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梅山乡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497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梅山乡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情况
分类号: K265
页数: 2
页码: 315-3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42年日本军队在梅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导致梅山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生产自救运动,全乡人民群众一起动手,通过开垦荒地、种植棉花等方式保障自给自足,缓解了困难。同时,梅山人民充分发挥军民鱼水情谊,集体制作土粗布等物资来支援抗日前线,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最终,生产自救运动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时期。
关键词: 革命史 生产自救 梅山乡

内容

梅山乡位于崖县和乐东县交界处,由六个自然村组成,方圆十几华里,八百多户人家约三千多人口,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黎汉两族同胞。
  1942年,日敌对梅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在梅山乡通往各地的东西线路上设立岗哨。当时,在通往西线的罗所乡道口独岭一带,就设置了碉堡两个,驻日军约二个排;又在通往东线礼智乡的老落塘道口设置碉堡一个,驻日军约一个排。严密封锁梅山乡根据地与外地交往,限制外地的物资如粮食、布匹、食盐、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以及生产资料,运进梅山乡抗日根据地,妄图从经济上封锁,以达到破坏我党和革命政权的目的,造成根据地人民和党政军人员缺食少穿,挨饿受冻,没有办法支援前线抗日。尽管梅山乡人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梅山人民在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遵照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关于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号召,下半年,号召全乡人民群众起来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全乡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全乡人民一齐动手,以党员为核心,依靠孙鹤林领导的“青抗会”、吴华兰领导的“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为骨干力量,带领全乡群众到村后的青岭、亚肥爹一带开垦荒地八百多亩,家家户户先后种植棉花、山兰稻、苞米、疏菜等各种什粮和经济作物,虽然干旱影响和野兽的破坏,但群众精心管理,还是好收成,如棉花产量每亩收成五、六十斤。梅山人民的生产自给运动,经过全乡人民的辛勤耕作,不但从粮食方面解决了群众和军政人员的吃饭问题,而且把收获的棉花用自己制造的土纺纱机和织布机,织出大量的土粗布来。当时,织布机并不多,就梅东来说一个村也只有三、四十架左右,而纺纱机却是家家户户都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织布机的家庭,就在家先把棉花纺成细纱,等到有织布机的人家把布织好了,就轮到他们织。全乡群众就这样轮流交替,互相支援帮助,不分日日夜夜地纺纱织布着。布织出来了,乡政府就号召人民群众把这些土粗布制作成各种衣服、被单、布鞋、挂袋等之类的用品,不但解决全乡人民的穿衣问题,还要捐献出来支持抗日前线的战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梅东一个村庄,乡政府就收集了捐献的布匹约三、四十匹之多,还有被单六十多张,衣服五十多套、军袋军鞋等无计其数。乡政府把这些捐献的物品,一部分送给本乡参军的青年;另一部分派人员送到前线给抗日战士,鼓舞了前方战士的斗志。梅山乡人民长期坚持生产自救,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当时在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开荒开荒,前方战士要军粮,织布织布,前方战士要服装,大嫂妹妹不要忘”的抗日歌谣。
  梅山人民的生产自救运动,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时期,它显示了我党提倡的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能够彻底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在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患难与共的血肉关系,说明了在抗日民主地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谊,充分地体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财经方面支持革命战争的作用和伟大意义。

知识出处

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

《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

本文介绍了《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一书的编辑目的和处理原则。这本书保存了崖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多个方面的史料,包括正式文献和个人回忆资料。为了保持史料的原貌,编者只对原作进行了某些文字和技术处理,但原文一律不改动,力求保持史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书中的回忆录内容只可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不能作为正史用。在编排方面,先是分类,然后按类依时间先后排列。在删节方面,重复或与崖县革命斗争无关的内容都被删除。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家仲
责任者
孙鹤林
相关人物
吴华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梅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