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崖州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八景》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41
颗粒名称: 古崖州史迹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24
页码: 65-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海南岛南部的“南极海陬”古崖州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以及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文章指出,崖州虽然地处天涯海角,但其山川灵秀、水土肥沃、人文荟萃,彰显出其独有的文明和魅力。分类号: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名胜古迹 崖州

内容

二千年前,历史上有名的外交活动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国后不久,正逢大月氏国女王的公主出嫁,张骞为之献上了一批礼品。公主从中国织女巧夺天工的绫罗绸缎中,挑出一匹裁为嫁日的婚服。相传这就是名噪当年的崖州“广幅布”
  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讲究长生之术,烧丹炼汞,修斋建醮,仙桃天乐,而无所奏效。一天,他突然降旨下诏,要崖州知州一个月内给他上贡十斤燕窝、百斤海马、千斤沉香……
  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中,有四斗晶莹闪亮的珍珠,据清宫传闻为岭南异物,人说是崖州的特产……
  啊,崖州!这“一去一万里”,地处“天涯海角”的崖州,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千百年来,当人们从史书地理志上,从历代那些贬臣的诗章里读到关于崖州的记载的时候,莫不翘首南望——它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哪里,定然有有无数神奇的珍宝,神奇的传说……
  “南极海陬”一雄州
  海南岛南端三亚城以西四十多公里的宁远河畔,亭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城门——文明门。它,就是被称为“南极海陬”的古崖州的历史标记。
  三亚市(原崖县),古称崖州。古崖州的州城,就是今天的崖城镇。崖州以其悠久的文明,富饶的物产,古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特具一格的地理环境而名闻四海。“弦诵声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为泱泱华夏这南疆之一隅写下了千百篇赞美的诗文。
  有史书记载的崖州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秦以前的三代、唐虞,海南岛被称为“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武力开边,征服了南越,在南方设置了三个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海南岛属象郡,崖州当时被称为象郡的“外徼”(边界)。两汉时期,海南岛被划为天下十三州之一的交州所辖,州下设郡,海南岛分为珠崖、儋耳两郡,郡下设县,崖州是当时珠崖郡设置的一个县,叫珠崖县(一说是当时儋耳郡设置的一个县,叫山南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陈朝代,废儋耳郡,设崖州,这就是“崖州”一名之始。隋朝先改崖州为珠崖郡,后又改为临振郡。唐朝,改临振郡为振州(天宝间又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复为振州)。振州统领宁远、延德、临川、吉阳、落屯五个县。
  崖州作为固定的地名,始于北宋。北宋开宝五年(972),海南岛划为四个大州:琼、崖、儋、万。宋政和七年改崖州为吉阳军,后又复为崖州。元朝改崖州为吉阳军。明、清两代均为崖州。
  古崖州几乎囊括整个海南岛中南部,为岛内四州中疆域最广的一个州。崖州的地界,“东北界陵水,西北抵感恩,南距大海,北接定安、儋州”。东西绵亘近四百华里,南北延贯近三百华里(陆地部分)。岛内第一名山五指山,以及被称为“千里石塘”的西沙群岛,就在崖州境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升崖州为直隶州,统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个县。
  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3—25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7度左右,五指山以南更高达20度以上。三亚的冬天等于哈尔滨的夏天。古崖州常被称为“炎州”、“火地”。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独特,因而崖州山川灵秀多娇,土地肥沃甘美,物产富庶丰饶,人民安居乐业。
  崖州的山,山高林密,古木参天。到处是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森林。有五峰如指、直插云霄的五指山;有横截州东,独挡寒流的回风岭;有气势雄伟、岩奇洞幽的鳌山;有山脊骅骝的马鞍岭;有峰如荷茎的芙蓉山;有碧玉巧簪的双峰岭;有酷似乳盘的奶峰……可谓有山皆秀,无峰不奇。
  崖州的水,除了有流经州城的宁远河外,东有藤桥东西两溪,西有望楼乐安两水,中有临川抱陀两河。全州境内十多条大小河流,自东而西,自北而南,分派朝宗,注入南海。古代的宁远河,是岛内四大河流之一,它五倍于今天的流量,河床开阔,水波拍岸,终年舟楫不断。崖州海岸线长,海港遍布,著名的港口有榆林港、三亚港、保平港、大蛋港和望楼港。因此,古崖州航海事业很发达。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崖州和淅、闽、两广沿海各地已经通航;宋元以后,崖州的船只已能远航东南亚一些国家。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流通。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改革家黄道婆,正是从海上取道于崖州和上海鸟泥径,把崖州先进的绵纺技术带到中原大陆
  的。
  山蕴玉,水怀珠。崖州的物产堪称岭南之奇,岛内之冠。稻、黍、稷、麦、菽,有田皆长;芝麻、花生、薏米、芋头、薯类,随地可种。稻可一年三熟,米有粳糯之分。剑麻、蓖麻、香茅、杜仲、益智、红白藤……木棉、刺桐、芝兰、蔷薇、茉莉、鸡冠、红槿……椰子、槟榔、荔枝、龙眼、芒果、枇杷、菠罗蜜……石梓、子京、花梨、黄杨、青梅、油楠、沉香……芳草名花,佳果良木,漫山遍野。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有些还是在我国特有的种属,如灵长目的黑冠长臂猿,是类人猿在国内仅有的代表;坡鹿、狐蝠、孔雀雉和热带种类的巨蜥、飞蜥,在我国仅见于五指山区。此外,还有熊、云豹、赤麂、水麂、鹦鹉、原鸡、海南了哥等飞禽走兽。崖州海域盛产海参、玳瑁、龟鳖、龙虾、海马、鱿鱼、青蟹、珍珠、海贝、珊瑚、白盐……地下还有金、银、铜、铁、水晶、石青、宝石等矿藏,可谓膏腴之地。
  古崖州的山珍海宝,驰名天下。“千百年乃一结”的沉香,“垒巢于海上仙山”的燕窝,“寄生”在蛤蚌肉中的珍珠,以及绣织精美、冬暖夏凉的吉贝被(崖州被),作为贡品进贡朝阙,每被皇室珍藏于聚宝宫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凡所述及的岭南入药之物,几乎可以在崖州觅取。
  古崖州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境内有黎、苗、回、汉四个民族和至今尚未考定族别的蛋民。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土著居民,而聚居在古崖州境内的黎族约占全岛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黎族是古代南方百越中属于“骆越”的一支,古称“南俚”。黎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善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开发海南岛的先驱。早在宋元时期,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精美华丽的黎锦、黎单,就为人们所传颂而名噪一时。
  黎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黎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崖州的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长〓、短〓之别。他们婚丧之礼,年节之庆,祭鬼行巫,仪容装饰,男女恋爱,生产生活等方面,均与崖州的汉族迥然相异。如“男纹臂腿,女纹身面”;青年男女恋爱不受父母约束,不要媒妁之言,男弄鼻萧,女住“隆闺”,情歌对答,自由相会;尽管历史已经来到了今天,他们仍然保留着“山猪野鹿,见者有份”的原始公社猎物与共的分配习惯;解放前夕,他们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合亩制”的制度。至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刻木纪年和深居山岐岭峒,则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文化专制的结果。古崖州历史上几十次黎族人民举行的武装起义,就是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结果。如汉代规模较大的一次黎族暴动,攻陷珠崖郡城,杀死郡守孙幸,就是因为当时朝廷加倍地向黎族人民征纳“广幅布”而导致的。崖州的苗族,古称“苗黎”,他们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士兵征调而来,尔后在崖州落籍的。他们性情恭顺,待客热情,处事公平,以不欺骗、欺压别人为一族之宗;他们善用药物,优制弩矛,用以救病和保卫自己的村寮;他们伐岭为园,每收一至二茬,就迁徙游居于高山密林之中。崖州的回族,俗称“番人”,宋元时期从占城(越南中南部)泛舟渡海而来,原居于大蛋港(今崖城水南大蛋村附近)、酸梅铺(今梅山一带),后聚居于三亚附近的番村。崖州的回族与宁夏回族同出一源,以默罕。穆德为祖,信仰伊斯兰教,建请真寺,念经礼拜。蛋民来自广东沿海一带,世居大蛋港、保平港(今港门村)和望楼港(今乐东县望楼村),后聚居三亚,以捕鱼为业。崖州的少数民族,从古到今,随着历史的进程,他们的各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全国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愚昧和文化教育不兴的状态。黎族的一些生活习俗也逐渐汉化和文明起来。崖州的汉族,则是魏晋之后,或因事商贾之业,或因战乱之苦,或被流放、充军、戍边、贬谪而南来的;大陆人,其中大部分来自闽、广沿南一带,少部分来自浙、赣、湘、桂,有些甚至来自黄河流域地区。汉族散居于崖州沿海平原各地。古崖州汉族人口由少到多,明清时期倍于黎族。汉族人的纷纷落籍,促进了崖州的开发,带来了中原文化。
  崖语有八种,曰客话、军话、迈话、黎话、番(回)话、苗话、蛋家话、儋州话。其中客、军、迈、儋、蛋属汉语。客话“与闽音相似”,州人多言;军话,“即官语”正音,城内外三坊言之。“其始本内地人仕宦从军来崖,因家焉,故其音语尚存,而以军名。”有一说认为,军话即“东坡话”,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南谪儋州时所传之语。迈话,“音与广州语相似,附城四厢及正三亚里椰根里言之”。崖州话语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了古代“入声”音,黎语则多用倒装句,与我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相类似,同出古代越族语言之源。
  古崖州的人口,历史上曾作过多次普查统计,唐代乾元元年(758),人口为2821人;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口为10282人;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人口为55727人。
  五代古城——崖州城
  宁远河西流入海,河海相衔处,有一块群山环抱的浑圆而平坦的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有一座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古老城池——崖州城。古城故址是今天的崖城镇。崖州古城是古代崖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海南岛古代南北两大文化古城之一,是地处我国最南端的一座古城。
  古城原址系一丘椭圆形的山岗,削峰填壑而建诚,地势较高,故有“突兀孤城峙碧空”之咏。古城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始砌砖创墙,后经元、明、清三代复拓扩建,使之成为岛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城池。古城周长近二千米,墙高七米,厚三米。城外浚濠堑、开护城河、架吊桥;城内设计雉牒、御敌楼、谯楼、月城,颇具我国东南古城的布局。全城开东、西、南三个大门,明洪武后称东曰阳春门,西曰镇海门。崖州古城是因古代战争频繁,为抵御内乱外患而建设的。
  古城及古城郊外的“三厢、四坊、五都”,有历代修建的大小百余座亭台榭阁、学宫祠庙、塔寺坊表,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崖州城的古迹胜景,为历代宦游所称道。隋以前的建置,因史无记载,有待查考。唐以来仅在城内的重要建置有好几十处。
  古城墙、城门故址 历代古城及建置的毁、迁、添、拓,变化极大。崖州古城在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还基本保持完好,之后逐渐毁废的。古城全毁止于近代。原古城的轮廓至今依存,如城北谯楼、南北护城河至今尚有残迹。城墙及城内的部分古建筑,解放后尚有修缮、保护下去的价值。城墙基还可循沿环视。“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筑屋,墙基破坏殆尽。三门尽废。现在修葺的文明门,是几经劫难而幸存下来的唯一的崖州古城城门真迹。
  文明门是清道光三年(1823)设置的,因在孔庙、学宫之前,故称文明门。现门北所嵌“文明门”三字石匾,系道光三年石刻。门呈拱形,赭红色,宽约三米,长约三十米。有门庭、垛口。门上原筑有尊经阁,清代拆除。现于尊经阁原址建一亭式文化楼,与文明门浑成一体。登上文明门,古城全貌尽收眼底,怀古之念油然而生。
  州治、学宫故址唐振州州治,宋崖州州治,元吉阳军军治均设于城外水南村。明、清崖州州治设于城内,故址在今文明门西北,治所已废。崖州学宫为崖州最高学府,宋始立,历代迁移不定。元、明多设于西南隅,故今城西得名为“儒学”。明崇祯至清嘉庆多设于东南隅,故址在今崖城中学。清道光三年(1823)迁至州治东,故址在今崖城区公所。清同治十一年(1872)因建崇圣祠,复迁学宫于东南隅原址。
  明文渊阁大学士丘浚,清武英殿协修张岳崧等文人立有《崖州学宫记》、《重修崖州学宫记》碑刻全文。
  御书亭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同善堂”内建。鎏金顶,琉璃瓦,六角四柱二层,亭中竖一巨碑,镌刻清慈禧皇太后御笔“寿”字。此“寿”字是慈禧在她的六十大寿日,亲笔书赠当时在京为她的寿礼绘制寿屏有功受宠的湖南籍官员王亘的,任崖州知州后,有感于慈禧“隆思”,特建亭竖碑,并将此“寿”字镌于碑上。还建有鉴心亭,回春、益寿二斋,以表明王亘他自己的一片忠心,遥祝慈禧“回春”、“益寿”之意。今亭废碑存。慈禧“寿”字为行草,苍劲而秀逸。
  崇圣祠 又称孔庙,是祀奉孔子的祠堂,故址在今崖城区公所。清同治十一年(1872)迁崖州学宫而建。崖州举人、福建候补道台吉大文等人倡建。它是海南岛上规模较大的一座孔庙。建前曾派文人、工匠到山东曲阜取样,后依样建造。有大成殿、棂星门、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忠孝节义祠、圣池圣树等典雅建置和爵、尊、笾、俎、楹鼓、编钟等一大批珍贵祭器祀具。祠内分设孔子、孟子和“七十二”贤塑像、牌位,孔子父母牌位,以及历代名儒、名宦、乡贤牌位。附节妇祠。雕梁画栋,龙倚凤翔,七彩交辉,富丽堂皇。一逢大祭,州中各乡,宰牛杀羊,高烧香烛,钟鸣鼓震,礼声大动。今孔庙半已拆除,现存的大成殿等一些古建筑,也已残旧破损。这座大型的文物,有待修缮。
  伏波祠 故址在今城西西关村附近。相传唐代所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建。祠为纪念汉代两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平定交趾、抚定珠崖事迹。据清人所考为马援“铜柱珠崖”原址。今祠已废。
  冼夫人庙 故址在文明门西北偏西。宋建,明洪武九年(1376)重修。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杰出的女政治领袖,曾为祖国疆土的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当时越地大乱,各地越族首领辟地称王,她坚决反对,并亲自出征平定反叛,安定境内,控制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统领百越各支于自己的麾下,使南方免于分裂。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她献地归隋,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并赠予临振(即崖州)汤沐邑。庙为纪念冼夫人而建,今废。
  五贤祠 故址在今城西西关村。、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五贤祠奉祀唐至明崖居崖名相、大臣李德裕、赵鼎、胡铨、王仕熙、王倬五人,附明代崖州籍文学家钟芳祠堂。五贤祠原存古碑刻十分丰富,并存有五公居文物及史料。世谓“北有五公祠,南有五贤祠。”今废。
  既济亭和玉井温泉 既济亭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唐镜沅因其地有“热水塘”而建,故址在今崖城镇北三华里之地。亭中有唐镜沅诗文碑记。“热水塘”系天然温泉,清代筑蓄为池,有“玉井”之称。“玉井温泉”是古崖州八景之一。“海南风月四时温,一勺甘泉地道存”,“谁怜临振怀汤沐,空说华清赐浴池。”古人常以“玉井温泉”咏为唐代京都长安的华清池温泉,一洗为怡。春寒之日,女子结伴同游,轻衫薄裳而洗,自比杨贵妃。今亭废泉在,玉井如镜,四时可浴。
  古炮台 古炮台建于崖州州城西南门户的保平港、大蛋港等沿海港口水隘。宋始建,元、明、清沿建。今崖城镇西南各五华里的港门村、大蛋村仍有炮台旧址。一九八〇年港门村出土两门清代海防火炮。自宋至清,外寇、海盗频繁入侵和骚扰崖州边境,为抗击海盗,确保崖州城的安全,历代均派水师、设炮台加强崖州海防。古炮台是海南岛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今炮台已废,铁铸出土火炮仍置港门村港口。
  名人胜迹满崖州
  《崖州志》云:“珠崖,山海奇胜,为天柱地轴,郁结凝萃之处。自北而南,斯谓地垠;自南而北,斯谓天源。意必有磊落魁梧之才出乎其间。”这当然是一种以地推人的封建迷信之谈。但是,古崖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正象苏东坡谪居儋耳时书赠学生黎子云一诗中的名句:“谁谓沧海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古崖州名人胜迹,在海南岛历史上是著称的。
  所谓名人,包括遣崖名士、谪崖名臣、游崖名骚、入崖名僧和有全岛、全国性影响的崖州籍人物,以及一些对崖州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官员,等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在古崖州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史迹。如汉代的马援将军,唐代的宰相李德裕,宋代的宰相赵鼎、胡铨、卢多逊;元代诗人王仕熙,纺织业改革家黄道婆,明代文学家钟芳,宋至清崖州知州毛奎、唐镜沅,以至当代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他们在崖州的事迹,为人民群众世代相传,有些甚至成了崖州人民心眼中传奇性的人物,被编成故事、歌本,家喻户晓。
  在名人胜迹中,历代贬臣的古迹居多。这和他们贬途之遥、人数之众、官阶之高、著文之多、愁苦之深莫不有关。封建统治者视崖州为“瘴气蛮烟”之畏途,因此历代被贬到这里的官员之多,在全国疆界地区是首屈一指的。从唐代乾封年间的太子洗马刘纳言至元代的晋王朝参政王仕熙,竟有近二十人先后谪流崖州。这些贬臣中,有权柄赫赫的宰相,有位居至尊的皇子,有蜚声翰苑的文士,有超尘出俗的僧侣,有功盖天下的忠臣,也有臭名昭著的奸佞……
  诸多名人胜迹,只能择要而述。
  马伏波与崖州地名 汉建武十七年(41)至二十年(44),马伏波(马援)将军平定交趾后,率军往来南海,安抚珠崖,调城郭,置井邑,立县镇。今乐东至儋县沿海一带,有四所、八所、十所等以所为地名、村名的很多,相传这里原为马伏波将军驻军之所,故名。今东方县十所村中尚有“马伏波井”,一九六二年郭沫若曾亲勘其地并赋诗一首。明、清戍边军也曾在这一带驻兵。崖州古有“伏波祠”。
  韦执谊与韦公山 韦执谊,唐代京兆(今西安市)人,唐顺宗时宰相,“八司马事件”后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卒于崖州,葬于韦公山。李德裕贬崖,曾临韦公山祭扫其墓。《崖州志》载其祭文。相传韦公山故址在今崖城西五华里的保平村附近,古有韦公庙。韦执谊贬所,史有争论,一曰琼州之琼山,一曰崖州之崖城,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到琼、崖两地勘访,定为后者。,
  李德裕与望阙亭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赞皇(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唐文宗、武宗时二度为相,摧殄藩镇,制驭宦官,收复幽燕,平定回鹘,功勋卓著,封卫国公。宣宗登基后听信宦官馋言,牛(僧孺)党得势,白敏中为相,李党之首李德裕被黜。大中元年(848),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再度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50)正月,李德裕一家八口到达崖州。李德裕一贬再贬,这件事在历史上是深刻的。曾有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李德裕在崖州,居于毕兰村。毕兰村,“相传于保平、港门之间”,即今崖城镇西约五华里的保平村附近。李德裕在崖州一年,过着穷愁缭倒的生活,著有《穷愁志》十卷传世。他身处“南荒”,思国怀京,于城南二里许建一亭,名曰“望阙亭”,“公每登临,靡不涕下”。“独上江亭望帝京,鸟犹飞用半年程;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这首名诗,就是登亭望阙而写的。李德裕于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卒于崖州,年六十三岁。李德裕死后不久,其胞弟德禧因“水冲毕兰”,率家人移居抱勤(今乐东县大安村附近),后与黎人同化。今其地尚有他的后裔。望阙亭今废。
  李德裕的贬所,历来聚讼未决,一说在今之琼山,一说在今之崖城。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到海南岛视察,勘访古迹,著《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肯定李德裕的贬所在今之崖城。
  卢多逊与水南村 卢多逊(933—985),宋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县)人。宗太祖时曾任宰相,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旧五代史》编者之一。太平兴国七年(982)因事触犯太宗被流配崖州。卢多逊一家大小居于水南村(今崖城镇南二华里的水南村)。他在崖州饱受地方官吏的欺凌。有一次,卢多逊不愿将女儿嫁给知州的牙校子,遂受到知州等人的侮辱和迫害,只好将女儿许配了事。他身为流犯,然朝暮怀念京都和朝廷。他在给宋太宗的谢表中写道:“流星已远,拱北极而无由;海外空悬,望长安而不见。”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卢多逊卒于水南村。
  卢多逊流配地水南村,宋时是崖州州治所在地。水南村是古崖州八景之一。历代文人以“水南暮雨”为题所作的诗近百首。诗中的水南村,林深草茂,瓜果飘香,小溪绕郭,燕啭莺鸣,是个富有田园风光的地方。卢多逊曾作《水南村为黎伯淳题》这首为人所传诵的名诗。今水南村中的卢家一氏,相传系卢多逊所传。
  丁谓与相公亭 丁谓(958—1030),字公言,苏州人。宋真宗天禧年间为宰相,封晋国公。丁谓是迫害宋代有名忠臣寇准,历史上名声不好的奸相。寇准贬谪之日,丁谓拜相之时。当时京师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反映了人民对寇、丁的爱和僧。宋仁宋天圣元年(1023),丁谓以交通宦官及与巫师出入之事触犯仁宗,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并指定拘于荒僻之地,“郡守仍建屋几椽于此,处之,后名相公亭。”相公亭,故址在今崖城镇东南约三华里的地方。亭已废。
  丁谓在崖州,“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文也数万言”。他居崖三年,“教人读书为文,营造屋宇”,做了一些有益于民的事。
  赵鼎、胡铨与盛德堂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宋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随宋高宗南渡以后,任尚书右仆射、宰相兼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的长官)等职,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并多次亲临前线与金兵作战,曾荐任岳飞为统帅,大败金兵。赵鼎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首领。当时,朝廷中形成了以赵鼎等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由于南宋小朝廷只求苟安,不惜对金朝屈辱妥协,割地求和,并任用秦桧为右宰相,致使赵鼎的挥师北上、收复河山的抗战主张无法实施。在秦桧的诬害下,赵鼎于绍兴七年(1137)被罢免了宰相职,连贬泉州、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杜门谢客。中丞詹大方诬他受贿,告于秦桧。秦桧欲置之于死地,于是将他再贬吉阳军(即崖州)。赵鼎并不因此屈服,他临赴吉阳军时上表道:“自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而不移。”秦桧读罢,发出了“此老倔强犹昔”的惊叹。
  绍兴十四年(1144),赵鼎到崖,居于水南村裴闻义宅(裴闻义系唐代宰相裴度后裔)。他居崖三年,无时不在担忧国家命运,人民安危。他在水南村所作的《行香子》一词,泣血涕泪,愁山悲海,读罢令人不忍掩卷。词中真切地表达了他“天涯万里”“不见长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绍兴十七年(1147),他自知病魔缠身,决定以死报国。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儿子说:“秦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遂自书墓志铭和铭旌,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并将旌悬于厅间,然后面北而卧,绝食七天而死,年六十三岁。消息传到京都,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诗文和铭旌,叹道:“鸣呼!不可谓伟人乎!”
  胡铨(1120—1180),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著名主战派中坚名臣,史学家。宋高宗时任枢密院编修。和赵鼎一样,胡铨坚决反对与金议和。他光明磊落,敢于明言,犯颜进谏,怒斥奸党,因此屡遭排斥。绍兴八年(1138),他愤然上书朝廷,请斩秦桧、王伦、孙近。奏疏一出,举国呼声顿起。当时有个进士叫吴师古,把胡铨的奏疏全文刻在一块大木板上,金人获知,以千金为募,读之惊叹不已:想不到南宋小朝廷偏安之时,竟还有此等鲠臣!
  胡铨因上疏而被扣上“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革职除名,流放新州。绍兴十八年(1148)再流吉阳军(崖州)。秦桧对胡铨恨之入骨,把他的名字写在壁上,企图寻机把他杀害在流放崖州的途中。
  胡铨来到崖州,赵鼎已死去一年了。赵公的铭旌仍然悬挂在灵堂上,赵公的坟墓静静躺在荒草萋萋的山野上。此情此景,胡铨无胜悲痛,写出了著名的《哭赵鼎》一诗。为了表示他对赵鼎的怀念,他仍居于赵鼎生前居住过的水南村裴闻义宅。他在崖州生活了八年,为崖州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值得赞扬的是他亲自办学教书,传播中原文化。他所教的学生,不但有汉族的,而且还有黎族的,远近“黎酋闻之,遣子入学”。在教书之余,他不忘著述,写了不少诗词。他与当时被贬到海南昌化军的爱国抗金名臣李光赋诗唱和。绍兴二十六年(1156)秦桧死后,胡铨自知居崖不久,便为所居的闻裴义宅题赠“盛德堂”三字,立匾于门,同时还书铭文四十字,刻石立于盛德堂内。南宋以后,盛德堂成为历代入崖名人景仰的著名古迹。人们在盛德堂里凭吊赵鼎忠魂,追思胡铨义节,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诗章。
  盛德堂是一处价值极大的古迹。宋以后历代政府均作了一此保护和修理工作。至解放前夕,堂内陈放的赵鼎、胡铨塑像、牌位及旁祀的一些乡贤的牌位,赵鼎铭旌复制品,胡铨手书“盛德堂”木匾及“猗欤休耶,儋守裴公……”四十字石刻铭文,历代文人在此所书诗文,还基本还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十年浩劫之后,盛德堂内的文物荡然无存,不知去向。堂宇原有的房屋近几年已大部分拆除,今残存一小间。盛德堂古迹亟待修复。
  王仕熙与旧崖州八景王仕熙(生卒年不详),字举学,北海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元泰定时参政,元代著名诗人。燕帖木儿谋逆,迎怀王入京。王仕熙于泰定五年(1328)流放吉阳军(崖州),转迁琼山,至顺二年(1331)赦归。
  王仕熙到崖后,郡守慕其高名,安排他住进城里的一间先为之营造的华丽邸所,仕熙“恶其完美,乃于城西陋地茅屋借居之,名曰水北新居,又于旁西南数十步筑江亭,为游息地。”他居崖三年,游迹几乎遍及崖州,写诗三十余篇,皆咏崖州山水风物。王仕熙把他所写的吟咏崖州八个风景胜地的诗归集起来,总题为《崖州八景》,历代诗人赋诗唱和,“崖州八景”因些名闻遐迩。这八景是:“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草芳草”。王氏所题的八景,在《崖州志》上谓之“州旧八景”;清代文人又题“州新八景”,这八景是:“鳌山叠翠”、“抱郭双流”、“洞天幽胜”、“落笔凌空”、“镜湖秋月”、“玉井温泉”、“灵山腾云”、“峻岭迥风”。新旧八景,各有特色。现在,“崖州八景”有些景因地理变化或人为破坏已不复古容,有些还保存原貌或变化不大,有些则比王仕熙及古人诗中描绘的更为灵秀多娇了。
  鉴真和尚与大云寺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人。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扬州市)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唐天宝元年(742)应日僧荣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六渡而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因在海上遇到台风,飘流到海南岛振州江口(宁远河口),然后登岸。与鉴真同船而来的有日僧数人和雕画乐绣工等七十多人。振州官员亲往迎接,为他们设立佛堂“大云寺”。鉴真逗留在崖近五个月,举行法会,传经授律,影响甚大。离崖时,又为大云寺留下了一批经卷、佛具。大云寺及鉴真遗物,今无从查考。
  惠洪诗僧与广度寺 惠洪(生卒年不详),字觉范,北宋有名诗僧,俗姓喻,新昌(今属江西)人,宋徽宗时,宰相张商英奏请度为僧人,方士郭天信奏请给“宝觉圆明禅师”佛号。后来,张商英被蔡京排斥,罢相,郭天信贬新州,惠洪流配崖州,历三年而赦归。宋代建于城西的广度寺,相传为惠洪和尚居住和行僧之地。“广度”系佛语,即超尘出俗、普度众生的意思。自鉴真之后,崖州佛迹日兴,而惠洪三年传律受戒,佛门大盛。后兴建在州城内外的开元寺、三昧庵、元妙观、天宇寺等刹院,皆为佛堂。惠洪在崖州写了很多诗,较为流传的是《初至崖州吃荔枝》一首:“口腹平生厌事治,上林珍果亦尝之。天知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广度寺今废,遗址尚存。
  崖州织女黄道婆 黄道婆(生卒年不详),又称黄婆,宋末元初中国杰出的纺织技术家。她出于崖州,元成宗元贞年间(约1295—1296),不知何故,年逾五旬的黄道婆千里移居于松江府乌泥径(今上海华径镇)。黄道婆毫无保留地把崖州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到中原大陆。在乌泥径,她不仅传授了有关轧花车、弹棉推弓、纺车和织机等技术,而且竭尽聪明才智,改革了棉纺织机,使一部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线,从轧籽到成布,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经改革后的纺车,能“错纺配色、综线挈花,各得其法”,织出来的“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灿然若写。”黄道婆为我国和世界纺织业的革新掀开了新的一页,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人物。
  黄道婆老死乌泥径,哪里有黄母祠,黄道婆墓。黄道婆的籍属,史有争议。但最早记述黄道婆生平事迹的是元末明初的文、史学家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中就明确写道:“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崖州人民非常怀念黄道婆,历代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黄道婆的故事。崖州民歌唱道:“天上有颗织女星,人间有个黄道婆;织女一夜九千九,黄婆一日一万二。”
  明代文学家钟芳 钟芳(1476—1544),字仲实,号筠溪,明代崖州高山所(今水南村附近,原村已废)人。他和丘浚、海瑞、王宏海等是明代有全国性影响的海南岛著名人物,古代海南人才的标志。钟芳的名字和生平,在崖州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明清琼崖两州为他设立了各种纪念性的坊表。
  钟芳家境清贫,“祖孙三代以卖酱为业”。他自幼聪慧颖异,七岁能赋诗,有《卖马题契》、《题石马》等篇,二十四岁赴省乡试获亚元(第二名),三十一岁赴京应试登二甲第二(第五名),名动京师。他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吏部考司郎中、浙江提学使、广西布政司参政、江西布政使、太常侍卿、国子监祭酒、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要职。钟芳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任宁国府推官时,许多地方大闹水灾,田园失修,饿殍载道,他目睹惨状,上疏要求朝廷赈恤灾区,准奏,饥民得以安居乐业。任广西参政时,“贵县多虎患”,当地官府无从过问,他三入贵县而平之。浙江科考多出弊端,他到任浙江提学后,全力革弊,“诸凡秕蠹,为之顿清”。他向朝廷提出科举取仕应不避权贵,同时应以才德兼优者为上的政议,并且在浙江亲自实施,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任兵部左侍郎时,他屡次带兵到边境打仗。任户部右侍郎时,他坚决反对士丈夫的大规模的祭礼,耗费国家钱财,有“寅清保厘”之誉。晚年他致仕归家,许多亲友和熟人想过他举荐做官,他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守志,就象寡妇守身,岂能晚而失节呢!”他待继母杨氏胜似生母,携奉任上至终。
  钟芳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博极而精,才华出众,“虽律、历、医、卜之书,靡不通贯”。明代大文学家李东阳说他的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朝廷在诰命书上称他“学识宏博,造谐精纯,蚤蜚声于翰苑”。他著述丰富,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志略》、《小学广义》、《养生举要》、《筠溪诗文集》等书传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这些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教育、军事、医学、体育等领域。他的诗词,上承唐宋遗风,富有艺术功力,为人所传诵。这些诗词大多是评价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反映民间生活和讴歌海南岛绮丽的自然风光的。钟芳在文史学上的成就,被当时文士公认并称之为“岭海巨儒”。在海南文化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丘浚,“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海瑞曾作诗文,对他予以很高的评价。
  钟芳五十七岁致仕归家,不久迁居琼山府城,六十九岁卒,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国葬。
  文峰塔和迎旺塔文峰塔和迎旺塔是海南岛著名的古塔。文峰塔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位于崖城镇东南约三十华里海拔七百米的深沟营岭顶上。砖构建筑,六面三层,沿铸基底,高约十五米。迎旺塔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位于城西宁远河畔,砖构建筑,六面七级,高十五米以上。两塔构筑厚实庄重,造型典雅美观,三十里遥遥相对。文峰塔如同触天之柱,镇山威海,雄姿倩影,,百里可见;迎旺塔亭亭玉立,直至苍穹,水环山抱,秀色万千。民间传说文峰塔为抑制崖州人才、破坏崖州风水而建,建塔时在山顶上演戏,观众登山每人必带一砖作为筑塔之用,等等。据《崖州志》载,此塔是知州陈新槐为崖州学宫拱向而建的风水塔。迎旺塔则系七级佛塔(浮屠),塔下有佛寺——广度寺。由于民间传说的影响,文峰塔这个构造格式为全国少见的古塔,于一九八。年被炸毁。迎旺塔今存,塔身向西倾斜,彩绘花纹不清。
  历代《崖州志》的编篡宋代《吉阳图经》,编者不详。明代《崖志略》,钟芳编。明代《吉阳录》、《南游记》,黎上升编。清代《崖州志》,自康熙三十三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684—1908)一百多年间,数次编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崖州志》,从编至印,历光绪二十六年至民国三年(1900—1914),计十四年时间,由州牧钟元棣主持,编者是张嶲、邢定纶、赵以谦。民国三年郑绍材、孟继渊资以铅印成书。一九六二年经郭沫若同志点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年改制新版(横排版)。《崖州志》刊有郭沫若《序重印崖州志》和《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两文,作为前序后跋。

知识出处

崖州八景

《崖州八景》

本书介绍了崖州的历史、文化、景点、地理环境和物产等方面。其中,《崖州八景》和《天涯海角》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而《福万山湖》则展示了崖州山水之美。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古崖州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如福山寺的慈禧皇太后御笔“寿”碑等。总之,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崖州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

阅读

相关人物

游师良
责任者
韦执谊
相关人物
李德裕
相关人物
卢多逊
相关人物
丁谓
相关人物
赵鼎
相关人物
胡铨
相关人物
王仕熙
相关人物
鉴真
相关人物
惠洪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
钟芳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文明门
相关作品
御书亭
相关作品
崇圣祠
相关作品
伏波祠
相关作品
冼夫人庙
相关作品
五贤祠
相关作品
既济亭
相关作品
古炮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