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319
颗粒名称: 人物篇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0
页码: 82-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人物的神话传说,内容主要介绍了林缵统聚众抗税大闹崖州府、林缵统巧计助寡惩老财、林缵统吟打油诗、钟芳七岁写马契、钟芳妙对取纸鸢、钟芳续作“鹅诗”、崖州织女黄道婆、王熀与烧旗沟、和尚桥、何拔贡与三亚盐田、苏东坡和老和尚轶事、苏东坡题字酬店主、知府巧断银圆案、鉴真和尚与晒经坡等。
关键词: 三亚市 人物 神话传说

内容

林缵统聚众抗税大闹崖州府
  (汉族)
  清代,崖州官塘村①出了一个名叫林缵统的举人,他曾参加北京的“公车上书”事件,追随康有为、梁启超投身“戊戎变法”,是康、梁党人的中坚分子,海南唯一参加“戊戎变法”的杰出人物。他一生痛恨清朝政府,敢于犯上作乱,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打抱不平。他聚众抗税大闹崖州府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话说清代光绪年间,林缵统中举后曾回乡住一段时间。一天,他正在家里向前来崖州府考秀才的二百多名童生讲授诗书,忽然一位村民来报:“亚香美被州府的兵丁打昏在坡田洋了。”
  阿香美是官塘村的一位寡妇,丈夫死后在坡田洋留下一丘水田。当时崖州府的税法中有一条规定:寡妇不得享受夫家田产,必须归还崖州府处理。阿香美的生活全靠这丘水田,便不管一切地继续耕种。现时稻谷成熟,阿香美一早去收割,在被坡田洋查田收取粮税的兵丁打昏了。
  林缵统听说后马上停课,带领童生们赶到阿香美家,正巧人们把阿香美抬了回来。她已经醒了过来,流着泪叙述兵丁打她的经过。前来看望阿香美的老百姓们都对林缵统说:“州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特别是今年又制订新税法,家家户户加收粮税,压得老百姓们喘不过气来。”林缵统听后气得面孔涨红,他让大家等着,便往州府去了。
  林缵统来到州府,要求州官减轻粮税,处罚打人兵丁。州官却教训起他来:“阿香美等人侵占官田,抗交粮税,触犯税法,罪责不轻。你是当朝举人,受用朝庭俸禄,不但不为本府助政,为国理事,却替逆民说话,小心吃了罚酒!”林缵统说:“当官为民,千古此理,州府的税法逼得百姓叫苦连天,本人此番要求,正是助政之举。……”州官位高权大,缵统德高望重,两人敲锣打鼓,互不相让。最后,州官一甩长袖,闭门逐客。
  林缵统本来就恨税法苛刻,官兵凶狠,如今又受了州官的气,非常恼火。他回到阿香美家,对众人说:“州府拒绝减税和处理打人兵丁,大家干脆连税也不要缴了,看他们能怎么样?有什么事我担当!”
  林缵统的话一传出去,州城附近的老百姓都停缴粮税。州官慌了,忙增派兵丁到各村逼税。
  州府查知林缵统号召老百姓抗税,派人传林缵统到州府,责令林缵统动员老百姓在三天之内缴交粮税。林缵统笑着说:“只要州府恤惜百姓,平息民愤,一切就好办了。”
  州府怎肯答应。局面坚持了好多天。一起又一起兵丁打人的事件又相继发生了。老百姓添了新的仇恨。
  这天,林赞统带领三百多名百姓和童生来到了州府,再次要求减免粮免税,惩罚凶手。州官见状,忙召集留守州府的兵丁。老百姓认出了打人兵丁,指指戳戳地大骂起来,一些冲上去要把兵丁抓起来,却被兵丁们捉住。林缵统大喝放人,州官一挥手,兵丁们把这几个老百姓拖走了。大家愤怒到了极点,立刻一窝蜂地冲了上去,与兵丁们推推搡搡,最后打了起来。州官见势不妙,慌忙躲避。兵丁们也害怕地逃散,有几个被老百姓狠狠地揍了一顿。州府的门窗都被打破了。最后找到躲在房中的州官,大家把他团团围住,迫使他向众人赔礼道歉,答应了原来的要求。
  这件事过后,老百姓们松了一口气。林缵统可吃了官司,州府向上告他一状,被革了举人,最后抓进了监狱,为了护自己,他在狱中装疯,才被释放出来。老百姓们唱民谣颂扬缵统道:“缵统,缵统,缵万民之大统;大捧小捧,不如捧个疯赞统。”
  讲述者:吴坤兴 男 34岁 汉族 文盲 崖城镇崖城村工人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于崖城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林缵统巧计助寡惩老财
  (汉族)
  林缵统中举后返回琼州,在府城丁字街①住了一段时间。
  离他住宅不远的街上,住着一位姓张的寡妇。张寡妇半年前跟一位财主借钱欠粮葬夫,想不到利比本重二倍多,到期仍无法偿还。每隔五、六天,财主便带着家丁前来逼债,闹得鸡飞狗跳乱哄哄,整条街都不得安宁。张寡妇走头无路,要寻短见。林缵统对放高利贷盘剥穷人的财主恨之入骨,十分同情寡张妇的遭遇。一天,他劝退了又来逼债的财主,安慰张寡妇说:“不要伤心,让我想个法子帮帮你。”林缵统当时在府城名气大,威望高,又热心帮人排难解忧。张寡妇听他一说,心里宽松了许多。
  清代府城丁字街的街面都是一个模式,家家户户一样格局,不留神往往分不清哪家是哪家,居民们都以放置在家门口的杂物作标志辨认家门。张寡妇家隔壁住着一个姓黄的汉子,和林缵统很相熟。林赞统想了一个“改换门庭,引狼入室”之计。
  当天晚上,林缵统上门找黄汉子商量,说:“你和张嫂子两家换换门面,让财主误入你屋,故意惹他作恶,我们告他闯入民宅,胡作非为,这才救得了张家嫂子。”黄汉子也是侠义之人,痛恨财主欺压穷人,对张嫂子早有援助之心,当下马上同意了。夜静时分,黄汉子按林缵统的安排,把张寡妇家前和室内杂物家俱搬了过来,摆设得和张寡妇家原来的一模一样,张寡妇家门口的摆设也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林缵统看不出什么破绽了,又嘱咐一番,才回家去。
  几天后,财主又带着家丁来了。寡妇坐在黄汉子家门前做针线活,故意等财主们走近看见,才装着惊慌的样子闪身进黄汉子家,然后从后门走出。财主和家丁跟在后面气势汹汹地闯进黄家厅堂,拍桌敲椅,吆喝张寡妇出来。黄汉子从偏房走出来,看财主凶神恶煞的样子,忍住气问:“你们吵吵闹闹做乜的?”财主奸笑着说:“你睡在水底不知寒,有心寻乐,快把张寡妇叫出来。”黄汉子火了:“你们胡说乜话?”几个家丁要闯进偏房,黄汉子忙挡住,把家丁们推了个狗吃屎。一个家丁上前一脚踢了过来,黄汉子闪过,抓住脚把家丁拉倒在地。财主喝声叫打,家丁们立刻围了上来。黄汉子练得一手好拳术,一点儿也不害怕,与他们对打起来,满屋子桌翻、椅跌、缸破、坛碎,一街人都围了过来。林缵统看看火候己到,从寡妇家走过来,喝住了双方问:“因乜事动起武来了?”财主怒气冲冲地说:“我们到寡妇家里讨债,这家伙,百般阻拦我们,原来是和寡妇在房里勾搭,寡妇还躲在房里不出来呢!”林缵统问黄汉子:“是有这种事吗?”汉子说:“寡妇欠债与我有乜关,怎么讨到我家里来?还围攻我、打坏东西,诬赖我勾搭寡妇,真是欺人太甚。”财主说:“这里怎么会是你家呢?”林缵统问众人:“这究竟是谁家?”众人说:“黄家。”林缵统走到神主牌前看了看说:“不错,这是黄家。”转口对财主说:“今天之事,你们是不对了!”财主留神一看,果然不是寡妇家,自知理亏,忙招呼家丁一拥而出,回家去了。
  林缵统写了一张状子,黄汉子立刻呈上琼州府。州府派人查访,当即把财主捉上公堂审问。财主有口难辨,自认倒霉。琼州府判了他一月监狱,赔偿黄家全部损失,还罚了一笔款子。
  林缵统和黄汉子将这笔罚款全送给张寡妇还了债,这件事才平静下来。
  讲述者:陈发钧 男 62岁汉族 高中 崖城镇东关市退休教师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五日于崖城东关市
  流传地区:崖城镇
  林缵统吟打油诗
  (汉族)
  林缵统中举后,他家乡有一位先生不服气,说林缵统考中举人是吃屎吃着豆,全是偶然之事。林缵统听说后,笑着吟了一首打油诗
  偶然偶然又偶然,
  有人说我是偶然,
  世间真有偶然事,
  人人何不去偶然。
  这首打油诗很快就传遍了崖州城。那位先生自知说错了话,登门向林缵统陪礼道歉。
  讲述者:廖克峋 男 72岁 汉族 中专 崖城镇城西村退休教师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林春明 男 27岁 汉族 高中 崖城镇文化站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九日于城西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钟芳七岁写马契①
  钟芳七岁那年,崖州遭大旱,田园丢荒,地不长草,他家的一匹马难养下去了。祖父钟京叫钟芳写了一张卖马书,托人拿到州城张贴。
  这天,一位名叫陈仕郎的西界②人来到钟芳家买马。他看完马,和钟京商定了价钱,要求写一张马契作凭据。钟京领他进屋坐等,便到村外寻找孙子钟芳。
  钟芳和一群孩子正在村前的树林里玩,听到祖父喊声,立刻钻出林子,跟祖父回家去。钟芳爬上高高的台阶,爬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屋内。祖父拿出纸、笔、墨,对钟芳说:“这位大伯买了我们的马,你写一张马契给他。”
  陈仕郎见钟芳乳气未脱,不敢相信他真的能写出什么样的马契来。
  钟芳从祖父手里接过纸笔墨,放在地上。他歪着头问陈仕郎叫什么名字,哪里人,马钱多少。
  陈仕郎见钟芳一副认真的样子,一一回答了他,并亲自为他铺纸,为他磨墨。
  钟芳趴在地上,双手托着下巴,想了想,然后拿笔醮墨,在纸上写了起来。陈仕郎蹲在钟芳身旁,看着他一笔一划写完后,立刻把他从地上抱起来,举过头顶,又放下来紧紧地搂在怀里,惊喜万分地赞叹说:“真是神童,真是神童啊……”陈仕郎放开钟芳,从地上抓起马契,反复地大声念道:
  立契高山钟锦堂①
  西里买马陈仕郎;
  家中早养马一匹,
  今年天旱马难当;
  集头会面先商议,
  善价而沽不久长;
  两面交钱永不悔,
  任君骑过罗浮山。②
  陈仕郎念完马契,从袋子里拿出买马钱交给钟芳的祖父,说:“马我不要了,这些钱送给孩子作读书学费。”
  讲述者:黎道行 男 55岁 汉族 小学 崖城镇
  水南上坊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于水南上坊
  流传地区:三亚市乐东县
  钟芳妙对取纸鸢
  (汉族)
  明代崖州进士钟芳在童年时代喜欢放纸鸢。有一次,纸鸢断线了,摇摇摆摆飘落下来,被两个下棋的先生捡到,他们一看纸鸢上写着“钟芳”名字,便藏起来。一会儿,钟芳找到他俩跟前,说:“先生,我看到纸鸢落在你们这里,请还给我吧!”其中一位先生说:“我们捡到了。不过,你能对出我的对子,才还给你。”“好,出吧。”钟芳歪着头说。
  先生望着天空,一字一板地念道:
  “天上风筝,身无翅,头无眼,口无声,怎能飞天?”
  钟芳指着棋盘,不加思索地对道:
  “纸上棋盘,车无轮,马无腿,炮无烟,何以将军?”
  两位先生齐声叫绝,称赞钟芳年幼多才,高兴地将纸鸢还给了钟芳。
  讲述者:卢成光 男 57岁 汉族 初小 崖城镇水南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
  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1987年7月25日于水南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钟芳续作“鹅诗”
  (汉族)
  钟芳小时候,经常光着屁股到屋后不远的宁远河边玩。
  这天,有三位书生路过河边,看到一对鹅在河中戏水,其中一位说:“我们以河中的这对鹅为题合作一首诗吧。”其他两位都说好。第一位先题:“远远望见一对鹅,”第二位接着念道:“鹅公鹅母唱鹅歌,”第三位想了好久都接不下去。这时钟芳大声念道:“前面两只屙白屎,后面一只无屎屙。”三位书生听了,不禁生气,其中一位骂了起来:“你这小子乳气末脱,竟会耻笑别人。”
  这时,钟芳的祖父找钟芳来了。便问钟芳:“今天你得罪人家啦!”三位书生说:“这孩子要管教管教才行!”钟芳说:“他们三人作诗,作了二句:‘远远看见一对鹅,鹅公鹅母唱鹅歌,’我续了两句:‘身穿白衣浮水面,脚踩红鞋划绿波。’阿公,这哪里是骂人家呢!”这三位书生听了,非带惊讶!这孩子续诗自然,善于应变,真是少见的奇才,红着脸赞着说:“这孩子少小有才,将来必成大器!”
  讲逑者:林由汛 男 53岁 汉族 中师 崖城中学教师
  搜集整理:卢日瑶 男 32岁 汉族 高中 崖城镇水南村农民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七日于水南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崖州织女黄道婆
  (汉族)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我国一位杰出的女纺织革新家。传说她出生于崖州北厢①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孤苦伶丁,经常给人家放牛过日子。
  黄道婆十六岁那年,嫁给西厢②宋家的第五个儿子宋老五,大辈人称她宋五娘,小辈人称她宋五嫂。黄道婆嫁后二年都没有生养孩子,经常受到公婆的责骂和旁人的白眼。几年后,宋老五不幸病亡,她的日子更难过了。公婆打骂她,旁人讥笑她,她忍受不了,被迫离家出走,流落到西界③的透风村,在一户人家里学习纺纱织布。这家人后来知道她是个寡妇,怕沾上衰气,便冷言冷语叫她走。她返回婆家,但婆婆不准她进入家门。她走投无路,被迫出家到广度寺当尼姑。广度寺在西关村旁,离婆家不远,婆家的闲言闲语不断传到她的耳中,她一刻也不得清静和安宁,在广度寺也呆不下去了。
  这天,她离开了广度寺,不知不觉来到了南山岭脚下的南山村④。这是一个黎村,村子周围长着一片片的木棉树和吉贝,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机等纺织用具,比透风村汉族的齐全和好得多。南山村黎族妇女的手工很好,人人善于纺织刺绣,织出的〓裙、被服非常好看,纱线细密,花纹美丽,颜色鲜艳。她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学好一门手艺就谁也不怕了。她在南山村住了下来,拜一位黎族妇女为师,日夜跟她学习纺纱、织布、绣花。黄道婆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黎族的纺织手艺。她还和这位黎族妇女一起将单线纺车改为二线纺车,后来又改为三线纺车。还设计绘制新的刺绣装饰花图案,调配颜色。黄道婆和黎族妇女们织的布和刺绣品,挑到汉区很抢手。黎族的纺织工具和手艺后来还传到了崖州各个汉区。黎族人民更加喜欢黄道婆,把她当亲姐妹一样看待。
  黄道婆在黎寨生活了三十年,一直不入州城。五十多岁那年,也不知什么原因,她乘坐一艘商船从崖州湾的大蛋港离开崖州到大陆去,住在松江越彩石①,她将黎族的纺织技术传授给那里的人们,改革了纺织工具,上海纺织业很快发展起来了:黄道婆的名字和事迹也传回了崖州。黄道婆死后,越彩石人民建了庙堂纪念她。崖州人民也建起了一座庙堂,庙堂称“宋五娘庙”,和冼太夫人的庙堂并排一起,庙址在今崖城镇农技站。
  讲述者:范景禄 男 86岁 汉族 初中 崖城镇崖城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大专 汉族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崖城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王熀与烧旗沟
  (汉族)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东边二里处,有一条从北山中流过海榆公路注入南海的溪流,名叫烧旗沟。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崖州一位志士有关,这里有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明末清初,崖州北厢(现三亚市崖城镇城东村)有一个志士名叫王熀。他发动了崖州的黎汉义民千余人,举兵抗清,一举攻下了崖州、儋州、昌化、感恩四城,被南明朝桂王授予总兵职务。他又联络了海南各地的乡兵和李自成的余部,一连收复了十几个州县,王熀军功累累,却受到奸臣的排斥,被降职为副总兵。但他以反清复明的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和安危,跟随桂王转战于广东,广西等地。后来,清兵攻下了云南,桂王逃亡缅甸,王熀被逼返回崖州。
  王熀带着印信、旗帜和兵器,领着跟随他抗清的崖州义民,回到天涯海角下马岭脚下。这里是崖州东路的第二重关隘,再过去就接近崖州城了。他就地安营扎寨,到附近的汉村黎寨了解民情,视察时势,得知崖州已是大清天下,官吏如虎,清兵如蛇。他最后的一点信心也失去了,一些义民见大势已去,也开始思念家乡。王熀深知灭清复明已经不可能了。
  王熀非常忧伤痛苦,几天几夜吃不下,睡不眠。他突然象发疯一样,一会儿奔上岭头狂呼大喊:“我的大明天下啊!”一会儿又奔下海湾擂头捶胸:“我的大明江山啊!”众义兵见到此状,都流下悲愤的眼泪.
  这天山风呼呼,海浪哗哗。王熀恢复了常态,一早就把众兵召集起来,带到烧旗沟旁。在沉重的鼓角声中,只见他向着中原方向拜了三拜,义民们立刻也伏跪北方。半个时辰后,王熀才含着眼泪把一个个义民们扶起来,义民们失声痛哭,哭声和鼓角声回响在天涯海角。
  王熀掏出印信,脱下杆上的旗帜,捧在胸前,声音缓慢低沉地对众义民说:“乌云遮盖明月,大明江山已经落,大明人不成功便成仁。从今天起,大家就返乡归土,与亲人团圆吧!”说罢他一步一步走下沟底,将印信和旗帜迭放在一起,点火燃烧起来。烧旗的火焰,映红了天涯海角。
  为了纪念这位抗清志士,人们后来就称这条溪流为“烧旗沟”。烧旗沟出海处的禁港也改名为烧旗港,沟上的木桥叫大兵桥,沟旁的田埇叫大兵田,附近的黎村改称大兵村。
  讲述者:范景禄 男 86岁 汉族 初中 崖城镇崖城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1987年6月25日于崖城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鉴真和尚与晒经坡
  (汉族)
  传说一千多年前,杨州有一位佛教首领鉴真和尚,一连四次渡海往日本传播佛教都没有成功。第五次航船在途中又不幸被狂风刮到海南岛,经过十四天的漂流,航船到达了振州湾①外海面,幸遇四位商人,把他们的航船领进了振州湾,在宁远河口②的大蛋港靠岸。
  这天一早,鉴真和尚和他们弟子们登上了海岸,都觉得好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土。这里山青青,水绿绿,天蓝蓝,海碧碧,太阳暖,风儿轻,风光美丽极了。他们笑着跳着欢呼着,一个多月的风浪之苦消失得无踪无影。鉴真和尚对弟子们说:“彼岸即此岸,九死得一生,收留我们的是这南疆的佛国净土,我们为这方水土祈祷吧。”他们在一块沙滩上跪拜四方,齐颂“阿弥佗佛”,喃喃地祝福这里的人们平安纳福。
  早课完毕,他们吃用了人们送来的淡水和素食,开始清理船仓和修整航船。发现一千多卷佛经被海水打湿了,一部分还浸泡在舱底的积水里。他们忙把经书搬出来,摊晒在刚才朝拜的沙滩上。
  振州府的别驾冯崇债率领四百兵丁亲自前来迎接鉴真和尚们进城,和尚们告别了这美丽的海湾。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就在鉴真和尚们晒经书的沙滩上,错错落落地长出了一团团的青草,第三天青草连成了一片,第四天又开出了各种不知名的花儿,第五天草地不断扩展,这一带原来荒芜的海滩坡地全部长草开花了,蜻蜒、蝴蝶、蜜蜂、鸟儿在其间飞来飞去。
  人们将这件神奇的事禀报州府,冯崇债别驾请问鉴真和尚,鉴真和尚合掌说:“振州水土极善、善有善报。”人们才知道是鉴真和尚做了法事,报答振州人民。
  后来,人们就把这块海滩草坡叫做晒经坡。“崖州土咸花常开”这句山歌唱的就是这件事。
  讲述者:范景禄 男 86岁 汉族 初中 崖城镇崖城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于崖城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和尚桥
  (汉族)
  和尚桥在崖城镇水南村的官沟上,至今二百多年了,讲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清代年间,崖州府有两位州官,准备拿出自己的俸禄,在官沟上建造一座桥梁。官沟是开挖在明代的一条引水沟,三丈多深,二丈多宽。原来有一座木桥,早已坏了,一到雨季,宁远河水涨满沟渠,东往西来的人们无法通行。两位州官一上任,就想修桥,留下好名声。
  那时,西关村观音阁①有一位名叫性俊的和尚,听说州官要修官沟桥,马上挑了两袋铜钱,到州府向两位州官请求,说:“积德行善是出家人的本份,官沟桥由我包建,大人不必破费禄钱。”他把两袋铜钱倒在地上,继续说:“这是我用两年时间募筹的铜钱,足够修桥,请大人放心!”州官被和尚的精神感动了,同意了他的请求。
  和尚买了石头,土砖和石灰,自己一人搬运到沟旁。备料足后,又自己一人开始建造。州官见他没日没夜地干,累得黑黑瘦瘦,便派出十位工匠去帮助,但都被和尚谢绝了。和尚风里来雨里去,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石桥,崖州东路交通从此以后不再受阻了。
  为了纪念这位和尚济世助民的功德,州官在桥头为他树立一块功德碑,命名这座桥为“广济桥,”老百姓感念和尚的恩德,一代一代叫“和尚桥。”
  如今,这座桥依然牢固坚实,横跨在官沟之上。
  讲述者:卢成光 男 57岁 汉族 初小 崖城镇水南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于水南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何拔贡与三亚盐田
  (汉族)
  三亚盐田原是一片荒滩,后来怎样成为盐田的呢?
  清代年间,崖州起晨坊①有一位拔贡何秉礼,有一年上京应试。一天,他途经大陆某地,在一间盐店里看见店主用铜钱量盐出售,觉得奇怪:崖州卖盐称斤论升,怎么这里用铜钱量呢?一铜钱盐也只有半汤匙多啊!便问店主。店主告诉他:内地盐贵如金,有钱人家也常常吃不起,一次能买一铜钱算是有福气了。何秉礼一路北上都留意各地盐行行情,皆是如此。他想,自古以来,崖州盐定为朝廷贡品,原来内地缺盐的缘故。崖州盛产海盐,如能大量生产,运销岛外,一能解决内地缺盐的状况,还是一桩赚大钱的生意呢。
  他考试完回到崖州,马上亲临崖州各地,了解产盐情况。这天,他来到一个叫盐灶的小村(现保港镇盐灶村)。全村人都以煮盐为业。他看见盐丁们用大锅煮海水,好不容易才煮出小半锅盐来,又费工又费时,产量很低。盐丁们告诉他:煮水为盐,如法炮制,全岛如此。他在盐灶的海滩上发现盐粒,得到启发,和盐丁们商量,能不能改煮盐为晒盐?盐丁们说可以,但没人晒过。何秉礼和盐丁们试着将一小块滩地整平,筑起埂畦,将海水引进来后,半个月后果然晒成了一层薄薄的盐片。他兴奋得手舞足蹈,立刻踏查了崖州沿海各海湾、海滩、港口、最后选定了三亚榕根坡一带又平又宽的荒滩。他发动了几家富户投资合股开发三亚盐田,并亲自规划,勘测和带领盐工们开垦,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开成了盐田。据说,海南改煮盐为晒盐,何秉礼开了先例。
  讲述者:何宗之 男 64岁 汉族 高小 崖城镇城东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何擎国 男 37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八月二日于城东村
  流传地区:三亚市
  苏东坡和老和尚轶事
  (汉族)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博览群书,才智过人。他被贬官后,终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词。有一天,他和一位隐居在山林的老和尚相遇,俩人一见如故,趣味相投,便结拜兄弟。
  有一次,老和尚下山请苏东坡上山作客,恰好苏东坡外出未归,只有苏氏夫人一人在家。
  老和尚等不耐烦,突然上前搂抱苏氏亲嘴,还摸了苏氏的屁股,然后归山而去。
  不久,苏东坡回来了。
  苏氏于是向丈夫哭诉道:“那个老和尚是个下流货,趁你不在家,就搂抱我亲嘴摸屁股。”苏氏夫人抱怨苏东坡在外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给家里丢丑。
  苏东坡听后,高兴地笑着说:“哦!我知道了,老和尚叫我去吃田螺。不信,你跟我去。”
  苏氏迷惑不解地跟着丈夫来到了和尚家里,果然那老和尚煮了一筐田螺,正等着苏东坡来吃。
  回家的路上,苏东坡告诉苏氏说:“我俩人谈话都是用手势比划暗示的,你不要责怪和尚。”苏东坡笑着问苏氏想不想教训和尚一顿。
  苏氏想起上次的耻辱,实在是咽不下那口冤气,于是就请教丈夫。
  苏东坡叫苏氏等老和尚来时,就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
  过了几天,老和尚又下山请苏东坡作客,正好苏东坡又不在家。他刚走进苏东坡家,苏氏不由分说,甩开鞭子用力抽打和尚。
  老和尚一边后退,一边用手挡住,祈求道:“好了,不要打了!我知道苏东坡叫我吃面条。”
  苏氏立刻端出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望着老和尚那狼吞虎咽的怪相,露出了微笑。
  讲述者:卢家朝 男 32岁 汉族 中专 河西办事处干部
  搜集整理:李美玲 女 22岁 黎族 中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于河西办事处
  流传地区:三亚河西
  苏东坡题字酬店主
  (汉族)
  相传苏东坡贬来儋州后,有一天路过一个酒店,被店主盛情相请。苏东坡觉得店主盛情难却,就进了去。付账时,店主说:“难得苏大人光临陋店,这碗水酒就算是我请的。”苏东坡很过意不去,想了想,说:“东坡为贵店题个字,也许能助客人酒兴,如何?”店主说:“小店简陋,怎配得大人香墨!”
  苏东坡再三催促,店主才高兴地拿出笔墨。苏东坡握笔蘸墨,走到东面墙壁,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个米筛大的草字。
  苏东坡为这间小店题字一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就连乡间百姓都爱到店里来。人们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赞叹苏东坡的字写得龙飞凤舞。
  就这样,这间昔日冷冷清清的小店,变得热闹起来,小店的生意也越发兴隆了。
  至于苏东坡题的什么字,直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
  讲述者:林尤清 男 25岁 汉族 中专 三亚市委办公室干部
  搜集整理:孙建平 男 28岁 汉族 高中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五日于解放路
  流传地区:三亚市
  知府巧断银圆案
  (汉族)
  清代,有一位闻名的知府大人,为民秉公办案,多复杂的案件,知府大人都能明断。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知府巧断银圆案”是其中的一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制银匠,他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结婚后,就到外地制银去了。
  一去就是一年,银匠已攒到一小布袋的银圆。他把所得到的银圆,都一一刻上记号。
  一天,银匠高兴地把银圆带回家去。当他来到离村不远的地方,看看天色将晚,怕强盗拦路打劫,便把装银圆的布袋绑在一座小桥水下的桥桩上,空手回家。他回到家时已半夜时分,看见门缝透出微微的灯光。敲门好久,妻子才出来开门。他进屋后看见饭桌上摆着二个酒杯,二个饭碗,二双筷子,感到有点奇怪,便问妻子:“你一个人吃饭为何摆上二个人的用具呢?”妻子说:“你走后,我很想念你,吃饭时这样摆设,就觉得你好象就在我身边。”银匠很感动,高兴地将银圆袋绑在桥桩这事,告诉了妻子。
  第二天,银匠回到桥下拿银袋,发现布袋已被人偷走了。眼看着辛辛苦苦攒来的银圆无翼而飞,一气之下,竟连桥桩都拆下,送到知府大人那里去报案。知府大人乍一听觉得有点奇怪,但经过仔细审问后,断定出里边的隐情,知府想出了一条妙计,对银匠说:“你如果愿意招榜出卖你的妻子,银圆可追回,老婆也可以归你。”第二天,银匠按知府大人的计谋,贴出了卖妻榜文。不久,一个汉子撕榜,找银匠买妻,妻子也同意跟这汉子走。银匠立刻将这事告诉知府大人,知府大人马上派人捉来这汉子和银匠的妻子,经审问,俩人口供一致。原来,俩人早已勾搭成奸。那晚,就在银匠回来的当晚,银匠妻子与这汉子刚喝酒,银匠进屋后,这汉子忙躲到床底下,偷听到银圆藏在桥下之事,当夜就到桥下偷走了银圆。这汉子交出了银圆,银圆上都有银匠做的记号。
  讲述者:李祥明 男 52岁 汉族 初中 荔枝沟镇干部
  搜集整理:符清文 男 28岁 黎族 高中 荔枝沟文化站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三日于荔枝沟镇
  流传地区:荔枝沟镇
  穷秀才巧对对联
  (汉族)
  从前,有一穷秀才,四处流浪,在外谋生。
  一天,有个乡村学堂招聘教书先生,穷秀才得知后也前往应试。当地一些秀才见他穿戴寒酸,又欺他是外乡之人,想给他来个下马威赶走他,便出一对联给他对:“北鸟南来,满地凤凰难居位。”穷秀才不加思索,马上顺口对道:“东鸦自照,普天星斗竟低头”。此时,主考听见了,连连拍手称妙,便聘他为教书先生。
  讲述人”蒋开国 男 汉族 三亚河西儋州村居民
  搜集整理:李美玲 卢家朝 何来发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五日于河西金鸡岭农场
  流传地区:三亚市
  贪知县吃“马站”
  (汉族)
  贪知县叫汤葆芬,民国六年曾在崖州当过一任知县。因他太贪,州人都不称他汤知县而叫他贪知县。
  贪知县怎样会吃起“马站”来呢?
  汤知县初到任时,假装廉洁奉公,关心州民。有一天,他抛开随员,微服私访乡间。
  这天午后,他来到崖城城东的马站村,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他慌忙钻进一户茅檐低矮的农家。这农家只有一位佃户老伯,佃老伯好心肠,连忙给他烧火取暖。不料这场雨越下越大,天快晚了还是哗啦啦地下个不停。佃老伯做好饭,从罐里拿出家中的“千年菜”——腌渍的虾酱来招待客人。
  佃老伯费尽心机,下足了生油、葱蒜和八角、陈皮之类的香料,把虾酱搞得香喷喷,便招呼客人吃饭。热气腾腾的新米饭配上香喷喷的虾酱,味道非同一般,汤知县大开口胃,一下子吃了三碗,他边吃边想:本官尝遍了山珍海味,但总没有眼前这菜美味可口。他操着十分浓重的乡音普通话问佃老伯:“这叫什么菜?”佃老伯耳朵有点聋,认为他问这叫什么地方,便用崖城军话回答:“个路①叫马站。”军话和普通话相近,“马站”的“站”和“虾酱”的“酱”粗听起来差不多。汤知县哦哦地念着:“马站……马站……,这酱真好。”
  回衙门后的第二天,汤知县还念念不忘昨天在农家吃的虾酱,便吩咐当班的伙夫说:“本官今天用膳,只要马站一味菜。”
  什么马酱?伙夫心中疑惑,但又不敢多问。连忙到集市上去,他跑遍了六街三市,哪有什么马站的影子。
  “回复老爷,集市上没有叫马站的这号名菜。”
  “废物,马站是乡民的家常菜,本官昨天亲尝到的,你敢说没有!”伙夫没办法,退了出来。这位跟随汤知县多年的差人,是个机灵人,他知道老爷昨天私访乡间,便查问到佃老伯家,弄清情况,连忙向老爷回复。
  “敬告老爷,昨天吃到的不是马站,叫做虾酱。这类虾酱呀,是猪狗不吃的贱物,肮脏极了;崖州有句俗话:‘狗吃虾酱人吃鱼。’老爷一时觉得新鲜可口,一定是那位贱民用料调得香喷喷的,瞒过了老爷。常说:狗屎油炸都好吃。看来,老爷是被贱民所愚弄了。再说,马站是个乡坊,这能吃得下去吗?”
  伙夫滔滔不绝地说着,汤知县早已听得恶心,自己吃下了这肮脏的狗食,便大怒道:“可恶刁民,捉弄本官,难道我就不能吃马站吗?我偏要吃马站,吃崖州。”
  以后,果然这位知县在未满一年的任期里,不但是马站,整个崖州百姓,都被他啃得枯瘦如柴。什么人头税、地皮税、结婚税、生仔税等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流离失所,骂声遍野。从此,他的汤姓就被老百姓改为“贪”姓了。
  不久,王鸣亚①的“东军”打进崖城,这位贪知县落荒出逃到黎峒抱扛②。崖州百姓追到抱扛,配合黎族同胞把他捕获,囚上牛车拖到崖城。一路上老百姓知道那位戴着山竹笠,被铁线穿过琵琶骨,捆在牛车上的囚犯是那位吃了马站、吃了崖州的贪知县时,便高呼着:“斗贪官!”百姓们又打又骂,还不到崖城,贪知县便已一呜呼哉了。
  讲述者:林竹发 男 40岁 汉族 初中 保港镇港二村农民
  搜集整理:苏盛伟 男 45岁 汉族 高中 保港中学教师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三日于港二村
  流传地区:保港镇、崖城镇

知识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本书记录了三亚市不惟有海湾、沙滩、石岩、青山等丰富诱人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蕴藏着神话、传说、故事等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在这仙鹿回头的旅游胜地,从丰腴、滋润、温暖的群众文化土壤里产生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是三亚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第一套,也是三亚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民间故事总集。它为三亚市的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内客,为三亚市时至今日依然疏朗的文艺园地增添了一枝朴实芬芳的花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