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的赞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222
颗粒名称: 丝绸路上的赞歌
其他题名: 访伦教镇新民晒窗厂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顺德县的丝织厂用蚕丝织成胚布,送到晒莨厂经过染晒后成为香云纱或茛纱,作为制作高级服装的衣料。晒莨工人的劳动异常艰苦,但能为国家建设积累外汇。
关键词: 顺德县 丝织厂 香云纱

内容

顺德县向以栽桑养蚕,缫丝织布闻名中外,素有“南国丝都”的美誉。这里的丝织厂用蚕丝织成的胚布,送到晒莨厂经过染晒后,成为黑油闪亮,爽身耐穿的香云纱或茛纱,出口海外,作为制作高级服装的衣料。近日,记者来到该县伦教镇新民晒莨厂,耳闻目睹工人们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创外汇,起早摸黑艰辛劳动的情景,深怀敬意。
  目前广东省只有两家晒莨厂,分别在顺德县的伦教镇和陈村镇上。在伦教镇新民晒莨广,厂长张炳细告诉记者,这个厂是新民村经济发展企业开发公司,在广东省丝绸公司的扶持下,于一九八一年兴建起来的,有三个晒场,总面积一万零五百平方米,一百多名职工,去年全厂共生产莨纱四十七万米,全部出口美国,澳洲、日本、加拿大等地,创汇一百五十多万美元。那天,我还巧遇前来该厂指导的广东省丝绸公司副经理黄兆生,这位丝绸老行尊说,广东省香云纱及茛纱出口历史悠久,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一四零六年)就开始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了,对国家出口创汇损失很大,一直到一九八〇年才逐步恢复。由于丝布减少,目前莨纱出口锐降,新民晒莨厂是全国规模最大,加工量最多的工厂,他们除了染晒广东省的莨纱外,还为浙江和辽宁省丝绸公司加工,一个村办工厂能为国家创那么多的外汇,真是了不起啊!
  “上靠晴天风和日丽,下靠翠绿整洁草地”,是这里人们对晒莨生产的概括。张炳细厂长向我介绍了晒染莨纱的工艺,据他说,要将一匹丝胚布加工成莨纱,需要在太阳下反复用薯茛水洒晒三十到三十五次,其间还要在四十至六十摄氏度的薯莨水里煮两次,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钟,然后在日出前用含有铁质和盐分的黑河涌泥,涂在布面上六十分钟,用河涌水洗干净晒干,在晚上打雾水后,就成为色泽鲜艳的成品了,整个过程一般要三天左右。
  我看到,一块块晒茛纱的工场,全是翠绿如茵,平整如镜的草地。正在晒布的工人对我说,只有用草地晒,薯蓖水才慢慢地被丝布吸收,才有质量高的产品。
  “这些工作那么繁重,能不能通过改良设备,使之现代化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向新民村经济发展企业开发公司的梁珠经理请教。他告诉我,这件事情,从中央到工厂都很关注,但至今仍未有找到代替传统技艺,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好办法。一九八六年,国家纺织工业部曾派两位工程师和一名技术员,专门来厂与工人们同食住了一个多月,研究用玻璃棚,机械烘干、塑料草皮等,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但都不理想,质量比不上传统工艺的好。我们都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问题终究是会获得解决的。
  晒莨工人的劳动异常艰苦,他们不仅劳动时间长,还要在烈日下,一身水一身汗地工作。从十二岁开始当晒莨工人,今年近七十岁的伦教晒莨厂退休老工人严佑对记者说,现在的晒莨工人,已经比过去好得多了。解放前,他们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用钉着铁钌的木板磨薯莨,担水浸染料,日出前给晒好的莨纱涂泥洗泥,然后进行晒布,晚上又给莨纱打雾,一直干到九点钟才休息。那时,产品是用人力扛上船的,下雨还要到晒场去剪草,至于收入当然是很少的了。现在,晒苠工人劳动条件大大改善了,磨薯莨用机器,用抽水机抽水,除草也机械化了,汽车开到工场收产品。在晒茛场劳动的新老工人都说:‘晒茛工作虽然辛苦,但莨纱出口能为国家建设积累外汇,我们乐于吃苦!”简朴的语言,使我不禁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尔宽
责任者
志华
责任者
洽燊
责任者
张炳细
相关人物
黄兆生
相关人物
梁珠
相关人物
严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顺德县丝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顺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