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风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8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社会风土
分类号: K892
页数: 19
页码: 126-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居民生活、社会风俗、土特产·美食等社会风土概况。
关键词: 社会风土 三亚市

内容

第一节 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
  2004年,三亚市统计局正式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工作,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与国家城镇住户工作同步。三亚市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常住户(包括外来户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家庭户)。城镇住户调查工作主要有大样本调查和常规性住户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样本量要求,三亚市大样本调查样本量1500户,常规调查户样本量100户。其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情况等。
  (一)城镇居民收入
  2004—2010年,三亚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最快。三亚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既有职工工资、奖金及各种福利、补贴的收入,也有个体劳动收入、各种兼职收入、房租收入、劳务收入以及股票红利等收入。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8元,是2004年的2.4倍,年均递增15.8%。
  1.城镇居民收入
  增资、就业双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快。2004—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连续实现10%以上的增速,工资性收入总量实现倍增。2007年,推行机关公务员工资套改并正式执行,大力推进规范津贴补贴步伐,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达29.3%;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深化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较快增长。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149元,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同年,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2.7%,居于家庭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
  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壮大,经营净收入增幅加快。2004—2010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378元,是2004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2%。
  财产性收入增长势头迅猛。2004—2010年,随着三亚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拥有的各类资产不断增多,居民的投资意识也不断增强,利息、房屋租金、股票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较为强劲。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85元,是2004年的1.7倍,年均增长9.6%。
  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带动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2004—2010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充分发挥民生财政的作用,连续几年增加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为减轻CPI上涨对三亚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2010年三亚市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镇居民享受食品价格上涨财政补贴,使得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2004—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4年的1411元增加至2010年的4265元,年均增长20.2%。
  2.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
  2004—201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亚城镇居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差距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从不同收入分组看,2004年,占城镇居民家庭总体10%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占城镇居民家庭总体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2828元和18097元,收入比1∶6.4(以最低收入家庭为1)。2010年,收入7161元和39101元,收入比为1∶5.5。7年内,最低、最高居民收入比由2004年的1∶6.4缩小至2010年的1∶5.5。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2004—2010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住房保持旺盛需求,私家车、手机带动交通通信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亮点。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081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6%。
  1.饮食消费
  2004—2010年,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健康放在首位,追求更加合理的膳食结构,绿色、营养、无污染的食品成为日常饮食的首选。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606元,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5%。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42.9%。其中肉禽蛋水产品、糖烟酒饮料增幅近60%,绿色蔬菜、新鲜瓜果作为公认的健康食品,倍受广大居民青睐,二者均大幅增长,增幅近90%。
  2.衣着、美容消费
  2004—2010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三亚市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仪表,注重服装的档次、品牌和面料考究程度,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穿着愈加时尚。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847元,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2%。许多居民除注重穿着外,开始追求华丽的外表,注重提升自身品味、塑造个性魅力,对金银珠宝饰品的需求大幅上升。7年来,城镇居民人均金银珠宝饰品消费增长6.1倍。美容消费呈现出品牌化、专业化和高品质化的趋势,美容消费人群和消费产品迅速扩张。同年,家庭人均美容化妆支出比2004年增长2.4倍。
  3.耐用品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是向着高档化、享受型发展,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家用电器已被轻薄液晶平板彩电、环保健康节能空调和冰箱、家用电脑、摄像机等数字、数码电子产品所取代,消毒碗柜、洗碗机也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94元,是2004年的2.3倍。至2010年末,三亚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台、电冰箱90台、洗衣机64台、家用电脑62台、空调101台、微波炉25台、照相机27台、组合音响28台、消毒碗柜64台、淋浴热水器74台。
  4.交通、电信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交通通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大幅增加,成为7年间居民生活中主要消费热点。2010年,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017元,是2004年的2.8倍,年均增长18.9%,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5.4%,是家庭生活中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7年内,三亚市大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斥巨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公交、的士、动车和私家轿车已成为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同时,闲暇时间外出旅游、走亲访友人数增加,交通费用支出大幅增长。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1306元,比2004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24.5%。7年内,在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的推动下,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至2010年末,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0辆,是2004年末的10倍。
  7年内,三亚市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信网络覆盖三亚市,宽带网络普及,3G手机网络的盛行等一些新型网络的推出,使广大居民家庭在享受方便、快捷、实惠的同时,消费热情也更加高涨。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712元,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10部。
  5.旅游、娱乐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全面推进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在旅游新景点和高端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带动下,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善,许多市民利用节假日游览天涯美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外出旅游大幅增加。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547元,是2004年的2.5倍,其中人均团体旅游消费增长1.2倍。由于市民参加健身活动、体育锻炼人数增加,家庭人均其他文娱费支出增长4.7倍。
  6.医疗保健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相应出台一系列医疗制度改革政策,为广大群众谋取福利。如提高参保人员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实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与单位缴费脱钩,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扩建工程等等,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地降低居民医药费负担,居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16元,是2004年的2倍,年均增长12.7%。其中人均医药费年均增长13.3%,增幅远小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呈逐年减缓趋势。由于居民更加注重健康,滋补保健品及保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10年家庭人均支出比2004年增长69.6%。
  7.教育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682元,是2004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6%。
  7年内,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家庭义务教育费用支出大幅减少,而在职教育、课外教育培训教育的支出快速增长,七年增长2倍,体现居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住房消费
  2004—2010年,随着三亚市着力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城镇面貌有了很大
  改善,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25.3平方米,比2004年的22.5平方米增加2.8平方米,增长12.4%。至年末,住房成套率达85%;同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水电燃料等居住支出1175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6%,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9%。
  随着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自有房比率不断提高。至2010年末,有88%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租赁公房比率下降至66.7%,租赁私房比率下降至33.3%。
  (五)社会保障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在全省率先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制度。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1353元,是2004年的4.6倍,年均增长29.2%。
  二、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
  (一)收入
  1994年,三亚农村居民收入突破千元关,1998年、2004年、2007年和2008连续上了2000元、3000元、4000元和5000元台阶。至2010年突破6000元,达到6502元。
  以增长率为标志,三亚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5年):高增长波动期
  1991—1995年,三亚农民收入增幅均在2位数以上,年均增速达26.8%,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5年增速均在30%上下波动。
  第二阶段(1996—2005年):徘徊增长期
  1996年,三亚“房地产”低迷,农民收入增速骤降至8%,比上年下降25.4%,2003年受“非典”影响,农民收入增速达到最低点,同年仅增长4.1%。这阶段的农民收入年均仅增长7.1%。
  第三阶段(2006—2010年):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2004年,三亚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000元,达3157元。2006年农民收入增幅达10.2%,实现了1996年以来的首次2位数增长。2009年在金融危机、甲流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增速放缓,同年增长8.3%。2010年三亚市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自然灾害,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6502元,增长15.7%。2004—201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2.8%,其中,“十一五”(2006—201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5%,比“十五”(2001—2005年)高7.7%。
  (二)支出
  农民收入增加,支出也随之增长,1991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586元,1997年突破1000元,2007年和2009年分别突破2000元和3000元台阶,至2010年接近4000元,达3905元,较1991年增长5.6倍。1991—2010年,年均递增10.5%,比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低2.4%。
  1995年,三亚以前恩格尔系数基本维持在60%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基本维持在贫困阶段;1996—2007年农民生活水平基本维持在温饱阶段;2008年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农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
  (三)住房支出
  1991—2010年,三亚市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快,农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呈现逐年递增态势。1989年,三亚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3.1平方米,截至2010年达28.6平方米,1991—2010年,年均增长3.9%。
  第二节 社会风俗
  一、生活习俗
  (一)汉族生活习俗
  饮食 汉族普通群众饮食习惯为每日三餐,一些地方还有吃夜餐的习俗。
  1990年以前,农村以素食为主,逢时节、红白事、来客才买肉做菜,贵客来时杀鸡。城市居民大多荤素兼食,平常和年节差不多,贵客来时到酒店宴请。进入21世纪后,城乡生活水平相近。饮水流行喝矿泉水、纯净水或各种饮料,老年人则还是喜欢喝热茶和白开水。
  居室 汉族地区的住房,有砖瓦房、简易瓦房几种,1990年后出现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服饰 20世纪90年代前,男女裤式有别。男裤头中间开扣,女裤头右侧开扣。1990年后,男女裤式大体相同,都是中间开口拉链裤。女裤样式多且变化快,20世纪80—90年代,年轻人多穿喇叭裤、踩脚裤、直筒裤。进入21世纪后,年轻人多穿紧身裤,裤头越来越低。
  1990年后,城市男装开始流行西装,进入21世纪后,农村青年也多穿西装。中山装逐渐少见,只有城市一些老年人和农村中老年人仍穿。进入21世纪后,流行休闲装。人们开始重视衣服、鞋帽以及色彩的整体搭配。
  20世纪80—90年代后,男青年流行蓄长发,头发留到耳朵下边,还有人蓄络腮胡子。女青年由长辫子改为流行剪短发、扎马尾、烫卷发。进入21世纪后,城市男女青年流行染发,多染金黄色,也有染红色或绿色,有些白发老人染黑发。时髦女子时兴做美容,头发流行拉直,直接披垂在两肩和后背,中年妇女仍时兴卷发、大包头。
  (二)黎族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为大米,杂粮为玉米、番薯、木薯。
  肉茶、鱼茶 黎语统称为“祥”,是黎家腌制的一种甜酸可口的菜肴,把生肉或生鱼,混炒米粉,加入少许的食盐,用陶罐封存,发酵一个月后食用。20世纪90年代后,已成为人们品尝黎族风味的佳品。
  竹筒饭 黎族称竹筒饭为“眉万”,味道芳香可口且保存时间较长(一周左右),在喜庆佳节和出远门、远行时制作。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竹筒饭成为黎族特色食品受到推荐品尝。
  饮酒 黎族人民热情好客,酒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社交活动和举行宗教仪式等都要设宴饮酒。
  吃槟榔、抽水烟筒 黎族人民喜吃槟榔、抽水烟筒。黎乡盛产槟榔;槟榔具有药用价值,是黎乡礼俗的吉祥物;水烟筒以竹子制作而成,烟品是烟草晒干切成的烟丝。
  居室 黎族传统民居为茅草房,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间杂泥浆夯实而成,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1992年以来,三亚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茅草房改造力度,帮助黎族群众建造砖瓦房或混凝土平顶房。至2010年,三亚市完成茅草房改造任务,除极少村民保留茅草房作杂物间使用外,黎族人民已居住砖瓦房、混凝土平顶房或楼房。
  服饰 黎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宋末元初时期的黄道婆在崖州学习黎族纺织后革新了中国纺织技术。黎族服饰分哈、杞、润、赛、美孚等5个方言区服饰。三亚黎族服饰属哈方言区服饰。20世纪90年代后,黎族人民已普遍穿着现代服饰,但每逢重要的节日,仍穿着传统服饰。三亚黎族企业人士还开始将黎族服饰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推动黎族服饰创新和大众化发展。
  文身 黎族文身是黎族妇女才有的习俗,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中较少见的文化现象。1950年5月海南解放以后,黎族妇女沿袭文身的习俗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仅个别健在的老年妇女中存在文身,年轻人基本不再文身。
  (三)苗族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为大米或玉米,杂粮为番薯、木薯等。平时烹饪和黎族基本相同,但多人吃饭时用木甑子蒸饭是黎族没有的。
  居室 1990年后,苗族同胞不再住金字形草屋,逐步盖起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的楼房。
  服饰 苗族同胞在服饰方面还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妇女,更喜爱本民族的服饰。从1990年后,部分青年男女的穿戴和汉族相同。
  (四)回族生活习俗
  饮食 羊栏回族忌食猪、狗、猫肉,也不养猪,忌讳提到跟猪有关的词语。
  居室 1990年后,羊栏回族人民不再住茅屋,渐渐出现钢筋水泥楼房。
  服饰 羊栏回族的服饰,女尚白、蓝、绿、黑色,男服与汉族无异。宗教节日时,男子戴白布小帽,帽前正中用金黄色花线刺绣阿拉伯经文“清真言”或“真主至大”等颂文,并在帽周围刺绣美观花纹,身穿白色衣裤,外套无袖对襟上衣。阿訇头缠白布,穿黑或白色宽袖布长衫。妇女上衣都为右斜襟大褂,在顶襟变有银(布)扣1颗,肋下2颗,两袖均为驳袖,大小不一,胸、背均开中骨衫长及臀部,布料多为纯蓝薄布料,胸前另围1条肚兜形的黑色围裙,遮护前襟,既是装饰,又可保护衣裳清洁,裤子多为黑色,裤子的裤头、裤管都很宽,不时兴穿裙子,以彩色棉巾为头盖,遮盖至两耳。女孩有穿耳习俗,自幼戴耳环、耳珠,已婚女子戴耳坠。
  二、岁时风俗
  (一)汉族岁时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将临之际,家家户户打扫屋内屋外卫生,衣服被褥均洗干净,到处呈现一派辞旧迎新的景象。除夕日下午(即腊月三十)燃放鞭炮,祭祀祖先神位,吃年夜饭。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举家守岁,坐候子时之后,燃鞭炮庆祝新春。其时,全家衣着整齐,小辈按顺序给长辈敬槟榔拜年,均道:“恭喜”,长辈一般以红封(海南话,即用红包封好的压岁钱)分赠。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节日前后数天,农村晚上进行放天灯活动(用红纸糊成),还有灯会、花灯比赛、装灯、游行活动等。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有的年份为四月四日)为清明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五色纸条(俗称“纸钱”)、鸡、猪肉、饭菜、鞭炮到祖先坟前进行奠祭,表示悼念,俗称“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有丧事不满三年的家庭不得包粽子)。节日上午以粽敬奉祖先。有的沿河乡镇还举行赛龙舟活动。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盂兰节,也称“七月节”,是较大的节日。同日黄昏后,每家每户摆祭品,祭祀先人,烧“金银财宝”,各色纸张(称为“布”),寄给先人,希望先人在阴间有吃有穿,生活富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很多人在节日晚上,举家品茶赏月。有孩童的人家,月亮升起的当空会在院子或空地上摆上一排月饼,每个月饼上插上一根点燃的香,对着月亮一边看,一边念叨着:“月公月婆,不要割我侬耳堂”(海南话,意为月亮公公月亮婆婆,不要割破我孩子的耳朵。传说小孩用手指指月亮的话,晚上睡觉后月亮的光会偷偷划伤小孩的后耳根,这样祈求的话,小孩的耳朵就不会被割伤了)。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住房变化,单家独院逐渐减少,赏月多在海边或广场,插香拜月的习俗仍未变,只是少了长辈的那一句唠叨。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旧日有读书人登高活动,20世纪90年代有些机关单位组织老人举行游园活动,但在普通群众中不是很流行。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海南话为冬雪)。有些农村会在这一天进行扫墓,习俗和清明一样。有的会蒸黑豆饭,举家同吃。
  (二)黎族岁时习俗
  春节 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年三十要宰猪杀鸡,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喝年酒。大年初一清早放过鞭炮后才外出拜年。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黎语称“孚念孚”,自古以来,黎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追求爱情。1984年,海南尚属广东省管辖时,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海南建省后,1994年10月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三月三”为海南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每逢“三月三”,蒸糯米糕点和粽子,拜祭祖先,祈求幸福,未婚青年对歌欢舞。
  (三)苗族岁时习俗
  春节 从农历十二月初十起,家家户户舂粳米和糯米,并购买过年的各种物品。除夕各家杀鸡备肉菜,用糯米包糖粽子,深夜合家聚宴,直至雄鸡报五更,以糖粽祭家神之后停止饮食。正月初一,全家老幼团聚家中,吃素食或不进食,至太阳下山再以粽子祭过家神后,才恢复荤食。年初二,各家互相拜年。
  新禾节 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山兰稻扬花的农历八月份,但无固定日期,每年由村中掌历道公查通书择吉日定节。同日,杀鸡、买肉和香烛、元宝等,在山兰园里摘取山兰稻三五片叶子放在饭中蒸,以此饭和其他贡品祭祀祖先,预祝山兰稻丰收。此俗已消失。
  吃斋节 农历正月初三日是苗族的吃斋节。从此日起,村中男女老少一齐上山念经祭神,参加者15天内不吃肉。此俗已消失。
  团结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苗族的团结节,同日村中杀猪1头,全村男女参加聚会,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勉励后代要诚实、勤劳、保持良好的村风。此俗已消失。
  安村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安村节。旧时苗寨常搬迁,每迁一地就要卜求安宁,约定俗成,逐渐把这一日定为安村节。届时家家包赤糖粽吃素菜,斋戒3天,以示诚心求神保佑全村平安。
  (四)回族岁时习俗
  开斋节 羊栏回族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而活动时间比春节长,前后一个月,故称“斋月”。斋月从“封斋” (入斋)开始,以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戒期。同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封斋,即每日黎明起至日落前戒饮食、房事,旅行者和病人可免戒律。傍晚至次日凌晨四点为开斋时间,由阿訇击鼓传告,可以进食。 “斋月”开始的时辰,以阿訇登上清真寺望月台,看见新月为准。斋月开始,虔诚的穆斯林在日落时便聚会清真寺,进行大净(淋浴)或小净(洗手、脚、脸),举行斋月大礼拜。斋月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月份,各清真寺都是灯火辉煌。
  斋月二十七日夜晚,称“益德尔夜”,传为真主颁降《古兰经》之夜。此夜斋月节庆活动达到最高潮。穆斯林认为当夜是新年的开始,这一晚的生活预兆,决定了今后一年命运的吉凶,要尽可能获得吉祥象征。当夜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合家团聚,款待亲友。并且,事前己备了油香、蛋糕、煎饼、糯糕等,第二天黎明时分,互相馈赠,互致贺词。夜幕降临,回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进行沐浴,然后虔诚礼拜、祈祷、念经,求真主赐恩于父母、亲朋。有些人彻夜不眠念经礼拜,以示诚心,称为“坐夜”。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开斋节前,教徒们都争取多做善事,自愿施舍,向清真寺捐纳一定数量的“开斋捐”(回族语叫“菲图尔”),这是其他节日没有的宗教义务。同日晨曦刚露,各家餐桌上就摆满了种类繁多的清真食品,其中,蜜枣是招待宾客的重要食品。清晨,全体穆斯林集聚到清真寺沐浴做大净、小净,盛装相聚到宽广的场地上参加隆重的节日会礼。全体穆斯林盛装参加,妇女、儿童也盛装观看。祭礼后,每家各房及亲戚朋友之间,互相串门、拜斋,互道“色俩目”(贺安)致意。即使平时有积怨者,通过互相拜斋也获得化解。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此节又称“忠孝节”“宰牲节”。节前一天教徒做完晨礼,早餐后,男人便陆续到海滩墓群边“游坟”。“游坟”是羊栏回族特有的民俗,意即扫墓。同日,远离家乡的人,亦要赶回家参加扫墓活动。游坟者要坐向坟墓,面朝西,脚朝东,一边念经,一边给坟墓培土、插花, “赞颂亡人”,举双手祈求真主保佑亡人。游坟归来,开始宰牲,炸“油香”迎佳节。节日清晨,穆斯林聚集至大清真寺中沐浴,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跟随“伊玛目”(礼拜主持人)到海滩上举行节日会礼,恭听宣讲《古兰经》。沙滩会礼结束之后,各自回家度节。富裕的家庭常在节日会礼后宰牲(牛、羊),并将宰牲的肉分成3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和施舍给穷人。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当日是穆罕默德出生纪念日,为了怀念和歌颂穆圣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一天三亚穆斯林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三、礼仪习俗
  (一)汉族礼仪习俗
  婚嫁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前,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提亲到新娘进婆家门,都由媒人做媒介绍。程序包括提亲、谢允、开八字、合八字、过彩礼、择吉、上轿、上门。1950年5月,废除了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青年男女之间提倡自由恋爱结婚,双方恋爱成熟后,到婚姻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1978年以后,订婚送聘金,婚嫁时大摆酒席之风开始盛行。至2010年未变。
  丧葬 老人一旦逝世,在厅里设灵堂,供亲戚朋友吊唁。葬礼分为洗澡、递酒、布殓、入棺、出棺(送葬)、埋葬、祭墓等。入殓出棺前,家庭五代以内的晚辈均披麻戴孝(头上束白布巾)跪拜痛哭。首虞(即逝世后第七天)或三虞均举行悼念活动。
  祝寿 60岁生日以后,逢十生日,如70岁、80岁,一般家庭都举办寿宴,年岁越高,场面越大,宴请亲朋好友,收寿金寿礼。普通人家则自家宴祝。
  (二)黎族礼仪习俗
  家规 敬老爱幼,赡养父母是黎族的传统家规。
  交际 同辈男子相遇,侧身挨近,相互叉手拍肩问好。女子相遇,对站拉手谈话,携手并肩一起走,表示亲热。
  称谓 按照宗族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小,叔父的子女不论岁数多大,都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姐,叔父的子女为弟妹。有些地区则以年龄的大小来排定兄弟姐妹。
  婚姻 黎族的家庭是父系小家庭。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1950年5月海南解放前,男女一般都早婚,由父母做主,姨表、同宗不婚,一些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妇女在婚后几天就回娘家居住,农忙时才回夫家小住数天,直到怀孕以后才回夫家定居下来。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黎族男青年向女子求婚,须经过一系列对歌,如开门歌、答谢歌、试情歌、结情歌和赠礼歌。男女双方决定结为夫妻时,就直接向各自的父母表明心意,由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订婚约,送槟榔(出槟榔),如果女方家接受槟榔就表示同意订婚。此时,男女双方还要唱约婚歌。举行婚礼,一般要经过送亲、迎亲、饮喜酒、对歌和收席等程序。其中,饮喜酒分外热闹。酒席中间置一大酒缸,称为“座酒”,内插两根小竹管,旁边相对放着4张小圆凳。1对叫“正坐”,另外2张叫“陪坐”。首先,由新郎和新娘互请喝“座酒”。接着,男女双方父母亲互请喝“座酒”。尔后,参加婚礼的人按顺序1对男方亲戚、1对女方亲戚轮流请喝“座酒”。对歌敬酒,欢声笑语通宵达旦。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贯彻婚姻法,实行自由恋爱,提倡晚婚晚育,黎族的婚俗已有重大的革新。
  生育 婚后不论生男生女都一视同仁,生男可以继续家业,不受他人欺负,生女可以收获钱财,所以对孕妇特别的器重。
  丧葬 在黎族的观念中相信人死了灵魂不死,相信在一个阴间世界里存在,认为人已寿终正寝,其灵魂还会回到世上来。死后实行土葬,有墓山。丧葬的仪式有报丧、入殓、守灵、停棺、出殡、下葬。一些地区认为“风水”与“祸福”有关,讲究择地而居,择地下葬。此俗已简化。
  (三)苗族礼仪习俗
  婚姻 苗族在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主要是同血缘关系)不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一定征求子女的意见,另有一些男女青年则通过对歌自由恋爱。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要经过问卜、算命和送聘等程序。苗族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天活动。第一天新郎接亲时的礼服内层穿白色衬衣,象征冰清玉洁;中层穿民族服装,表示不忘本色;外层套长袍,显现礼貌庄重。陪郎一般要五人,一为正陪郎,一为对歌手,一为挑礼郎,一为护郎,一为女陪郎。迎亲队在路上要等到太阳落山才可抵达女方家村口,放炮传讯,听到村中炮声回应方可在女方家代表带领下进村。进村时,陪郎撑着黑色伞护送新郎,先在岳父家预订接待新郎的另一户人家停宿,接着摆酒宴,宴席上须有芭蕉心,用以象征爱情的专一,忌上狗肉、牛肉,第二天早饭后,新郎才到岳父家同新娘拜堂,向岳父母及亲戚问安。接着,新娘家人背新娘出门,并派5名陪娘,伴送到新郎家举行婚礼。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回老丈人家生活,直至议定期限届满。苗族盛行入赘婚,有的因女方家无子而招女婿接嗣,有的因男方家贫困交不起聘金而至女方家做工几年。苗家夫妻关系一般较好,离婚的现象很少发生,寡妇再嫁不受歧视。未婚男女常在月夜对歌牵情,男青年喜欢在路边拉起绳索拦留女青年对歌。歌声多用鼻声,配竹琴,曲调低回含蓄,月夜静听如天籁,令人神思飘逸。
  丧葬 人死后最多两天就埋葬,不得延长时间,埋葬后第三天,子女要到坟地扫墓,以后就不再扫墓了。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苗族同胞也接受了汉族的扫墓习俗。
  (四)回族礼仪习俗
  婚姻 1950年海南解放前,羊栏回族婚俗特点有三:一是婚姻由父母做主;二是婚礼均按伊斯兰宗教仪式举行,并由阿訇主持与证婚;三是严禁跟其他民族通婚。1950年海南解放后,随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落实各项民族政策所带来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加上民族之间广泛的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回族青年男女在婚姻大事上有了决定权,民族之间可以通婚,但婚后,需遵循回族的一切生活习俗。
  生育 婴儿出生12天,家长照例举行“餐会”,俗称做“十二日”,当日宴请阿訇和乡老,给婴儿取“教名”。婴儿满周岁,俗称“隆随”,经济宽裕的家庭设宴庆贺。女孩3岁穿耳环,9岁始皈依宗教,男孩12岁起有接受宗教教育权利。
  丧葬 回族有设置公共坟地的传统,三亚市在梅山、大旦、番领坡等处发现伊斯兰古墓群点。羊栏地区回族公共墓地有3处,即羊栏海滩、铜镜海滩、古场海滩,每处墓地有坟茔100座以上,其中羊栏海滩达2000多座。回族的丧葬,严格遵循伊斯兰规矩。穆斯林称死亡为“归真”。老人临终前,先从卧房移至厅堂一侧,厅内绝对肃静,守候在旁的亲属,当人未咽气时,不准哀哭,弥留之际,须请阿訇来家中预为亡者念“清真言”,或做忏悔(“讨白”),祈求得到真主的宽恕和保护。亡者的遗体头置北,脚向南,脸偏向西,或头置东,足向西,头部稍枕高,看向西方,象征朝向麦加圣地。穆斯林规矩,力主速葬,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夜亡晨葬,不会延误过一天。人死后,亲属依例从清真寺抬来公共抬尸架(称“塔布匣”,内有活动尸床),先由阿訇给死者“大小净”,用布轻轻拭干,以5丈白布将尸体裹严,另用肥皂水洗涤尸床,再将尸体移置尸床上入棺,棺木上盖着有星月图案绿布毯,再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前来吊唁的亲朋“奠仪”。死者家属男子头缠白布带,女子盖白布巾,或臂上缠黑布作为服丧标识。殡礼由阿訇主持,参加殡礼者,照例要“大小净”。殡礼过程中,亲属只低泣,致丧,不许大声号啕,以免惊动亡灵安宁。棺柩抬往坟场途中,不哭丧,不放鞭炮,不丢纸钱。到达坟坑后,再由阿訇主持祈祷,接着抬死人入坑,尸体仰卧着,头朝西,解开白布裹着的尸体头部,让家属瞻仰遗容,最后诀别。埋葬之后,全场肃静,听取阿訇念“都阿”度亡。各人拱手摸脸,默默为死者最后禳求,然后才回家。
  回民丧葬,棺木公用,坟地公有,新坟不砌砖石,只堆土,上面插树枝,置石块为标志。丧事简约,秩序井然,注重清洁卫生,除犯教规者外,各人宗教礼仪平等,无论尊卑贵贱,不尚铺张浪费,不讲阔气排场,没有过分悲恸的气氛。
  四、习俗与禁忌
  (一)汉族
  算命 汉族群众普遍相信命运,遇到不吉利的事,就请算命先生算命。
  看风水 认为“风水”与“祸福”有关,特别讲究择地下葬。
  看日子 城市及农村,凡建房、结婚、丧葬都要选择吉日吉时,俗称“看日子”。
  问梦母 迷信者家中遇不吉利之事,或出现意外事故,为了解究竟,就问梦母(专门从事巫卜的婆母)。
  以上习俗信者越来越少。
  (二)黎族
  祖先崇拜 黎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一次迎祖宗回家过年活动,届时各村寨、各宗族都举行隆重的拜祖仪式。
  禁忌 黎族同胞普遍存在万物有灵的崇拜,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如山寨中的大榕树、酸梅树,不能随便用刀砍伐,不准攀登、折枝、不能拴牲畜等。
  (三)苗族
  祖先崇拜 每家每户都设有神位神龛。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日和六月初六日包粽子祭奠,还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
  自然崇拜 苗族相信山鬼、海龙王、土地公、雷神等。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苗族群众普遍相信“禁术”,认为某人生病是被某人用“禁术”加害的,常请道公查禁。
  第三节 土特产·美食
  三亚市除产有大量的橡胶、椰子、香蕉、槟榔、木瓜等热带经济作物外,还有丰富的海产品、果类、禽类等地方特产,比较著名的有梅花参、龙虾、海蜇及鲍鱼,水果有杧亡果、阳桃、波罗蜜;美食有藤桥排骨、竹筒饭、回族鲜鱼汤、港门粉等,以及黄灯笼辣椒,海水珍珠制品、贝壳制品,椰雕等。
  一、自然名品
  梅花参 梅花参是海南省特有的海珍,三亚“三绝”(梅花参、鲍鱼、鱼翅)之一。主要产在南海诸岛海域。海参为“海产八珍”之首,尤以梅花参为最珍贵。梅花参最长可达1.2米,重12~13千克,故称“海参之王”。
  海蛇 三亚海蛇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食中佳品。海蛇的做法各式各样,鲜食时常配鸡炖煨,也可做蛇餐火锅。许多海外客人到三亚,品尝海蛇系列菜肴,均赞不绝口。
  海蜇皮 三亚海域盛产海蜇。海蜇皮是经腌制加工后,是人们喜食的水产品,用海蜇皮制作的冷盘,不但清脆可口,味道鲜美,而且所含蛋白质也极其丰富,食用对身体有益。
  三亚鲍鱼 鲍鱼不是鱼,体内骨,背着贝壳,属贝壳软体动物,盛产于天涯海角马岭港滩珊瑚礁石群,因其贝壳边缘有9个银色呼吸小孔,故又有“九孔螺”的别称。鲍鱼营养极为丰富,是味道鲜美的高级滋补海产品,具有治病祛痰,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功效。鲍鱼吃法多样,炒、蒸、爆均可。三亚的渔市上都可买到。
  龙虾 三亚海域,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盛产龙虾,主要品种有锦绣龙虾、青壳龙虾、青公龙虾、密毛龙虾、红壳龙虾等10多种。龙虾是虾中之王,个体大,体形美、色泽艳。它甘香鲜美,外脆里嫩,味道奇特,是名贵的海鲜佳肴。
  杧果 三亚杧果开花早、出售快、口感好、价格优,因此,杧果、香蕉等热带水果的广泛种植,农业部还授予三亚“中国杧果之乡”称号。
  三亚莲雾 为海南省三亚市特色水果之一。莲雾性喜温暖、怕寒冷,最适宜生长温度25~3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微碱性、润湿肥沃的黏土最为适宜。据《海南省志·农业志》《三亚市志》记载,早在民国时期,莲雾便作为海南农民食用的水果之一,1990年莲雾已作为三亚农业经济作物。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莲雾品种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三亚市场上莲雾品种主要有3个:黑珍珠、黑金刚、大叶红。
  阳桃 三亚阳桃是海南省三亚市的特产。三亚阳桃,又叫五敛子,常绿小乔或灌木,是海南名闻遐迩的佳果。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犁”。阳桃在海南的栽培历史已逾1000年,主要产地三亚、陵水、乐东、万宁、琼海等市县,三亚的阳桃脯、阳桃干等畅销海内外。
  黄灯笼辣椒 在海南饭馆吃饭,基本上每个桌子上都会有一小瓶黄色椒酱——黄灯笼辣椒酱,三亚人喜食的黄灯笼辣椒酱采用黄灯笼辣椒精制而成。黄灯笼辣椒在海南生长,椒色金黄,状似灯笼,所以叫它“黄灯笼”。
  波罗蜜 是三亚水果王国中的庞然大物,果大冬瓜,大小不等,5~30千克,被美誉为“热带果王”。波罗蜜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传入三亚已有100年历史,海南岛普遍栽培。波罗蜜有30多个品种,分为2类:硬肉类和软肉类,每年春天开花,夏秋间果熟,成熟时香气飘溢。
  海水珍珠 三亚是海水珍珠的主要产地,其产出的“南珠”具有珠层厚、颗大、珠圆、光亮、透明、艳丽、质量高的特点, “瑰压群芳”,堪称“南珠之冠”。
  二、三亚十大名菜
  荔枝沟鹅肉 荔枝沟的鹅肉远近闻名,特点是肉质细腻柔软,做法以水煮白切为常见,蘸料则各家自有风味。
  羊栏酸鱼汤 由三亚疍家人首创,后经羊栏镇的当地人发扬光大。食材取自三亚近海各种鱼类,辅以三亚酸豆树叶和果、酸阳桃、西红柿、酸笋等各种鱼肉鲜嫩可口,鱼汤酸度适中,食之令人胃口大开。
  南海鲜鲍鱼 南海野生鲍鱼色泽美观,口味醇和、鲜美,肉质紧凑,特大极品单只能达三两重,为海味中滋补之首选。
  槟榔花鸡 鸡是槟榔树下养的鸡,花是槟榔树上开的花,上下相遇,创造出一个三亚特色药膳,汤汁咸鲜可口,鸡肉质嫩香甜。
  安游夜光螺 产自安游近海,新鲜味美,连着螺壳一起用辣椒爆炒,螺肉爽脆中又带有一股韧劲,甚有嚼头,又有白灼的做法,保留了螺肉的自然鲜美,连外地人也能品得出里面的“甜”。
  雅亮老鼠猪 雅亮位于三亚边远山区,是个黎族人家聚居的小山村,当地特产小种猪,头小而长,耳小而直立,嘴尖,故被形象称为老鼠猪。其肉质细嫩清甜,骨头软脆,可连着皮肉嚼烂落肚。
  三亚海鲜火锅 三亚海鲜火锅是海南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肴,属于海南菜,取材三亚本地海鲜,虾、蟹、螺、贝、鱼应有尽有,各取所好,锅底仅入姜片、蒜苗等调味,旨在保留原汁原味,尤其凸显海鲜特有的清甜和营养,辅以各家秘制蘸酱,尤其美味。
  南山素斋 “南山素斋”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除野菜、时令蔬菜外,多采用云南深山野生菌类、魔芋、豆制品及三菇、六耳和各种真菌类制作,不但营养丰富且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常食之能养颜美容、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滋补肝肾、防癌抗癌、延年益寿。
  藤桥排骨 藤桥排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属于海南菜,被称三亚美食一绝,制品红黄敞亮,外脆里香、味美醇香,老少咸宜。由于放蜂蜜腌制,入口酥脆,味鲜微甜,有点像广味叉烧,回味无穷。
  疍家咸鱼煲 疍家渔民常年居于海上,捕到上好的鱼(多以红鱼为主要材料)时,将其放在船只甲板晒制,在海风和骄阳的共同作用下,制作出无任何人工添加剂、肉质紧实耐嚼的精品咸鱼干,疍家咸鱼鱼香浓郁,煲以五花肉,美味无比。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