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923
颗粒名称: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分类号: D8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乘坐图-104客机抵达莫斯科,并受到热烈欢迎。毛与赫鲁晓夫互致问候,展示了中苏领导人间的亲密关系。毛与胡志明也交流私情。毛检阅了苏联仪仗队并受到士兵的热烈欢呼。
关键词: 毛泽东 赫鲁晓夫 友好往来

内容

1957年11月2日。莫斯科时间下午三点多钟,一架“图104”客机经过8小时的飞行,从北京来到了莫斯科上空。
  这一天,莫斯科的天气同北京一样晴朗。翻译李越然从舷窗向外眺望:灰黄的田野,蔚蓝色的莫斯科河,色彩斑驳的树林,被公路和林木分割成各种几何图形的城市建筑,宛如一幅油画尽收眼底、他转望毛泽东:“主席,到了。”
  毛泽东沉稳地点点头,没有朝窗外望,也没有着急戴他那顶礼帽,只是对卫士长吩咐一声:“给我点一支烟吸。”
  “图104”呼啸而下,落在伏努克机场。在跑道上飞驰一段,逐渐减速,然后慢慢转头,经滑行道停在候机楼前。
  赫鲁晓夫比划着手势,和胡志明主席一道朝飞机迎过去他们的身后,跟随着一串苏联党政军高级领导人。
  胡志明到苏联来也是客,但他与毛泽东从延安时代便建有私人情谊,他是以老朋友的面貌出现在机场。当舷梯与飞机舱门对接好时,他尊赫鲁晓夫在前,依次在舷梯脚下排列开。脚下是红地毯铺就的一条路。
  舱门打开了。毛泽东魁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舷梯下立刻响起掌声。
  毛泽东俯瞰机场,礼节性地招动两下手,却又蹙了蹙眉。他看到来人太多,……还有仪仗队。
  赫鲁晓夫仰视毛泽东,小而胖的两只手不紧不慢。合乎礼节地鼓动。他只看到毛泽东招手,没有看清毛泽东蹙眉。
  毛泽东缓步下梯,他在沿着舷梯走下时,目光只注意脚下,并不在意欢迎者的掌声已经变得热烈。剩最后三级阶梯时,他才掀起眼皮望定赫鲁晓夫浑圆而结实的面孔。那面孔堆笑,已然伸出两只手。
  毛泽东依然保持固有的步速,只是庄严的面孔上也浮出一抹友好而深沉的微笑。他只伸出一只手。当他终于踩到红地毯时,这一只手已经与赫鲁晓夫的两只手握到一起。于是,毛泽东“留一手”的作用便显示出来:不失亲热地搭在赫鲁晓夫右肩上。当他们互相亲颊时,从他们的拥抱姿式看,毛泽东更象兄长。尽管在国家关系中要尊苏联为“老大哥”。
  “感谢你能够来参加莫斯科会议。”赫鲁晓夫表示出由衷的喜悦。
  “形势起了很大变化,各国共产党应该互相通气,重新肯定十月革命的普遍意义。”
  “你说的很对。”赫鲁晓夫频频点头,可是最后一下点头有些吃力,他已经体会出,毛泽东一句话就为会议定下了基调。
  世界上所有领袖人物,不论喜欢不喜欢毛泽东,都无可奈何地承认一条事实:只要同毛泽东到了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以他为中心,简直中了魔似地身不由己。
  毛泽东已经同胡志明拥抱在一起,并且谈的全是私情话:
  “身体还好吧?”胡志明亲颊时嘴巴贴着毛泽东耳边问。
  “好着哩。你怎么样?”
  “比上次见面还要好些。”
  “上次是夏天。”
  “这次不用脱汗衫了。”
  “上次是在家里么”。毛泽东说的上次是指在北京勤政殿接待胡志明。夏天太热,毛泽东请胡志明脱掉汗衫,赤裸了上身纵论天下大势。当时毛泽东便讲了“这是在家里”的话。
  结束拥抱时,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我们是亲戚。”
  赫鲁晓夫明白这个“我们”是指中越及毛胡之间的关系。他虽然笑容可掬,心里不无一丝酸意。他嫉妒毛泽东与胡志明及越南劳动党的特殊关系。多少年后他还抱怨胡志明的遗嘱里“没有提到苏联给越南的巨大的无私的援助”。
  接下来,毛泽东顺序同到机场来迎接的苏联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物一一握手。赫鲁晓夫跟随一旁做介绍。全部见过面后,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过去引导,请毛泽东检阅仪仗队。
  毛泽东在赫鲁晓夫陪同下,沿红地毯走到三军仪仗队前。他立住脚,将头上的礼帽摘下来交给翻译李越然,面对仪仗队的陆海空士兵,用他那激昂高亢的湖南腔,大声问候:“同志们好!
  “乌拉!乌拉!乌拉”仪仗队虎威虎势,发出震耳的三声欢呼。
  (一)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赫鲁晓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