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佛山报》
唯一号: 191130020230007014
人物姓名: 刘传
人物异名: 原名:刘永传
文件路径: 1911/01/object/PDF/191112020230000001/19900831
起始页: 004.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6
籍贯: 广东顺德县

传略

刘传,原名刘永传,祖籍广东顺德县,1916年出生于石湾,家庭出身贫苦,自小瘦弱多病,12岁就失学去陶瓷作坊当童工。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练泥、修坯、配釉、烧窑等无一不做过。刘传人小志大,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逆流而上,当时作坊里有个师傅叫刘豪,很看不起刘传,认为他不可能成才。但刘传却心中有数,通过施釉他熟悉了不少石湾公仔的表现手法,每于夜间暗自捏塑一番。他没有专一的师承,只是靠自己的意志和艺术才华,逐步掌握陶塑规律和表现技巧,他又掌握了整套陶艺生产技术,为日后创造出精湛的陶塑艺术打下了基础。 年青的刘传认真地刻苦地磨炼,15岁时试行创作,18岁就开始独立创作,以其作品《张飞》的形神兼备而初露锋芒。此时他十分注意临摹学习名家潘玉书的作品,也注意吸收中国人物画的衣纹、线条的处理方法;他还进一步休验生活,观察人生百态,潜研传神之道,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这期间,他塑造的《李铁拐》、《瘦骨仙》、《芭蕉罗汉》等作品,在伦敦的世界博览会上获极高评价。 刘传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事陶塑艺术逾半个世纪,二十多岁就成名,继潘玉书之后成为石湾一代大师。他既善塑古代人物、也能塑现代人物,四十年代还应香港基督教会塑造过耶稣受难像,他用写实的手法、准确的人体比例,形神兼备地体现了耶稣的献身精神! 刘传的陶塑作品以其生动传神、衣纹简练、写实而又夸张的特有风格而享誉海内外。然而,只有在新社会,他的艺术境界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他不只停留在创作实践上,更可贵的是把艺术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升为理论;这是前辈石湾陶塑艺人所不及的。在刘传之前,石湾陶艺并没有留下学术性的文字资料,这也是他成为石湾一代陶塑大师的标志。如塑人物,他主张情节上要“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造形要适当夸张,做到“奇而不怪、丑而不陋。”人物形象要显出“外动则内静、外静则内动”。强调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他还注意到塑造人物时要利用视觉产生的错觉,故意把某部份伸长或缩短,把某部份造得较大或较小,使你还来不及发觉其尺寸比例不合,就已经被艺术的夸张魅力所吸引住了。这一套理论很有独创性,难怪他于1962年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学时,听众特别拥挤。1961年初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库涅夫在北京看到刘传的作品羡慕之极,亲自来广州拜访他。日本的一位权威陶艺专家加藤唐九朗,1972年专程到石湾访他时,对刘传的作品赞赏不已。认为石湾陶塑是高深莫测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传焕发了艺术青春。1981年他总结了自己数十年的创作经验,写出学术论文《论传神》,系统地论述了他一向的艺术主张,受到工艺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同期创作了陶塑《钟馗捉鬼》,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 刘传在刻苦创作的同时,又培养后人。当今著名陶塑高手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都是师事刘传的。最近还为繁荣佛山市的文艺创作而操心,把自己的积蓄作刘传艺术基金会基金,为奖励文艺创作而作出贡献! 刘传现已年逾古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继续为石湾陶塑这朵瑰丽的花朵施肥剪枝,使之更加鲜艳夺目,为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增添光彩。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