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62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地质地貌的构造、地层、岩石、地貌等概况。
关键词: 地质地貌 三亚市 自然环境

内容

一、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形态中有4条构造带:王五—文教、昌江—琼海、尖峰—掉落、九所—陵水。三亚市属于九所至陵水构造带,地理坐标北纬18015′~18º30′,横贯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东西长100多千米,分布有海西期牙龙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有燕山晚期的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大曾岭的花岗岩、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可见东西向的断层带。此外,雅亮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属于北东向构造带。本构造带主要由古生代岩层褶皱和断裂带构成。从三亚市区至南田农场长30千米、宽10千米范围成为“三亚褶皱”带;三亚田独地区至高峰地区属于北西向构造形态中的乐东黎族自治县至田独断裂带,此地断裂带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和温泉分布。
  三亚市属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深度值为31~33千米。
  二、地层
  三亚市范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并接受不同地质时代岩性各异的地层沉积。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其分布地区如下:
  下古生界寒武系 分布在榆林港以东的虎头岭、白石岭至安由一带,以及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奥陶系 分布在安由、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志留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志安、空列村一带。
  上古生界石炭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情安岭一带。
  中生界白垩系 大面积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中部,零星出露于南部荔枝沟一带。
  新生界第四层 广泛分布在沿海一带,更新统和全新统均有出露,但部分地层出露不完整。
  三、岩石
  三亚市岩浆岩分布面积很广。按岩石活动的先后顺序、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等资料,主要划分为华力西、印支、燕山时期的侵入岩,白垩系的火山岩,以及一些潜火山岩相和侵出相的过渡岩石类型。其分布地区如下: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呈岩基状产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部,呈小岩株状产出。
  印支期侵入岩 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
  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北部扎南、扎盆一带,中部立才、高峰一带及西部崖城镇以北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北部的扎盆和岭壳以及西南部红塘岭一带;第三阶段分布在南部南山一带。
  燕山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以北,高峰以北和北部扎南一带,以及东部吉阳至大茅以东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洋林,北部情安岭,中部立才农场,南部羊栏等地。
  火山岩 分布面积很广,东部的火山岩位于同安岭火山岩盆中,而西部的火山岩位于牛腊岭火岭岩盆中。
  四、地貌
  三亚市的地貌,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从北至南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平原等地形结构。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8.37平方千米。地形构成为,山地占33.4%、丘陵占25.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近60%),台地占15.5%,谷地占2.6%,阶地平原占23.3%。成土母岩母质以花岗岩、砂页岩和安山岩为主,花岗岩占56.6%,砂页岩占13.2%,安山岩占14.4%,浅海沉积占9.8%,河流冲积占3.7%,湾海沉积占2.3%。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75千米。自东至西,由福万岭—黄岭—云梦山连成一条横向小系,将南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开。而南部,又由北走南的鹿回岭—田岸后大岭—海妃岭—牙龙岭和荔枝岭—塔岭两条山系,把南部分成三域。三亚市形成北部山地、东部平原、南部平原及丘陵、西部丘陵及平原等四个地块。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