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编 政区•环境•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48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政区•环境•人口
分类号:
P942;C924.25;K928.2
页数:
104
页码:
4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建置区划、区镇概况、农场概况、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风土等政区环境人口概况。
关键词:
三亚市
政区
环境
人口
内容
第一章 建置区划
第二章 区镇概况
第三章 农场概况
第四章 自然环境
第五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六章社会风土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设珠崖,儋耳二郡。珠崖郡下辖临振县(今三亚境内)。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振州为崖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崖州直隶州,将原崖州升直隶州前的行政区域,改为崖县。1984年,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明清民国至海南建省前,三亚市域隶属广东省,1998年4月,海南建省后隶属海南省。2010年,三亚市辖河东、河西2个区管委会和海棠湾、吉阳(田独)、天涯、凤凰、崖城和育才6个镇,共有92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辖区内有南田、南新、立才、南滨4个国有农场。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地势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呈东西宽、南北窄不规则形状。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土地面积1918.3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5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58.65千米,港湾岛屿多。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被称为“冬都”,阳光充足,雨旱分明,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8—9月台风多发。
1991—2010年,三亚市人口状况变化较大,人口自然增加呈低增长趋势,流动人口量增大。2010年,户籍人口570130人,其中男性291453人,女性278677人:汉族人口331361人,少数民族人口238769人,其中黎族222145人;市镇人口322123人,农村人口248007人,人口城镇率77%。
2010年,农村人均收入6502元,城镇人均收入17758元,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过渡。消费观念由以吃、穿、用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多元享受型消费转变。增加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等支出,并向娱乐、旅游等支出转化。饮食注意美味营养,穿用追求品牌时尚,居室讲究装潢气派。居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民风习俗,方言谚语有地域特色。海南建省后,内地居民迁入数量增加,部分人群尤其是北方老年人常到三亚过冬,春季返回,形成“候鸟”一族,普通话基本普及。土特产风味小吃丰富,汉族及少数民族风俗基本保留相传,一些陋俗被新时尚所替代。
第一章 建置区划
第一节 地理区位
三亚市是海南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地理坐标北纬18°09′34″~18º37′27″,东经108º56′30″~109º48′28″,东邻陵水黎族自治县,北依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毗乐东黎族自治县,南临南海,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8千米,辖区陆地面积1918.3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5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规划面积为37平方千米。境内海岸线长258.65千米,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港门港、六道港、铁炉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角头湾等。三亚市所辖海域有大小岛屿有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是2.78平方千米的西瑁洲岛(西岛),1.05平方千米的牛奇洲岛(蜈支洲岛)。
三亚市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三亚地处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位于东南亚中心,是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最便捷的大门,也是中国与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从三亚乘飞机往北京4小时、香港70分钟、首尔4小时、新加坡3小时、东京4.5小时。三亚市是中国南大门的重要战略要塞,具有防护海南、保卫祖国、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 建置沿革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朝廷在海南岛上设立珠崖、儋耳两郡,共16个县。珠崖郡属下的临振县今属三亚市。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在海南仅设立朱卢县(都尉治),属合浦郡。此后至南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海南建置极其不稳定。南北朝南朝梁大同中,在原西汉儋耳郡地置崖州,三亚属崖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管辖10个县,其中宁远县(今属三亚市境)。隋大业六年(610年),析珠崖郡,设立儋耳郡、临振郡2个郡。临振郡治所在宁远县(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管辖宁远、临川、延德、陵水4个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管辖4个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振州为廷德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始改振州为崖州,隶属琼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崖州为珠崖军。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元朝沿用吉阳军。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阳军为崖州。清代沿用明制不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县、陵水、昌化、感恩等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崖州直隶州,将原崖州升直隶州前的行政区域,改为崖县。同年,广东省都督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崖县管辖。
1950年5月,崖县属海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1年4月,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2年10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县直一级机关从崖城迁至三亚镇办公。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1954年1月1日起,崖县正式从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管辖。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以原崖县政区为三亚市政区。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88年4月后隶属海南省。
第三节 行政区划
1991年1月至2001年7月,三亚市管辖10个镇:荔枝沟镇、羊栏镇、藤桥镇、林旺镇、田独镇、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天涯镇、红沙镇;3个乡:高峰乡、育才乡、雅亮乡;2个区管委会: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南海街道办事处。共有118个村委会,13个居委会。
2001年8月,三亚市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撤销南海街道办事处,并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撤销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并入崖城镇;撤销育才乡,并入天涯镇;撤销藤桥镇、林旺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撤销荔枝沟镇、红沙镇,将原荔枝沟镇和红沙镇的新沙、干沟、红土坎、新红、榆红村委会并入田独镇;原红沙镇的红沙、红郊村委会并入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撤销羊栏镇、高峰乡,合并成立凤凰镇。三亚市实行乡镇撤并后,原13个乡镇调整为5个镇,建制减幅61.5%,镇平均面积增加到274平方千米,平均人口提高到6.93万人。
2006年,因大隆水库项目上马,原雅亮乡、育才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随之发生变化,市政府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研,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征集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申报局部调整育才地区行政区划,提出重新设置新的育才镇建制的意见,获省政府批准,同年10月31日将原育才乡从天涯镇划出并与从崖城镇划出的原雅亮乡合并设立育才镇。育才镇设立后,三亚市管辖2个区(管委会):河东区、河西区,6个镇:海棠湾镇、田独镇、天涯镇、凤凰镇、崖城镇、育才镇,共有92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2010年底,将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其他未变。
第二章 区镇概况
第一节 河东区管理委员会
一、位置与政区
河东区管理委员会位于三亚河以东,地理坐标北纬18º09′,东经108º56′,与三亚河以西的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为邻,东面、北面是田独(吉阳)镇,南面是大东海海湾。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是三亚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境内地形呈S形状,东西最大距离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32平方千米。南北向大道主要有3条:凤凰路、临春河路、河东路;东西向大道主要有2条:榆亚路、新风路;此外还有迎宾路、春光路、月川路。主要桥梁有榆亚路上的潮见桥和三亚大桥,新风路上的临春桥和新风桥,春光路上的丰兴隆桥,月川居委会和榕根居委会相接的榕根桥,迎宾路和河西相接的月川桥。境内资源丰富,有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小东海等旅游胜地,有波罗蜜、阳桃、番荔枝、杧果、酸豆等水果,有鲍鱼、海参、鱼翅、椰丝、椰子糖等特产,有花岗岩、石灰石、盐、大理石等矿产。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古称“鱼盐之乡”。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辖鹿回头、临春、月川、下洋田、港门村5个社区,后由月川分出榕根,榕根和港门村分出商品街,下洋田分出大东海。总户数为8166户,总人口为28539人,其中汉族23725人,黎族4530人,其他少数民族284人。耕地面积358.53公顷。2001年,乡镇撤并后区内在原有的9个居委会基础上增加红沙、红郊2个居委会和东岸、海罗2个村委会。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辖红沙、红郊、鹿回头、大东海、下洋田、临春、港门村、商品街、榕根、月川、春光、丹州等12个社区居委会,海罗、东岸等2个村委会。总户数25385户,总户籍人口86664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22个,共17939人。其中黎族1646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8%;回族362人;壮族242人;苗族187人。总人口中,农业户口1287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4.86%,非农业户口73787人,占人口的比重85.14%。
二、经济发展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国内生产总值1581.57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375.1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206.4万元;国民经济总收入8245万元,人均收入625元。200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国内生产总值18978.84万元;国民经济总收入98940万元,人均收入7500元。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共完成总产值98973万元,同比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926.25万元,同比增长7.9%;第二产业产值7549.07万元,同比增长9.4%;第三产业产值71081.6万元,同比增长14.2%。农(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3402元,同比增长12.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畜牧业以猪、羊、牛养殖为主。1991年,水稻总产量224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000头,牛出栏量300头,羊出栏量900只。2000年,水稻总产量5.04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0711头,牛出栏量91头,羊出栏量189只。2010年,水稻总产量6.45万千克,生猪出栏量2.68万头,牛出栏量140头,羊出栏量310只。
工业规模较小。1991年,辖区有造船厂1家、盐厂1家、食油加工厂1家。200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粮油加工、油脂加工企业有5家,金属制品、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2家,小规模的有26家。工艺品有贝雕珊瑚烟斗、手圈、海石花等。2010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粮油加工、油脂加工企业有10家,金属制品、旅游工艺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5家,小规模的有40家,海产品加工业有2家。工艺品有贝雕珊瑚烟斗、手圈、海石花等。
1991年,共有商业网点近9000多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35个左右。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等在河东区管理委员会都有网点。销售经营网点50多个。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5000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2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9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总产值1.2亿元。2000年,共有商业网点近1.2万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70个。销售经营网点70多个。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1万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6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18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总产值2.3亿元。2010年,共有商业网点近2万个,其中系统机构网点100个左右。较大的购物城有夏日百货、天成货仓等,销售经营网点100多个。星级饭店10多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5家)。服务业个体户网点近2万个,主要是家庭旅馆、餐饮、食品店等,其中家庭旅馆有90多家,大小餐饮、酒店3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总产值3.5亿元。
三、 社会事业
1991年,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境内有市一中、四中、五中、教师进修学校和小学、幼儿园共20所学校。有市中医院、粤海医院和10多家私营医院、诊所。2010年末,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约20个,乡村通邮率100%;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拥有因特网用户1.2万户;三亚“三大网站”(大海南网、三亚论坛、大三亚网)均在河东区,建有集“采、编、传输、存储”为一体的新闻传媒中心,实现新闻传媒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0所。有白鹭公园、鹿回头广场、美丽之冠、大东海度假区、鹿回头公园、鹿回头黎族文化旅游区和鹿回头半岛度假区、鹿回头半岛帆船码头、高尔夫球场;有市中医院、粤海医院和3家社区卫生院。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30多人。有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藏书3万多册。有体育场地12处,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国家跳水训练基地1个。城乡医保率达99%以上,居民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达95%以上。
第二节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
一、位置与政区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是三亚市的主要城区,位于三亚河以西,地理坐标北纬18°09/,东经109°56\东临三亚河,南至南海社区,西濒三亚湾,北接半岭水库库区。地势平缓,有三亚湾、凤凰岛、西岛等著名的旅游景区(点)。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面积6.27平方千米,内辖红旗街、建设街、群众街、償州村4个居委会和金鸡岭农场、河西综合厂等2个区办企业,单位571个,共有10879户,45729人。2000年,区内辖红旗街社区、建设街社区、朝阳社区、机场路社区、友谊路社区、金鸡岭社区、光明社区、償州村社区等8个街道居委会,20个居民小组,共有11370户,46193Ao2001年8月,南海街道办事处并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2005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人口为103986人,其中流动人口33776人;下辖西岛、南海、榆港、红旗、新建、建设、和平、群众、光明、償州、春园、朝阳、友谊、机场、金鸡岭等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120条街巷;还下辖河西区综合厂、河西卫生院、河西街道环卫站、市三小、市四小、金鸡岭小学、河西敬老院等单位。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总面积17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3.11平方千米,东岛0.74平方千米,西岛2.78平方千米,凤凰岛0.37平方千米。辖管原15个社区,289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7万户,总户籍人口10.16万人,其中汉族9.51万人,黎族5024人,回族427人,苗族93人,壮族441人。辖区内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90个,有西岛、凤凰岛、阳光海岸、时代海岸、“两岛两岸”(西岛、凤凰岛、时代海岸、阳光海岸)等市级重点项目。
二、经济发展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0.12亿元,居民人均收入1143元。200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6.53亿元,居民人均收入4975元。2005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2.39亿元,居民人均收入7107元。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7.57亿元,居民人均收入12051元。
渔业、旅游、贸易是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三大经济支柱。辖区内共有南海、榆港、西岛3个渔业社区。渔业以捕捞为主,走捕捞、养殖、加工、运输并举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养殖名牌精品”,引导渔民发展名、特、优、精海珍品养殖。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渔业产值占三亚市渔业产值的90%以上。2004年6月27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8艘首批百吨渔船下海。同年,渔业实现年度产量34968吨,产值15412万元。2005—2009年,共组织71批691艘次渔船赴西沙、中沙渔场作业,总产量7549吨,总产值4160万元。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共有338艘渔船,先后组织35批共620艘次渔船赴西沙、中沙渔场作业,实现产量7205吨,产值5727万元;河西区管理委员会运输大户增至1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增至19家,并成立1家规模较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57人,入社百吨钢质渔船54艘,渔业总产量4.56万吨。同年,辖区内有星级宾馆酒店11家,家庭旅馆236家,离境退税店2家,形成具有服装街、批发街、餐饮街、工艺品街、烘烤街、早餐街等一批具有旅游购物、饮食、观光特色街道。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7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83亿元。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工业总产值完成136.23万元。2000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工业总产值完成6648万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7家,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314.72亿元。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有中央、省、市设置的海关、口岸、商检站等办事机构、金融贸易企业共计517家,银行系统存款余额3169万元,人均存款余额2.46万元;商业销售点共4040个,平均每100人拥有商业销售点2.1个,从业人员9.8万人。社会商品消费零售额27.6亿元。1991—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工业经济年平均增长值10.2%。
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交通便捷,区内共设有三亚火车站、三亚汽车站等10个营运机构。火车站于2005年迁至三亚市海韵路鸭仔塘重建,2007年4月18日,开通北京、上海、广州3对客运列车。三亚汽车总站位于解放三路,是三亚市最大的客运单位,同时也是海南省南部最大的汽车客运站,至2010年,有营运客车44辆,社会进站客车58辆;开通省内外班车线路24条,日发出客运班次170个,运送旅客约4000人次。同年,公交线路增加到36条。水运有三亚港和凤凰国际客运港2个港口。三亚港的公共码头,有泊位7个(生产泊位4个、对渔船开放泊位3个),最大泊位5000吨级,港口年吞吐能力65万吨。凤凰国际客运港于2007年11月9日开通营运,是中国最大的10万吨级国际邮轮码头。民用航空有1994年7月1日正式通航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10年,共开通航线142条,其中国际航线24条;完成飞机起降6.9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929.4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11.19万吨,在全国民用机场位列第17位。2010年,邮政业务所5处,开办3条自办汽车邮路,36条城乡投递邮路,信报直投面积占三亚市98%,固定电话达4.69万部,宽带用户增至4.02万户。
三、社会事业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辖区内幼儿园5所(公立2所),小学8所,中学3所,在校学生3627人,教师425人。2000—2005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拥有各类学校13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至2010年,有各类学校44所,其中幼儿园30所(公立1所)、小学10所、中学4所;在校学生25126人,其中幼儿园4867人、小学12994人、中学72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98%、91.5%。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共有市级医院2所,其中三亚市中医院为新建。1995年,三亚市妇幼保健所升格为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市级)。2005年,有市级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至2010年,有市级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6个,社会办医疗机构6家,民营医疗机构40家。1991—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先后消灭了丝虫病、小儿麻痹病、碘缺乏病、新生儿破伤风病等;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相关传染病控制达到国家要求;全球基金结核、疟疾控制项目运转良好,启动艾滋病防治省级示范工作。2010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3.13%、17.24%,孕产妇死亡率为110万人中45.97人。
1991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投入资金610万元硬化和建设21条街巷,安装路灯401盏。至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累计投入资金2490多万元,先后改造、硬化大小街道(巷)129条,安装路灯561盏。增设新建社区4个,总征地面积127.4公顷,拆除房屋附属物面积约87790平方米,搬迁坟墓501座,清理违章建筑273宗,建成光明社区、汽车站及铁路停车场、规划出1300多个停车位,建成2个垃圾转运站。
2010年,河西区管理委员会注重社区服务工作,共创办红旗夜市一条街、春园海鲜大排档广场、商业街贝壳工艺街、水产码头海产品批发市场等4个创业、就业基地,共帮扶19名居民创业,带动2525名居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6人。开发社区保洁员、市容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325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5人,实现就业10.5万人,就业率达98‰建立完善贫困居民低保服务体系,帮助困难家庭9116户,19770人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5000多人,参保率达99‰帮助近5000户居民申报市保障性住房。河西区管理委员会3032家诚信计生家庭享受各种保障待遇,签订诚信计生协议的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的待遇。
附1:原南海街道办事处
南海街道办事处位于三亚港的南端,管辖面积2.62平方千米(其中西岛占2.78平方千米),办事处所在地址设在南海居委会,为中共三亚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1991年,总户数1916户,总人口10529人。2000年初,总户数3653户,总人口13488人,汉族聚居,有4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即南海、榆港、西岛、藤海,1个南海造船厂。2001年8月,南海街道办事处撤销,原管辖的南海、榆港、西岛等社区居委会归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管辖。
南海街道办事处以渔业生产为主,1991年共有渔船493艘,总马力25364匹吨位,总计8043吨,生产捕捞以机拖为主,灯光、围网、流刺等为辅,年捕鱼量达2000吨,海水养殖面积9.5公顷,鱼排157个,养殖网箱138个,放养鱼苗50万尾,年产量达250吨左右,产值900万元。2000年,南海街道办事处增加投入更新改造渔船18艘,767吨,2917千瓦,年渔业总产量3.2681万吨,总产值10868万元,养殖户发展至207家,渔排396个,网箱4299口,放养鱼苗304多万尾,出售活鱼210吨,产值1867万元。有初中1所、小学4所,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南海街道办事处并入河西区管理委员会。
第三节 崖城镇
一、位置与政区
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10\东邻天涯镇,南临南海,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镇政府驻水南村。崖城因镇政府驻地为古崖州治所而得名。镇区交通方便,环岛西线高速公路、海榆西线225国道、海南西环铁路穿镇而过,客货车过往频繁。崖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三亚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农业大镇。区域里有南山旅游公司、大小洞天旅游公司、大隆水库、南山码头、南山电厂、天然气站、崖城供水厂等,一批批大型企业落户在崖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经济空间。1985年,改崖城区公所为崖城镇。2001年,市政府调整乡镇区划,原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行政区域合并为崖城镇。2006年11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乡镇区划,将崖城镇的雅亮片区划归育才镇管理。
1991年,全镇有6347户,33681人,耕地面积2026.9公顷。2004年,全镇总面积514平方千米,下辖35个村(居)委会,共有106个自然村,29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617户,总人口87660人,其中黎族苗族29269人,镇区人口20166人。年内全镇社会总产值达8.21亿元,镇级财政收入6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2010年,全镇耕地面积3978公顷,其中水旱田2421公顷,旱地1557公顷。全镇辖31个村(居)委会,共88个自然村,3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027人,其中汉族54049人,占71.1%;黎族21978人,占总人口的28.9%。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2亿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
二、经济发展
崖城镇是三亚市的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豇豆、苦瓜、茄子、青瓜、杧果、香蕉等及冬季瓜果菜;畜牧业以养殖猪、牛、羊、家禽等为主;渔业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199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2万吨,产值1019万元,经济作物产值15100万元。林、牧、渔业总产值3500万元。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93万吨,产值2316万元,经济作物产值35900万元。林、牧、渔业总产值6968万元。2004年,完成冬季瓜菜种植面积3733.33公顷,完成对落基、岭落、南黎等9宗病危水库进行加固除险;妹洲沟南渠1.5千米的防渗硬化,解决水南村、大旦村300公顷农田的生产用水问题,市、镇、村三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资金690万元,同年,冬修水利获三亚市“三等奖”。杧果种植面积达5200公顷,建立红桥头香蕉种植基地、梅山至南山沿海一带水产品养殖基地。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2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值7.63亿元,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全镇有小学31所,在校学生13108人,专任教师578人;初中5所,在校学生5310人,专任教师267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301人,专任教师22人。2001年,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25人;小学30所,在校学生12080人,专任教师541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4489人,专任教师217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310人,专任教师25人。2005年,全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有中学4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共5041人,入学率达97%;完全小学26所,教学点4个,在校学生10293人,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荣获三亚市乡镇第一名,中招考试获三亚市乡镇前茅,高考入学率达93%。农民技术学校31所,农民文化夜校31所,基本消灭中青年文盲,建立较完善的科技推广网络和科技培训体系。经过省、市有关专家的严格考核和评选,有38位农民取得技术职称(省级)。2010年,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381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7670人,专任教师567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4042人,专任教师235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806人,专任教师32人。
1991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9个,专业卫生人员35人。2001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5个,专业卫生人员45人。2005年,全镇有卫生院3所,病床84张,卫生技术人员124人,形成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10年,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分院2个,村卫生室31个,专业卫生人员112人。
附1:原保港镇简介
保港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07′,东北接崖城,西南临梅山镇,北部靠山,南临南海,镇政府驻临高村。
1991年,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23.93公顷。有11个村(居)委会,其中,渔业居委会5个。有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8个,总户数4440户,其中渔民1242户;总人口19208人,其中劳动力7392人。1996年,保港镇有耕地面积699公顷。有6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003户,总人口20544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保港镇并入崖城镇。
附2:原梅山镇简介
梅山镇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18°22′,东经109°00′,东与保港接壤,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交界,南临南海,境内地理上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平,土质均属沙质土壤,镇政府驻梅东村。
1991年,全镇有18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7个。总户数1888户,其中黎族439户,渔民196户。总人口9720人,汉族6581人,黎族3139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2.3%。全镇有8个村(居)委会,即梅东、梅西、长山、三更、扫梳、三公里、镇海、梅联,其中,渔业居委会1个,黎族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53个。全镇总面积96.6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46.4公顷。同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3755吨,每公顷产2985千克;经济作物总产值639.6万元;副业有养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牧产值96.33万元;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有机动船4艘,共155吨位,48万瓦;水产品产量390吨,年产值182.1万元。1996年,梅山镇有耕地面积1175.66公顷,水旱田528.93公顷,旱地646.73公顷。有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5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0户,总人口9856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梅山镇并入崖城镇。
附3:原雅亮乡简介
雅亮乡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9′,东经109°16′,是三亚市较偏僻的山区,东北与保亭县交界,东南与高峰、育才毗邻,西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乡相依,并与崖城接壤,是黎苗族聚居区。乡政府驻雅亮村。
1991年,全乡辖有雅亮、青法、明善、洋林、抱安5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30.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60.93公顷,其中水旱田502.53公顷,旱地58.4公顷。总户数1927户,总人口数9137人,其中汉族91人,黎族8873人,苗族17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1996年,雅亮乡有耕地面积561公顷。有5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05户,总人口9092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雅亮乡并入崖城镇。
第四节 海棠湾镇
一、位置与政区
海棠湾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24′,东经109°44′,是三亚市的东大门,距三亚市区28千米,东北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接壤,南临南海,西连吉阳(田独)镇及亚龙湾旅游区,北靠南田农场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湾、三亚湾与崖州湾并列为三亚“五大名湾”。境内自然生态完美,资源丰富。南部、西部和北部群山环绕,风景如画。铁炉港中部的薄尾岭山形优美,周边遍布红树林,大、小龙江塘边缘及北侧指状低地内部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是许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水系生态独特,北部河流密布,主要有藤桥东、西河及其支流,经东部入海,镇内河段长17千米,流域面积197平方千米。有水库8个:仲田水库、湾应水库、沙牛坡水库、升昌水库、海燕水库、高村水库、石姆龙水库、文尖水库。海棠湾耳形海湾,沙滩洁白,海岸线约21.8千米,呈L形,朝向东南,连绵长达18.7千米,平均宽度约60米。海洋动物种类繁多,海底大量珊瑚礁形成了奇特的海底世界。温泉资源丰富,南田温泉平均水温57℃,属低温温热矿水,出水量每日可达1万立方米;湾坡温泉平均水温72℃,出水量每日可达5000立方米,含多种矿物质。
2001年8月1日,由藤桥、林旺二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海棠湾镇以藤桥墟为主镇区,至2010年,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镇区面积100.9公顷。下辖22个村(居)委会、渔业队、良种场、林旺农场和经济场,86个自然村和1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679户,总户籍人口46191人,农业人口40214人,汉族29399人,黎族16596人,苗族19人,壮族76人,回族11人,其他少数民族90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原藤桥镇社会总产值3833.9万元,农业总产值2166.9万元,农村经济人均纯收入606.6元,种植水稻724公顷。全镇“三鸟”(鸡、鸭、鹅)饲养达41.69万只,其中鸡21.45万只,鸭20.04万只,“三鸟”出栏29.31万只。生猪存栏7222头,牛存栏量1938头,山羊存栏量1226只。同年,原林旺镇社会总产值1558.59万元,农业总产值713.65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6623.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233.33公顷,粮食总产量4776.15吨,稻谷产量4288.45吨。全镇“三鸟”饲养达22.61万只,生猪存栏6258头,牛存栏量5207头,山羊存栏量1679只。
2001年,海棠湾镇社会总产值达24603.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同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2800公顷,总产量10500吨。瓜菜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年产值1.5亿元。实施“一村一品”:在全镇共同发展冬季瓜菜生产、“庭院经济”总布局的基础上,推出“湾坡鸭”“青田鹅”“北山果蔗”“东溪和平鸽”“海丰槟榔”等品牌。2003年,海棠湾镇被评为三亚市“冬季瓜菜产销先进单位”。
2010年,海棠湾镇现代农业发展仍保持上升态势,农民人均收入达7367元,同比增长17.2%。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镇种植大棚哈密瓜233.33公顷,产量达8.75万吨,产值达9625万元;种植西瓜900公顷,产值达7150万元;种植花卉10公顷,产值达82万元;种植冬季瓜菜2000多公顷,产值达1.4亿元;全镇生猪存栏量2.08万头、牛存栏量2000头、羊存栏量3500只、鸡存栏量2.35万只、鸭存栏量13.61万只。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原藤桥镇有1所中学、7所小学;林旺镇有1所中学、16所小学。原藤桥镇和原林旺镇各有1所卫生院,原林旺镇被评为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市级先进单位;原藤桥镇8个管区和镇政府都成立了计生协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6‰以内,原林旺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12‰以内。2003年,海棠湾镇计划生育从合格镇逐入先进二类镇。
2004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开始启动海棠湾规划。2007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海棠湾总体规划。2008年6月,省建设厅正式批准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此拉开海棠湾开发建设的序幕。海棠湾规划总面积98.7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1.8千米,规划2020年末人口总规模25万人。总体定位:“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其核心功能为建设三大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包括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的游艇休闲社区、国家级医疗及健身疗养基地。在开发建设进程中,海棠湾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2007—2010年,海棠湾累计完成投资153.3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完成83.45亿元(含征地补偿款发放),社会投资累计完成投资69.93亿元。2010年,海棠湾镇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包括16条市政道路,东部供水厂、两个污水处理厂、内河水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海棠广场、临时周转房和公墓等在内的政府投资项目快速推进。龙楼岭、文尖、沙姜园等3个公墓已初步建成,海棠广场已向游客开放,2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东部供水厂已开始供水。海棠湾工委、管委、镇委、镇政府及海棠湾开发公司经过实施两年大会战行动,制定了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竞赛及与滨海带酒店赛跑的市政配套大会战项目共计19个,要求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施工,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加快项目建设。其中,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竞赛的8个市政工程项目,海棠湾G路、6号路提前建成投入使用。海棠湾C10片区及四横路网、海棠湾环湖路东段、海棠大道二标段、海棠湾6号路南侧绿地及海防林改造、海棠湾南区水系、海棠湾4号污水排污泵站项目加快推进。与滨海带酒店赛跑的11个市政配套项目,海棠湾3~5号路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海棠湾东部供水厂、海棠湾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线项目具备营运条件,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配套项目也陆续投入使用。
海棠湾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09年,投入资金约300万元,把江林村打造成三亚市文明生态样板村,使江林村中间地带形成了1个集文化室、球场、舞台和农贸市场为一体的休闲活动中心。以此为样板,至2010年,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藤海、洪李、湾坡、三灶、东溪、海丰、风塘等11个文明生态村。修建龙楼、藤桥、江林、湾坡、北山村委会文化室约1680平方米,改变村级文化室没有活动场所的历史,村村利用节假日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2010年,海棠湾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7所。投入540万元对兵村、升昌小学进行改造;拨付39万元用于维修洪李村小学,拨付5万元用于北山村小学的门窗修理和解决饮水问题;投入45万元用于改善藤桥中学硬件设施,为林旺中学购置20台电脑,打造林旺中学“绿色网吧”。同年,全镇有2所卫生院,22个村委会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配备2名卫生员;相继投入10多万元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投入12万元作为奖励资金,发动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3—2010年,连续实现参合率均达100%。通过完善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镇符合法定生育率94.18%,性别比117。
附1:原藤桥镇简介
藤桥镇位于三亚市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4′,东经109°44′,总面积46.2平方千米,东北接陵水黎族自治县,北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临南海,西连林旺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294米,南部沿海为平缓地带,平均海拔10米,是水稻、甘蔗、椰子的生产区。北部山区小垌田或梯田,多为壤土;南部为平缓小块田洋,多是冲积壤土、沙壤土。全镇山峰平均海拔200米,主要河流有东河和西河。东河是藤桥境内最大河流,也是三亚第二大河,年平均总流量约3亿立方米。
藤桥薏米仁为海南著名特产之一。1991年,全镇有8个村(居)委会,其中1个渔业村委会,1个黎族村委会,1个墟镇居委会。47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庄10个。总户数2842户,总人口数12187人,其中汉族8869人,黎族3169人,其他民族49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1%。全镇耕地面积868公顷,其中水旱田417.8公顷,旱地450.2公顷。粮食总产达2649吨,平均每公顷产3750千克,农业总产值1854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149.8公顷,蔬菜191.8公顷,瓜类34.67公顷,橡胶225.27公顷,椰树121.6公顷,槟榔43.13公顷,香蕉31.4公顷,杧果28.47公顷。畜牧业有牛1909头,山羊1221只,生猪12416头,畜牧业产值为188.5万元。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捕捞为辅,水产量为419吨,养殖面积为18公顷,渔业产值28.7万元。商贸业中,有商店222家;农贸市场3座,占地面积4048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农贸市场平均每月成交额26.4万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7所,教职员工148人,在校学生1927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站2个,医护人员34人,床位30张。
1996年,藤桥镇有耕地面积816公顷。有8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35户,总人口10568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藤桥并入海棠湾镇。
附2:原林旺镇简介
林旺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42′,总面积135平方千米。东接藤桥镇,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南临南海,西连田独(吉阳)镇。境内地势西高南低。西部及西北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130米,东部临海为平原地带,平均海拔30米,是水稻、椰子、甘蔗生产区;西部山区为平原小洋田、小垌田或梯田,多为壤土;南部为平原小块洋田,多是壤土,沙壤土或轻沙土。全镇山峰多在海拔200米左右,田岸后大岭,海拔611米,是全镇最高山峰。主要河流有铁炉河。镇政府所在地大敦村。镇区东2000米处有仲田岭烈士纪念碑,仲田岭是海南红色根据地之一,风塘村、洪李村是崖县(三亚)革命老区。
1991年,全镇有11个村(居)委会,53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288户,总人口18745人,汉族7932人,黎族1081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9%。全镇总耕地面积1679.87公顷,其中水旱田959.13公顷,旱地720.74公顷。粮食总产4720吨,每公顷产2010千克。经济作物有椰树103.93公顷,花生24.07公顷,蔬菜70.87公顷,瓜类30.53公顷,橡胶100.4公顷,槟榔50公顷,菠萝63.27公顷,杧果62.33公顷,经济作物产值113万元。牛存栏量4063头,山羊2241只,生猪饲养量14295头,全镇畜牧业产值308万元。水产品产量48吨,养殖面积1470公顷,年产值35万元。有商店4家、农贸市场1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平均每月成交额5万元。同年,国内生产总值1219万元,人均收入318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4所,教职员工152人,在校学生3213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9人,床位10张,农村医疗站14个。
1996年,林旺镇有耕地面积1633公顷。有11个村委会,9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55户,总人口17964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林旺镇并入海棠湾镇。
第五节 吉阳(田独)镇
一、位置与政区
吉阳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7′,东经109°34′,东靠海棠湾镇,西与凤凰镇、河东区管理委员会相接,北部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南抵南海亚龙湾。从镇政府至市区有10千米,是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和东线高速公路交汇处,也是三亚通往陵水、万宁、琼海、文昌、海口、保亭、五指山等市县的门户,素有三亚“东大门”之称。闻名遐迩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其境内,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显著。境内山岭连绵,林木茂盛,整个地势起伏不平,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有31座,其中白石岭高586米,整个山岭为西北—东南走向,像火钳形状,分别伸向海边。从北部的甘什岭至南部的虎头山,全长35千米。海岸线从六道的内村至亚龙湾,长达25千米,三面环山。全镇总面积32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43.49公顷,园地1039.47公顷,林地19659.53公顷。共有水库23宗,总蓄水量1283.6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山塘6座;灌区渠道58.4千米;大口径机井12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处;拦水坝19座。吉阳镇(原田独镇)1991—2009年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镇”等荣誉称号。
1991年,原田独镇辖19个村(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181184人。2001年,乡镇撤并,原田独镇、荔枝沟镇、红沙镇3镇合为1镇,镇名沿用田独镇,全镇所辖村(居)委会、经济场、自然村、村民小组等数目不变,总人口65246人。2010年11月23日,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同年,吉阳镇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个经济场,共有113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为63330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6926公顷,总产值247.32万元;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3944公顷,总产值37.11万元;畜禽养殖业总产值390.96万元。2001年3镇合并后,全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修造“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机作业”的高效农田,投资、集资200万元建成安罗硬板化渠道3000米,维修水毁渠道4条7000米,近1万人次劳动力参与冬修水利大会战,维修和加固全镇库坝。2004年,镇委镇政府启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富民工程后,2005年,全镇基本构建起以花、果、菜为主的绿色产业、以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的蓝色产业、以畜禽养殖为主的银色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金色产业等四色产业发展框架。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2207.66公顷,总产量9107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702.6公顷,总产量7929吨;豆类种植面积25.73公顷,总产量30吨;番薯播种面积479.33公顷,总产量1148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总1119.4公顷,其中蔬菜及瓜类种植面积1009.6公顷,总产量24814吨;花生种植面积72.6公顷,总产量186吨;果蔗种植面积37.2公顷,总产量903吨等。设施农业主要以哈密瓜为主,种植面积约133.33公顷。水果的收获面积1305.46公顷,总产量13545吨,其中杧果收获面积1126.53公顷,总产量10423吨;香蕉收获面积56.67公顷,总产量2271吨;荔枝收获面积17.33公顷,总产量70吨;菠萝收获面积1.33公顷,总产量40吨;其他水果收货面积103.6公顷,总产量741吨。花卉种植面积约86.67公顷,以兰花和玫瑰花种植为主。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有13.33公顷。投资1.3亿元,面积达183.67公顷的玫瑰花基地种植约40公顷的玫瑰花。生猪存栏5986头、牛6587头、羊3668只、家禽2.2万只;出栏生猪27628头、牛1067头、羊5702只、家禽23.5万只,肉类总产量3110.6吨。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00多元增加至2010年的7000多元。
1991年,全镇地税收入46万元。从1994年8月1日起,建立乡镇一级财政,并从1994年1月1日起至1995年底,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补贴,超收全留,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一定二年”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00年开始,重新核定收入基数,并相应增加体制补助基数,全镇收入基数234.1万元,支出基数581.1万元,补助数347万元。2001—2003年,全镇收入基数539.9万元,支出基数1169.9万元,补助数590.4万元。全镇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600多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3000多万元。2010年,全镇地税收入达7亿多元。
2001—2010年,全镇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引资成绩喜人。除了东环铁路、市经济适用房一二三期工程、三亚学院二期工程、琼州学院、吉阳大道,金鸡岭路延长线,绕城高速亚龙湾连接线等项目相继建成外,促成绕城高速、长江商学院、污水处理厂、榆亚大道改造、亚龙湾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此外,一批前景看好的项目如亚龙湾玫瑰谷、红沙棕榈滩、大茅和中廖村体育休闲公园等也相继落户吉阳镇。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在校学生6300人,共有教师310人。医疗机构12所,病床23张,医疗卫生人员75人;出生婴儿966人,人口出生率36.57‰,征收社会抚养费21.096万元。2001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2所,在校学生11300人,共有教师600人。医疗机构16所,病床86张,医疗卫生人员103人;出生婴儿789人,人口出生率24.19‰,男女性别比113,征收社会抚养费13.2万元。2010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22所,另有3个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12684人:小学生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初中入学率98%,高中入学率92%;有中小学教师55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264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全年扶贫助学金投入1.64万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所,其中镇级以上卫生院2所,医疗卫生科技人员135人;企事业卫生机构5所,卫生技术人员58人;个体医疗机构13所,卫生技术人员75人;出生婴儿994人,人口出生率16.91‰,性别比101,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用1.98万元,征收社会抚养费10.27万元。
1991年,全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村公路基本上是土路。2001年后,城镇规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4年,镇新行政中心选址在干沟村岭仔村。2006年,正式搬迁。镇行政中心搬迁后实现镇区扩展和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效应,加快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推进新政新区建设当中,基础设施配套一步到位,供排水、电力、绿化、道路硬化与建设同步完成。至2010年,吉阳大道、东线高速公路、202与203两条国道和海榆东线、迎宾大道均在吉阳境内,建设的环市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高铁亦穿镇而过。全镇19个村(居)委会中有15个在国道或主干道旁,113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60%的自然村实现路面硬化。
2010年,全镇确立创建海南首个国家卫生镇的目标,规划兆龙南路、盘龙路A段和B段的建设,投入2500多万元对镇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年建成多功能中心2个,村小组文化室66间,农家书屋23个,篮球场67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和景观灯250套,安装卫星电视、高音喇叭15套;继续申报新农村道路10.45千米,并动工建设。镇政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迎宾大道田独段沿线和行政新区周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成为三亚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示范窗口。全镇共安装80个果皮箱,新建1个环保公厕;各村(居)委会相应配备4~5个垃圾箱;镇区环卫工人134人,配备垃圾收集手推车200部;镇区保洁时间每天18小时,全年清运垃圾总量达6000多吨。
附1:原荔枝沟镇简介
荔枝沟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13′。总面积142.1平方千米,处于海榆中线316千米处,西距三亚市区10千米,是黎族、汉族两族聚居地区。全镇地势东北高,为丘陵山区,西南低,为平原地区。
1991年,全镇辖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海罗、东岸8个村(居)委会,1个镇经济种植农场,共58个自然村,总户数3333户,总户籍人口17582人,其中黎族14533人,占总人口82.66%。生产总值890万元,人均收入600元。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751人,教职员工19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2人。荔枝沟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其次是薯类。199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11.66吨,总产值591万元。椰子、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共133.33公顷,年均收入达20万元。西瓜、花生、甘蔗等农作物的年均总收入30万元。造林面积达3333.33公顷。2000年,全镇辖8个村(居)委会,社会生产总值2.0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59元;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410人,教职员工240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8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后,荔枝沟镇的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6个村(居)委会归田独镇管辖,海罗、东岸2个村委会并入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原荔枝沟镇成为三亚的工业开发区,其落笔洞区域规划建设成海南南部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
附2:原红沙镇简介
红沙镇位于三亚市东部,地理坐标北纬18°14′,东经109°33′,东接田独镇,西邻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南临南海,北与荔枝沟毗邻,镇政府驻地红沙墟。境内北面靠山,南面临海,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硬质土壤,总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3.33公顷。原以水稻种植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中蔬菜地126.93公顷,水田55.73公顷,旱田27.8公顷,坡地140.07公顷。
1991年,全镇有6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户数1824户,总人口8285人,其中汉族4440人,黎族3838人,其他民族7人。产菜量1384吨,平均每公顷产10905千克。粮食产量351吨,平均每公顷产2190千克。经济作物有椰树、橡胶、槟榔、花生、香蕉、杧果。畜牧业有牛、羊、猪、“三鸟”等,其中牛存栏量696头,羊1080只,猪2998头。渔业以围网养鱼和出海捕捞为主,海产品产量21吨,养殖面积100公顷,产值63万元。同年,国内生产总值876万元,人均收入350元。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6所。教职员工86人,在校学生957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2人,医疗点4个。
1996年,红沙镇有耕地面积108公顷。有4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54户,总人口4690人。
2001年8月,乡镇撤并,红沙镇并入田独镇。
第六节 凤凰镇
一、位置与政区
凤凰镇由羊栏镇与高峰乡合并设立而成,镇政府驻地原羊栏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9°26′,总面积487.37平方千米。东与市中心区、吉阳镇毗连,东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接,南临南海,海岸线全长16千米长,西靠天涯镇,西北与育才镇连接。凤凰镇是黎族、苗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境内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最高峰为尖岭,古称南漏岭,位于镇区北部,海拔1019米。主要河流3条,分别发源于南改岭、福万岭、大岭,流经育才镇、崖城镇、镇区的槟榔河、水蛟,最后流入南海。有汤化、岭查、德田等水库18宗,总库容4860万立方米,基本解决全镇的农田灌溉和农村饮水。有排洪渠12条,降低地下水位,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共有16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总人口38418人。2001年8月,原羊栏镇与高峰乡合并,成立凤凰镇。同年,凤凰镇总人口49189人,其中回族聚居于其下辖的回辉、回新居委会,人口6074人。2010年,凤凰镇有16个村(居)委会,100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494户,总户籍人口58318人,其中汉族14581人,黎族34802人,苗族1087人,回族7786人,壮族17人,其他民族45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749公顷,其中水旱田1353公顷,旱地396公顷。辖区内有妙林田洋,面积800公顷,是中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也是三亚市冬季瓜菜种植基地。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农业总产值3204.15万元,人均纯收入535元。2001年,凤凰镇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7元。至2010年,凤凰镇农业总产值4.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槟榔、杧果、香蕉、龙眼、荔枝、橡胶、兰花等。畜牧业以猪、牛、羊、“三鸟”为主,同年出栏量443212头。渔业以捕捞为主。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有汽车85辆,中型拖拉机31台,手扶拖拉机178台,此外还有碾米机、脱粒机等农用机械设备。有农贸市场3个,摊位160个;有商店61家,饮食店19家,其他店铺33家。2001年,凤凰镇拥有各类农机753台(自2004年国家对农机购置实行补贴起,凤凰镇农用机械不断增加);有农贸市场3个,摊位287个。至2010年,凤凰镇拥有各类农机2218台;集贸市场4个,共2692平方米,摊位422个。商业网点1358个,从业人员4667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家庭小作坊131家,果菜批发点20家,从业人员4618人,总产值25.94亿元。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旅游设施少,镇集市中心有宾馆3家。1994年7月1日,原羊栏镇境内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建成正式通航(2007年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2010年客流量突破900万人次)。2001年,凤凰镇境内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宾馆、旅社、招待所5家。至2010年,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5家,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23家。海坡旅游开发区形成以会议接待为主的一条酒店群。回新、回辉村形成具有地方美食特色的回民鲜鱼汤店一条街。有固定公交站8个,途经镇区的公交车线路6条,境内有凤凰路、三亚湾路等5条主要交通干道。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有小学19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4372人,有教职员工241人。有卫生院2所,乡村医疗点18个,医务人员33人,病床21张。2001年,凤凰镇有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6所,其中教学点2所、初小2所、完全小学17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10129人,教职工485人,学生用电脑285台,图书藏量45294册。有卫生院2所,床位20张,卫生技术人员61人,个体诊所14个,全年诊疗15861人次。至2010年,凤凰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995人,专任教师89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4218人,专任教师4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4所,在校学生2447人,专任教师18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6%,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中心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所16所,专业卫生人员8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共1.17万户,参合人数4.99万人,参合率达99%。
1991年,原羊栏镇和高峰乡城镇建设薄弱,原羊栏镇中心仅有1条1.5千米柏油路。2001—2005年,凤凰镇共投入600多万元,铺设硬板化水泥路2.1千米,修建镇内水泥道路800米,修建回辉路600米、羊栏绕村路700米及排水系统1.4千米,铺设人行道彩砖2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个,新增绿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创文明生态村13个。投入创建资金400多万元,修建文明生态村水泥道路总长7543米,排水沟5460米;修建文化室12间,篮排球场10个,绿化地2600平方米;共完成民房改造173户,完成“三联通”(户用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三者联通)沼气池644个。投资45.4万元解决5000多人饮水难问题。2010年,凤凰镇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136个,共修建完成18条村道13.422千米,修建入户道9.56千米,改造厨房21间,建成多功能行政服务中心2栋,文化室19间,篮(排)球场25个,休闲广场31个,宣传栏20个,排水沟3500米等。
附1:原羊栏镇简介
羊栏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北纬18º18′,东经109º26′,总面积127平方千米,紧挨三亚市区。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内属冲积平原,主要河流2条(六罗水、水蛟溪),分别发源于福万岭、大岭,流经槟榔、水蛟,最后流入南海。
1991年,全镇有11个村(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总户数5450户,总人口30492人,是汉族、黎族、回族聚居地。国内生产总值3015万元,人均收入772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3382人,有教职员工161人,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31人,病床9张,其次还有村委会医疗点13个。
2000年,全镇有1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0185人。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人均收入3732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8452人,有教职员工326人。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45人,病床12张。
2001年8月,乡镇撤并,羊栏镇并入新设立的凤凰镇。
附2:原高峰乡简介
高峰乡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18°23′,东经109。25′,总面积358.17平方千米,东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是黎苗族聚居的乡。全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991年,全乡有5个村委会(台楼、抱前、抱龙、立新、扎南),41个自然村(苗族村庄5个、黎族村庄36个),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8户,总人口7926人。国内生产总值456.23万元,人均收入583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入学学生990人,教职员工80人。
2000年,全乡有41个自然村,总人口7053人。国内生产总值6123万元,人均收入868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入学学生1564人,有教职员工155人,普及初中教育。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14人,病床8张。
2001年8月,乡镇撤并后,高峰乡并入新设立的凤凰镇。
第七节 天涯镇
一、位置与政区
天涯镇位于三亚市西南部,是天涯海角游览区所在地。地理坐标北纬18°18′,东经106°19′。东靠凤凰镇,南临南海,西与崖城镇毗邻,北与育才镇接壤。全镇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全长10千米,拥有风光旖旎的红塘湾、三美湾。距三亚市区22千米、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1千米、南山深水港26千米,西线高速公路、三亚海榆西线公路、三石铁路、环岛高铁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2001年8月,育才乡并入天涯镇。2006年10月31日,原育才乡又从天涯镇分出,设立育才镇。
1991年,天涯镇总面积11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87户,总人口24605人。2001年,天涯镇总面积265.65平方千米。辖13个村(居)委会,16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88户,总人口33253人。2010年,天涯镇总面积112平方千米。辖8个村(居)委会,78个自然村,1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342户,总户籍人口35527人,常住人口35985人,其中汉族人口5578人,约占总人口数15.5%;少数民族人口30407人,约占总人口数84.5%。少数民族以黎族为主。
二、经济发展
天涯镇的经济发展以渔业、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199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648万元,第一产业产值4386.3万元,第二产业产值283.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978万元,人均收入702元。2001年,天涯镇社会总产值2.4亿元,较1991年增长2.1倍。全镇财政总收入1608.1万元,财政支出总计1470.31万元。2005年,天涯镇社会总产值5.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0.2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58元。2010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5.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61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8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亿元,人均收入6580元。
天涯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还种植高粱、玉米、番薯。经济作物有橡胶、香蕉、槟榔、糖蔗、蔬菜。畜牧业饲养猪、牛、羊、 “三鸟”等。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1991年,全镇总耕地面积1203.27公顷,粮食生产总量5176.35吨,平均每公顷产4301.91千克。经济作物年产值216.3万元。生猪存栏12874头、牛9066头、羊3238只、“三鸟”31806只。渔业产值25万元。农业总产值849.13万元。2001年,全镇总耕地面积1909.53公顷,全年实播粮食面积1872.2公顷,总产量8913.9吨,平均每公顷产4761.19千克。天涯镇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热带经济作物,推广优质水稻种植,引进超级水稻种植,帮助农民种植反季节瓜菜,创造“天涯苦瓜”“文门豆角”等品牌。至2010年,全镇耕地面积共854公顷。粮食生产总产量10890吨,热带、亚热带作物实种面积1580.07公顷,同年收获面积1319.27公顷。林果类作物实种面积1474公顷,总产量9430.76吨。共存栏生猪8410头、牛6844头、羊17464只、家禽32.3万只、兔50只、肉鸽4.5万只,畜禽总肉量2995.93吨。
1991年,天涯镇除有天涯海角游览区、天涯海洋动物园、第11届亚运会南端点火台3个景区及1个尚未开发的三美湾等旅游景点(区)外,尚未有大型企业和项目入驻。至2001年,天涯镇增建民俗文化村,一些生态村逐渐尝试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先后兴建“日出观光高尔夫球场”“贵宾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海洋动物园”以及镇区自主经营企业“三亚市天涯镇旅游艇服务公司”民营企业“旅游工艺品加工厂”等,共引进5个招商项目,投入资金7.84亿。2005年,天涯镇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公司就投资1亿元的“非洲之窗”和投资1000万元的“文门村千年黎寨旅游项目”的建设达成初步开发合作意向。2010年,天涯镇的旅游快速发展,“南天生态观光园”“兰花大世界”“天涯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三美湾等旅游景点(区)相继建成营业。全镇有酒店宾馆24间、年接待游客量达250多万人次。同年,“布山玫瑰谷”“红塘湾开发项目”“红塘CEO式会所”“国开行三亚研究院”“海航集团农业技术教育基地”“三亚神力混凝土搅拌站”“金莎度假酒店”等12个大项目进入规划建设,投资总额20.1亿元。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天涯镇有小学10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3752人,教职工190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8人。2001年,有小学15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5371人,教职工275工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98.6%,巩固率达93.6%以上;中学入学率达98.1%,巩固率90.1%以上。有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46人,床位30张;乡村卫生站11所。2010年,全镇有中、小学10所,其中完全小学8所,初级中学2所,全镇校舍面积4.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587人。中小学教师39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25人,具有高级职称53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5人,床位24张。乡村卫生站6所。
第八节 育才镇
一、位置与政区
育才镇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山区,北纬18º26′,东经109º18′,东邻凤凰镇,西靠崖城镇,南接天涯镇,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接壤。境内有大隆水库枢纽工程。镇政府驻省际公路天新线17千米处,东南距三亚市中心约40千米,是三亚市唯一没有海域的内陆镇。育才镇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大部分地区为丘陵。最高峰雅林岭位于雅林村,海拔905米;最低点位于镇政府驻地,海拔0.5米。境内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丘陵山地,适合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建立南药生产基地。最大河流为宁远河,自五指山南麓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水岭入境,自东北流向西南,从三亚市崖城镇港门港(古时称“保平港”)入海,流经境内雅亮村、青法村、抱安村、马脚村、那会村,全长83.5千米,流域面积1020.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0.6立方米每秒,主要支流有雅边方河、龙潭河等;宁远河是海南第四大河流,是三亚市的“母亲河”。
1991年,设育才乡,辖5个村委会,共有42个村民小组,其中,黎族村38个,苗族村4个,总户数1472户,总人口8979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01人。2001年8月,育才乡并入天涯镇。2006年10月31日,又从天涯镇分出,与从崖城镇划出的雅亮地区合并,设立育才镇。2010年,育才镇行政区域面积314.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7公顷,其中水旱田613公顷,旱地24公顷。下辖10个行政村(龙密村委会、马亮村委会、马脚村委会、那受村委会、青法村委会、雅林村委会、雅亮村委会、明善村委会、抱安村委会和那会村委会),71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01户,总户籍人口22570人,其中汉族522人,黎族20368人,苗族1668人,壮族4人,其他民族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7.7%。全镇农村劳动力11792人,输出劳动力2029人,主要输往三亚市、海口市,从事服务和种植业等。
二、经济发展
1991年,育才乡生产总值较低,交通和水利设施偏少。耕地面积306.27公顷。粮食总产量2393吨。种植业以短期和长期作物为主,短期作物蔬菜种植面积167.87公顷;长期作物橡胶播种面积682.8公顷、椰子8.33公顷、槟榔23公顷、香蕉10.07公顷、菠萝10.8公顷。畜牧存栏量牛2562头、羊306只、猪4981头。同年,国内生产总值307.59万元,人均收入333元。2010年,育才镇生产总值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0.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短期作物中,豆角种植面积约181.93公顷、茄子种植面积约38.53公顷、青瓜种植面积约93.53公顷、特色蔬菜基地4公顷、玫瑰花基地2公顷等。长期作物中,橡胶1892.87公顷(开割面积1209.73公顷)、槟榔467.8公顷、杧果677.69公顷、荔枝87.16公顷、椰子192.13公顷、龙眼23.2公顷、香蕉56.67公顷。畜牧存栏量牛2890头、猪16115头、羊2756只、“三鸟”4.4万只;淡水鱼9万尾。全镇实现农村硬板化道路村村通,完成新农村道路建设105.3千米。全镇有小(一)型以下水库21座,渠道21条,长59.82千米,其中硬化渠道42.52千米,未硬化渠道17.3千米,分布于马亮、马脚、龙密、那受、那会、雅亮、青法、明善、雅林等9个村委会,灌溉面积432.13公顷。
三、社会事业
1991年,育才乡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有小学5所,中学1所,教学点9个,在校学生1619人,教职员工85人,其中黎族、苗族教师有53人,儿童入学率95%。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病床10张,每个村委会有卫生站。2010年,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2886人,教师241人,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53.53万元。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1300人,教师84人。有医疗卫生机构2个,门诊部1个。其中公立卫生机构有床位1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715.9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全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万人次。全镇有村委会多功能服务中心9个,村文化室55间,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民俗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人。全镇有广播喇叭170只,入户率54.12%,通响率100%。
1991年,育才乡社会保障力度偏低。201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6户1211人,支出290.64万元,月人均2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16人,共支出42.84万元。关爱义务兵家属对象16人,发放优待金5.76万元(每人每年3600元)。优抚对象16人,其中烈属1户1人。全年通过民政专项经费救济(助)临时困难家庭9户,发放救济(助)金33818元。投入504万元资金,完成农村民房改造168户,其中残疾户30户。全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0017人,缴纳参保金50.085万元,完成任务96.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986人,缴纳金额49.974万元,完成任务102.9%。
第三章 农场概况
第一节 南滨农场
一、位置与区域
国营(有)南滨农场位于三亚市西部,西接崖城镇,西北靠育才镇、立才农场,东邻天涯镇,南临南海。总面积137.1平方千米,己开垦利用面积12345.4公顷。场部驻地在宁远河下游。
农场水资源丰富,宁远河流经场区,场区内有金鸡水库、南雅水库、白马水库、南风水库和东岭水库。农场矿产资源有红色花岗岩、“芝麻糊’’花岗岩、天然温泉等。
农场交通便利,距三亚市中心43千米、三亚凤凰机场35千米、南山国际贸易港3千米,环岛高速公路、海榆西线公路以及粤海铁路均从农场境内穿过。农场与著名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南山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毗邻,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1991年,农场下辖6个作业区、40个生产队,共有人口10295人。2010年,共辖4个作业区、40个生产队,全场总人口14736人,其中干部职工1594人。总人口中,汉族9156人、黎族5094人、壮族377人、侗族15人、傣族15人、瑶族25人、苗族13人。
二、经济发展
1991年,南滨农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果断淘汰作为主业但经营亏损的油棕生产,橡胶生产成为主业。同时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瓜菜生产,形成橡胶和瓜菜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态势,农场生产转为健康发展。至2000年,原555公顷油棕生产地先后改种橡胶192公顷、丰亡果54公顷、甘蔗69公顷、冬季瓜菜67公顷、胡椒4.7公顷、椰子4.7公顷、南繁制种23公顷等。同年,农场国内生产总值为1443.4万元。
2001年,农场国内生产总值为6856万元。同年起,南滨农场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主业橡胶生产,利用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发展冬季瓜果菜和南繁育种,完成主体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巨变。农场按“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要求,把反季节瓜菜作为职工增收的品牌产业重点抓好。至2010年,农场的666.67公顷瓜菜基地和93公顷南繁育种基地已形成规模。
2001-2010年,农场按“三自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大力发展以反季节瓜果菜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自营经济,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0年,农场近2000名职工中有98%的人从事自营经济种植瓜菜、杧果、香蕉、槟榔,种植面积4667公顷,纯收入6097万元。农场的生产总值和职工劳均收入中,有约一半来自职工自营经济;在农场进行的场部小城镇建设中,约有一半新建筑是职工投资兴建的“杧果楼”“香蕉楼”“瓜菜楼”。同年,农场完成生产总值1.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15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3617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548万元。农场总经营收入为3648万元,主营经营利润379万元。职工自营经济产值1500万元。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农场有医院1个,医务人员59人。至2010年,农场有医院1个,医务人员50人。全场实施医疗制度改革,取消医疗制度的“大锅钣”,职工医疗费由过去全由企业负担改为企业和职工合理分担,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
1991年,农场有各级各类学校7所,教职员工2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9年,南滨农场有1所中心幼儿园、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在校生2556人,教师148人,同年,农垦体制改革,学校全部移交地方管辖。
1994年,南滨农场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以“面向基层,注重实效,好中求快,巩固提高”为宗旨,计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4—1995年,南滨农场连续2年被三亚市计划生育局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7年,农场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作为一个独立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截至2002年南滨农场连续23年没有小儿麻痹症例,连续10年没有儿童计免“六病”(麻疹、小麻、乙脑、流脑、百日咳、白喉)发生。2001—2005年,南滨农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5年被三亚市评为“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单位”。2004—2009年,南滨农场连续6年被评为“海南农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全场征收社会抚养费21.9万元,实际用于计划生育支出26.07万元,人均计划生育投入达21.11万元。年度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符合法定生育率等指标均优于责任目标。
1991年起,农场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创建职工文化设施。1992年8月,农场电视差转台增设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并安装了有线电视传输系统。1996年10月,南滨农场制定《南滨农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年规划(1997—2005)》。同年,南滨农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论、科学、卫生下基层服务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1996年底,全场建成篮球场30个,职工文化活动室31个;场部建起98个宣传橱窗的文化长廊,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1个,安装了可接收34套节目的有线电视网络,每个生产队设有“三室一场”(文化室、阅览室、图书室,球场)。农场连续6年被海南农垦总局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海南农垦总局评为“优秀企业”,农场党委连续4年被海南农垦总局评为“先进党委”。1997年,农场投入4万多元为13个边远单位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并投入3万多元为10个生产队购置新彩电,改善边远单位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2001年,南滨农场被海南省文体厅定为全省千里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单位。2002年,农场围绕建场50周年开展一系列文化宣传工作:举行场庆50周年体育比赛活动;创办“场史展览馆”;编写《热带明珠映滨涯》《祝福南滨》2本书;制作了一系列VCD光碟等,向场内外人士全面展示南滨农场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企业发展前景。至2010年,全场所有生产队都建起文化室、阅览室、图书室、球场、宣传栏,场部有文化活动中心。
2001年起,场部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街在绿化中,楼在花园中,人在景观中”的新格局。至2010年,农场先后被评为(垦区首批)海南省“千里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单位”、海南垦区文明小城镇“优秀单位”、三亚市“环境绿化达标工作单位”。
第二节 南新农场
一、位置与区域
国营(有)南新农场地处三亚市区,场部中心位于市新城区荔枝沟路中段,是一家以橡胶、杧果、旅游、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项目经营为主的城市外向型农垦中型国有企业。农场东接亚龙湾风景区,西临天涯海角、南山寺旅游区、凤凰国际机场,南临大东海浴场、鹿回头公园、三亚国际旅游码头,北靠历史名胜落笔洞景区、琼州学院、海南大学三亚校区。境内有海南环岛高速铁路、环岛高速公路贯穿,交通十分方便。
农场土地主要属半风化花岗岩红壤土,肥力中等。南部属滨海盆地,属重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65%;北部属山区高地,植被类型属次生灌木地,有机质含量2.5%;东部属沿海高地,相对海拔高度在30~200米,土壤属半风化花岗岩,植被类型属次生小灌木地,有机质含量1.5%~2%;西部大部分属沿海平地,植被属灌木地,有机质含量2%以下。
南新农场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南国天然温室。既是游客避暑过冬的好去处,又是南繁育种、发展热带水果、花卉、反季节瓜菜、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开发的理想之地,同时也是旅游业、房地产业和轻工业的最佳之地。
农场土地总面积5933.33公顷。可连片开发的有133.33公顷,可供开发热带水果、花卉、反季节瓜菜等高效农业基地的平坦土地及平缓坡地有666.67公顷,可供开发高品位水产品养殖的滩涂河汊有213.33公顷。
1990年,全场土地面积5400公顷,总人口5779人,其中黎族880人,壮族58人,其余为汉族人口,在册职工3250人。1991年,农场管辖4个作业区、25个生产队、6家工厂、7个公司。2010年,农场管辖4个作业区、23个生产队、3家工厂、4个公司。总人口7211人,其中在册员工1703人,离退休人员1035人。同年,南新农场组建南新投资公司,农场划分出400公顷土地及部分资金让该公司“另起炉灶”,隶属海南农垦投资总公司管理。
二、经济发展
南新农场实行农、工、商、运、建、旅综合经营,国营(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合作多元化经济齐发展。1991年,全场国民生产总值为865.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82.8万元,第二产业86.2万元,第三产业196.1万元。年劳均收入为2054元。2010年,全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0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09万元,第二产业9478万元,第三产业3219万元;年劳均收入实现27977元。
农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橡胶、杧果、花卉、椰子、槟榔、香蕉、瓜菜、禽畜、水产品等。1991—2010年,农场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城郊土地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大三亚旅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地产、旅游、度假休闲等产业。在巩固1333.33公顷橡胶生产的基础上,竭力从1000公顷非胶农业中争取更大的效益,优化杧果品种改良,抓好反季节瓜菜、花卉和养殖水产品生产的发展,推进职工就业和增收工作,实现农场经济持续发展。1991年全场农业生产总值为923.1万元,2010年全场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309万元。
农场工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化肥、家具、旅游工艺品等。1991年,全场工业生产总值为106.6万元。2010年,全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478万元。
农场第三产业以服务、运输业等为主。1991年,全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96.1万元。2010年,全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219万元。
三、社会事业
南新农场不断加大投资完善场区建设。1991年,农场土质道路7.5千米。至2010年,农场累计投入330万元,硬化基层道路7.8千米,实现队队通水泥路。1991年,职工以住砖瓦及混凝土结构平顶房为主,户均25平方米。至2010年,农场累计投入资金4.34亿元,建设廉租房、职工保障性住房共1816套,己竣工交付使用500套。此外,至2010年,农场累计投入62.9万元新建一批供水工程,解决了边远区队共153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累计投入98万元顺利完成农场的电网改造,实现用电与地方同网同价;累计投入190万元建成南新职工广场。
1991年,农场有中学1所、小学5所,教职员工1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7%。2000年,农场筹集资金50万元创办教育基金会,资助困难职工子弟上大学。2009年,全场l所中学、5所小学,教职员工174人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91年,南新医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有病床20张,医护人员57人。至2010年,医院门诊大楼和病房建筑面积发展到3200平方米,病床50张,医护人员8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3人。拥有500毫安X光机、进口彩色B超、电子阴道镜、心电图机等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能够治疗各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是三亚市定点医疗机构之一,此处还拥有20个基层卫生网点。2010年,南新医院通过海南省卫生厅创建爱婴医院的评估,获得“爱婴医院”称号。农场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91年,全场出生人口68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7%,出生率6.8%0。2010年,全场出生人口106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5.28%,出生率13.05%0。
第三节 立才农场
一、位置与区域
国营(有)立才农场地处三亚市西北部,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6千米,距三亚市区约21千米,距三亚市凤凰镇8千米,距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出口5千米,距著名旅游胜地天涯海角16千米。
农场具有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极好的条件。农场生产的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等产品因具有质优、早熟、无公害等特点而热销国内市场,主要有柁果、荔枝、龙眼、椰子、青瓜、茄子等。特别是荔枝、龙眼的成熟期比海南中部地区早10天左右,比海南北部地区早20天左右,比广东、广西等产区早30~40天左右;杜二果的成熟期比海南西部产区早20天左右。产品的早熟优势,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场生态保护完好,被人们称为三亚市的“后花园”,是投资置业、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境内有热矿泉,经有关专家勘察论证,矿泉成分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为锶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可以作为瓶装饮用矿泉水和优质饮料基液开发。同时,此矿泉富含的偏硅酸、氡已达矿水浓度,水温36℃,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可作为温泉疗养开发。该矿泉已钻井一口,井深156.8米,经专家论证,开采量为850立方米每天,储量级别为C。
1991年,农场土地总面积1.49万公顷,管辖6个作业区、4个生产队、1家工厂、6家公司,常住总人口8633人。2009年3月,立才农场与南岛农场重组为新的立才农场,实行一个农场、两个片区(立才片区、南岛片区)垂直管理。至2010年12月,全场拥有土地2.22万公顷,管辖20个生产队、4家公司。常住总人口20606人,其中在册职工1775人,离退休人员3564人。
二、经济发展
农场实行农、工、商、运、建、旅综合经营,国营(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合作多元化经济齐发展。1991年,立才农场国民生产总值为2242.7万元。2010年,全场国民生产总值108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168万元,第二产业1166万元,第三产业4476万元;年劳均收入实现18913元。
农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橡胶、杧果、花卉、椰子、槟榔、香蕉、瓜菜、禽畜、水产品等。1991年,全场农业生产总值为2117.3万元。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农场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城郊的土地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大三亚旅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地产、旅游、度假休闲等产业,在巩固橡胶生产的基础上,竭力从非胶农业中争取更大效益,优化杧果品种改良,抓好冬季瓜菜、花卉和养殖水产品生产的发展,推进职工就业和增收工作,实现农场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全场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168万元,比1991年增长1.44倍。农场工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化肥、家具、旅游工艺品等。1991年全场工业生产总值为75万元,2010年全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0万元,比1991年增长1倍。农场第三产业以个体经营户为主,2010年全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4476万元。
至2010年,农场利用国家资金累计投入5350万元,硬化基层道路107千米(含原有土质路63千米),实现队队通水泥路。此外,利用国家资金投入368万元新建一批供水工程,解决了边远区队共153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累计投入资金32250.5万元(国家投入资金2917.5万元,农场投入资金350万元,职工自筹资金28983万元),建设职工保障性住房共1945套,已竣工交付使用1500套。
三、社会事业
1991年,立才医院建筑面积为6865平方米,有病床75张,医护人员67人。至2010年,医院门诊大楼和病房建筑面积发展到5500平方米,病床40张,医护人员90人,其中中级职称专业人员6人。拥有500毫安X光机、进口彩色B超、电子阴道镜、心电图机等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能够治疗各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农场还不断健全完善职工医院和多个基层卫生网点建设,方便职工和周边群众就医。
2010年,全场出生人口261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3.9%,出生率13.9%,人口性别比87.8。征收社会抚养费111420元。全年投入计生费用46万元,人均投入22元。
附1:原国营(有)南岛农场简况
原国营(有)南岛农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是以橡胶生产为主的国有中型一类企业。区域东至尖岭、毫八刚岭山脚,南临国营(有)南新农场和羊栏镇、天涯镇,西连国营(有)立才农场,北抵宁远河。场部设于场区南部,距三亚市区28千米。1990年,农场总面积107平方千米,有5个作业区26个生产队,1个大队(东风大队),总人口9917人,职工4747人,工农业总产值26万元。1996年,农场已开垦利用土地6433公顷,种植橡胶3393公顷,年产干胶1998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4公顷,人造林554公顷,家畜饲养量7100多头,水产品产量240吨,场办工业有日生产能力20吨的标准胶加工厂1座,以及砖瓦厂、农机修理厂各1座。同年,工农业总产值32万元。2008年,南岛农场工农业总产值3242万元。2009年3月,南岛农场与立才农场合并为立才农场。
第四节 南田农场
一、位置与区域
国营(有)南田农场地处三亚东大门。东至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红袍岭、公田岭;西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冲田岭和国营(有)三道农场接壤;南至海榆东线(223国道)公路;北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六弓乡、大田岭和国营(有)南茂农场。依傍东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国道、海南环岛东线高速铁路。距三亚市中心22千米,到三亚凤凰国际机场38千米,交通十分便利。
南田农场创建于1952年1月,为海南农垦第一批10个最早创建的农场之一,和海南农垦一起诞生,是一个以橡胶、杧果、热带高效农业、温泉旅游开发、高尔夫、热带农业观光旅游、房地产等项目经营为主的综合性国有大型企业。2008年1月,经省农垦总局批复由南田农场组建成立了海南神泉集团有限公司,集团与农场分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运作。
农场土地面积9232.8公顷,已开垦利用土地8017公顷。全场土地大多属低丘陵,一般高度不超过海拔60米。地形北高南低,东南部和西南部大多数属5度以下的平坦地,北面的响水岭、大田岭群峰高度在海拔400~600米之间。南部有高度海拔180米的包公岭为屏障。东北部无高山阻隔,西南面为南海。主要河流有藤桥东河、西河。东河流经境内的爱泉、红旗、黎光、黎场4个分场;西河流经境内的东风、黎场2个分场。全场土壤母岩以花岗斑岩为主,间有微量花岗岩、石英岩,土质深厚一般达15米,表土为灰褐色或灰棕色的沙壤,底土质粘。
1991年,南田农场总人口24258人,职工人数9141人,离退休职工2730人。基层单位118个,其中包括89个生产队,1个汽车队,3家公司,1个农科所(站),7个工业企业,2个橡胶加工厂,1所医院,2所中学,12所小学。
1993年,场部机关科室设置改革,设立场长办、党委办、群工办、政法办、热作办、农业办等6个办公室。1999年,增设自营经济办。
2010年,农场总人口近30000人(包括外来果园打工及旅游业打工人员),有13个国家的归侨、21省市的人员。总人口中,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0%以上。职工人数2993人,退休人员5013人。全场下属8个分场、91个基层单位,其中有2家公司,1个工业企业和85个生产队,并设有医院、胶厂等直属单位。
2005年,南田农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农场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优质杧果示范基地、国家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20项国家级荣誉。农场党委先后被评为“海南垦区先进党委”“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二、经济发展
1992年前,南田农场种植橡胶为主等热带作物。1992年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企业形成“一城五地”的产业新格局,“一城”就是开发了12平方千米的神州第一泉三亚南田温泉国际热带风情旅游城; “五地”即2000公顷橡胶基地、200公顷高科技热带农业育种基地、2666.67公顷全国优质杧果示范基地、666.67公顷无公害冬季瓜菜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成功架构起以杧果产业为中心、橡胶种植、温泉旅游、高尔夫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版图,并打造出杧果、旅游两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产业;温泉旅游城可同时容纳5000人泡浴、1500人用餐、680人入住,一举由一个全国农垦的特困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成为海南农垦乃至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1993年起,历年干胶生产突破省农垦总局下达的指标,产量连年递增。产干胶最高的是1999年,产干胶2385吨,比1992年增长2.88倍。2000年,农场遭受特大台风袭击,同年仍产干胶1823吨。2010年,农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比1992年0.2亿元增长16.5倍;社会总产值8.69亿元,比1992年0.4亿元增长20.7倍;职工劳均收入40976元,比1992年1873元增长20.9倍,连续9年居海南垦区第一。人均收入13466元,比1992年738元增长17.2倍。自营经济收入达到2.67亿元,比1992年594万元增长43.9倍。干胶总产量完成1478吨,比1992年829吨增长78.3%。杧果总产量5万吨,比1992年136吨增长366倍。温泉旅游营业收入达到7581万元(含南田珠江和亿阳酒店、黎苗风情寨)。
三、社会事业
1991年,农场有1所小学,即南田农场职工子弟学校。1993年,根据省农垦总局教育处关于调整办学布局,集中办学的规定,全场小学调整为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2所,小学布局趋于合理化。从2009年起,根据农垦发展改革的要求,农场辖区内所有学校移交地方政府属地管理。2010年,农场全力配合三亚市有关部门做好对中小学校调研,顺利完成移交。至2010年12月,农场辖区内有2个中心幼儿园,8所小学,1所中学。
1991—2010年,每年都被三亚市、海南农垦总局评为“计划免疫工作达标先进单位”。至2010年,南田医院有病床70张,医务人员112人,其中医生54人。同年11月,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南田分院正式挂牌成立。
农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从1988年开始,农场连续举办了22届职工艺术节;经常组织文艺队、舞龙舞狮队下基层慰问演出;每逢传统佳节,则举行元宵节焰火晚会、中秋节赏月晚会、春节游园活动等。农场有“红太阳”乐队、舞蹈队、舞龙舞狮队、老年秧歌队等文艺队伍。2010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家中央媒体记者深入南田农场,对南田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专题采访,将南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经验及成就推向全国。
农场重视计划生育工作。2010年,农场计生办配有主任1人,干事2人,分场配有兼职计生专干;全场计划生育符合法定生育率95.49%,出生率16.61‰,出生人口性别比115.31。0~18岁报独生子女光荣证125人,全场独生子女人数41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12%o,多孩出生控制率1.89%,落实各种节育措施3848人。1991—2010年,先后被三亚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先进集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合格单位等。
2008年起,按照“和谐搬迁,平安安置”原则,共搬迁安置涉及14个项目的700多户职工近3000人,农场投资2亿多元建造了一个体育休闲会馆、两个按PGA标准建造、岛内少有的山地型36洞休闲度假型锦标赛级高尔夫球场。神泉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加入世界高尔夫旅游组织,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高尔夫俱乐部”“十大球场”称号。成功举办“海广杯”高尔夫球大赛。2009年,由农场独立投资建设的神泉谷温泉公园落户南田温泉开发区。由农场投资6亿多元建设的好汉坡国际度假酒店于2010年4月竣工营业,成为海南农垦第一家由企业投资兴建的五星级酒店。已成功承办了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活动,成功接待了全国劳模休养考察团。2010年7月7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南田温泉开发区12平方千米总体规划,6.2平方千米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接国家海岸海棠湾规划。
第四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形态中有4条构造带:王五—文教、昌江—琼海、尖峰—掉落、九所—陵水。三亚市属于九所至陵水构造带,地理坐标北纬18015′~18º30′,横贯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东西长100多千米,分布有海西期牙龙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有燕山晚期的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大曾岭的花岗岩、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可见东西向的断层带。此外,雅亮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属于北东向构造带。本构造带主要由古生代岩层褶皱和断裂带构成。从三亚市区至南田农场长30千米、宽10千米范围成为“三亚褶皱”带;三亚田独地区至高峰地区属于北西向构造形态中的乐东黎族自治县至田独断裂带,此地断裂带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和温泉分布。
三亚市属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深度值为31~33千米。
二、地层
三亚市范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并接受不同地质时代岩性各异的地层沉积。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其分布地区如下:
下古生界寒武系 分布在榆林港以东的虎头岭、白石岭至安由一带,以及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奥陶系 分布在安由、吉阳、大茅等地。
下古生界志留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志安、空列村一带。
上古生界石炭系 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情安岭一带。
中生界白垩系 大面积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中部,零星出露于南部荔枝沟一带。
新生界第四层 广泛分布在沿海一带,更新统和全新统均有出露,但部分地层出露不完整。
三、岩石
三亚市岩浆岩分布面积很广。按岩石活动的先后顺序、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等资料,主要划分为华力西、印支、燕山时期的侵入岩,白垩系的火山岩,以及一些潜火山岩相和侵出相的过渡岩石类型。其分布地区如下: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呈岩基状产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部,呈小岩株状产出。
印支期侵入岩 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
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北部扎南、扎盆一带,中部立才、高峰一带及西部崖城镇以北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北部的扎盆和岭壳以及西南部红塘岭一带;第三阶段分布在南部南山一带。
燕山晚期侵入岩 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以北,高峰以北和北部扎南一带,以及东部吉阳至大茅以东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洋林,北部情安岭,中部立才农场,南部羊栏等地。
火山岩 分布面积很广,东部的火山岩位于同安岭火山岩盆中,而西部的火山岩位于牛腊岭火岭岩盆中。
四、地貌
三亚市的地貌,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从北至南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平原等地形结构。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8.37平方千米。地形构成为,山地占33.4%、丘陵占25.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近60%),台地占15.5%,谷地占2.6%,阶地平原占23.3%。成土母岩母质以花岗岩、砂页岩和安山岩为主,花岗岩占56.6%,砂页岩占13.2%,安山岩占14.4%,浅海沉积占9.8%,河流冲积占3.7%,湾海沉积占2.3%。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75千米。自东至西,由福万岭—黄岭—云梦山连成一条横向小系,将南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开。而南部,又由北走南的鹿回岭—田岸后大岭—海妃岭—牙龙岭和荔枝岭—塔岭两条山系,把南部分成三域。三亚市形成北部山地、东部平原、南部平原及丘陵、西部丘陵及平原等四个地块。
第二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三亚市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地形较复杂,从山地的最高点至滨海最低点,相差1000米以上,山地植被丰富,被盖良好,土壤可分为6个亚类:
山地黄壤 面积1239.13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0.7%,分布于高峰、育才、雅亮等乡的山地。生长着山地雨林和高山矮林,宜封山育林,保持热带山地的自然生态平衡。
赤红壤 面积24575.2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14.3%,分布于海拔高程400~750米的山地和丘陵,即林旺、田独、梅山、雅亮、育才、高峰等乡,以花岗岩化体为其主要母质,风化层较厚,肥力较高,坡度较陡,适宜发展热带经济林、用材林或实施林牧业综合开发。
砖红壤 面积41354.8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62.6%,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该土类面积大,分布广,三亚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台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浅海沉积物。该地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燥红壤 面积15406.6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8.93%,分布于沿海地区,海拔高度50米以下,从梅山至荔枝沟金鸡岭一带的滨海阶地、台地、土壤母质为浅海新老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砂性大,肥力低。宜于种植腰果及造林。
潮沙泥土 面积5594.2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9.3%,分布于滨海平原及丘陵山间谷地的藤桥、羊栏、崖城、保港等乡镇的河流两岸。河流冲积层深厚,属松砂土或紧砂土,透水力强,保水保肥性能差,宜种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
滨海砂土 面积15719.47公顷。占自然土地面积9.11%,分布于藤桥、田独、林旺、荔枝沟、红沙、羊栏、崖城、天涯、保港、梅山等乡镇的沿海一带,地势平坦,沙质土瘦,宜营造海防门林。
二、植被
三亚市境内平原的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中低山区的植被以热带次生雨林和季雨林为主。境内植物种类1838种(含栽培品种),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62种。三亚市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草地、灌木林、热带次生季雨林、热带次生雨林和红树林,人工植被划分为人工林、农田作物、城市植被,此外还有小岛屿植被、村庄植被等。
(一)草地
三亚市的草地群落特征可分为山坡草地、滨海匐匍草地、滨海灌草丛、淡水湿地植物等4种。其中具有山坡草地群落特征的,无论是东部较湿润区还是西部较干旱区,森林或灌木林遭受破坏后,多沦为山坡草地;具有滨海匐匍草地群落特征的,植被类型主要由厚藤+海刀豆+砂地蟛蜞菊群落和单叶蔓荆群落构成;具有滨海灌草丛群落特征的,植被类型主要由苦郎树+树头菜+飞机草群落和斑茅+芒+白茅群落两个植物组成性质差别较大的群落构成;淡水湿地植物中,常见的植物有凤眼兰、毛蓼、簇蓼、火炭母、水龙、草龙、毛草龙、蜈蚣草等。
(二)灌木林
三亚市的灌木林群落特征分为常绿灌木林和落叶灌木林2种。其中常绿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至2010年常绿灌木林覆盖率达80%~85%。落叶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季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至2010年植物群落盖度达50%~60%。
(三)热带次生雨林
三亚境内的次生雨林主要分布区域是,东从甘什岭开始,西至三亚的中部内侧丘陵、山区抱土一带的红坡岭、南至三亚市城建区内侧的狗岭、金鸡岭一带和亚龙湾东内侧山体一带地区及牛奇洲(蜈蚑洲)岛。
(四)热带次生季雨林
三亚市区的季雨林主要分布区域是,以亚龙湾西内侧的六道岭、坎秧湾的白虎岭等沿海山体向西的沿海区域山体、三亚市西南、西部、西北部丘陵、山区。
(五)红树林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九曲河、三亚河等入海处。整个三亚红树林以九曲河河口红树林较为典型。不同地段,有不同群落的植物组成特点及群落特征。
(六)人工林
三亚市的人工林主要有木麻黄林、桉树林、相思林、橡胶林等。
(七)农田作物
三亚市的农田作物多分布较低洼的地方或境内的坡地上,为当地经济生产的基本作物种类。
(八)城市植被
三亚市园林绿化植被可分为花园植被、庭院植被与行道植被。
(九)小岛屿植被
三亚市岛屿植被主要由次生林、灌木林和草地组成。
(十)村庄植被
三亚市多数的村庄显自然、半自然植被状态。
第三节 气候
三亚市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台风频繁。
一、气温 日照
三亚市年平均气温26.1℃,气温最高月6月,气温最低月1月。年平均最高气温32.2℃,1991—2010年,最高气温出现在1991年、2005年及2010年,达35.9℃;年平均最低气温19℃,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为8.3℃。
三亚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77.1小时。1991—2010年,全年日照时数最多年份是2006年,为2489.7小时;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年份是2010年,为2181.3小时。
二、降水风力
三亚市年平均降水量1417.5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雨季,从5月开始,10月结束,降水量占全年的90%。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属习惯性干旱,故雨旱季分明。1991—2010年,降水量最多出现在1999年,达1891.9毫米;降水量最少出现在1991年,达951.8毫米。
三亚市年平均风力2米每秒。年出现最多风向东风,风向频率14.5%。
三、蒸发量
2001—2010年,三亚市年平均蒸发量1395.1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多年份是2002年,为1499.7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少年份是2010年,为1213.4毫米。
说明:蒸发量观测自2001年起正式记录
第四节 山岭·水文
一、山岭
三亚市的山岭大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分布在北半部,有大小岭200多座。主要山岭有南山、马岭、尖岭、林鼻岭、情安岭、中间岭、大本岭、洋林岭、雅林岭、打油南岭、布谷岭、甘什岭等。山峰大多数在海拔300~1019米之间,境内最高山峰是尖岭,海拔1019米,其次是林鼻岭,海拔1000米。主要山岭如下:
(一)南山
又名鳌山,位于崖城镇南面海滨,距三亚市区西南方向40千米,主峰海拔高476.7米,东南蜿蜒10多千米,方圆26千米。山上原长有各类佳树名木,20世纪60—80年代,遭受人为破坏。至2010年,山上有俗称“不老松”的龙血树。
(二)马岭
位于天涯海角北面,距三亚市区西26千米,由主峰马岭、簸箕岭、角岭等组成,最高山峰海拔415.5米。
(三)甘什岭
位于三亚市东北,低山丘陵,海拔500~800米,面积约1700公顷,景色独特,现为自然森林保护区。珍贵树木有铁棱木等。
二、地表水
(一)径流量
三亚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降雨量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半径深度604毫米。集雨面积19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毫米。降水量西部比东部少,径流分布自内地向沿海递减。
(二)河流
三亚河流主要发源于北部山区,自北向南注入南海,有宁远河、藤桥河、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溪、九曲溪、烧旗溪、文昌溪、东沟溪、石沟溪等10条河流。
(三)地面热水
三亚市中低热度地面热水有崖城热水塘热泉,为清代崖州老八景之一;南滨农场有热泉井2口,300吨每天,水温36℃;羊栏凤凰村热泉,热储范围长约1.6千米,宽3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稳定自流量737立方米每天,水温49℃;南田地热矿水资源量可达1万立方米每天,平均水温59℃,属低温温热矿水。此外还有林旺落根田洋热泉、半岭热泉等,主要用于居民用水使用,未进行大型开采。
三、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藤桥至梅东沿海一带,总储量1.42亿立方米;梅东至南滨农场一带富水性中等,单层单位水量小于1.5升每秒米,岩组单位水量一般1~3升每秒米;保港至水南四村一带富水性强,单层单位水量1~3升每秒米,岩组厚度小于130米;羊栏、荔枝沟地区,岩组厚度小于100米,有2~5个含水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2米,岩组含水层厚度小于40米,单层单位水量一般1~2升每秒米;马岭地区含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富水性较差;田独地区岩组厚度30~90米,有3个含水层,红土坎至上新村一带,水层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至榆林潭一带,含水层较浅,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藤桥、林旺地区有2个含水层,厚度小于20米,单位水量1升每秒米。藤桥只有1个含水层,厚度小于15米,单位水量一般小于0.1升每秒米。地下水储量为1.42亿立方米。1999年,三亚市政府颁布《关于三亚市区禁止使用地下水的批复》,为维持一定的地下水位,防止海水倒灌,在三亚市区己铺设有自来水管的地区,禁止使用地下水。
三亚市有地下温泉有南田温泉、羊栏牛岭温泉、崖城玉井温泉、良种场温泉等。至2010年,三亚市的温泉开采主要用于旅游酒店的温泉项目,使用温泉的旅游酒店主要有亿阳南田温泉、珠江南田温泉、南田温泉好汉坡度假村,主要集中在海棠湾镇的南田农场附近,其地面热水(温泉)的利用比较粗放,多数停留在洗浴阶段,为低成本的“取水开店”的开发模式。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1991年,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统计为191957.93公顷,宜农地28992.6公顷,宜热作地36940.07公顷(其中宜胶地31905.87公顷),宜林地89906.73公顷,宜牧地6668.53公顷,淡水面积5390.27公顷,其他20836.8公顷。2010年,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统计上报数字为191837.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653.08公顷,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的12.33%;园地59740.13公顷,占31.14%;林地74498.27公顷,占38.83%;草地1035.4公顷,占0.5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388.45公顷,占9.59%;交通运输用地3734.87公顷,占1.9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258.88公顷,占4.83%;其他土地1528.05公顷,占0.8%。
(一)耕地(可利用耕地面积)
1991年,三亚市耕地面积分类构成主要是水田和旱地,由于三亚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因素条件,水田面积高于旱地面积;从耕地总量上看,耕地面积构成、分布与各行政区辖区面积呈正态分布,耕地面积数量较大的有崖城镇、海棠湾镇、凤凰镇。水浇地只分布在海棠湾镇、凤凰镇、崖城镇,分别为0.47公顷、0.85公顷、1.27公顷。2010年,三亚市耕地总面积23653.08公顷,其中水田15659.5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6.21%;水浇地2.59公顷,占0.01%;旱地7990.91公顷,占33.78%。
(二)园地
1991年,三亚市园地面积分类构成中,以其他园地面积最大,除河西区无用地面积外,其他各镇、区均有分布。其中育才镇、凤凰镇2个镇面积占有稍大。果园面积稍大的是海棠湾镇和崖城镇。2010年,三亚市园地总面积59740.1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8386.33公顷,占三亚市园地总面积47.52%;其他园地31353.8公顷,占52.48%。
(三)林地
1991年,三亚市林地面积分布均匀,除河西区少量外,凤凰镇、田独镇、育才镇都有大量面积分布。三亚市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其中三亚市灌木林地面积占有较高比例。2010年,三亚市林地总面积74498.2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150.6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9.60%;灌木林地67242.2公顷,占90.26%;其他林地105.44公顷,占0.14%。
(四)草地
1991年,三亚市草地在各镇、区均有分布,面积稍大的有崖城镇、吉阳镇、海棠湾镇、育才镇。2010年,三亚市草地面积1035.4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只有吉阳镇1.4公顷,其他草地占绝对面积数量。
(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991年,三亚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面积所占比例高一些。201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8388.45公顷,其中城市用地面积2801.3公顷,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5.23%;建制镇3286.93公顷,占17.87%;村庄4585.86公顷,占24.94%;采矿用地1096.82公顷,占5.9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617.54公顷,占35.99%。在城市用地分布中,海棠湾镇、崖城镇、天涯镇、育才镇4个镇没有面积,其他二级地类面积各镇、区均有构成和分布。
(六)交通用地
1991年,三亚市主要交通运输用地是农村道路用地和公路用地,分布全面,铁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也只分布于部分镇、区内。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3734.87公顷,其中铁路用地面积375.27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10.05%;公路用地1429.03公顷,占38.26%;农村道路用地1541.88公顷,占41.28%;机场用地380.51公顷,占10.19%;港口码头用地8.06公顷,占0.22%;而管道运输用地只有吉阳镇0.12公顷。
(七)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991年,三亚市南面有较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用地面积除育才镇外,各镇、区均有分布,分布面积较广的有河流水面、沟渠和坑塘水面,较少用地面积分布的是湖泊水面面积。三亚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可满足各行各业的用水需求和经济发展。2010年,三亚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9258.88公顷。其中河流水面用地面积2153.59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23.26%;湖泊水面用地2.33公顷,占0.02%;水库水面用地3209.05公顷,占34.66%;坑塘水面用地984.28公顷,占10.63%;沿海滩涂用地2199.75公顷,占23.76%;内陆滩涂用地197.1公顷,占2.13%;沟渠用地350.79公顷,占3.79%;水工建筑用地161.99公顷,占1.75%。
(八)其他土地
1991年,三亚市设施农用地面积占有绝对数量,面积较大的有海棠湾镇、崖城镇、吉阳镇和河东区,田坎用地面积与水田面积成正比对应关系,三亚市裸地面积分布较广。2010年,三亚市其他土地用地总面积1528.05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面积1278.1公顷,占其他土地用地面积83.64%;田坎用地12公顷,占0.79%;裸地面积237.95公顷,占15.57%。
二、矿产资源
至2010年底,三亚市共发现非油气类矿产20种。其中,已查明自由储量(省资源储量平衡表)的有11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稀土金属矿产1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6种,分别为铁矿、锰矿、钛铁矿(砂矿)、锆英石(砂矿)、磷矿、大理石矿等。未上省资源储量平衡表的有9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有色金属矿产2种,贵金属矿产1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种,分别为地热、铅矿、锌矿、银矿、硫铁矿、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砖瓦用黏土、矿泉水。在20种矿产资源中,具有优势的矿产为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其他矿种的资源总量有限。
(一)金属矿产
田独铁矿 为中型富铁矿床。矿石主要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主矿体长340米,宽66~195米,厚17米,主体已开采完,深部尚有残余矿体,储量约90万吨;次矿体为盲矿,位于主矿体之旁侧,埋深22米,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0度,长63米,最大垂直厚度76米,延深172米,储量40万吨。该矿区矿石品位高,杂质低,质量好,含铁53%~58%。20世纪60年代已基本采完。
红石铁矿 位于三亚市北部的高峰。已探明铁矿石C+D级储量148.6万吨,为小型矿床,矿体长216~355米,宽5.65~34米,延深60~120米。矿石主要为磁铁矿,含铁品位31%~46%。
羊栏新村铁矿 为镜铁矿体,属贫矿,地质储量668万吨,尚未开发利用。
滨海砂钛矿 在天涯、中华桥、龙海、南田、藤桥和港门等地,地质储量共161万吨,富矿品味为46%~70%,贫矿29%~31%,1987年民间已开采。
锆英石砂矿 分布在天涯、保平、南田等地,储量3万多吨,未开采。
锰矿 位于三亚市大茅磷矿区,储量100万吨,矿体长100~200米,最大900米,厚度1.5米,品味25.18%,最高45.96%,含杂质少。
铅锌矿分布在雅亮、红石、六罗、荔枝沟等地,其中雅亮铅锌矿比较好,矿体赋存于花岗岩断裂带中,为含矿石英脉,岩轴变较强,矿脉原0.2%~0.8%,长十几米至几十米,主要矿物为方体矿、闪锌矿,次要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伴生有金、银。该矿点是一个较有远景的富含金、银的金属矿点。六罗、红石、荔枝沟铅锌矿点尚未进行地质普查评价工作。
金银矿 分布于崖城北岭、雅亮、高峰雄岭、六罗、荔枝沟光头岭等处。崖城北岭为脉金矿点,矿化范围200~300米,含矿石英脉0.61~0.8米,金品位4.2~7克,民营开采。雅亮金、银矿点,与铅锌矿共生,矿化带延长至1000米以上,含矿石脉宽一般0.2~0.4米,品位金1.06~35克每吨,银354~4045克每吨,铅锌含量超过10%。六罗金、银矿点,矿脉含金12.4~13.42克每吨,银742.5~3188克每吨,铅10.61%,锌28.38%。雄岭金矿点,含金超过20%,矿脉小变化大,已开采。光头岭脉金矿化点,含金2.4~7.4克每吨。以上矿点尚未做地质评价工作。
(二)非金属矿产
磷矿 位于三亚市东郊30千米处的中廖管理区,是海南省唯一的中型磷矿,储量C~D级929.5万吨,平均含五氧化二磷9.94%~17.60%。共有磷矿13层,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有3层,占矿区总储量93%以上。主矿层分布于中和岭东块段,长600~1400米,延深150~400米,厚2.5米,含磷品味13.1%~17.66%。1972年,曾开采易于选矿的磷灰石型磷矿,矿石供海口化肥厂用,后因经济效益低而停产。
石灰石矿 矿产地有抱坡岭、落笔洞和大东海等处,共储量1.03亿吨。其中,抱坡岭矿区探明C+D级储量1320万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采利用,是三亚市较好的水泥原料基地。产矿石量约10万吨,矿石质量好。大东海及落笔洞石灰岩,估计储量9000万吨,尚未进行评价工作,该区域己划为环境保护区。
大理石矿 大理石分布于高峰乡的六罗和雅亮、抱坡、罗蓬等地。六罗矿区已经由地质部门钻探,C+D级储量105万吨。
(三)特种非金属
水晶矿 分布于高峰南岛、扎南、红石和吉阳六盘、雅亮高列等地,其中高峰红石做过初步普查工作,为小型压电晶矿床,有原生矿体1个,残坡积矿4个。其他矿点均为熔炼水晶(1级品)原料。据原崖县(今三亚)矿务公司资料,扎南岭水晶矿地质储量70吨,南岛水晶矿地质储量30吨。六盘水晶矿地质储量100吨。雅亮、崖城、羊栏等地有零星矿点出露。
(四)建筑材料
石英砂矿 分布于三亚市藤桥、林旺、桶井、梅山沿海一带海滩和海域介地,长度可达数千米,宽数百米,厚度10多米,储量共8.1万吨。其中林旺石英矿质量较好,为优质玻璃用砂和制造高级器皿玻璃用砂。
花岗岩 广泛用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和水利工程等,市场效益较好,需求量较大。三亚市建筑用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5283.67万立方米,储量保证程度高,预测需求量可保持在490万立方米。该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开采技术条件简单,资源保障程度高,可满足各类基础工程建设的需求。
石砂黏土 三亚市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大理石等分布于南新农场、南田农场、天涯、布田、布吉水库等地。都可用于建筑石料,如片石、砖石、条石等。1990年有大小石场214个,绝大多数均属于民间开采,少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和集体企业开采。大理石的石场现开采2处,1处于抱坡岭西侧,1处于高峰六罗。民工开采用于加工石米原料。建筑用砂,集中分布于崖城宁远河滩,属河流冲积砂,质量较好,储量大。黏土分布于羊栏、荔枝沟、桶井、吉阳等地。可用于制砖,已大量开采。因三亚市建筑用砂和黏土已不设采矿权,资源十分紧缺,完全依赖于外调解决。
(五)天然气
三亚市南山附近海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崖13-1和崖13-2两个构造上钻探,已探明崖13-1和崖13-2等2口高产天然气流井。前井日产天然气120万立方米,后井日产天然气25万立方米。据美国阿科公司估计,崖13-1天然气储量约340亿~1182亿立方米,可采量519.88亿立方米。崖13-1-1井年产量可达50亿立方米,可供气15~30年。1996年1月12日,崖13-1天然气成功投产,项目由中海油总公司、美国阿科公司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投资11.3亿美元合作开发。投产后通过778千米的海底管线每年向香港送气29亿立方米。同年3月,该气田通过97千米的海底管线每年向海南输气5亿立方米,专供海南天然气化肥项目(即富岛一期项目)和三亚南山电厂使用。至2010年,崖13-1仍正常开采。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野生动物
三亚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兽纲动物6目11科14种,鸟纲动物13目36科103种,两栖纲3目6科54种,昆虫纲10目61科10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蟒蛇(南蛇)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猕猴、穿山甲(鲮鲤)、原鸡、黑翅鸢、蛇雕、领角鸮、池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绿海龟、玳瑁(十三鳞)、蠵龟、太平洋丽龟、棱皮龟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兔、果子狸、赤麂(黄猄)、黄喉、草龟、银环蛇(簸箕甲蛇)、眼镜蛇、海南鹩哥(八哥)、金丝燕等。其他野生动物有野猪(山猪)、豪猪(扫尾豪猪)、赤腹松鼠(红胸松鼠)、竹叶青蛇、盲蛇(铁线蛇),两栖类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田鸡)、斑腿树蛙(土蛤)、海蛙、绿翅鸭(小水鸭)、珠颈斑鸠、褐支鸦鹃(毛鸡)、翠鸟(钓鱼精)、戴胜(鸡冠鸟)、鹦哥、大嘴乌鸦、麻雀、家燕、斑鸠、画眉、鹌鹑、伯劳、竹鸡、鹳等。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蜈蚣、地鳖、蚱蜢、蜥蜴、沙鳖、壁虎、蚂蟥、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蚕、苍蝇、蚂蚁、蛾虫、甲虫、蛀虫、蝗虫、臭虫、禾黄、青娘等。因环境变化和违法捕杀,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逐年减少。
(二)野生植物
三亚市野生植物资源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0多种。特一类林木有子京、荔枝、母生、花梨、青皮、苦梓、红罗、加朴、鸡尖、孔雀豆、科礼、陆均松、竹叶松、柚木、石梓、莺歌、细仔龙等。二、三类林木有绿楠、油丹、红椤、香果、香椿、柳稿、红营、毛丹、乌墨、胭脂、异株木犀榄、黄杞、木荷、翻白叶、黄梓、苦楝、活罗、华桢楠、金莱、黄丹、鸟榄、华爪木、假韶子等。四、五类有海南山竹、山杜英、大沙叶、茸皮、华楹、黄檀、海南红豆、枫香、麻楝、高山榕、铁冬青、蒙蒙木、余甘子、木棉、黄桐、鸭脚木等。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右,主要有龙血树、木灵芝、沉香、槟榔、益智、草砂仁、百部、香根、杜藤、海南巴豆、石斛、五指山参、桄榔、天冬、万京子、青天葵、鸦胆子、草豆蔻、鸡血藤、乌榄等。藤类植物有红藤、白藤、鸡藤等。纤维植物有大索麻、高山蒲葵。单宁植物有红树林、厚皮等。果树植物有波罗蜜、荔枝、龙眼、阳桃、石榴、酸豆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开发建设,三亚市很有代表性的野生杧果树、野生酸树逐年减少,原在市区成片的树木,己被楼房取代。
第六节 重大自然灾害
一、风灾
1991—2010年,三亚市受10级以上台风影响共63次,年平均3次。影响较大的台风以下4次。
(一)“米克拉”台风
2002年9月25日18时30分,第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在三亚沿海地区登陆,三亚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由于热带风暴移速慢,降水云团滞留时间较长。这次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历史罕见,三亚东、中、西部地区的藤桥河、三亚河和宁远河下游等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三亚受灾人口9.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0.97万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0.07万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42亿元;公路中断4条,毁坏路基124千米,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0.12亿元;损坏水库41座和灌溉设施488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48亿元。由于山洪冲击、区间来水量及受上游水库错峰下泄量的影响,三亚东河、西河水位抬高,致使停靠在河内的未加固的渔船遭受损失,共有29艘渔船受损,其中沉没21艘,破损8艘;被救渔民195人,失踪1人。
(二)“达维”台风
2005年9月26日凌晨4时,第18号台风“达维”在海南省万宁市山根镇登陆,在三亚的最大风力达13级,三亚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使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三亚市受灾人口48万人,死亡7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10.85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25427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507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5.56亿元;公路中断4条,毁坏公路路基11.67千米,损坏输电线路5千米,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2.23亿元;房屋倒塌等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损坏水库35座、堤防1处、灌溉设施2480处、水文测站14个、水电站4个,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
(三)“利奇马”台风
2007年10月2日23时,第15号台风“利奇马”在三亚市田独镇锦母角登陆,登陆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30米每秒),登陆后沿海岸线西行,10月3日5时离境。受其影响,三亚出现日最大降水量134.9毫米(2日8时至3日8时),过程降水量196.9毫米(1日8时至3日20时)。出现极大风15.3米每秒,达到7级。三亚市6个乡镇23.96万人受灾,洪涝受灾面积800公顷,成灾220公顷;倒塌房屋242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357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6920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16公顷,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42亿元。
(四)“康森”台风
2010年7月16日19时50分,第2号台风“康森”在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12级(35米每秒),17日20时离境。受“康森”正面袭击影响,三亚出现明显的风雨天气。15日20时至17日20时,最大风速为六道岭站51.8米每秒(16级),东北风,出现在16日18时58分;其次是田独高速路站46.1米每秒(14级),北风,出现在16日18时22分。15日20时至17日20时,三亚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的过程降水,较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地区和西北部山区,最大降水出现在西鼓岛海岛站164.1毫米。三亚市12万人受灾,2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670公顷,倒塌房屋100间,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3亿元。
二、旱灾
1992—1996年、1999年、2001年、2004—2005年旱情较为严重。
2004年,无较大的降雨,三亚市水库年末蓄水量严重不足。2005年1月至6月上旬,三亚降雨量仅为200毫米。据2005年6月11日统计,水库总蓄水量3271.8万立方米,占正常库容17.45%,比历年平均同期减少4125.7万立方米,减幅55.8%。三亚市可供农业用水量995.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比2004年同期减少2517.2万立方米。此时,干枯水库32宗,占水库总量的33.3%;死水位以下的水库有51宗,占水库总量的53.7%。由于降雨偏少,水库蓄水不足,2005年上半年三亚干旱严重,城乡供水和农业用水形势严峻,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00公顷,人畜饮水困难达5.03万人。
三、低温寡照
2008年,三亚市从1月31日起至2月16日连续出现17天的寡照天气。其间,出现过几次阵性降水,雨量较小,降雨未出现异常现象,日照时数除2月6日(2.2小时)大于2小时以外,其余均小于2小时。过程最低气温值和平均气温最低值均在2月9日出现,分别为14.3℃和16.6℃,是1959年后三亚市出现的最长寡照天气记录。主要影响:2月低温寡照天气过程对三亚市的杧果和长豆角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此期间正值三亚杧果开花坐果期、膨大期,杧果落花落果增多, “黑果”“红果”现象明显。由于长期阴雨天气,光合作用不足,长豆角落花多,减产幅度大。
四、水灾
1991—2010年,三亚市共发生水灾22次,年平均1.1次。2010年国庆节强降雨期间,三亚市受灾人口共6.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64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660公顷,农业损失0.423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082亿元,园林、电力、交通、旅游等行业损失0.135亿元。
五、防灾救灾
(一)重点工程措施
1990—2010年,新增大隆水库、赤田水库2个防洪工程,三亚抵御风、雨、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大隆水库总库容46800万立方米,其下游防护区包括崖城、南滨农场、南繁基地、南山旅游区以及西线高速公路、天然气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保护人口8.65万人、房屋1万多间、耕地面积426.67公顷。赤田水库总库容7710万立方米,水库下游防护区包括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个渔业队、2个镇办农场,以及东线高速公路和高铁等重要基础设施,保护总人口15926人,耕地面积788公顷。
(二)防救预案体系建设
1990—2010年,先后颁布实施《防洪防风规定》《防旱抗旱规定》2部防汛抗旱规定,以及《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三防指挥部领导成员单位防洪预案》 《133个镇村级三防办公室防风应急预案》 《低洼易涝、危房、山洪、泥石流重点防护区域防洪预案》 《大中型水库下游防洪预案》 《小(二)型以上水库及重点山塘下游防洪预案》 《防汛抢险应急分队行动方案》等9部专项应急预案。
1.组织体系建设
1991年,三亚市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简称市“三防办”)为三亚市水电局直属管理单位,由37个成员单位组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完成了防汛防风防旱各项任务。
三亚市6个镇2个区133个行政村(居委会)的“三防”(防汛、防风、防旱)机构于2010年挂牌办公,成为海南省第1个完成市、镇区、村三级“三防”机构建设的市。同年,全面推行《三防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镇区及村(居)委会的三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完成任务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补助。
2010年,三亚市成立由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公司和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组成的100人防汛机动抢险队,负责台风暴雨期间水库、河道等水利建筑物以及低洼易涝等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抢修和救援等工作。驻市军警组成抢险应急行动大队,承担防洪抢险“急、难、险、重”任务。大、中型水库下游及镇区所辖水库下游均成立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待命,一旦水库出险,协防联防,做好水库抢险和下游群众转移工作。
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1998年起,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高效实用”的原则,三亚市建立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自动测报、水库工情自动监测、闸门自动监测、水库安全监控等。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为全面及时掌握汛情、旱情、灾情趋势等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相继在抗击2002年“米克拉”台风、2003年“尼伯特”台风、2005年春旱、2005年“达维”台风、2010年国庆期间强降雨等重大灾害中发挥作用。
附1:
众志成城 奋力抗洪——三亚市抗击台风“达维”纪实
2005年9月26日,第18号台风“达维”横扫琼岛,三亚市从25日22时至27日8时在近32小时内平均降雨量达365.5毫米。三亚市2个区6个镇受到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高度重视深入动员 9月25晚11时,三亚市“三防”指挥部里灯火通明,一片繁忙,市领导在这里密切监视台风动态。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风意识,减少灾难损失,三亚市委、市政府早动员、早部署,科学合理安排应对措施。早在9月22日,收到海南省“三防办”发出做好防御第18号热带风暴工作的通知后,市三防指挥部就立即通知各区镇及有关单位,要求做好防御第18号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24日晚,收到省“三防办”转发温家宝总理和汪啸风书记批示的电报后,三亚市立即将批示传达到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区、镇、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同天,全省防风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市领导主持召开三亚市防风工作紧急会议。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一定要下到一线,措施一定要落实到基层,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9月25日上午,在外考察的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于迅对三亚市抵御第18号台风工作做了明确指示,要求“渔船、渔排、低洼地区人员要无条件撤离;水库泄洪要平稳;大隆水库要认真执行防风防洪预案,注意防范。”同日上午,陆志远再次主持召开三亚市抵御第18号台风工作紧急会议,传达温家宝总理和汪啸风书记的批示,再次部署防风工作,要求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要下到联系单位督导检查防风工作。
通过深入动员,各级部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意识到这次台风的危害性,克服了麻痹思想,增强了抵御台风的责任感。各区镇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奔赴抗风抢险救灾最前线,顶着狂风暴雨,紧急转移安置8938人,转移1956艘渔船的13570名渔民上岸,转移5000个渔排1829人上岸。
全力以赴奋勇抢险 9月26日上午,水源池—福万水库在高水位状态下,又遇强降雨过程(3小时降雨200毫米),就在水库水位已超出设计水位的紧急关头,在市三防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市长陆志远,以实时水雨情数据和水文分析计算结果为依据,科学决策,科学排洪,保住了水库大坝安全。同日下午6时,陆志远市长亲临凤凰镇槟榔、妙林村,指挥20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与此同时,荔枝沟村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三亚市主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抢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15人。晚上11时,在大隆水库,面对水位急剧上涨,防汛形势危急的局面,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赶赴大隆指挥部进行决策指挥;市委常委黄明荣等市领导在水库大坝上组织指挥抢险;市委副书记周玉华、市委常委赵普选冒着风雨,走村串户,连夜召开下游村委会书记、主任参加的应急转移准备工作会议,做好群众转移的准备工作。27日上午8时,大隆水库坝前水位达51.06米,高出溢洪道5.6米,洪峰已达到百年一遇,洪水和24小时最大洪量均达50年一遇,情况十分危急,大隆水库下游的崖城镇和南滨农场启动溢洪预案,党员和武警、警备区部队500名战士顶风冒雨分别到崖城、保港18个村,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6000多户家庭5万多人转移撤离的动员工作。
26日,赤田水库上游集水面积出现600毫米强降雨过程,赤田水库管理单位与下游海棠湾镇密切配合,提前将沿海低洼地带海丰村1200人转移到防洪楼,做到水库安全、损失最小、群众满意。27日凌晨,凶猛的山洪袭击田独镇荔枝沟地区,田独镇组织干部和治安联防队等70人将荔枝沟汕头村受淹的120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与此同时,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及副市长带领交通局并调运抢险船只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工作,救出被洪水围困的10多名群众。
开展自救 重建家园 9月27日下午,三亚市召开减灾自救工作会议,要求三亚市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紧急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秩序,恢复三亚本来的美丽面貌。水利、农业部门迅速组织党员干部及技术人员深入受灾第一线,指导开展救灾复产,帮助农民开展抗灾复产工作。各单位、各部门组织力量到市区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开展义务劳动,清理主次干道的残枝杂叶、垃圾杂物、清理河沟淤泥等。供水供电部门组织职工抢修供电供水系统,三亚市供水供电迅速恢复正常。面对“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的压力,各旅游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检查和修复受损的建筑物、海上游艇、潜水设施、旅游车辆等工作中,争分夺秒为景点景区“梳妆打扮”,着力营造节日气氛,向游客展示三亚“时尚、美丽、度假、休闲”的旅游氛围,努力实现“十一”黄金周“安全、健康、秩序、质量”的目标。
经过多方努力,“十一”黄金周期间,三亚旅游保持强劲势头,黄金周7天旅游接待人数14.3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1.7%;旅游总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3.2%。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进港航班292架次,同比增长48.2%,进港游客2.97万人次,同比增长32.1%。
附2:
水利工程设施筑牢三亚市防洪基础
——抵御2010年国庆期间强降雨工作纪实
受弱冷空气和热带辐合带共同影响,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主要暴雨时段为9月30日至10月5日),三亚市遭受196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三亚市平均降雨量达544.5毫米。由于强降雨时间长、强度大,三亚损失较严重。据统计,三亚市直接经济损失2.14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0.989亿元,水利设施损失0.386亿元,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损失0.493亿元,其他损失0.28亿元;受灾人口约6.15万人,其中解救被困群众183人;人员转移4810人。三亚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公顷(其中受淹水稻3974.67公顷,瓜菜受灾738.67公顷,香蕉、杧果2102公顷,其他作物5154.67公顷),成灾面积7266.67公顷,绝收1400公顷。水利设施受损223处。
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三亚市委、市政府在国庆节前召开了三亚市动员大会,要求国庆长假期间,各单位(部门)要加强值班工作,做到安全无事故,各单位主要领导离开三亚,必须向市委主要领导报告或请假;各单位、各部门必须留足三分之一工作人员在岗或在三亚,以应对紧急工作任务。10月1日凌震5时开始,三亚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三亚市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橙色警报。针对国庆期间可能出现的暴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指示:“各职能部门、各镇区要按照职责,认真做好防御强降雨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水库安全、河道行洪安全。”汛情就是命令,国庆节第一天三亚市防汛工作人员已全部上岗就位,扎实开展防汛工作。
水利工程设施筑牢三亚市防洪基础 2006年以来,三亚市实施完成抱古、福万2宗中型水库,以及区间、布山等17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34宗水库应急加固工程。三类病险水库(市管)比例由原来的23%下降至2.7%,三亚市小(一)型及以上水库防汛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并完成三亚河等3条河流20千米长河段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筑牢了三亚防洪减灾安全基础,保护三亚市近30万人和6666.67公顷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强降雨其间,三亚各大中型水库发挥强大的拦洪削峰作用,把强降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大隆水库洪峰流量约2353立方米每秒,经水库调蓄后,最大下泄流量仅100立方米每秒,远低于下游宁远河崖城镇河段176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96%。赤田水库洪峰流量1036立方米每秒,经科学调度,最大下泄流量440立方米每秒,低于下游藤桥河海棠湾镇河段50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58%。水源池水库洪峰流量568立方米每秒,经科学调度,最大下泄量200立方米每秒,低于下游三亚西河凤凰镇河段647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泄量,削减洪峰65%。通过预泄、错峰、削峰的方法,水库下泄流量与区间洪水流量叠加控制在下游河道安全行洪范围内,大大减轻水库下游防洪压力,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发挥了水库防洪效益。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做到防洪和蓄水两者兼顾,此次降雨结束后,三亚市水库增加蓄水16574万立方米,在有效抵抗洪涝灾害的同时,确保今冬明春城镇供水和农业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水库防洪减灾和供水、灌溉效益。
全力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面对罕见的强降雨过程,三亚市各部门通力合作,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低洼易涝、城市内涝区、危房、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交通干线、居民群众居住区、港口码头等防护重点区域,及时转移群众8410人,解救被困群众183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10月4日8时,接到4名游客擅自下海潜水失踪的报警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成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岩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鸿建和副市长王诚安为组长的搜救组,组织海军、海警、海事等部门,出动飞机、军舰、救生艇等全方位开展搜救行动,成功救出失踪人员。10月5日中午,红星水库发生坝体滑坡险情,市“三防办”立即派出以市水务局副局长冯建东为组长的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省农垦总局工作组制定抢险救灾工作方案,同时三亚警备区司令员和政委率官兵组成应急抢险大队投入水库抢险,最终控制水库险情。
10月6日,海南省万宁市城区出现严重内涝,群众被困,情况危急。三亚市三防指挥部在接到省防总的通知后,以最快的速度调动橡皮救生艇和有关人员,派出三亚武警支队官兵、425医院1个医疗组赶赴万宁,投入抢险救灾斗争,成功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在三亚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三亚市军民的共同努力,此次强降雨过程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供水、供电,交通、旅游等各行业运转基本正常,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将强降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一节 人口状况
一、人口数量与密度
1991年,三亚市总人口(常住人口)38.6万人。至2000年,总人口48.2万人,10年间增加9.6万人,增长24.87%,年均增加9600人,年均增长率2.5%。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总人口68.9万人(常住人口),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48.2万人相比,增长42.12%。年均增加2.03万人,年均增长率3.58%。人口增长速度为全省最快,比全省的年均增长率0.98%快2.6%,比全国的年平均增长率0.57%快3.01%。
虽然三亚市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但从户籍人口情况看,净增加人口较少。由于受到2006年后三亚市大专院校大量学生户口迁入的影响,10年间三亚市户籍人口增长20%,年均增长率1.84%,比上一个10年的三亚市户籍人口年平增长率2.73%下降0.89%。表明三亚市10年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显下降趋势,生育水平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人口普查三亚市人口密度192.75人每平方千米;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三亚市的人口密度251.25人每平方千米;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的人口密度357.06人每平方千米,比2000年增长105.81人每平方千米。1990—2010年,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64.31人,增加率85.24%。三亚市人口最密集的镇是崖城镇,最密集的街道为红旗街和商品街。
二、人口变动
1990年,三亚市常住人口37万人,人口出生率26.2‰,人口死亡率为3.1‰,人口自然增长率23.1‰,表明1990年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成效期。2000年后,三亚市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显著,人口发展进入低增长稳定发展阶段。2010年,三亚市常住人口增至68.9万人,比1990年增加31.9万人,比2000年增加20.7万人,年内人口出生率12.9‰,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8‰。1990—2010年,人口变动的趋势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多于迁出。
1990—2010年,三亚市共出生14.69万人,死亡3.58万人,增加11.11万人。除了自然增长外,还有机械增长。1990年后,三亚市经济、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劳动就业的机会不断增多,特别是2000年后,三亚市以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等行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迁入三亚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引起人口机械增长。2007—2010年,4年共迁入39233人,迁出26610人,增加12623人。
三亚市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随着三亚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旅游、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高的“人气”,同时也吸纳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迁移人口增加。
三、人口流动和迁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流动人口增多,而人口的流动则多数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镇流动。三亚市是流入人口城市,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1422人,外来流入人口200081人,流入人口大于流出人口,净流入人口168659人。
(一)镇村务工人口迁入
2004—2010年,镇村务工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河东区外来流入人口88774人,占三亚市迁入人口的37.2%。其次是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和吉阳镇,分别增加39074人和42740人。迁入人口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人数,而三亚市流出人口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二)务工经商人口迁入
2000—2010年,流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比例最高,占迁入人口的48.42%,其次是随迁家属、工作调动、分配录用、投亲靠友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人口分布
三亚市人口分布稠密程度相差悬殊,城市规划区及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多,密度高,山区和农场区人口分布少,密度低。
1991年,三亚市户籍人口370526人,其中汉族人口203443人,少数民族人口167083人;城市人口89692人,乡村人口280834人。
1996年,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4个大区划分,城市规划区包括(榆亚地区)河东区管委会、河西区管委会、田独镇、红沙镇、荔枝沟镇、羊栏镇等地区,人口210962人,占三亚市人口的50.11%;土地面积490.87平方千米,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的25.56%;人口密度492.77人每平方千米。沿海平原区包括藤桥镇、林旺镇、天涯镇、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等镇,人口126268人,占三亚市人口30%;土地面积481.3平方千米,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的25.07%;人口密度262.35人每平方千米。山区:包括高峰乡、育才乡、雅亮乡等,人口26716人,占三亚市总人口6.35%;土地面积425.28平方千米,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22.15%;人口密度62.82人每平方千米。国有农场区包括南田农场、南新农场、立才农场、南岛农场、南滨农场,人口57133人,占三亚市人口13.57%;土地面积522.18平方千米,占三亚市土地总面积27.22%;人口密度109.28人每平方千米。
2000年,三亚市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农村人口,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增长快于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城市规划人口已达251852人,占总人口52.2%,与1991年相比较,10年间,增长180.8%;乡村人口230444人,占总人口47.78%,与1991年相比较,10年间,减少20.62%;山区(包括高峰、育才、雅亮3个乡),人口达26849人,与1990年的26034人相比,增长3.13%。三亚市汉族人口284407人,与1990年的208489人相比,增长36.41%;少数民族人口197889人,与1990年的161755人相比,增长22.34%。沿海地区人口出生率16.96‰,比1990年的39.99‰,下降23.03‰;山区人口出生率12.29‰,比1990年的45.44‰,下降33.15‰。山区人口的出生率比沿海地区低了4.67‰。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人口中,居住在市区(即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人口28.25万人,占总人口41.21%,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2.76万人,增长82.38%,年均增长率高达6.19%,其中河东区管理委员会人口14.85万人,占三亚市人口21.67%;河西区管理委员会的人口13.4万人,占三亚市人口19.54%。南田、南新、立才、南滨等4个国有农场的人口共7.22万人,占总人口10.53%,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0.8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24%;海棠湾、吉阳、凤凰、崖城、天涯、育才等6个镇的人口共33.08万人,占总人口48.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6.73万人,年均增长率2.3%。
五、人口结构
(一)年龄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三亚市总人口482296人,其中0~14岁人口135184人,占总人口28%;15~64岁人口326370人,占总人口67.7%;65岁及以上的人口20742人,占总人口4.3%。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9%,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1.2万人,老龄人口的比重增加1.16%,老龄人抚养比例上升近1%。
2010年,三亚市人口发展进入低增长稳定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从人口年龄结构看,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28%下降到17.7%,下降10.4%;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67.7%上升到77.66%,上升9.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的4.3%提高到4.7%,提高0.4%。三亚市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3.1%、4.2%。2010年的百岁老人共有20位,最高寿的是109岁。
(二)性别构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三亚市人口37万人,男性19.2万人,占51.8%,女性17.8万人,占48.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下同)107.4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三亚市人口482296人,男性25.4万人,占52.7%,女性22.8万人,占47.3%,性别比111.5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三亚市人口68.54万人,男性人口36.28万人,占52.9%,女性人口32.26万人,占47.1%,性别比112.46,比2000年总人口性别比上升0.9%。比全省人口性别比112.58低了0.1%,比全国人口性别比105.2高出7.3%。三亚市人口性别比过高,主要是受外来人口中男性比重较高的原因影响。三亚市外来人口以男性居多,外来人口的性别比高达126.95,从而拉动三亚市人口性别比攀高。2010年底,三亚市户籍人口性别比仅为104.58,比全省、全国的人口性别比分别低于8%和0.6%。
(三)文化结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三亚市总人口48.3万人,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15520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67157人,接受初中教育167541人,接受小学教育153275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千人(下同)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1人上升3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3人上升1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51人上升34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9人下降为318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认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23133人,文盲率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7.6%下降6.7%,下降10.9%。
2001年起,由于三亚市重点发展高等教育战略得到有效实施,5所高等院校先后在三亚落户,至2010年底,大专以上在校学生3.5万人,从而拉动三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总人口68.54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7.97万人,10年间三亚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增加,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3128人上升至2010年11628人,增长2.72倍。
与此同时,文盲人口由2000年的23133人下降至2010年的13278人,文盲率由6.66%下降到2.36%,下降了4.3个百分点。
(四)民族构成
从户籍人口看,1991年,三亚市有23个少数民族,共167083人,以黎族、苗族、回族居多。2000年,汉族277842人,占总人口的58.5%,各少数民族197225人,占总人口的41.5%。至2010年,三亚市少数民族增加到44个,人数增至23876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41.5%升到41.9%;汉族454173人,占总人口的66.3%。从人口普查来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48.23万人中,汉族28.44万人,少数民族19.7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68.54万人,少数民族23.1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3.73%,跟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
第二节 人口管理
1991年,三亚市公安局内设有户政科,是三亚市户口审批和三亚市各派出所户口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具体管理工作由河西、河东、新居、崖城、保港、荔枝沟、田独、林旺、高峰、雅亮、新风、天涯、藤桥、红沙、梅山15家派出所实施。2009年底,户政科并入治安大队。至2010年,治安大队一直负责户口审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的业务指导、人口信息系统维护、旅馆住宿人员管理等工作,各派出所仍是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直接管理部门。
一、户籍人口管理
1991年,三亚市户籍总户数81375户,户籍总人口370526人。至2000年,三亚市总户数112978户,户籍总人口475067人,较1991年增加31603户104541人。其间,三亚市共出生85966人,死亡15118人,自然增长人数70848人,平均年出生率20.6‰,死亡率3.6%o,自然增长率17‰。1995年和1998年出生率最低,为15.4‰;1998年自然增长率最低,为11.7‰;死亡率最低的是1995年和2000年,均为2.9‰。
2001年,三亚市户籍总户数116023户,户籍总人口485993人。至2010年,三亚市总户数142422户,户籍总人口570130人,较2001年增加26399户84137人。其间,三亚市共出生78026人,死亡22631人,自然增长人数55395人,平均年出生率15.1‰,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10.6%o。其中2002年出生率最高,为19.2‰,死亡率最低,为2.2%o,自然增长率最高,为17‰。
1991—2010年,三亚市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共审批办理户口出生163992人,死亡注销37749人,市外迁入112398人,迁出市外62207人,纠正人户分离户口5万多人。
二、流动人口管理
1991—1995年,三亚市共登记流动人口12多万人。流动人口成分复杂,居住较分散,不仅加大了三亚市人口管理的难度,而且给三亚市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新问题。三亚市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在加强对常住人口管理的同时,严格按照《海南省暂住人口暂行管理规定》对外来单位和建筑工地等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地点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核查,颁发暂住证,并不定期进行查验。其间,共颁发暂住证4万多张,开展突击检查约300次,查获外来人口流窜作案400多宗,抓获500多人。
1996—2000年,三亚市公安局共登记流动人口约23万人,其中省外流动人口居多。以旅游观光短期居住为主,颁发暂住证约5万张。其间,1998年,三亚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加强了流动人口的办证登记和层层严密监督措施,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逐一重新登记,重新建档建卡和严格管理。户政部门共出动警力100多人次,车辆30多辆次,共登记办证并建档管理的外来暂住人员14547人,办证率80%,重新登记并挂牌管理的出租屋670间,列管重点人口415人,列管率100%。2000年,三亚市公安局治安、户政部门联合组织,对三亚市公安户籍、社区民警约400多人进行强化训练,让其熟悉本辖区内人口情况。
2001—2005年,三亚市公安局登记流动人口约12万人。三亚市流动人口从原来的旅游观光短期居住人员逐渐转变成经商、务工、服务行业等长期居住人员,颁发暂住证5万多张。流动人员的主流仍是省外农村居多,一般居住在出租屋、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等。其间,2005年,三亚市公安局相继在河西儋州村,河东下洋田、商品街等社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把流动人口管理逐步推上规范化轨道。
2006—2010年,随着三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流入三亚市的外来人员不断增多,在三亚市居住的外来人员约15万人,出租房屋约7500户2.2万间,成为三亚市治安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三亚市月川社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聘用9人专职负责流动人口管理,投入2万多元配置相应的办公设施,并于同年开展工作,共登记外来暂住人口9605人,出租屋650多间。通过试点管理工作,发现并抓获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使社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2008年初,三亚市公安局公开招聘89人,建立一支专职的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市公安局还成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在市区7个派出所各建立1个流动人口管理站,按每1000名流动人员配备1名专管员的标准,将新招聘的89人配备到各流动人口管理站作为流动人口及出租屋专管员。同年9月,市公安局在各镇流动人口较集中的11个派出所各建立1个流动人口管理站。截至2010年,共登记外来暂住人员4万多人,出租屋8320间,从中抓获网上在逃犯4人。
1991—2010年,三亚市累计登记流动人口464976人,办理暂住证190751张。
第三节 人口普查
一、第五次人口普查
(一)普查工作
1999年2月23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成立第五次人口普查协调小组,由副市长高国才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林由俊、市统计局局长朱智川、市公安局副局长詹兴智、市财政局副局长王诚安、市计生局副局长易学茂任副组长,计划局、统计局、卫生局等16个单位各抽调1名领导任小组成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市统计局、公安局、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室等7个单位抽调16名工作人员充实人口普查办公室力量。至1999年11月底,各乡、镇、国有农场、南海街道办事处、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也相应成立人口普查办公室,配备5~7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该辖区范围内的人口普查工作。三亚市共设立21个人口普查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197人。三亚市共挑选出213名普查指导员和1782名普查员,由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办班培训,共举办4期培训班,每期培训6天,各乡、镇、农场及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南海街道办事处也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每期培训3天。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市人口普查办先后编写人口普查工作方案及细则,开展2次人口普查试点工作。开展调查小区划分试点,选定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商品街社区作为调查小区划分试点单位;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调查试点,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较为密集的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商品街三、四巷和市气象局宿舍2个小区作为试点单位。2000年7月中旬开始,至10月20日完成三亚市户口整顿工作,为人口普查摸底清查、入户登记打好了基础。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的规定,2000年6月底,市人口普查办以行政区划为基础,按完整地域的原则,将三亚市划分为21个乡级普查区域。7月15日至8月25日,各乡级人口普查办按照市人口普查办的要求,组织力量,深入到各村(居)委会,进行实地察看,摸清各村(居)委会的范围和界线。然后以村(居)委会实际管辖的行政区域为基础,按完整区域、不重不漏的原则划分普查区。按每个普查小区的人口在300人左右,将各普查区划分为若干个普查小区。三亚市共划分178个普查区,1620个普查小区,按要求绘制好《普查区地图》。
10月30—31日,提前对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清查登记。2000年11月1日零时,按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三亚市普查人员在11月1—15日,开始进行全面入户普查登记。11月16日,组织各普查区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采用自查、互查和议查的方式,对普查登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市人口普查办抽取6个乡镇(街道)36个调查小区进行交叉检查,三亚市共补漏1.1万人,提高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指标的准确性。11月25日开始,快速汇总和质量检查验收工作,由市人口普查办统一组织,分级汇报。同时,组织三亚市178个普查区按随机抽样原则抽取178个调查小区进行普查登记质量验收。
2001年4月15日,三亚市人口普查办派出4名业务骨干将普查表送省人口普查办,配合省计算站做好光电数据录入工作,同年10月底完成。
(二)普查结果主要数据
2000年11月1日零时,三亚市总户数106241户,总人口482296人,其中市区(原河东区管理委员会、河西区管理委员会)人口161526人,占33.5%;乡镇人口257007人,占53.3%;农垦系统人口63763人,占13.2%。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370244人相比,10年零4个月共增加112052人,增长30.3%,平均每年增加10844人,年平均增长率2.59%。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
(一)普查工作
2010年1月5日,三亚市人民政府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吴岩峻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人普办”),具体负责三亚市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统计局局长张利担任。3月,市人普办下发《三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对三亚市26个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由市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日常工作,并全面负责人口普查的专业技术工作。
2010年5月,三亚市2个区管理委员会、6个镇、4个国有农场完成镇级人口普查机构的组建工作。7月,完成村(居)委会一级机构的组建工作。10月,因村(居)委会换届,村级机构又作了相应的调整。
省级宣传方案出台后,2010年7月7日,制定《三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人口普查的工作信息和相关资料。在《三亚晨报》开辟专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并在显著位置刊登人口普查倒计时宣传栏。三亚电视台为普查工作制作有关人口普查工作的报道,共报道16期。建立人口普查网站,更新人口普查工作动态和信息,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人普进我家”的活动,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市政府及时下发《三亚市人口普查户口整顿方案》,对三亚市户口整顿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8月,开展市级户口整顿业务培训。2010年8月12日,市人普办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借调、招聘工的通知》,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与各部门、各单位联系协调,从统计、公安、计生、教育、卫生等部门抽调33名业务骨干和从社会招聘16名大学生充实到人普办工作。三亚市招聘普查指导员共427人,普查员共3251人。9月初完成三亚市户口核对,整改持证未落、应销未销、项目变更、人户分离等问题,解决流动人口、超生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登记、定位问题。
市人普办根据实际情况,2010年9月初完成普查区、普查小区的划分工作。三亚市共划分12个乡级单位,161个普查区,2708个普查小区。10月中旬,各业务培训小组的人员奔赴各镇(区、农场)、部队、院校等单位进行人口普查业务培训。
在户口整顿的基础上,各级人普办积极组织普查指导员及普查员深入到各普查登记地,熟悉地域边界,绘制调查小区地图,同时入户访问,编制各调查小区的《户主姓名底册》,再按照“长表抽样细则”的规定确定长表调查户,集中抽选,确保长表抽样工作准确高效。
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三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始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11月15日完成对三亚市共161个普查区,2708个调查小区的人口普查登记,复查工作。
至2010年12月底,数据处理准备、光电录入等工作基本完成。
(二)普查结果主要数据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三亚市总人口(常住人口)685408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482296人相比,10年共增加203112人,增长42.11%,平均每年增加20311人,年平均增长率3.58%。
三亚市共有家庭户152524户,家庭户人口5709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3.74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43人减少0.69人。
第四节 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
第六次人口普查(简称“六普”)三亚市达到法定婚龄(男22岁以上,女20岁以上)的人口471444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287208人增加184236人。“六普”对婚姻状况的登记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即抽中长表的户才填报婚姻状况。根据“六普”长表资料显示:接受调查的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有53197人,其中男性27368人,女性25829人;未婚19048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下同)人数的35.8%;有配偶31804人,占59.79%;离婚432人,占0.81%;丧偶1913人,占3.6%。从抽样数据分析:
(一)婚姻总体状况相对稳定
2010年,三亚市婚姻状况相对稳定。与2000年相比较,三亚市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比重上升4.98%,丧偶人口比重下降0.59%,有配偶比重下降4.56%,离婚的比重上升0.17%。
(二)大龄未婚人口上升
大龄未婚人口上升。“六普”三亚市30~49岁人口中,未婚人口占10.03%,比“五普”的5.77%上升4.26%,其中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同龄人口的比重14.38%,比“五普”(8.49%)上升5.89%;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同龄人口的比重5.01%,比“五普”(2.75%)上升2.26%。
(三)未婚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2010年,在15岁及15岁以上未婚人口中,男性占56.64%,女性占43.36%,与“五普”的男性未婚人口占58.88%、女性未婚人口占41.12%的比例相比,男性未婚人口的比重下降,女性未婚人口的比重上升2.24%。从分年龄组中的男女未婚人口占同年龄人口情况看,男性15~19岁组占99.5%,20~24岁组占88.68%,25~29岁组占54.38%,30~34岁组占29.96%;而同样年龄组女性15~19岁组占97.29%,20~24岁组占77.24%,25~29岁组占31.30%,30~34岁组占10.71%;男性未婚率分别比女性高2.21%、11.44%、23.08%、19.25%,50岁及以上未婚人数中,男性占同年龄人数的2.32%,而女性仅占0.61%。
(四)早婚现象仍有存在
据调查数据显示,三亚市15~22岁已婚男性人数占同龄人数的3.19%;15~20岁已婚女性占同龄人数的8.25%。由此可见,早婚现象仍然存在。
(五)女性丧偶人口比重比男性高
在15及15岁以上人口中丧偶比例男性占1.54%,女性占5.77%。从分年龄组上看,40岁以下男女丧偶比例25∶75,40~59岁男女丧偶比例19∶81,60岁以上男女丧偶比例22∶78,从数字上看,女性丧偶比男性丧偶高,表明三亚市人口寿命女性高于男性。
二、家庭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共登记家庭户152524户,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1420户增加51104户;家庭户人数5709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规模3.74人每户,比2000年的4.43人每户减少0.69人每户,家庭户规模减小。
家庭规模缩小还表现在家庭户人口结构和世代结构比例的改变上。
2010年,家庭户规模与2000年家庭户规模对比,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和四人户的家庭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4.92%、6.05%、2.34%和1.5%;五人户、六人户及以上户比重分别比“五普”下降3.71%和11.1%。表明三亚市五人和六人及以上规模的户在继续减少,规模小、结构简单的小家庭在不断增加,其中1~3人规模的家庭将成为主流。
在家庭户中,家庭世代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各代户的排列顺序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一致,其中二代户的比重最大,为55.84%,即有超一半以上的家庭由一对夫妇户与未婚子女或父母一方与子女组成。占总户数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8.13%,主要是由于一代户比重大幅度增加,由2000年的16.07%上升至27.23%,上升11.16%,这与外来人口中一人户及一对夫妇户的家庭结构密切相关。三代户和四代户及以上户的比重略有上升,是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等原因所致。
家庭规模变小的原因,是低生育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独生子女户的增多,父母和成年子女分开居住等原因,导致一代户和1~3人户增多。
第五节 计划生育
一、政策法规与宣传教育
(一)政策法规
1991年,三亚市委、市政府结合三亚市实际颁布《关于加强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若干措施》。
1993年1月19日,三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各单位对雇用和居住在本单位的流动人口进行妥善管理,对违反计划生育的按规定从严处罚。对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若无户籍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以上计划生育部门出具计划生育、节育情况证明或准生证,户籍管理机关不予登记,不发暂住证,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不得安排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不善的单位,要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年8月16日,三亚市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且过去未作经济处罚者,到粮食部门办理粮食落户手续需凭小孩出生证等相关手续后方可办理。
1994年,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在三亚市范围内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意见的通知》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三亚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程序及制度》《办理城镇居民计划外生育子女粮食落户问题的手续及程序》《流动人口婚育证》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发出《关于城镇居民计划外生育子女粮食落户问题的补充通知》,解决三亚市长期以来计划外生育子女的粮食落户的难题。
2004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三亚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奖惩办法》,对落实好计划生育的家庭予以奖励。同年,三亚市政府办公室颁发《关于加强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工作意见》。
2006年,三亚市财政局和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联合制定《三亚市社会抚养费管理暂行办法》,对社会抚养费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2007年,三亚市政府印发《三亚市关于加强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同年,市政府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偏高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责任。同年,市计划生育局制定《2007年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工作方案》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指标考核细则》,并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的通知。
2009年,三亚市政府印发《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检查考核方案》,组织对三亚市各责任单位对2009年度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
2010年,根据国家、省人口计生委的要求,三亚市人口计生委制定《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人口计生基层文明执法工作专项检查。截至年底,三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三亚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规定》《三亚市区、镇、国营农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制度》《三亚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奖惩规定》,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家庭的奖励标准提高,独生子女被普通高校录取的每人一次性奖励5000元,符合再生育条件但自愿不再生育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最高2.5万元。
(二)宣传教育
1991年,三亚市共出宣传栏130期,张贴标语5300张,有线广播电视宣传85场次,宣传教育面达67382人次,在宣传发动中三亚市3650对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
1994年初,三亚市人口计生委利用春节前后农闲之机,派出一批人员组成宣传队伍,深入到乡镇管区,采取授课、播放录像、讲解生殖、生理、生育、挂图等方法,向群众宣传人口与计生基础知识,为乡镇各单位培训师资骨干1973人,协助与指导乡镇各单位成立人口学校。三亚市乡镇一级成立人口学校29所,管区一级成立人口学校75所。三亚市举办人口与计生基础知识学习班117期,参加学习人数43649人,占应受教育的育龄妇女48.3%,接受教育的群众达78192人次,教育普及面达86.88%。
1997年,三亚市共举办育龄妇女基础知识培训班21期,参加人数3.87万人次,教育面达90%。组织计划生育宣传品进村入户,印制各有关宣传品2000份,征订《特区家庭报》2021份、《中国人口报》165份、《人生》216份、《家庭报》63份、《人口与计划生育》10份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报纸杂志,发放到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及计划生育对象手中,确保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
1998年上半年,三亚市开展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31期,参加学习6万多人次,受教育面达85.5%。
2004年,突出抓好以“关爱女孩”为主题,崖城镇、天涯镇率先在三亚市投入大量资金,制作精致、美观的户外关爱女孩宣传牌。
2007年,三亚市举办“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健康成长”文艺小品竞赛活动;继续加强宣传品的进村入户工作,印发计划生育学习手册2万本,各类宣传资料15万份,围绕“关注生殖器健康、计划生育合格户、关爱女孩、优生优育、少生快富、独生子女户、远离毒品”等政策规定,制作宣传牌102快、墙体标语116条,订墙报1200份、年画7000份、计生挂历4000份,征订人口报288份、计划生育杂志170份、人口文摘80份等。
2009年,共制作各种计生宣传品93284份,发放到育龄群众手中,人口计生宣传品进村率达100%,已婚育龄家庭宣传品入户率达95%。
2010年,三亚市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从严控制法定外生育和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主线,以“全家福”进万家、 “新家庭文化屋”创建、“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创造全新工作格局,全年共投入150万元用于宣传教育工作。
1991—2010年,直接受教育的群众达115万人次。通过咨询与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20年间累计发放各种计生宣传品近130万份,各类培训班参加学习人数2.7万人次。
二、计划生育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91年,三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宣传教育科、规划统计科4个科室,下辖三亚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1995年,改为三亚市计划生育局。2001年,改称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009年,改为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宣教科、政策法规科、发展规划科、科技科、流动人口管理科6个科室,下辖三亚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和人口计生信息中心。至2010年未变。
(二)生育指标管理
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将海南省下达人口计划指标分解到各区镇,并与各区镇签订《人口和计划目标管理责任书》。将人口计划的完成状况作为考核各级党政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作出相应的奖惩,实行一票否决制。
在具体操作上,对符合生育政策并要求生育的育龄夫妇,发给计划生育证;对无证生育的,除批评教育外,按政府规定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由于人口计划管理落实,自1991年起,三亚市连续20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各项指标,多次被评为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三亚市共127个行政村建成计生合格村,合格村达100%。6个镇、2个区、4个国有农场,有12个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口计生达标单位,达标率100%,其中9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占75%。三亚市46个社区居委会,有38个社区居委会达到计生“五好”(组织保障好、制度运行好、政策落实好、管理服务好、干群关系好)标准,占82.6%。1991—2010年,年均出生率16.69‰,年均自然增长率10.31‰,年均计划生育率89%。
(三)已婚育龄妇女管理
1.育龄妇女健康检查
1993年起,各乡镇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所相继配备B超等医疗设备,育龄妇女孕情健康检查由内诊方式变为B超诊断,既方便又卫生。从2005年起,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增加妇科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2006年起,三亚市形成统一的定期、定点健康检查制度。农村育龄妇女逢“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期间参加健康免费检查,城市非农育龄妇女每季度参加1次健康检查。2010年,三亚市已婚育龄妇女康检率95%,比1991年提高10%,综合节育率达92%以上。
2.动态化管理
1995年起,三亚市实现育龄妇女的动态管理。9月15—25日,三亚市分2期举办乡村两级共260人的计划生育专职人员育龄妇女档案管理培训班,10月完成人口地址编码、管理技术文件起草和各种表卡设计印制,系统调查25万人,其中近5万名育龄妇女,每人填报1份育龄妇女档案卡,并于年内将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之后每月由村直接向市计划生育局报送育龄妇女变动资料,实行三亚市育龄妇女的个案管理。
2001年,三亚市各单位实现用电脑统计和分析计划生育各项资料,实现三亚市计划生育联网管理。
2008年,三亚市成立临时人口信息中心,加强对育龄妇女信息档案分类管理,及时整理采集的原始档案信息,定期清理原始资料。
2009年,三亚市全面启用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及时登记变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变动信息。同年,三亚市流入已婚育龄妇女24717人,建档23926人,建档率96.8%。信息登记率97%。
2010年,三亚市继续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同年8月,三亚市开始实行出生人口统计确认制度。
三、生育节育
(一)生育
1991—2000年,三亚市人口出生率稳定在25‰以内。2001—201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低于15.7‰。
(二)节育
1991年,三亚市已婚育龄妇女50963人,综合避孕率81.95%。2010年,已婚育龄妇女12.07万人,综合避孕率75.31%。节育方式为知情选择,有口服与外用避孕药、使用避孕套等。
四、行政执法
(一)信访案件查处
1991年,三亚市计生部门共有群众来信来访253人次,其中反映超生情况29人次,咨询计生政策215人次,占来信来访人数85%。立案39宗,处理33宗。
1994年,三亚市计生办信访科全年接受群众来信来访51人次,其中调查处理44件,查处率达86.3%。
2001年,共受理信访31件,其中裁决4件,申诉2件,揭发举报22件,咨询3件;立案调查19件,年终办理17件,结案率89.5%,优质办结14件,优质办结率82.4%。
2007年,三亚市受理城镇居民申请第二孩生育指标157例,审查合格并批准157例;受理农村居民(含国有农场)生育指标申请79例,审查合格率达100%。在审批生育指标工作中,计生部门对照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采取阅档案,查阅户口信息等方式进行。同年,信访立案85件次,办结率92.3%。
2008年,三亚市对2个区管理委员会6个镇5个国有农场依法审批发放生育服务证和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全年共受理城镇居民第二生育指标申请194例,审查合格并批准164例,受理并审批农村居民(含国有农场)少数民族第三孩生育指标申请36例,严格按照合法程序审批备案,合法率达100%。全年共有1255对夫妻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根据来信中核实假生育服务证明7本。对持有假生育服务证生育的干部征收了社会抚养费,并报纪检机关对其进行党、政纪处理。全年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16件次,调查处理15件次。同年,三亚市共清理自2003年12月1日至2008年底违反计划生育的党员干部721人。
2010年,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将城镇居民二孩审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审批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市人口计生委制定《三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人口计生基层文明执法工作专项检查,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件次,办结30件次。查处某中学2名教师、某农场几名领导干部违法生育案等。规范依法行政程序,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全年共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237万元。
1996—2000年,执行《海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查出违反计生干部职工119人,处理89人,处理率74.8%。2001—2010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计生法》及《海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查出违反计生人数共142人,处理113人,处理率79.6%。
(二)人口性别综合治理
2004年始,针对三亚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下的现象,市政府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计生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人口计生局、市卫生局、三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年,三亚市共开展2次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共检查80多家医疗机构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行为,依法取缔违法诊所8家,罚款2万多元,并没收鉴别设备。
200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规定》,制定《2007年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工作方案》,印发《200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指标》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指标考核细则》。市计生委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的通知,连续在《三亚晨报》上刊登和三亚电视台图文信息栏目上滚动播放《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公告》,在医疗单位B超室、妇产科门口和登记有妇产科诊疗科目的社会办医、个体诊所醒目处张贴警示语,公开承诺对举报核实者给予6000元的奖励。同时举办2期有医疗单位、个体诊所负责人共400多人次参加的法律法规培训班。
2009年,市政府制定《2009年度三亚市打击非法行医行动实施方案》,市卫生局专门制定《三亚市卫生局2009年依法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的工作方案》,同时与各医疗单位和诊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对违法违规开展性别鉴定和计划生育手术治理整顿的职责。先后组织3次多部门参与的大规模联合打击行动,对城区和乡镇医疗机构进行大检查,共检查各类医疗机构389家。三亚市共出生8732人,其中怀孕6个月后迁流入1124人,出生后迁流入897人,应掌握怀孕人数6711人,怀孕后6个月内掌握孕情4765人,孕情掌握率71%。法定外怀孕736例,已采取补救措施339例,法定外怀孕采取补救措施落实率45.8%。
2010年,三亚市下发《三亚市关于规范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管理的通知》等。市人口计生委多次联合市卫生局、三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等单位开展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对23家医疗保健机构、15家私营个体诊所和220家批发零售药店进行检查,免去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职务,将天涯中心卫生院2名医生调离工作岗位,对2家私人诊所进行处罚。
五、技术服务
三亚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成立于1983年。至2000年,三市已拥有市级计生服务中心1个,镇级计生服务所6个,村(居)委计生服务室135个,一个完整的三级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2010年,三亚市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共投入265.2万元完成市计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手术室的改造以及海棠湾、天涯、崖城计生服务所的建设。三亚市135个村委会计划生育服务室,配齐药具箱和药具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上岗执业资格制度。村(居)委计生服务室工作场地一般有30~50平方米,配备专业人员1~2人;乡、镇计生服务所工作场地一般100~300平方米,配备专业人员2~4人;市计生服务站工作场地1000平方米以上,配有医疗人员1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
1991年,设药具发放点35个,发放药具5358人次,占使用避孕药具人数85%,完成省下达发放任务100.95%。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全年门诊达4807人次,其中计划生育门诊3105人次,占门诊的64.6%。
1994年,各乡开展技术服务14次,累计42天,共878人次,落实长效节育措施953例。发放药具2905人次,占综合措施4.4%。
1997年,乡镇一级举办3期B超机培训班,培训32名B超操作人员,开展进村入户的查环查孕工作,共查环查孕1766人次,其中落实补救措施222人。还开展巡回技术服务,三亚市下乡设点26次,计125天,派出技术人员89人次,共做计生手术1092例。三亚市设立药具发放点128个,共发放避孕药具4842人,药具应用率达87.05%,有效率占95.64%以上,使用药具人数占综合措施的7.12%。
2007年9月,三亚市共为43381名育龄妇女查孕查病,免费治病3000多人。在三亚市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集中月活动期间,共落实各种节育措施1967例。建立孕情跟踪服务,三亚市孕情跟踪管理达65%,综合节育率82.32%,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53%。
2010年,在市妇幼保健院设点,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开展“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活动,并发放误工补贴。
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992年,三亚市执行《海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细则》和三亚市颁布的《三亚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海南省暂住人口条例》。
2001年,三亚市流动人口31747人,其中育龄妇女10825人,已婚育龄妇女6422人。已婚育龄妇女持证率58.3%,直接受理办证5581件。同年,三亚市共组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2次,每次不少于10天。清理重点在市区的河道闲置区、码头、半拉子工程中的租住者,居民出租屋、农贸市场等。
2005年,三亚市流动人口持证率73.49%,验证率94.9%,综合节育率85.4%。
2008年,三亚市流动人口100313人,占三亚市人口17.36%,其中育龄妇女24290人。流入人口共出生2407人,其中男孩1277人,女孩1130人。新生儿中,符合法定出生2153人,符合法定生育率89.5%。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人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010年,三亚市政府成立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同年,28个社区居委会与96个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签订《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小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协议书》,签订率达100%。三亚市采取双向管理的方式,与省内外市县开展区域协作,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服务协议书,开展点对点的管理和服务。除了与省内16个市县人口计生委(局)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协议书外,市人口计生委还与湖北省监利县、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等13个市县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管理双向协作协议。其中,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还在三亚市挂牌成立闽侯县驻三亚市流动人口工作站,是海南省成立的首个省外流动人口工作站。
八、计划生育成果
1991年起,三亚市避孕节育、优生指导服务一体化的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实现全覆盖。三亚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承担起了三亚市98%以上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任务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工作。
2004年12月,海南省成功协助世界家庭组织、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三亚举办世界家庭峰会。来自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255代表参加峰会,会议通过《三亚宣言》。
至2010年,三亚市88个乡镇村(居)委会先后被评为全省、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村(居)委会,占乡镇、村(居)委会65%。
1991—2010年,三亚市人口出生率从1991年的25‰下降至2010年的12.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年的19.9‰下降至2010年的9.2‰o。
第六章 社会风土
第一节 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
2004年,三亚市统计局正式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工作,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与国家城镇住户工作同步。三亚市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常住户(包括外来户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家庭户)。城镇住户调查工作主要有大样本调查和常规性住户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样本量要求,三亚市大样本调查样本量1500户,常规调查户样本量100户。其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情况等。
(一)城镇居民收入
2004—2010年,三亚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最快。三亚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既有职工工资、奖金及各种福利、补贴的收入,也有个体劳动收入、各种兼职收入、房租收入、劳务收入以及股票红利等收入。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8元,是2004年的2.4倍,年均递增15.8%。
1.城镇居民收入
增资、就业双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快。2004—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连续实现10%以上的增速,工资性收入总量实现倍增。2007年,推行机关公务员工资套改并正式执行,大力推进规范津贴补贴步伐,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达29.3%;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深化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较快增长。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149元,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同年,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2.7%,居于家庭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
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壮大,经营净收入增幅加快。2004—2010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378元,是2004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2%。
财产性收入增长势头迅猛。2004—2010年,随着三亚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拥有的各类资产不断增多,居民的投资意识也不断增强,利息、房屋租金、股票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较为强劲。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85元,是2004年的1.7倍,年均增长9.6%。
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带动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2004—2010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充分发挥民生财政的作用,连续几年增加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为减轻CPI上涨对三亚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2010年三亚市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镇居民享受食品价格上涨财政补贴,使得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2004—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4年的1411元增加至2010年的4265元,年均增长20.2%。
2.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
2004—201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亚城镇居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差距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从不同收入分组看,2004年,占城镇居民家庭总体10%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占城镇居民家庭总体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2828元和18097元,收入比1∶6.4(以最低收入家庭为1)。2010年,收入7161元和39101元,收入比为1∶5.5。7年内,最低、最高居民收入比由2004年的1∶6.4缩小至2010年的1∶5.5。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2004—2010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住房保持旺盛需求,私家车、手机带动交通通信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亮点。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081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6%。
1.饮食消费
2004—2010年,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健康放在首位,追求更加合理的膳食结构,绿色、营养、无污染的食品成为日常饮食的首选。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606元,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5%。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42.9%。其中肉禽蛋水产品、糖烟酒饮料增幅近60%,绿色蔬菜、新鲜瓜果作为公认的健康食品,倍受广大居民青睐,二者均大幅增长,增幅近90%。
2.衣着、美容消费
2004—2010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三亚市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仪表,注重服装的档次、品牌和面料考究程度,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穿着愈加时尚。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847元,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2%。许多居民除注重穿着外,开始追求华丽的外表,注重提升自身品味、塑造个性魅力,对金银珠宝饰品的需求大幅上升。7年来,城镇居民人均金银珠宝饰品消费增长6.1倍。美容消费呈现出品牌化、专业化和高品质化的趋势,美容消费人群和消费产品迅速扩张。同年,家庭人均美容化妆支出比2004年增长2.4倍。
3.耐用品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是向着高档化、享受型发展,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家用电器已被轻薄液晶平板彩电、环保健康节能空调和冰箱、家用电脑、摄像机等数字、数码电子产品所取代,消毒碗柜、洗碗机也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94元,是2004年的2.3倍。至2010年末,三亚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台、电冰箱90台、洗衣机64台、家用电脑62台、空调101台、微波炉25台、照相机27台、组合音响28台、消毒碗柜64台、淋浴热水器74台。
4.交通、电信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交通通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大幅增加,成为7年间居民生活中主要消费热点。2010年,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017元,是2004年的2.8倍,年均增长18.9%,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5.4%,是家庭生活中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7年内,三亚市大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斥巨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公交、的士、动车和私家轿车已成为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同时,闲暇时间外出旅游、走亲访友人数增加,交通费用支出大幅增长。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1306元,比2004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24.5%。7年内,在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的推动下,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至2010年末,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0辆,是2004年末的10倍。
7年内,三亚市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信网络覆盖三亚市,宽带网络普及,3G手机网络的盛行等一些新型网络的推出,使广大居民家庭在享受方便、快捷、实惠的同时,消费热情也更加高涨。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712元,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10部。
5.旅游、娱乐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全面推进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在旅游新景点和高端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带动下,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善,许多市民利用节假日游览天涯美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外出旅游大幅增加。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547元,是2004年的2.5倍,其中人均团体旅游消费增长1.2倍。由于市民参加健身活动、体育锻炼人数增加,家庭人均其他文娱费支出增长4.7倍。
6.医疗保健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相应出台一系列医疗制度改革政策,为广大群众谋取福利。如提高参保人员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实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与单位缴费脱钩,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扩建工程等等,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地降低居民医药费负担,居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16元,是2004年的2倍,年均增长12.7%。其中人均医药费年均增长13.3%,增幅远小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呈逐年减缓趋势。由于居民更加注重健康,滋补保健品及保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10年家庭人均支出比2004年增长69.6%。
7.教育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682元,是2004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6%。
7年内,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家庭义务教育费用支出大幅减少,而在职教育、课外教育培训教育的支出快速增长,七年增长2倍,体现居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住房消费
2004—2010年,随着三亚市着力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城镇面貌有了很大
改善,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25.3平方米,比2004年的22.5平方米增加2.8平方米,增长12.4%。至年末,住房成套率达85%;同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水电燃料等居住支出1175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6%,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9%。
随着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自有房比率不断提高。至2010年末,有88%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租赁公房比率下降至66.7%,租赁私房比率下降至33.3%。
(五)社会保障消费
2004—2010年,三亚市在全省率先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制度。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1353元,是2004年的4.6倍,年均增长29.2%。
二、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
(一)收入
1994年,三亚农村居民收入突破千元关,1998年、2004年、2007年和2008连续上了2000元、3000元、4000元和5000元台阶。至2010年突破6000元,达到6502元。
以增长率为标志,三亚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5年):高增长波动期
1991—1995年,三亚农民收入增幅均在2位数以上,年均增速达26.8%,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5年增速均在30%上下波动。
第二阶段(1996—2005年):徘徊增长期
1996年,三亚“房地产”低迷,农民收入增速骤降至8%,比上年下降25.4%,2003年受“非典”影响,农民收入增速达到最低点,同年仅增长4.1%。这阶段的农民收入年均仅增长7.1%。
第三阶段(2006—2010年):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2004年,三亚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000元,达3157元。2006年农民收入增幅达10.2%,实现了1996年以来的首次2位数增长。2009年在金融危机、甲流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增速放缓,同年增长8.3%。2010年三亚市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自然灾害,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6502元,增长15.7%。2004—201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2.8%,其中,“十一五”(2006—201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5%,比“十五”(2001—2005年)高7.7%。
(二)支出
农民收入增加,支出也随之增长,1991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586元,1997年突破1000元,2007年和2009年分别突破2000元和3000元台阶,至2010年接近4000元,达3905元,较1991年增长5.6倍。1991—2010年,年均递增10.5%,比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低2.4%。
1995年,三亚以前恩格尔系数基本维持在60%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基本维持在贫困阶段;1996—2007年农民生活水平基本维持在温饱阶段;2008年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农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
(三)住房支出
1991—2010年,三亚市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快,农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呈现逐年递增态势。1989年,三亚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3.1平方米,截至2010年达28.6平方米,1991—2010年,年均增长3.9%。
第二节 社会风俗
一、生活习俗
(一)汉族生活习俗
饮食 汉族普通群众饮食习惯为每日三餐,一些地方还有吃夜餐的习俗。
1990年以前,农村以素食为主,逢时节、红白事、来客才买肉做菜,贵客来时杀鸡。城市居民大多荤素兼食,平常和年节差不多,贵客来时到酒店宴请。进入21世纪后,城乡生活水平相近。饮水流行喝矿泉水、纯净水或各种饮料,老年人则还是喜欢喝热茶和白开水。
居室 汉族地区的住房,有砖瓦房、简易瓦房几种,1990年后出现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服饰 20世纪90年代前,男女裤式有别。男裤头中间开扣,女裤头右侧开扣。1990年后,男女裤式大体相同,都是中间开口拉链裤。女裤样式多且变化快,20世纪80—90年代,年轻人多穿喇叭裤、踩脚裤、直筒裤。进入21世纪后,年轻人多穿紧身裤,裤头越来越低。
1990年后,城市男装开始流行西装,进入21世纪后,农村青年也多穿西装。中山装逐渐少见,只有城市一些老年人和农村中老年人仍穿。进入21世纪后,流行休闲装。人们开始重视衣服、鞋帽以及色彩的整体搭配。
20世纪80—90年代后,男青年流行蓄长发,头发留到耳朵下边,还有人蓄络腮胡子。女青年由长辫子改为流行剪短发、扎马尾、烫卷发。进入21世纪后,城市男女青年流行染发,多染金黄色,也有染红色或绿色,有些白发老人染黑发。时髦女子时兴做美容,头发流行拉直,直接披垂在两肩和后背,中年妇女仍时兴卷发、大包头。
(二)黎族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为大米,杂粮为玉米、番薯、木薯。
肉茶、鱼茶 黎语统称为“祥”,是黎家腌制的一种甜酸可口的菜肴,把生肉或生鱼,混炒米粉,加入少许的食盐,用陶罐封存,发酵一个月后食用。20世纪90年代后,已成为人们品尝黎族风味的佳品。
竹筒饭 黎族称竹筒饭为“眉万”,味道芳香可口且保存时间较长(一周左右),在喜庆佳节和出远门、远行时制作。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竹筒饭成为黎族特色食品受到推荐品尝。
饮酒 黎族人民热情好客,酒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社交活动和举行宗教仪式等都要设宴饮酒。
吃槟榔、抽水烟筒 黎族人民喜吃槟榔、抽水烟筒。黎乡盛产槟榔;槟榔具有药用价值,是黎乡礼俗的吉祥物;水烟筒以竹子制作而成,烟品是烟草晒干切成的烟丝。
居室 黎族传统民居为茅草房,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间杂泥浆夯实而成,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1992年以来,三亚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茅草房改造力度,帮助黎族群众建造砖瓦房或混凝土平顶房。至2010年,三亚市完成茅草房改造任务,除极少村民保留茅草房作杂物间使用外,黎族人民已居住砖瓦房、混凝土平顶房或楼房。
服饰 黎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宋末元初时期的黄道婆在崖州学习黎族纺织后革新了中国纺织技术。黎族服饰分哈、杞、润、赛、美孚等5个方言区服饰。三亚黎族服饰属哈方言区服饰。20世纪90年代后,黎族人民已普遍穿着现代服饰,但每逢重要的节日,仍穿着传统服饰。三亚黎族企业人士还开始将黎族服饰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推动黎族服饰创新和大众化发展。
文身 黎族文身是黎族妇女才有的习俗,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中较少见的文化现象。1950年5月海南解放以后,黎族妇女沿袭文身的习俗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仅个别健在的老年妇女中存在文身,年轻人基本不再文身。
(三)苗族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为大米或玉米,杂粮为番薯、木薯等。平时烹饪和黎族基本相同,但多人吃饭时用木甑子蒸饭是黎族没有的。
居室 1990年后,苗族同胞不再住金字形草屋,逐步盖起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的楼房。
服饰 苗族同胞在服饰方面还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妇女,更喜爱本民族的服饰。从1990年后,部分青年男女的穿戴和汉族相同。
(四)回族生活习俗
饮食 羊栏回族忌食猪、狗、猫肉,也不养猪,忌讳提到跟猪有关的词语。
居室 1990年后,羊栏回族人民不再住茅屋,渐渐出现钢筋水泥楼房。
服饰 羊栏回族的服饰,女尚白、蓝、绿、黑色,男服与汉族无异。宗教节日时,男子戴白布小帽,帽前正中用金黄色花线刺绣阿拉伯经文“清真言”或“真主至大”等颂文,并在帽周围刺绣美观花纹,身穿白色衣裤,外套无袖对襟上衣。阿訇头缠白布,穿黑或白色宽袖布长衫。妇女上衣都为右斜襟大褂,在顶襟变有银(布)扣1颗,肋下2颗,两袖均为驳袖,大小不一,胸、背均开中骨衫长及臀部,布料多为纯蓝薄布料,胸前另围1条肚兜形的黑色围裙,遮护前襟,既是装饰,又可保护衣裳清洁,裤子多为黑色,裤子的裤头、裤管都很宽,不时兴穿裙子,以彩色棉巾为头盖,遮盖至两耳。女孩有穿耳习俗,自幼戴耳环、耳珠,已婚女子戴耳坠。
二、岁时风俗
(一)汉族岁时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将临之际,家家户户打扫屋内屋外卫生,衣服被褥均洗干净,到处呈现一派辞旧迎新的景象。除夕日下午(即腊月三十)燃放鞭炮,祭祀祖先神位,吃年夜饭。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举家守岁,坐候子时之后,燃鞭炮庆祝新春。其时,全家衣着整齐,小辈按顺序给长辈敬槟榔拜年,均道:“恭喜”,长辈一般以红封(海南话,即用红包封好的压岁钱)分赠。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节日前后数天,农村晚上进行放天灯活动(用红纸糊成),还有灯会、花灯比赛、装灯、游行活动等。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有的年份为四月四日)为清明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五色纸条(俗称“纸钱”)、鸡、猪肉、饭菜、鞭炮到祖先坟前进行奠祭,表示悼念,俗称“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有丧事不满三年的家庭不得包粽子)。节日上午以粽敬奉祖先。有的沿河乡镇还举行赛龙舟活动。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盂兰节,也称“七月节”,是较大的节日。同日黄昏后,每家每户摆祭品,祭祀先人,烧“金银财宝”,各色纸张(称为“布”),寄给先人,希望先人在阴间有吃有穿,生活富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很多人在节日晚上,举家品茶赏月。有孩童的人家,月亮升起的当空会在院子或空地上摆上一排月饼,每个月饼上插上一根点燃的香,对着月亮一边看,一边念叨着:“月公月婆,不要割我侬耳堂”(海南话,意为月亮公公月亮婆婆,不要割破我孩子的耳朵。传说小孩用手指指月亮的话,晚上睡觉后月亮的光会偷偷划伤小孩的后耳根,这样祈求的话,小孩的耳朵就不会被割伤了)。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住房变化,单家独院逐渐减少,赏月多在海边或广场,插香拜月的习俗仍未变,只是少了长辈的那一句唠叨。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旧日有读书人登高活动,20世纪90年代有些机关单位组织老人举行游园活动,但在普通群众中不是很流行。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海南话为冬雪)。有些农村会在这一天进行扫墓,习俗和清明一样。有的会蒸黑豆饭,举家同吃。
(二)黎族岁时习俗
春节 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年三十要宰猪杀鸡,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喝年酒。大年初一清早放过鞭炮后才外出拜年。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黎语称“孚念孚”,自古以来,黎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追求爱情。1984年,海南尚属广东省管辖时,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海南建省后,1994年10月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三月三”为海南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每逢“三月三”,蒸糯米糕点和粽子,拜祭祖先,祈求幸福,未婚青年对歌欢舞。
(三)苗族岁时习俗
春节 从农历十二月初十起,家家户户舂粳米和糯米,并购买过年的各种物品。除夕各家杀鸡备肉菜,用糯米包糖粽子,深夜合家聚宴,直至雄鸡报五更,以糖粽祭家神之后停止饮食。正月初一,全家老幼团聚家中,吃素食或不进食,至太阳下山再以粽子祭过家神后,才恢复荤食。年初二,各家互相拜年。
新禾节 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山兰稻扬花的农历八月份,但无固定日期,每年由村中掌历道公查通书择吉日定节。同日,杀鸡、买肉和香烛、元宝等,在山兰园里摘取山兰稻三五片叶子放在饭中蒸,以此饭和其他贡品祭祀祖先,预祝山兰稻丰收。此俗已消失。
吃斋节 农历正月初三日是苗族的吃斋节。从此日起,村中男女老少一齐上山念经祭神,参加者15天内不吃肉。此俗已消失。
团结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苗族的团结节,同日村中杀猪1头,全村男女参加聚会,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勉励后代要诚实、勤劳、保持良好的村风。此俗已消失。
安村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安村节。旧时苗寨常搬迁,每迁一地就要卜求安宁,约定俗成,逐渐把这一日定为安村节。届时家家包赤糖粽吃素菜,斋戒3天,以示诚心求神保佑全村平安。
(四)回族岁时习俗
开斋节 羊栏回族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而活动时间比春节长,前后一个月,故称“斋月”。斋月从“封斋” (入斋)开始,以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戒期。同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封斋,即每日黎明起至日落前戒饮食、房事,旅行者和病人可免戒律。傍晚至次日凌晨四点为开斋时间,由阿訇击鼓传告,可以进食。 “斋月”开始的时辰,以阿訇登上清真寺望月台,看见新月为准。斋月开始,虔诚的穆斯林在日落时便聚会清真寺,进行大净(淋浴)或小净(洗手、脚、脸),举行斋月大礼拜。斋月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月份,各清真寺都是灯火辉煌。
斋月二十七日夜晚,称“益德尔夜”,传为真主颁降《古兰经》之夜。此夜斋月节庆活动达到最高潮。穆斯林认为当夜是新年的开始,这一晚的生活预兆,决定了今后一年命运的吉凶,要尽可能获得吉祥象征。当夜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合家团聚,款待亲友。并且,事前己备了油香、蛋糕、煎饼、糯糕等,第二天黎明时分,互相馈赠,互致贺词。夜幕降临,回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进行沐浴,然后虔诚礼拜、祈祷、念经,求真主赐恩于父母、亲朋。有些人彻夜不眠念经礼拜,以示诚心,称为“坐夜”。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开斋节前,教徒们都争取多做善事,自愿施舍,向清真寺捐纳一定数量的“开斋捐”(回族语叫“菲图尔”),这是其他节日没有的宗教义务。同日晨曦刚露,各家餐桌上就摆满了种类繁多的清真食品,其中,蜜枣是招待宾客的重要食品。清晨,全体穆斯林集聚到清真寺沐浴做大净、小净,盛装相聚到宽广的场地上参加隆重的节日会礼。全体穆斯林盛装参加,妇女、儿童也盛装观看。祭礼后,每家各房及亲戚朋友之间,互相串门、拜斋,互道“色俩目”(贺安)致意。即使平时有积怨者,通过互相拜斋也获得化解。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此节又称“忠孝节”“宰牲节”。节前一天教徒做完晨礼,早餐后,男人便陆续到海滩墓群边“游坟”。“游坟”是羊栏回族特有的民俗,意即扫墓。同日,远离家乡的人,亦要赶回家参加扫墓活动。游坟者要坐向坟墓,面朝西,脚朝东,一边念经,一边给坟墓培土、插花, “赞颂亡人”,举双手祈求真主保佑亡人。游坟归来,开始宰牲,炸“油香”迎佳节。节日清晨,穆斯林聚集至大清真寺中沐浴,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跟随“伊玛目”(礼拜主持人)到海滩上举行节日会礼,恭听宣讲《古兰经》。沙滩会礼结束之后,各自回家度节。富裕的家庭常在节日会礼后宰牲(牛、羊),并将宰牲的肉分成3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和施舍给穷人。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当日是穆罕默德出生纪念日,为了怀念和歌颂穆圣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一天三亚穆斯林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三、礼仪习俗
(一)汉族礼仪习俗
婚嫁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前,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提亲到新娘进婆家门,都由媒人做媒介绍。程序包括提亲、谢允、开八字、合八字、过彩礼、择吉、上轿、上门。1950年5月,废除了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青年男女之间提倡自由恋爱结婚,双方恋爱成熟后,到婚姻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1978年以后,订婚送聘金,婚嫁时大摆酒席之风开始盛行。至2010年未变。
丧葬 老人一旦逝世,在厅里设灵堂,供亲戚朋友吊唁。葬礼分为洗澡、递酒、布殓、入棺、出棺(送葬)、埋葬、祭墓等。入殓出棺前,家庭五代以内的晚辈均披麻戴孝(头上束白布巾)跪拜痛哭。首虞(即逝世后第七天)或三虞均举行悼念活动。
祝寿 60岁生日以后,逢十生日,如70岁、80岁,一般家庭都举办寿宴,年岁越高,场面越大,宴请亲朋好友,收寿金寿礼。普通人家则自家宴祝。
(二)黎族礼仪习俗
家规 敬老爱幼,赡养父母是黎族的传统家规。
交际 同辈男子相遇,侧身挨近,相互叉手拍肩问好。女子相遇,对站拉手谈话,携手并肩一起走,表示亲热。
称谓 按照宗族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小,叔父的子女不论岁数多大,都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姐,叔父的子女为弟妹。有些地区则以年龄的大小来排定兄弟姐妹。
婚姻 黎族的家庭是父系小家庭。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1950年5月海南解放前,男女一般都早婚,由父母做主,姨表、同宗不婚,一些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妇女在婚后几天就回娘家居住,农忙时才回夫家小住数天,直到怀孕以后才回夫家定居下来。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黎族男青年向女子求婚,须经过一系列对歌,如开门歌、答谢歌、试情歌、结情歌和赠礼歌。男女双方决定结为夫妻时,就直接向各自的父母表明心意,由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订婚约,送槟榔(出槟榔),如果女方家接受槟榔就表示同意订婚。此时,男女双方还要唱约婚歌。举行婚礼,一般要经过送亲、迎亲、饮喜酒、对歌和收席等程序。其中,饮喜酒分外热闹。酒席中间置一大酒缸,称为“座酒”,内插两根小竹管,旁边相对放着4张小圆凳。1对叫“正坐”,另外2张叫“陪坐”。首先,由新郎和新娘互请喝“座酒”。接着,男女双方父母亲互请喝“座酒”。尔后,参加婚礼的人按顺序1对男方亲戚、1对女方亲戚轮流请喝“座酒”。对歌敬酒,欢声笑语通宵达旦。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贯彻婚姻法,实行自由恋爱,提倡晚婚晚育,黎族的婚俗已有重大的革新。
生育 婚后不论生男生女都一视同仁,生男可以继续家业,不受他人欺负,生女可以收获钱财,所以对孕妇特别的器重。
丧葬 在黎族的观念中相信人死了灵魂不死,相信在一个阴间世界里存在,认为人已寿终正寝,其灵魂还会回到世上来。死后实行土葬,有墓山。丧葬的仪式有报丧、入殓、守灵、停棺、出殡、下葬。一些地区认为“风水”与“祸福”有关,讲究择地而居,择地下葬。此俗已简化。
(三)苗族礼仪习俗
婚姻 苗族在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主要是同血缘关系)不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一定征求子女的意见,另有一些男女青年则通过对歌自由恋爱。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要经过问卜、算命和送聘等程序。苗族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天活动。第一天新郎接亲时的礼服内层穿白色衬衣,象征冰清玉洁;中层穿民族服装,表示不忘本色;外层套长袍,显现礼貌庄重。陪郎一般要五人,一为正陪郎,一为对歌手,一为挑礼郎,一为护郎,一为女陪郎。迎亲队在路上要等到太阳落山才可抵达女方家村口,放炮传讯,听到村中炮声回应方可在女方家代表带领下进村。进村时,陪郎撑着黑色伞护送新郎,先在岳父家预订接待新郎的另一户人家停宿,接着摆酒宴,宴席上须有芭蕉心,用以象征爱情的专一,忌上狗肉、牛肉,第二天早饭后,新郎才到岳父家同新娘拜堂,向岳父母及亲戚问安。接着,新娘家人背新娘出门,并派5名陪娘,伴送到新郎家举行婚礼。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回老丈人家生活,直至议定期限届满。苗族盛行入赘婚,有的因女方家无子而招女婿接嗣,有的因男方家贫困交不起聘金而至女方家做工几年。苗家夫妻关系一般较好,离婚的现象很少发生,寡妇再嫁不受歧视。未婚男女常在月夜对歌牵情,男青年喜欢在路边拉起绳索拦留女青年对歌。歌声多用鼻声,配竹琴,曲调低回含蓄,月夜静听如天籁,令人神思飘逸。
丧葬 人死后最多两天就埋葬,不得延长时间,埋葬后第三天,子女要到坟地扫墓,以后就不再扫墓了。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苗族同胞也接受了汉族的扫墓习俗。
(四)回族礼仪习俗
婚姻 1950年海南解放前,羊栏回族婚俗特点有三:一是婚姻由父母做主;二是婚礼均按伊斯兰宗教仪式举行,并由阿訇主持与证婚;三是严禁跟其他民族通婚。1950年海南解放后,随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落实各项民族政策所带来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加上民族之间广泛的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回族青年男女在婚姻大事上有了决定权,民族之间可以通婚,但婚后,需遵循回族的一切生活习俗。
生育 婴儿出生12天,家长照例举行“餐会”,俗称做“十二日”,当日宴请阿訇和乡老,给婴儿取“教名”。婴儿满周岁,俗称“隆随”,经济宽裕的家庭设宴庆贺。女孩3岁穿耳环,9岁始皈依宗教,男孩12岁起有接受宗教教育权利。
丧葬 回族有设置公共坟地的传统,三亚市在梅山、大旦、番领坡等处发现伊斯兰古墓群点。羊栏地区回族公共墓地有3处,即羊栏海滩、铜镜海滩、古场海滩,每处墓地有坟茔100座以上,其中羊栏海滩达2000多座。回族的丧葬,严格遵循伊斯兰规矩。穆斯林称死亡为“归真”。老人临终前,先从卧房移至厅堂一侧,厅内绝对肃静,守候在旁的亲属,当人未咽气时,不准哀哭,弥留之际,须请阿訇来家中预为亡者念“清真言”,或做忏悔(“讨白”),祈求得到真主的宽恕和保护。亡者的遗体头置北,脚向南,脸偏向西,或头置东,足向西,头部稍枕高,看向西方,象征朝向麦加圣地。穆斯林规矩,力主速葬,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夜亡晨葬,不会延误过一天。人死后,亲属依例从清真寺抬来公共抬尸架(称“塔布匣”,内有活动尸床),先由阿訇给死者“大小净”,用布轻轻拭干,以5丈白布将尸体裹严,另用肥皂水洗涤尸床,再将尸体移置尸床上入棺,棺木上盖着有星月图案绿布毯,再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前来吊唁的亲朋“奠仪”。死者家属男子头缠白布带,女子盖白布巾,或臂上缠黑布作为服丧标识。殡礼由阿訇主持,参加殡礼者,照例要“大小净”。殡礼过程中,亲属只低泣,致丧,不许大声号啕,以免惊动亡灵安宁。棺柩抬往坟场途中,不哭丧,不放鞭炮,不丢纸钱。到达坟坑后,再由阿訇主持祈祷,接着抬死人入坑,尸体仰卧着,头朝西,解开白布裹着的尸体头部,让家属瞻仰遗容,最后诀别。埋葬之后,全场肃静,听取阿訇念“都阿”度亡。各人拱手摸脸,默默为死者最后禳求,然后才回家。
回民丧葬,棺木公用,坟地公有,新坟不砌砖石,只堆土,上面插树枝,置石块为标志。丧事简约,秩序井然,注重清洁卫生,除犯教规者外,各人宗教礼仪平等,无论尊卑贵贱,不尚铺张浪费,不讲阔气排场,没有过分悲恸的气氛。
四、习俗与禁忌
(一)汉族
算命 汉族群众普遍相信命运,遇到不吉利的事,就请算命先生算命。
看风水 认为“风水”与“祸福”有关,特别讲究择地下葬。
看日子 城市及农村,凡建房、结婚、丧葬都要选择吉日吉时,俗称“看日子”。
问梦母 迷信者家中遇不吉利之事,或出现意外事故,为了解究竟,就问梦母(专门从事巫卜的婆母)。
以上习俗信者越来越少。
(二)黎族
祖先崇拜 黎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一次迎祖宗回家过年活动,届时各村寨、各宗族都举行隆重的拜祖仪式。
禁忌 黎族同胞普遍存在万物有灵的崇拜,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如山寨中的大榕树、酸梅树,不能随便用刀砍伐,不准攀登、折枝、不能拴牲畜等。
(三)苗族
祖先崇拜 每家每户都设有神位神龛。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日和六月初六日包粽子祭奠,还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
自然崇拜 苗族相信山鬼、海龙王、土地公、雷神等。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苗族群众普遍相信“禁术”,认为某人生病是被某人用“禁术”加害的,常请道公查禁。
第三节 土特产·美食
三亚市除产有大量的橡胶、椰子、香蕉、槟榔、木瓜等热带经济作物外,还有丰富的海产品、果类、禽类等地方特产,比较著名的有梅花参、龙虾、海蜇及鲍鱼,水果有杧亡果、阳桃、波罗蜜;美食有藤桥排骨、竹筒饭、回族鲜鱼汤、港门粉等,以及黄灯笼辣椒,海水珍珠制品、贝壳制品,椰雕等。
一、自然名品
梅花参 梅花参是海南省特有的海珍,三亚“三绝”(梅花参、鲍鱼、鱼翅)之一。主要产在南海诸岛海域。海参为“海产八珍”之首,尤以梅花参为最珍贵。梅花参最长可达1.2米,重12~13千克,故称“海参之王”。
海蛇 三亚海蛇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食中佳品。海蛇的做法各式各样,鲜食时常配鸡炖煨,也可做蛇餐火锅。许多海外客人到三亚,品尝海蛇系列菜肴,均赞不绝口。
海蜇皮 三亚海域盛产海蜇。海蜇皮是经腌制加工后,是人们喜食的水产品,用海蜇皮制作的冷盘,不但清脆可口,味道鲜美,而且所含蛋白质也极其丰富,食用对身体有益。
三亚鲍鱼 鲍鱼不是鱼,体内骨,背着贝壳,属贝壳软体动物,盛产于天涯海角马岭港滩珊瑚礁石群,因其贝壳边缘有9个银色呼吸小孔,故又有“九孔螺”的别称。鲍鱼营养极为丰富,是味道鲜美的高级滋补海产品,具有治病祛痰,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功效。鲍鱼吃法多样,炒、蒸、爆均可。三亚的渔市上都可买到。
龙虾 三亚海域,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盛产龙虾,主要品种有锦绣龙虾、青壳龙虾、青公龙虾、密毛龙虾、红壳龙虾等10多种。龙虾是虾中之王,个体大,体形美、色泽艳。它甘香鲜美,外脆里嫩,味道奇特,是名贵的海鲜佳肴。
杧果 三亚杧果开花早、出售快、口感好、价格优,因此,杧果、香蕉等热带水果的广泛种植,农业部还授予三亚“中国杧果之乡”称号。
三亚莲雾 为海南省三亚市特色水果之一。莲雾性喜温暖、怕寒冷,最适宜生长温度25~3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微碱性、润湿肥沃的黏土最为适宜。据《海南省志·农业志》《三亚市志》记载,早在民国时期,莲雾便作为海南农民食用的水果之一,1990年莲雾已作为三亚农业经济作物。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莲雾品种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三亚市场上莲雾品种主要有3个:黑珍珠、黑金刚、大叶红。
阳桃 三亚阳桃是海南省三亚市的特产。三亚阳桃,又叫五敛子,常绿小乔或灌木,是海南名闻遐迩的佳果。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犁”。阳桃在海南的栽培历史已逾1000年,主要产地三亚、陵水、乐东、万宁、琼海等市县,三亚的阳桃脯、阳桃干等畅销海内外。
黄灯笼辣椒 在海南饭馆吃饭,基本上每个桌子上都会有一小瓶黄色椒酱——黄灯笼辣椒酱,三亚人喜食的黄灯笼辣椒酱采用黄灯笼辣椒精制而成。黄灯笼辣椒在海南生长,椒色金黄,状似灯笼,所以叫它“黄灯笼”。
波罗蜜 是三亚水果王国中的庞然大物,果大冬瓜,大小不等,5~30千克,被美誉为“热带果王”。波罗蜜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传入三亚已有100年历史,海南岛普遍栽培。波罗蜜有30多个品种,分为2类:硬肉类和软肉类,每年春天开花,夏秋间果熟,成熟时香气飘溢。
海水珍珠 三亚是海水珍珠的主要产地,其产出的“南珠”具有珠层厚、颗大、珠圆、光亮、透明、艳丽、质量高的特点, “瑰压群芳”,堪称“南珠之冠”。
二、三亚十大名菜
荔枝沟鹅肉 荔枝沟的鹅肉远近闻名,特点是肉质细腻柔软,做法以水煮白切为常见,蘸料则各家自有风味。
羊栏酸鱼汤 由三亚疍家人首创,后经羊栏镇的当地人发扬光大。食材取自三亚近海各种鱼类,辅以三亚酸豆树叶和果、酸阳桃、西红柿、酸笋等各种鱼肉鲜嫩可口,鱼汤酸度适中,食之令人胃口大开。
南海鲜鲍鱼 南海野生鲍鱼色泽美观,口味醇和、鲜美,肉质紧凑,特大极品单只能达三两重,为海味中滋补之首选。
槟榔花鸡 鸡是槟榔树下养的鸡,花是槟榔树上开的花,上下相遇,创造出一个三亚特色药膳,汤汁咸鲜可口,鸡肉质嫩香甜。
安游夜光螺 产自安游近海,新鲜味美,连着螺壳一起用辣椒爆炒,螺肉爽脆中又带有一股韧劲,甚有嚼头,又有白灼的做法,保留了螺肉的自然鲜美,连外地人也能品得出里面的“甜”。
雅亮老鼠猪 雅亮位于三亚边远山区,是个黎族人家聚居的小山村,当地特产小种猪,头小而长,耳小而直立,嘴尖,故被形象称为老鼠猪。其肉质细嫩清甜,骨头软脆,可连着皮肉嚼烂落肚。
三亚海鲜火锅 三亚海鲜火锅是海南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肴,属于海南菜,取材三亚本地海鲜,虾、蟹、螺、贝、鱼应有尽有,各取所好,锅底仅入姜片、蒜苗等调味,旨在保留原汁原味,尤其凸显海鲜特有的清甜和营养,辅以各家秘制蘸酱,尤其美味。
南山素斋 “南山素斋”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除野菜、时令蔬菜外,多采用云南深山野生菌类、魔芋、豆制品及三菇、六耳和各种真菌类制作,不但营养丰富且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常食之能养颜美容、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滋补肝肾、防癌抗癌、延年益寿。
藤桥排骨 藤桥排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属于海南菜,被称三亚美食一绝,制品红黄敞亮,外脆里香、味美醇香,老少咸宜。由于放蜂蜜腌制,入口酥脆,味鲜微甜,有点像广味叉烧,回味无穷。
疍家咸鱼煲 疍家渔民常年居于海上,捕到上好的鱼(多以红鱼为主要材料)时,将其放在船只甲板晒制,在海风和骄阳的共同作用下,制作出无任何人工添加剂、肉质紧实耐嚼的精品咸鱼干,疍家咸鱼鱼香浓郁,煲以五花肉,美味无比。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