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吉阳(田独)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5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吉阳(田独)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6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位置与政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吉阳(田独)镇概况。
关键词: 吉阳(田独)镇 三亚市 区镇概况

内容

一、位置与政区
  吉阳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7′,东经109°34′,东靠海棠湾镇,西与凤凰镇、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相接,北部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南抵南海亚龙湾。从镇政府至市区有10千米,是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和东线高速公路交汇处,也是三亚通往陵水、万宁、琼海、文昌、海口、保亭、五指山等市县的门户,素有三亚“东大门”之称。闻名遐迩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其境内,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显著。境内山岭连绵,林木茂盛,整个地势起伏不平,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有31座,其中白石岭高586米,整个山岭为西北—东南走向,像火钳形状,分别伸向海边。从北部的甘什岭至南部的虎头山,全长35千米。海岸线从六道的内村至亚龙湾,长达25千米,三面环山。全镇总面积32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43.49公顷,园地1039.47公顷,林地19659.53公顷。共有水库23宗,总蓄水量1283.6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山塘6座;灌区渠道58.4千米;大口径机井12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处;拦水坝19座。吉阳镇(原田独镇)1991—2009年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镇”等荣誉称号。
  1991年,原田独镇辖19个村(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181184人。2001年,乡镇撤并,原田独镇、荔枝沟镇、红沙镇3镇合为1镇,镇名沿用田独镇,全镇所辖村(居)委会、经济场、自然村、村民小组等数目不变,总人口65246人。2010年11月23日,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同年,吉阳镇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为63330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6926公顷,总产值247.32万元;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3944公顷,总产值37.11万元;畜禽养殖业总产值390.96万元。2001年3镇合并后,全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修造“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机作业”的高效农田,投资、集资200万元建成安罗硬板化渠道3000米,维修水毁渠道4条7000米,近1万人次劳动力参与冬修水利大会战,维修和加固全镇库坝。2004年,镇委镇政府启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富民工程后,2005年,全镇基本构建起以花、果、菜为主的绿色产业、以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的蓝色产业、以畜禽养殖为主的银色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金色产业等四色产业发展框架。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207.66公顷,总产量9107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702.6公顷,总产量7929吨;豆类种植面积25.73公顷,总产量30吨;番薯播种面积479.33公顷,总产量1148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总1119.4公顷,其中蔬菜及瓜类种植面积1009.6公顷,总产量24814吨;花生种植面积72.6公顷,总产量186吨;果蔗种植面积37.2公顷,总产量903吨等。设施农业主要以哈密瓜为主,种植面积约133.33公顷。水果的收获面积1305.46公顷,总产量13545吨,其中杧果收获面积1126.53公顷,总产量10423吨;香蕉收获面积56.67公顷,总产量2271吨;荔枝收获面积17.33公顷,总产量70吨;菠萝收获面积1.33公顷,总产量40吨;其他水果收货面积103.6公顷,总产量741吨。花卉种植面积约86.67公顷,以兰花和玫瑰花种植为主。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有13.33公顷。投资1.3亿元,面积达183.67公顷的玫瑰花基地种植约40公顷的玫瑰花。生猪存栏5986头、牛6587头、羊3668只、家禽2.2万只;出栏生猪27628头、牛1067头、羊5702只、家禽23.5万只,肉类总产量3110.6吨。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00多元增加至2010年的7000多元。
  1991年,全镇地税收入46万元。从1994年8月1日起,建立乡镇一级财政,并从1994年1月1日起至1995年底,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补贴,超收全留,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一定二年”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00年开始,重新核定收入基数,并相应增加体制补助基数,全镇收入基数234.1万元,支出基数581.1万元,补助数347万元。2001—2003年,全镇收入基数539.9万元,支出基数1169.9万元,补助数590.4万元。全镇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600多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3000多万元。2010年,全镇地税收入达7亿多元。
  2001—2010年,全镇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引资成绩喜人。除了东环铁路、市经济适用房一二三期工程、三亚学院二期工程、琼州学院、吉阳大道,金鸡岭路延长线,绕城高速亚龙湾连接线等项目相继建成外,促成绕城高速、长江商学院、污水处理厂、榆亚大道改造、亚龙湾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此外,一批前景看好的项目如亚龙湾玫瑰谷、红沙棕榈滩、大茅和中廖村体育休闲公园等也相继落户吉阳镇。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在校学生6300人,共有教师310人。医疗机构12所,病床23张,医疗卫生人员75人;出生婴儿966人,人口出生率36.57‰,征收社会抚养费21.096万元。200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2所,在校学生11300人,共有教师600人。医疗机构16所,病床86张,医疗卫生人员103人;出生婴儿789人,人口出生率24.19‰,男女性别比113,征收社会抚养费13.2万元。2010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22所,另有3个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12684人:小学生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初中入学率98%,高中入学率92%;有中小学教师55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264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全年扶贫助学金投入1.64万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所,其中镇级以上卫生院2所,医疗卫生科技人员135人;企事业卫生机构5所,卫生技术人员58人;个体医疗机构13所,卫生技术人员75人;出生婴儿994人,人口出生率16.91‰,性别比101,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用1.98万元,征收社会抚养费10.27万元。
  1991年,全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村公路基本上是土路。2001年后,城镇规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4年,镇新行政中心选址在干沟村岭仔村。2006年,正式搬迁。镇行政中心搬迁后实现镇区扩展和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效应,加快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推进新政新区建设当中,基础设施配套一步到位,供排水、电力、绿化、道路硬化与建设同步完成。至2010年,吉阳大道、东线高速公路、202与203两条国道和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均在吉阳境内,建设的环市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高铁亦穿镇而过。全镇19个村(居)委会中有15个在国道或主干道旁,113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60%的自然村实现路面硬化。
  2010年,全镇确立创建海南首个国家卫生镇的目标,规划兆龙南路、盘龙路A段和B段的建设,投入2500多万元对镇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年建成多功能中心2个,村小组文化室66间,农家书屋23个,篮球场67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和景观灯250套,安装卫星电视、高音喇叭15套;继续申报新农村道路10.45千米,并动工建设。镇政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迎宾大道田独段沿线和行政新区周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成为三亚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示范窗口。全镇共安装80个果皮箱,新建1个环保公厕;各村(居)委会相应配备4~5个垃圾箱;镇区环卫工人134人,配备垃圾收集手推车200部;镇区保洁时间每天18小时,全年清运垃圾总量达6000多吨。
  附1:原荔枝沟镇简介
  荔枝沟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13′。总面积142.1平方千米,处于海榆中线316千米处,西距三亚市区10千米,是黎族、汉族两族聚居地区。全镇地势东北高,为丘陵山区,西南低,为平原地区。
  1991年,全镇辖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海罗、东岸8个村(居)委会,1个镇经济种植农场,共58个自然村,总户数3333户,总户籍人口17582人,其中黎族14533人,占总人口82.66%。生产总值890万元,人均收入600元。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751人,教职员工19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2人。荔枝沟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其次是薯类。199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11.66吨,总产值591万元。椰子、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共133.33公顷,年均收入达20万元。西瓜、花生、甘蔗等农作物的年均总收入30万元。造林面积达3333.33公顷。2000年,全镇辖8个村(居)委会,社会生产总值2.0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59元;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410人,教职员工24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8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后,荔枝沟镇的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6个村(居)委会归田独镇管辖,海罗、东岸2个村委会并入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原荔枝沟镇成为三亚的工业开发区,其落笔洞区域规划建设成海南南部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
  附2:原红沙镇简介
  红沙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4′,东经109°33′,东接田独镇,西邻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南临南海,北与荔枝沟毗邻,镇政府驻地红沙墟。境内北面靠山,南面临海,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硬质土壤,总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3.33公顷。原以水稻种植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中蔬菜地126.93公顷,水田55.73公顷,旱田27.8公顷,坡地140.07公顷。
  1991年,全镇有6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户数1824户,总人口8285人,其中汉族4440人,黎族3838人,其他民族7人。产菜量1384吨,平均每公顷产10905千克。粮食产量351吨,平均每公顷产2190千克。经济作物有椰树、橡胶、槟榔、花生、香蕉、杧果。畜牧业有牛、羊、猪、“三鸟”等,其中牛存栏量696头,羊1080只,猪2998头。渔业以围网养鱼和出海捕捞为主,海产品产量21吨,养殖面积100公顷,产值63万元。同年,国内生产总值876万元,人均收入350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6所。教职员工86人,在校学生957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2人,医疗点4个。
  1996年,红沙镇有耕地面积108公顷。有4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54户,总人口4690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红沙镇并入田独镇。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