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区镇概况
分类号: K295.66
页数: 27
页码: 47-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崖城镇、海棠湾镇、吉阳(田独)镇、凤凰镇、天涯镇、育才镇等区镇概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区镇概况 政区

内容

第一节 河东区管理委员会
  一、位置与政区
  河东区管理委员会位于三亚河以东,地理坐标北纬18º09′,东经108º56′,与三亚河以西的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为邻,东面、北面是田独(吉阳)镇,南面是大东海海湾。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是三亚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境内地形呈S形状,东西最大距离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32平方千米。南北向大道主要有3条:凤凰路、临春河路、河东路;东西向大道主要有2条:榆亚路、新风路;此外还有迎宾路、春光路、月川路。主要桥梁有榆亚路上的潮见桥和三亚大桥,新风路上的临春桥和新风桥,春光路上的丰兴隆桥,月川居委会和榕根居委会相接的榕根桥,迎宾路和河西相接的月川桥。境内资源丰富,有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小东海等旅游胜地,有波罗蜜、阳桃、番荔枝、杧果、酸豆等水果,有鲍鱼、海参、鱼翅、椰丝、椰子糖等特产,有花岗岩、石灰石、盐、大理石等矿产。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古称“鱼盐之乡”。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辖鹿回头、临春、月川、下洋田、港门村5个社区,后由月川分出榕根,榕根和港门村分出商品街,下洋田分出大东海。总户数为8166户,总人口为28539人,其中汉族23725人,黎族4530人,其他少数民族284人。耕地面积358.53公顷。2001年,乡镇撤并后区内在原有的9个居委会基础上增加红沙、红郊2个居委会和东岸、海罗2个村委会。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辖红沙、红郊、鹿回头、大东海、下洋田、临春、港门村、商品街、榕根、月川、春光、丹州等12个社区居委会,海罗、东岸等2个村委会。总户数25385户,总户籍人口86664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22个,共17939人。其中黎族1646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8%;回族362人;壮族242人;苗族187人。总人口中,农业户口1287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4.86%,非农业户口73787人,占人口的比重85.14%。
  二、经济发展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国内生产总值1581.57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375.1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206.4万元;国民经济总收入8245万元,人均收入625元。200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国内生产总值18978.84万元;国民经济总收入98940万元,人均收入7500元。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共完成总产值98973万元,同比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926.25万元,同比增长7.9%;第二产业产值7549.07万元,同比增长9.4%;第三产业产值71081.6万元,同比增长14.2%。农(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3402元,同比增长12.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畜牧业以猪、羊、牛养殖为主。1991年,水稻总产量224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000头,牛出栏量300头,羊出栏量900只。2000年,水稻总产量5.04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0711头,牛出栏量91头,羊出栏量189只。2010年,水稻总产量6.45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68万头,牛出栏量140头,羊出栏量310只。
  工业规模较小。1991年,辖区有造船厂1家、盐厂1家、食油加工厂1家。200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粮油加工、油脂加工企业有5家,金属制品、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2家,小规模的有26家。工艺品有贝雕珊瑚烟斗、手圈、海石花等。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粮油加工、油脂加工企业有10家,金属制品、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5家,小规模的有40家,海产品加工业有2家。工艺品有贝雕珊瑚烟斗、手圈、海石花等。
  1991年,共有商业网点近9000多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35个左右。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等在河东区管理委员会都有网点。销售经营网点50多个。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5000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2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9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总产值1.2亿元。2000年,共有商业网点近1.2万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70个。销售经营网点70多个。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1万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6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18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总产值2.3亿元。2010年,共有商业网点近2万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100个左右。较大的购物城有夏日百货、天成货仓等,销售经营网点100多个。星级饭店10多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5家)。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2万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9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3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总产值3.5亿元。
  三、 社会事业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境内有市一中、四中、五中、教师进修学校和小学、幼儿园共20所学校。有市中医院、粤海医院和10多家私营医院、诊所。2010年末,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约20个,乡村通邮率100%;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拥有因特网用户1.2万户;三亚“三大网站”(大海南网、三亚论坛、大三亚网)均在河东区,建有集“采、编、传输、存储”为一体的新闻传媒中心,实现新闻传媒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0所。有白鹭公园、鹿回头广场、美丽之冠、大东海度假区、鹿回头公园、鹿回头黎族文化旅游区和鹿回头半岛度假区、鹿回头半岛帆船码头、高尔夫球场;有市中医院、粤海医院和3家社区卫生院。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30多人。有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藏书3万多册。有体育场地12处,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国家跳水训练基地1个。城乡医保率达99%以上,居民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达95%以上。
  第二节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
  一、位置与政区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是三亚市的主要城区,位于三亚河以西,地理坐标北纬18°09/,东经109°56\东临三亚河,南至南海社区,西濒三亚湾,北接半岭水库库区。地势平缓,有三亚湾、凤凰岛、西岛等著名的旅游景区(点)。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面积6.27平方千米,内辖红旗街、建设街、群众街、償州村4个居委会和金鸡岭农场、河西综合厂等2个区办企业,单位571个,共有10879户,45729人。2000年,区内辖红旗街社区、建设街社区、朝阳社区、机场路社区、友谊路社区、金鸡岭社区、光明社区、償州村社区等8个街道居委会,20个居民小组,共有11370户,46193Ao2001年8月,南海街道办事处并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2005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人口为103986人,其中流动人口33776人;下辖西岛、南海、榆港、红旗、新建、建设、和平、群众、光明、償州、春园、朝阳、友谊、机场、金鸡岭等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120条街巷;还下辖河西区综合厂、河西卫生院、河西街道环卫站、市三小、市四小、金鸡岭小学、河西敬老院等单位。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面积17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3.11平方千米,东岛0.74平方千米,西岛2.78平方千米,凤凰岛0.37平方千米。辖管原15个社区,289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7万户,总户籍人口10.16万人,其中汉族9.51万人,黎族5024人,回族427人,苗族93人,壮族441人。辖区内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90个,有西岛、凤凰岛、阳光海岸、时代海岸、“两岛两岸”(西岛、凤凰岛、时代海岸、阳光海岸)等市级重点项目。
  二、经济发展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0.12亿元,居民人均收入1143元。200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6.53亿元,居民人均收入4975元。2005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2.39亿元,居民人均收入7107元。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7.57亿元,居民人均收入12051元。
  渔业、旅游、贸易是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三大经济支柱。辖区内共有南海、榆港、西岛3个渔业社区。渔业以捕捞为主,走捕捞、养殖、加工、运输并举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养殖名牌精品”,引导渔民发展名、特、优、精海珍品养殖。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渔业产值占三亚市渔业产值的90%以上。2004年6月27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8艘首批百吨渔船下海。同年,渔业实现年度产量34968吨,产值15412万元。2005—2009年,共组织71批691艘次渔船赴西沙、中沙渔场作业,总产量7549吨,总产值4160万元。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共有338艘渔船,先后组织35批共620艘次渔船赴西沙、中沙渔场作业,实现产量7205吨,产值5727万元;河西区管理委员会运输大户增至1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增至19家,并成立1家规模较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57人,入社百吨钢质渔船54艘,渔业总产量4.56万吨。同年,辖区内有星级宾馆酒店11家,家庭旅馆236家,离境退税店2家,形成具有服装街、批发街、餐饮街、工艺品街、烘烤街、早餐街等一批具有旅游购物、饮食、观光特色街道。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7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83亿元。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工业总产值完成136.23万元。2000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工业总产值完成6648万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7家,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314.72亿元。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有中央、省、市设置的海关、口岸、商检站等办事机构、金融贸易企业共计517家,银行系统存款余额3169万元,人均存款余额2.46万元;商业销售点共4040个,平均每100人拥有商业销售点2.1个,从业人员9.8万人。社会商品消费零售额27.6亿元。1991—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工业经济年平均增长值10.2%。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交通便捷,区内共设有三亚火车站、三亚汽车站等10个营运机构。火车站于2005年迁至三亚市海韵路鸭仔塘重建,2007年4月18日,开通北京、上海、广州3对客运列车。三亚汽车总站位于解放三路,是三亚市最大的客运单位,同时也是海南省南部最大的汽车客运站,至2010年,有营运客车44辆,社会进站客车58辆;开通省内外班车线路24条,日发出客运班次170个,运送旅客约4000人次。同年,公交线路增加到36条。水运有三亚港和凤凰国际客运港2个港口。三亚港的公共码头,有泊位7个(生产泊位4个、对渔船开放泊位3个),最大泊位5000吨级,港口年吞吐能力65万吨。凤凰国际客运港于2007年11月9日开通营运,是中国最大的10万吨级国际邮轮码头。民用航空有1994年7月1日正式通航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10年,共开通航线142条,其中国际航线24条;完成飞机起降6.9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929.4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11.19万吨,在全国民用机场位列第17位。2010年,邮政业务所5处,开办3条自办汽车邮路,36条城乡投递邮路,信报直投面积占三亚市98%,固定电话达4.69万部,宽带用户增至4.02万户。
  三、社会事业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辖区内幼儿园5所(公立2所),小学8所,中学3所,在校学生3627人,教师425人。2000—2005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拥有各类学校13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至2010年,有各类学校44所,其中幼儿园30所(公立1所)、小学10所、中学4所;在校学生25126人,其中幼儿园4867人、小学12994人、中学72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98%、91.5%。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共有市级医院2所,其中三亚市中医院为新建。1995年,三亚市妇幼保健所升格为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市级)。2005年,有市级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至2010年,有市级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6个,社会办医疗机构6家,民营医疗机构40家。1991—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先后消灭了丝虫病、小儿麻痹病、碘缺乏病、新生儿破伤风病等;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相关传染病控制达到国家要求;全球基金结核、疟疾控制项目运转良好,启动艾滋病防治省级示范工作。2010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3.13%、17.24%,孕产妇死亡率为110万人中45.97人。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投入资金610万元硬化和建设21条街巷,安装路灯401盏。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累计投入资金2490多万元,先后改造、硬化大小街道(巷)129条,安装路灯561盏。增设新建社区4个,总征地面积127.4公顷,拆除房屋附属物面积约87790平方米,搬迁坟墓501座,清理违章建筑273宗,建成光明社区、汽车站及铁路停车场、规划出1300多个停车位,建成2个垃圾转运站。
  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注重社区服务工作,共创办红旗夜市一条街、春园海鲜大排档广场、商业街贝壳工艺街、水产码头海产品批发市场等4个创业、就业基地,共帮扶19名居民创业,带动2525名居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6人。开发社区保洁员、市容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325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5人,实现就业10.5万人,就业率达98‰建立完善贫困居民低保服务体系,帮助困难家庭9116户,19770人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5000多人,参保率达99‰帮助近5000户居民申报市保障性住房。河西区管理委员会3032家诚信计生家庭享受各种保障待遇,签订诚信计生协议的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的待遇。
  附1:原南海街道办事处
  南海街道办事处位于三亚港的南端,管辖面积2.62平方千米(其中西岛占2.78平方千米),办事处所在地址设在南海居委会,为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1991年,总户数1916户,总人口10529人。2000年初,总户数3653户,总人口13488人,汉族聚居,有4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即南海、榆港、西岛、藤海,1个南海造船厂。2001年8月,南海街道办事处撤销,原管辖的南海、榆港、西岛等社区居委会归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管辖。
  南海街道办事处以渔业生产为主,1991年共有渔船493艘,总马力25364匹吨位,总计8043吨,生产捕捞以机拖为主,灯光、围网、流刺等为辅,年捕鱼量达2000吨,海水养殖面积9.5公顷,鱼排157个,养殖网箱138个,放养鱼苗50万尾,年产量达250吨左右,产值900万元。2000年,南海街道办事处增加投入更新改造渔船18艘,767吨,2917千瓦,年渔业总产量3.2681万吨,总产值10868万元,养殖户发展至207家,渔排396个,网箱4299口,放养鱼苗304多万尾,出售活鱼210吨,产值1867万元。有初中1所、小学4所,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南海街道办事处并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
  第三节 崖城镇
  一、位置与政区
  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10\东邻天涯镇,南临南海,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镇政府驻水南村。崖城因镇政府驻地为古崖州治所而得名。镇区交通方便,环岛西线高速公路、海榆西线225国道、海南西环铁路穿镇而过,客货车过往频繁。崖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三亚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农业大镇。区域里有南山旅游公司、大小洞天旅游公司、大隆水库、南山码头、南山电厂、天然气站、崖城供水厂等,一批批大型企业落户在崖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经济空间。1985年,改崖城区公所为崖城镇。2001年,市政府调整乡镇区划,原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行政区域合并为崖城镇。2006年11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乡镇区划,将崖城镇的雅亮片区划归育才镇管理。
  1991年,全镇有6347户,33681人,耕地面积2026.9公顷。2004年,全镇总面积514平方千米,下辖35个村(居)委会,共有106个自然村,29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617户,总人口87660人,其中黎族苗族29269人,镇区人口20166人。年内全镇社会总产值达8.21亿元,镇级财政收入6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2010年,全镇耕地面积3978公顷,其中水旱田2421公顷,旱地1557公顷。全镇辖31个村(居)委会,共88个自然村,3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027人,其中汉族54049人,占71.1%;黎族21978人,占总人口的28.9%。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2亿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
  二、经济发展
  崖城镇是三亚市的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豇豆、苦瓜、茄子、青瓜、杧果、香蕉等及冬季瓜果菜;畜牧业以养殖猪、牛、羊、家禽等为主;渔业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199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2万吨,产值1019万元,经济作物产值15100万元。林、牧、渔业总产值3500万元。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93万吨,产值2316万元,经济作物产值35900万元。林、牧、渔业总产值6968万元。2004年,完成冬季瓜菜种植面积3733.33公顷,完成对落基、岭落、南黎等9宗病危水库进行加固除险;妹洲沟南渠1.5千米的防渗硬化,解决水南村、大旦村300公顷农田的生产用水问题,市、镇、村三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资金690万元,同年,冬修水利获三亚市“三等奖”。杧果种植面积达5200公顷,建立红桥头香蕉种植基地、梅山至南山沿海一带水产品养殖基地。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2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值7.63亿元,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全镇有小学31所,在校学生13108人,专任教师578人;初中5所,在校学生5310人,专任教师267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301人,专任教师22人。2001年,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25人;小学30所,在校学生12080人,专任教师541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4489人,专任教师217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310人,专任教师25人。2005年,全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有中学4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共5041人,入学率达97%;完全小学26所,教学点4个,在校学生10293人,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荣获三亚市乡镇第一名,中招考试获三亚市乡镇前茅,高考入学率达93%。农民技术学校31所,农民文化夜校31所,基本消灭中青年文盲,建立较完善的科技推广网络和科技培训体系。经过省、市有关专家的严格考核和评选,有38位农民取得技术职称(省级)。2010年,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381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7670人,专任教师567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4042人,专任教师235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806人,专任教师32人。
  1991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9个,专业卫生人员35人。2001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5个,专业卫生人员45人。2005年,全镇有卫生院3所,病床84张,卫生技术人员124人,形成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10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分院2个,村卫生室31个,专业卫生人员112人。
  附1:原保港镇简介
  保港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07′,东北接崖城,西南临梅山镇,北部靠山,南临南海,镇政府驻临高村。
  1991年,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23.93公顷。有11个村(居)委会,其中,渔业居委会5个。有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8个,总户数4440户,其中渔民1242户;总人口19208人,其中劳动力7392人。1996年,保港镇有耕地面积699公顷。有6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003户,总人口20544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保港镇并入崖城镇。
  附2:原梅山镇简介
  梅山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00′,东与保港接壤,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交界,南临南海,境内地理上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平,土质均属沙质土壤,镇政府驻梅东村。
  1991年,全镇有18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7个。总户数1888户,其中黎族439户,渔民196户。总人口9720人,汉族6581人,黎族3139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2.3%。全镇有8个村(居)委会,即梅东、梅西、长山、三更、扫梳、三公里、镇海、梅联,其中,渔业居委会1个,黎族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53个。全镇总面积96.6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46.4公顷。同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3755吨,每公顷产2985千克;经济作物总产值639.6万元;副业有养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牧产值96.33万元;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有机动船4艘,共155吨位,48万瓦;水产品产量390吨,年产值182.1万元。1996年,梅山镇有耕地面积1175.66公顷,水旱田528.93公顷,旱地646.73公顷。有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5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0户,总人口9856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梅山镇并入崖城镇。
  附3:原雅亮乡简介
  雅亮乡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9′,东经109°16′,是三亚市较偏僻的山区,东北与保亭县交界,东南与高峰、育才毗邻,西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乡相依,并与崖城接壤,是黎苗族聚居区。乡政府驻雅亮村。
  1991年,全乡辖有雅亮、青法、明善、洋林、抱安5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30.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60.93公顷,其中水旱田502.53公顷,旱地58.4公顷。总户数1927户,总人口数9137人,其中汉族91人,黎族8873人,苗族17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1996年,雅亮乡有耕地面积561公顷。有5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05户,总人口9092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雅亮乡并入崖城镇。
  第四节 海棠湾镇
  一、位置与政区
  海棠湾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24′,东经109°44′,是三亚市的东大门,距三亚市区28千米,东北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接壤,南临南海,西连吉阳(田独)镇及亚龙湾旅游区,北靠南田农场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湾、三亚湾与崖州湾并列为三亚“五大名湾”。境内自然生态完美,资源丰富。南部、西部和北部群山环绕,风景如画。铁炉港中部的薄尾岭山形优美,周边遍布红树林,大、小龙江塘边缘及北侧指状低地内部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是许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水系生态独特,北部河流密布,主要有藤桥东、西河及其支流,经东部入海,镇内河段长17千米,流域面积197平方千米。有水库8个:仲田水库、湾应水库、沙牛坡水库、升昌水库、海燕水库、高村水库、石姆龙水库、文尖水库。海棠湾耳形海湾,沙滩洁白,海岸线约21.8千米,呈L形,朝向东南,连绵长达18.7千米,平均宽度约60米。海洋动物种类繁多,海底大量珊瑚礁形成了奇特的海底世界。温泉资源丰富,南田温泉平均水温57℃,属低温温热矿水,出水量每日可达1万立方米;湾坡温泉平均水温72℃,出水量每日可达5000立方米,含多种矿物质。
  2001年8月1日,由藤桥、林旺二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海棠湾镇以藤桥墟为主镇区,至2010年,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镇区面积100.9公顷。下辖22个村(居)委会、渔业队、良种场、林旺农场和经济场,86个自然村和1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679户,总户籍人口46191人,农业人口40214人,汉族29399人,黎族16596人,苗族19人,壮族76人,回族11人,其他少数民族90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原藤桥镇社会总产值3833.9万元,农业总产值2166.9万元,农村经济人均纯收入606.6元,种植水稻724公顷。全镇“三鸟”(鸡、鸭、鹅)饲养达41.69万只,其中鸡21.45万只,鸭20.04万只,“三鸟”出栏29.31万只。生猪存栏7222头,牛存栏量1938头,山羊存栏量1226只。同年,原林旺镇社会总产值1558.59万元,农业总产值713.65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6623.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233.33公顷,粮食总产量4776.15吨,稻谷产量4288.45吨。全镇“三鸟”饲养达22.61万只,生猪存栏6258头,牛存栏量5207头,山羊存栏量1679只。
  2001年,海棠湾镇社会总产值达24603.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同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2800公顷,总产量10500吨。瓜菜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年产值1.5亿元。实施“一村一品”:在全镇共同发展冬季瓜菜生产、“庭院经济”总布局的基础上,推出“湾坡鸭”“青田鹅”“北山果蔗”“东溪和平鸽”“海丰槟榔”等品牌。2003年,海棠湾镇被评为三亚市“冬季瓜菜产销先进单位”。
  2010年,海棠湾镇现代农业发展仍保持上升态势,农民人均收入达7367元,同比增长17.2%。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镇种植大棚哈密瓜233.33公顷,产量达8.75万吨,产值达9625万元;种植西瓜900公顷,产值达7150万元;种植花卉10公顷,产值达82万元;种植冬季瓜菜2000多公顷,产值达1.4亿元;全镇生猪存栏量2.08万头、牛存栏量2000头、羊存栏量3500只、鸡存栏量2.35万只、鸭存栏量13.61万只。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原藤桥镇有1所中学、7所小学;林旺镇有1所中学、16所小学。原藤桥镇和原林旺镇各有1所卫生院,原林旺镇被评为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市级先进单位;原藤桥镇8个管区和镇政府都成立了计生协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6‰以内,原林旺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12‰以内。2003年,海棠湾镇计划生育从合格镇逐入先进二类镇。
  2004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始启动海棠湾规划。2007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海棠湾总体规划。2008年6月,省建设厅正式批准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此拉开海棠湾开发建设的序幕。海棠湾规划总面积98.7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1.8千米,规划2020年末人口总规模25万人。总体定位:“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其核心功能为建设三大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包括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的游艇休闲社区、国家级医疗及健身疗养基地。在开发建设进程中,海棠湾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2007—2010年,海棠湾累计完成投资153.3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完成83.45亿元(含征地补偿款发放),社会投资累计完成投资69.93亿元。2010年,海棠湾镇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包括16条市政道路,东部供水厂、两个污水处理厂、内河水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海棠广场、临时周转房和公墓等在内的政府投资项目快速推进。龙楼岭、文尖、沙姜园等3个公墓已初步建成,海棠广场已向游客开放,2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东部供水厂已开始供水。海棠湾工委、管委、镇委、镇政府及海棠湾开发公司经过实施两年大会战行动,制定了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竞赛及与滨海带酒店赛跑的市政配套大会战项目共计19个,要求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施工,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加快项目建设。其中,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竞赛的8个市政工程项目,海棠湾G路、6号路提前建成投入使用。海棠湾C10片区及四横路网、海棠湾环湖路东段、海棠大道二标段、海棠湾6号路南侧绿地及海防林改造、海棠湾南区水系、海棠湾4号污水排污泵站项目加快推进。与滨海带酒店赛跑的11个市政配套项目,海棠湾3~5号路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海棠湾东部供水厂、海棠湾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线项目具备营运条件,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配套项目也陆续投入使用。
  海棠湾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09年,投入资金约300万元,把江林村打造成三亚市文明生态样板村,使江林村中间地带形成了1个集文化室、球场、舞台和农贸市场为一体的休闲活动中心。以此为样板,至2010年,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藤海、洪李、湾坡、三灶、东溪、海丰、风塘等11个文明生态村。修建龙楼、藤桥、江林、湾坡、北山村委会文化室约1680平方米,改变村级文化室没有活动场所的历史,村村利用节假日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2010年,海棠湾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7所。投入540万元对兵村、升昌小学进行改造;拨付39万元用于维修洪李村小学,拨付5万元用于北山村小学的门窗修理和解决饮水问题;投入45万元用于改善藤桥中学硬件设施,为林旺中学购置20台电脑,打造林旺中学“绿色网吧”。同年,全镇有2所卫生院,22个村委会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配备2名卫生员;相继投入10多万元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投入12万元作为奖励资金,发动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3—2010年,连续实现参合率均达100%。通过完善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镇符合法定生育率94.18%,性别比117。
  附1:原藤桥镇简介
  藤桥镇位于三亚市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4′,东经109°44′,总面积46.2平方千米,东北接陵水黎族自治县,北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临南海,西连林旺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294米,南部沿海为平缓地带,平均海拔10米,是水稻、甘蔗、椰子的生产区。北部山区小垌田或梯田,多为壤土;南部为平缓小块田洋,多是冲积壤土、沙壤土。全镇山峰平均海拔200米,主要河流有东河和西河。东河是藤桥境内最大河流,也是三亚第二大河,年平均总流量约3亿立方米。
  藤桥薏米仁为海南著名特产之一。1991年,全镇有8个村(居)委会,其中1个渔业村委会,1个黎族村委会,1个墟镇居委会。47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庄10个。总户数2842户,总人口数12187人,其中汉族8869人,黎族3169人,其他民族49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1%。全镇耕地面积868公顷,其中水旱田417.8公顷,旱地450.2公顷。粮食总产达2649吨,平均每公顷产3750千克,农业总产值1854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149.8公顷,蔬菜191.8公顷,瓜类34.67公顷,橡胶225.27公顷,椰树121.6公顷,槟榔43.13公顷,香蕉31.4公顷,杧果28.47公顷。畜牧业有牛1909头,山羊1221只,生猪12416头,畜牧业产值为188.5万元。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捕捞为辅,水产量为419吨,养殖面积为18公顷,渔业产值28.7万元。商贸业中,有商店222家;农贸市场3座,占地面积4048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农贸市场平均每月成交额26.4万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7所,教职员工148人,在校学生1927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站2个,医护人员34人,床位30张。
  1996年,藤桥镇有耕地面积816公顷。有8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35户,总人口10568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藤桥并入海棠湾镇。
  附2:原林旺镇简介
  林旺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42′,总面积135平方千米。东接藤桥镇,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南临南海,西连田独(吉阳)镇。境内地势西高南低。西部及西北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130米,东部临海为平原地带,平均海拔30米,是水稻、椰子、甘蔗生产区;西部山区为平原小洋田、小垌田或梯田,多为壤土;南部为平原小块洋田,多是壤土,沙壤土或轻沙土。全镇山峰多在海拔200米左右,田岸后大岭,海拔611米,是全镇最高山峰。主要河流有铁炉河。镇政府所在地大敦村。镇区东2000米处有仲田岭烈士纪念碑,仲田岭是海南红色根据地之一,风塘村、洪李村是崖县(三亚)革命老区。
  1991年,全镇有11个村(居)委会,53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288户,总人口18745人,汉族7932人,黎族1081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9%。全镇总耕地面积1679.87公顷,其中水旱田959.13公顷,旱地720.74公顷。粮食总产4720吨,每公顷产2010千克。经济作物有椰树103.93公顷,花生24.07公顷,蔬菜70.87公顷,瓜类30.53公顷,橡胶100.4公顷,槟榔50公顷,菠萝63.27公顷,杧果62.33公顷,经济作物产值113万元。牛存栏量4063头,山羊2241只,生猪饲养量14295头,全镇畜牧业产值308万元。水产品产量48吨,养殖面积1470公顷,年产值35万元。有商店4家、农贸市场1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平均每月成交额5万元。同年,国内生产总值1219万元,人均收入318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4所,教职员工152人,在校学生3213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9人,床位10张,农村医疗站14个。
  1996年,林旺镇有耕地面积1633公顷。有11个村委会,9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55户,总人口17964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林旺镇并入海棠湾镇。
  第五节 吉阳(田独)镇
  一、位置与政区
  吉阳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7′,东经109°34′,东靠海棠湾镇,西与凤凰镇、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相接,北部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南抵南海亚龙湾。从镇政府至市区有10千米,是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和东线高速公路交汇处,也是三亚通往陵水、万宁、琼海、文昌、海口、保亭、五指山等市县的门户,素有三亚“东大门”之称。闻名遐迩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其境内,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显著。境内山岭连绵,林木茂盛,整个地势起伏不平,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有31座,其中白石岭高586米,整个山岭为西北—东南走向,像火钳形状,分别伸向海边。从北部的甘什岭至南部的虎头山,全长35千米。海岸线从六道的内村至亚龙湾,长达25千米,三面环山。全镇总面积32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43.49公顷,园地1039.47公顷,林地19659.53公顷。共有水库23宗,总蓄水量1283.6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山塘6座;灌区渠道58.4千米;大口径机井12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处;拦水坝19座。吉阳镇(原田独镇)1991—2009年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镇”等荣誉称号。
  1991年,原田独镇辖19个村(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181184人。2001年,乡镇撤并,原田独镇、荔枝沟镇、红沙镇3镇合为1镇,镇名沿用田独镇,全镇所辖村(居)委会、经济场、自然村、村民小组等数目不变,总人口65246人。2010年11月23日,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同年,吉阳镇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为63330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6926公顷,总产值247.32万元;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3944公顷,总产值37.11万元;畜禽养殖业总产值390.96万元。2001年3镇合并后,全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修造“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机作业”的高效农田,投资、集资200万元建成安罗硬板化渠道3000米,维修水毁渠道4条7000米,近1万人次劳动力参与冬修水利大会战,维修和加固全镇库坝。2004年,镇委镇政府启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富民工程后,2005年,全镇基本构建起以花、果、菜为主的绿色产业、以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的蓝色产业、以畜禽养殖为主的银色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金色产业等四色产业发展框架。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207.66公顷,总产量9107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702.6公顷,总产量7929吨;豆类种植面积25.73公顷,总产量30吨;番薯播种面积479.33公顷,总产量1148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总1119.4公顷,其中蔬菜及瓜类种植面积1009.6公顷,总产量24814吨;花生种植面积72.6公顷,总产量186吨;果蔗种植面积37.2公顷,总产量903吨等。设施农业主要以哈密瓜为主,种植面积约133.33公顷。水果的收获面积1305.46公顷,总产量13545吨,其中杧果收获面积1126.53公顷,总产量10423吨;香蕉收获面积56.67公顷,总产量2271吨;荔枝收获面积17.33公顷,总产量70吨;菠萝收获面积1.33公顷,总产量40吨;其他水果收货面积103.6公顷,总产量741吨。花卉种植面积约86.67公顷,以兰花和玫瑰花种植为主。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有13.33公顷。投资1.3亿元,面积达183.67公顷的玫瑰花基地种植约40公顷的玫瑰花。生猪存栏5986头、牛6587头、羊3668只、家禽2.2万只;出栏生猪27628头、牛1067头、羊5702只、家禽23.5万只,肉类总产量3110.6吨。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00多元增加至2010年的7000多元。
  1991年,全镇地税收入46万元。从1994年8月1日起,建立乡镇一级财政,并从1994年1月1日起至1995年底,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补贴,超收全留,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一定二年”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00年开始,重新核定收入基数,并相应增加体制补助基数,全镇收入基数234.1万元,支出基数581.1万元,补助数347万元。2001—2003年,全镇收入基数539.9万元,支出基数1169.9万元,补助数590.4万元。全镇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600多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3000多万元。2010年,全镇地税收入达7亿多元。
  2001—2010年,全镇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引资成绩喜人。除了东环铁路、市经济适用房一二三期工程、三亚学院二期工程、琼州学院、吉阳大道,金鸡岭路延长线,绕城高速亚龙湾连接线等项目相继建成外,促成绕城高速、长江商学院、污水处理厂、榆亚大道改造、亚龙湾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此外,一批前景看好的项目如亚龙湾玫瑰谷、红沙棕榈滩、大茅和中廖村体育休闲公园等也相继落户吉阳镇。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在校学生6300人,共有教师310人。医疗机构12所,病床23张,医疗卫生人员75人;出生婴儿966人,人口出生率36.57‰,征收社会抚养费21.096万元。200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2所,在校学生11300人,共有教师600人。医疗机构16所,病床86张,医疗卫生人员103人;出生婴儿789人,人口出生率24.19‰,男女性别比113,征收社会抚养费13.2万元。2010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22所,另有3个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12684人:小学生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初中入学率98%,高中入学率92%;有中小学教师55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264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全年扶贫助学金投入1.64万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所,其中镇级以上卫生院2所,医疗卫生科技人员135人;企事业卫生机构5所,卫生技术人员58人;个体医疗机构13所,卫生技术人员75人;出生婴儿994人,人口出生率16.91‰,性别比101,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用1.98万元,征收社会抚养费10.27万元。
  1991年,全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村公路基本上是土路。2001年后,城镇规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4年,镇新行政中心选址在干沟村岭仔村。2006年,正式搬迁。镇行政中心搬迁后实现镇区扩展和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效应,加快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推进新政新区建设当中,基础设施配套一步到位,供排水、电力、绿化、道路硬化与建设同步完成。至2010年,吉阳大道、东线高速公路、202与203两条国道和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均在吉阳境内,建设的环市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高铁亦穿镇而过。全镇19个村(居)委会中有15个在国道或主干道旁,113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60%的自然村实现路面硬化。
  2010年,全镇确立创建海南首个国家卫生镇的目标,规划兆龙南路、盘龙路A段和B段的建设,投入2500多万元对镇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年建成多功能中心2个,村小组文化室66间,农家书屋23个,篮球场67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和景观灯250套,安装卫星电视、高音喇叭15套;继续申报新农村道路10.45千米,并动工建设。镇政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迎宾大道田独段沿线和行政新区周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成为三亚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示范窗口。全镇共安装80个果皮箱,新建1个环保公厕;各村(居)委会相应配备4~5个垃圾箱;镇区环卫工人134人,配备垃圾收集手推车200部;镇区保洁时间每天18小时,全年清运垃圾总量达6000多吨。
  附1:原荔枝沟镇简介
  荔枝沟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13′。总面积142.1平方千米,处于海榆中线316千米处,西距三亚市区10千米,是黎族、汉族两族聚居地区。全镇地势东北高,为丘陵山区,西南低,为平原地区。
  1991年,全镇辖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海罗、东岸8个村(居)委会,1个镇经济种植农场,共58个自然村,总户数3333户,总户籍人口17582人,其中黎族14533人,占总人口82.66%。生产总值890万元,人均收入600元。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751人,教职员工19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2人。荔枝沟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其次是薯类。199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11.66吨,总产值591万元。椰子、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共133.33公顷,年均收入达20万元。西瓜、花生、甘蔗等农作物的年均总收入30万元。造林面积达3333.33公顷。2000年,全镇辖8个村(居)委会,社会生产总值2.0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59元;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410人,教职员工24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8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后,荔枝沟镇的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6个村(居)委会归田独镇管辖,海罗、东岸2个村委会并入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原荔枝沟镇成为三亚的工业开发区,其落笔洞区域规划建设成海南南部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
  附2:原红沙镇简介
  红沙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4′,东经109°33′,东接田独镇,西邻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南临南海,北与荔枝沟毗邻,镇政府驻地红沙墟。境内北面靠山,南面临海,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硬质土壤,总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3.33公顷。原以水稻种植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中蔬菜地126.93公顷,水田55.73公顷,旱田27.8公顷,坡地140.07公顷。
  1991年,全镇有6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户数1824户,总人口8285人,其中汉族4440人,黎族3838人,其他民族7人。产菜量1384吨,平均每公顷产10905千克。粮食产量351吨,平均每公顷产2190千克。经济作物有椰树、橡胶、槟榔、花生、香蕉、杧果。畜牧业有牛、羊、猪、“三鸟”等,其中牛存栏量696头,羊1080只,猪2998头。渔业以围网养鱼和出海捕捞为主,海产品产量21吨,养殖面积100公顷,产值63万元。同年,国内生产总值876万元,人均收入350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6所。教职员工86人,在校学生957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2人,医疗点4个。
  1996年,红沙镇有耕地面积108公顷。有4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54户,总人口4690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红沙镇并入田独镇。
  第六节 凤凰镇
  一、位置与政区
  凤凰镇由羊栏镇与高峰乡合并设立而成,镇政府驻地原羊栏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26′,总面积487.37平方千米。东与市中心区、吉阳镇毗连,东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接,南临南海,海岸线全长16千米长,西靠天涯镇,西北与育才镇连接。凤凰镇是黎族、苗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境内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最高峰为尖岭,古称南漏岭,位于镇区北部,海拔1019米。主要河流3条,分别发源于南改岭、福万岭、大岭,流经育才镇、崖城镇、镇区的槟榔河、水蛟,最后流入南海。有汤化、岭查、德田等水库18宗,总库容4860万立方米,基本解决全镇的农田灌溉和农村饮水。有排洪渠12条,降低地下水位,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共有16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总人口38418人。2001年8月,原羊栏镇与高峰乡合并,成立凤凰镇。同年,凤凰镇总人口49189人,其中回族聚居于其下辖的回辉、回新居委会,人口6074人。2010年,凤凰镇有16个村(居)委会,100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494户,总户籍人口58318人,其中汉族14581人,黎族34802人,苗族1087人,回族7786人,壮族17人,其他民族45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749公顷,其中水旱田1353公顷,旱地396公顷。辖区内有妙林田洋,面积800公顷,是中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也是三亚市冬季瓜菜种植基地。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农业总产值3204.15万元,人均纯收入535元。2001年,凤凰镇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7元。至2010年,凤凰镇农业总产值4.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槟榔、杧果、香蕉、龙眼、荔枝、橡胶、兰花等。畜牧业以猪、牛、羊、“三鸟”为主,同年出栏量443212头。渔业以捕捞为主。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有汽车85辆,中型拖拉机31台,手扶拖拉机178台,此外还有碾米机、脱粒机等农用机械设备。有农贸市场3个,摊位160个;有商店61家,饮食店19家,其他店铺33家。2001年,凤凰镇拥有各类农机753台(自2004年国家对农机购置实行补贴起,凤凰镇农用机械不断增加);有农贸市场3个,摊位287个。至2010年,凤凰镇拥有各类农机2218台;集贸市场4个,共2692平方米,摊位422个。商业网点1358个,从业人员4667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家庭小作坊131家,果菜批发点20家,从业人员4618人,总产值25.94亿元。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旅游设施少,镇集市中心有宾馆3家。1994年7月1日,原羊栏镇境内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建成正式通航(2007年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2010年客流量突破900万人次)。2001年,凤凰镇境内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宾馆、旅社、招待所5家。至2010年,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5家,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23家。海坡旅游开发区形成以会议接待为主的一条酒店群。回新、回辉村形成具有地方美食特色的回民鲜鱼汤店一条街。有固定公交站8个,途经镇区的公交车线路6条,境内有凤凰路、三亚湾路等5条主要交通干道。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有小学19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4372人,有教职员工241人。有卫生院2所,乡村医疗点18个,医务人员33人,病床21张。2001年,凤凰镇有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6所,其中教学点2所、初小2所、完全小学17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10129人,教职工485人,学生用电脑285台,图书藏量45294册。有卫生院2所,床位20张,卫生技术人员61人,个体诊所14个,全年诊疗15861人次。至2010年,凤凰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995人,专任教师89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4218人,专任教师4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4所,在校学生2447人,专任教师18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6%,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中心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所16所,专业卫生人员8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共1.17万户,参合人数4.99万人,参合率达99%。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城镇建设薄弱,原羊栏镇中心仅有1条1.5千米柏油路。2001—2005年,凤凰镇共投入600多万元,铺设硬板化水泥路2.1千米,修建镇内水泥道路800米,修建回辉路600米、羊栏绕村路700米及排水系统1.4千米,铺设人行道彩砖2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个,新增绿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创文明生态村13个。投入创建资金400多万元,修建文明生态村水泥道路总长7543米,排水沟5460米;修建文化室12间,篮排球场10个,绿化地2600平方米;共完成民房改造173户,完成“三联通”(户用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三者联通)沼气池644个。投资45.4万元解决5000多人饮水难问题。2010年,凤凰镇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136个,共修建完成18条村道13.422千米,修建入户道9.56千米,改造厨房21间,建成多功能行政服务中心2栋,文化室19间,篮(排)球场25个,休闲广场31个,宣传栏20个,排水沟3500米等。
  附1:原羊栏镇简介
  羊栏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º18′,东经109º26′,总面积127平方千米,紧挨三亚市区。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内属冲积平原,主要河流2条(六罗水、水蛟溪),分别发源于福万岭、大岭,流经槟榔、水蛟,最后流入南海。
  1991年,全镇有11个村(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总户数5450户,总人口30492人,是汉族、黎族、回族聚居地。国内生产总值3015万元,人均收入772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3382人,有教职员工161人,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31人,病床9张,其次还有村委会医疗点13个。
  2000年,全镇有1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0185人。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人均收入3732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8452人,有教职员工326人。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45人,病床12张。
  2001年8月,乡镇撤并,羊栏镇并入新设立的凤凰镇。
  附2:原高峰乡简介
  高峰乡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3′,东经109。25′,总面积358.17平方千米,东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是黎苗族聚居的乡。全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991年,全乡有5个村委会(台楼、抱前、抱龙、立新、扎南),41个自然村(苗族村庄5个、黎族村庄36个),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8户,总人口7926人。国内生产总值456.23万元,人均收入583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入学学生990人,教职员工80人。
  2000年,全乡有41个自然村,总人口7053人。国内生产总值6123万元,人均收入868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1564人,有教职员工155人,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14人,病床8张。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后,高峰乡并入新设立的凤凰镇。
  第七节 天涯镇
  一、位置与政区
  天涯镇位于三亚市西南部,是天涯海角游览区所在地。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6°19′。东靠凤凰镇,南临南海,西与崖城镇毗邻,北与育才镇接壤。全镇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全长10千米,拥有风光旖旎的红塘湾、三美湾。距三亚市区22千米、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1千米、南山深水港26千米,西线高速公路、三亚海榆西线公路、三石铁路、环岛高铁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2001年8月,育才乡并入天涯镇。2006年10月31日,原育才乡又从天涯镇分出,设立育才镇。
  1991年,天涯镇总面积11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87户,总人口24605人。2001年,天涯镇总面积265.65平方千米。辖13个村(居)委会,16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88户,总人口33253人。2010年,天涯镇总面积112平方千米。辖8个村(居)委会,78个自然村,1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342户,总户籍人口35527人,常住人口35985人,其中汉族人口5578人,约占总人口数15.5%;少数民族人口30407人,约占总人口数84.5%。少数民族以黎族为主。
  二、经济发展
  天涯镇的经济发展以渔业、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199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648万元,第一产业产值4386.3万元,第二产业产值283.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978万元,人均收入702元。2001年,天涯镇社会总产值2.4亿元,较1991年增长2.1倍。全镇财政总收入1608.1万元,财政支出总计1470.31万元。2005年,天涯镇社会总产值5.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0.2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58元。2010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5.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61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8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亿元,人均收入6580元。
  天涯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还种植高粱、玉米、番薯。经济作物有橡胶、香蕉、槟榔、糖蔗、蔬菜。畜牧业饲养猪、牛、羊、 “三鸟”等。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1991年,全镇总耕地面积1203.27公顷,粮食生产总量5176.35吨,平均每公顷产4301.91千克。经济作物年产值216.3万元。生猪存栏12874头、牛9066头、羊3238只、“三鸟”31806只。渔业产值25万元。农业总产值849.13万元。2001年,全镇总耕地面积1909.53公顷,全年实播粮食面积1872.2公顷,总产量8913.9吨,平均每公顷产4761.19千克。天涯镇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热带经济作物,推广优质水稻种植,引进超级水稻种植,帮助农民种植反季节瓜菜,创造“天涯苦瓜”“文门豆角”等品牌。至2010年,全镇耕地面积共854公顷。粮食生产总产量10890吨,热带、亚热带作物实种面积1580.07公顷,同年收获面积1319.27公顷。林果类作物实种面积1474公顷,总产量9430.76吨。共存栏生猪8410头、牛6844头、羊17464只、家禽32.3万只、兔50只、肉鸽4.5万只,畜禽总肉量2995.93吨。
  1991年,天涯镇除有天涯海角游览区、天涯海洋动物园、第11届亚运会南端点火台3个景区及1个尚未开发的三美湾等旅游景点(区)外,尚未有大型企业和项目入驻。至2001年,天涯镇增建民俗文化村,一些生态村逐渐尝试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先后兴建“日出观光高尔夫球场”“贵宾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海洋动物园”以及镇区自主经营企业“三亚市天涯镇旅游艇服务公司”民营企业“旅游工艺品加工厂”等,共引进5个招商项目,投入资金7.84亿。2005年,天涯镇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公司就投资1亿元的“非洲之窗”和投资1000万元的“文门村千年黎寨旅游项目”的建设达成初步开发合作意向。2010年,天涯镇的旅游快速发展,“南天生态观光园”“兰花大世界”“天涯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三美湾等旅游景点(区)相继建成营业。全镇有酒店宾馆24间、年接待游客量达250多万人次。同年,“布山玫瑰谷”“红塘湾开发项目”“红塘CEO式会所”“国开行三亚研究院”“海航集团农业技术教育基地”“三亚神力混凝土搅拌站”“金莎度假酒店”等12个大项目进入规划建设,投资总额20.1亿元。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天涯镇有小学10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3752人,教职工190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8人。2001年,有小学15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5371人,教职工275工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98.6%,巩固率达93.6%以上;中学入学率达98.1%,巩固率90.1%以上。有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46人,床位30张;乡村卫生站11所。2010年,全镇有中、小学10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初级中学2所,全镇校舍面积4.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587人。中小学教师39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25人,具有高级职称53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5人,床位24张。乡村卫生站6所。
  第八节 育才镇
  一、位置与政区
  育才镇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山区,北纬18º26′,东经109º18′,东邻凤凰镇,西靠崖城镇,南接天涯镇,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接壤。境内有大隆水库枢纽工程。镇政府驻省际公路天新线17千米处,东南距三亚市中心约40千米,是三亚市唯一没有海域的内陆镇。育才镇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大部分地区为丘陵。最高峰雅林岭位于雅林村,海拔905米;最低点位于镇政府驻地,海拔0.5米。境内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丘陵山地,适合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建立南药生产基地。最大河流为宁远河,自五指山南麓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水岭入境,自东北流向西南,从三亚市崖城镇港门港(古时称“保平港”)入海,流经境内雅亮村、青法村、抱安村、马脚村、那会村,全长83.5千米,流域面积1020.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每秒,主要支流有雅边方河、龙潭河等;宁远河是海南第四大河流,是三亚市的“母亲河”。
  1991年,设育才乡,辖5个村委会,共有42个村民小组,其中,黎族村38个,苗族村4个,总户数1472户,总人口8979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01人。2001年8月,育才乡并入天涯镇。2006年10月31日,又从天涯镇分出,与从崖城镇划出的雅亮地区合并,设立育才镇。2010年,育才镇行政区域面积314.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7公顷,其中水旱田613公顷,旱地24公顷。下辖10个行政村(龙密村委会、马亮村委会、马脚村委会、那受村委会、青法村委会、雅林村委会、雅亮村委会、明善村委会、抱安村委会和那会村委会),71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01户,总户籍人口22570人,其中汉族522人,黎族20368人,苗族1668人,壮族4人,其他民族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7.7%。全镇农村劳动力11792人,输出劳动力2029人,主要输往三亚市、海口市,从事服务和种植业等。
  二、经济发展
  1991年,育才乡生产总值较低,交通和水利设施偏少。耕地面积306.27公顷。粮食总产量2393吨。种植业以短期和长期作物为主,短期作物蔬菜种植面积167.87公顷;长期作物橡胶播种面积682.8公顷、椰子8.33公顷、槟榔23公顷、香蕉10.07公顷、菠萝10.8公顷。畜牧存栏量牛2562头、羊306只、猪4981头。同年,国内生产总值307.59万元,人均收入333元。2010年,育才镇生产总值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0.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短期作物中,豆角种植面积约181.93公顷、茄子种植面积约38.53公顷、青瓜种植面积约93.53公顷、特色蔬菜基地4公顷、玫瑰花基地2公顷等。长期作物中,橡胶1892.87公顷(开割面积1209.73公顷)、槟榔467.8公顷、杧果677.69公顷、荔枝87.16公顷、椰子192.13公顷、龙眼23.2公顷、香蕉56.67公顷。畜牧存栏量牛2890头、猪16115头、羊2756只、“三鸟”4.4万只;淡水鱼9万尾。全镇实现农村硬板化道路村村通,完成新农村道路建设105.3千米。全镇有小(一)型以下水库21座,渠道21条,长59.82千米,其中硬化渠道42.52千米,未硬化渠道17.3千米,分布于马亮、马脚、龙密、那受、那会、雅亮、青法、明善、雅林等9个村委会,灌溉面积432.13公顷。
  三、社会事业
  1991年,育才乡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有小学5所,中学1所,教学点9个,在校学生1619人,教职员工85人,其中黎族、苗族教师有53人,儿童入学率95%。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病床10张,每个村委会有卫生站。2010年,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2886人,教师241人,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53.53万元。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1300人,教师84人。有医疗卫生机构2个,门诊部1个。其中公立卫生机构有床位1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715.9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全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万人次。全镇有村委会多功能服务中心9个,村文化室55间,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民俗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人。全镇有广播喇叭170只,入户率54.12%,通响率100%。
  1991年,育才乡社会保障力度偏低。201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6户1211人,支出290.64万元,月人均2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16人,共支出42.84万元。关爱义务兵家属对象16人,发放优待金5.76万元(每人每年3600元)。优抚对象16人,其中烈属1户1人。全年通过民政专项经费救济(助)临时困难家庭9户,发放救济(助)金33818元。投入504万元资金,完成农村民房改造168户,其中残疾户30户。全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0017人,缴纳参保金50.085万元,完成任务96.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986人,缴纳金额49.974万元,完成任务102.9%。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