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八景》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532
颗粒名称: 天涯海角
分类号: K928.7;F592.7
页数: 8
页码: 11-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的地理、历史、经济、交通和旅游资源等方面。三亚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成为祖国宝岛的重要交通枢纽、轻工业基地和经济贸易中心。同时,三亚的海湾、沙滩、石岩、青山等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未来,三亚将发展成为国际避寒、度假、旅游中心。
关键词: 三亚 滨海城市 旅游资源

内容

从三亚市驱车西行二十公里,名闻遐迩的南天胜境——“天涯海角”,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见山海相连处,雪浪拍着磊头,碧波吻着白沙,椰叶依依,渔帆点点,海天一色,海阔天空,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我们的祖先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涯海角”之意,指的便是天的边际,地的尽头了。人们爱用“天涯海角”来比喻遥远得不可临即的地方。尽管“天涯海角”只是一种虚幻之境,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对“天涯海角”却心往神驰,多少诗人也曾吟唱“天涯”之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久长的友谊;“天涯海角觅知音,……郎和阿妹一条心”,寄托了忠贞的爱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飘零异乡的人们的愁思;“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歌唱了四海为家的志士的豪情……
  啊,“天涯海角”,你在哪里?
  “天涯海角”就在这里。
  人间畏途——下马岭
  “天涯海角”座落在一个折角不大的海湾上,和海湾紧连的山峰,叫下马岭。下马岭是五指山伸向南海的余脉之一。古时候,这里一山挡路,无法通行,行人只好绕道海滩而走,往往苦于潮涨不能往来。后来,人们利用山势岩洞,修凿了一条“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小山径,“下马岭”便由此而得名。这条小山径,古称“石门子”。石门子曲径长达一华里,狭窄,幽暗,崎岖,交错,头顶上有狼牙利石,脚底下有鹰爪盘岩,举步十分艰辛。南来北往的行人过了这道“石门”,就累得走不动了,因此下马岭被视为人间畏途,“石门子”也被称为“鬼关门”。《崖州志》载清人吉大文《石门》诗云:“凿险通黎界,雄关石启门。风腥山踞虎,天阴泣鬼魂……”可见其险恶了。古崖州也把它定为“东路第二重关隘”。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你能不疑为已经置身于天之涯、海之角吗?据说唐朝宰相李德裕贬谪此地,感慨万千,曾作诗云:“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海南天涯今异古”。今日的下马岭,已经开辟了一条宽阔的柏油大路,与它并行的还有一条沟通三亚市和乐东县的“三黄铁路”。昔日鬼门关,今朝变通途;昔日的人间畏途,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游览胜
  地。
  “天涯海角”并不遥远。
  天涯胜境游人醉
  “天涯海角”风景别致。苍山,碧海,黄沙,巨磊,礁盘,浑然一体,组成了七彩交融的丹青画屏;椰林,波涛,渔帆,鸥燕,云层,使人领略了南国特有的椰风海韵。
  银带般的海滩上,高大的磊石各具姿态,罗布如星,点缀其间。这些磊石,或圆秃平阔,或嶙峋峭直,或对峙互倚,或昂首相视。神剜鬼削,一一标奇,令人兴会不尽,玩味无穷。
  自北而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刻有“天涯”两个大字的巨磊,独占海湾一角。它周长六十米,高十米,圆中见方,方中见圆,远如丘,近如峰,横如墩,侧如台。“天涯”的一端,紧挨着一方刻有“海角”二字的巨磊,突兀奇拔,面朝大海。二磊相偎相倚,住凭风吹浪打。岩根下飞溅着撞击的浪花,磊丛之间形成盘曲的岩隙,如一条狭小的胡
  同。久经波冲浪漩,岩隙底的白沙,又细又洁,人在隙中走,不时有浪尖儿轻轻地泼着脚面,把脚印痕儿抹拭得干干净净,好不清爽。登上磊顶,大海一览无余,顿觉心胸开阔,难怪古人又在此刻下“海阔天空”、“海判南天”的字样。
  从“天涯”巨磊南行约五百米,就可以看到人们熟悉的“南天一柱”了。“南天一柱”巨石高约七米,呈圆锥形,底部稳座海滩,顶端高擎苍穹。它奇伟壮观,气宇轩昂,独立于众多的磊群之中,雄峙在茫茫的大海之滨,大有“天欲坠,赖以柱其间”的势态。人们又把它喻为“天涯的哨兵”,日夜镇守在祖国的南疆边陲。
  “天涯海角”是崖州古迹之一。《崖州志》载,“海判南天”四个大字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至此刻下的,它是“天涯海角”最早的石刻。“天涯”两个楷字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题刻的。“海角”、“海阔天空”和“南天一柱”,是晚清的文人所刻。观赏古迹,李德裕、苏东坡、赵鼎、胡铨、李纲、李光……那此被封建统治者贬谪、流配到海南岛上的达官权臣、文人学士的思国情怀,离乡愁绪,所写的诗词文章,以及他们在海南岛上行迹,一起涌上心头,浮现在眼前。
  “天涯海角”的一磊一石,都带有传奇的色彩。这大大小小的磊石,是南海观音撒下的一把珍珠,还是长空神鹰播下的一窝神蛋?也有人说,这些磊石是女娲炼石补天之所遗,它使人联想起苏东坡谪居海南
  时所写的一首名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和;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南天一柱”的传说就更加动人了。文人墨客说它是“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天柱”的一截,被遣到南海,独撑南天;乡野百姓说它是“飞来的仙石”。——很久以前,两个仙女偷偷降临南海之滨,决心为穷人做点好事,王母娘娘发现后,派来了雷公大将,要抓她们回去治罪,二女不肯从命,苦求不允,就抱作一团化成一座双峰石,雷公大将一声鞭雷,把双峰石劈成两半,双峰石腾空而起,半边飘落山东蓬岛,半边飞临崖州海角,化作“南天一柱”。至今,仙石犹怒指上苍,似有无言的悲愤埋藏心底……
  啊,“天涯海角”,你是美丽的,神奇的,醉人的!
  郭老三游添新彩
  “天涯海角”游人如云。近者来自岛内岛外,远者来自五洲四洋。姑娘小伙在此留影,百岁老人在此漫步,作家诗人在此采风,历史学家在此考古,红领巾少年在此举行宿营活动,对对情侣在此“海誓山盟”……
  解放以后,叶剑英、陈毅、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郭沫若、茅盾、田汉、杨朔、吴伯箫、蔡若虹等一批著名作家、诗人,先后来过崖县(三亚市),写下了不少瑰丽的诗文,其中有一些是以“天
  涯海角”为意境写的。如叶剑英的“红豆离离,占断天涯路”,陈毅的“潮退沙平珍贝美,帆摇波晃琉璃碧”,陶铸的“五指横飞愿已遂,何必天涯勒燕然”,茅盾的“山容海色都非故,蕉雨椰风岁月新”,杨朔的“何人海角天涯泪,洒到南天碧海边”等等,已经成为名句珍品。郭沫若《游天涯海角》一诗,更是脍炙人口。
  一九六一年二月至一九六二年一月间,郭老曾先后三次游览了“天涯海角”,现刻于“天涯”巨磊正壁上的“天涯海角游览区”和《游天涯海角》一诗的文字,都是郭老亲笔书写的。.
  一九六一年二月,郭老初游“天涯海角”。这天,丽日薰风,春和景明,渔帆如织,波光万里。郭老兴致勃勃地穿行在白沙圆磊之间。步临“南天一柱”时,渔民们正在拉网围鱼,郭老便和同行者一道帮力曳绳,彼此无限欢悦。此情此景,诗兴大发,占成八句:
  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
  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
  一九六二年一月,郭老重游“天涯海角”。渔人不知何处去?海上犹有打渔船!迎春的相思子红了,青山被点缀得更加鲜艳……隔年往事不禁涌上心头,凝成八句:
  海日曾相识,重逢己隔年。
  字蒙刀作笔,诗累石为签。
  红豆春前发,青山天际燃。
  临风思往事,犹有打渔船。
  红豆,又叫“相思子”,崖州本地人俗称“珍珠豆”或“红珠子”,豆科草本植物,长于山野,春前破荚,每荚数珠,大小如鱼目,红黑各半,在古代是男女爱情的信物,互赠以表示相思。郭老对“天涯红豆”甚感兴趣,据说他在下榻的鹿回头宾馆附近的田陇上发现时,喜不自胜,亲手采撷,这次重游“天涯”,又差人采来几枝,还说它比七星岩的木本红豆好看得多……
  郭老三游“天涯海角”,是在二游的几天之后。这次他是为了考证古人的石刻而来的。“天涯”二字,相传为苏东坡手迹,郭老认为它与苏体书法风格相去甚远,又与《崖州志》所载不符,于是以竹架梯登上崖壁,终于从风雨剥蚀殆尽的残迹上,一笔一划地查出了“天涯”二字之旁附有“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的题款。临归,日已将暮,渔舟唱晚。郭老跟提着鱼虾、扛着网具的渔民举手答礼,点头微笑。有感于怀,又咏成八句:
  去年助曳网,今日来何迟。
  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
  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
  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诗。
  郭老三游,不仅使天涯胜境为之增辉添彩,而且
  在人民群众中传为佳话。诗翁虽已逝去,游人共诵遗篇。晨观天涯日出,暮望红日西沉,夜看千舟渔火,人们都深深地怀念郭老。今天,随着海南岛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天涯海角”必将装点得更加妖娆多姿,绚丽迷人,到“天涯海角”一游的人们,不仅可以饱览南国滨海风光,还可以尽采黎苗回汉民族风情。郭老诗魂如知,一定会重驾这南天胜境,为她抹上更多彩的一笔。

知识出处

崖州八景

《崖州八景》

本书介绍了崖州的历史、文化、景点、地理环境和物产等方面。其中,《崖州八景》和《天涯海角》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而《福万山湖》则展示了崖州山水之美。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古崖州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如福山寺的慈禧皇太后御笔“寿”碑等。总之,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崖州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廷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