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6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
页数: 10
页码: 173-182
摘要: 本节对三亚市水环境的湖库水质、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以及地表水水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保护治理中,水质整体得到了控制和提高,但仍有需要持续关注和改善的地方。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 三亚市

内容

一、水环境
  (一)湖库水质
  1991—1997年,三亚市共监测2个点位,分别为水源池水库、福万水库。1998—2000年,三亚市共监测2个点位,分别为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1991—2000年,水源池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1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总磷;1992年、1995年超标项目均为大肠菌群;1993年、1994年超标项目均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1996年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1991—1997年福万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4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1995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996年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1998—2000年赤田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9年超标项目为细菌总数。
  2001—2010年,三亚市主要湖库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水质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二类水质要求。
  (二)河流水质
  1991—2000年,三亚市河流水质总体上仍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但部分河段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从5年对三亚市有可比性的6个淡水断面比较,1999年度水质优良率最好,二、三类水质占监测断面的67%;1998年度水质优良率最差,二、三类水质仅占监测断面的17%。三亚河市区段的三亚大桥断面、潮见桥断面水质状况较差,由于受城市污水、河内停泊船只排污及潮汐的共同影响,水质在三类、五类之间浮动。1998年、1999年水质状况最好,水质达到海水水质三类标准;1997年水质状况最差,水质达到海水水质五类标准。5年中,三亚市河流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无机氮)、总磷(无机磷)和石油类。
  2001—2010年,三亚市河流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各年度水质都达标的水环境功能区在半数以上,达标率在50%~83.3%之间,但仍有部分水域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保护目标要求。5年间,宁远河、三亚河(淡水段)、藤桥河三大河流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类别以地表水四类为主,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其次为三类水质,占比达到30%;二类水质占比为16.7%;劣四类水质占比3.3%。
  (三)近岸海域
  亚龙湾、三亚湾、大东海风景旅游区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优良。三亚港的水质较差,仅为三类海水水质,1997年甚至达到四类海水水质。三亚港主要受到石油类、无机氮、溶解氧、大肠菌群的污染。
  2001—2005年,三亚市各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优良。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各年度水质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三亚港水质达到海水第三类标准,合口港湾和南山角2005年水质符合海水第一类标准。各年度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个数占全部近海监测点的80%以上。
  2006—2010年,三亚市各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优良。亚龙湾、大东海、合口港湾、南山角各年度水质均为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三亚港水质为海水第三类标准,坎秧湾和梅山近岸2008年监测水质为海水第一类标准。三亚湾、天涯海角2006年水质超第二类为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为石油类,其他各年度水质为海水第一类标准。2006年,近岸海域海水达标率71.4%;2007—2010年,达标率100%。2006—2010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个数占全部近海监测点的81%以上。
  (四)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1—2010年,水源池水库及赤田水库水质稳定,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数均符合《地表水水质标准》 (GB3838—2002)的二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要求。
  (五)地表水水质
  1.地表水淡水断面
  2006—2010年,三亚市地表水淡水断面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各年度水质都达标的水环境功能区在半数以上,达标率在50%~81.8%之间,但仍有部分水域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保护目标要求。5年中,地表水淡水断面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类别以地表水四类为主,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3.5%;其次为二类水质,占比达到41.3%;三类水质占比为10.9%;劣五类水质占比4.3%。
  2.地表水感潮河段
  三亚河感潮河段三亚大桥断面以海水第三类为主,潮见桥断面水质以海水第四类为主。5年中,潮见桥断面有4个年度水质超海水第三类标准,三亚大桥断面有2个年度出现超标。总体上三亚大桥断面水质要比潮见桥断面水质略好。
  (六)跨界断面、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区
  1.跨界断面
  2009—2010年,三亚市河流跨界断面集茂市场桥和合口桥监测断面各年度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2.海水浴场
  2006—2010年,亚龙湾、大东海两个海水浴场总计监测87期,其中亚龙湾海水浴场水质达到87次优级水平,游泳适宜度87次均为最适宜游泳;大东海海水浴场水质监测85次达到优级水平,游泳适宜度均为最适宜游泳,2次为良级适宜游泳。
  3.滨海旅游区
  2010年,三亚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市辖区内滨海旅游区6个监测点位[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牛奇洲(蜈蚑洲)岛、西岛]进行监测。6个点位水质均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一类水质,各监测点位水质总体状况优良。
  二、环境空气与大气降水
  (一)环境空气
  1991—2000年,三亚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年日平均值在0.004~0.016毫克每立方米之间,氮氧化物的年日平均值在0.008~0.023毫克每标立方米之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年日平均值均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总悬浮微粒的年日平均值在0.004~0.15毫克每标立方米之间,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测点的日均值存在超标情况;自然降尘的年月均值在4.56~9.48吨每平方千米之间,1991年、1992年、1995—2000年的年月均值均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8吨每平方公里),1993年、1994年的年月均值均不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1993年出现最大值、1996年出现最小值。
  2001—2005年,三亚市区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在28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自然降尘年平均浓度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亚龙湾和南山寺两个测点均位于风景旅游区内,周边污染源少,各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变化范围均较小,空气质量均达到优秀等级。从五年中的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及变化趋势看,在较长时间内,三亚市空气环境质量将保持优良,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以尘类污染为特征。
  2006—2010年,三亚市区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在27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自然降尘年平均浓度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二)大气降水
  1991—2000年,三亚市的降雨水样pH值年均值在5.77~7.14之间,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分别为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7年的降水pH均值为5.77,是10年来降水pH均值最小和检出酸雨样品数最多的一年。
  2001—2005年,三亚市酸雨检出率为2.7%,比1991—2000年间明显减少。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2002年和2005年。降水pH最小值为4.73,出现于2001年8月。5年中降水pH值年平均值范围在5.71~6.27之间,均为偏酸性,尤其在2001年、2002年,降水pH值较低,酸性强,2003—2005年降水酸度有所减弱。
  2006—2010年,三亚市酸雨(pH值小于5.6)检出率为0.5%,比2000—2005年检出率2.7%明显减少。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为2006年,降水pH最小值为5.11,出现于2006年3月。5年中降水pH值年平均值范围在6.08~6.4之间,均为偏酸性。
  三、声环境
  (一)交通噪声
  1991—2000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5.2~74分贝之间,期间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最大值出现在1992年,最小值出现在1996年,呈前6年逐渐下降、后四年逐渐上升趋势;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0.1~67.1分贝之间,最大值出现在1992年,最小值出现在1996年,1991—1996年波动式下降,后4年呈上升趋势。
  2001—2005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7.7~70.2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9.1~65.9分贝。2005年比2004年上升了2.5分贝,达到5年内的最高值,超出《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的昼间4类标准值(70分贝)0.2分贝。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各年度均超出夜间4类标准(55分贝),2005年达到65.9分贝,超标较为严重。从各年度比较,2005年交通噪声污染程度较其他年度严重。
  2006—2010年,交通噪声昼间超标(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度占所监测交通干线总长的比例分别为29.4%、21.8%、48.0%、73.8%和67.5%;夜间超标(超过55分贝)的路段长度比例5年均为100%。2006—2010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所有测点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9.1~70.7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3.6~67.8分贝。5年间,昼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逐年提高。相对而言,2009年交通噪声污染比较严重,昼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70.6分贝和67.8分贝,分别超出4a类标准值0.6分贝和12.8分贝,交通噪声污染程度加重。
  (二)区域环境噪声
  1991—2000年,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现不断加大之势,主要噪声污染源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三亚市交通噪声强度高,且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到2000年,其在市区域环境噪声影响声源构成比中己占第一位,市区卡拉OK、歌舞厅等生活噪声也是屡禁不止。
  2001—2005年,三亚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范围为:昼间55.1~55.7分贝,夜间45.5~49.3分贝。各年度昼间、夜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2类区域噪声标准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昼间等效声级年际变化量较小,夜间等效声级2001—2003年逐年下降,2003—2005年又有所上升。2001—2005年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符合2类噪声标准的区域面积占三亚市2类噪声达标区总面积的比例范围为82.4%~94.1%,夜间达标面积比例为54.9%~96.1%。影响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噪声,其次为交通噪声。
  2006—2010年,三亚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范围为:昼间53.3~55.5分贝,夜间45.7~47.3分贝。各年度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2类区域噪声标准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2010年昼、夜间等效声级比2006年分别提高1.1分贝和0.4分贝,昼、夜间等效声级在2009年为峰值最高值,分别达到了55.5分贝、47.3分贝。2006—2010年,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符合2类噪声标准的区域面积占三亚市2类噪声功能区总面积的比例范围为90.2%~99%,夜间达标面积比例为73.5%~86.3%。2006—2008年,影响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生活噪声,2009年开始,交通噪声声源比构成比例增大,2009年、2010年夜间声源中交通噪声则取代生活噪声成为影响三亚市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声源。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