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英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084
颗粒名称: 陈正
其他题名: (1913—1962)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85-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正是一位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勇敢青年,受到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的激起他的爱国情怀,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担任了崖县政府财政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工作,以及参与发展我国橡胶事业的开发工作。他一直以来都秉公办事,不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在1962年因病去世。
关键词: 崖县 革命先烈 陈正

内容

陈正原名陈人德,1913年出生于崖县五区(今属乐东县佛罗镇)福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两人,陈正是老大。父母亲均是农民。父亲早年亡故。陈正兄弟俩全靠母亲挨冻受俄抚养成人。
  陈正小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辍学在家当“牛倌”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聊度时日。劳动的磨练,生活的艰难,使他逐步成长为个性倔强,能吃苦耐劳,爱憎分明,很有胆识的青年。
  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崖县后,敌人所到之处,无辜的人民群众都惨死在他们的屠刀下。敌人的残忍激起陈正无比的愤怒。此时莺歌海地区的抗日运动在叶云夫、李大和、陈世德等人的组织发动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抗敌同志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纷纷建立。抗日的声波荡漾着整个崖五区,不久,偏僻的福塘、田头、昌厚、老孔等村也沸腾起来了。
  1940年春,陈斗平、何如愚、吴多坤、王良史等受党的委派来到福塘村联系陈正点燃起抗日的火种。陈正在我党抗日救亡的政治宣传影响和鼓舞下,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投身于抗日斗争的洪流。他带头在福塘村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又创办平民夜校、识字班。陈正和吴海东、陈清尧、陈人才等自编浅易的教材教农民学文化、学政治,教青年男女唱革命歌曲,启迪广大群众的爱国抗日热忱。在宣传发动群众的抗日运动中,陈正积极热忱、勇敢、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1942年经陈斗平、何如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下半年,新英乡抗日民主政府和党总支的领导成员陈斗平、郑文泽、何如愚等经常出入福塘村动员青年参军参战,陈正积极配合发动工作,并亲自动员胞弟陈人忠(1946年初,在“土伦事件”中被敌杀害)参军。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开展,动武、筹款筹粮、民运等支前工作日趋繁重。在崖感办事处和崖县区委领导人林庆墀、李大和、张睦群的指导下,陈正同何如愚、郑文泽等日夜奔忙于各村发动武装,动员群众捐钱购买衣物支援前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44年2月,陈正提任新英乡抗日民主政府副乡长。1947年7月,新英乡改为海塘乡。乡党政领导有所变动,总支书记邢谷伍担任,乡长何如愚,副乡长依然是陈正担任。1948年2月18日何如愚在佛老桥被国民党追击中弹负伤,离职治伤,由陈正接任乡长。陈正在崖五区一带担任乡一级领导工作将近五年时间,为党与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敬仰他,爱戴他。1949年7月,成立一区委,何如愚任区委书记,陈正被调任区委委员,从此,他离开了乡土来到了梅山和敌堡林立的保港、崖城周围的乡村开展艰苦的革命斗争。
  解放后,崖县委、县政府从山区搬出崖城,布告安民,实施政令,组建新的机构,陈正被先后委任县政府财政科科长和民政科副科长,在恢复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抗美援朝”运动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积极参加这些运动。1952年华南分局为了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以适应国防工业的需要,从崖县抽调一批区、科级干部在崖县、保亭、陵水边沿山区设立垦殖所和垦殖场,开僻荒山、野岭种植橡胶。陈正被调去崖县垦殖所任副所长。在此期间,他同工人一起在荒山野岭里披荆斩刺、挥刀舞锄,砍山劈岭,选种、育苗种下一片又一片的橡胶树,为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出大力、流大汗、呕心沥血。1954年,陈正又被调往湛江地区参加橡胶事业的开发工作,不久,在机构调整合并中复员回家。他服从组织的需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回家后,他换上粗布衣裳,披星戴月,起早摸黑,重当农民。后不久,被调任黄流中学总务主任。1957年初,调去莺歌海盐场筹建处任农田征用委员会主任,专门从事处理征地建设莺歌海盐场的问题。他秉公办事,认真处理,既不侵害农民的利益,又对国家有好处。1960年,陈正调去海南行政公署任人事科长,1961年调到沙河发电厂任工会主席。1962年,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49岁。

知识出处

三亚英魂

《三亚英魂》

本书收录了民主革命时期壮烈牺牲的区乡以上骨干,还有一部分是从民主革命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五六十年如一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历尽千辛万苦,全心全意为人民而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的人民公仆的英雄模范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作平
责任者
陈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