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20
页码: 83-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山岭·水文、自然资源、重大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概况。
关键词: 自然环境 环境 三亚市

内容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形态中有4条构造带:王五—文教、昌江—琼海、尖峰—掉落、九所—陵水。三亚市属于九所至陵水构造带,地理坐标北纬18015′~18º30′,横贯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东西长100多千米,分布有海西期牙龙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有燕山晚期的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大曾岭的花岗岩、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可见东西向的断层带。此外,雅亮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属于北东向构造带。本构造带主要由古生代岩层褶皱和断裂带构成。从三亚市区至南田农场长30千米、宽10千米范围成为“三亚褶皱”带;三亚田独地区至高峰地区属于北西向构造形态中的乐东黎族自治县至田独断裂带,此地断裂带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和温泉分布。
  三亚市属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深度值为31~33千米。
  二、地层
  三亚市范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并接受不同地质时代岩性各异的地层沉积。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其分布地区如下:
  下古生界寒武系 分布在榆林港以东的虎头岭、白石岭至安由一带,以及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奥陶系 分布在安由、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志留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志安、空列村一带。
  上古生界石炭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情安岭一带。
  中生界白垩系 大面积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中部,零星出露于南部荔枝沟一带。
  新生界第四层 广泛分布在沿海一带,更新统和全新统均有出露,但部分地层出露不完整。
  三、岩石
  三亚市岩浆岩分布面积很广。按岩石活动的先后顺序、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等资料,主要划分为华力西、印支、燕山时期的侵入岩,白垩系的火山岩,以及一些潜火山岩相和侵出相的过渡岩石类型。其分布地区如下: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呈岩基状产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部,呈小岩株状产出。
  印支期侵入岩 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
  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北部扎南、扎盆一带,中部立才、高峰一带及西部崖城镇以北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北部的扎盆和岭壳以及西南部红塘岭一带;第三阶段分布在南部南山一带。
  燕山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以北,高峰以北和北部扎南一带,以及东部吉阳至大茅以东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洋林,北部情安岭,中部立才农场,南部羊栏等地。
  火山岩 分布面积很广,东部的火山岩位于同安岭火山岩盆中,而西部的火山岩位于牛腊岭火岭岩盆中。
  四、地貌
  三亚市的地貌,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从北至南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平原等地形结构。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8.37平方千米。地形构成为,山地占33.4%、丘陵占25.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近60%),台地占15.5%,谷地占2.6%,阶地平原占23.3%。成土母岩母质以花岗岩、砂页岩和安山岩为主,花岗岩占56.6%,砂页岩占13.2%,安山岩占14.4%,浅海沉积占9.8%,河流冲积占3.7%,湾海沉积占2.3%。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75千米。自东至西,由福万岭—黄岭—云梦山连成一条横向小系,将南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开。而南部,又由北走南的鹿回岭—田岸后大岭—海妃岭—牙龙岭和荔枝岭—塔岭两条山系,把南部分成三域。三亚市形成北部山地、东部平原、南部平原及丘陵、西部丘陵及平原等四个地块。
  第二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三亚市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地形较复杂,从山地的最高点至滨海最低点,相差1000米以上,山地植被丰富,被盖良好,土壤可分为6个亚类:
  山地黄壤 面积1239.13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0.7%,分布于高峰、育才、雅亮等乡的山地。生长着山地雨林和高山矮林,宜封山育林,保持热带山地的自然生态平衡。
  赤红壤 面积24575.2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14.3%,分布于海拔高程400~750米的山地和丘陵,即林旺、田独、梅山、雅亮、育才、高峰等乡,以花岗岩化体为其主要母质,风化层较厚,肥力较高,坡度较陡,适宜发展热带经济林、用材林或实施林牧业综合开发。
  砖红壤 面积41354.8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62.6%,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该土类面积大,分布广,三亚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台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浅海沉积物。该地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燥红壤 面积15406.6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8.93%,分布于沿海地区,海拔高度50米以下,从梅山至荔枝沟金鸡岭一带的滨海阶地、台地、土壤母质为浅海新老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砂性大,肥力低。宜于种植腰果及造林。
  潮沙泥土 面积5594.2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9.3%,分布于滨海平原及丘陵山间谷地的藤桥、羊栏、崖城、保港等乡镇的河流两岸。河流冲积层深厚,属松砂土或紧砂土,透水力强,保水保肥性能差,宜种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
  滨海砂土 面积15719.4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9.11%,分布于藤桥、田独、林旺、荔枝沟、红沙、羊栏、崖城、天涯、保港、梅山等乡镇的沿海一带,地势平坦,沙质土瘦,宜营造海防门林。
  二、植被
  三亚市境内平原的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中低山区的植被以热带次生雨林和季雨林为主。境内植物种类1838种(含栽培品种),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62种。三亚市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草地、灌木林、热带次生季雨林、热带次生雨林和红树林,人工植被划分为人工林、农田作物、城市植被,此外还有小岛屿植被、村庄植被等。
  (一)草地
  三亚市的草地群落特征可分为山坡草地、滨海匐匍草地、滨海灌草丛、淡水湿地植物等4种。其中具有山坡草地群落特征的,无论是东部较湿润区还是西部较干旱区,森林或灌木林遭受破坏后,多沦为山坡草地;具有滨海匐匍草地群落特征的,植被类型主要由厚藤+海刀豆+砂地蟛蜞菊群落和单叶蔓荆群落构成;具有滨海灌草丛群落特征的,植被类型主要由苦郎树+树头菜+飞机草群落和斑茅+芒+白茅群落两个植物组成性质差别较大的群落构成;淡水湿地植物中,常见的植物有凤眼兰、毛蓼、簇蓼、火炭母、水龙、草龙、毛草龙、蜈蚣草等。
  (二)灌木林
  三亚市的灌木林群落特征分为常绿灌木林和落叶灌木林2种。其中常绿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至2010年常绿灌木林覆盖率达80%~85%。落叶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季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至2010年植物群落盖度达50%~60%。
  (三)热带次生雨林
  三亚境内的次生雨林主要分布区域是,东从甘什岭开始,西至三亚的中部内侧丘陵、山区抱土一带的红坡岭、南至三亚市城建区内侧的狗岭、金鸡岭一带和亚龙湾东内侧山体一带地区及牛奇洲(蜈蚑洲)岛。
  (四)热带次生季雨林
  三亚市区的季雨林主要分布区域是,以亚龙湾西内侧的六道岭、坎秧湾的白虎岭等沿海山体向西的沿海区域山体、三亚市西南、西部、西北部丘陵、山区。
  (五)红树林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九曲河、三亚河等入海处。整个三亚红树林以九曲河河口红树林较为典型。不同地段,有不同群落的植物组成特点及群落特征。
  (六)人工林
  三亚市的人工林主要有木麻黄林、桉树林、相思林、橡胶林等。
  (七)农田作物
  三亚市的农田作物多分布较低洼的地方或境内的坡地上,为当地经济生产的基本作物种类。
  (八)城市植被
  三亚市园林绿化植被可分为花园植被、庭院植被与行道植被。
  (九)小岛屿植被
  三亚市岛屿植被主要由次生林、灌木林和草地组成。
  (十)村庄植被
  三亚市多数的村庄显自然、半自然植被状态。
  第三节 气候
  三亚市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台风频繁。
  一、气温 日照
  三亚市年平均气温26.1℃,气温最高月6月,气温最低月1月。年平均最高气温32.2℃,1991—2010年,最高气温出现在1991年、2005年及2010年,达35.9℃;年平均最低气温19℃,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为8.3℃。
  三亚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77.1小时。1991—2010年,全年日照时数最多年份是2006年,为2489.7小时;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年份是2010年,为2181.3小时。
  二、降水风力
  三亚市年平均降水量1417.5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雨季,从5月开始,10月结束,降水量占全年的90%。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属习惯性干旱,故雨旱季分明。1991—2010年,降水量最多出现在1999年,达1891.9毫米;降水量最少出现在1991年,达951.8毫米。
  三亚市年平均风力2米每秒。年出现最多风向东风,风向频率14.5%。
  三、蒸发量
  2001—2010年,三亚市年平均蒸发量1395.1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多年份是2002年,为1499.7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少年份是2010年,为1213.4毫米。
  说明:蒸发量观测自2001年起正式记录
  第四节 山岭·水文
  一、山岭
  三亚市的山岭大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分布在北半部,有大小岭200多座。主要山岭有南山、马岭、尖岭、林鼻岭、情安岭、中间岭、大本岭、洋林岭、雅林岭、打油南岭、布谷岭、甘什岭等。山峰大多数在海拔300~1019米之间,境内最高山峰是尖岭,海拔1019米,其次是林鼻岭,海拔1000米。主要山岭如下:
  (一)南山
  又名鳌山,位于崖城镇南面海滨,距三亚市区西南方向40千米,主峰海拔高476.7米,东南蜿蜒10多千米,方圆26千米。山上原长有各类佳树名木,20世纪60—80年代,遭受人为破坏。至2010年,山上有俗称“不老松”的龙血树。
  (二)马岭
  位于天涯海角北面,距三亚市区西26千米,由主峰马岭、簸箕岭、角岭等组成,最高山峰海拔415.5米。
  (三)甘什岭
  位于三亚市东北,低山丘陵,海拔500~800米,面积约1700公顷,景色独特,现为自然森林保护区。珍贵树木有铁棱木等。
  二、地表水
  (一)径流量
  三亚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降雨量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半径深度604毫米。集雨面积19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毫米。降水量西部比东部少,径流分布自内地向沿海递减。
  (二)河流
  三亚河流主要发源于北部山区,自北向南注入南海,有宁远河、藤桥河、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溪、九曲溪、烧旗溪、文昌溪、东沟溪、石沟溪等10条河流。
  (三)地面热水
  三亚市中低热度地面热水有崖城热水塘热泉,为清代崖州老八景之一;南滨农场有热泉井2口,300吨每天,水温36℃;羊栏凤凰村热泉,热储范围长约1.6千米,宽3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稳定自流量737立方米每天,水温49℃;南田地热矿水资源量可达1万立方米每天,平均水温59℃,属低温温热矿水。此外还有林旺落根田洋热泉、半岭热泉等,主要用于居民用水使用,未进行大型开采。
  三、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藤桥至梅东沿海一带,总储量1.42亿立方米;梅东至南滨农场一带富水性中等,单层单位水量小于1.5升每秒米,岩组单位水量一般1~3升每秒米;保港至水南四村一带富水性强,单层单位水量1~3升每秒米,岩组厚度小于130米;羊栏、荔枝沟地区,岩组厚度小于100米,有2~5个含水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2米,岩组含水层厚度小于40米,单层单位水量一般1~2升每秒米;马岭地区含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富水性较差;田独地区岩组厚度30~90米,有3个含水层,红土坎至上新村一带,水层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至榆林潭一带,含水层较浅,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藤桥、林旺地区有2个含水层,厚度小于20米,单位水量1升每秒米。藤桥只有1个含水层,厚度小于15米,单位水量一般小于0.1升每秒米。地下水储量为1.42亿立方米。1999年,三亚市政府颁布《关于三亚市区禁止使用地下水的批复》,为维持一定的地下水位,防止海水倒灌,在三亚市区己铺设有自来水管的地区,禁止使用地下水。
  三亚市有地下温泉有南田温泉、羊栏牛岭温泉、崖城玉井温泉、良种场温泉等。至2010年,三亚市的温泉开采主要用于旅游酒店的温泉项目,使用温泉的旅游酒店主要有亿阳南田温泉、珠江南田温泉、南田温泉好汉坡度假村,主要集中在海棠湾镇的南田农场附近,其地面热水(温泉)的利用比较粗放,多数停留在洗浴阶段,为低成本的“取水开店”的开发模式。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1991年,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统计为191957.93公顷,宜农地28992.6公顷,宜热作地36940.07公顷(其中宜胶地31905.87公顷),宜林地89906.73公顷,宜牧地6668.53公顷,淡水面积5390.27公顷,其他20836.8公顷。2010年,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统计上报数字为191837.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653.08公顷,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的12.33%;园地59740.13公顷,占31.14%;林地74498.27公顷,占38.83%;草地1035.4公顷,占0.5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388.45公顷,占9.59%;交通运输用地3734.87公顷,占1.9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258.88公顷,占4.83%;其他土地1528.05公顷,占0.8%。
  (一)耕地(可利用耕地面积)
  1991年,三亚市耕地面积分类构成主要是水田和旱地,由于三亚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因素条件,水田面积高于旱地面积;从耕地总量上看,耕地面积构成、分布与各行政区辖区面积呈正态分布,耕地面积数量较大的有崖城镇、海棠湾镇、凤凰镇。水浇地只分布在海棠湾镇、凤凰镇、崖城镇,分别为0.47公顷、0.85公顷、1.27公顷。2010年,三亚市耕地总面积23653.08公顷,其中水田15659.5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6.21%;水浇地2.59公顷,占0.01%;旱地7990.91公顷,占33.78%。
  (二)园地
  1991年,三亚市园地面积分类构成中,以其他园地面积最大,除河西区无用地面积外,其他各镇、区均有分布。其中育才镇、凤凰镇2个镇面积占有稍大。果园面积稍大的是海棠湾镇和崖城镇。2010年,三亚市园地总面积59740.1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8386.33公顷,占三亚市园地总面积47.52%;其他园地31353.8公顷,占52.48%。
  (三)林地
  1991年,三亚市林地面积分布均匀,除河西区少量外,凤凰镇、田独镇、育才镇都有大量面积分布。三亚市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其中三亚市灌木林地面积占有较高比例。2010年,三亚市林地总面积74498.2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150.6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9.60%;灌木林地67242.2公顷,占90.26%;其他林地105.44公顷,占0.14%。
  (四)草地
  1991年,三亚市草地在各镇、区均有分布,面积稍大的有崖城镇、吉阳镇、海棠湾镇、育才镇。2010年,三亚市草地面积1035.4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只有吉阳镇1.4公顷,其他草地占绝对面积数量。
  (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991年,三亚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面积所占比例高一些。201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8388.45公顷,其中城市用地面积2801.3公顷,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5.23%;建制镇3286.93公顷,占17.87%;村庄4585.86公顷,占24.94%;采矿用地1096.82公顷,占5.9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617.54公顷,占35.99%。在城市用地分布中,海棠湾镇、崖城镇、天涯镇、育才镇4个镇没有面积,其他二级地类面积各镇、区均有构成和分布。
  (六)交通用地
  1991年,三亚市主要交通运输用地是农村道路用地和公路用地,分布全面,铁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也只分布于部分镇、区内。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3734.87公顷,其中铁路用地面积375.27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10.05%;公路用地1429.03公顷,占38.26%;农村道路用地1541.88公顷,占41.28%;机场用地380.51公顷,占10.19%;港口码头用地8.06公顷,占0.22%;而管道运输用地只有吉阳镇0.12公顷。
  (七)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991年,三亚市南面有较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用地面积除育才镇外,各镇、区均有分布,分布面积较广的有河流水面、沟渠和坑塘水面,较少用地面积分布的是湖泊水面面积。三亚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可满足各行各业的用水需求和经济发展。2010年,三亚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9258.88公顷。其中河流水面用地面积2153.59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23.26%;湖泊水面用地2.33公顷,占0.02%;水库水面用地3209.05公顷,占34.66%;坑塘水面用地984.28公顷,占10.63%;沿海滩涂用地2199.75公顷,占23.76%;内陆滩涂用地197.1公顷,占2.13%;沟渠用地350.79公顷,占3.79%;水工建筑用地161.99公顷,占1.75%。
  (八)其他土地
  1991年,三亚市设施农用地面积占有绝对数量,面积较大的有海棠湾镇、崖城镇、吉阳镇和河东区,田坎用地面积与水田面积成正比对应关系,三亚市裸地面积分布较广。2010年,三亚市其他土地用地总面积1528.05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面积1278.1公顷,占其他土地用地面积83.64%;田坎用地12公顷,占0.79%;裸地面积237.95公顷,占15.57%。
  二、矿产资源
  至2010年底,三亚市共发现非油气类矿产20种。其中,已查明自由储量(省资源储量平衡表)的有11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稀土金属矿产1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6种,分别为铁矿、锰矿、钛铁矿(砂矿)、锆英石(砂矿)、磷矿、大理石矿等。未上省资源储量平衡表的有9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有色金属矿产2种,贵金属矿产1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种,分别为地热、铅矿、锌矿、银矿、硫铁矿、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砖瓦用黏土、矿泉水。在20种矿产资源中,具有优势的矿产为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其他矿种的资源总量有限。
  (一)金属矿产
  田独铁矿 为中型富铁矿床。矿石主要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主矿体长340米,宽66~195米,厚17米,主体已开采完,深部尚有残余矿体,储量约90万吨;次矿体为盲矿,位于主矿体之旁侧,埋深22米,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0度,长63米,最大垂直厚度76米,延深172米,储量40万吨。该矿区矿石品位高,杂质低,质量好,含铁53%~58%。20世纪60年代已基本采完。
  红石铁矿 位于三亚市北部的高峰。已探明铁矿石C+D级储量148.6万吨,为小型矿床,矿体长216~355米,宽5.65~34米,延深60~120米。矿石主要为磁铁矿,含铁品位31%~46%。
  羊栏新村铁矿 为镜铁矿体,属贫矿,地质储量668万吨,尚未开发利用。
  滨海砂钛矿 在天涯、中华桥、龙海、南田、藤桥和港门等地,地质储量共161万吨,富矿品味为46%~70%,贫矿29%~31%,1987年民间已开采。
  锆英石砂矿 分布在天涯、保平、南田等地,储量3万多吨,未开采。
  锰矿 位于三亚市大茅磷矿区,储量100万吨,矿体长100~200米,最大900米,厚度1.5米,品味25.18%,最高45.96%,含杂质少。
  铅锌矿分布在雅亮、红石、六罗、荔枝沟等地,其中雅亮铅锌矿比较好,矿体赋存于花岗岩断裂带中,为含矿石英脉,岩轴变较强,矿脉原0.2%~0.8%,长十几米至几十米,主要矿物为方体矿、闪锌矿,次要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伴生有金、银。该矿点是一个较有远景的富含金、银的金属矿点。六罗、红石、荔枝沟铅锌矿点尚未进行地质普查评价工作。
  金银矿 分布于崖城北岭、雅亮、高峰雄岭、六罗、荔枝沟光头岭等处。崖城北岭为脉金矿点,矿化范围200~300米,含矿石英脉0.61~0.8米,金品位4.2~7克,民营开采。雅亮金、银矿点,与铅锌矿共生,矿化带延长至1000米以上,含矿石脉宽一般0.2~0.4米,品位金1.06~35克每吨,银354~4045克每吨,铅锌含量超过10%。六罗金、银矿点,矿脉含金12.4~13.42克每吨,银742.5~3188克每吨,铅10.61%,锌28.38%。雄岭金矿点,含金超过20%,矿脉小变化大,已开采。光头岭脉金矿化点,含金2.4~7.4克每吨。以上矿点尚未做地质评价工作。
  (二)非金属矿产
  磷矿 位于三亚市东郊30千米处的中廖管理区,是海南省唯一的中型磷矿,储量C~D级929.5万吨,平均含五氧化二磷9.94%~17.60%。共有磷矿13层,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有3层,占矿区总储量93%以上。主矿层分布于中和岭东块段,长600~1400米,延深150~400米,厚2.5米,含磷品味13.1%~17.66%。1972年,曾开采易于选矿的磷灰石型磷矿,矿石供海口化肥厂用,后因经济效益低而停产。
  石灰石矿 矿产地有抱坡岭、落笔洞和大东海等处,共储量1.03亿吨。其中,抱坡岭矿区探明C+D级储量1320万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采利用,是三亚市较好的水泥原料基地。产矿石量约10万吨,矿石质量好。大东海及落笔洞石灰岩,估计储量9000万吨,尚未进行评价工作,该区域己划为环境保护区。
  大理石矿 大理石分布于高峰乡的六罗和雅亮、抱坡、罗蓬等地。六罗矿区已经由地质部门钻探,C+D级储量105万吨。
  (三)特种非金属
  水晶矿 分布于高峰南岛、扎南、红石和吉阳六盘、雅亮高列等地,其中高峰红石做过初步普查工作,为小型压电晶矿床,有原生矿体1个,残坡积矿4个。其他矿点均为熔炼水晶(1级品)原料。据原崖县(今三亚)矿务公司资料,扎南岭水晶矿地质储量70吨,南岛水晶矿地质储量30吨。六盘水晶矿地质储量100吨。雅亮、崖城、羊栏等地有零星矿点出露。
  (四)建筑材料
  石英砂矿 分布于三亚市藤桥、林旺、桶井、梅山沿海一带海滩和海域介地,长度可达数千米,宽数百米,厚度10多米,储量共8.1万吨。其中林旺石英矿质量较好,为优质玻璃用砂和制造高级器皿玻璃用砂。
  花岗岩 广泛用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和水利工程等,市场效益较好,需求量较大。三亚市建筑用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5283.67万立方米,储量保证程度高,预测需求量可保持在490万立方米。该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开采技术条件简单,资源保障程度高,可满足各类基础工程建设的需求。
  石砂黏土 三亚市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大理石等分布于南新农场、南田农场、天涯、布田、布吉水库等地。都可用于建筑石料,如片石、砖石、条石等。1990年有大小石场214个,绝大多数均属于民间开采,少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和集体企业开采。大理石的石场现开采2处,1处于抱坡岭西侧,1处于高峰六罗。民工开采用于加工石米原料。建筑用砂,集中分布于崖城宁远河滩,属河流冲积砂,质量较好,储量大。黏土分布于羊栏、荔枝沟、桶井、吉阳等地。可用于制砖,已大量开采。因三亚市建筑用砂和黏土已不设采矿权,资源十分紧缺,完全依赖于外调解决。
  (五)天然气
  三亚市南山附近海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崖13-1和崖13-2两个构造上钻探,已探明崖13-1和崖13-2等2口高产天然气流井。前井日产天然气120万立方米,后井日产天然气25万立方米。据美国阿科公司估计,崖13-1天然气储量约340亿~1182亿立方米,可采量519.88亿立方米。崖13-1-1井年产量可达50亿立方米,可供气15~30年。1996年1月12日,崖13-1天然气成功投产,项目由中海油总公司、美国阿科公司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投资11.3亿美元合作开发。投产后通过778千米的海底管线每年向香港送气29亿立方米。同年3月,该气田通过97千米的海底管线每年向海南输气5亿立方米,专供海南天然气化肥项目(即富岛一期项目)和三亚南山电厂使用。至2010年,崖13-1仍正常开采。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野生动物
  三亚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兽纲动物6目11科14种,鸟纲动物13目36科103种,两栖纲3目6科54种,昆虫纲10目61科10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蟒蛇(南蛇)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猕猴、穿山甲(鲮鲤)、原鸡、黑翅鸢、蛇雕、领角鸮、池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绿海龟、玳瑁(十三鳞)、蠵龟、太平洋丽龟、棱皮龟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兔、果子狸、赤麂(黄猄)、黄喉、草龟、银环蛇(簸箕甲蛇)、眼镜蛇、海南鹩哥(八哥)、金丝燕等。其他野生动物有野猪(山猪)、豪猪(扫尾豪猪)、赤腹松鼠(红胸松鼠)、竹叶青蛇、盲蛇(铁线蛇),两栖类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田鸡)、斑腿树蛙(土蛤)、海蛙、绿翅鸭(小水鸭)、珠颈斑鸠、褐支鸦鹃(毛鸡)、翠鸟(钓鱼精)、戴胜(鸡冠鸟)、鹦哥、大嘴乌鸦、麻雀、家燕、斑鸠、画眉、鹌鹑、伯劳、竹鸡、鹳等。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蜈蚣、地鳖、蚱蜢、蜥蜴、沙鳖、壁虎、蚂蟥、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蚕、苍蝇、蚂蚁、蛾虫、甲虫、蛀虫、蝗虫、臭虫、禾黄、青娘等。因环境变化和违法捕杀,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逐年减少。
  (二)野生植物
  三亚市野生植物资源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0多种。特一类林木有子京、荔枝、母生、花梨、青皮、苦梓、红罗、加朴、鸡尖、孔雀豆、科礼、陆均松、竹叶松、柚木、石梓、莺歌、细仔龙等。二、三类林木有绿楠、油丹、红椤、香果、香椿、柳稿、红营、毛丹、乌墨、胭脂、异株木犀榄、黄杞、木荷、翻白叶、黄梓、苦楝、活罗、华桢楠、金莱、黄丹、鸟榄、华爪木、假韶子等。四、五类有海南山竹、山杜英、大沙叶、茸皮、华楹、黄檀、海南红豆、枫香、麻楝、高山榕、铁冬青、蒙蒙木、余甘子、木棉、黄桐、鸭脚木等。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右,主要有龙血树、木灵芝、沉香、槟榔、益智、草砂仁、百部、香根、杜藤、海南巴豆、石斛、五指山参、桄榔、天冬、万京子、青天葵、鸦胆子、草豆蔻、鸡血藤、乌榄等。藤类植物有红藤、白藤、鸡藤等。纤维植物有大索麻、高山蒲葵。单宁植物有红树林、厚皮等。果树植物有波罗蜜、荔枝、龙眼、阳桃、石榴、酸豆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开发建设,三亚市很有代表性的野生杧果树、野生酸树逐年减少,原在市区成片的树木,己被楼房取代。
  第六节 重大自然灾害
  一、风灾
  1991—2010年,三亚市受10级以上台风影响共63次,年平均3次。影响较大的台风以下4次。
  (一)“米克拉”台风
  2002年9月25日18时30分,第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在三亚沿海地区登陆,三亚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由于热带风暴移速慢,降水云团滞留时间较长。这次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历史罕见,三亚东、中、西部地区的藤桥河、三亚河和宁远河下游等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三亚受灾人口9.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0.97万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0.07万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42亿元;公路中断4条,毁坏路基124千米,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0.12亿元;损坏水库41座和灌溉设施488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48亿元。由于山洪冲击、区间来水量及受上游水库错峰下泄量的影响,三亚东河、西河水位抬高,致使停靠在河内的未加固的渔船遭受损失,共有29艘渔船受损,其中沉没21艘,破损8艘;被救渔民195人,失踪1人。
  (二)“达维”台风
  2005年9月26日凌晨4时,第18号台风“达维”在海南省万宁市山根镇登陆,在三亚的最大风力达13级,三亚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使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三亚市受灾人口48万人,死亡7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10.85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25427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507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5.56亿元;公路中断4条,毁坏公路路基11.67千米,损坏输电线路5千米,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2.23亿元;房屋倒塌等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损坏水库35座、堤防1处、灌溉设施2480处、水文测站14个、水电站4个,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
  (三)“利奇马”台风
  2007年10月2日23时,第15号台风“利奇马”在三亚市田独镇锦母角登陆,登陆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30米每秒),登陆后沿海岸线西行,10月3日5时离境。受其影响,三亚出现日最大降水量134.9毫米(2日8时至3日8时),过程降水量196.9毫米(1日8时至3日20时)。出现极大风15.3米每秒,达到7级。三亚市6个乡镇23.96万人受灾,洪涝受灾面积800公顷,成灾220公顷;倒塌房屋242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357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6920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16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42亿元。
  (四)“康森”台风
  2010年7月16日19时50分,第2号台风“康森”在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12级(35米每秒),17日20时离境。受“康森”正面袭击影响,三亚出现明显的风雨天气。15日20时至17日20时,最大风速为六道岭站51.8米每秒(16级),东北风,出现在16日18时58分;其次是田独高速路站46.1米每秒(14级),北风,出现在16日18时22分。15日20时至17日20时,三亚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的过程降水,较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地区和西北部山区,最大降水出现在西鼓岛海岛站164.1毫米。三亚市12万人受灾,2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670公顷,倒塌房屋100间,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3亿元。
  二、旱灾
  1992—1996年、1999年、2001年、2004—2005年旱情较为严重。
  2004年,无较大的降雨,三亚市水库年末蓄水量严重不足。2005年1月至6月上旬,三亚降雨量仅为200毫米。据2005年6月11日统计,水库总蓄水量3271.8万立方米,占正常库容17.45%,比历年平均同期减少4125.7万立方米,减幅55.8%。三亚市可供农业用水量995.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比2004年同期减少2517.2万立方米。此时,干枯水库32宗,占水库总量的33.3%;死水位以下的水库有51宗,占水库总量的53.7%。由于降雨偏少,水库蓄水不足,2005年上半年三亚干旱严重,城乡供水和农业用水形势严峻,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00公顷,人畜饮水困难达5.03万人。
  三、低温寡照
  2008年,三亚市从1月31日起至2月16日连续出现17天的寡照天气。其间,出现过几次阵性降水,雨量较小,降雨未出现异常现象,日照时数除2月6日(2.2小时)大于2小时以外,其余均小于2小时。过程最低气温值和平均气温最低值均在2月9日出现,分别为14.3℃和16.6℃,是1959年后三亚市出现的最长寡照天气记录。主要影响:2月低温寡照天气过程对三亚市的杧果和长豆角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此期间正值三亚杧果开花坐果期、膨大期,杧果落花落果增多, “黑果”“红果”现象明显。由于长期阴雨天气,光合作用不足,长豆角落花多,减产幅度大。
  四、水灾
  1991—2010年,三亚市共发生水灾22次,年平均1.1次。2010年国庆节强降雨期间,三亚市受灾人口共6.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64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660公顷,农业损失0.423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082亿元,园林、电力、交通、旅游等行业损失0.135亿元。
  五、防灾救灾
  (一)重点工程措施
  1990—2010年,新增大隆水库、赤田水库2个防洪工程,三亚抵御风、雨、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大隆水库总库容46800万立方米,其下游防护区包括崖城、南滨农场、南繁基地、南山旅游区以及西线高速公路、天然气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保护人口8.65万人、房屋1万多间、耕地面积426.67公顷。赤田水库总库容7710万立方米,水库下游防护区包括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个渔业队、2个镇办农场,以及东线高速公路和高铁等重要基础设施,保护总人口15926人,耕地面积788公顷。
  (二)防救预案体系建设
  1990—2010年,先后颁布实施《防洪防风规定》《防旱抗旱规定》2部防汛抗旱规定,以及《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三防指挥部领导成员单位防洪预案》 《133个镇村级三防办公室防风应急预案》 《低洼易涝、危房、山洪、泥石流重点防护区域防洪预案》 《大中型水库下游防洪预案》 《小(二)型以上水库及重点山塘下游防洪预案》 《防汛抢险应急分队行动方案》等9部专项应急预案。
  1.组织体系建设
  1991年,三亚市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简称市“三防办”)为三亚市水电局直属管理单位,由37个成员单位组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完成了防汛防风防旱各项任务。
  三亚市6个镇2个区133个行政村(居委会)的“三防”(防汛、防风、防旱)机构于2010年挂牌办公,成为海南省第1个完成市、镇区、村三级“三防”机构建设的市。同年,全面推行《三防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镇区及村(居)委会的三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完成任务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补助。
  2010年,三亚市成立由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公司和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组成的100人防汛机动抢险队,负责台风暴雨期间水库、河道等水利建筑物以及低洼易涝等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抢修和救援等工作。驻市军警组成抢险应急行动大队,承担防洪抢险“急、难、险、重”任务。大、中型水库下游及镇区所辖水库下游均成立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待命,一旦水库出险,协防联防,做好水库抢险和下游群众转移工作。
  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1998年起,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高效实用”的原则,三亚市建立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自动测报、水库工情自动监测、闸门自动监测、水库安全监控等。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为全面及时掌握汛情、旱情、灾情趋势等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相继在抗击2002年“米克拉”台风、2003年“尼伯特”台风、2005年春旱、2005年“达维”台风、2010年国庆期间强降雨等重大灾害中发挥作用。
  附1:
  众志成城 奋力抗洪——三亚市抗击台风“达维”纪实
  2005年9月26日,第18号台风“达维”横扫琼岛,三亚市从25日22时至27日8时在近32小时内平均降雨量达365.5毫米。三亚市2个区6个镇受到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高度重视深入动员 9月25晚11时,三亚市“三防”指挥部里灯火通明,一片繁忙,市领导在这里密切监视台风动态。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风意识,减少灾难损失,三亚市委、市政府早动员、早部署,科学合理安排应对措施。早在9月22日,收到海南省“三防办”发出做好防御第18号热带风暴工作的通知后,市三防指挥部就立即通知各区镇及有关单位,要求做好防御第18号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24日晚,收到省“三防办”转发温家宝总理和汪啸风书记批示的电报后,三亚市立即将批示传达到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区、镇、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同天,全省防风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市领导主持召开三亚市防风工作紧急会议。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一定要下到一线,措施一定要落实到基层,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9月25日上午,在外考察的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于迅对三亚市抵御第18号台风工作做了明确指示,要求“渔船、渔排、低洼地区人员要无条件撤离;水库泄洪要平稳;大隆水库要认真执行防风防洪预案,注意防范。”同日上午,陆志远再次主持召开三亚市抵御第18号台风工作紧急会议,传达温家宝总理和汪啸风书记的批示,再次部署防风工作,要求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要下到联系单位督导检查防风工作。
  通过深入动员,各级部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意识到这次台风的危害性,克服了麻痹思想,增强了抵御台风的责任感。各区镇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奔赴抗风抢险救灾最前线,顶着狂风暴雨,紧急转移安置8938人,转移1956艘渔船的13570名渔民上岸,转移5000个渔排1829人上岸。
  全力以赴奋勇抢险 9月26日上午,水源池—福万水库在高水位状态下,又遇强降雨过程(3小时降雨200毫米),就在水库水位已超出设计水位的紧急关头,在市三防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市长陆志远,以实时水雨情数据和水文分析计算结果为依据,科学决策,科学排洪,保住了水库大坝安全。同日下午6时,陆志远市长亲临凤凰镇槟榔、妙林村,指挥20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与此同时,荔枝沟村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三亚市主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抢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15人。晚上11时,在大隆水库,面对水位急剧上涨,防汛形势危急的局面,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赶赴大隆指挥部进行决策指挥;市委常委黄明荣等市领导在水库大坝上组织指挥抢险;市委副书记周玉华、市委常委赵普选冒着风雨,走村串户,连夜召开下游村委会书记、主任参加的应急转移准备工作会议,做好群众转移的准备工作。27日上午8时,大隆水库坝前水位达51.06米,高出溢洪道5.6米,洪峰已达到百年一遇,洪水和24小时最大洪量均达50年一遇,情况十分危急,大隆水库下游的崖城镇和南滨农场启动溢洪预案,党员和武警、警备区部队500名战士顶风冒雨分别到崖城、保港18个村,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6000多户家庭5万多人转移撤离的动员工作。
  26日,赤田水库上游集水面积出现600毫米强降雨过程,赤田水库管理单位与下游海棠湾镇密切配合,提前将沿海低洼地带海丰村1200人转移到防洪楼,做到水库安全、损失最小、群众满意。27日凌晨,凶猛的山洪袭击田独镇荔枝沟地区,田独镇组织干部和治安联防队等70人将荔枝沟汕头村受淹的120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与此同时,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及副市长带领交通局并调运抢险船只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工作,救出被洪水围困的10多名群众。
  开展自救 重建家园 9月27日下午,三亚市召开减灾自救工作会议,要求三亚市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紧急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秩序,恢复三亚本来的美丽面貌。水利、农业部门迅速组织党员干部及技术人员深入受灾第一线,指导开展救灾复产,帮助农民开展抗灾复产工作。各单位、各部门组织力量到市区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开展义务劳动,清理主次干道的残枝杂叶、垃圾杂物、清理河沟淤泥等。供水供电部门组织职工抢修供电供水系统,三亚市供水供电迅速恢复正常。面对“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的压力,各旅游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检查和修复受损的建筑物、海上游艇、潜水设施、旅游车辆等工作中,争分夺秒为景点景区“梳妆打扮”,着力营造节日气氛,向游客展示三亚“时尚、美丽、度假、休闲”的旅游氛围,努力实现“十一”黄金周“安全、健康、秩序、质量”的目标。
  经过多方努力,“十一”黄金周期间,三亚旅游保持强劲势头,黄金周7天旅游接待人数14.3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1.7%;旅游总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3.2%。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进港航班292架次,同比增长48.2%,进港游客2.97万人次,同比增长32.1%。
  附2:
  水利工程设施筑牢三亚市防洪基础
  ——抵御2010年国庆期间强降雨工作纪实
  受弱冷空气和热带辐合带共同影响,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主要暴雨时段为9月30日至10月5日),三亚市遭受196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三亚市平均降雨量达544.5毫米。由于强降雨时间长、强度大,三亚损失较严重。据统计,三亚市直接经济损失2.14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0.989亿元,水利设施损失0.386亿元,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损失0.493亿元,其他损失0.28亿元;受灾人口约6.15万人,其中解救被困群众183人;人员转移4810人。三亚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公顷(其中受淹水稻3974.67公顷,瓜菜受灾738.67公顷,香蕉、杧果2102公顷,其他作物5154.67公顷),成灾面积7266.67公顷,绝收1400公顷。水利设施受损223处。
  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三亚市委、市政府在国庆节前召开了三亚市动员大会,要求国庆长假期间,各单位(部门)要加强值班工作,做到安全无事故,各单位主要领导离开三亚,必须向市委主要领导报告或请假;各单位、各部门必须留足三分之一工作人员在岗或在三亚,以应对紧急工作任务。10月1日凌震5时开始,三亚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三亚市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橙色警报。针对国庆期间可能出现的暴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指示:“各职能部门、各镇区要按照职责,认真做好防御强降雨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水库安全、河道行洪安全。”汛情就是命令,国庆节第一天三亚市防汛工作人员已全部上岗就位,扎实开展防汛工作。
  水利工程设施筑牢三亚市防洪基础 2006年以来,三亚市实施完成抱古、福万2宗中型水库,以及区间、布山等17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34宗水库应急加固工程。三类病险水库(市管)比例由原来的23%下降至2.7%,三亚市小(一)型及以上水库防汛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并完成三亚河等3条河流20千米长河段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筑牢了三亚防洪减灾安全基础,保护三亚市近30万人和6666.67公顷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强降雨其间,三亚各大中型水库发挥强大的拦洪削峰作用,把强降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大隆水库洪峰流量约2353立方米每秒,经水库调蓄后,最大下泄流量仅100立方米每秒,远低于下游宁远河崖城镇河段176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96%。赤田水库洪峰流量1036立方米每秒,经科学调度,最大下泄流量440立方米每秒,低于下游藤桥河海棠湾镇河段50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58%。水源池水库洪峰流量568立方米每秒,经科学调度,最大下泄量200立方米每秒,低于下游三亚西河凤凰镇河段647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65%。通过预泄、错峰、削峰的方法,水库下泄流量与区间洪水流量叠加控制在下游河道安全行洪范围内,大大减轻水库下游防洪压力,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发挥了水库防洪效益。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做到防洪和蓄水两者兼顾,此次降雨结束后,三亚市水库增加蓄水16574万立方米,在有效抵抗洪涝灾害的同时,确保今冬明春城镇供水和农业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水库防洪减灾和供水、灌溉效益。
  全力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面对罕见的强降雨过程,三亚市各部门通力合作,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低洼易涝、城市内涝区、危房、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交通干线、居民群众居住区、港口码头等防护重点区域,及时转移群众8410人,解救被困群众183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10月4日8时,接到4名游客擅自下海潜水失踪的报警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成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岩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鸿建和副市长王诚安为组长的搜救组,组织海军、海警、海事等部门,出动飞机、军舰、救生艇等全方位开展搜救行动,成功救出失踪人员。10月5日中午,红星水库发生坝体滑坡险情,市“三防办”立即派出以市水务局副局长冯建东为组长的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省农垦总局工作组制定抢险救灾工作方案,同时三亚警备区司令员和政委率官兵组成应急抢险大队投入水库抢险,最终控制水库险情。
  10月6日,海南省万宁市城区出现严重内涝,群众被困,情况危急。三亚市三防指挥部在接到省防总的通知后,以最快的速度调动橡皮救生艇和有关人员,派出三亚武警支队官兵、425医院1个医疗组赶赴万宁,投入抢险救灾斗争,成功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在三亚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三亚市军民的共同努力,此次强降雨过程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供水、供电,交通、旅游等各行业运转基本正常,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将强降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