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公路的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224
颗粒名称: 一条公路的沧桑
分类号: F29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佛石公路经历了从沙石路到水泥路的转变,见证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变化。
关键词: 佛山市 佛石公路 城市发展

内容

这里原先是漫长的厂湛公路的短短一段——只有六公里长。因为起点是佛山火车站,终点是石湾镇汽车站,所以也有人叫它佛石公路。
  我第一次行走在这条公路上,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刚从广州的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位于石湾镇的一所市属中学任教。一个晴朗的夏天早晨,我手提旅行袋,怀揣着教育局的介绍信,在火车站侧边乘一号公共汽车到石湾,跟这条公路第一次打交道。说实话,这条公路给我的初次印象并不那么美好。路是沙石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坐在车上象是筛糠,左颠右簸。公路两旁种着两排稀稀疏疏的马尾松,根本挡不住夏日炎阳的烈焰。近处是一片片的农田、菜地,还有星星点点的农舍,厂房……
  车子行了大约十来分钟,在一个荒僻的山岗上停了下来,这里有个站,叫做茶亭。听同车的人说:山岗叫做红泥岗。此山岗虽没有武松打虎的景阳岗那么险峻,但也算是个多事之地。因为势高坡陡,这里事故不断,车祸频仍。
  那时,这条路没有路灯,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我校有个深度近视的老师晚上政治学习后踩自行车回佛山,在过红泥岗时因车掣失灵,连人带车冲入路旁的水渠……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路面铺上了沥青,比以前好行多了。但好景不长,由于铺设质量不高,加上这里是公路干线,车辆往来频密,路面负荷超重,原来平整的路面又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浅坑深洞。烂了,补!补了,又烂……久而久之,路面就象一件百孔干疮的百衲衣。
  日历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条公路也迎来了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市政府以宏大的气魄,决定重修这条公路。
  于是,施工队浩浩荡荡开进来了,推土机哼着男低音开来了,碾路机轰轰隆隆开来了,运输卡车来回欢快地跑着,搅拌机日夜纵情歌唱着,吊机的巨手饶有兴趣地玩着巨人游戏……
  于是,有一天早晨,人们欣喜地发现:原来那条破破烂烂的公路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阔、平坦、坚固。美观的大道。路面全用水泥铺设;全路分设四股道,中间两股是机动车行车道,旁边两股是非机动车道.道与道之间或用花基间分,或用铁栏杆隔开,互不干扰,安全可靠;行人有行人道,过路有斑马线,候车站盖有塑瓦雨廊,可供候车旅客避雨遮阴;花基上,两排秀丽的玉兰花灯,亭亭玉立,逶迤而去……
  变化最大的还是公路两旁的景观。从火车站至城门头这段路,现在巳成了城区的一部份,叫做汾江路。这里有富丽堂皇的酒家,有装潢豪华的商场,有式样新颖的住宅群,也有各种公司,机关等机构。在汾江西路和城门头站的交汇处,还有一个各式鲜花争妍斗艳的街心花园。
  而从城门头至石湾镇这一段路的变化,则可以用白居易的“杨家有女初长成”这一诗句来形容了。原先公路两边的农田、菜地、水渠巳不知何处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式样迥异的建筑物。开始,这些建筑物就象初春的花蕾一样,还只是星星点点,疏疏落落,到现在就是一片连着一片的了。
  在改革的时代,佛山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写了一条普通公路的历史。
  一条公路,在地图册上,也许只是细细的一划,但透过它的沧桑变化,我们不也可以窥视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吗?
  啊,佛石公路,你不就是一条琴弦,弹奏着改革时代的赞歌么?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梅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