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9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1
页数: 22
页码: 171-19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质量、污染治理、环保管理等。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 三亚市

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站
  1988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设定三亚市环境监测站为科级事业单位。同年,三亚市环境监测站被国家环保局列为国家海洋监测网络成员。2005年,三亚市国土资源局与三亚市环境保护局合并为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三亚市环境监测站由科级单位升为副处级单位。2010年,三亚市环境监测站内设办公室、综合室、技术管理室、水质生物监测室、大气物理监测室、自动与仪器分析室、生态监测与科研室,隶属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领导,是从事环境监测的公益性科学技术的事业单位,业务上受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
  1993年起,三亚市环境监测站按有关规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2010年,重新修订《三亚市环境站质量手册》(第四版),进一步规范监测站的监测活动,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科学性。同年,监测站工作用房面积为500平方米,其中实验用房200平方米,拥有仪器总台数272台(套),设备总价值约876.2万元。主要开展地表水、废水、海水、空气、废气、噪声等类别的环境监测工作,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水质常规监测、重点饮用水源监测、海水浴场水质监测、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降水监测、降尘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相关的其他环境监测工作等。监测方法、监测点位、监测频率的选定均严格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环境保护部和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比性。
  二、监测工作
  1988—2000年,市环境监测站开展各项监测工作,获取监测数据总数共30296个。完成常规例行性监测,共获得常规监测数据25670个,其中空气质量监测、降尘监测、降雨监测数据3444个,自动监测数据8548个,城市区域和交通噪声监测数据3008个,枯水、丰水、平水期地表水监测,近岸海水监测数据7226个,其他监测数据3444个。完成各项监督性监测,共获得污染源监测数据11902个,其中对三亚市9个重点污染源单位进行年检监测获数据1545个,对三亚市70多家宾馆酒店进行废水监测获数据9622个,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数据735个。完成服务性监测,共获数据1884个;完成“一控双达标”调查监测共获数据336个,其中包括南岛、立才、南滨等农场胶厂的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调查监测。参加三亚市东、西河综合整治、三亚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亚龙湾高尔夫球场、大隆水库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源谷本底等调查监测,取得了1941个数据。完成“城考”的各项指令性监测和数据资料上报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三亚市空气质量周报》共44期。
  2001年,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主要开展常规监测(包括空气质量、降尘、降雨监测,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监测,地表水枯水、丰水、平水期监测和近海海水监测),监督性监测(包括重点污染源年检监测、70多家宾馆酒家的废水监测),完成“一控双达标”调查监测(包括南岛、立才、南滨等农场胶厂的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调查监测),参加三亚市东、西河综合整治、三亚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亚龙湾高尔夫球场、大隆水库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源谷本底等调查监测。
  2002年,开展三亚市滨海浴场水质监测和酸雨加密监测工作。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通知要求,三亚市从5月起开展大东海、亚龙湾海水浴场的水质监测,并向公众发布水质周报。
  2003—2006年,环境监测站围绕三亚生态市建设主题和空气质量“两报”(日报和预报)、常规监测、“城考”等中心工作,结合三亚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开展各项环境监测工作,完成各项常规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省及市内指令性监测任务和服务性监测,共获得53172个监测数据,其中常规监测获32926个数据,监督性监测获16193个数据,服务性监测获4053个监测数据。监督性监测主要有“榆林港沉船事故”等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南山电厂油库燃料油加工点废油污染事故”“亚龙湾海域油轮搁浅事故”等事故调查监测,“大东海海滩不明油块调查监测”“大东海、三亚湾绿藻跟踪调查监测”等海洋环境事故调查监测。服务性监测主要有阿科公司环境调查监测、众城国际客运码头调查监测、大小洞天ISO 14000认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白排客运码头调查监测、太平洋石油ISO 14000认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宾馆酒店废水监测和三亚华盛天涯水泥厂、重龙木业、永方美食城的噪声投诉及三亚西河死鱼事故、梅山高位池污染事故、藤桥养殖废水污染事故监测等。
  2007—2010年,环境监测站围绕“节能减排”、“污染源更新调查”、三亚生态市建设主题和空气质量“两报”(1日播报2次监测数据)常规监测等中心工作,结合三亚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完成各项常规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源事故应急监测等国家、省级和市指令性监测任务和服务性监测,共获得61841个监测数据,其中常规监测获39518个数据,监督性监测获18608个数据,服务性监测获3715个监测数据。仅2010年,监测站就开展了对三亚明申锦江高尔夫酒店、三亚润泽灰砂砖加气砖生产基地、三亚亚龙湾污水厂比对、三亚红沙污水厂比对、三亚国色天香小区、碧海华云旅游度假酒店等的验收监测,对三亚亚龙湾污水处理厂、红沙污水处理厂、南山文化旅游区污水处理站、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污水处理站、鹿回头污水处理厂等5家国控重点污染源、1家省控重点海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才加工分公司(立才胶厂)以及三亚东吉水产品加工厂、三亚益民屠宰厂、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农垦三亚医院、凤凰机场等6家市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对80多家宾馆、酒店季度废水监测,完成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崖城作业公司、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海南呀喏哒雨林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风景旅游区、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大小洞天风景旅游区、三亚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15家单位的委托监测。
  一、水环境
  第二节 环境质量
  (一)湖库水质
  1991—1997年,三亚市共监测2个点位,分别为水源池水库、福万水库。1998—2000年,三亚市共监测2个点位,分别为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1991—2000年,水源池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1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总磷;1992年、1995年超标项目均为大肠菌群;1993年、1994年超标项目均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1996年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1991—1997年福万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4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1995年超标项目为大肠菌群;996年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1998—2000年赤田水库年均值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二类水质标准,但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1999年超标项目为细菌总数。
  2001—2010年,三亚市主要湖库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水质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二类水质要求。
  (二)河流水质
  1991—2000年,三亚市河流水质总体上仍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但部分河段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从5年对三亚市有可比性的6个淡水断面比较,1999年度水质优良率最好,二、三类水质占监测断面的67%;1998年度水质优良率最差,二、三类水质仅占监测断面的17%。三亚河市区段的三亚大桥断面、潮见桥断面水质状况较差,由于受城市污水、河内停泊船只排污及潮汐的共同影响,水质在三类、五类之间浮动。1998年、1999年水质状况最好,水质达到海水水质三类标准;1997年水质状况最差,水质达到海水水质五类标准。5年中,三亚市河流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无机氮)、总磷(无机磷)和石油类。
  2001—2010年,三亚市河流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各年度水质都达标的水环境功能区在半数以上,达标率在50%~83.3%之间,但仍有部分水域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保护目标要求。5年间,宁远河、三亚河(淡水段)、藤桥河三大河流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类别以地表水四类为主,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其次为三类水质,占比达到30%;二类水质占比为16.7%;劣四类水质占比3.3%。
  (三)近岸海域
  亚龙湾、三亚湾、大东海风景旅游区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优良。三亚港的水质较差,仅为三类海水水质,1997年甚至达到四类海水水质。三亚港主要受到石油类、无机氮、溶解氧、大肠菌群的污染。
  2001—2005年,三亚市各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优良。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各年度水质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三亚港水质达到海水第三类标准,合口港湾和南山角2005年水质符合海水第一类标准。各年度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个数占全部近海监测点的80%以上。
  2006—2010年,三亚市各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优良。亚龙湾、大东海、合口港湾、南山角各年度水质均为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三亚港水质为海水第三类标准,坎秧湾和梅山近岸2008年监测水质为海水第一类标准。三亚湾、天涯海角2006年水质超第二类为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为石油类,其他各年度水质为海水第一类标准。2006年,近岸海域海水达标率71.4%;2007—2010年,达标率100%。2006—2010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个数占全部近海监测点的81%以上。
  (四)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1—2010年,水源池水库及赤田水库水质稳定,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数均符合《地表水水质标准》 (GB3838—2002)的二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要求。
  (五)地表水水质
  1.地表水淡水断面
  2006—2010年,三亚市地表水淡水断面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各年度水质都达标的水环境功能区在半数以上,达标率在50%~81.8%之间,但仍有部分水域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保护目标要求。5年中,地表水淡水断面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类别以地表水四类为主,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3.5%;其次为二类水质,占比达到41.3%;三类水质占比为10.9%;劣五类水质占比4.3%。
  2.地表水感潮河段
  三亚河感潮河段三亚大桥断面以海水第三类为主,潮见桥断面水质以海水第四类为主。5年中,潮见桥断面有4个年度水质超海水第三类标准,三亚大桥断面有2个年度出现超标。总体上三亚大桥断面水质要比潮见桥断面水质略好。
  (六)跨界断面、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区
  1.跨界断面
  2009—2010年,三亚市河流跨界断面集茂市场桥和合口桥监测断面各年度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2.海水浴场
  2006—2010年,亚龙湾、大东海两个海水浴场总计监测87期,其中亚龙湾海水浴场水质达到87次优级水平,游泳适宜度87次均为最适宜游泳;大东海海水浴场水质监测85次达到优级水平,游泳适宜度均为最适宜游泳,2次为良级适宜游泳。
  3.滨海旅游区
  2010年,三亚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市辖区内滨海旅游区6个监测点位[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牛奇洲(蜈蚑洲)岛、西岛]进行监测。6个点位水质均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一类水质,各监测点位水质总体状况优良。
  二、环境空气与大气降水
  (一)环境空气
  1991—2000年,三亚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年日平均值在0.004~0.016毫克每立方米之间,氮氧化物的年日平均值在0.008~0.023毫克每标立方米之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年日平均值均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总悬浮微粒的年日平均值在0.004~0.15毫克每标立方米之间,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测点的日均值存在超标情况;自然降尘的年月均值在4.56~9.48吨每平方千米之间,1991年、1992年、1995—2000年的年月均值均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8吨每平方公里),1993年、1994年的年月均值均不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1993年出现最大值、1996年出现最小值。
  2001—2005年,三亚市区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在28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自然降尘年平均浓度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亚龙湾和南山寺两个测点均位于风景旅游区内,周边污染源少,各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变化范围均较小,空气质量均达到优秀等级。从五年中的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及变化趋势看,在较长时间内,三亚市空气环境质量将保持优良,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以尘类污染为特征。
  2006—2010年,三亚市区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在27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自然降尘年平均浓度符合海南省监测中心站推荐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二)大气降水
  1991—2000年,三亚市的降雨水样pH值年均值在5.77~7.14之间,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分别为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7年的降水pH均值为5.77,是10年来降水pH均值最小和检出酸雨样品数最多的一年。
  2001—2005年,三亚市酸雨检出率为2.7%,比1991—2000年间明显减少。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2002年和2005年。降水pH最小值为4.73,出现于2001年8月。5年中降水pH值年平均值范围在5.71~6.27之间,均为偏酸性,尤其在2001年、2002年,降水pH值较低,酸性强,2003—2005年降水酸度有所减弱。
  2006—2010年,三亚市酸雨(pH值小于5.6)检出率为0.5%,比2000—2005年检出率2.7%明显减少。检出酸雨样品的年份为2006年,降水pH最小值为5.11,出现于2006年3月。5年中降水pH值年平均值范围在6.08~6.4之间,均为偏酸性。
  三、声环境
  (一)交通噪声
  1991—2000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5.2~74分贝之间,期间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最大值出现在1992年,最小值出现在1996年,呈前6年逐渐下降、后四年逐渐上升趋势;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0.1~67.1分贝之间,最大值出现在1992年,最小值出现在1996年,1991—1996年波动式下降,后4年呈上升趋势。
  2001—2005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7.7~70.2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9.1~65.9分贝。2005年比2004年上升了2.5分贝,达到5年内的最高值,超出《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的昼间4类标准值(70分贝)0.2分贝。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各年度均超出夜间4类标准(55分贝),2005年达到65.9分贝,超标较为严重。从各年度比较,2005年交通噪声污染程度较其他年度严重。
  2006—2010年,交通噪声昼间超标(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度占所监测交通干线总长的比例分别为29.4%、21.8%、48.0%、73.8%和67.5%;夜间超标(超过55分贝)的路段长度比例5年均为100%。2006—2010年,三亚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所有测点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9.1~70.7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3.6~67.8分贝。5年间,昼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逐年提高。相对而言,2009年交通噪声污染比较严重,昼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70.6分贝和67.8分贝,分别超出4a类标准值0.6分贝和12.8分贝,交通噪声污染程度加重。
  (二)区域环境噪声
  1991—2000年,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现不断加大之势,主要噪声污染源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三亚市交通噪声强度高,且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到2000年,其在市区域环境噪声影响声源构成比中己占第一位,市区卡拉OK、歌舞厅等生活噪声也是屡禁不止。
  2001—2005年,三亚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范围为:昼间55.1~55.7分贝,夜间45.5~49.3分贝。各年度昼间、夜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2类区域噪声标准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昼间等效声级年际变化量较小,夜间等效声级2001—2003年逐年下降,2003—2005年又有所上升。2001—2005年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符合2类噪声标准的区域面积占三亚市2类噪声达标区总面积的比例范围为82.4%~94.1%,夜间达标面积比例为54.9%~96.1%。影响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噪声,其次为交通噪声。
  2006—2010年,三亚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范围为:昼间53.3~55.5分贝,夜间45.7~47.3分贝。各年度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2类区域噪声标准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2010年昼、夜间等效声级比2006年分别提高1.1分贝和0.4分贝,昼、夜间等效声级在2009年为峰值最高值,分别达到了55.5分贝、47.3分贝。2006—2010年,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符合2类噪声标准的区域面积占三亚市2类噪声功能区总面积的比例范围为90.2%~99%,夜间达标面积比例为73.5%~86.3%。2006—2008年,影响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生活噪声,2009年开始,交通噪声声源比构成比例增大,2009年、2010年夜间声源中交通噪声则取代生活噪声成为影响三亚市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声源。
  第三节 污染治理
  1997年,为做好三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三亚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工作。2002年10月,为加强对三亚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整治,制定《三亚市二类噪声达标区管理办法》。2005年前后,华盛天涯水泥厂自筹出资55多万元对烟气排放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确保工业粉尘稳定达标排放。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8月30日,华盛天涯水泥厂总厂开始拆除。为改变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2010年,三亚市先后修建了红沙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厂、南山文化旅游区污水处理站、鹿回头污水处理厂、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并加强对生活水源的保护。为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至2010年,先后建成了生态垃圾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厂和处理厂。
  2010年,三亚市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空气质量多居全省首位,正努力朝着“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迈进。
  一、水环境治理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005—2006年,市政府拨出专款36万元,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组织力量编制赤田水库和福万—水源池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按规定开展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7年,市政府组织编制《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三亚市环境保护规划》《三亚市福万—水源池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三亚市半岭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三亚市抱古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三亚市赤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三亚市大隆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并全部获得省政府批准建设,完成划界立桩工作,并建立相关警示宣传牌。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三亚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批准实施《三亚市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2006年,三亚市启动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作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全部划定,保护区管理规范基本形成。从2007年开始,三亚市逐步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隔离网和宣传牌等。2009年6月,完成了三亚市赤田水库、半岭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和抱古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界标和交通警示牌工程建设。同年,三亚市采购了80.8万元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用于赤田水库的在线水质监测。
  2007—2009年,完成赤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福万—水源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半岭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抱古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大隆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5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立才农场南强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立才农场(原南岛农场)红星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南滨农场地下水型水源地保护区等3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二)红沙污水处理厂
  1996年11月,开工建设红沙污水处理项目工程,投资约1.824亿元,设计处理能力8万吨每天,2001年12月竣工投产。2007年12月开始进行升级改造,总投资约1.24亿元,升级改造后规模为每天8万吨,中水回用2万吨每天,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水主要用于绿化浇灌,2008年底建成投产。
  (三)亚龙湾污水处理厂
  1997年底,建成亚龙湾东污水处理厂。2004年9月,完成亚龙湾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6年6月,完成亚龙湾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至此,亚龙湾西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1.5万吨每日。2007年,将东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通过水泵自动提升到西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东污水处理厂同时停止运行。2009年,三亚湾新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稳步推进。
  (四)南山文化旅游区污水处理站
  1998年4月,建成南山文化旅游区污水处理项目一期工程;2002年4月,进行了二期改造;2006年6月,完成三期工程,扩容后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达到1400吨每日。
  (五)鹿回头污水处理厂
  2009年,动工建设鹿回头污水处理厂并于同年建成投入运行,总投资为4068.49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
  (六)荔枝沟水质净化厂
  2009年7月,开工建设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工程总投资10739万元,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3.0万立方米每天(近期1.5万立方米每天)。
  除上述污水处理设施外,2010年初动工建设海棠湾第一水质净化厂和第二水质净化厂、崖城创新创意产业基地污水厂、高新技术产业园污水厂等4宗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同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七)“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减排
  2006—2010年,三亚市开展化学需氧量减排工作,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05年的6592吨减少至2010年的3610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十一五”期末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6460吨)。其间,2009年,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红沙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已完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快市区污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在建项目的投资进度,稳步推进亚龙湾区域集中供冷节能、三亚湾新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一批违法乱排企业。三亚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比上年下降0.35%。
  二、大气环境治理
  三亚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生活燃煤。
  2002年,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8平方千米,并制定《三亚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由于城市面积增大,2004年,扩建建成区,扩建后三亚市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6.53平方千米。
  2002年,华盛天涯水泥厂投资441万元,2003年投入60万元,2006年投资51.8万元对烟气排放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确保工业粉尘稳定达标排放。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8月30日,华盛天涯水泥厂总厂开始拆除,2009年底,分厂拆除。至2010年,市水泥厂、市三川水泥厂和市建材厂先后淘汰和关闭。
  1997年4月,为做好三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三亚市发布并实施《三亚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5—2006年,三亚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依法报废机动车73辆,查扣报废车辆2017辆。2010年底,发布新的《三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于翌年2月1日起执行。
  至2006年底,三亚市持续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工作,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工商用户226家,居民用户28244户。市国土环境资源、工商、公安消防、商务等部门联合开展ODS物质的调查工作,下发《关于禁止销售CFC的产品的通知》,做好含CFC物质产品的回收处理工作。
  2006—2010年,三亚市开展二氧化硫减排工作,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63吨减少至2010年的147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十一五”期末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0吨)。
  三、噪声污染治理
  1999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进行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2002年建成噪声2类达标区,面积11.04平方千米,覆盖率达62.37%。2002年10月,制定《三亚市二类噪声达标区管理办法》。2005—2006年,在市区划定喇叭禁鸣区,树立禁鸣标志,加强交通管制,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三亚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从2005年的70.2分贝降到69.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从2005年的55.7分贝降到53.5分贝。
  2010年,三亚市加强娱乐经营项目审批工作,对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的娱乐场所,要求其提供由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娱乐场所边界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有关文件;严格夜间连续施工许可审批管理,施工单位需出具连续作业意见,并与周围居民(或小区)签署意见书,报环保部门审批同意,发放连续施工作业许可证后方可夜间施工,且夜间连续施工时间一周不得超过2天;加强机动车噪声管理工作,在有关路段设置禁鸣标志,提醒机动车驾驶员不得鸣笛。
  四、其他污染防治
  2000年12月动工建设三亚市生态垃圾处理厂,2003年6月建成,设计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能力为400吨,可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投入资金5360多万元,由于设备工艺技术不适应本地垃圾处理,2005年停产。
  2004年8月,三亚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建成并投产,占地3335平方米,投入350万元,日焚烧处理医疗危险废弃物能力1.2吨,负责琼南地区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理。
  2006年,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起草报市政府印发《三亚市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同年9月,实现提前淘汰全氯氟烃和哈龙的目标。2008年,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组织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同年建成三亚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总投资77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500吨,库容268万立方米。同年对三亚市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污染源数据库。2009年,完成甲基氯仿和四氯化碳的淘汰任务。
  2009年,占地面积14公顷的三亚市垃圾处理场正式投入试运行,规划设计日处理垃圾500吨,基本保证了三亚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010年,对污染源数据库动态更新调查,完善了污染源数据库。同年,三亚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做好毁形、消毒,用有色袋分装,由三亚宝齐来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专职人员按有关规定运走处理;三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改造工作己完成设备采购工作。
  第四节 环保管理
  一、机构
  1988年,三亚市环境管理属三亚市环境资源局管理。2001年,将三亚市环境资源局的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划出,成立三亚市环境保护局,内设办公室、环境监督科、生态法规科。2002年,市环境保护局设置生态保护科,下属三亚市环境监察支队(科级)、三亚市环境监测站(科级)。2005年,三亚市国土资源局和三亚市环境保护局合并为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内设污染控制科、生态保护科、环境监督科3个环保职能科室,下属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支队(副处级)、三亚市环境监测站(副处级)以及8个派出机构,即8个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副科级)。2010年,三亚市环境管理隶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管理,内设10个科级职能机构,有下属单位6个,在两区六镇设立8个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
  二、环保监管
  自1998年起,三亚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省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相关规定,并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不随意提高或降低项目环评等级,提高环评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分级审批的规定,不越权审批和降级审批;实行审批限时承诺。要求报告表审批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许可在15个工作日内、登记表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尽快产生投资带动作用。至2010年,共审批项目1062个。
  新项目办理环保审批数逐年增加,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同时各职能部门协调执法,将环境影响评价法纳入普法体系,加强环评法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使建设单位主动依法办理项目环保审批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至2010年,共验收项目88个。
  1991—2010年,环保部门每年或每两三年制定环保整治重点,并经过市政府批准下达,把任务细化并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年终接受省考核组的考核。如污染减排工作,制定三亚市年度各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将减排任务下达各单位落实,并加强对重点减排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重点监控企业加强污染源管理,落实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按时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等,使这类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确保排污安全;努力推动海棠湾、荔枝沟、红塘湾、创意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6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组织开展机动车尾气整治工作,每年会同市交通、交警等部门对三亚市公交车、出租车等机动车尾气进行道路抽测,并将抽测数据通报各机动车车主单位,督促机动车车主单位对不达标车辆进行整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严格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进一步强化对环境行政审批权、评审权、执法权的监督检查,加强项目跟踪管理,2次会同综合执法局开展联合执法,分片区对三亚市范围内已建及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查,严查“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拆分环评”等环境违法违纪行为。2009年,协同华南督查组开展鹿回头片区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治工作,给8家建设单位下发了限期办理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的通知。
  按环保部的要求,加强执法监察,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排污企业,有力打击了一些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实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了三亚市生态环境良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截至2010年,三亚市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
  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三亚在首批公布的69个试点中。
  1996年,三亚市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1997年,组织编制《三亚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主要职能局负责人为成员的(三亚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市政府对应成立了三亚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环保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生态办),由环保局及各责任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三亚市经过连续四年的创建,2000年初成为首批33个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在生态省建设的框架下,生态保护工作成为三亚城市建设的共识,更加坚定了三亚市以生态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信心。在此期间,三亚城市建设定位曾确定为“旅游度假,生态示范”。自2000年起,市政府每年印发《三亚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意见》,确定工作任务,下发到市十几个职能部门落实,并组织年终考核。同年,三亚市乡村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猪—沼—菜”“猪—沼—作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促进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发展。在2004年省组织开展的生态示范区核查工作中,三亚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获得省考核组的充分肯定。2007年起,组织编制《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自2008年起,开展“生态文明乡镇”、“小康环保示范村”和“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2010年4月13日,《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实施。启动了三亚生态市建设的序幕。同年底,三亚市累计建设沼气2.1万户,占宜建农户26863户的78%,沼气使用率93%,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同年,三亚市首次参加海南生态省建设考核工作,获得优秀等级,省政府对三亚市进行了通报表彰。截至年底,三亚市有2个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称号,5个自然村获得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称号,3个小区获得省级“绿色社区”称号。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
  1992年,市环境资源局划定三亚河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市环境资源局划定三亚火岭市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亚六道市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市林业局划定三亚铁炉港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修编。2006年,市林业局对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并编制《三亚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规划》。2006—2007年,市环境资源局先后编制《三亚市六道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三亚市火岭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置保护区标志,并对主管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规范管理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三亚市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为省级保护区,大东海火岭、六道、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三亚河红树林、铁炉港红树林等5个自然保护区为市级保护区。五、环保宣传
  1994年7月,开展“保护三亚,美化三亚”“环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的活动和学生环保夏令营活动,在部分中小学校实施环境保护全程教育计划。同年,投入6万多元出版4期《三亚市环境保护》期刊,制作永久、半永久性宣传横幅50多条,举办“环保杯”足球赛和以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征文、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
  1996年,三亚市围绕“保护生命之水”这一主题,开展环境保护大宣传。《三亚晨报》和三亚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环保世纪行”活动专栏,全面报道三亚“环保世纪行”活动。三亚市电视台对“环保世纪行”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摄制《为了三亚更美好的明天——三亚市“环保世纪行”活动纪实》电视专题片,在黄金时间里播出,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1999年,制定《三亚市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和绿色中小学校评审标准,要求三亚市50多所中小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2010年,三亚市中小学校已有13个环保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类环保活动38次,师生们撰写的调查报告达1300篇。三亚市第一中学、羊栏中学、田独小学先后荣获“全省绿色学校”称号。
  2002—2006年,连续出版《三亚环境保护》杂志3000册,每年定期在三亚晨报和政府网上公布三亚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07年,在三亚市主干道醒目处建成5个大型显示屏,并投入运行,定期滚动播放有关三亚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广告。悬挂“三亚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等公益横幅。
  1991—2010年,三亚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0年获得)及打造“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主要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促使各级领导树立起良好的环境观,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对三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2010年,在“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中,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开展以“妇女·家园·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购买环保宣传读本2000册分发到三亚市各级妇女组织中,并在市区主要贸易市场发送1000多个印有环保标志的布袋子,号召妇女们重新提起菜篮子、布袋子,消除白色污染。
  第三编
  城镇建设
  第一章 城乡规划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三章 园林绿化
  第四章 城市管理
  第五章 镇村建设
  第六章 建筑业
  第七章 住房与房地产三亚市城乡建设围绕三亚市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实际编制规划,大体形成“一城三湾、三线五镇”(一城即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吉阳镇,三湾即大三亚湾、崖州湾、海棠湾,三线即市区至乐东、保亭、五指山三条公路沿线,五镇即崖城镇、天涯镇、育才镇、高峰镇、海棠湾镇)的格局。城区范围面积172.76平方千米。以城区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多个组团式空间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旧城区改造,市区建设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现代化建筑群增加,高层建筑上百栋,新标志性建筑向世人展示了三亚市的滨海风情。至2010年,三亚市已建成主要住宅小区30多处,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中村改造成绩显著,市政建设、公共建设、乡村建设飞快发展。新建市区道路100多条(段),新建市内桥梁7座,桥梁设计新颖,各具特色,成为三亚市区的靓丽风景之一。“国家海岸”海棠湾以建设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目标,已初具规模。崖城古镇、三亚河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吉阳风情小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