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亚市歌谣风貌及本集成的整理编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歌谣集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402
颗粒名称:
三亚市歌谣风貌及本集成的整理编选
页数:
9
页码:
3-11
内容
一、概说
《中国歌谣集成三亚市资料本》,是我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第二套,也是我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民间歌谣总集。现印行面世,呈送给上级编纂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广大读者。
三亚市历史悠久,文化烂灿。汉、黎、回、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绚丽、风格独特的口头文学,是我市文化艺术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这本歌谣,则是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是我市各族人民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作的艺术结晶。
民间的歌谣反映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它是折光反射我市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士人情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比较全面地具有文学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本歌谣,是从庭院原野里、深山老林中、海湾沙滩上生长的山花野朵。流年的日琢月磨,时序的风吹雨打,使它显得越加鲜嫩活脱、纯朴可爱,充满着浓郁的山情野趣和优美的田园牧歌情调,焕发出艺术上独特迷人的光彩。其思想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劳动的苦甘,时政的阴晴,生活的悲欢,婚恋的忧喜、礼俗的文野……,举凡天地间的千事万物和人们的七情六欲,真善美,假丑恶,触目入心者,皆为童叟妇孺之情感、耕牧樵渔之心声、汉黎回苗之志言也。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谣的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中看到社会生活的大景,并能从民间文艺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关学科的学术角度,考察发现到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尤其是它的文学价值,赋、比、兴的传统艺术手法,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新朴野的风格,纯朴隽永的情思、自然天成、不假雕琢的本色等艺术特点,是我市歌谣艺术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它将滋养我市今世后代的人们走上文学殿堂,滋养文学艺术的阳春白雪。
二、歌谣的概貌·体征·风格约略
三亚市世居着汉、黎、回、苗四个民族,现有五十三万人,五百六十八个自然村。地方传统语言有汉族的客语(海南话)、军话、迈话、儋州话、蛋家话和黎族话,回族的番话(回辉话)、苗族话。四族八语的歌谣遍及村乡、复盖全市。三亚市堪称歌谣之乡。
三亚市各语系歌谣是综合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品种,是经过长期的不断积淀、反复筛选之后凝聚升华而成为比较稳固、比较成熟的文化载体。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语系特色。这是以民族、区域、语系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共同生成的社会文化现象。
客歌
客歌,这是从语系角度的称谓,从区域角度又称崖州歌或崖歌。它是用海南话崖乐方言演唱的民歌,主要流行在三亚市和乐东县。它的成因可追溯到南北朝流行在长江下游的《子夜歌》、《吴歌》,唐代宣扬佛教教义的《宝卷歌》,宋代江南的《竹枝词》以及明代后流行在南方的粤歌、潮汕民歌、客家山歌。大约产生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发祥在三亚市,乐东县沿海平原,广泛流行在海南岛南部,为懂听懂讲海南话的各族各语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客歌是三亚市歌谣的主体。
客歌有四种形式,一般为七言四句的齐言体。平仄讲究,格律严谨,每首或每节的四句歌辞尾音顺序为入声(阴平)阴平、入声、阳平。一、二、四句尾音押韵。歌辞朴素自然、形象生动,音乐感强。倒说,倒装遣词组句,音节节奏安排灵活。它的章法结构最常见的有重叠、铺陈、对比,反复和问答,主要采用赋、比、兴的传统修辞表现手法,浪慢主义色彩强烈浓郁。客歌的四种形式是:
风流歌调又叫口头歌,四句歌。每首四句,长于表现爱情内容,也适于表现其他内容。它的调式简短、节奏优美,易唱易记,口耳相传,流布迅速而广泛。
对应歌调也叫对唱歌,这是男女间对答应和采用的歌调。歌辞临场创作,一人一首四句,你唱我和,周而复始。演唱时在歌头和中间加衬词“强呃呃——”起句。它的内容广泛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事物,无所不能入歌。艺术上托物用典,长于述怀抒情,趣味盎然。它的调子较长,音域较宽,节奏舒缓,行腔高亢悠长,有“唱遏行云”之誉,感情丰盈,意蕴深厚,感染力强。对歌是乡村群体劳动中和生活中最普遍最好的娱乐活动,人们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歌手摆歌场。男的称歌公,女的称歌母,开声对唱,男女老幼如同众星拥月,不知更深,场面热烈,气氛活跃。
大潮歌调 又叫本上歌,正式歌封。它是以四句一节为单位的长篇叙事歌谣,句式有四句(板)、三七句(板),五七句(板)等,一节一韵或若干节一韵,变韵终卷。反复是它最显著的修辞手法。大潮歌辞主要由乡间文人根据古代话本传奇、传统剧目、历史故事、人物传说创编,语言重书匠气,往往流于晦涩。以手抄本和坊间印本流播。它的板腔急重,节奏强烈。但演唱风格多样,可根据内容糅入喜怒哀乐惧欲狂声气,节奏的急缓和腔调的轻重都可灵活变通,表现力丰富。工休或夜晚,歌迷们相聚而歌,可谓乡间的“文化沙龙”。
摇篮歌调 也称“摇侬歌”或“引侬歌”。一节四句,一节一首或若干节一首。歌辞在哄诱孩儿睡觉时即行创作,或选取其他客歌章节演唱,曲调柔和缠绵,旋律优美抒情,长于表达哀怨、思念、祝愿、希望等感情,催眠气氛浓郁。引侬开声,为儿催眠,也为己催眠,听者也不觉呵欠连连。
军话歌谣
军话歌谣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遗风,遣字用词正统,句法规范。赋、比、兴和铺陈是它的常用手法。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合乐民歌(歌调名称待定),句式为七言四句
体,一节一首,一、二、四句押韵,其他与客歌的风流歌相似。
第二种合乐民歌(歌调名称待定),一节五句,一节一首或若干节一首,前四句七言,第五句以“阿弥佗佛”煞尾,一、二、四句押韵。曲调风趣,颇有“济公歌”味道。
第三种为不合乐的徒歌(民谣),形式有七言四句体,七言多句体,五言多句体,七言五言长短体,双句押韵。
迈话歌谣
迈话歌谣的语言较规范,字词文白适度,和谐统一,牵引力强。句子音节有序,一、二、四句押韵,不拘平仄。它的形式特点与粤歌、潮汕山歌有许多相似之处。它有三种形式:
本上歌调 也叫本上歌,是以七言四句一节为单位的长篇叙事歌谣,一节一韵或若干节一韵,跨节可变韵。内容取材于古代传奇话本,传统剧目,民间故事等,为乡间文人创编。语言晓畅正规,以手抄本和坊间印本流传。它的调式风格沉稳,如诉如泣,长于表现哀怨苦愁情绪。
摇篮歌调 也叫摇侬歌或引侬歌,有七言四句体、七句八句体、七言多句体,押韵,不拘格律平仄,曲调灵活变化,演唱时可根据语意插入“呢”、“尼”、“啊”衬词,腔调近乎咏叹吟诵。赋、比、兴是它常用的艺术手法,还有句末迭字手法,在各类歌谣中是别具一格的。
徒歌此歌形式随意性大,可长可短,不受格式限制。但以四言七句体为常用形式。
儋州话歌
儋州歌统称调声,基本句式为七言四句体。一、二、四句押韵,调式风格热情活泼,、有独唱、齐唱、合唱,齐唱、合唱时男女演唱者勾手搭肩,按歌节拍摆动。(其他略)。
蛋家咸水歌
蛋家歌谣主要为咸水歌,七言四句一节,一节一首或多节一首,句式整齐,音节规律。略
黎族歌谣
黎族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曲调优美。它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黎歌,即以黎族语言套唱黎族传统曲调,称“黎歌正调”,这是源远流长的正宗黎歌。格式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多言句和长句多段体,语言朴野。另一种是汉词黎调,又称客话黎歌、四句歌仔,即以海南话套唱黎调,格式有七言句、三七言句、五七言句,四句为一节,一节一首或若干节一首,一、二、四句押韵。这种黎歌深受客歌的影响,是黎汉文化杂交的产物。我市流传的黎歌调式有《侾调》、《吗哑调》、《罗列调》以及以曲调主音称谓的6调、5调1调、2调、5调。黎族歌谣在艺术上较为隽永纯朴,为三亚市民间歌谣的上乘。
回族歌谣
回族的回辉话(番话)不同于国内各地的回族语言,也不同于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它的歌谣歌辞形式与客歌的风流歌歌辞形式相似。略。
苗族歌谣
苗族歌谣源远流长,始于唐代,源自广西。它的内容丰富,歌辞中大量渗透汉族文化中的典故,富于幻想,宗教色彩浓厚,意蕴丰富,哲理深粤,语言深沉清高。它的形式整齐、音节固定,结构严谨,以七言四句体为主,也有开头第一句以三言为引子或五言起句,四句一节一首或若干节为一首,音韵和谐。艺术上善于巧妙运用起兴,夸张、托物、拟人、借代、托古等手法,含蓄委婉。短歌用于独唱、长歌、叙事歌、猜谜歌多采用对唱中的问答方式去组织结构情节。苗族歌谣从形式、内容、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看,都明显地带着汉族文化母体的筋骨血肉。
三、关于歌谣的编选
我市民间歌谣浩如翰海,目前搜集汇录了五千多首原始材料,初选五百首油印成册,现又筛选出四百首铅印。
本集成努力按照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印发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方案及细则》所规定的主要要求选编,即在“进行普查、广泛搜集”、“忠实记录”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和编选范围要求选编。本集成的歌谣,都是“五·四”以来流行的我市各民族、各地区、各语系、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各种内容的歌谣。已经发表、出版的歌谣和长篇叙事歌谣不收入,新创作的少量收入。
在思想内容上,着重编选思想积极、内容健康、感情真挚的歌谣。
在艺术风格上,着重编选艺术隽永纯朴、语言朴野,创作手法多样的作品。
在表现形式上,各族、各地区、各语系的各种形式的歌谣均编选在册。
在编排体例上,按内容分为八辑,顺序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其他歌共八大类。每大类不再细分小类,基本上按乡镇顺序将同一演唱者的同类作品集中编排,一次署名。
四、关于歌谣的整理
整理工作在忠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由于搜集时间仓促,演唱者的记忆错漏,记录者的记录讹误和对方言音译失准,原记录稿及第一次编选整理稿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整理。在不改变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对下几方面进行再整理:
一、明显的语法错误的;二、语言不和谐统一、不符合歌调调式的;三、不符合格律音韵的;四、不符合民族、语系歌谣内容、风格的;五、方言的音译不准确或音译选字不恰当的;六、变异部分的倾向不良的;七、注释不确切或漏注的。
整理后的歌谣,拿到民间请歌手演唱后确定。基本上做到这些歌谣来自民间,还原民间。
五、关于歌谣的族属
歌谣的族属,初选时按编纂方案及细则的要求处理。但从歌谣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感情、生活、习俗、情景和调式、语言等方面综合考察,发现了原注失之偏颇。因为汉黎文化的交流,长期以来一部分客歌被当作黎歌在黎族地区演唱,一些黎歌也被当作客歌在汉族地区流传。总再整理时,请黎汉民歌手一一予以甄别,最后才改正过来重新注明族属。这些歌谣一部分有所变异,变异程度小的则整理恢复原貌,改定族属,对变异程度大的,基本上按演唱者的族别注明族属。
六、关于本集成的编审程式
本集成的编辑和审读工作,在市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按以下程式进行:
一、各乡镇普查组对经过普查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汇编后送市编委会。
二、主编组织编委对各乡镇送审本审读、讨论、选编、油印成册。
三、在正副主编共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副主编王隆伟对油印稿和部分原始材料进行总再整理编选和统稿编辑,副主编黄克锋二审,主编戴衍富终审,最后三人统一意见,由主编批准发稿。
大规模地普查、搜集、整理和编辑民间歌谣,在我市还是第一次。由于时间仓促、财力薄弱、人手不足、水平有限,本集成的瑕秕显而易见。如一些歌谣的文气较重,民味缺乏;类别分不准确,互相杂错;族属也有失妥之处;许多好的歌谣漏录;一些欠佳的又采之在编;等等,这有待于行家里手和读者指正。笔者对三亚市各类歌谣考察不全,本文错讹不少,恭听批评。
一九八八年三月十日
知识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三亚市资料本》是我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民间歌谣总集,包括了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七大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隆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