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涡抗涝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0670
颗粒名称: 治涡抗涝话今昔
其他题名: 西南镇整治大朗土涡纪实
分类号: TV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塱涡是三水县最大的“涡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筑堤围和建排引水站结束了“遇涝必灾”的历史。然而,近年来堤围未及时培修,去年特大暴雨后多处堤围决口,引起重视。西南镇党委决定加固加高堤围,开展治涡水利大会战,并完成土方近8万方,使抗涝能力跃上新台阶。
关键词: 三水县 抗涝 抗洪

内容

大塱涡,是三水县最大的“涡田”。它四周高、中间低,酷似口大锅。涡内有粮田1.5万多亩,占所在的西南镇总粮田面积的二分之一。解放前,这里没有一条堤围,没有一座排灌站,遇上涝情,方圆一片泽国,万亩粮田颗粒无收。“涡地涡患涡成河,水田水灾水成害”。这句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便是对大塱涡遇涝必灾悲惨历史的真实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治涡抗涝,当地政府投入数以百万的劳力,耗资数以千万元,在大塱涡上筑起杨梅围、辑罗围、伏湖围、上九围等10条总长31.9公里的堤围,实行筑坝截流,还配套建起排引水站15个。大塱涡从此结束了“遇涝必灾”的历史,万亩粮田年年丰收,成了三水的重要粮产基地之一。
  当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时,涝害的危机又悄悄潜伏下来。前些年,群众性修水利行动不多见了,堤围得不到及时培修。危机终于成了真实的险情。去年5月下旬,一场历史少见的特大暴雨后,大小堤围纷纷告急:杨梅围和石湖洲围漫顶,辑罗围决口……全线漫顶1公里多,决口达12处之多。幸而抢险及时,受灾损失才被控制在最低限度。
  这次险情给人们敲了很响的警钟,更加引起了西南镇党委的重视。他们看到:要确保大塱涡遇涝不灾,最有效的防御是加固加高堤围,把堤围高度培修到珠江水位3.5米以上。去年秋收后,一场治涡水利大会战开始了密锣紧鼓的准备。镇水利会作出经费预算,经镇党委讨论通过,很快拨出第一笔经费18.75万元,加上县里支持的、管理区和村民自筹的,一共筹集资金80万元。全镇以管理区为单位组成水利专业队;镇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把工程下达到管理区;管理区按每劳15个义务工的要求把土方分配到村;村按受益面积把任务落实到农户。同时还雇请采用抓斗船、挖泥机、拖拉机等水利工程机械。12月1日,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开上了大堤,掀起了一场多年少见的群众性治涡水利大会战。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治涡水利工程共完成土方近8万方,比镇下达的计划任务超额56.2%。现在大塱涡面貌一新。据县水利部门检验,全涡10条堤围全部达标,抗涝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