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资源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海洋资源与管理
分类号: P74
页数: 10
页码: 161-17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海洋资源与管理相关内容,包括海洋资源、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关键词: 海洋资源 资源管理 三亚市

内容

第一节 海洋资源
  三亚市拥有258.65千米长的海岸线,管辖的海域面积为3500平方千米。海水年表层水温在20~31°C之间。水质优良,透明度可达3~12米。年平均波高0.6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热带滨海风光,具有开发海洋产业的广阔前景和优势。
  一、生物资源
  三亚市所辖海域中0~10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91.3平方千米,滩涂面积约为25.1平方千米。有海洋生物种类1000多种,拥有近1.3万平方千米的三亚渔场,还有临近的西沙、中沙、南沙渔场,各种海鱼的种类有200多种,分布的特点是中上层鱼主要有乌鲳、金色小沙丁、康氏马鲛鱼、宝刀鱼、中华青鳞、蓝园鲶、鲐鱼、青干鱼、扁舵鲣、弓头燕鳐鱼等;底层鱼主要有海鲤、石斑鱼、大黄鱼、马面鲍、海鳗、蛇鲻、灰星鲨、金线鱼、红鳍笛鲷、二长棘鲷、带鱼等,年可捕捞量约为53万吨。虾类主要有龙虾、日本对虾、宽沟对虾、刀额新对虾、近绿新对虾、哈氏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沙虾等;贝类主要有鲍鱼、珍珠贝、牡蛎、元蚶、贻贝、扇贝、乌哈、江珧、大珠母贝、毛蚶等;头足类主要有枪乌贼(鱿鱼)、乌贼、章鱼等;其他类的主要有海龟、海参、海龙、海马、海胆、海蛇等;海藻类主要有石菁、新月菱形藻、紫菜、石花菜、亚心形扁藻、马尾藻、江蓠菜、小球藻、微型藻、角藻、三角褐指藻等。
  三亚市利用其港湾多、滩涂面积大、一些港湾本身就是天然的海水养殖场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养殖海产品有鲍鱼、石斑鱼、虾、蟹、贝、海藻、海参等。
  二、海湾岛屿资源
  (一)海湾
  三亚市沿岸有大小海湾19个,分别是角头湾、红石湾、白水塘湾、大落肚湾、崖州湾、塔岭湾、红塘湾、三亚湾、小东海、大东海、榆林湾、六道湾、坎秧湾、白虎湾、太阳湾、亚龙湾、竹湾、铁炉湾、海棠湾。主要的大海湾由西向东是崖州湾、红塘湾、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海湾中的三亚湾是重要的商港和渔港,三亚湾东起鹿回头半岛南端,西至马岭东的角岭角,海域包括鹿回头半岛南端与西瑁州岛西南缘,到角岭连线与海湾陆岸所围海区。东西宽14.6千米,南北长11.5千米,湾口朝西南向半敞开。总面积6860公顷,其中零米等深线与深水海域面积6360公顷,海滩面积160公顷,岛礁面积340公顷。湾口宽约15千米,湾口至湾顶距离6.3千米,湾内海岸线长27千米。基本属沙质海岸。湾内水深自东北向西南递增,5~20米等深线占据海湾的绝大部分,20米等深线与鹿回头半岛南端和西瑁州岛连线基本一致。海湾底部发育有大面积的热带造礁珊瑚。海岸多为沿海阶地、残丘。湾的北面和西北面地势低平,北面有三亚河注入湾内,西南有自西向东发育、长达19千米的三亚大沙坝,三亚市中心区坐落在沙坝的东部。三亚湾处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海湾潮汐属不正规日潮类型,平均潮差0.85米,最大潮差2米,台风暴潮最大增水1.15米,涨潮时外海水流入港内,主要为东南东流向,最大涨潮平均流速为45厘米每秒。落潮时流向相反,为西北西向,流速较大,最大平均流速为54厘米每秒。三亚湾西侧有天涯海角游览区。
  (二)岛屿
  三亚市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岛屿68个,其中面积较大、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主要岛屿有11个,自东向西分别是石头公岛、牛奇洲(蜈蚑洲)岛、东洲、西洲、野薯岛、神岛、小青洲、东瑁洲、西瑁洲、东锣岛和西鼓岛。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海岛有2个,即西瑁洲岛和牛奇洲(蜈蚑洲)岛。至2010年,已开发的海岛仅有西瑁洲岛和牛奇洲(蜈蚑洲)岛。西瑁州岛位于三亚市三亚湾内,又称“西岛”。地理坐标北纬18°13′32″~18°14′48″、东经109°21′39″~109°22′39″之间,形似海上金字塔,南北长2350米,东西宽900米。面积为212公顷,是海南岛周围的第二大岛。北至海南岛直线距离3.31海里,东距三亚市区7.021海里。地势南高北低,山顶海拔123.3米,山地约占全岛陆域面积的60%。地处热带低纬度区,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均气温27°C。岛上植物生长茂密,资源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前,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山中群猴追逐,亦有海龟上岸产卵,生机盎然。岛西角有牛鼻岭伸向大海。岛南上顶设有灯塔,盘山公路迂回可达。岛周围水透明度达10米以上。水产资源丰富,尤以鲍鱼、龙虾、珍珠贝、海蜇和热带观赏鱼为最优,是海南较古老的海岛渔村之一。由于森林砍伐过度,连年的烧山种植和珊瑚礁的大量采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入国家级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范围。20世纪90年代后辟为西岛游览区。2010年,岛上居民主要以海洋捕捞和旅游服务为生。
  三、滩涂资源
  滩涂是陆地与海洋交接的中间带,这一地带因受海洋和河流及地面流经的影响,水质较为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是发展各种贝类、藻类、鱼类养殖的好场所。全市有滩涂面积2326.67公顷,分布在海棠湾、崖州湾、榆林湾。
  四、油气资源
  1996年,境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有崖13-1、崖13-2等2个海洋天然气田。据美国阿科公司估计,13-1的天然气储量为340亿~1182亿立方米,可采量为519.88亿立方米。海洋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五、港口资源
  三亚市沿海岸地形多样,海湾众多,为发展港口运输业,开辟滨海旅游业和发展集约化的海水养殖业提供了理想的场地和条件。至2010年,三亚主要港口有铁炉港、后海港、港门港、三亚国际客运港和角头港等商、渔、交通港口;在建港口有三亚国际邮轮港、南山货运港、半山半岛帆船港、三亚河口国际游艇港等。
  六、珊瑚礁资源
  三亚市珊瑚礁以岸礁为主,主要由分布在鹿回头半岛—榆林角沿岸,东、西瑁洲岛沿岸,六道湾、亚龙湾野薯岛、东排、西排岛沿岸,东、西岛以及海棠角、天涯海角、南山角、东锣岛、西鼓岛沿岸。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海域面积85平方千米。保护区内有115种造礁石珊瑚,还有在造礁中起积极作用的八射珊瑚亚纲的苍珊瑚、笙珊瑚和水螅纲中的多孔螅,多种软珊瑚,以及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关系密切和相互依赖的丰富的其他海洋生物。2010年,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海南东部海岸海洋生态监控区珊瑚礁与海草生态进行监测,其中在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5个监控区,10个监控站位。此次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24属47种,在科级组成中,鹿角珊瑚科和蜂巢珊瑚科为科级优势类群;在属级组成中,鹿角珊瑚属和蔷薇珊瑚属等为属级优势类群;种类组成中,丛生盔形珊瑚、多孔鹿角珊瑚、伞房鹿角珊瑚、标准蜂巢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等为主要常见种;保护区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2.58%。软珊瑚属于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软珊瑚亚目的珊瑚门类,调查发现监控区的软珊瑚属种类有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sp.)、多棘软珊瑚(Spongodessp.)、圆裂短足软珊瑚(Cladiallakrempfi)、小粒散枝软珊瑚(Rlxasiacervicornis)、穗球多棘软珊瑚(Spongodeshadzii)、乳白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glauxnm)、条状短指软珊瑚(Sinalariacapollosa)、纤状短指软珊瑚(Sinalariaecfibrillosa)、肥大短指软珊瑚(Sinalariacorpulenta)、瘤状短指软珊瑚(Sinalariagranosa)、畸形短指软珊瑚(Sinalariamonstrosa)、乳突短指软珊瑚(Sinalariapapillosa)、肾状短指软珊瑚(Sinalariarenei)、多型短指软珊瑚(Sinalaria polydactyta)、柔弱短指软珊瑚(Sinalaria tenella),此次调查中软珊瑚种类主要以亚龙湾监控区较多,调查中常见的软珊瑚属是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
  第二节 海域开发利用
  1993年6月,三亚市出台《三亚市海域使用暂行办法》,对用海开发项目实行有偿使用海域制度和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同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8宗,其中围海造陆建海岸电台1宗,太平洋石油公司建红塘油码头1宗,海洋养殖开发2宗,海水种植2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2宗,共批准使用海域5.65公顷,依法收取海域使用费56.9万元。1994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14宗,其中崖13-1油气上岸终端工程用以建设码头项目1宗,海域使用面积共计860公顷;海洋养殖开发项目11宗,海域使用面积共计3238公顷;海上娱乐、体育活动和海上浴场项目1宗,海域使用面积共计1200公顷;海鲜酒楼船只停泊点项目1宗,海域使用面积共计0.18公顷。共征收海域使用费200多万元。1991—1995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共52宗。
  1997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9宗,其中三亚托昌燃料公司维修补给船坞项目1宗,南海国际旅游俱乐部、三亚海星潜水旅游有限公司开发潜水旅游项目各1宗,三亚安达海洋旅游有限公司、三亚交通游艇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游艇观光项目各1宗,开发潜水旅游项目1宗,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项目1宗,海连旅游有限公司旅游拖伞项目1宗,三亚土产进出口公司海水养殖项目1宗,全年海域使用面积共计432.89公顷,共征收海域使用金9万元。1999年,海域开发利用6宗,批准用海面积119.87公顷:其中围海造陆3宗,使用海域面积82.6公顷;海水养殖项目3宗,使用海域面积37.27公顷。共征收海域使用金5.46万元。2000年,三亚南山观音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建造海上观音苑填海造地项目1宗。1996—2000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共45宗。
  2002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4宗,共审批海域使用项目8宗,面积28.06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40.05万元,其中临时用海6宗,面积24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2.45万元。2004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9宗,批准用海面积119.81公顷,其中海上运动项目4宗,沙滩休闲项目2宗,海水养殖项目2宗,潜水旅游项目1宗,全年共征收海域使用金59.6万元。2001—2005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共37宗。
  2008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30宗,面积212.901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项目26宗,海水浴场项目1宗,旅游潜水项目1宗,水上娱乐项目2宗,全年共征收海域使用金230.43万元。2010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27宗,面积217.35公顷,其中科研与教学项目2宗,潜水项目4宗,海水养殖12宗,海水浴场3宗,旅游观光项目2宗,游艇码头项目1宗,水上体育运动项目2宗,生态观光项目1宗,征收海域使用金1288.03万元。其中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码头项目1宗,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有限公司游艇码头项目1宗,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有限公司游艇码头二期工程1宗,三亚小洲岛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亚小洲岛及其峡道整治工程1宗,三亚六道湾发展有限公司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项目1宗。2006—2010年,三亚市海域开发利用共102宗。
  第三节 海洋资源保护
  1994年2月,三亚市海监部门派船出海监视16个航次,登检3次。发现某公司有违反管理条例的行为,对公司进行教育,并按规定进行了处罚。4月,对大东海、鹿回头、三亚湾景观进行整治,对随意排放污水、乱倒垃圾和违章建筑物单位进行教育,填埋8条向大东海排污的水沟,拆除27间共18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一堵围墙、两个沉淀池。同年,上述3处景观被评为“全省十佳保护区”。1991—1995年,市政府先后颁布《关于保护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布告》和《关于禁止开采捕捉、销售珊瑚、玳瑁及其制品的通告》。中国海监加强海上巡视监察,海上执法巡航共276航次,发现违法挖炸珊瑚和海上倒垃圾的船只,依法查处83艘次,警告和教育违法人员40多人,处罚炸挖珊瑚人员7人,没收雷管55个,导火索7米,罚款1340多元。
  1997年,为了加强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组建海洋自然保护区二级监察管理机构,分别在1月和6月成立了亚龙湾监察管理站和大东海—鹿回头珊瑚礁保护片区监察管理站,建立和完善了海洋监察网络。1999年,开展禁止破坏珊瑚礁资源的专项治理工作,3—4月,对三亚机场附近利用珊瑚礁烧石灰的石灰窑进行拆除,捣毁石灰窑5座,没收鼓风机、柴油机6台。在巡查过程中,截获偷运珊瑚屑车辆6辆,没收活玳瑁6只、活海龟16只。1996—2000年,中国海监与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亚龙湾监察管理站和大东海监察管理站三艘小快艇紧密配合,执法巡航共1974航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船只694艘,没收雷管63个、导火索11米、网具8张等,缴获珊瑚屑10多吨、珊瑚和珊瑚枝头1吨多,没收活珊瑚体60朵、活海龟4只。教育违规人员1390多人次。
  2002年,主要加强亚龙湾、西岛珊瑚岛自然保护片区的管理,三亚市建立了乡镇联网的举报体系,并增加巡查次数,及时发现和制止了梅山沿岸违法养扇贝、大东海违规用海和抽取海水、后海个体户违规用海养殖等行为,查处三亚某海洋养殖有限公司擅自围海造地和超面积养殖的违规行为,立案查处三亚某旅业公司违法建防波堤行为,并处罚金1万元。2004年,为迎接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市举行,三亚市开展5次海洋环境专项治理。在海洋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出动执法人员和员工6000多人,各类设备车辆75台次,散发宣传资料5000多份,悬挂横幅70条,修整海岸绿地148万平方米,清运垃圾300多吨。协调组织9个部门参加,派出135名执法人员和7台推土设备,对鹿回头小东海区域偷采滥挖珊瑚碎违规行为进行整治,共填平约6000平方米土坑,捣毁以珊瑚碎为原料的石灰窑6座。开展打击加工销售国家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执法行动,共查处违法经营国家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工艺品店、海鲜店、商场和酒家133家,依法没收鹦鹉螺、库氏砗磲和标本玳瑁7只以及活体玳瑁4只等一批禁销品。2001—2005年,中国海监和中国渔政船、艇共出海巡航执法检查2654航次,在自然保护区海域内驱逐违规船只363艘次,在作业海区及渔港区域巡查违规渔船816航次,处罚253艘,处理渔场纠纷案9宗、渔船交通事故23宗。
  2007年,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分别组织了对三亚湾、鹿回头广场、亚龙湾、太阳湾等海滩的垃圾及小东海的油污进行清理,共组织大规模活动14次,参加人员3596人次,动用船只12艘次,清理垃圾432袋,处理突发溢油事件3起。加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执法检查,开展检查非法经营、销售国家水生野生动物行动18次,检查非法经营、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水生野生动物店铺摊点16家,没收鹦鹉螺、库氏砗磲、冠螺、珊瑚制品一批和活海龟4只、花鳗鲡15条30千克,罚款2.5万元,捣毁收集珊瑚碎片加工窝点1个,查获大珠母贝壳50箱约2000千克。2010年,加强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监管工作。全年共组织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执法检查40多次,依法没收花鳗鲡活体8条、玳瑁标本3只及一批珊瑚礁、鹦鹉螺、冠螺、虎斑贝制品,罚款0.55万元。对三亚市85个涉海项目和重点海湾海域进行认真检查登记,立案查处12宗,结案11宗,罚金98.6万元。在亚龙湾珊瑚礁保护区和大东海珊瑚礁保护区对破坏海洋珊瑚生态的潜水活动进行综合执法整治,共打击非法潜水活动23次,暂扣潜水器材45套。取缔亚龙湾青梅河口游船违法载运旅客行为,组织人力把河口内的113艘非法载客船只就地销毁,制止在海洋保护区从事潜水、钓鱼活动。在海棠湾铁炉港整治工作中,组织人力拆除违章渔排155家、1037个笼口,旅游平台24家、约3946平方米,围堰造塘35口、约20万平方米,恢复海域原状73.33公顷。2006—2010年,共开展海上执法巡查396航次,出动执法人员1260人次,检查用海项目和海洋建设工程项目125项,发现违法案件108宗,立案73宗,结案68宗,征缴罚没收入61.44万元,行政处罚金额37.39万元。
  第四节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亚市南部近岸海域,地理坐标北纬18°10′30″~18°15′30″,东经109°20′50″~109°40′30″。根据国家海洋局批复文件,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平方千米,由3个片区组成,即东西瑁洲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亚龙湾片区。
  三亚珊瑚礁保护区物种丰富,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共统计造礁石珊瑚13科29属111种,在科级组成中,鹿角珊瑚科和蜂巢珊瑚科为科级优势类群;在属级组成中,鹿角珊瑚属和扁脑珊瑚属等为属级优势类群;种类组成中,多孔鹿角珊瑚、伞房鹿角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十字牡丹珊瑚、丛生盔形珊瑚、稀杯盔形珊瑚等为主要常见种。良好的珊瑚礁生态环境为珊瑚礁鱼类和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调查共记录到珊瑚礁鱼类种类共78种,底栖生物34中,其中包括石斑鱼、海龟、砗磲等海洋珍稀物种。
  1991年12月,海南省海洋局向三亚市海洋管理局下发通知,同意成立海南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筹备组,筹备组暂定人员6人,机构级别暂不定,由三亚市海洋管理局负责组建,筹备组负责人暂由市海洋管理局领导兼任。同年保护区编制《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科学评价珊瑚礁生态分布和生长现状,区划3个保护片区海域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明确保护区1991—2005年建设发展目标和规模。同时根据3个片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和环境条件,初步规划亚龙湾片区为重点保护与综合管理示范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沿岸区为科研实验恢复区,东西瑁岛片区为综合整治恢复区。
  1992年2月,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年7月,三亚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批复颁布《关于保护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布告》,给出保护区3个片区的具体坐标,保护区海域面积共55.68平方千米,陆域界为沿岛四周沿岸最高潮位线向陆30米宽岸带。
  1993年6月,国家海洋局《关于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的批复》给出保护区总面积85平方千米。同年,保护区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是该生态保护组织首批会员单位。
  1996年7月,海南省海洋厅《关于下达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亚龙湾片分区划分方案的通知》,保护区外部界限按照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范围确定,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给出该片区外围以及各功能区的具体坐标。同年12月,海南省海洋厅批复同意建立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亚龙湾监察管理站,隶属海南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在亚龙湾保护片区建立保护与发展综合管理示范区,在实验区适度开展半潜船式海底珊瑚礁生态观赏旅游项目。
  1997年12月,三亚市海洋局党组批复同意组建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大东海监察管理站。同年,保护区建起一个珊瑚标本展览室,采集该区造礁石珊瑚标本110多种,以及该区鱼、龟、虾、蟹、贝和海藻类部分海洋生物种群标本,为开展本区生态保护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也成为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的场所。
  1998年,保护区与美国佛罗里达群岛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姊妹关系。1999年,保护区引进旅游企业上西岛开发海岛生态旅游项目,近千名以挖珊瑚礁为生的村民被企业吸纳转入从事海岛生态旅游行列,成了海洋生态保护者和宣传者。同年6月,三亚市海洋局批复同意管理处设立东、西瑁岛监察管理站。
  2002年11月,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准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正处级事业单位,隶属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内设综合科、建设管理科、监察科(珊瑚礁保护站)和科研与宣传教育科(西岛珊瑚培育实验中心、珊瑚礁志愿者服务基地、珊瑚标本展览馆)。
  2006—2010年,完成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SCCBD项目)在三亚保护区的各项实施和管理工作。配合完成生态基线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珊瑚礁移植等工作,组织开展综合污染控制、可持续财政机制和公众宣传工作,配合省项目办完成三亚示范区5年来项目的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和结题工作,顺利通过了UNDP、GEF和财政部组织的项目终期评估,三亚保护区通过项目实施所取得的“可持续财政机制”“综合污染控制”和“企业共管”等经验和模式获得了终期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