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谷”里的年轻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0879
颗粒名称: “艺之谷”里的年轻人
其他题名: 访青年陶艺家刘藕生
分类号: J5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青年陶艺家刘藕生创办的现代陶艺作坊“艺之谷”的故事。刘藕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成立了作坊并与年轻人合作,克服了各种困难,使作坊逐步发展。文章描述了刘藕生的陶艺作品风格和他们在市场上的拓展。作坊吸引了各界的支持和信任,并得到了政府官员、艺术家和外国友人的参观和关注。刘藕生的作品以古朴、豪放和充满创造力的风格而闻名,他们致力于创造既具有艺术性又实用的陶艺产品。
关键词: 刘藕生 陶艺 “艺之谷”

内容

听说石湾美陶厂的青年陶艺家刘藕生扔掉“铁饭碗”,从条件和环境优越的大厂“跳”出来,带起几位年轻人组成了一间创作生产现代陶艺的作坊,取名“艺之谷”,并克服了重重困难,使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百闻不如一见。在初春的二月,我们到“艺之谷”找到了刘藕生。
  刘藕生是石湾陶艺创作颇有成就的一位青年陶艺家。他以捏陶制作手法创作的数以百计的石湾公仔,古朴,浑厚、自然、豪放,个性鲜明而富有创造力。早在几年前的一组《李小龙》陶塑,就使刘藕生崭露头角。近几年来,他着重在古典题材。传统人物、宗教神话方面下功夫,手法愈显成熟,人物神态和造型出神入化,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之新加坡的艺术家陈建波先生对他的作品一见钟情,极之厚爱。多年来,珍藏了他的近百件作品,并在不久前举办了《刘藕生陶塑展》,出版了《刘藕生陶塑作品集》。
  现状对于正处于艺术创作旺盛阶段的刘藕生来讲无疑是优越的,但对于一个追求发展,追求创新的热血男儿来说,是不满足在一个方位上徘徊的。他选择了一种新的挑战,毅然放弃了“铁饭碗”,希望在改革的大趋势中充实自我。于是,他拉起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于1987年5月在石湾大江村田头边建起了现代陶艺作坊一一艺之谷,在几百平方米的坡地上,他们拥有了一条龙窑,四、五间小工场和十几个与他们共进退的工人。
  “艺之谷”虽然没有象大厂那样引人注目的门面,一切都是那么原始和简单,但他们融艺术和经济于一体,使“艺之谷”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同年10月份,他们的龙窑点燃起第一把火并获得了成功。刘藕生掂量到这种成功的喜悦的份量。
  我们问:“艺之谷”的意思是什么?他答:“艺之谷”有“虚怀若谷”的意思,主要是体现在艺术的领域里有山谷宽广般的胸怀。“艺之谷”的出现,赢得各界热情的支持和信任。刘田夫同志为之题赠“艺谷天风”,勉励他们永不后退。市领导及省的专家关心备至,陶艺大师刘传在访问“艺之谷”时,对他们的窖炉设计以及泥釉配方,提出了很多建议,并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这简朴的地方,“他们接待过老一辈的革命家、艺术大师、政府官员、外国友人。
  刘藕生和大家一起用自己有个性的陶艺作品,拓展了国内外市场。他们在努力探索,力图使陶艺产品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崭新的;既是艺术的、又是实用的。
  在这传统的小龙窑中,刘藕生和伙伴们烧出了一朵朵艺术之花。这当中有市政府港澳拜年团的礼品;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的纪念品和新加坡朋友和台湾商人的精品订货等等。
  在短短的二年里,“艺之谷”稳步发展,生产喜人。而刘藕生的作品更加炉火纯青了,他创作的《九歌》给人以返朴归真的感受。作品从头到脚都施釉,面部则不多雕饰,带有一种似有非有的表情,这是作品情发于心的体现。
  藕生的作品粗犷中含沉稳,且有一种令人如闻钟鼓乐韵,余音缭绕,沉浸在一个神秘的时空中的感觉。他在釉色的运用上也起到强化造型烘托气氛的效果。从作品中,既有陈老莲版画的风骨,又有西汉石刻的神韵、自然,更多的是将明清石湾陶塑的朴野揉合在现代陶艺之中。
  “艺之谷”里的陶塑之花正以其斑斓的色彩而引起人们的瞩目,愿其花香飘四方,给更多的人送上清新的享受。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卫
责任者
建新
责任者
刘藕生
相关人物