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196
颗粒名称: 小情
分类号: TU9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广东省南海县官山圩的水源问题。在过去,居民们挑水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狭窄的水街,而下山的井水也不够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圩上的水源得到改善,先是大岸村进行了“水改”,建立了自来水厂,之后杏头村也进行了改造,全镇逐渐实现了自来水供应,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现在,大部分人口都享受到了自来水的便利,成为农村“水改”领先的地区。
关键词: 南海县 自来水 水源问题

内容

南海县官山圩依山傍水,上有流泉,下听江声。按理,食用水是十分方便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解放初,圩上有条水街,是居民们往河边挑水的唯一通道。水街宽不足两米,高低不平,每天清晨,圩场还是静悄悄的,这家的媳妇或那家的小伙便担着水桶到河边挑水了。水街上,吱吱的扁担声,粗细的搭话声,水桶碰撞声和水溅泼地声,喧闹着河滩,纷扰着岸边楼中人的清梦。等到各家的水缸满盈盈了,挑水的孩子上学了,水街也便湿泞泞的,泥滑滑的,走路不小心,摔倒是常有的事。
  本来,山下有口井,水质清洌。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神仙叫木邓子的,在山下凿井引泉,汲水炼丹。这口井,后人就叫“木邓井”。仙人凿的井,据说有灵气,常饮可致长生。于是,从早到晚,井栏外水桶环集,人影幢幢,不少人呆等了半天,几经挤嚷,才抢回半担水。碰上隆冬季节,井水枯竭,人们只得挑着空桶,快怏而回。
  于是,水,成为官山人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外的“第八件大事”,成为这里的人的生活话题:诸如谁家添了一对既轻便又合适的新桶,谁家的桶底穿了,谁家的媳妇挑水最卖力,谁家的孩子在河边摔了一跤以及河里的水似乎添了一种什么味道等等。在炉灶前、月色下,谈水,怨水、盼水,咀来嚼去,从不厌烦。一个鼓样的大水缸,在官山人的肩上一直挑到七十年代。
  困则思变。首先,官山东面的大岸村打起了“水改”的旗号。村里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勘查水源,掘井抽水,建起了自来水厂,结束了世世代代过基担水,行程半小时的艰辛历史,家家的水缸上探出一个水龙头来。放水的那天,党支部特意邀请村里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让她在喜炮声中双手把自来水的总开关拧开。登时,水流哗啦,欢声四起,家家的水龙头下银花四溅,笑声不绝。有个顽皮的小学生,把家里的一对水桶砸烂了,高兴地叫:“从此膊头解放,膊头解放!”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接着,官山西面的杏头村也嚷着要“水改”。农民们说:“光有‘土改’,没有‘水改’,生活翻不了身。水为财源,缺水心不安稳”。于是,一个让人人吃上自来水的群众运动在镇内迅猛地掀起。西樵镇自来水公司成立了,培训了一大批水管人员,铺设了大量的地下管道,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把符合国家标准的社会主义的福水从浦口峰上源源输送到各家各户。
  现在,全镇已经有八万一千多人吃上了自来水,占全镇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走在全国农村“水改”的前列。老年人有时还谈起“我们那个时候担水”的事,但这里的年青人却赶着购买洗衣机和热水器,嚷着要改装新浴池,好让柔水漫身,尽情地洗濯扑腾。
  水,是中国共产党的恩泽,在西樵山下埋着的管道里汨汨地流,它以不尽的欢歌编织着酣畅的前景,让这里的人情意流彩,生活流蜜。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关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