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环保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60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环保管理
分类号: X321
页数: 5
页码: 186-190
摘要: 本节介绍了三亚市环保机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环保宣传等方面。该文重点介绍了在生态示范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保管理 三亚市

内容

一、机构
  1988年,三亚市环境管理属三亚市环境资源局管理。2001年,将三亚市环境资源局的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划出,成立三亚市环境保护局,内设办公室、环境监督科、生态法规科。2002年,市环境保护局设置生态保护科,下属三亚市环境监察支队(科级)、三亚市环境监测站(科级)。2005年,三亚市国土资源局和三亚市环境保护局合并为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内设污染控制科、生态保护科、环境监督科3个环保职能科室,下属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支队(副处级)、三亚市环境监测站(副处级)以及8个派出机构,即8个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副科级)。2010年,三亚市环境管理隶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管理,内设10个科级职能机构,有下属单位6个,在两区六镇设立8个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
  二、环保监管
  自1998年起,三亚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省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相关规定,并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不随意提高或降低项目环评等级,提高环评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分级审批的规定,不越权审批和降级审批;实行审批限时承诺。要求报告表审批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许可在15个工作日内、登记表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尽快产生投资带动作用。至2010年,共审批项目1062个。
  新项目办理环保审批数逐年增加,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同时各职能部门协调执法,将环境影响评价法纳入普法体系,加强环评法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使建设单位主动依法办理项目环保审批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至2010年,共验收项目88个。
  1991—2010年,环保部门每年或每两三年制定环保整治重点,并经过市政府批准下达,把任务细化并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年终接受省考核组的考核。如污染减排工作,制定三亚市年度各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将减排任务下达各单位落实,并加强对重点减排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重点监控企业加强污染源管理,落实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按时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等,使这类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确保排污安全;努力推动海棠湾、荔枝沟、红塘湾、创意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6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组织开展机动车尾气整治工作,每年会同市交通、交警等部门对三亚市公交车、出租车等机动车尾气进行道路抽测,并将抽测数据通报各机动车车主单位,督促机动车车主单位对不达标车辆进行整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严格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进一步强化对环境行政审批权、评审权、执法权的监督检查,加强项目跟踪管理,2次会同综合执法局开展联合执法,分片区对三亚市范围内已建及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查,严查“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拆分环评”等环境违法违纪行为。2009年,协同华南督查组开展鹿回头片区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治工作,给8家建设单位下发了限期办理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的通知。
  按环保部的要求,加强执法监察,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排污企业,有力打击了一些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实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了三亚市生态环境良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截至2010年,三亚市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
  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三亚在首批公布的69个试点中。
  1996年,三亚市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1997年,组织编制《三亚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主要职能局负责人为成员的(三亚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市政府对应成立了三亚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环保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生态办),由环保局及各责任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三亚市经过连续四年的创建,2000年初成为首批33个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在生态省建设的框架下,生态保护工作成为三亚城市建设的共识,更加坚定了三亚市以生态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信心。在此期间,三亚城市建设定位曾确定为“旅游度假,生态示范”。自2000年起,市政府每年印发《三亚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意见》,确定工作任务,下发到市十几个职能部门落实,并组织年终考核。同年,三亚市乡村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猪—沼—菜”“猪—沼—作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促进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发展。在2004年省组织开展的生态示范区核查工作中,三亚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获得省考核组的充分肯定。2007年起,组织编制《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自2008年起,开展“生态文明乡镇”、“小康环保示范村”和“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2010年4月13日,《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实施。启动了三亚生态市建设的序幕。同年底,三亚市累计建设沼气2.1万户,占宜建农户26863户的78%,沼气使用率93%,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同年,三亚市首次参加海南生态省建设考核工作,获得优秀等级,省政府对三亚市进行了通报表彰。截至年底,三亚市有2个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称号,5个自然村获得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称号,3个小区获得省级“绿色社区”称号。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
  1992年,市环境资源局划定三亚河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市环境资源局划定三亚火岭市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亚六道市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市林业局划定三亚铁炉港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修编。2006年,市林业局对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并编制《三亚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规划》。2006—2007年,市环境资源局先后编制《三亚市六道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三亚市火岭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置保护区标志,并对主管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规范管理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三亚市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为省级保护区,大东海火岭、六道、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三亚河红树林、铁炉港红树林等5个自然保护区为市级保护区。五、环保宣传
  1994年7月,开展“保护三亚,美化三亚”“环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的活动和学生环保夏令营活动,在部分中小学校实施环境保护全程教育计划。同年,投入6万多元出版4期《三亚市环境保护》期刊,制作永久、半永久性宣传横幅50多条,举办“环保杯”足球赛和以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征文、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
  1996年,三亚市围绕“保护生命之水”这一主题,开展环境保护大宣传。《三亚晨报》和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环保世纪行”活动专栏,全面报道三亚“环保世纪行”活动。三亚市电视台对“环保世纪行”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摄制《为了三亚更美好的明天——三亚市“环保世纪行”活动纪实》电视专题片,在黄金时间里播出,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1999年,制定《三亚市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和绿色中小学校评审标准,要求三亚市50多所中小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2010年,三亚市中小学校已有13个环保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类环保活动38次,师生们撰写的调查报告达1300篇。三亚市第一中学、羊栏中学、田独小学先后荣获“全省绿色学校”称号。
  2002—2006年,连续出版《三亚环境保护》杂志3000册,每年定期在三亚晨报和政府网上公布三亚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07年,在三亚市主干道醒目处建成5个大型显示屏,并投入运行,定期滚动播放有关三亚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广告。悬挂“三亚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等公益横幅。
  1991—2010年,三亚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0年获得)及打造“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主要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促使各级领导树立起良好的环境观,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对三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2010年,在“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中,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开展以“妇女·家园·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购买环保宣传读本2000册分发到三亚市各级妇女组织中,并在市区主要贸易市场发送1000多个印有环保标志的布袋子,号召妇女们重新提起菜篮子、布袋子,消除白色污染。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