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313
颗粒名称: 风俗篇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1
页码: 7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风俗习惯的神话传说,内容主要介绍了端午节打青的传说、守孝与用土檀木刻神象神牌习俗的由来、土地公庙的由来、帕拉亥和帕拉汉、农历七月十四“神鬼节”的由来等。
关键词: 三亚市 风俗 神话传说

内容

端午节打青的传说[1]
  (汉族)
  端午节,崖城保港等地有个打青的习俗,即在屋顶上放置芦包叶。关于端午节打青的由来,这里有一个传说:
  相传,明代隆庆年间,琼山有一个名叫李茂的大海贼,纠集一伙人在海上拦船打劫,在沿海各地抢夺财物。某年五月,李茂率众贼南下,端午节前一天来到了崖州。人们纷纷牵老携幼逃难。有一位妇女,手牵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背着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远远地逃落在人群后面。这时,李茂持刀赶到跟前,大声喝令站住。妇人请求说:“我家贫穷得锅底朝天,请大人开恩!”李茂黑脸一沉,拔出刀来:“交不出钱来,砍下你们的头顶数。”妇人忙叫小女孩和她一起跪下,磕头求饶:“大人,要杀就杀〓母女俩,这孤儿他父母早死了,我领养他,留他一命,我于九泉之下,也不忘大人恩德。”李茂听罢,心中有所感触:这样贤慧的女人实在难得!他放下刀说:“我不杀你,你也不要乱跑了,把孩子带回家去,明天,你在屋上放一枝芦包叶,就可平安无事。”说罢,扬长而去。
  妇人将这件事告诉了乡邻,一传十、十传百,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上放置芦包叶。第二天,众贼进村,看见家家户户都有芦包叶,因李茂有令,谁都不敢进去抢劫。
  从此以后,每逢端午节,人们都把芦包叶放到屋顶上,避邪驱恶,有的还用芦包叶泡水洗脸。这个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
  讲述者:王美女 71岁 汉族 文盲 崖城镇水南三村农民
  搜集整理:王隆伟 男 35岁 汉族 大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九日于水南三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保港镇。
  守孝与用土檀木刻神象
  神牌习俗的由来
  (汉族)
  从前,崖城有个叫蛮牛的后生,他刚满周岁,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是个刚烈女性,终身守寡不嫁,用尽心血抚养蛮牛。谁知蛮牛长大后,生性粗暴,经常打骂母亲,老人家受尽了他的虐待。
  一天,蛮牛到村后的烂泥地犁田,到了响午,肚子饿得叽哩咕噜直响,喉咙干得象火一样难受,但还不见母亲送饭来,他气得咬牙切齿,狠狠地说:“等会儿来了,看我不收拾这老东西!”便掉了犁,放了牛,气鼓鼓走到一棵土檀树底下歇凉。树上有几只乌鸦飞来飞去,叽叽嘎嘎乱叫,一泡乌鸦屎从树上掉到他身上。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面有个洞,洞里面蹲着一只全身掉光了毛的母乌鸦,它张着嘴,等待着外面的乌鸦给它送食。外面有两只羽毛丰满的乌鸦穿梳着飞来飞去,嘴里衔着小虫,轮流地朝母乌鸦的嘴里送。看着看着,蛮牛隐情一动,心想:“乌鸦虽是禽物,都知道老鸦哺育之恩,我为血肉之身,却时时打骂生母,畜生不如呀!”他越想越惭愧,真想立即跪倒母亲面前,让母亲痛痛快快地打骂他这个不孝之子。
  这时,母亲拎着盛饭的竹蓝勿勿而来。蛮牛看见母亲,十分怜恤,手里的牛鞭还未放下,就跑过去接母亲。老人看见他拿着牛鞭跑来,以为又要打他了,急忙放下竹蓝,慌慌张张地跑到那棵土檀树下,心一狠,一头撞在树头上,顿时鲜血直流,气绝身亡。蛮牛奔过来,抱起母亲,呼天号地,哭叫着:“母啊!儿是来接你呀!儿错啦!儿是来向你认错的呀!”可是尽管蛮牛如何嚎啕,母亲终究不会再醒过来…
  自此,蛮牛在母亲坟前立碑刻铭,把烂泥地队叫“打母田”,以告诫后人。他还在母亲坟墓旁搭了一间小屋,为慈母守坟扫墓三年,以尽孝心。为了长久悼念母亲,他砍下了那棵土檀树,请人雕刻他母亲的塑象和刻凿制做母亲的神牌,供奉在家中正厅。后来人们仿效蛮牛悼念母亲的方式,为死去的亲人守孝和用土檀木刻公刻凿神牌供奉家中,这成了本地的民间习俗。
  讲述者:姜世经 男 45岁 汉族 高中 崖城镇崖城村农民
  搜集整理:何家贤 男 28岁 汉族 高中 三亚市供销社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平七月五日于崖城村
  流传地区:崖城镇
  土地公庙的由来
  (汉族)
  从前,某县衙门有一个犯人越狱逃跑,被官府发现后,派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追捕。
  犯人翻山越岭拼命地跑,官兵在后紧紧追。当犯人跑到崖州境内,却被茫茫的大海拦住了去路。在这生死的紧要关头,忽然发现海滩荒坡上有个农夫在犁地,他忙跑过去,请求相救。
  农夫他看到犯人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时,便答应相救。可在这光秃秃的海坡上,哪有藏身之地呢?
  农夫急得团团转,跺跺脚,无意中发现地下的草皮,急中生智,叫犯人卧倒在地,拿刚犁出的草皮盖住。
  刚盖好犯人,官兵就追了上来。农夫告诉官兵说:“我看到一个人跳海游去了。”
  官兵信以为真,只好望着大海,撤兵回去。犯人得救了。
  后来,犯人时来运转,成了大富翁。他想到自己死里逃生,能有今天,是农夫和土地的搭救。他筹备材料,刻碑建庙来纪念。他对农夫说:“我把尺子拉多高,庙就建多高。”他拉开尺子,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尺子刚拉到三尺左右就断了。所以,我们在农村看到的土地公庙都是矮矮小小的。
  讲述者:董文开 男 32岁 黎族 初中 河东临春村农民
  搜集整理者:李美玲 女 22岁 黎族 中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五月九日于临春村
  流传地区:三亚河东
  帕拉亥和帕拉汉①
  (黎族)
  传说很久以前,皇帝洞②的官员害怕罗姓的人霸占官位,便下令杀绝全族,斩草除根。
  罗家被杀绝后,在阴间死不瞑目,经过三年三时三刻的造化,投胎于人、间,从此,罗家的后代又复生了。
  数年后,此事又被皇帝洞的官员觉察,于是派兵挨家挨户严格搜查。罗家的后代东躲西藏,最后躲进了一户姓董的家里。正好董家也有一个与他年纪相仿、外貌相似的儿子,两人便以兄弟相称。当官兵追查到董家时,董家媳妇指着两个孩子说:“他俩是一对双胞胎,一个叫帕拉亥,一个叫帕拉汉。”官兵盘问搜查也没有什么异常现象,便走了。罗家的后代幸存下来,在董家的扶养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姓董和姓罗的子孙后代都以兄弟姐妹相称,互不婚配,如有冤仇,被当做祖宗的败类。这一直成为董罗两族族规。
  现在,董、罗两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也破除了。两姓男女可以互相爱慕,结为姻缘了。
  讲述者:董文开 男 32岁 黎族 初中 河东临春村农民
  搜集整理者:李美玲 女 22岁 黎族 中专 三亚市文化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于临春村
  流传地区:三亚河东
  农历七月十四“神鬼节”的由来
  (黎族)
  隋朝末期,扬广夺了皇位,听信小人费无极的谗言,杀害了开国功臣余谦。余谦的好朋友——在海南岛崖州任职的黎怀琼也受到了诛连。
  黎怀琼的胞弟黎怀亮为了避难,带着妻子林丽娟逃往立才峒①投靠黎胞朋友董亚日。黎怀亮夫妇为了生活,就跟着董亚日一家学耕地种田。久而久之,他们和黎族同胞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大赦天下。黎怀亮夫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正当他们准备举家回乡之日,黎怀亮患上了恶病,求医无效,死于异地。
  林丽娟死了丈夫后,为了生活,天天带着四岁的儿子黎洪下田劳动。有一天,正当丽娟和董嫂在田地里插秧时,在田地里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玩耍的黎洪突然大声呼唤救命,丽娟和董嫂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黎洪慢慢地陷进石里去,两只小手不断地挥动着。丽娟急忙跑过去,伸手想拉住儿子,大石头却突然长高,丽娟拼命地往石头上爬,可当她爬上时,儿子已被石头吞吃掉了,只剩下一顶小帽子。丈夫刚死,爱儿又亡,丽娟的心都碎了,他几次想把头撞在石头上和儿子一块死去,但是想起守孝还不满期,到九泉之下难于见丈夫,于是坐在石头上哭得死去活来。
  乡亲们见状,纷纷前来看望她,安慰她,劝她回家,可丽娟说什么也不肯走。好心的董嫂只好天天送饭给她,陪她掉泪。就这样,丽娟哭哭啼啼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天,突然有一个白头发、黄胡子的老人,骑着一匹形似红头雷公马的大马来到石旁,带走了丽娟。
  第二天,董嫂送饭来时,不见丽娟,大声呼喊,四处寻找。她在对面的小山包上发现了一条很长的石梁,形似雷公马的背脊,有锯牙形的石头,高高低低,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一定是山神带走了丽娟,只有神仙在人们遭到不幸时才出来保护人们。”董嫂这样猜想着。她回到村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奥雅②。
  奥雅很信神信鬼,听董嫂这么一说,就立即叫村民在那个山头上建起了山神土地庙,名叫“道天汉竟,如顽子。”逢年过节,奥雅就带领村民杀猪杀牛去拜祭。
  由于神灵越祭越灵,乡民就纷纷叩头求神灵救救丽娟和她的儿子。就在当天傍晚,丽娟和儿子黎洪突然平安回来了。丽娟告诉乡民说:“是山神救了她俩。”
  奥雅看到丽娟母子回来,当晚大摆庆功酒席,拜祭神灵。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四。从此以后,每到七月十四,人们都要杀鸡杀鸭供奉公婆先人和山神土地。农村百姓把这个节称为“神鬼节”。
  讲述者:董国定 男 37岁 黎族 高中 育才乡那凸村小学教师
  搜集整理:赵师发 男 30岁 黎族 中专 育才乡政府干部
  林能 男 29岁 汉族 高中三亚市图书馆干部
  搜集时间、地点:一九八七年七月三日于育才那凸村
  流传地区:育才乡

知识出处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本书记录了三亚市不惟有海湾、沙滩、石岩、青山等丰富诱人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蕴藏着神话、传说、故事等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在这仙鹿回头的旅游胜地,从丰腴、滋润、温暖的群众文化土壤里产生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是三亚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第一套,也是三亚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民间故事总集。它为三亚市的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内客,为三亚市时至今日依然疏朗的文艺园地增添了一枝朴实芬芳的花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