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宜多打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31304
颗粒名称: 儿童不宜多打针
分类号: R725
摘要: 肌肉注射在治疗孩子疾病时常常使用,但不当的注射技术可能导致臀大肌挛缩症。这种症状会影响行走和骨盆发育,并可能引起终身残疾。此外,家长在按摩注射部位时应注意不要带入致病菌,以避免感染。为预防注射部位感染,应使用消毒棉球压迫注射部位,不要用手触摸针口。为避免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应尽量减少肌肉注射,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疗程和热敷。
关键词: 肌肉注射 病菌 口服

内容

孩子患了病,免不了要打针服药,特别是一至三岁的小儿,常因反复患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及肺炎而过多接受肌肉注射。我们有时见到一些小儿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姿势和步态,这是因肌肉注射引起的臀大肌挛缩症。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某些解热止痛药等。当药物进入臀大肌后,沿着疏松的臀大肌束间隙,顺着肌肉纤维的走向扩散。由于小儿肌纤维很柔软,组织代谢旺盛,对异物刺激反应强烈,因此,容易在这些肌束间隙中反复发生药物化学性及针刺损伤性的反应,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就会发生局部肌纤维充血肿胀,导致肌肉组织变性,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条束状纤维疤痕组织,导致「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行走时呈「八字」蹒跚步态,快步行走时,由于屈髋受限,步态呈跳跃状。若治疗不及时,影响骨盆发育,行动不便,终身致残。 有些父母在孩子肌注后习惯地用手去按摩注射部位,以图减轻疼痛,殊不知人的手上带有许多致病菌,病菌趁机沿着尚未闭合的针眼侵入肌体,引起局部组织发炎。为了预防针口感染,应在针头拔出后用消毒干棉球稍压迫注射部位,可有止血和针口自然闭合作用,千万不要用手去摸按针口。 为了避免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应尽量减少肌肉注射,尤其对婴幼儿,能口服就不打针,确需肌肉注射时,疗程以三至五天为宜,尽可能不超过两周。肌肉注射后,热敷该部位,每日二次,每次十分钟。有硬块者用百分之五十硫酸镁溶液湿敷或理疗,以改善局部损伤组织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客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