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大堤,绿色的钢铁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681
颗粒名称: 北江大堤,绿色的钢铁长城
分类号: K928.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江大堤是南粤的一景,全长63公里,葱茏碧绿,与北江水浑成一体。大堤内平畴百里,绿色田园,形成了迷人的风韵。解放后,北江大堤得到了全面的改造和加固,新建了芦苞水闸,能够分洪泄流,确保大堤的安全可靠性。在1968年的特大洪峰中,北江大堤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全体军民共同坚守,取得了抗洪战斗的伟大胜利。北江大堤固若金汤,长年累月,默默无闻,为人民作贡献,值得赞美。
关键词: 佛山市 长城 名胜古迹

内容

我来到北江大堤,被迷人的色彩所感染,不由自主地亲吻那绿色的风。
  北江大堤,是一条绿色的钢铁长城。它,伴随着北江河向南延伸,时曲时直,穿越清远、三水、南海的腹地,以宏伟的英姿矗立于南粤的原野上,成为南国独一无二的一景。这条大堤,人们形容它是血管,是动脉,是生命线,是捍卫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钢铁长城。
  北江大堤,一般是指从清远石角的骑背岭至甫海县的狮山,全长63公里。这条大堤,葱茏碧绿,与北江水浑成一体,山绿,水绿,大堤绿,形成绿色的世界,煞是好看。北江大堤,以自己宽阔的躯体,无比硬朗的身段和胸怀,围绕着一泓偌大的清波碧浪,围绕着金色沙洲,围绕着临江的圩镇。堤面,宽阔平坦,恍似一条马路,可行走车辆;堤脚,一条公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堤外,波光水影,白帆点点,渔歌阵阵;堤内,平畴百里,绿色田园,悠悠樵歌,缕缕炊烟,流溢着迷人的风韵。
  追昔忆古,浮想联翩,往事如烟,时浓时淡,然而北江堤的印象却是格外的清晰,儿时记得,北江堤围低矮、单薄、瘦削、面窄,就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病人,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在近代史上,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江围曾数次崩决,洪水泛滥,田园受浸,到处一片汪洋,水天一色,尽成泽国。1915年7月初,石角堤围洪水没顶, 铺天盖地洪涛吞噬田园村庄,波及五县两市,损失惨重;洪水退后,赤地百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1847年6月,芦苞基段决堤,胥江祖庙首当其冲,庙前的古榕被连根拔起,庙墙被冲毁,文昌庙也荡然无存,幸免于难的北帝庙和观音庙,也岌岌可危。这场洪水,势如破竹,横扫百里,直捣广州市,西关被洪水浸了7昼夜,行人中断,店铺关门。人们叫苦连天。
  解放后,北江大堤全部改造、加大、加高、加厚.还新建了芦苞水闸。该闸8月个分洪闸门,并排垂直,每孔10米宽,闸高14.3米。闸面一侧建有宽阔平坦的公路,闸顶为1000多平方米宽敞的启闭机房,只要人们按一下电钮,8个分洪泄流孔就会升降,操作自如。普特大洪峰到来之时,芦苞水闸就会以那巨大的闸门,挡住惊涛、浪花、水柱。这时刻,狂澜撞击闸门,发出了隆隆巨声,震撼天地,实属是雄伟壮观。当8个闸门启动升高时,每秒钟可排泄出1200立方水流量,向芦苞水涌倾泻,两江汇合,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由于有了芦苞水闸的分洪泄流,大大减轻了北江大堤的负荷,确保它的安全可靠性,为人民造福。1968年6月间,北江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峰,当时适逢西江水暴涨,大潮回流压顶,北江大堤出现了最严峻的时刻。那年,北江堤上的抗洪大军,足有数十万人(包括预备队伍)。当时,省市领导坐,镇芦苞花树脚亲临指挥,视察险情,部署抗洪战斗。解放军官兵,连夜开到抗洪第一线,在北江大堤上安营扎寨,与人民共保北江大堤。军心、民心,变成一颗团结战斗的心啊!
  黑夜,百里长堤灯火通明。芦西公路,运送抗洪器材的车辆,恍似一条长龙,没有尽头,从西南至芦苞,喇叭声响个不绝,灯柱划破了黑夜的帷幕。钢材、木材、水泥、沙石,堆放在堤脚,以备应急之用。经过全体军民共同的坚守:巡逻、观水情、堆漏洞、抢险段,确保了北江大堤安全无恙,又一次取得了抗洪战斗的伟大胜利。据老人说,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解放军的上阵,要战胜这场特大洪水是不可能的。此后,北江大堤也经历过无数次洪水的袭击,然而它把狂澜堵住了,使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乖乖地流淌。
  百里大堤,固若金汤。它,长年累月,默默无闻,横卧原野,经风雨,迎烈日,战恶浪,挡洪涛;它,以宽阔胸怀、钢铁意志,为人民作贡献,这是何等的伟大啊!我赞美北江大堤,因为它可以同日月比美,同天地共存。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桂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