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宝气话金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708
颗粒名称: 珠光宝气话金饰
其他题名: 南海县西焦金饰工艺巡礼
分类号: TS9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海金饰业的历史传统、恢复和发展,以及金饰制作的过程和技工的精湛技艺。认为穿金戴银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提倡。南海金饰业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南海县 金饰 工艺

内容

黄金,被认为是财富和信物的象征,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用它来制造货币,印玺和贵重装饰品了。1983年6月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王赵睐的墓,就有一枚龙纽金印,阴刻篆文“文帝行玺”四字。1968年出土的马王堆西汉金缕玉衣,编织的金线是由十二股很细的柔软金丝拧成的,出土时依然熠熠生辉。黄金之所以最先为人类发现并重用,大概与它有稳定的化学性能,不易与别的元素化合,又富于延展性,一克金可以拉成四千米的金丝,而且耀着诱人的光泽有关。
  南海西樵镇有精制金饰的传统。据说,三十年代英女皇伊丽莎白加冕时所戴的金冠,特聘了西樵的工艺师参加制作。现在,西樵的金饰工艺师依然遍布省、港、澳、沪和东南亚各地,成为国内外金饰工业的能工巧匠。抗日战争前,西樵的蚕丝业极盛一时,不少人收入颇丰,生活比较富裕,自食其力的“自梳女”也不少,人们喜欢把私蓄兑为金饰,谋求保值,形成了一股穿金戴银之风。据统计,当时仅官山、民乐两地,就有打制金饰的店铺十多来间,一大批金饰技工在熔炉旁锤击锉声中培养起来,出现了不少“金饰世家”。这行业,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才被炮火所吞灭。
  解放后七十年代初,南海工艺厂在西樵山下兴办,恢复了当地传统的金饰工艺生产,并与香港周大福,周生生等金饰行取得联系,进料加工,大批饰艺品源源运出,在港澳金饰市场中声誉雀起,每年为国家创汇不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珠宝金饰业成为商品园地里迎春独秀的一株,穿金戴银逐渐成为解决了温饱后的人们追赶的新潮,南海工艺厂的金饰业于是日趋兴旺,去年,制成金饰工艺品达二十多万件。
  中秋节前,笔者曾偕县方志办的同志慕名到该厂一行,听取了厂领导的介绍,并看到了金饰制作的全过程。
  车间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有些环节已为机械所取代,不同的工作岗位负担不同的工序。从金棒或金砖在上千度高温的炉里淬火熔解,到制成一条项链、一只手镯或一对耳环,需要经历十多个工序才能完成,制作的过程是非常精密的,花费在一件饰物上的心血实在不少,这大概是金饰高于黄金价的原因。
  锻制的技工多数是女性,她们躬身在动与静、工与艺、古与今、真与美交叉融合的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锻打着一枚枚嵌花的戒指。那戒指,不就是新婚姑娘定情的信物?不是有着一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神圣的盟誓?她们锻打着一个个小小的金环,而且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缀联成一串三角洲姑娘的金色梦。她们聚精会神。锻打着一双双嵌有翡翠的耳环,那耳环,为乡镇企业的女秘书在接待外商时增添了不少不卑不亢、绰约多姿的风采。我觉得,美的时代,美的生活,给这里的女工们以许多创作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使她们能够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精密的技巧熔铸在金灿灿的饰品里,让更多的人获得美感上的满足。
  我特别留意技工手上锻打的那一串金锁匙,这大抵是外方为授给他们的荣誉市民而定制的吧。我想,历史留给我们的门锁实在太多了,正待我们去旋扭、启钥,把通向智慧、通向富裕、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打开,如果每个中国人手里都有一把金锁匙,中国的手将更加机敏而顽强,日月星辰的光芒将为我们的五星红旗编织绚丽的绶带!
  厂领导把我们领进了厂里附设的商场,只见饰柜内尽是珠光宝气,各种样式和规格的金银首饰都写出了定价和说明,这真是美的陈列,一件件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年青的售货员对我们说,这里的生意,一直畅旺不衰。
  归途中,我们几个人对穿金戴银展开了争论。有人认为不值得提倡;我却不敢苟同。大自然赐给人类以金子,劳动者用汗水把它开发出来,给予美的造型,难道不应该得到应有的享受吗!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关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