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主要内容有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各镇、区要暂停向农民收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税费尾欠。对改革前农民的税费尾欠,要进行核实、登记、归类;对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要予以核销,不得向农民追缴;对符合减免规定的税费尾欠,要给予减免;对农民历年形成的农业税收及符合政策规定的乡统筹和村提留尾欠款,采取先挂账的办法,待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后再作处理。
  2001年,海南省农业厅发文要求成立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并对省、市、县各个小组进行培训学习。本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宗旨,2002年始逐渐减轻农民负担,需要农民交钱的要发一个农民负担监督卡,一律凭卡缴费,不允许村委会和其他组织自行收取农民的任何费用。
  2003年,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和降低农业税税率,三亚市减轻农民负担2143万元,人均负担由118.3元减少到33.7元,减幅达71.6%。2004年,再次将农业税下调1个百分点,并取消农业特产税,综合税率从7.8%下降到6.6%,农民负担由33.7元减少到9.1元。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税负降为零,真正实现了农业无税耕作。同年12月2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将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2003—2005年,三亚市共减轻农民负担3001.42万元,人均减负118.3元(不含农垦)。2007年4月23日,三亚市对农税机构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市农税局,挂牌成立市农村综合改革税费征稽局。
  五、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
  1996年,根据财政部和农业部颁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三亚市农村会计辅导站开始加强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之后,原来简单的流水记账法逐渐转变为借贷计算法。
  2001年,农村会计辅导站开始积极推行以财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的村级制度建设,三亚市117个村(居)委会全部设立固定公开栏,定期公布村务。农村会计辅导站工作人员下乡指导村级财会人员健全账目,搞好会计核算。市农业局把财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的示范样本印发到村委会,指导各村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三亚市以羊栏镇桶井村、天涯镇马岭村作为财务公开和会计核算记账的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推广带动,使财务公开工作落实到位,提高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
  2002年,三亚市农村会计辅导站更名为经管站。
  从2008年起,三亚市重新调整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不再按区域和税种划分市镇两级收入;重新确定市镇财政支出的范围;建立各镇可用财力的保障机制,人员经费按实有人员和统一标准核定,因政策性增加的人员经费,由市级财政统一安排,每年按市级公用经费最高定额标准核定各镇的定额工作经费,同时预留各镇一定的综合工作经费,以后每年按上一年度GDP增长比例相应增加,按行政区域面积和辖区人口(不含农垦)和定额标准核定各镇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以后每年按上一年度三亚市GDP增长比例相应增加,建立对各镇辖区内税收收入增长的激励机制,按其收入任务的一定比例给予完成任务奖励和超收奖励。至2010年未变。
  六、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从1994年起,三亚市全面推行村提留乡统筹费一定三年不变的制度。
  1999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大检查,由市政府主管领导带领8名人员组成,市农业局、纪检监察、财政、物价、法制等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同年11月中旬,检查组对13个乡镇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检查,共抽查了8个村委会、16个经济社,走访了27个农户,召开了13次座谈会,将三亚市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严格控制在国务院规定的5%限额以内。1999年,三亚市村提留乡统筹费预算总额为1070万元,农民人均负担44元,占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的1.97%,加上教育部门按上年人均纯收入1.5%预算的农村教育费附加635.1万元,农民人均负担占上半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3.47%。
  2009年,为切实加强对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监督指导工作,根据《海南省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工作方案》《海南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要求,省农业厅统一印发了海南省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监督卡(简称“监督卡”)和《海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监督卡发放和填写工作的通知》,允许办公益事业的时候要求村委会村民大会同意,监督卡由市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发放到各乡镇农民负担监督机构,并按乡镇农户数发放到农户手中。监督卡由各乡镇农民负担监督机构负责填写,每年填写一次。省农业厅对全省监督卡的发放和填写工作进行抽样检查。同年,根据《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农村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规定,为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次改革中,三亚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由市农业局具体负责:一、在各镇发放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监督卡;二、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点。选取凤凰镇梅新村、天涯镇布甫村、崖城镇临高村作为三亚市农民负担监测试点,每个试点村选取20户有代表性的农户作为监测样本。
  附: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
  一是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省、市、县三级要定期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文件进行清理,并及时将清理情况汇总上报。
  二是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补贴政策及兑付情况要予以公示,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
  三是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不得超出或变相超出限额标准。
  四是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农民负担监督卡要充实涉农价格等政策内容,及时发放到户。
  五是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纪律追究。
  第二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农业局为处级局,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生产科、热作科、经管科、畜牧科、水产科、经贸科、计财科、会计辅导站等10个科室,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划归市农业局。
  2001年,撤销生产科与热作科,设立种植业与市场信息科。2002年,水产科划归市海洋局,并撤销经贸科、会计辅导站,设立农村经营管理站为局下属单位。同年,市农业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扶贫办、计财科、种植业与市场信息科、畜牧科、经管科等6个科室。
  2007年,畜牧科升格为副处级,属农业局内设机构。
  2009年,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休闲农业发展科,乡镇企业管理局划为农业局内设机构,更名为乡镇企业管理科。办公室增设行政审批办公室;种植业与市场信息科增设三亚市南繁管理办公室,扶贫开发办公室增设三亚市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
  2010年,调整畜牧科为畜牧局,为农业局下属副处级局。至2010年底,市农业局其他机构设置未变。
  第三节 生产条件
  一、耕地
  三亚市实际种植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1991年,三亚市耕地总面积为13421公顷;2010年,三亚市耕地总面积为11158公顷,比1991年减少2263公顷。主要原因是城区镇区村区范围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和经济开发占地增加,2000年后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加上有些农田水利失修,农村土地丢荒严重。
  二、灌溉
  三亚市水利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至2010年灌溉总面积为1039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1158公顷的93.17%。自2001年起开始使用喷、滴灌技术。至2010年,三亚市喷灌面积累计达2.63万公顷,滴灌面积累计达2.45万公顷。
  三、农村劳动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三亚市农村劳动力总体上呈增加趋势。1991年,三亚市农村劳动力93120人;2010年,三亚市农村劳动力156622人,比1991年增加63502人。农村劳动力多为50岁以上人群,年轻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农村的准老人劳动力,基本上有小学文化程度,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提高。因农村青壮劳力减少,土地丢荒严重。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91年后,三亚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是“调优、调精、调高”,至2005年形成了冬季瓜菜、热作水果、海洋渔业和热带花卉“四大优势”产业群。其间,三亚市有333.33公顷以上南繁育种基地3个,666.67公顷以上冬季瓜菜基地3个,66.67公顷以上高位养殖虾基地3个,66.67公顷港湾鱼排养殖基地2个,工厂化养殖鲍鱼基地3个,万头养猪基地1个,形成规模的热带兰花基地3个。初步形成“西部菜、东部果、南部渔、北部特”的产业新格局。自2006年起至2010年,三亚市农业结构相对稳定,未作大的格局调整。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作物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三亚市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年种植达到1.08万公顷。2003年,三亚市引种哈密瓜新品种“西域三号”“金凤凰”“绿宝石”达133.33公顷,引种“台农一号”杧果、“新一号”无籽西瓜、“珍珠”番石榴、台湾蜜枣、火龙果,推广养殖热带九孔鲍鱼。引种名贵兰花石斛兰、文心兰、蝴蝶兰,产品销往广州、上海等岛外大城市。大力推广茄、瓜类嫁接苗种植。同年8月,三亚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第二批无公害瓜果菜(种植业)种植示范基地市称号。2004年,三亚市冬种茄、瓜类嫁接苗达4000公顷,占计划面积7333.33公顷的54.5%。主要种植的嫁接苗有西瓜、蜜瓜、青瓜、苦瓜、茄子等。推广养殖三元杂交猪、优质牛、良种鸡、优稀特种鸭。除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外,还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生产无公害精品。至2010年,三亚市有4666.67公顷瓜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3家企业7个瓜菜品种获得农业部认证无公害产品称号。
  2010年,三亚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9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7.4亿元,瓜菜产值13亿元,热作水果产值7.13亿元,粮食产值1.3亿元;畜牧业产值4.5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980公顷,总产量达4.79万吨,其中早造收割面积4520公顷,总产量2.34万吨;晚造插秧面积3933.33公顷,总产量1.5万吨;旱粮播种面积4526.67公顷,总产量0.95万吨。全年瓜菜种植面积1.33万公顷,产量39万吨,产值13亿元,其中冬春瓜菜完成计划种植面积1.11万公顷,出岛量35万吨,产值达11.5亿元。全年水果收获面积为1.4万公顷,总产量16.65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杧果产量9.26万吨,增长15%;香蕉收获面积0.15万公顷,产量6.06万吨;其他水果产量1.33万吨,增长5%。全年热带经济作物面积0.97万公顷,其中橡胶总产量0.32万吨,总产值0.6亿元;槟榔总产量0.89万吨,总产值0.38亿元。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08万吨,其中生猪出栏量21.1万头、牛出栏量0.93万头、羊出栏量4.2万只、禽类出栏量242.32万羽。全年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到三亚市开展南繁育种工作,面积约1700公顷,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600万千克,可种植26.67万公顷农田。
  二、农业综合开发
  1991—2010年,三亚市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523.33公顷,恢复灌溉面积413.33公顷,增加灌溉面积240公顷,增加除涝面积681.87公顷。灌溉保证率普遍达到90%以上,田间水利用系数达0.8~0.85,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灌溉一公顷农田现在只需要30~45个小时,比整治前缩短了一半时间。由降雨量30毫米形成小涝、50毫米形成大涝、排水需要5~6天改善为降雨量达到120毫米,只需要1天半时间即可排干,不会形成涝灾。
  1991—2010年,共营造防护林2377.33公顷,建立临春热带兰花基地、天涯热带兰花基地、绿亚热带花卉苗圃基地、高峰扎南金绿柚木基地、市林科所热带苗圃基地。
  (一)农田水利整治投入
  1991—2010年,三亚市投入14680.39万元用于农田水利整治,整治面积在7500公顷以上。其间,2006年,整治落根—文针—北山—槟榔田洋,面积1200公顷,是整治面积最大的一年。2010年,投入4080万元整治桶井田洋,是投入金额最大的一年。
  (二)其他开发投入
  1991年,三亚市其他开发共投入134.5万元,其中77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和农技培训,57.5万元用于营造防护林。1995年,共投入133.3万元,其中64.28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和农技培训,50万元用于营造防护林,19.02万元用于购买农机推广机作。2000年,投入39.1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和农技培训。2005—2010年,共投入84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和农技培训,投入4198万元用于购买农机补贴。
  三、生态农业
  2002年,三亚市建起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4666.67公顷,无公害果蔬种植,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主要产品有瓜类、茄果类、豆类及椒类。2003年,增加3个基地,面积916.07公顷,主要产品有阳桃、石榴、蜜枣、槟榔、杧果、荔枝、木瓜、瓜类、茄果类、豆类、花卉、火龙果等。2004年,增加7个基地,面积483公顷,主要产品有红金龙杧果、龙眼、木瓜、火龙果、石榴等。2005年,增加1个基地,面积66.67公顷,产品有木瓜。2006年,增加6个基地,面积4218.47公顷,产品有杧果、哈密瓜、莲雾、瓜菜等。2009年9月16日,三亚腾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首先获得国际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主要品种有“农家妹”哈密瓜,批准产量1250吨。至2010年,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87家,入社会员达1000多人,带动1万户,涉及种植、养殖、捕捞、销售、运输等产业领域。
  说明:①推广杂交水稻发展、种植哈密瓜与热带兰花投入情况:1999年推广哈密瓜投入97万元;2002年推广杂交水稻投入45万元;2004年天涯热带兰花基地育苗投入100万元;2005年推广超级水稻投入333万元;2006,推广超级水稻300万元。②1995—2006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入12282万元。③大隆水库天涯镇布山安置区移民耕地开垦工程。2006年2—8月共完成开垦面积34.07公顷,解决614个移民的农业生产耕作用地问题,共投入土地开垦资金265万元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三亚市常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约为1.6万公顷,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2.4%。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水稻、玉米、番薯和豆类。
  三亚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布较均衡。至2010年,三亚市除河东区种植面积较小(仅232.33公顷)外,其他各镇种植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番薯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棠湾镇、田独镇和天涯镇,三镇番薯总面积为1620公顷,约占三亚市番薯总面积的2/3;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崖城镇,种植面积达711.73公顷,占三亚市玉米总面积的58%;大豆种植面积较小,仅516.67公顷,种植面积较大的是天涯镇,为217.87公顷;其次是育才镇与崖城镇。此外,各镇、区粮食作物种植相对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各大田洋地块。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三亚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花生和木薯。1991年,甘蔗种植面积1504公顷,总产量67170吨;花生种植面积228公顷,总产量227吨;木薯种植面积564公顷,总产量1755吨。至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14公顷,总产量309吨,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花生种植面积366公顷,总产量901吨,总体上呈“降—升—降”趋势;木薯种植面积254公顷,总产量1457吨,总体上呈“降—升—降—升—降”趋势。木薯、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时间长,产品价格低。
  第三节 热带作物
  三亚市热作生产主要是橡胶、椰子、槟榔和腰果。1991年,三亚市橡胶年末实有面积3170公顷,总产量340吨;椰子年末实有面积789公顷,总产量746万个;槟榔年末实有面积939公顷,总产量1166吨;腰果年末实有面积160公顷,总产量89吨。至2010年,三亚市橡胶年末实有面积3145公顷,总产量3939吨;椰子年末实有面积2177公顷,总产量2659万个;槟榔年末实有面积3748公顷,总产量20395吨;腰果生产自2002年起完全不见于统计。
  第四节 水果和瓜菜
  一、水果
  热带水果产业在三亚市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8.3%(不含农垦)。三亚气候独特,适宜种植的热带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萝、杧果、莲雾等。由于三亚市杧果产量大,上市早,品质优,1997年被评为“中国杧果之乡”。三亚莲雾味道清甜、口感独特,莲雾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6月,种植面积近万亩,实际产量0.95万吨。其他水果有荔枝、龙眼、木瓜、番石榴、阳桃等,其中木瓜曾定为2008年奥运会特供产品。
  二、瓜菜
  瓜菜是三亚市农业生产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三亚市将瓜菜生产列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亚市瓜菜生产持续增长。1991年,瓜菜种植面积为6014公顷,总产量118265吨。至2010年,三亚市瓜菜种植面积达15485公顷,是1991年的2.57倍;总产量达476375吨,是1991年的4.03倍。种类以哈密瓜、西瓜、豆角、苦瓜、青瓜、茄子、丝瓜为主,产品远销内地各大城市及港澳地区。
  三亚市瓜菜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至2010年已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6个,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有机农产品基地2家,无公害瓜果菜面积达11333.33公顷;建立供港澳果蔬备案生产基地16个,面积达2530.47公顷。
  瓜菜生产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本着“品种调优、品质调精、效益调高”的原则,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在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实施良种良苗工程和科技提升工程,每年为农村提供良种良苗1000万株,年产组培苗300万株。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新品种,如北枣南种、养心菜、蓝莓等试种成功。初步建立市、镇、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配备了2辆农产品流动检测车、6部流动检测摩托车和62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
  瓜菜市场销售体系逐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不断调整瓜菜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市场信息建设,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市政府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赴内地考察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联系客商、寻找订单。至2010年,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14家驻外办事处,方便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不断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级财政扶持的办法完善各镇的信息网络,先后在崖城镇、海棠湾镇建立大型电子屏幕,农户可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瓜菜市场价格,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销售方向,增强市场意识。与新华社海南分社、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合作开发三亚市瓜果菜套餐,冬春季免费为三亚市农民提供生产、销售信息。
  第五节 南繁制种
  一、基地建设
  国家南繁育制种(Hainan National BreedingandMultiplication,缩写HBNM),简称“南繁”,是指从每年9月至翌年5月人们利用三亚市等琼南地区的能够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与环境条件和生物生态资源,进行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
  南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南繁发展趋于稳定,管理趋于常态。1995年9月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南繁管理,保证南繁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联合组成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南繁工作,由农业部农业司和海南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国家南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南繁季节集中在三亚市办公。同年10月9日,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促使海南农垦总公司、海南神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海南公司、海南种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
  2005年3月28日,为推动南繁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工作,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6年4月12日,农业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同年6月30日,成立海南省国家南繁管理办公室筹备领导小组。
  2007年4月12—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视察南繁基地。
  2008年3月28日,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作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正式在三亚市挂牌成立,标志着延续了近13年的南繁管理体制由长期临时性管理机构向稳定规范管理机构转变,由协调型管理向职能型管理转变。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亚市凤凰镇妙林田洋南繁基地。
  2009年7月16日,经省政府核准,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被确立为三亚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同年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重点提出建设南繁基地。同年11月30日,在三亚市农业局设立三亚市南繁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南繁管理的日常事务,负责监督南繁植物检疫、种子生产、农业转基生物安全等事项。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使海南成为全国南繁育制种基地。自此,南繁育制种提升为国家战略,南繁发展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至2010年,三亚各镇区的乡村和农场均建有南繁基地,主要集中在南滨农场、师部农场、海螺农场和南红农场。
  二、产业带动
  南繁育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崖城、羊栏、荔枝沟等地,成为国家农业部门所确认的三大南繁育种基地之一,育种面积达到5000多公顷。种植体制自20世纪90年代后,多以当地农民承包代种的形式进行。每年都有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大批学者和科研人员前来参加。南繁加快了中国农业科研的进程,包括选育、制种、种子鉴定等。南繁的品种也从农作物扩展到水产和动物繁殖。南繁直接推动了海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冬季瓜菜产业的大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冬季瓜菜等南繁面积不断扩大,南繁范围已超越原来三亚、乐东、陵水3个市县的地界,扩展到昌江、东方、五指山、保亭等周边市县。通过南繁科技成果辐射,自2005年冬起,三亚冬季瓜菜得到快速发展,从2005年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1710公顷,总产量361735吨,到2010年三亚市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5485公顷,总产量476375吨,瓜菜面积年增长率为4.767%,产量年增长率为4.695%。
  第六节 农业机械
  一、机构
  1991年,三亚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下辖市农机监理所、市农机研究所、农机学校和乡镇农机站。
  1992年7月,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归农业局领导,乡镇农机站保留,乡镇农机员经市人事部门考核批准转为国家聘用制干部,享受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待遇。1998年乡镇机构改革,13个乡镇农机站(人、财、物)全部移交乡镇政府管理。1999年12月,成立三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与市农机研究所,两个单位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
  2008年8月4日,三亚市编委将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恢复为三亚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内设办公室、农机推广培训科、农机维修安全生产科。
  2010年2月21日,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三亚市科技工业发展委员会等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批复》,批准三亚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二、机械化水平
  1990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总拥有量4597台42988千瓦,农业机械耕作面积1020公顷,机耕水平占三亚市的8%,无机收作业面积。
  1995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总拥有量10266台74174千瓦,比1990年增加5669台,增长123%;农业机械耕作面积433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12%,机耕面积比1990年增加3313.33公顷,增长325%;机收作业面积44.2公顷,机收水平占三亚市水稻种植面积0.005%,机收作业面积比1990年增加44.2公顷,增长100%。
  2000年,农业机械拥有量12890台99450千瓦,比1995年增加2624台,增长25.6%;农业机械耕作面积633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53%,机耕面积比1995年增加2000公顷,增长46.15%;机收作业面积2355.8公顷,机收水平达到15%,机收作业面积比1995年增加23116公顷,增长523%。2005年起,国家实行农机购置农机补贴,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农机发展较快。同年,三亚市农业机械拥有量14516台104593千瓦,比2000年增加1626台5143千瓦,增长5.17%;农业机械耕作面积7460公顷,机耕水平达到63%,机耕面积比2000年增加1126.67公顷,增长17.79%;机收作业面积3433.33公顷,机收水平为48%,机收比2000年增加1077.53公顷,增长45.74%。
  2010年农业机械拥有量25636台195789千瓦,比2005年增加11120台91196千瓦,增长91.7%;农业机械耕作面积24273.33公顷,机耕水平达到90%,机耕面积比2005年增加16813.33公顷,增长225%;机收作业面积5746.67公顷,机收水平75%,机收作业面积比2005年增加2313.34公顷,增长67.38%;机械插秧作业面积100公顷,机插水平0.015%。耕、种、收综合生产能力达55%。,2005—2010年,政府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共4343万元,其中农机具补贴10193喷滴灌补贴329公顷,冷藏库补贴430立方米,惠及农户9330户。
  三、农机作业市场化
  1993年,推广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圆盘耙、犁等24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7台,机动脱粒123台,农用载重汽车470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00台。三亚市召开新设备的实验、示范现场会6次,并不定期地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1995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6213户6262人,农机维修点48个,维修技术人员125人。经营效益总收入7284.44万元,利润总收入3607.67万元。1991—1995年,农业机械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经济行为,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商品进入了市场,三亚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2000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8220户8346人,农机维修点56个,维修技术人员160人。农机经营主要是各户自主联系业务,开展机耕、机收、运输、加工、维修作业,此五项农机经营效益总收入14135.93万元,利润总收入6310.88万元。全年乡村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和全年经营总产值比1995年分别增加2007个,2084人,6851.49万元。1996—2000年,农民根据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自主购买农机具,并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合作、机械和人工互换互助的形式,组织农机化作业服务,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与人工作业的有效组合。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和全年经营总产值比1990年分别增加5290个、5347人、4705.02万元。
  2004年,三亚市农机拥有量达13805台(辆),其中农用拖拉机1747台;三亚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126人次,深入镇、村、户向农民推广先进农机,推广农机370台、联合收割机7台,培训机手560人次,发放农机宣传资料3500份。2005年,乡镇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8875户9034人,农机作业服务队6个73人,农机维修点72个,维修技术人员231人。经营效益总收入17668.5万元,利润总收入7950.72万元。全年乡村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人员比2000年分别增加655个、688人,增长8%;经营总产值增加3532.57万元,增长25%。2001—2005年,三亚市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三亚市的农机管理体系由市农机办、市农机监理所、市农机学校、市农机研究所(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机管理部门组成。
  至2010年,三亚市从事农机化服务专业户10805户11066人,农机化合作社3个,34人,农机服务队10个86人。农机维修点91个,维修技术人员295人。合作社和服务队采取统一管理方式,组织机耕机收和跨区作业。机耕每公顷收费1800元左右;机收每公顷收费1500元左右;机插秧每公顷收费1200元左右。维修点都是个体经营,自负盈亏。全年经营效益总收入27551.92万元,利润总收入15792.72万元。2006—2010年,农机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三亚农业现代化中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第七节 农业科技与服务
  一、技术培训
  1991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亚分校招收农学专业学员54人,招收果蔬专业学员26人。特聘专业教师授课,按教学大纲完成年度课程。1992年,印发《科技简报》,共12期700多份。1991—1995年,累计举办水稻栽培、抛秧技术、冬季瓜菜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反季节早瓜菜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等各类培训班230多期,培训群众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800多份,技术咨询19.7万多人次。
  1996年培训内容主要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全年累计培训群众3.5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0.85万人次,参加技术咨询群众达2.65万人次。1998年,培训内容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冬季瓜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全年培训群众3.9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160期,培训2.72万人次,技术咨询1.18万人次,并派出科技人员在雅亮乡蹲点指导黎族农民种植冬季瓜菜。1996—2000年,培训偏重于水稻抛秧新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冬季瓜菜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累计培训群众17.8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466期,培训9.01万人次,参加技术咨询群众达8.79万人次。
  2002年,培训120期,培训1.56万人次,技术咨询1.94万人次。2003年,培训40期,培训0.4万人次,技术咨询1.35万人次。2004年,培训36期,培训1.55万人次,技术咨询1万人次以上。2005年,培训43期,培训0.65万人次,技术咨询1.26万人次。2001—2005年,举办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反季节瓜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瓜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等各类培训班239期,培训4.16万人次,技术咨询5.55人次。
  2006—2010年,主要培训早造、晚造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超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反季节瓜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瓜类嫁接技术和大棚哈密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举办各类培训班225期,培训5.6万人次,技术咨询8.65万人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4万(册)份。2006年,编印《无公害瓜菜生产管理技术》《青瓜、苦瓜、茄子、豆角种植技术》等各类实用技术材料4万多册(份),举办培训班75期,培训1.5万人次,开展技术咨询2.35万人次。2009年,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5000人次,发放技术材料1万份,技术指导1万多人次。2010年,举办60多期,培训1.1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多(册)份。
  二、新技术推广
  1991年,推广新型节柴灶胆103套,改灶和打新灶30多套,在西瑁州兴建沼气池10套。1993年推广多效唑、耐氨固氮菌、大信901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同年,三亚市在水稻上推广应用面积2000公顷(其中早造666.67公顷,晚造1333.33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525~675千克,增产总产120万千克左右。推广叶胺磷、杀敌宝、络胺铜、万灵等新农药,使用面积466.67公顷,推广新型除草剂苄嘧黄隆面积800公顷,除草效果达80%以上。1995年,推广多效唑培育壮秧技术,全年累计推广1666.67公顷,推广因土施肥2000公顷,增产20%~25%,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9333.33公顷,占水稻面积的70%,除草效果达90%以上。1991—1995年,主要推广在水稻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灶节柴技术、香蕉试管苗、使用新型除草剂苄嘧黄隆化学除草、杧果催花保果技术和叶胺磷、杀敌宝、络胺铜、万灵等新农药。
  1997年,三亚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520公顷(其中早造86.67公顷,晚造43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5947.5千克,比手插秧平均每公顷增产1108.5千克,增产22.9%,增加粮食57.6万千克。1999年11月至2000年5月,在田独、藤桥、羊栏、保港镇和高峰乡各推广连片6.67公顷杧果套袋技术示范(品种为象牙),总面积33.33公顷,示范结果显示平均每千克套袋果增值2元。1996—2000年,推广水稻抛秧技术3880公顷、杧果套袋技术33.33公顷。
  2003年开始在农科所建立无公害种苗基地,每年嫁接茄子苗20万株供冬季瓜菜生产。2004年,协助省农科院在田独开展的百亩超级稻示范项目,该项目达到每公顷12000斤的预期产量目标。同年在农科所建立12公顷蜜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001—2005年,三亚市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带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
  2007年开始推广应用“JDBI-III”“JDXQH-1”病虫害监测系统,提高病虫害测报精确度。2008年,引进“羽泉”牌保水剂,在田独镇木瓜、海棠湾镇和崖城镇杧果种植地上开展保水试验,在海棠湾镇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安装水表开展膜下滴灌用水量测试,测算简易大棚栽培哈密瓜和钢架大棚无土栽培哈密瓜用水量。2009年,在南红农场安罗杧果场安装太阳能灭虫器50台,示范面积33.33公顷;同时安装一套气象自动检测系统,将田间小气候各气象数据实时监测自动上传;发出病虫情报54期,指导防治面积25.55万公顷次,挽回农作物损失11.86万吨。2006—2010年,推广“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综合栽培技术”、“超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和病虫害监测系统,引进“羽泉”牌保水剂,提升了三亚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优良品种推广
  1991—1995年,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号”“汕优63号”“博优64”“博优903”“杂交稻1号”“三培占”等,推广常规品种“双桂36”“七桂早25号”“七山占”“七黄占2号”“粳籼89”等,三亚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广高产、高抗的瓜菜优良品种“津春4号”青瓜,占青瓜种植面积的70%以上。
  1996—2000年,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博优64”“三培占”“特优(524、6105、6094)”
  “博II优961”等,推广常规水稻品种“七秀占”“珍桂占”“七桂早”等,三亚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01—2005年,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博优64”“博优961”,常规水稻品种“粤丰占”“中远二占”,超级水稻“88S/0293、88S/0389”。推广“崖研1号”无籽西瓜和“西域3号”哈密瓜品种。
  2006—2010年,在继续推广超级水稻品种“88S/0293、88S/0389”的同时,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特优009”“神农稻326”“中稻种228”“神农稻1号”及“旱优3号”旱稻品种,三亚市良种覆盖率达90%。推广“金密6号”“昭君1号”“长香玉”哈密瓜品种,推广“黑美人”小西瓜品种,推广“长丰二号”茄子、“热研一号”苦瓜、“海亚特”豇豆等瓜菜类品种。
  四、病虫害防治与测报
  1991—1995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3.5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64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151.01吨,实际损失15026.96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0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0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100期。主要监测水稻病虫草鼠害发生,深入农田指导三亚市农民水稻病虫害综防技术,选用抗性品种,采取种子检疫、种子消毒。
  1996—2000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6.3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3.7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33038.66吨,实际损失14131.66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20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5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175期。
  2001—2005年,三亚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0.99万公顷次,防治面积6.3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15017.02吨,实际损失49024.53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3~4级)。三亚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信息25期,填报病虫消长动态旬报表18期,共计预报病虫信息215期。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指导各乡镇农民做好农作物病虫的防治。推广30%EC爱苗防治纹枯病技术推广示范,印发宣传资料2万份。
  2007年9月建设完成“三亚市区域病虫监测站项目”,运用“JDB2-III”虫情测报灯和“JDXQH-1”田间小气候监测仪器重点监测、预报和预警水稻“两迁害虫”调查。2006—2010年,三亚市病虫害发生面积30.59万公顷次,防治面积3.2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2870.9吨,实际损失10426.25吨,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3级)。2007—2010年,不定时下乡监测农业有害生物200次以上,发布农作物病虫信息累计584期(其中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520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60期和电视播放可视电视预报2期),发放病虫害防治资料2000份。
  五、农产品质量检测
  2008年,成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同年共检测样品84批次,3015个样品,合格2949个,合格率97.81%。
  2009年,共检测样品78批次,2630个样品,合格2544个,合格率96.73%。5个乡镇级检测站检测536批次,检测样品13777个,合格13597个,合格率98.69%。
  2010年初,三亚市加强农药经营网点、生产基地、市场监测的三个100%监管,同年,共检测样品18560批次,54155个样品,合格51025个,合格率94.22%。
  六、测土配方施肥
  2007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实施,同年检测土壤样品300个。
  2008年,检测土壤样品2004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2万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667公顷,节约肥料39万千克,节约化肥成本188万元,增加稻谷0.2万吨,增值2800万元,节本增效2988万元。
  2009年,检测土壤样品119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3652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33公顷,涉及农户3652户,每公顷增产900千克,增产节支36.5元。
  2010年,检测土壤样品500个,并发放施肥建议卡42100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公顷,涉及农户1.93万户。完成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企业参与、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和技术研究等项工作。
  七、种子质量监督检测
  2006年,开始实施海南省三亚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项目。在农科所内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大楼,购置仪器和设备139台(套)。至2010年,每年检测的种子样品数量约为5000万千克,鉴定8000份纯度合格的种子样品,检验666.67公顷的繁制种田。
  八、农业污染源普查
  2007年,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统一部署,投入150万元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完成了基本情况清查、入户调查、普查表填报、普查数据审核录入汇总及上报、普查档案的建立、省检查组质量核查后的整改、数据的二次上报、国家普查办质量核查、技术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共录入普查表1353份,3576张,建立农业污染源数据库,基本摸清三亚市农业污染源情况。
  九、化肥、农药供应
  三亚市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1991年,施用化肥共8822吨,农药121吨。2010年,施用化肥共45810吨,农药1035吨,比1991年分别增加36988吨、914吨。
  十、农业信息服务
  2003年,三亚市农业科技“110”体系建立,三亚市共建10个服务站和10个服务点,创办5个培训基地,10个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2009年,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三亚农技网,并与农信通“12582”合作,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农民每天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不断改进触摸屏信息服务系统,完善数据库建设,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农技信息服务平台。
  至2010年,三亚市接受求助4万人次,派出技术服务人员800多人次,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3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广技术32项、新品种38个,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
  第三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品种改良
  1991—2010年,三亚市的畜禽品种改良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良种化发展。
  一、猪
  引入国内外优良种猪,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实施猪的良种繁育,培育耐粗饲、生长快、繁殖力高、抗病力强的品种,改良率达到95%以上。主要有1991年引进的“长白猪”“大白猪”等品种;1994年海南裕昌公司林旺猪场引进的“迪卡瘦肉型”优良种猪;1998年、2002年海南罗牛山畜牧有限公司海螺猪场和立才养猪场引进“杜洛克”优良种猪;2009年、2010年引进的“北京黑猪”“太湖黑猪”“新淮猪”等国内优良种猪;同时,使用优良种公猪与引入“陆川母猪”、本地海南黑猪等杂交繁育的新品种。
  二、牛
  引入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技术,实施良种繁育,培育具有耐粗饲、耐热、抗病力强等特点的品种,改良率达到81%以上。主要有2009年、2010年三亚雪古丽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入的荷斯坦奶牛、新疆优质奶牛等优良品种。
  三、山羊
  引入良种公山羊与本地山羊进行良种繁育,改良率达到77%以上。主要有2009年、2010年三亚雪古丽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入“波尔山羊”“四川黄羊”等优良品种。同时,实施山羊胚胎移植,改良本地黑山羊品种。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毛色纯黑、体形大、生长快、耐热、抗病力强、肉种好等特点。
  四、家禽
  引进国内外“三鸟”良种。国外的有1991年引进的“AA鸡”“狄高鸡”“狄高鸭”“樱桃谷鸭”等肉禽品种,国内的有同年引进的“石歧杂鸡”“快大石杂鸡”,1992年引进的“882”黄羽鸡、芦花鸡、狮头鹅。特色养殖品种有1995年引进的“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等,2003年引进的“湾坡鸭”“雁鹅”等肉禽品种,2006年、2010年引进的“罗曼蛋鸡”“伊莎粉蛋鸡”等蛋鸡品种,2010年引进的“绿壳蛋鸡”等。引入的新品种丰富,养殖周期短、生长迅速、产蛋量高,但肉质比不上本地原始品种优良。
  第二节 疫病防治
  猪防治的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病、猪链球菌、牛胸膜性肺炎、猪胸膜性肺炎、猪丹毒、猪肺疫、猪弓形体病、伪狂犬病等。牛防治的传染病主要有牛胸膜性肺炎、牛出败病、牛破伤风病等。羊防治的传染病主要有羊胸膜性肺炎、羊痘等。家禽防治的传染病主要有禽流感、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鸭瘟、鸭病毒性肺炎、鸡球虫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强制免疫病种6种: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狂犬病等。
  1991年,市畜牧兽医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具体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春秋两季组织人员深入黎村苗寨,逐场逐村逐户开展畜禽强制免疫注射活动,免疫家畜163258头、家禽579685羽,免疫率71%。同时负责做好日常畜禽的防疫检疫、疫情观察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
  1999年11月起,海南省设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免费给畜禽规定动物病种实施强制免疫注射疫苗。建设有1个动物隔离场、1个机场监督检查站、1个港口监督检查站,设立一个市级疫病诊断实验室和7个镇区疫病诊断实验室。
  2006年起,在三亚市范围聘用185名村级动物防治员,每人每月补助280元,由市财政承担。2007—2010年,由村级动物防治员免费给家畜注射猪牛羊口蹄疫病、猪瘟、猪蓝耳病等疫苗,给家禽注射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疫苗,每年注射覆盖率达100%,抗体水平达80%以上,并指导开展各种动物疫病防治,为畜禽养殖户做好疫病防治服务。2010年,村级动物防治员补助每人每月提高到1000元。
  第三节 养殖规模
  三亚市畜禽养殖以养猪业为主,牛、羊、禽、鹿等特种动物养殖为辅。规模化养殖占60%、传统散养户占40%。至2010年,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36个,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76个,其中有海南通顺畜牧开发有限公司、三亚立才合顺养猪场等2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三亚健虹畜牧有限公司、三亚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三亚荔枝沟利康养殖场以及海南海牛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4个年出栏生猪5000~10000头;蛋鸡场3个,肉鸡场5个,奶牛场1个,肉牛场1个,养羊场3个。畜禽养殖户达3.6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75%。
  1991—2010年三亚市畜禽养殖规模及养殖户情况表
  第四节 养殖企业选介
  海南通顺畜牧开发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21日,在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主要经营畜牧饲养(不含奶畜饲养)种苗销售(种子除外)。养猪场位于海棠湾镇。2010年,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
  三亚健虹畜牧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29日,在三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主要经营畜牧养殖、销售。公司位于南田农场红星分场。2010年,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
  三亚立才合顺养猪场 2010年6月14日成立,是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生猪养殖、种猪养殖、销售。养猪场位于立才。年内,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
  三亚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1995年04月19日在三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主要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技术试验及推广、农业休闲、农家乐及产品销售。养猪场位于田独镇(吉阳镇)海螺农场。2010年,年出栏生猪近万头。
  三亚荔枝沟利康养殖场 2009年8月28日成立,是个体工商户,单位主要提供养猪、种猪养殖、服务。2010年,年出栏生猪近万头。
  三亚雪古丽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28日成立,是集奶牛、高档肉牛和东山羊的饲养与科研、牧草果树的种植、畜牧技术培训、沼气生产利用、乳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企业。拥有三亚雪古丽奶牛场和三亚雪古丽东山羊种羊场2个直属养殖基地,奶牛舍设计存栏数为500头,东山羊种羊场设计存栏数为200只。2008年,奶牛场始建。2009年,繁殖出良种荷斯坦奶牛、安格斯肉牛和新疆褐牛共12头。
  三亚湾坡鸭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5年,湾坡村鸭苗孵化基地建立,年鸭苗孵化出栏达到数十万只。2007年,三亚湾坡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位于湾坡村,有1座鸭苗孵化厂房和1座三级排污池。2008年,与三亚市科协共同创办湾坡鸭科普示范基地正式挂牌。2009年, “湾坡鸭”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
  海南大亚农业实业有限公司 1990年9月12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旅游观光农业,果菜种植,畜禽养殖,鱼类养殖(仅供办证使用)等。在三亚市林旺镇有占地53.33公顷的养猪场和46.67公顷的热作水果种植园。1996年,生产猪苗2万多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
  三亚金鹿菜篮子有限公司 1995年成立,主要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农业机械及配件、饲料生产销售、食品。1996年,三亚金鹿菜篮子有限公司龙海养殖基地在藤桥镇龙海管区动工。同年12月10日,通过竣工验收,是三亚市第一个利用市政府菜篮子价格调节基金建设的菜篮子工程。 龙海养殖场位于藤桥镇龙海村塘竹坡,占地10公顷,开挖鱼塘9口,水面5.33万平方米,年产商品鱼25万千克。放养福寿鱼、白鲳等鱼苗30万尾。2004年,三亚金鹿菜篮子有限公司停业。2010年,三亚金鹿菜篮子有限公司关闭。
  三亚凤凰农副实业开发公司 1994年成立,主要经营饲料、日用化学品、花鸟鱼虫销售。1996年,三亚凤凰农副实业开发公司兴建的三亚市第一个集禽蛋、饲养、加工为一体的最大菜篮子工程项目——三亚饲料厂禽蛋生产基地,在田独镇开工。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肉仔鸡200万只、鸡蛋8000吨、畜禽饲料8万吨,是一个集饲料生产、肉蛋鸡生产和畜禽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菜篮子工程项目。
  1996—1997年,田独镇投资1.7亿元建设三亚饲料厂。1998年开业投产。2000年7月,三亚饲料厂“海旭”牌饲料投产暨海南北大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三亚举行。同年10月25日,海旭饲料厂由三亚凤凰农业开发公司投建,该厂原生产畜禽饲料,后改为生产鱼、虾等水产养殖饲料。“海旭”牌系列水产养殖饲料以虾饲料为主。2000—2003年,海旭饲料厂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第四章 海洋渔业
  第一节 渔场·鱼汛
  一、渔场
  三亚市渔民牧海耕渔历史悠久,捕鱼的范围广泛,涉及的主要渔场有三亚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中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渔场、东南部渔场和东沙群岛渔场等。
  (一)三亚渔场
  三亚渔场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南海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三亚市开发最早的渔场。三亚渔场鱼类齐全,盛产红鱼、马鲛鱼、鲳鱼、海参、龙虾、鱿鱼等40多种优质海产品,是国家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黄金海域。由于三亚山峦起伏,附近海面风平浪静,容易捕捞。三亚港避风条件良好,每年鱼汛期,海南省沿海各市县和大陆沿海各省、市以至港、澳、台的渔船云集三亚港内,多达两三千艘,场面壮观。
  (二)北部湾渔场
  北部湾渔场面积约12.9万平方千米,底质为泥沙,水深100米以内,是一个三面环陆半封闭式海湾,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大体可分为3个生物群。中上层鱼类有蓝圆鲹、鲱科、鳀科、鲳科、带鱼、宝刀鱼科、鲹科及一些金枪鱼类等;底层鱼类有金钱鱼、蛇鲻、黄鲷、红鳍鱼鲷、大眼鲷、鲱鲤、二长刺鲷以及鱿墨鱼及珊瑚礁鱼类。该渔场水深50米以内渔业资源密度为5吨每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为54.2万吨,年可捕量为27.1万吨;水深50米以外渔业资源密度为2吨每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为9.1万吨,年可捕量为4.5万吨。按12.9万平方千米计算,北部湾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50.8万吨。
  (三)西沙中沙群岛渔场
  西沙中沙群岛渔场位于南海中部。周围海域的浅滩及礁盘附近分布着许多优质鱼类,如金带梅鲷、黄梅鲷、紫红笛鲷、石斑鱼等。礁盘以外的海域上,广泛分布着金枪鱼、鱿鱼、飞鱼、遮目鱼,年可捕量在15万吨左右。
  (四)南沙群岛海域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海域,指南沙西南部200米以上的浅陆架区海域。根据1999—2000年国家海洋勘测声学调查,在北纬12°线以南的南沙群岛西部和西南部海域,26类鱼类的资源蕴藏量达115万吨,年可捕量为57.5万吨。南海北部200米等深线以下海域,包括北纬90线附近200米以下的南沙群岛西北部海域,根据1999—2000年的声学评估,
  可捕量为132万吨,开发潜力巨大。北部湾和海南省四周的近海渔场已充分利用,已呈现衰退现象;而东经112°线以东80米,以西100米水深等深线连线向外延伸以及西沙、中沙,特别是南沙群岛渔场,则基本上未利用,其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前景极好。
  (五)东南部渔场
  东部近海渔场(包括粤西中深海渔场)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资源量为66万~73.8万吨,年可捕量为33万~37万吨。东部、南部外海渔场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资源量为30万~40万吨,年可捕量为15万~20万吨。总计年可捕量为40万~47万吨。
  二、鱼汛
  三亚市的鱼汛旺季主要在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4月。季节性鱼汛期主要有:
  春汛(3—6月):主捕鱼类——马鲛鱼、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海鳗、带鱼等。
  夏汛(7—9月):主捕鱼类——带鱼、金枪鱼、马鲛鱼、马鲅鱼、宝刀鱼、石斑鱼、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海鳗等。
  秋汛(10—11月):主捕鱼类——沙丁鱼、马鲛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等。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主捕鱼类——乌鲳鱼、银鲳鱼、马鲛鱼、金枪鱼、马鲅鱼、大黄鱼、红鱼等。
  进入2000年后,随着捕捞技术的进步和海洋捕捞业的飞速发展,近海渔场已无明显固定季节和汛期时间区别,除了伏季休渔期,任何时候都可进行捕捞。
  第二节 渔船与设备
  一、渔船
  (一)木质渔船
  风帆渔船 三亚的木质风帆渔船大都自行在本地建造,少数在海口等地建造,吨位在1~5吨。20世纪80年代,三亚有木质风帆渔船约400艘。进入1990年后,部分木质风帆渔船改造为木质机动渔船,大部分渔民在建造新船时都建造木质机动渔船。到1995年,三亚市的木质风帆渔船就剩下不到20艘,吨位约50吨。至2010年,三亚市木质风帆渔船基本淘汰。
  机帆渔船 三亚市的以帆为主、以机为辅的60马力机帆渔船是榆港居委会、南海办事处等地渔民20世纪80年代从福建引进的,因其速度快,捕鱼产量高,颇受渔民欢迎。至1992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098艘,总吨位10426吨,总马力36855匹,其中拖网船42艘,带冰生产机动渔船207艘。2000年,三亚市1221木质渔船艘全部机帆化。2005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507艘,总吨位3万吨,总功率81012.3千瓦。随着近海捕捞的传统渔业资源日渐衰退,小型木质机帆渔船逐渐减少。至2010年,三亚市有机帆渔船1472艘,总吨位2.55万吨,总功率85232.1千瓦。
  (二)钢质渔船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仅有南海办事处渔民从省外购得退役的小型钢质渔船2艘。2003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再建一个“海上三亚”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决定》。为进一步扩大三亚市海洋捕捞能力,增加渔民收入,针对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渔船普遍陈旧日、吨位小、功率小、难闯远海捕捞现状,市委市政府提出造“百吨百艘”渔船战略方针,由政府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和市信用联社贷款7890万元,市财政造船专项资金贴息300万元,单位和个人筹资,建造100艘100吨渔船,出远海捕捞。第一批由山东荣成船厂、大鱼岛船厂和福建东南船厂建造的30艘渔船在年底交付使用。2004年,在三亚市实施“百吨百船”工程中,申请造船人数达146户,由山东荣成船厂、大鱼岛船厂和福建东南船厂建造的第二批30艘钢质渔船交付渔民使用。三亚市钢质渔船达到62艘。2007年,为了鼓励渔民造大船、造好船的积极性,市政府再次出台惠民政策:给予建造150吨以上钢质渔船的渔民补贴15万元,三亚市渔民又建造27艘钢质渔船,使钢质渔船达到89艘。2008年,三亚市有8位渔民建造钢质渔船8艘,分别获得市财政每人15万元共计120万元的造船补贴。2010年,三亚市再次加大扶持渔民的力度,对于一次性付款购买国资公司承租钢质渔船的渔民,给予每艘钢质渔船20万元的财政补贴。到年底,国资公司的52艘钢质渔船被渔民一次性买断,渔民共获得市财政补贴1040万元。至2010年,三亚市共有149艘钢质渔船,其中钢质灯光围网渔船80艘。
  二、工具
  (一)渔具类
  拖网类 分为单船拖网和双船拖网2种。
  刺网类 刺网是通过刺或缠住鱼、虾、蟹等捕捞对象的。刺网分为流刺网和定置单片刺网2种,按规格分有二指、四指、五指、七指等刺网。
  围网类 分为单船围网和双船围网2种,按形式分有灯围和大围2种。
  张网类 分为单桩框架张网、双桩张网、单锚框架张网、单锚回旋大型张网、樯张网等5种。
  钓具类 分为延绳钓类和手钓类2种。
  (二)捕捞机械
  大围缯立式绞网机 20世纪90年代,南海办事处等乡镇的渔民从福建引进6台立式绞网机,因减轻劳动强度,操作方便,被渔民竞相引进安装在三亚市大机围、灯围和小型(147千瓦以下)拖网船上。至2010年,三亚市安装立式绞网机200多台。
  定置网打桩器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渔民在定置网作业时利用绞车打桩。1996年,外地传入不用“斗”的定置打桩器被广泛采用。由于定置网对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弃用。
  起钓机(绞网机) 1996年,从福建、上海等地引进起钓机52台,用在钓船及流刺网船上使用,因适用性强,效果好,颇受渔民欢迎。到2005年,三亚市渔船已装备该起钓机(绞网机)100多台。
  流刺网起网机 1992年,从上海、广东引进13台,因成本低、提高起网速度,减轻劳动强度,颇受渔民欢迎。至2007年,三亚市渔船安装流刺网起网机97台。
  三、导航助渔设备
  (一)导航仪器
  定位仪 1991年,渔船开始广泛采用定位仪。到2010年,三亚市共安装定位仪60多台。
  卫星导航仪
  为了使渔船定位导航更加快捷、方便、准确,三亚市渔民从2006年起,开始购进国产和外国进口的卫星导航仪。至2010年,三亚市渔船上安装国产及进口卫星导航仪1台,北斗星等型号5台。
  雷达 1991年后,为航行安全避碰提供简捷安全的测试仪器,南海办事处等乡镇少数大功率的钢质渔轮开始安装国产和进口雷达。2010年,三亚市渔船装有雷达50多台。
  (二)探鱼仪器
  垂直探鱼仪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渔民就开始使用国产、日本、苏联、英国的垂直探鱼仪,开始仅在大机围机帆船上使用,以后逐步推广到灯围、钓、流刺网等渔船上。2009年,三亚市渔船已配备垂直探鱼仪35台。
  彩色水平探鱼仪 1998年,南海办事处开始购进威士玛单波束彩色水平探鱼仪安装在渔船上。该仪器使得鱼群显像逼真准确,大大提高了捕捞量。2010年,三亚市渔船上已安装彩色探鱼仪53台。
  (三)通信设备
  甚高频对讲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亚市木质机帆渔船开始配备无线电话机50多台。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渔民大多从省外购进甚高频对讲机,甚高频对讲机以其成本低廉,性能优越,便于携带逐渐取代无线电话机。至2007年,三亚市配备甚高频对讲机175台。
  短波单边带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有少数渔船开始配备国产单边带电台,因效果不理想。2002年,开始从国外进口无线单边带电台。2007年,三亚市渔船配备单边带电台98台。
  监控系统与无线电台 2007年,三亚市渔船安装监控系统,建立三亚市渔业电台。渔业电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在渔业管理、抗风抢险、海上救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节 海洋捕捞
  1991—199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年均总产量未超3万吨,年均总产值未超1.3亿元。
  1996—200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有所发展。其间,进行渔船更新改造,造大船、闯大海,组建外海捕捞船队,前往西沙、南沙渔场试捕。200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总产量达到4.75万吨,总产值达到3.24亿元。
  2001—200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进入由近海捕捞向远海捕捞相结合的发展阶段。通过自筹、合作和合资等融资形式,大大加快造大船,闯远海的进程。2003年,三亚双海公司2对4艘(每艘235吨,马力450匹)拖网渔船,首次开赴乌拉圭国渔场进行海洋捕捞,产量4700吨。2005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总产量达到6.7万吨,总产值达到5.54亿元。
  2006—201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有升有降。2006—2008年,三亚市海洋捕捞业达到较高水平,2007年为历史最高,总产量达到8.42万吨,总产值近6.83亿元。2009—2010年,三亚市海洋捕捞总产量降至7万吨以下,总产值降至2.23亿元以下。
  第四节 水产养殖
  1991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48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84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164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06吨,其中海水产量153吨,淡水产量153吨。
  200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493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801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扇贝、麒麟菜、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692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7239吨,其中海水产量4964吨,淡水产量2275吨。
  2004年,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功能,先后在崖城镇麒麟坡、田独镇六道湾以及藤桥青田村分别设立对虾健康养殖示范点、鲍鱼养殖示范点、海水鱼类繁育示范点。应用新技术后,对虾健康养殖示范点亩产量平均达650千克,最高产量高达1500千克;鲍鱼育苗出苗近200万粒;海水鱼类繁育出苗近20万尾。全市水产苗种生产单位45家,主要生产热带水产苗种有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鲷科鱼类、对虾、鲍鱼、东风螺、珍珠贝、扇贝、罗非鱼等30多个品种鱼苗。
  2007年,三亚养殖业注重渔业可持续发展,在稳定发展高位池地虾养殖、内港湾网箱养殖等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和推广工厂化标准化鲍鱼和海马养殖、升降式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深水筏式贝类养殖、淡水网箱养殖等现代设施渔业养殖。建立三亚渔业贸易公司的三亚南山鲍鱼养殖基地、海南中油深水抗风浪式网箱养殖基地、墨西哥湾扇贝基地、力村水库淡水网箱养殖基地等设施渔业项目,促进三亚市水产养殖由近岸、内陆港湾抽近海、分散型向集约化转变。
  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913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92公顷,养殖品种有鲍鱼、虾、蟹、扇贝、东风螺、石斑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等;淡水养殖面积621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水产品养殖总产量7695吨,其中海水产量5323吨,淡水产量2372吨。
  第五节 水产品加工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虽然有制冰厂和冰鲜渔船,但三亚水产公司和南海办事处、保港等乡镇的部分渔民仍然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水产品加工。传统的加工方法主要有腌制水产品和干制水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对冰鲜水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和三亚冷藏业、冷冻业的快速发展,三亚水产品传统加工方法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冷冻业、冷藏业。
  一、腌制水产品
  水产品腌制方法主要有干腌法、湿腌法及混合腌制法。干腌法,将食盐与鱼按1∶3比例进行混合,放入一密封容器,最后一层加盖一层盐,上面用石加压,利用食盐和水产品中渗出的水分形成的食盐溶液进行腌制。湿腌法,将整条或剖开的鲜水产品放入饱和食盐溶液中浸渍一定时间。混合腌制法,用食盐和饱和盐水腌制水产品,即逐层将敷有盐的水产品排列在有饱和盐水的容器中,最后复顶盐,放竹栅加石压,使水产品减少与空气接触机会,加快盐渍速度。混合腌制法适用于多脂肪鱼类的盐渍加工。
  1990年,加工水产腌制品753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需求冰鲜产品,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等单位和个人从外地购进制冰设备,为渔民提供人造冰块作渔获物冰鲜用,三亚市腌制水产品产量下降。1995年生产加工腌制品约500吨,1998年加工腌制品约300吨,2002年只有约20吨,2010年近乎消失。
  二、干制水产品
  三亚市的干制品主要有咸干品、淡干品和熟干品3类。
  (一)咸干品
  又称盐干品,是水产品经过腌制后再进行干制的加工品。
  (二)淡干品
  又称生干品,将新鲜水产品经处理洗涤后直接干制而成。淡干品主要有墨鱼干、鱿鱼干、蝴蝶干(以厚壳贻贝肉制成)。还有虾干、小杂鱼干、河豚干、海带、紫菜等。
  (三)熟干品
  新鲜水产品经水煮后再干制即为熟干品。1991年,三亚市干制品产量约800吨,此后逐年下降,至1999年干制品产量约200吨。2005年约50吨,2010年近乎消失。
  三、熟食品加工
  (一)烤鱼片
  烤鱼片主要以小带鱼、小杂鱼为原料,制作方法为原料鱼“三去”(去头、去皮、去内脏)后,洗净、剖取鱼肉两片,添加食盐、白糖、味精等调料,经烘烤、滚压、拉松制成。1992年,三亚水产品公司从外地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加工生产烤鱼片,同年生
  产30吨,创产值80万元。1994年,因管理不善导致亏损而停产。
  (二)鱼糜制品
  以鲨鱼、鲷鱼、马鲛鱼、杂鱼等为原料,经过采肉、绞肉(精滤)、擂渍,加入淀粉、调味料后成型加热制成的方便食品。三亚市鱼糜生产欠发展,年产鱼糜100吨左右的海南(三亚)天强水产有限公司于2007年处于半停产状态。
  四、水产品冷藏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创建制冰厂开始制冰,为渔船提供人造冰块。渔民在出海捕捞前从制冰厂购买冰块,渔民将渔获物初步分类后,用塑料托分托加冰保鲜,回港后经收购部门再分类后,进入冷冻厂在零下25℃以下冻结,再置于冷藏库内冷藏,延长保藏期,保持鱼体原有的新鲜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亚市有了带冷藏设备的渔船,此后逐渐增多。由于冷冻水产品比腌制及干制水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销售渠道更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把过去以咸鱼加工为主改为以生产冰鲜鱼为主,三亚市的冷冻厂也得到大发展。
  1991年,三亚市水产冷冻厂和三亚市第一水产公司两家冷冻厂,设计日制冰能力500吨。1997年,三亚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9家,均为海鲜活体冷冻加工企业,水产品加工3.7万吨,产值2.2亿元。2003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19.80万吨。产品主要有冻鱼虾、鱼片、虾仁、腌制品,日冷冻能力630吨,日制冰能力为1469吨。生产加工品种达50多种,水产品加工量为4万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地区9215吨。2005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家,水产品加工量为5.8万吨,出口1.24万吨,创汇3170万美元。2007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0家,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有三亚东吉、远跳、福港、江海、恒源等公司,水产品加工量为7.9万吨,出口1.85万吨,创汇6600万美元。2010年,三亚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2家,年水产品加工量为6.9万吨,出口1.56万吨,创汇5800万美元。
  第六节 渔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9年3月,设立三亚市海洋管理局,为三亚市人民政府正处级行政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人。
  1995年,更名为三亚市海洋局,内设办公室、海洋资源管理科、海洋规划开发科。
  2001年5月,三亚市机构改革,组建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内设办公室、海域管理科、海洋资源保护科、海洋渔业开发科。下设三亚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为行政执法类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8个职能科室。下设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4个职能科室。2009年3月19日,成立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和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机构设在三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水产技术推广站实行三块招牌、一套人员。
  2009年11月,三亚市实行机构改革,保留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为主管海洋经济、海洋事务和渔业行政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内设办公室、海域和海岛管理科、环境资源保护科、渔业科、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行政审批办公室。2010年4月,经市编委同意,三亚市小型渔业船舶检验站更名为三亚市小型渔业船舶检验处,其行政级别不变。同年5月25日,三亚市渔政渔港管理处(中国海监三亚市支队)增加3个科级职能机构,挂中国渔政三亚市支队、中国海监三亚市支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亚市渔港监督处牌子,行政级别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渔港监督科、海洋监察科、渔业通信与技术科、公务执法船队、海洋与渔业监察一大队、海洋与渔业监察二大队,参照公务员管理。至2010年底,市海洋与渔业局内设机构未变。
  二、渔政渔港监督
  1993年3月,配合省相关部门查处日本独资某水产养殖公司未经渔政人员许可,偷运5万尾(鱼师)苗出口,对经办人员按规定罚款2万元。1994年1月,依法查处乐东黎族自治县英海、望楼一带渔民无视国家渔业法规,擅自越港越县越界到三亚市保港镇境内海域进行非法捕捞事件。1999年4月,大量个体小渔船云集大东海湾内用灯光捕捞,严重影响了旅游港湾的宁静和损害近海旅游生态资源。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市渔政渔监管理处组成30人的执法队伍,对违规作业船只进行围堵、疏导、教育,及时制止了灯光捕捞违规行为。2000年,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渔政、城管部门,整治羊栏镇回民群众在三亚湾违规拖网行为,教育农民120人次,没收网具10具。
  2001—2005年,市渔政渔港部门在渔港和海上共开展检查922次,受检渔船15658艘次,查处违规渔船959艘次,罚款14.2万元,征收渔业资源费154.7万元、建港费73.9万元,签发渔业许可证388本,责令配备安全防火设备218件。组织5个乡镇、14个居委会与渔船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安全生产网络。
  2006—2010年,强化渔政渔监管理,市渔政渔港部门在渔港和海上共开展检查1534次,检查渔船12169艘次,处罚违规渔船1053艘次、纳入管理的“三无”(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小型渔船678艘,发出停航令150张,征收渔业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罚没款417万多元。共受理海上交通事故和网具纠纷案件92宗,结案64宗,案值48.93万元。其间,2007年,三亚市渔政管理处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渔政系统先进单位。
  第七节 渔业企业
  一、海洋捕捞企业
  (一)三亚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创建,私营企业,集捕捞、加工、运销为一体,年捕捞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拥有制冰厂一座,日制冰产量200多吨;冷冻加工厂两座,主要以加工海捕水产品为主;冷藏容量达2000多吨,急冻能力日产量为100吨,年加工能力8000多吨。
  (二)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
  1991年创建,为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的综合性民营企业,主营海洋捕捞、冷冻加工各类海鲜和水产品销售、机冰销售、柴油与渔业生产资料供应。拥有一座1000吨级冷冻加工厂,日可加工各类海产品100吨,冷藏库库容为600吨,日制冰100吨,冰库库容为400吨;一座7000平方米的江海商城、一支外海捕捞船队、一支民间远洋渔业船队、一艘1000吨的加工补给冷藏运输船;在马来西亚的吉兰丹港和关丹港设有两个远洋渔业基地,在印尼坤甸港设有一个远洋渔业基地。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年产值2亿多元。
  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属下有海南双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三亚江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江海燃油供应分公司、临高江海渔业分公司、儋州海丝路渔业有限公司、三沙金海渔业有限公司、湛江市惠丰实业有限公司。
  自1998年以来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是海南省渔业龙头企业,省工业50强企业,三亚市优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纳税企业。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的产业亮点是在全国最先提出以功能经济和规模经济支撑的“公司+渔民”的母船群体产业模式;1998年向农业部提出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建议,提出以“公司+渔船”“公司+渔民”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发南沙渔场;自行设计和建造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海上渔业产业化的南沙渔场加工母船作业群体项目,带领渔船从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转移,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动海南省渔业产业的提升。
  (三)其他海洋捕捞企业
  除上述两大公司外,还有三亚添发实业有限公司,以及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由三亚市榆港居委会渔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海洋捕捞民营企业、三亚榆丰渔民专业合作社、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海水养殖企业
  1991年,三亚市海水养殖企业有3家,1995年有16家,1998年有35家,2003年有62家,2007年有89家。至2010年,已发展至102家,其中规模稍大的养殖企业9家,其余均为养殖面积0.2~3.33公顷的私人个体养殖场。三亚海水养殖的水产品主要有石斑、海鲤、海鳗、龙虾、鲍鱼、珍珠贝、螺旋藻等800多种。
  (一)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
  1989年创建,为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1996年,有股东9人,员工74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8人,公司属下有4家企业,其中日产60吨和40吨冰厂各1家,与日本林兼公司联营创办的200口网箱和100口网箱的海水养殖场各1个,总资产净值达3480万元,1996年就享有进出口权,是三亚市同年实力最强的渔业企业之一。
  (二)三亚意源养殖有限公司
  2005年成立,民营企业,职工人数193人。养殖海产品主要有华贵栉孔扇贝、太平洋单体牡蛎、墨西哥湾扇贝;年产墨西哥湾成品扇贝1800吨、华贵栉孔扇贝商品扇2900吨。
  (三)三亚远跳公司
  1989年底成立,是一家集水产品养殖、收购、加工、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私营企业,下设远跳无公害养殖基地、远跳冷冻厂等联合体企业。公司占地2.67公顷,车间加工面积近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先进冷冻设备和生产加工设备,有罗非鱼生产线、寿司虾生产线各一条,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2010年,公司有员工600多人,其中各类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30多人,大专、中专学历以上人员60多人。公司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设立内勤机构,其中业务部门5个,后勤保障部门2个。公司主要经营水产养殖、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主要产品有冻虾仁、冻熟虾、拉长虾、寿司虾、冻凤尾虾、冻鱼类罗非鱼片等40多个品种,可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包装,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为加强产品质量,狠抓企业管理,已经通过美国FDA注册、欧盟认证、BRC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四)海南中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成立,私营企业,有员工500多人。业务实行养殖、加工、生产、检测、销售、服务一体化,为大型水产品加工制造型企业,冷藏库容量为3000吨。
  (五)海南断山渔业有限公司
  2002年成立,民营企业,有职工28人。为从事热带名优经济鱼类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的科技型企业,年人工繁育苗种500万尾以上,养殖年产2000吨以上。
  三、水产品加工企业
  三亚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1年,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2家,1995年发展到32家,1998年猛增到42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为152441吨。至2005年一直保持有42家,年水产品加工量为5万吨。因冷冻厂供大于求,受市场调节作用,2006年剩30家,至2010年未发生变化。
  第五章 林业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三亚市林业局为副处级行政单位,内设办公室、营林科、三亚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林政科、三亚市森林防火办公室。
  2002年8月,三亚市林业局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林政科、营林与花卉科(加挂三亚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三亚市森林防火办公室。
  2009年11月,三亚市林业局调整为行政单位,内设办公室、营林与花卉科(三亚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林政法规科(行政审批办公室)、资源与保护科、三亚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至2010年未变。
  第二节 林业资源
  一、植物种类
  三亚市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境内有植物种类1838种(含栽培品种516个),其中蕨类有22科72种,裸子植物7科26种,被子植物98科1740种(双子叶植物1341种、单子叶植物399种)。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省级保护植物6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海南苏铁(Cycastainanensi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桫椤(Cyatheaspinulosa)、翠柏(Calocedr“smacrolepis)、土沉香(白木香)(Aq“ilariasinensis)、无翼坡垒(铁凌)(Hopeaexalata)、青皮(Vaticama,2gachapoi)、海南梧桐(Firmianahaina,zensis)、蝴蝶树(Heritieraparvifoli)、油楠(Sindoraglabra)、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海南石梓(Gmelinahaina,7ensis)、普通野生稻(D.rufipogo,z)、野稻(D.,neyeriana)、疣粒野生稻(Oryzagran“lata)等13种。三亚市共有野生植物1144种,分属192科275属,其中二十多种属于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树种,主要有无翼坡垒、青皮、白榄、蝴蝶树、长柄琼楠、细子龙、野荔枝、野龙眼、赤楠、蒲桃、海南合欢等,其中无翼坡垒(俗称“铁棱木”)为中国二类重点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甘什岭,已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树种),是海南特有珍贵树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海南省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鸡毛松、长叶竹柏、绢毛木兰、囊瓣木、海南地不容、台琼海桐、聚花海桐、海南大风子、红花天料木、美丽梧桐、长柄银叶树、木槿、粘木、毛银柴、重阳木、见血封喉、桂木、野生龙眼、野生荔枝、海南假韶子、细仔龙、盆架树、毛茶、海南水团花、海南龙血树、海南破布叶、密花虾脊兰、冬凤兰、钗子股、石仙桃、火焰兰、万带兰、卤蕨、尖叶卤蕨、红树、榄李、红榄李、海莲、尖瓣海莲、木榄、竹节树、角果木、海榄雌等49种。
  二、植物群落
  三亚市植被物群落由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灌木林和热带草地五大类型组成,其中以次生林面积占优势,原始林只在个别陡峭山坡地带有零星分布。从沿海到山地,分布有红树林、砂荒草地、旱生性刺灌丛、灌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和热带草地。人工林植被主要有橡胶林、木麻黄林、桉树林、相思林,以及槟榔、杧果、龙眼、荔枝等果木林。
  (一)红树林
  20世纪90年代后,红树林植被仅存于亚龙湾青梅港、铁炉港、红沙榆林河、三亚河入海处等地,主要由榄李群落、红树群落和红海榄群落组成,约占红树林面积的75%。角果木群落、桐花树群落所占面积较小,主要镶嵌在角果木群落和榄李群落的环抱中。红树群落是人为破坏后残余的小面积拼块。其他红树和半红树植物还有卤蕨、尖叶卤、蕨锈麟飘拂草、盐地鼠尾粟、双穗雀稗、杯萼海桑、红海榄、白骨壤、海漆、木果楝、瓶花木、海榄雌、许树等。此外,在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存有8棵珍贵的红榄李。
  红海榄是三亚红树林主要群落。群落浓绿色,平均高3~4米,群落结构紧密。常见植物有红海榄、红树、榄李、木果楝、海漆等,偶见角果木、杯萼海桑、无瓣海桑、海桑、瓶花木、海榄雌、许树等。
  (二)次生雨林
  主要分布在东起甘什岭,西至三亚中部内侧丘陵低山区抱土一带的红坡岭,南至三亚市狗岭、金鸡岭一带和亚龙湾东内侧山体一带及牛奇洲(蜈蚑洲)岛。植被类型是由湿润雨林受人为破坏后形成,主要有甘什岭无翼坡垒群系、青梅(青皮)+蝴蝶树群系、山潺琼楠+窄叶半枫荷+鸭脚木群落。
  甘什岭无翼坡垒群落是三亚最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据样地测量,群落中无翼坡垒占绝对优势,重要值高达112,其他伴生树种有青梅、白茶、蝴蝶树、乌材、三角瓣、细仔龙等。森林终年常绿,结构较复杂,可分为乔木三层、灌木层、草本层。第一层乔木高18~25米,平均胸径46.8厘米;第二层乔木高9~16米,平均胸径13厘米;第三层乔木高5~7米,平均胸径9.1厘米;灌木层以无翼坡垒幼树和小苗占绝对优势;灌木种类很少,主要有陈氏榈、黑面神、黄藤;草本植物丰富,主要有艳山姜、高良姜、割鸡芒。此类型林木质藤本植物较多,附生植物罕见,板根和茎花现象不明显。
  (三)热带次生季雨林
  主要分布在亚龙湾六道岭、坎秧湾白虎岭等沿海山体向西的沿海区域山体,市境西南、西部、西北部丘陵和山区也有少量分布。代表群落有六道岭厚皮树+银柴+叶披木群落、火岭海南榄仁+青梅+厚皮树+圆叶刺桑群落。北部山区热带次生季雨林分布较大,代表群落为陆均松+鸡毛送+海南木姜+三角枫群落,结构复杂,优势种不明显。表现为灌木树种重要值较高,表明群落处于从灌木林向森林转变阶段,林中分布有青梅、蝴蝶树、高山榕等高大乔木种类,表现较高的生物种类丰富度。
  (四)灌木林
  有常绿灌木林群落和落叶灌木林群落。常绿灌木林群落分布区域与次生雨林分布相同,只是由于恢复时间较短,还处于灌木林阶段。林木覆盖度达80%~85%,主要由厚皮树+银柴+破布叶群落构成,优势植物较明显。常见植物还有潺槁木姜、美丽梧桐、黄牛木、对叶榕、马樱丹、钩枝藤、桃金娘、紫毛野牡丹、越南巴豆、买麻藤等,是季雨林被破坏后形成的主要次生灌木林,植物群落外貌淡绿色,季相明显。群落分层不明显,层间植物较发达,灌木植物丰富。由于处于不同的演替阶段,还可细分为厚皮树+银柴群落、破布叶+三稔蒟群落、厚皮+菲律宾合欢(白格)群落。落叶灌木林群落公布区与次生季雨林的分布相同,也是因为处于恢复期,暂时处于灌木林阶段。植物群落盖度一般50%~60%,较好地段达70%。优势植物不明显,以海南榄仁、厚皮树、披叶木、圆叶刺桑、桃金娘、芒和白茅等植物略占优势。植物组成较为简单,常见种有小叶海金沙、海金沙、芒萁、乌毛蕨、细基丸、无根藤、木棉、乌墨、潺槁木姜、刺篱木、黑叶谷木、黄牛木、破布叶、假苹婆、肖梵天花、黑面神等。
  (五)橡胶林
  橡胶林是三亚市主要的经济林之一,分布在国营立才农场、南岛农场、南滨农场、南田农场、育才镇等地,种植于丘陵山坡,不同地段橡胶林的树龄变化较大。多为成熟与过熟的人工纯林,种植株行距多为2.5×8米。橡胶发育正常,林下植物覆盖度较高,一般有地毯草、凤尾草、半边旗、磨盘草、马唐草、竹叶草。
  (六)桉树林
  是市内主要的人工用材林,种植在交通相对方便的丘陵低山,主要分布区域为崖城、田独、天涯、立才农场、海棠湾等地。基本上是纯林,结构简单,株行距一般为1.5×4米,林木个体发育一般,个体间分化明显。上层桉树群落盖度为60%~70%,林下多为桃金娘和禾本科草本植物,植物种类很少,林内生物多样性指数小。
  (七)相思林
  主要分布在崖城、抱龙林场、育才镇、南岛农场。不同地段的相思林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都有较大的差别。马占相思发育良好,林下植物发育一般,主要有飞机草、叶披木、黑面神、马樱丹、桃金娘、白背黄花稔等。
  三、古树名木
  三亚市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和保护工作起步较晚,2001年才对已有古树名木进行第一次普查。
  2005年,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决定》,要求组织人员对三亚市的古树名木和各种珍贵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
  2007年,三亚市政府出台《三亚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对三亚市的珍贵古树名木资源分三级进行保护,非法砍伐古树最高罚款25万元,并禁止砍伐、转让、买卖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禁止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硬化地面、堆放杂物等。至此,三亚市古树名木资源才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2010年,三亚市记录到的古树名木有1116株,其中80~200年树龄899株、200~300年树龄148株、300~500年树龄44株、500年以上的有6株、名木19株。树种主要有酸豆、高山榕、小叶榕、波罗蜜、见血封喉、鹊肾、菩提、大叶榄仁、海南枇杷、阳桃、土檀树、重阳木、麻楝、割舌树、龙血树、木棉、海南李榄、厚皮树、杧果、乌木、凤凰木、海南苏铁、乌墨、龙眼、荔枝、木麻黄等26种。
  第三节 绿化造林
  1990年7月,成立三亚市绿化委员会,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之后,三亚市绿化委员会每年组织三亚市政府各机关、各民主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同时结合海防林造林、三边林造林以及中幼林抚育等建设项目,做好育苗、整地等造林前各项准备工作。主要种植树种为小叶榄仁、长叶马府油、雨树、孔雀豆、盆架子、琼崖海棠、大叶相思、木麻黄、果树、吊瓜木和椰子树等。
  1991年,三亚市人工造林面积2216公顷,育苗面积85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613公顷。1997年,三亚市人工造林面积683公顷,育苗面积6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8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7306公顷。2002年,三亚市人工造林面积1080公顷,育苗面积16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2000公顷。
  2007—2010年,市政府投入造林专项资金6000万元,共完成海防林建设面积1046.2公顷。退塘还林作为海防林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三亚市用3年时间完成海南省下达的3~5年退塘还林任务,完成补植造林904.13公顷,退塘还林142.11公顷。2007年被省政府评为海防林建设先进市县。2009年,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三亚市召开。国家林业局局长和参会代表对三亚海防林和退塘还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截至2010年底,三亚市森林覆盖率达68%。
  第四节 林业生产
  一、苗木生产
  2002年开始,三亚市种苗生产和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种苗生产经营行业到林业局申请办理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许可证,依证生产经营。2002年,林业局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有6家。2007年,申请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有10家。2008年,申请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有12家。2009年,申请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有1家。2010年,三亚市种苗行业已办证的单位达到27家。
  2003-2005年,共生产苗木1035.4万株。2006-2010年,共生产苗木768万株。
  一、花卉生产
  三亚市花卉产业从1996年开始发展,引进热带兰花(文心兰、石斛兰)在三亚原田独镇种植,1998年三亚市兰花企业三亚雅峪花卉发展有限公司扩大生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达6.67公顷。至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100公顷,2005年扩大到294公顷。截至2010年,三亚市花卉生产面积达569公顷。
  从2004年起,三亚市每年从财政安排资金发展花卉产业。同年,三亚市林业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种植兰花,共有171个示范户种植兰花8.2公顷,提供花梨、柚木等优质用材林特产苗木25万株,扶持各区镇农民在庭前院后营造优质用材林133.33公顷,保存率和成活率均达95%以上。
  2006年,首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在三亚市举行。展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世界各国兰花精品1万多盆。2005—2006年,三亚市花卉种植面积达336公顷,两年共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农村发展兰花产业。共有兰花企业12家,兰花种植面积50.6公顷,居全省之首。
  2007年,三亚市兰花种植面积68公顷,兰花农民种植户502户,兰花企业12家。市政府安排300万元扶持农民种植兰花,三亚市六镇一区共举办15期兰花培训班,培训花农近1000人次。同年,举办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兰博会以“发展兰花产业,弘扬兰花文化”为宗旨,以“兰花、文化、美丽、产业”为主题,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兰花产业发展。兰博会展出各种热带兰花精品2万盆以上,参展的国内外客商有102家。国外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德国、越南、瑞士、荷兰、缅甸等12个国家58家企业参展。兰博会以其丰富的内容、贴近生活的自然景观和珍贵新奇的兰花品种,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兰、赏兰,参观人数超过16万人次。
  2008年底,三亚市兰花种植面积127.93公顷(12家企业种植95.8公顷,502户农户种植32.13公顷),占全省兰花种植面积的61.9%,兰花产值达1.9亿元,居全省之首。国家级热带兰花示范(三亚)基地地位在三亚市天涯镇,建设面积100公顷,项目计划总投资2.68亿元。田独镇热带兰花种植示范基地位在三亚市田独镇,面积54.33公顷,基地计划总投资9409万元。凤凰镇槟榔村庭院种植热带兰花示范基地,面积5.6公顷,项目总投资840万元。三亚市种植20公顷玫瑰切花基地,产值达1800万元。
  2010年,三亚市花卉种植面积为643.33公顷,其中兰花159.93公顷,玫瑰花104.67公顷,绿化苗木378.73公顷。鲜切花产量达13500万支,销售收入20695万元。大小花卉企业达60家,其中兰花企业15家,玫瑰花企业2家,园林苗木企业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其中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玫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参与花卉种植农户达2000人,花卉从业人员已达3000多人。同年,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123家国内外企业及协会参展,展出各种热带兰花精品3万多盆。
  第五节 退耕还林
  2002年,三亚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4年,林业完成退耕还林333.3公顷,占省下达任务的100%。完成“三边”防护林造林291.3公顷,其中城边林53.3公顷,海防林11千米、30公顷,路边林90千米、208公顷。三亚市义务植树共计44万株。
  2006年,完成退耕还林333.3公顷。
  2010年,三亚市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完成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共667公顷,涉及凤凰镇、崖城镇、育才镇三个镇910户退耕户。
  2002—2010年,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086.87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3453.33公顷,封山育林333.33公顷。三亚市退耕还林工程覆盖6个镇(崖城镇、天涯镇、凤凰镇、田独镇、海棠湾镇和育才镇)、2个国有农场(南滨农场和立才农场)和2个国有林场(三亚林场和抱龙林场),涉及农户1989户8960人,其中退耕地造林涉及农户738户4133人,兑现到户的种苗费、粮食和生活补助资金2732.12万元。退耕农户每户平均获得补助款1.37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后,三亚市增加森林覆盖率2.6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第六节 林业管理
  一、森林防火
  1991—2010年,三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累计投入1976万元,加强森林防火软硬件建设。市森林防火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20年内,三亚市共发生森林火灾97起,多为森林火警,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每年火灾受害率均低于0.2‰,发生1起人员伤亡事故。
  1991年,三亚市全年仅发生森林火警2次,过火面积0.67公顷,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1995年,逐步增加防火投入,每年防火项目资金10万元以上。全年仅发生森林火警3次,过火面积1公顷,无受害率,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2000年,发生2次森林火警,过火面积1.6公顷,受害面积0.27公顷,受害率0.002‰,低于省要求的控制面积0.2‰,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2005年,发生8次森林火警,过火面积6.95公顷,受害面积0.75公顷,受害率0.006‰,低于省要求控制指标,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2007年起,市政府每年与各区镇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护林防火工作责任。印发各类森林防火宣传册子、通告、图片等33万多份,分发给基层24个森林防火责任单位。
  2009年,市委、市政府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三亚市森林防火规划(2010—2014年)》通过评审。
  2010年,三亚市组织200人次防火培训,开展2次专业扑火演练;年内共发生森林小火灾4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3起,较大森林火灾1起,过火总面积21.33公顷,受害率0.075‰,低于省要求控制指标0.3‰,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二、病虫害防治
  1995年,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测报及防治工作。2002年7月,三亚市发生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疫情,三亚市林业局制定历年《三亚市椰心叶甲防控方案》,并由三亚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组织实施。同年,首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在三亚市获批。全面完成省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检疫执法、预测预报疫情相继开展,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
  2002—2005年,持续暴发的椰心叶甲、桉树枝瘿姬小蜂、刺桐枝瘿姬小蜂等每年对三亚市的生态、经济等造成严重损失,已严重影响到三亚市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
  2006年,市政府共投入860万元作为防治经费,开展并完成棕榈科植物外来有害生物专项防控,并将林业有害生物椰心叶甲、红棕象甲、红火蚁等列入监测防治对象。截至2010年11月,三亚市523个村庄投放天敌寄生蜂2.9亿头用于椰心叶甲防治,挂药包防治215万株次。防治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2000万株,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依法检疫苗圃、木材厂和调运植株,发放植物检疫证书2000多份。
  三、林政管理
  1992年,三亚市实施封山育林护林,划定面积6.2万公顷。1991—1993年,三亚市规范采伐限额管理,确保采伐量不超过限额。推广普及节柴灶,实行“烧柴许可证”制度。1995年,完成封山育林护林面积5.5万公顷。2000年,三亚市封山育林总面积5.19万公顷。
  2004年,三亚市林业成立2个督查工作组,对21个护林防火责任单位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扑火预案、扑火装备情况等进行督查。成立林业“110”举报中心,初步建立毁林“防控”体系,全年共查处毁林刑事案件4宗,刑事拘留4人,逮捕3人,查处各类森林治安案件19宗,行政处理25人,森林案件查处率达95%。全年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22宗、征占用林地2宗、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11宗、林权证51宗。
  2007—2008年,破获各类毁林案件46宗,其中刑事案件查处10宗,办结行政案件36宗,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4人,拘留13人,逮捕7人,行政处罚51人,没收木材11.9立方米,扣押作案车辆15辆。全年共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27宗,林权证发放9宗,发证面积173.6公顷,调处林地纠纷25宗。
  2009年,三亚市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25宗,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8人,其中刑事案件查处4宗,刑拘1人,呈请逮捕5人;行政案件21宗,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22人。同年三亚市共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13宗,面积121.3268公顷,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约728万元。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7宗,采伐量119.5683立方米,出材量32.0836立方米。办理木材运输证7宗,运输木材及制品28.7921立方米。2005—2010年,三亚市封山育林面积5.22万公顷。
  2010年,依法审核征占用林地14宗,面积220.55公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12宗,采伐面积29.82公顷,采伐量949.94立方米,出材量369.35立方米;完成建立项目征占用林地评审专家库工作,制定《项目征占用林地评审专家选聘暂行办法》;组织召开“市林业局做好项目使用林地服务座谈会”,帮助单位和企业了解征占用林地的政策要求和报批程序,防止三亚市重点项目出现“未批先占”或者“未报即用”等违法使用林地行为。至2010年,划定6.23公顷的封山育林面积不变。
  四、森林执法
  (一)机构
  1987年,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成立,实行双重管理,既是林业部门的职能机构,行政上属三亚市林业局领导,又是地方公安机关派出单位,公安业务由地方公安机关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上级林业公安机关的指导。公安分局内设人秘股、刑侦股、治安股,1992年增设技术股,1995年增设消防股。1996年,成立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甘什岭派出所和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林业研究派出所,不定级别。2002年,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内设综合组、刑侦治安组。2009年,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更名为三亚市森林公安局,仍实行双重管理,内设办公室、刑侦大队、法制督查科、治安科。至2010年未变。
  (二)执法
  1991—1995年,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的工作重点是: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整顿木材加工市场,打击毁林犯罪行为,打击非法杀害、出售、贩卖濒危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5年共发生涉林案件128宗,其中刑事案件12宗,完结7宗;行政案件116宗,查处116宗。
  1996—2000年,三亚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扶持群众在海边养鱼、养虾,在荒坡、荒地里种植果树。三亚市盗伐海防林建养殖池,滥伐天然林种植杧果、龙眼、荔枝等毁林行为高发,但由于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交通、办案工具落后,民警素质、办案能力不高,导致许多毁林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组织开展“春季行动”“整顿木材加工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严打整治活动,并联合三亚市林业局、司法局,到各个乡镇、毁林重点村落进行森林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总共出动宣传车辆150次,悬挂宣传横幅258条,传单2850张。查处涉林案件118宗,其中刑事案件15宗,完结8宗;行政案件103宗,查处103宗。
  2001—2005年,三亚市林业公安分局紧紧围绕毁林案件及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展开工作,5年间三亚市共发生涉林案件177宗,其中刑事案件68宗,完结36宗;行政案件109宗,查处109宗。
  2008年开始,市林业公安分局加强信息化建设,内网接入市公安网,并配备摄像机、照相机、GPS仪等。2006—2010年,三亚市森林公安局在执法过程中,注意“打防相结合”,加大巡逻防范和宣传教育,制定日常巡逻制度。将三亚市林区分为3个区:东片区(河东、田独、海棠湾),中片区(河西、凤凰、天涯、高峰),西片区(崖城、育才、梅山),把民警分成3组,每组负责一个片区,同时结合护林员,对片区进行巡逻管护。每年定期到各个乡镇、村落进行森林法律法规的宣传,共悬挂横幅210条,传单2520张,出动车辆125次。共发生涉林案件114宗,其中刑事案件21宗,完结19宗;行政案件93宗,完结93宗。
  第七节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2008—2010年,三亚市实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集体商品林地面积约1.83万公顷,其中商品林地1.17万公顷,公益林地6593公顷。涉林居(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989个,涉林农户超过3万户。为科学准确地评价林改成效,2010年市政府依据《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项目评分标准》,结合三亚实际,制定《三亚市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和评分标准》,并于同年9月和11月对三亚市进行两次检查,通过听(听汇报)、看(看成果)、问(询问农户及工作人员)、测(实地复测)的方法,对此次林改逐项依据评分标准打分。经综合测算,三亚市自评打分为99.6分。同年,三亚市林改所涉及的集体商品林地面积18320公顷,其中商品林地11727公顷,公益林地6593公顷,涉林居(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989个,涉林农户超过3万户。已(换)发证面积17200公顷。林权证发证率97.1%,林地保障率96.8%,家庭承包率92.3%,市级档案合格率100%。
  第八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
  一、机构
  1995年,设立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为市林业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至2000年,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牌子挂市林业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将原来由市环保局管理的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和三亚市红树林保护区划归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管理。2002年8月,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为市林业局下属并受委托负责管理从事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07年2月,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调整为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机构建制至2010年未变。
  二、主要工作
  (一)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1991年,《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出台,三亚市林业及相关部门作了大量宣传,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自1995年市政府批准设立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开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组织对销售经营野生动物的宾馆、酒店、农贸市场、港口机场检查60次,严厉打击非法贩运经营的行为;对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场所进行有效监管;每年利用3月20—26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八月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开展宣传1~2次,增强广大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观念。
  2000年,市人民政府将三亚河划为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同年3月,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协会、海南省林业局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在三亚河畔共同举办全国“爱鸟周”南北护鸟行活动。
  自2003年“非典”以后,三亚市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加大了力度,完善了监测机制与监测手段。
  2005年,制定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开展2次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3次,印制一批宣传资料1万份。至2010年,三亚市有梅花鹿养殖场2个,存栏梅花鹿达300只;犀牛养殖场1个,存栏白犀牛(非引进)75头;老虎养殖场2个(爱心大世界景区和老虎园),有孟加拉虎400只;鳄鱼养殖场4个,存栏鳄鱼4万条。
  (二)红树林保护与管理
  1989年、1992年、1999年市人民政府先后批准设立亚龙湾青梅港、三亚河、铁炉港3个红树林保护区。有红树林植物26种,其中红树植物17种,半红树植物9种。
  2000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挂靠在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管理。
  2005年,三亚市开展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巡护工作,打击非法侵占和破坏红树林保护区和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和周边填塘养殖与非法停放“三无”船只的行为,同时开展红树林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和设计工作,推进三亚市红树林保护区的基础建设,设立红树林保护区界桩和宣传牌。
  2009年,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编制总体规划,并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010年,三亚市红树林保护站建成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红树林管理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九节 林场·森林公园
  一、三亚林场
  海南省三亚林场位于三亚市城东区东北的海棠湾镇内,距三亚市城区28千米,下设林旺、榆林、南山、琼南岭4个工区。全场公益林面积为671.4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1.01%;海防林面积201.5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5.31%;商品林面积644.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8.99%。全场总蓄积为22636.52立方米。三亚林场所属林地,全部为国有林地。全场森林覆盖率为90.61%,林木绿化率为90.61%。土地总面积1329.16公顷,其中林地131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03%;非林地面积12.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97%。1991年,全场共有干部职工87人。2010年,全场共有干部职工112人。累计共修建16个永久性森林防火碑,埋设公益林界碑4个,界桩15个。林场设南山工区护林防火队,有1辆护林防火巡逻车,6辆护林防火摩托车,4台风力灭火机和6瓶干粉灭火器。每年在林区张贴宣传单300多份。
  (一)造林
  1991—1993年,三亚市造林784.67公顷,其中1991年种植桉树204.67公顷,1992年种植加勒比松446.67公顷,1993年种椰子133.33公顷。1994—1998年,种植木麻黄114.73公顷。1999—2000年,种高效椰子133.33公顷。2001—2002年,海防林套种椰子树104公顷。2003年,三亚市坚持退耕还林,种椰子、木麻黄、杧果24.67公顷。2005—2008年,造林、补植木麻黄共154.66公顷,其中2007年补植面积最大,达43.33公顷,此后至2010年无造林。
  (二)育苗
  1991年,育苗50万株,树种为桉树。1992—1997年,育苗18万株,树种为加勒比松。1998—2003年,育苗10万株,树种为椰子苗。2004—2007年,共育苗115.1万株,树种均为木麻黄苗,其中2004年50万株,为最多的年份,2005年17.1万株,为最少的年份。2008—2009年,育苗80万株,其中木麻黄苗70万株,马古相思苗10万株。2010年无育苗情况。
  二、抱龙林场
  海南省抱龙林场地处三亚市北部,距三亚市市区40千米。北与毛庆岭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马咀岭卡法林场交界;南至宁远河林鼻岭、猪岭和高峰区的台楼管区,与国营(有)南岛农场、立才农场相连;东至南介岭、尖岭,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毛感镇、新政镇、千龙林场接壤;西至抱文岭、任政岭、保卡岭,与乐东黎族自治县境的国营保显、保国农场毗邻。场部位于凤凰镇高峰。辖有抱文、白石岭、新岛、高峰、尖岭、接爹、三角枫、南改等8个管护区。1991年,全场共有干部职工106人。
  抱龙林场林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是三亚市现保存最大的一块天然热带雨林,有热带珍贵树种十多种,如子京、母生、柚木、酸荔枝、坡垒、青梅、花梨、沉香等。此外,还有著名南药如益智、砂仁等。林区内有各类野生动物500多种,如蟒蛇、圆鼻巨蜥、猕猴、黑熊、云豹、果子狸、穿山甲、眼镜蛇等。蝴蝶种类多达55种。林区有三亚市最大的河流——宁远河,有大小河流6条,终年水流不断,是三亚市主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源头。
  1993年前,抱龙林场主要从事天然林木采伐,销售木材为主要经济收入。由于交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未经营其他项目,经济相对落后。1994年省政府下达禁止采伐天然林后,全面实行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
  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林场工作以护林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2000年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场以保护天然林、护林防火、人工造林为主要工作,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
  2010年,抱龙林场共有正式职工56人,临时职工30人。林场承担3.12万公顷森林管护重任,其中重点管护区面积为1.86万公顷,共管区面积为1.26万公顷。完成全场界桩、界碑工作。完成林区人工造林2666.67公顷,天然林抚育666.67公顷。建成标准护林站5个。
  三、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
  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位于三亚市东南部亚龙湾北部东西两侧山区,距市区25千米。把公园分为东园和西园,总面积1506公顷,其中东园面积758.67公顷,西园面积747.33公顷。
  公园山脉分东西2支,大小山峰10多座,绵亘亚龙湾东北和西南,地势上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公园东区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西区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区最高峰为红霞岭,海拔309米,地形呈丘陵状。西区最高峰为六道岭,海拔420.9米,地形呈长条形脊背状。公园内沿山体形成较大的4条溪流,即大龙溪、小龙溪、飞龙溪和双龙溪。公园所属自然区系,范围属于亚龙湾风景林带,主要树种有厚皮树、高山榕等。植物呈现多层交汇,南北兼容的特性,属于华南植物区系。森林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伴有少数人工林。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85.8%。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33科553属1500多种。森林结构层次复杂,主要由龙脑香科、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蝶形花科、梧桐科、无患子科、番荔枝科、棕榈科、桑科等热带树种组成。公园内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孕育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有哺乳类30多种,两栖爬行类60种,鸟类100多种,其中有蟒蛇、海南图、野猪、小灵猫、猕猴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公园沟谷中分布着20多种色彩缤纷的蝴蝶,如金班丽凤蝶、紫光环蝶、粉蝶等。遵循“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优在服务”的建园理念,加上合理的科学规划和创新,公园内建设大量具有特色行程模式的旅游设施。至2010年,已建成规划旅游设施有鸟巢度假村、过江龙索桥、烟波亭、集结地、兰花谷、中餐厅、西餐厅、泰餐厅、山顶天池、山顶公园、天街、沧海楼、龙雕广场、热带雨林展览馆等。
  1999年,海南省提出建设生态省,并由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2年,三亚市林业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努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精神,与三亚市飞帆实业有限公司确定在亚龙湾龙塘岭、六道岭合作建设森林公园。拟把区域内的灌木林、落叶次生林改造为风景林、观赏林等,使其成为集生态、科研、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和集森林保护与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同年,三亚市林业局成立三亚亚龙湾森林公园筹建领导小组。2003年,三亚市林业局与三亚市飞帆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三亚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保护建设经营合作合同书》。7月,建立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10月21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2008年10月11日,三亚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对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问题审议决定的通知》。2009年6月5日,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出《关于推荐亚龙湾热带旅游区为我省重点旅游项目的批复》,同年10月,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建成。2010年4月30日,设立三亚市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管理处。同年,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II》在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中拍摄,带动公园旅游人数飞跃上升,至同年12月底,游客达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00万元。
  四、甘什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亚市东北部,是以海南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无翼坡垒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18°21′18.98〞~18º26′59.37〞,东经109º34′43.34〞~109º42′37.03〞。东以海棠湾镇万树山为界,南接林旺北山岭北坡,西至海榆中线国道,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界毗邻,总面积为1715.46公顷。
  甘什岭保护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地,为五指山脉南麓的延伸部分。海拔为50~371.3米,自南向北依次升高,由大小10多座丘峰形成一开口向南的弯弓型地貌,累计有大小山头123座,峰峦起伏,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登高眺望,东可见10千米外的南海疆,西南依稀可遥望三亚市区。区内有3条小溪流分别流入东北面的沙牛坡水库、东面的仲田水库和西南面保护区内的三浓水库,3个水库均为三亚农业重要灌溉水源。
  甘什岭植物区系属热带雨林区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共统计维管植物181科744属1435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77科718属1334种(包括变种)(哈钦松系统),包括蕨类植物30科64属96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144科650属1233种。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并且拥有代表东南亚热带雨林特征的龙脑香科、棕榈科、兰科、天南星科、芭蕉科、茜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橄榄科等雨林区系成分,带有典型热带雨林区系性质,是海南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代表之一。此外,区内除海南岛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无翼坡垒外,还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其中,野生珍稀濒危植物107种,属于49科93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CITES公约收录植物36种,海南特有植物22种。
  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成就了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根据调查统计,甘什岭保护区记录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2目56科154种,其中两栖纲1目4科14种,爬行纲2目11科26种,鸟纲13目30科96种,哺乳纲6目11科18种。拥有圆鼻巨蜥、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海南坡鹿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虎纹蛙、(黑)鸢、褐耳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凤头鹰、雀鹰、蛇雕、游隼、原鸡、厚嘴绿鸠、褐翅鸦鹃、小鸦鹃、猕猴、巨松鼠、海南水鹿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海南省级保护动物35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上的物种有29种,CITES公约附录收录21种。
  1991年1月,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事业单位。1996年5月,三亚市四套班子领导考察甘什岭,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印发《建立甘什岭森林公园策划工作座谈会议纪要》,要求推动甘什岭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同年9月,三亚市公安局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派出所成立。同时,海南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也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1997年1月,海南省林业局批准《关于同意成立三亚市甘什岭森林公园的批复》。同年5月,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坡鹿落户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成为海南省第四个海南坡鹿迁地保护驯养繁殖基地。
  2001年7月,在海南省特大野生动物走私案中,所没收的野生动物,放养于甘什岭保护区海南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2005年1月,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被确认为重点公益林,实行重点公益林管护。2007年6月,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省林业局批复。8月,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文尖岭和芭蕉岭公益林交由甘什岭保护区共管并纳入甘什岭森林公园规划。9月,省林业局批复三亚甘什岭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8年9月,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启动保护区及其周边科学考察活动,并开启数字化保护区建设工作。
  2010年8月,为摸底保护区资源状况,保护区管理站积极组织专家开展保护区及周边范围50米×50米样方共31个的调查工作,计划于2011年底完成《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和《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