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历史文化展览图文集》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0009
颗粒名称: 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黄道婆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道婆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成就。黄道婆将家乡崖州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一带传播推广,并革新创造出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艺,从根本上改变了松江农村的落后面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 黄道婆 棉纺织 技术革新家

内容

织女黃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中国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
  她是崖州山水孕育并哺育的中国历史精英。她将家乡崖州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一带传播推广,并革新创造出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艺,从根本上改变了松江农村的落后面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给世界以巨大深远的影响。黄道婆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无私的象征。她的成就,是崖州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她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励当代和后世的人们。
  黄道婆在宋代末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勤劳聪明,少小时就和大人们一起劳动,学习种棉、采棉、纺纱、织布。
  崖州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发祥地,棉纺织工具的先进性和植棉、纺纱、织布、染印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里汉黎杂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三千年前的夏商时期,崖州已种植吉贝棉;两千年前的汉代,崖州人民已使用先进的棉纺织工具,釆用先进的棉纺织工艺纺纱织布。崖州的棉纺织产品,种类繁多,织工精细,色彩丰富鲜艳,花纹图案美丽,质量优良,是自汉代始封建朝廷贡品和国内外商人抢购的珍品。
  黄道婆生活在崖州劳动人民中间,十分热爱纺织,勤学苦练,日夜劳作。她为求精工,广泛拜师学艺,和当地汉黎群众切磋机杼纺织工艺,认真学习手工纺织技术,改良纺织机具。
  黄道婆心灵手巧,年轻时已经是一名技艺高超、闻名远近的织女了。她不仅驾轻就熟地使用踏车轧棉机、弹棉大弹弓、脚踏式三线纺车和平纹织布机、提花机,而且得心应手地运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法。她纺织汉族的『琼布』、『盘斑布』、『白叠布』、『食单』、『崖州被』等纺织品,有人物花鸟诗词,细腻精密,百卉千华;她纺织黎族的『黎单』、『黎饰』、『黎锦』、『黎幔』、『鞍裕』等纺织品,有物象几何图案,色丝异纹,五彩灿然。
  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年逾五十的黄道婆携带崖州的棉纺织工具,告别家乡,从崖州湾的大蛋港乘船前往松江府乌泥径(今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传播崖州的棉纺织技术。
  松江府乌泥径一带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人民衣食不能自给。这里的人们也植棉织布,但植棉技术落后,棉花产量很低;棉纺织工具简陋,织作十分艰难;棉纺织工艺落后,棉织品质量低劣。
  黄道婆毫无保留地把崖州先进的植棉技术、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艺传授给乌泥泾人民。她按照崖州棉纺织工具的形制、功能,在当地丝麻纺织工具的基础上,革新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继承、发展了崖州汉、黎妇女的纺织工艺。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革新有四个方面:
  一是传授和推广崖州先进的植棉技术,大大提高了棉花产量,当地农作物种植在棉纺织技术革新后,岀现了『棉七稻三』的新格局。
  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主要是改革当地落后的轧车、弹弓、纺车和织机,仿制和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擀、弹、纺、织』工具,改革了去籽、弹棉、纺纱三道工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擀』,就是改革擀棉机具,用踏车轧去棉籽,以其代替过去的手剖棉籽;『弹』,就是改良弹弓,用檀木椎(或称槌)往来敲击四尺多长绳弦的大弹弓弹棉,以其淘汰以前仅有一尺多长的指拨的线弦竹弧小弹弓弹棉;『纺』,就是改良纺车,使用轻巧省力的脚踏式三线纺车,以其废弃旧时的手摇式一线纺车;『织』,就是创制新式木制织布机。新式木制织布机有平纹织机和能够『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提花机。新式木制织布机,取代了传统的织布机。
  三是传授崖州的棉纺织特技,推陈出新,总结岀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法。采用这些技法织出的棉织品上面,花纹图案分别象花枝、凤鸟、棋局、文字等,色彩斑斓,美丽如画。
  四是传授和推广崖州的染印传统工艺。
  乌泥泾一带的人民争相学习黄道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家家植棉,户户纺织。生产的棉布不仅自给,大部分还外销他地;各种纺织品日趋精美,『乌泥泾被』等特色织品可与『崖州被』等崖州织品相媲美,因而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人民也由贫变富,生活不断改善。松江、黄埔等地植棉也迅速发展,纺织业日趋繁荣,形成了以乌泥泾为中心的销行网络;纺织中心也由乌泥泾逐渐扩大到整个上海农村。上海凭借交通上的方便和棉纺织业的发达,自然形成了我国东南地区的贸易中心,棉纺织技术随之传播大江南北,引起全国人民衣料的一次大改组——丝麻织品为主一变而为棉织品为主。这是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黄道婆的贡献是世界性的。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棉纱棉布产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棉纱、棉布输出量每年分别在百万吨以上和数百万匹,如1819年,英、美、法等八国商船从广州输出上海棉布多达3359000匹。东至日本,西及欧美,北及帝俄,南至东南亚诸国,无不仰给中国棉纱棉布的出口。欧州人说:『中国的土布,穿暖了我们的祖先』。在英国皇家博物馆里,至今还展示着当时英国贵族所衣着的中国紫花棉织成的礼服。
  黄道婆以其勤劳、智慧和无私,传授和革新棉纺织技术,造福一方,泽被四海,受到广泛而永久的爱戴和敬仰。崖州人民敬她为巧夺天工的『织女星』,上海人民奉她为先知先觉的『先棉神』。黄道婆去世后,乌泥泾人民感其恩德,悲伤涕泪,共同出资安葬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有关部门先后五次整修其墓园。历史上在上海祭祀黄道婆的寺、庙、庵、堂、祠有十多处,最有名的是黄母祠。黄母祠又称先棉祠,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修复,一993年翻修为黄道婆纪念堂。黄道婆墓园及黄母祠(先棉词,黄道婆纪念堂),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黄道婆身后几百年来,文人学者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记叙她的生平事迹,颂扬她的千秋功业。现选录部分在下:
  黄道婆(元)陶宗仪
  闽广多种棉花,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磽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灿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渐泯无闻矣。
  (《辍耕录》卷二十四,黄道婆事迹最早见于此书)
  民谣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纺
  纱织布一乃罗。

知识出处

崖州历史文化展览图文集

《崖州历史文化展览图文集》

《崖州历史文化展览图文集》,系三亚市崖城学宫内『崖州历史文化展览』作品实录汇编,所选入展览的内容,主要突出三亚历史文化特点,从重大历史名人、历代谪宦、历代名宦和历代名贤四个专题,筛选出三亚历史上的五十九名人物作重点简介,侧重从历史人物方面,让人们从中认识和了解三亚的历史人文概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隆伟
责任者
邓耀明
责任者
孙雅平
责任者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