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乡纪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3397
颗粒名称: 蚕乡纪行
分类号: S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彪华前往蚕乡体验生活的经历及南海县烟南村这个有名的蚕乡的自然环境和蚕姑们的劳动场景,以及蚕的一生和养蚕的技巧。
关键词: 南海县 蚕乡 养蚕技巧

内容

中国有悠久的养蚕历史。早在汉代,淮南王曾著《蚕经》,汉王景又写了一本《蚕织法》,唐及五代又有三部《蚕经》,宋秦观又撰《蚕书》。古代,又有专卖养蚕器具的市集,如苏轼《和子由蚕市》诗赵次公注:「子由诗序云:『眉之二月望日,鬻蚕器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暮春,我和文化站的同志,为编一个表现蚕姑忘我劳动的舞蹈,驱车前往蚕乡去体验生活。
  烟南村,是南海县有名的蚕乡之一,位于九江镇的西北隅。早在六、七十年代,这个村子的蚕桑总产值名列全县前茅。究其原因,是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分桑基,七分鱼塘」,是这条村的土地结构特征。这里水网纵横交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
  我们到达该村时,刚好下过一场春雨。春雨过后的水乡景色十分迷人。葱绿的桑叶折射出点点黄绿色的光,河面波光粼粼,空气清新,还夹杂着诱人的花香。我们置身于此时此境,真有点心旷神怡呢。翠绿当中,偶尔绽出点点黄、点点红,那是采桑的姑娘们。她们伸出手臂拉过桑枝,跳动着纤细的手指,采着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一个个银色的梦;而采进篮里的,是一缕缕春意,一支支春歌。
  我们走进了老蚕农潘伯的家。这是一栋三层的小洋楼,屋内陈设有电冰箱、彩电、音响等高档电器。听潘老伯说,自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们种桑养蚕,收入可观,前年,就盖了这栋楼。随后,潘老伯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这是托共产党的洪福呀!」接着,潘老伯带我们去参观他的两间蚕室。蚕长势很好,又肥又白。我问:今年桑蚕生产乐观吗?「潘老伯满脸笑容,说:「乐观!今年雨水充足,桑叶肥大。如今又落实了收购政策,对我们很有吸引力。」潘老伯滔滔不绝地谈起「蚕经」:蚕从幼虫直至上蚕箔吐丝结茧,大约需要二十一天左右。蚕适宜于通风、保温、透光、清洁的环境。蚕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吃,每天吃四、五餐。不过,吃得越多,吐丝也越多。听着潘老伯的「蚕经」,我忽然想起了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它却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谈话间,潘老伯的两个女儿采桑回来了。我感到十分奇怪,忙问:「九江有『制衣城』之称,大小制衣厂上百家,许多姑娘都进厂工作,不喜欢干农活,但你们……」小凤姑娘微微一笑,对我们道出了肺腑之言:「种桑养蚕总该有人去干,我不想传统的养蚕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听了她的话,我们不禁油然而生敬意。我想,中国的丝绸不正是向着国际时装市场挺进吗?丝绸之路,不也正在延伸着吗?
  告别潘老伯,我们环绕了蚕乡一周。但见楼房林立,街道整洁,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在村口,几位穿红着绿的蚕姑,正在挥着炊帚洗蚕匾。她们洗得那么欢快,那么自然。她们洗去的不正是冬的严酷吗?洗出的不正是春的微笑和清爽吗?而那暮春的水乡景色在蚕匾上旋转,跳跃,化作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彪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