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遗子,木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5681
颗粒名称: 久遗子,木屐
分类号: F307.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木屐的历史和在中国农村的流行,以及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木屐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消失的故事。作者感叹传统特产的消失,并对日本保留木屐感到遗憾。
关键词: 久遗子 木屐 农村 青少年

内容

友人从边远农村购回一对质地坚硬的木屐,到访的几位青少年争相观看,非常惊奇,仿佛作古董欣赏似的。
  这也不足为怪,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昌明,三四十年前人们足下必穿的生活用品木屐已经销声匿迹了,唯是,我的长辈拿在手中顿生好炙感慨。
  木屐,是中国的土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春秋时代,战事频繁,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后遂木似为屐,常着足下,以怀伟上。这是穿着木屐的缘起。后汉书载:“延嘉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
  木屐曾风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村,款式也较新颖。上了年纪的人对木屐还有一段情感的。那时的里水圩靠近广州,开有几间木屐店,那款式常换常新。店内有一排木架,架上一层层放着不同尺码的木屐,男的宽大而扁平,女的窄腰而呈半高跟,有原身屐、漆屐,屐皮也有精粗之分。购屐者选上合心的就去铺面选皮,然后,掌锤者低头看看你的足下,只三分钟就给你钉妥了。
  木屐店老板是很会做生意的,他们把每个时期最新款的木屐造上一只特大的,挂在店门前,算作立体广告。
  勤劳俭朴的农民,甚少光顾木屐店,他们砍伐门前屋后的树木作料,闲时斧削木屐,屐面是用棕织成的,屐底有一寸厚,耐磨久用,人们称它为“棕屐”。
  那时木屐最受青睐是乡村,尤其是缫丝行业的大姐,她们着上木屐去工厂,走在白石路上,发出咯咯,咯咚的声响,十分悦耳。
  现代足下的穿着越来越现代化了,木屐,在人们脑海中久遗了。但是,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特产,也曾传去日本。现在,日本的一些电视剧、电影中时有穿着木屐的镜头,而我们的文艺作品已对它不感兴趣了。
  久遗了,木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