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美国的衣食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238
颗粒名称: 华人与美国的衣食住
分类号: C913.11
摘要: 本文属于描述华人在美国的衣食住三个方面生活情况的报道文章。文章分别介绍了华人在洗衣行业和车衣行业的参与,以及华人餐馆业的发展和华人与食品相关的卫星行业的兴旺。同时,文章也描述了华人移民初到美国面临的住房问题和他们在租房到购房的变化过程。文章以事实数据和具体案例说明了华人在美国的衣食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美国 生活问题

内容


  早在19世纪50年代,旅美华人以洗衣为主要职业,他们一天要于10多个小时,手持8磅重的熨斗,浆洗熨烫,故洗衣工作被称为“8磅生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近二、三十年,由于社会进步和家庭洗衣机的普遍使用,遂使绝大多数华人从繁重的洗衣业中解脱出来.目前,在美国的各大中小城镇中.虽然还保留着一些华人经营的洗笼,但机械化程度很高,所需的工人人数也很少.
  尽管这样,华人与衣仍维系着不解之缘。美国的车衣行业,至今主要还是靠华人。据舒曼众议员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仅是纽约便有7000余家衣厂,分布在华埠。法拉盛、布碌仑的日落公园及波洛公园附近.在这些衣厂中,约有64%因违反美国的劳工法例,诸如时薪低于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使用童工,劳保设施不符合要求等,而被称为“血汗衣厂”。
  “血汗衣厂”是联邦政府列为取缔对象的,但因有关部门人手和经费不足,从未认真执行。而许多刚到美国的新移民,明知这行业又苦又累,无奈语言不通,又无其它特殊技能,也只好硬着头皮往里钻。“男的打餐馆,女的进衣厂”,成了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分工在当今美国社会的新翻版。
  食
  追述美国华人移民史,华人餐馆几乎跟华人移民同时出现于美洲新大陆。最初抵达美国的华人移民多是广东四邑人,他们因不习惯吃西餐,于是办起家乡口味的小食馆,以低廉的价格为打工仔和“淘金者”提供饭食。继之,当地的美国华人偶而涉足华人小食馆,便立即被这种新奇的食品所征服,从此,华人食馆的服务对象就不再局限于华人圈子了。至19世纪末,中国餐馆在美国巳颇具规模且身价日增了。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9000余家华人餐馆,年营业额达17亿美元。可以说,全美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一例外地都有华人开的餐馆。
  庞大的华人餐馆业吸收了大批的华人劳工,特别是自联邦政府实施《雇主惩罚条例》以来,其他行业的业主害怕被罚,都不敢雇用没有工卡的外籍劳工,唯有华人餐馆的老板,因在报税方面有较大的伸缩余地,故一如既往地雇用非法营工.这就为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自费留学生们大开方便之门,为他们提供了暑期和课余的挣钱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说,华人餐馆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其功不可泯。
  围绕着餐馆,还有许多皆与食有关的卫星行业,诸如餐厨具公司、菜摊、鱼档,肉铺、杂货店等,都是随餐馆业同步兴旺的行业。此外,还有为餐馆提供菜单及请柬的中文印刷厂,同样生意兴隆。
  住
  美国的房租房价十分昂贵,华人移民初到美国,最头痛的便是住房问题。在纽约,一间斗室摆4张双层床,每个床位的月租便要100元美金,8个人挤在屋里,想打个转身都困难。对于单身到美国的华人移民来说,为着省钱,也为语言和生活的方便,只好选择这类地方住。已携家的华人移民,最初的一、二年内,大多租人家的地库住。一间地库的月租是200-250元美金,较一般房屋低廉,但潮湿、光线暗、通风不好。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一些移民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便通过向银行贷款,购置自己的房屋.近几年,美国华人购置房屋的数量逐年递增,以纽约地区为例,除曼哈顿的华埠在不断延伸扩大外,皇后区的法拉盛,布碌仑区的八大道,已形成了新的华人聚居区。许多华人购房以后,除了自己住的,还兼出租,购房出租也成了一种赚钱的手段。有的退休华人,就是靠收房租来维持其晚年的生计。有的华人为使自己拥有的资金保值,还投资房地产。目前有迹象显示,华人地产商的队伍和资产正在迅速壮大,并形成了一些集团公司。这些公司耗费巨大财力,在气候温和。风景宜人的加州修建了一些舒适的乡间别墅,成为所谓美国的“小台湾”,“小广州”。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