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河畔一枝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8118
颗粒名称: 北江河畔一枝花
其他题名: 记三水县黄竹坑村
分类号: I269.6
摘要: 本文讲述黄竹坑村曾经历合作化、水利发展、果树砍伐等困境,改革开放后发展工副业经济,重视农业投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文明村和富裕村。
关键词: 黄竹坑村 农业发展 村容村貌

内容

在百花盛开,果实累累的时节。笔者慕名走访了被誉为北江河畔“一枝花”的三水县河口镇黄竹坑村,提起过去,黄竹坑这枝“花”,也曾有过一段“花开花落”的盛衰。早在建国初期,刚刚走上合作化道路的黄竹坑人大兴水利,积极发展生产,连年增产增收。因此,周总理亲自授予他们“农业合作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成了闻名远近的“一枝花”。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生产越搞越单一,就连原来种下的果树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个七零八落。全村百多号劳力一年到晚围着那400来亩耕地打圈圈,年年出工不少,但收入无几,直至1978年全村总收入也不到30万元,人均分配不过240元。由于村穷,村容村貌长期得不到整治,晴天圭土飞扬,粪气熏人;雨天污水溢流,泥泞遍地。受尽“寒流”肆虐的“一枝花”无可奈何地凋谢了。
  是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重新给黄竹坑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的干部群众迅速从狭隘、愚昧、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脱出来,抛弃了世代沿习下来的只靠种粮吃饭的旧观念,开始寻求致富之路他们根据本村土地少、劳力充足。有发展村办工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本村自有的技术力量试办起一间塑料五金厂。该厂投产当年就创产值14万元。这件事轰动了全村,人们开了眼界,思想来了个大解放,接着又陆续办起了钉厂、化工厂、酒厂、红木家具厂、彩印厂……同时,他们利用靠近县城和圩镇的有利条件,办起了鱼场、果场、鹅场、花木场和一个有大小车辆12台的汽车运输队,村办工副业的发展,使集体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到1989年,全村工副业收入近百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收入的76.9%。成为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人均纯收入也从1978年的240元增加到1650元,成为闻名全县的富裕村。
  在采访中,笔者欣喜地看到。该村在发展工副业经济的时候。并没有轻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对农业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该村平均每年以工补农的投入达13万多元,其中每年拿出5万多元用来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结果,1986年以末,粮食亩产从原来的700来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以上,连续四年大丰收。同时,农业开发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两年他们先后开发新果园280亩,连同原有果园,实现了全村人平1亩水果。现在,这里呈现出粮、林、牧、副、渔各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这里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里大街小巷清一色的水泥路面,花坛成行,绿树成荫:村头村尾建起了无害化公厕,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据村干部介绍说,这几年用于文明村建设的投资达70万元。从1982年起,这个村连续多年被县、市评为“文明村”。在这里,笔者还获得一个令人欢欣的信息:在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中,这个村最近又将有69户农户挂上“文明户”的光荣牌。
  在离开黄竹坑之时,笔者看到,村前的田野上,各种植物一片葱绿,村民们有的在施肥,有的在采收作物。忙个不停:村道上,汽车、拖拉机往来穿梭,满载着农产品运往外地。这一切向人们展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历尽沧桑的北江河畔一枝花,如今生机盎然,叶绿花红,四季常青!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会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
河口镇
相关地名
黄竹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